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六章 大明的新時代,再添一把火!

字數:9459   加入書籤

A+A-




    科舉改革以及皇帝於皇宮宴請“工匠”的消息,很快便傳遍了金陵。
    立時引來了無數的熱議。
    “科舉竟然要加入其他科目,看來以後讀書,不能隻讀聖賢書了!”
    “新皇銳意革新,這天下是要大變啊!”
    “這你們就不懂了吧?從前科舉剛開始的時候,也是有很多科目的。有秀才、明經、俊士、進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開元禮、道舉等十科。後來才變成純以經義取士。”
    “說得不錯,那時還有“五十少進士,三十老明經”的說法,如今新皇改革,不過是恢複古製罷了!”
    恢複古製,這四個字,在民間一直都有著極強的號召力。
    在許多老百姓天真的想象中,古代社會是無比美好的。
    後來才變得“禮崩樂壞”,每況愈下。
    故而,很多朝代的改革,都會以恢複古製作為“口號”,以此來凝聚人心。
    而每每抨擊當時的社會,批判社會時,人們就會提及“人心不古”四個字。
    就是因為在很多人的幻想中,古代社會的人心純樸,社會美好!
    “還是不一樣吧,此次科舉,陛下增加的是醫學、農學、數學、經濟、物理等科目,與古製有所不同。”
    “依我看啊,陛下改得好。特別是醫學和農學,與咱老百姓息息相關!”
    “哈哈哈,咱們種田的老農,也能參加科舉了嗎?”
    “瞎想什麽呢?陛下要的是會科學種田的人,可不是連大字都不識的。”
    “你們說,這種田真要會識字才行嗎?咱一個字都不認識,還不是照樣種嗎?”
    “那不一樣,人家書裏麵寫的種田方法,比咱們那兩下子厲害不少呢!”
    “再厲害還不是得下田去種嗎?難道他書裏能長出糧食來不成?”
    “可我聽說,其他科目錄取的人,隻是進那個什麽新成立的京師大學當老師,或者讀書,並不能直接做官啊!”
    “那也不錯啊!京師大學的老師,朝廷給的俸祿應該不低吧。”
    “再高那也不能和當官的比啊!”
    “我是聽說了,先入京師大學,以後還是會挑選裏麵優秀的人,去入職做官。”
    “看來,這時代真是變了!”
    自古以來,便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但這個讀書,與後世的讀書,其實是不一樣的。
    這個讀書,獨指讀聖賢書。
    其餘各行各業,如木匠,醫生,帳房……乃至下九流的戲子,他們讀書嗎?
    實際上,以後世的標準來看,他們也讀書!
    隻不過,他們讀的是各自行業內的“專業書”。
    就是戲子要背台詞,也是要讀書識字的。
    然而,他們並不會被社會認可是“讀書人”。
    隻因他們讀的不是聖賢書!
    相比那些一輩子在書山裏皓首窮經的老學究,他們的文化知識也更淺薄。
    在儒家讀書人眼裏,他們至多就是認識幾個字而已,算不上什麽讀書人。
    然而,如今這些人也在一夜之間具備了參加科舉的資格,自然給人極大的震動。
    “哎呦,我說你們也別吵了,這次皇帝還邀請了研製了蒸汽機的工人進宮,要賜宴呢。”
    “工匠竟然也有機會吃上禦宴,這真是做夢也想不到啊!”
    “豈止是能吃禦宴,聽說還會被封爵呢。”
    “據說貢獻最大的人,將被冊封為國公,也不知是真是假。”
    “此事已經傳了很久啦,估計是假不了的。”
    “真要封國公啊?那人的祖墳,怕是都冒煙了吧。”
    “陛下金口玉言,說了誰發明出蒸汽機,就封誰國公!千金買馬骨,陛下既然說了,那肯定就得封。”
    “那蒸汽機到底是啥玩意兒啊,值得陛下如此重視?”
