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八章 三條建議!科學大會!命運的改變!

字數:7956   加入書籤

A+A-




    對於京師大學首任校長的人選,朱允熥在心底斟酌謀劃已久。
    合適的人選宛如鳳毛麟角,著實難覓。
    此人首要條件是精通科學,於數學、物理領域造詣頗深,具備紮實的科學素養。
    哪怕涉足自身並不熟悉的行業範疇,隻需旁人稍作提點介紹,抑或查閱些許相關資料,便能憑借自身深厚的科學底蘊,對其予以一定程度的甄別剖析,做到心中有數。
    換言之,此人不單要是某一領域的行家能手,更需是博古通今、涉獵廣泛的通才。
    身處後世,因教育廣泛普及,尋覓這類複合型人才並非難事。
    諸多高級知識分子,往往既擁有廣博無垠的知識麵,涵蓋諸多學科領域,又在自身專長的專業知識上造詣精深,底蘊深厚。
    可在當下這個時代,要找出如此全才,卻難如登天。
    再者,此人還需深諳為官之道,懂得與大明官場形形色色的官員周旋應對,為京師大學的蓬勃發展披荊斬棘,掃平前行路上的重重阻礙。
    這一點亦是重中之重,不容小覷。
    誠然,朱允熥作為皇帝,自能給予京師大學最為有力的支持,可大學日常運轉的具體事務、繁雜瑣碎的細節,終究還得靠大學自身去操辦,去和朝廷各個部門溝通協商、協調推進。
    倘若校長缺乏這方麵的周旋能力,極有可能致使大學的諸多事務陷入僵局,淪為朝廷各部之間踢來踢去的“皮球”,陷入無休無止的扯皮、推諉泥沼之中,難以自拔。
    尤其這還是大明開國以來的第一所大學,諸事繁雜,許多事務究竟該如何處置,尚未形成約定俗成的通行規則。
    即便朱允熥憑借皇帝的無上權威強行施壓推進,大學的建設進度也必然會大打折扣,延緩許多。
    文元柳此人,處世老練圓滑,對官場的進退周旋之道了如指掌,深諳其中三昧。
    又在數學與物理學科鑽研頗深,造詣非凡,擁有極高的科學素養根基。
    加之在研製蒸汽機一事上立下赫赫“戰功”,獲封國公之位,有此等尊貴身份加持,讓他擔當校長一職,實在是再合適不過。
    文元柳聽聞任命,趕忙再次跪地磕頭,大禮參拜,口中高呼:“陛下知遇之恩,臣沒齒難忘,唯願傾盡滿腔熱血,報效陛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磕罷頭,他又接著說道:“陛下欲創辦京師大學一事,臣昨日便有所耳聞。”
    “陛下既委臣以重任,臣豈敢有絲毫懈怠,定當殫精竭慮,不負陛下所托。臣現有三條建議,望陛下予以采納。”
    朱允熥聽聞,微微挑眉,麵露笑意,欣然道:“愛卿但說無妨。”
    文元柳拱手作揖,跪在地上抬頭挺胸,神色恭敬而堅定,朗聲道:“其一,創辦京師大學,旨在傳播科學火種,弘揚科學精神。”
    “而這科學一脈,本為陛下所開創引領,臣以為,京師大學的首任校長一職,理當效仿大明軍事學院院長之例,由陛下親自掛帥擔任。”
    “陛下身負治理天下之重任,日理萬機,自是無暇事事躬親。”
    “大學裏一應具體事務,臣願鞍前馬後,替陛下分憂解難,代勞處理,這校長之名,臣實在不敢妄居。”
    “再者,由陛下親任校長,於公於私,皆能讓京師大學在諸多事務的推進上順遂無虞,暢通無阻。”
    朱允熥略作思忖,便覺他所言極是在理。
    自己掛職校長,雖說不過是掛個虛名,卻著實能為京師大學的興辦之路掃除不少障礙,使其順遂許多。
    於是點頭應道:“好!朕依你所言。這樣吧,便由你出任副校長,主持京師大學日常具體事務。”
    “臣謝陛下隆恩!”文元柳語調激動,難掩欣喜。
    皇帝陛下親任校長,自己忝居副校長之位,這般安排無疑令他的身份地位更上一層樓。
    與此同時,他亦深知,皇帝此舉意在凸顯對此事的高度重視。
    不斷為他抬升身價,便是為了賦予他足夠的威望與底氣,以便其日後與朝廷各部打交道時,能夠得心應手,協調處理好各項事務。
    “其二,臣懇請陛下授予臣在處理京師大學一應事務時便宜行事之大權,如此一來,臣方能如臂使指,從容指揮各方,確保諸事順遂。”文元柳繼而進言。
    朱允熥毫不猶豫,當即頷首應允:“準!”
