第0305章:小萬曆:讀世宗實錄,修帝王心術,學馭臣之道

字數:8441   加入書籤

A+A-


    七月十二日,清晨。
    大明門以北,戶部衙門前。
    二百三十餘名戶部官在戶部左侍郎劉斯潔的引領下,手拿奏疏,一起走向通政使司。
    一部所有官員同時出動呈遞奏疏,此陣仗,前所未有。
    在此之前。
    一些自認會被裁革的戶部官已向殷正茂呈遞文書,自請裁革。
    這就是沈念所倡導的自願原則。
    官員給足朝廷體麵,朝廷也會給足官員體麵。
    京師其他衙門的官員聽到此消息後,皆判斷出,戶部這些官員都是支持裁天下冗官冗職策的。
    “哼!這些戶部官真聽殷閣老與沈閣老的話,聽話得連仕途都不要了,真不怕全天下被裁革的官員戳他們的脊梁骨嗎?”
    “戶部這些官,如此識大體,看來是要搶六部第一衙呀,他們近幾年功高,如今主動站出來支持此策,看來裁天下冗官冗職已是大勢所趨!”
    “唉,當下的朝堂和曾經不一樣了!我推斷,當官會越來越苦,若到沈閣老擔任首輔之時,恐怕會將天下官員壓榨到極點!”
    “這就感到壓榨了?壓榨了你就去職致仕嘛!我覺得,此舉隻是將官場的一些臭魚爛蝦淘汰出去,做的沒問題!”
    ……
    各個衙門的官員都在討論著,觀點不一。
    其中叫囂反對的,不僅僅有大概率會被裁革的官員,還有一些大概率不會被裁革的官員。
    後者反對。
    是因比他們考績更差的官員離開衙門,他們就變成了最差勁的。
    誰都不願在官場成為墊底的人。
    而此刻,各個衙門的主官知曉戶部全體上奏支持裁天下冗官冗職後,都不由得撇起嘴來。
    他們將那日殷正茂、沈念、劉斯潔在太倉銀庫前的發言看了數遍。
    三人之所以能說服戶部官。
    一方麵是有兩大閣臣坐鎮,另一方麵是戶部官都較為聽命令,有較高覺悟。
    但其他衙門的官員就不一樣了。
    裁官裁職,對一些官員而言,無疑於要殺他們全家。
    然內閣已傳出消息。
    各個衙門的主官若反對裁冗官冗職策,可前往內閣與張居正溝通,若支持此策,便需要說服主管衙門的所有官員。
    這對一些衙門主官而言,無疑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
    近午時。
    陸續有其他衙門的官員呈遞奏疏,有支持裁冗官冗職的,也有反對裁冗官冗職的。
    不過規模並不是太大。
    很多官員都在等明日常朝上,小萬曆如何定性此事。
    若小萬曆出言支持,那此策施行就成了定論;若小萬曆有猶豫之色,那反對的官員將大批量呈遞反對奏疏,謀得轉機。
    ……
    七月十三日,清晨,皇極門下,常朝朝會。
    通政使司當值官念誦近日奏疏。
    令百官都沒有想到的是,竟無一封涉及裁天下冗官冗職策的奏疏。
    之後,五大閣臣發言。
    全都在講“先民、再吏、後官”之策以及海上貿易的情況。
    通政使當值官不念裁天下冗官冗職奏疏,那必然是小萬曆的意思。
    五大閣臣也不說此事,是明白,小萬曆想要將此事當成“百官挺舉”之事執行,而不是皇帝下令強製執行。
    強製執行,易顯得君王寡恩。
    但很多官員不知小萬曆葫蘆裏賣的到底是什麽藥,是支持裁天下冗官冗職還是反對。
    因小萬曆與五大閣臣都避開了此事,那些猶豫糾結的官員不知該如何站隊,故而都選擇不提及此事。
    很快,常朝結束,此事沒有任何進展。
    ……
    近午時。
    就在很多官員猶豫著是要支持還是要反對的時候。
    宮內一條爆炸性消息傳出。
    馮保向小萬曆與兩宮太後進言,稱內廷也有嚴重的冗官冗職現象,他建議內廷與外朝同時施行裁冗官冗職策。
    馮保敢公開這樣進言,顯然代表的是小萬曆之意。
    這時候。
    一些聰明的官員明白了小萬曆的意思。