    “我見過,我見過,那玩意就是用來抽水的,哎呦,可厲害啦,一台蒸汽機,頂得上百十台水車,還不用人力去踩。”
    “我聽人說,不止能用於抽水,還有其它的用途,隻是暫時用它來抽水了。”
    “是啊,聽說蒸汽機的用途很廣泛。”
    ……
    次日清晨,陽光透過淡薄的雲層,紛紛揚揚地落在皇宮內的科學館上,為這座嶄新的建築鍍上了一層金邊。
    朱允熥身著龍袍,龍行虎步地駕臨此處。
    今日,他將在此大擺宴席,犒賞那些為大明科技發展立下汗馬功勞的功臣們。
    這座科學館乃是新近落成之作,其最為顯著的特色,便是那拱形設計所造就的超大跨度空間。
    在華夏數千年的傳統建築長河之中,大跨度建築物一直是鳳毛麟角般的存在。
    往昔,皇宮內那些宏偉壯麗的宮殿,巍峨聳立,雕梁畫棟,可在殿內卻林立著諸多柱子,鮮少運用大跨度的精妙設計。
    細究根源,實則是因為長久以來,數學在建築領域的運用近乎於無。
    這並非由於古人數學水平低劣不堪。
    實則是在傳統的營造法式裏,工匠們代代相傳,憑借自身積累的豐富經驗修築屋宇。
    極少會主動運用數學方法去剖析建築結構上的受力情況,更遑論進行精確的計算了。
    缺乏數學的有力支撐,未曾經過嚴謹的受力分析與精密的數學運算,想要營建大跨度的建築,無疑是癡人說夢。
    畢竟,如此一來,建築的安全性便如同在風雨中飄搖的孤舟,根本無從保證。
    然而,時過境遷,自朱允熥力排眾議,創辦《科學》期刊,一手成立大明科學院之後,這一切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數學知識如同春潮湧動,迅速融入建築領域,加之水泥與鋼材的廣泛普及,這才有了科學館的驚豔問世。
    踏入館內,寬敞開闊的空間一覽無餘。
    目光所及之處,竟不見一根立柱礙事,那種宏偉磅礴之感撲麵而來,令人心生震撼。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新建的皇宮之中,類似這般運用先進設計理念的建築並非獨此一家。
    隻不過它們大多還處於緊鑼密鼓的建設階段。
    而科學館恰好是最早竣工、率先呈現在世人眼前的一座。
    朱允熥心中一直縈繞著籌辦大學一事,今日天剛蒙蒙亮,便早早來到了科學館的別館之中。
    剛一落座,他便即刻命人取來最新一期的《科學》期刊,以及旗下琳琅滿目的各個子刊。
    說起來,他已然有好些時日未曾翻閱這些專業刊物了。
    倒不是因為他懶惰。
    事實上,自打登上皇位的那一日起,朱允熥便仿若擰緊了的發條,勤勉之極。
    甚至連他自己都詫異於這份勤奮。
    遙想當初,朱允熥懷揣做一個“有為”的昏君的夢想。
    一方麵,他發誓要將大明治理得井井有條,使之成為藍星之上最為發達昌盛的國度。
    讓大明的黎庶百姓都過上令他國之人豔羨不已的富足生活。
    而另一方麵,他也盼著能盡情享受帝王的尊榮。
    什麽後宮佳麗三千,什麽珍饈美饌、輕歌曼舞,還有那奢華至極的宮殿……
    總而言之,凡是能與“窮奢極欲”沾邊的,他都想體驗一番。
    在他心底,時常泛起這樣的念頭:我如此拚命地當這個皇帝,倘若自己都不能享受一二,難道僅僅是為了做個無私奉獻的活菩薩,為他人謀福祉不成?
    朱允熥自認還沒那般高尚的情操。
    可真正君臨天下之後,他才恍然驚覺,做皇帝的樂趣壓根兒不在那些鶯鶯燕燕、美酒佳肴與瓊樓玉宇之中。
    而在於真正能夠掌控乾坤,揮斥方遒,讓這朗朗乾坤都依照自己的宏偉藍圖徐徐展開。
    不知不覺間,他已然沉醉其中,滿心熱忱地投身於朝政之中,渾然忘卻了疲憊為何物。
    無怪乎自古想早點退休的,都是底層的牛馬。
    而身居高位的官員們根本不願意退休。
    哪怕八十歲,九十歲,仍然想繼續工作!
    當皇帝亦是如此。
    每日裏審閱奏章、處理國事,不僅不覺得辛苦,反而愈發興致盎然,恨不能日夜不休地操勞下去。
    權力比美色更讓人著迷!
    也正因要處理的政務堆積如山,他才許久未曾關注這些《科學》期刊了。
    今日趁著在科學館設宴的契機,他才得空再翻一下期刊。
    這不看不要緊,一看之下,朱允熥登時愣住了。
    隻見那《數學》期刊之上刊載的數學題,彎彎繞繞,錯綜複雜,他瞪大了眼睛,竟是一頭霧水,全然看不懂。
    再把目光投向《物理》期刊,更是傻眼。
    明明開篇寫著的還是自己給出的三大定律,可後續的推導論證、實際運用,複雜得如同亂麻一般。
    連他這個“始作俑者”都看得雲裏霧裏。
    朱允熥不禁陷入了回憶之中,想起前世念大學時,同窗好友之間時常相互調侃的一句話:咱們如今所學的數學知識,放到人類曆史的長河裏,那可都是幾百年前的老古董了。
    彼時,他閑來無事,心血來潮去翻看那本赫赫有名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卻未曾料到,書中諸多內容晦澀難懂,尤其是有些數學題目,牛爵爺竟畫了二十幾條輔助線來解題,看得他腦袋嗡嗡作響。
    要知道,當年自己念書的時候,做幾何題但凡要畫上三條以上的輔助線,便已然覺得頭疼欲裂。
    更別提這二十幾條了。
    光瞧一眼都覺得頭暈目眩。
    如今倒好,《科學》期刊麾下的《數學》期刊裏,那些數學題動輒便用上十幾條輔助線,這怎能不讓他驚愕萬分?