    “其三,自陛下開創科學一脈,發展至今,投身研習科學者已不計其數。”
    “臣鬥膽懇請陛下頒下旨意,召開大明科學大會,廣召天下科學英才,齊聚金陵,共商科學發展大計,切磋學術技藝。”
    文元柳微微一頓,繼而神色凝重地說道:“倘若朝廷真能促成此事,必能極大地壯大科學之聲勢,營造濃厚的學術氛圍,同時也會讓京師大學的興辦之路更加平穩順暢。”
    召開大明科學大會?
    朱允熥聞言,不禁微微失神,陷入短暫的思索。
    刹那間,他腦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現出曆史上赫赫有名的索爾維會議。
    彼時科學界一眾大佬雲集,思維碰撞,在人類科技發展的漫漫長卷上,留下了璀璨奪目的華章。
    如今這大明盛世,難道就不能興辦一場類似的學術盛會嗎?
    確然如此啊!
    科學期刊縱然能承載諸多學術見解,可終究不比麵對麵交流探討來得直接、深入。
    將大明的科學精英匯聚一堂,說不定便能激發出無數璀璨奪目的智慧火花,推動科學大步向前。
    再者,此舉更能提振士氣,鼓舞人心!
    “準!”朱允熥當機立斷,應允下來。
    文元柳見狀,連忙跪地謝恩,感恩戴德之情溢於言表。
    隨後,朱允熥又令太監傳旨,對在蒸汽機研製過程中立下汗馬功勞的眾人一一進行封賞。
    這場盛大的宴會,足足持續了幾個小時,方才落下帷幕。
    宴會過後,京師大學的各項籌備事宜,旋即有條不紊地鋪展開來。
    與此同時,科舉考試將每年開考的消息,如同洶湧的浪潮,迅速席卷了大江南北,引得無數人感慨萬千,喜極而泣。
    要知道,以往三年才考一次,對諸多懷揣夢想的學子而言,實在是太過漫長。
    一次考試中的小小失誤,便意味著要苦等三年之後方能重新來過。
    人生能有幾個三年呢?
    況且現實生活中的重重困境,更是讓許多人不得不放棄!
    雖說理論上每三年都有一次機會,可實際上,諸多因素交織,許多人考過一次之後,便再難有第二次機會。
    如今改為一年一考,無疑如同一束明亮的曙光,給他們注入了極大的希望。
    然而,更令人震撼不已的,當屬科舉新增的其他科目。
    江西。
    某個縣的鄉下,一處寧靜的院子裏,一位二十幾歲的年輕人正全神貫注地翻閱著一本《科學》期刊雜誌。
    在他身前的木桌上,還整齊地擺放著好些《數學》《物理》等雜誌專刊。
    年輕人看得極為專注,時不時拿起筆,在一旁的白紙上寫寫畫畫,進行著各種計算。
    旁邊,一位老漢坐在石椅上,看著兒子這般模樣,重重地歎了口氣,滿是無奈與怨艾。
    “咱們家雖說在村子裏還算殷實,有百十畝良田,可也稱不上什麽大富大貴。”
    “打你小時候起,我便咬著牙,請了教書先生,教你四書五經、朱子集注,滿心盼著你將來能參加科舉,步入仕途,謀個一官半職。”
    “你小時候也算爭氣,小小年紀就中了秀才,在這十裏八鄉都出了名,人人都誇你是神童。”
    “可如今呢?你瞧瞧你現在!”
    老漢說到此處,語氣愈發恨鐵不成鋼。
    “你整天就知道鑽研什麽《科學》《數學》《物理》,還有那些個工業製造之類的玩意兒,放著好好的聖賢書不讀,這不是不務正業是什麽!”
    年輕人被嘮叨得心煩意亂,忍不住抬起頭來,辯解道:“爹,這科學一脈,可是當今陛下親自開創的,日後必定會成為顯學,大放異彩!”
    老漢聞言,冷哼一聲,滿臉不屑:“陛下親創又怎樣?聖人的學問,那可是傳承了幾千年,曆經歲月的考驗。”
    “這勞什子《科學》,才興起多久?”