    原來小萬曆不言,不是反對此策,更不是想看一看群臣之意再做決定,隻是不想背下“君王寡恩”的名頭。
    小萬曆對此策乃是默許的。
    但他希望京師百官能主動呈遞奏疏支持此策,希望一些自認會被裁革的官員能向衙門主官自請裁革。
    京師內的聰明官員還是很多的。
    午後,通政使司大門前,熱鬧得如同正陽門下。
    許多衙門的官員都學著戶部,秉持“一個都不能少”的態度,組隊呈遞奏疏,支持裁天下冗官冗職策。
    其實,每個衙門派一名胥吏呈遞奏疏就行。
    但官員們若不鄭重表態,那就是逆大勢而行。
    這裏麵,顯然是有違心支持的且數量還不少,但在這種狀態下,反對等同於自絕仕途。
    他們可以為維護小萬曆而得罪五大閣臣,也可以為維護五大閣臣而得罪小萬曆,但沒有人膽敢同時逆小萬曆與五大閣臣共同的意思。
    ……
    七月十五日。
    五大閣臣再次上疏,請求施行裁天下冗官冗職策。
    具體規劃是:今年先在兩京與內廷施行,計劃年底完成。
    另外,令十三省各布政司主官和禦史以及兵部與各個衛所將領,查驗地方文武官考績,計劃於明年年底,全麵完成裁革冗官冗職任務。
    小萬曆親自批複,先稱此策令他很糾結,幾乎是夜不能寐,而後同意後,又交待吏部必須依照考績謹慎處理,隻裁冗官冗職,而不可負一名賢臣良將,另外要對裁革的官員做好安置……
    此批複一出。
    便意味著京師與內廷的裁冗官冗職策要開始施行了。
    吏部眨眼間成了整個京師最忙碌的衙門。
    他們需要根據京師官員的考績製定裁革標準,並草擬出裁革名單,然後交由各部衙門的主官。
    最後,便是各個衙門主官拿主意,確定裁革的官員名額。
    這時候,心情最糟糕的是都察院與六科。
    都察院在京禦史與六科科官要先負責監察在京諸衙門的裁革官員事宜,防止某個衙門任人唯親,私減名額。
    之後,他們也需裁減官員,並且是由小萬曆親自監督。
    一名科官曾上奏稱:科道官越多,京師官場風紀越好,科道官不應被裁革。
    然後,還不待小萬曆與內閣有反應。
    其他衙門的官員便紛紛上奏駁斥此理由,稱目前科道官監察過密,京師科官為考績,屁大點事都能呈遞奏疏,地方官場的迎來送往也皆是禦史引起的,最該裁革的就是科道官。
    由於駁斥者太多,提供的事例又多,那名科道官隻好撤回奏疏,然後不敢再有異議。
    與此同時,內廷也忙碌起來。
    在內廷二十四衙門,馮保幾乎是一言堂的存在,不過他也要向小萬曆與兩宮太後匯稟。
    他大概率會徇私,會多留自己的心腹,但也定會裁革諸多冗官冗職,讓內廷官恢複到正常數量。
    沈念對他徇私並不在意。
    因為馮保對小萬曆還是沒有歪心的,內廷官,最重要的是忠誠,而內廷安穩,對前朝而言更是大好事。
    ……
    午後,文華殿內,甚是陰涼。
    小萬曆坐在一張木榻之上,悠閑地吃著冰鎮葡萄。
    一旁放著一冊書籍,名為:世宗實錄。
    最近,小萬曆一直都在學習嘉靖皇帝的馭臣之道,越學越興奮。
    在他眼裏,他的爺爺嘉靖皇帝無所不能,是他學習帝王心術的最佳模板。
    大禮議時,打擊舊臣,培養新臣,迅速樹立起絕對的皇權權威。
    之後,對任何臣子都是時而敲打,時而勉勵,讓臣子一直處於皇威之下,不敢有一絲懈怠與異心。
    在後期,培養出嚴黨與(清流)徐階兩大對立陣營,讓官員相互製衡,而他高居龍庭,隻擔當仲裁者。
    即使多年不上朝,也能輕鬆掌控天下,獨攬朝綱。
    小萬曆這次在“裁天下冗官冗職策”上,將五大閣臣推到前麵,當他看到京朝官們並非是對五大閣臣唯命是從,直到內廷宣布裁冗官冗職後,才知他的心意後,甚是興奮。
    此策施行後,必然有諸多地方官抨擊辱罵五大閣臣。
    這就是他想要的效果。