    朱允熥呆坐在那裏,半晌都回不過神來。
    其實細細想來,這也怨不得他如此失態。長久以來,世人大多小瞧了中國古代的數學與物理水平。
    誠然,在古代,絕大多數人的數學造詣確實淺薄。
    一個受過九年義務教育的後世普通人,便能在知識層麵輕鬆碾壓古代的絕大多數人。
    哪怕是那些學富五車的飽學之士也不例外。
    可數學這門學科頗為奇特,它對個人的天分要求極高。
    在古代,雖說整體水平參差不齊,但也不乏個別驚才絕豔之輩。
    那些古代頂尖的數學家,僅憑自身超凡的數學天分與敏銳的直覺,哪怕不借助後世諸多先進的數學工具,應對起後世的普通數學題來,也是遊刃有餘,能將許多普通人遠遠甩在身後。
    自朱允熥創辦《科學》期刊,開設《數學》專刊,將後世的數學思想與精妙工具引入大明之後,無疑像是為這些潛藏的數學天才們打開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門,豁然開朗間,極大地拓寬了他們的思維邊界與視野廣度。
    在這全新知識的滋養下,他們仿若久旱逢甘霖的禾苗,迅速茁壯成長,盡情施展著自己的才華,很快便將大明的數學水平推向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物理領域亦是這般情形。
    當初朱允熥提出的三大定律,在眾人眼中,仿若鏡花水月,大多數人都不明就裏,無從下手。
    但大明疆域遼闊,人才濟濟,總有那麽幾個獨具慧眼的特殊天才,能從這三大定律中洞察到全新的知識寶藏,並巧妙地將其運用到實際工程之中。
    “文元柳?”朱允熥的目光牢牢鎖定在《物理》期刊上一篇文章的作者署名處。
    這篇文章深入淺出,以三大定律為基石,巧妙地解決了一個棘手的實際工程問題。
    文中論述鞭辟入裏,邏輯嚴謹。
    即便是放到後世,那也稱得上是相關專業研究生的上乘之作了,看得朱允熥不禁嘖嘖稱奇。
    “好似科學院與資產部呈上來的名單裏,此人在蒸汽機製造一事中,功勳卓著,排名第一,果真是有真才實學啊!”
    朱允熥暗自驚歎不已。
    原本,對於冊封國公一事,他心中滿是疑慮。
    國公之位,位高權重,非同小可。
    若是此刻輕易將這等高位封賞出去,日後再有大功之人,又該以何封賞呢?
    可話已出口,君無戲言,他又怎能食言而肥?
    無奈之下,也隻能按約封賞。
    如今看來,倘若這人當真有這般本事,封他一個國公之位,倒也可行。
    畢竟,當下大明的科學技術才剛剛起步,正急需一個標杆式的領軍人物,為天下人樹立一麵奮進的旗幟,成為眾人競相追逐的榜樣。
    這般人物,朝廷給予高官厚祿,也是理所應當。
    “科學的發展,遠比我預想中的還要迅猛。”
    朱允熥合上期刊,不禁感慨萬千。
    回首曆史,科學技術的發展進程仿若蝸牛爬行,緩慢而艱難,往往耗費十幾年甚至數十年光陰,才能取得一星半點的進步。
    這種僵局,一直持續到工業革命的烽火點燃,才得以徹底扭轉。
    在那個風起雲湧的時代,科技仿若沉睡已久的雄獅,猛然蘇醒,迎來了爆發式的增長。
    待到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浪潮席卷而來,更是呈燎原之勢,迅猛得讓人目不暇接。
    如今細細想來,彼時科技進步緩慢,根源便在於社會缺乏有效的催化機製。
    各國對科技重視不足,大多依賴自然無序發展的資本主義模式,任其自生自滅。
    而如今的大明則截然不同,有他高瞻遠矚,指明前行方向;有成熟完備的科研激勵機製;有專業權威的期刊作為交流平台;還有專精尖的研究機構匯聚各方人才……
    這一切,如同為大明的科技發展插上了矯健的翅膀,使其騰飛的速度遠超自然發展狀態下的百倍、千倍乃至萬倍。
    可不是嘛!
    工業革命帶來的,不正是科技發展環境的改天換地嗎?
    單從智商層麵考量,幾千年前的人與後世之人又能有多大差別呢?
    放在物種進化的漫漫征程中,這點時間間隔簡直微不足道。
    可人類的科技發展成果,卻在短短一兩百年間,實現了對過去幾千年總和的超越。
    究其根本,不正是因為發展環境的變革嗎?
    而他對大明科技環境的重塑,相較於曆史上的工業革命時期,更為迅猛,也更為徹底。
    如此看來,大明的科學技術一飛衝天,自是水到渠成之事。
    很快,朱允熥心中的疑慮與擔憂便煙消雲散。
    “既然已然發展到這般境地,那我不妨再添一把旺火,助其燒得更旺。”
    他目光灼灼,仿若看到了大明科技光芒萬丈的未來。
    “定要讓大明的科技,真正邁入一個嶄新的時代。”
    言罷,他提起筆來,飽蘸墨汁,在麵前的紙張上,筆走龍蛇地寫下了“微積分”三個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