    “當今陛下年輕,也就是一時興起,圖個新鮮,指不定哪天就拋到腦後了。”
    “你現在學這些,有啥用?”
    年輕人不甘示弱,反駁道:“科學怎麽就沒用呢?爹,您看我做的這些……”
    “家裏又不讓你幹活!”
    老漢毫不留情地打斷了他的話,情緒愈發激動。
    “咱們家雖說有些田地,我家也請了個長工,還有佃戶租種,可我自己不也得在地裏忙活,麵朝黃土背朝天幹了一輩子?”
    “我就盼著能有個兒子不用再受這份苦,能坐上官轎,風風光光的。”
    “你鼓搗的那些東西,再厲害又能咋的?”
    “能幫你入朝為官?”
    “能讓你坐上八抬大轎,從此告別田間勞作?”
    “要是都不行,那學它還有啥意義?”
    老漢頓了頓,眼神堅定地看著兒子:“除非朝廷哪天開科取士,把你的那些《科學》啥的都考進去,不然,我遲早一把火把這些雜書全給燒了!”
    話音剛落,隻聽得外麵傳來一陣急促的腳步聲,緊接著有人扯著嗓子高喊:“陳老爹,陳老爹,朝廷要開恩科啦!”
    老漢一聽,猛地從石椅上站起身來,眼中滿是驚喜與期待。
    此時,一道人影氣喘籲籲地衝了進來,一邊大口喘氣,一邊迫不及待地說道:
    “下旨了,今年就開恩科,陛下還說了,往後科舉考試,從三年一次,改成一年一次啦!”
    老漢聽聞此言,激動得雙手都微微顫抖,忙不迭地追問道:“這消息哪兒來的?”
    “縣城裏都張榜公布了,《大明日報》上也刊登得清清楚楚。”
    那人說著,從懷裏掏出一份還帶著油墨香氣的報紙,遞到老漢手中。
    老漢接過報紙,隻是匆匆掃了一眼,便隨手丟到兒子看書的桌子上,大聲說道:
    “開恩科了,從今天起,不許再看這些什麽《科學》《數學》《物理》之類的雜書,給我一門心思讀聖賢書,全力備考。”
    年輕人拿起報紙,隻一眼,忽然麵露狂喜之色,興奮地喊道:“爹,這報紙上說了,科舉考試新開了好多好多新科目,往後《數學》《數學》都要納入科舉考試了!”
    老漢一聽,臉上滿是狐疑之色,連連搖頭:“這不可能!從古至今,科舉考試哪有考這些的?你不會是糊弄你爹我吧?”
    老漢不識字,心中自然滿是疑惑。
    “真沒有,這上麵真寫了。”
    年輕人急得滿臉通紅,舉著報紙,遞到老漢麵前,一時間竟忘了父親不識字這事。
    這時,那報信的人也開口證實:“確實是真的,此次科舉考試,朝廷新開了許多科目。”
    “我聽人說,從前科舉考試,本來就有許多科目,並非隻考一科。”
    “如今陛下行仁政,這是要恢複古製呢。”
    老漢聽聞此言,不禁呆立當場,心中五味雜陳。
    兒子看的雜書,也能派上用場?
    兒子此前科舉多次未中,如今開了新科目,又正是他最愛的。
    如此一來,豈不是通過科舉,金榜題名的概率,反而要大增了?
    老漢越想越興奮。
    半晌,喃喃自語道:“陛下真是仁德之君啊!”
    ……
    同樣的一幕幕,在大明各地紛紛上演。
    自從朱允熥創立科學以來,天下間對其感興趣、潛心學習的人著實不少。
    畢竟,人各有誌,有些人天生就對理工科類的知識情有獨鍾。
    然而,現實的困境卻如同一堵高牆,困住了這些人的腳步。
    大明的生產力水平尚低,經濟基礎薄弱,根本沒有足夠的財力讓人們毫無顧忌地去研究這些被視為“無用之學”的學科。
    偶爾有讀書人沉迷其中,往往也會被父母師長責罵,斥為不務正業。
    如今,朝廷開科取士,將科學納入“正途”,無疑搬走了壓在眾人胸口的巨石,解開了最大的難題。
    許多人的命運,也因此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
    皇宮。
    朱允熥仍在書房中批閱奏章。
    於他而言,科舉也好,開科學大會也罷,都僅僅是他需要處理的諸多事務中的滄海一粟。
    身為帝王,他有太多太多的國事要操心。
    而對於大明帝國來說,眼下還有一件更為緊迫、更為重大的事情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那便是與女真三部的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