    無論五大閣臣如何優秀,都不能讓天下百官對他們言聽計從;無論朝堂出現任何意外,都隻能是臣子做的不對;
    做皇帝,做親政後的皇帝,不可能有錯。
    有錯也不能認,認則有損皇威,必須是高高在上,讓天下時時刻刻都依照他的意誌去運轉。
    小萬曆對沈念經常在他耳邊念叨的“朝堂不宜有黨爭、君意須依從民意、皇室儉約官員方能儉約”等主張,其實是不喜的。
    他覺得沈念隻會從臣子的角度考慮問題,而總是忽略皇家的利益,他這個皇帝的利益。
    但目前,沈念依舊是小萬曆最信任、最欲重用的官員。
    因為沈念提出的“讓全天下人吃飽肚子”理念,讓小萬曆覺得自己有成為賢君聖君的可能,且沈念有能力輔佐他治理好大明。
    不過。
    小萬曆決不允許沈念成長為像張居正那樣柄國獨權的首輔。
    親政之後,天下總攬朝綱,一呼百應者,隻能是他。
    ……
    七月二十日。
    吏部尚書王國光呈遞奏疏,提議裁天下冗官冗職策在南京盡快施行且裁革力度與規模皆應高於京師。
    為防止南京官員裁革之時,雷聲大雨點小,個別官員徇私以及反對者鬧出亂子,他還建議朝廷派遣一名閣臣監管督辦一番。
    南京乃大明留都。
    衙門與官職設置與京師幾乎相同,但諸多官員卻都非常清閑,有些人幾乎處於半養老狀態。
    嘉靖初期,南京官有二百餘員。
    與明成祖朱棣遷都時留守南京的官員數量幾乎沒有什麽變化。
    但當下已漲到了四百三十餘人(萬曆會典數據)。
    南京的冗官冗職非常嚴重,早就到了該清理的時候。
    隨後,張居正的票擬認同了王國光的提議,並認為“南京職務清簡,官不必備,自後南京員缺,非緊要者,不必一一推補。”
    此話的意思是:南京官職太多,但差遣職事太少,有官職空缺者,沒必要全部補上,一些清閑官職,可以空著。
    此外,張居正推薦內閣閣臣殷正茂前往南京監管督辦。
    他推舉殷正茂。
    一方麵是因殷正茂的脾氣最適合做此事。
    另一方麵是殷正茂很快就會致仕,無懼得罪人,而王錫爵、申時行、沈念三人擔任閣臣的時間還長著,不適宜做這種得罪太多官員之事。
    然而此票擬送到小萬曆的手中後,小萬曆主張沈念前往南京監管督辦。
    理由是:殷閣老年邁,不宜奔波,沈卿了解南京,更無門生故舊牽絆,執行此事最佳。
    張居正看到此批複後,自然能猜出小萬曆是如何想的。
    他就是想讓沈念多得罪一些官員,然後在閣臣之位上多一些波折,最後他來為沈念撐腰,彰顯皇權。
    這都是嘉靖皇帝玩剩下的。
    但目前的小萬曆,已不是那個曾經該罵就能罵的小孩子了,他的理由很正當,張居正總不能稱他故意讓沈念在官場樹敵。
    內閣值房內。
    張居正與沈念相對而坐在一張茶台前。
    沈念為張居正倒上一杯涼茶,道:“陛下有陛下的想法,自古以來,沒有一位皇帝能容得下能號令百官的臣子,恩師您在官場不也是仇敵無數,無所謂了,隻要能辦成事情就行!”
    沈念表現得很豁達。
    他了解小萬曆,知曉小萬曆與曾經的嘉靖皇帝越來越像,愛錢愛權,將自己與皇室的利益看得遠比天下人重要以及喜歡玩弄帝王心術。
    這可能是骨子裏帶的。
    也可能是朱家的皇帝們都秉持著這種思想。
    做臣子的,講再多課,說再多道理,也難以讓其改掉這種思想。
    畢竟,從一個皇帝的角度來看,他也需要安全感。
    這是一名閣臣必須要顧及的,一旦破壞了皇帝的安全感,那距離倒黴就不遠了。
    張居正有當下之權勢,全仰仗小萬曆年幼未能親政。
    張居正無奈地點了點頭。
    如今的小萬曆已比登基後就擺爛的隆慶皇帝要強多了。
    他隻希望小萬曆經曆過一些事情,親政之後,能逐漸明白什麽是國之大計,一名賢明的皇帝到底該如何駕馭朝堂百官,如何恰達地治理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