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老臣發難言辭厲,新帝應對智謀顯
字數:2041 加入書籤
李軒在朝會上展示了新政試點的成果,雖說爭取到了一些大臣的支持,可王崇等保守勢力依舊冥頑不靈,暗中謀劃著新一輪的抵製。
又一次早朝,朝堂氣氛凝重。李軒正準備宣布擴大新政推行範圍的具體舉措,王崇突然跨前一步,撩起官袍跪地,神色激動,聲音顫抖地說道:“陛下!老臣今日冒死進諫,新政推行至今,看似有些許成效,實則隱患重重。試點郡縣表麵上糧食增產、百姓生活改善,可背後卻隱藏著巨大危機。這些所謂的成果,不過是短暫的虛假繁榮,長此以往,必將動搖我大唐根基!”
李軒微微皺眉,心中暗自警惕,麵上卻不動聲色,平靜地問道:“宰相何出此言?試點郡縣的成果皆有數據可依,百姓生活改善亦是事實,何來虛假繁榮、動搖根基之說?”
王崇磕了個頭,站起身,振振有詞:“陛下,試點郡縣推行新政,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為了興修水利、推廣新農具,朝廷投入巨額銀兩,這使得國庫空虛。而且,新政推行過程中,強行改變百姓多年的生產生活習慣,百姓雖不敢明言,心中卻多有不滿。如今邊境戰事吃緊,若此時國內因新政引發民變,內憂外患之下,大唐危矣!”
此言一出,朝堂上一片嘩然。一些原本就對新政心存疑慮的大臣紛紛點頭,低聲附和。
李軒心中明白,王崇這是抓住新政推行中的一些客觀問題,企圖誇大其詞,蠱惑人心。他略作思索,沉穩地回應:“宰相所言,看似有理,實則偏頗。新政推行初期,投入較大乃必然之事,可從長遠來看,農業增產、商業繁榮後,國庫收入必將大幅增長,這是利在千秋的大事。至於百姓不滿,朕派張博大人深入民間,了解到百姓對新政大多是支持的,那些心懷叵測之人煽動鬧事,不過是為了一己私利,絕不能代表百姓心聲。”
這時,一位年邁的老臣顫顫巍巍地走出隊列,他是三朝元老禮部尚書趙康。趙康拱手說道:“陛下,老臣輔佐三朝,曆經風雨,深知穩定的重要性。如今新政推行,朝中爭論不斷,民間也人心惶惶。老臣懇請陛下,暫緩新政,以穩朝綱。”
李軒看著趙康,心中敬重這位老臣的忠誠與資曆,但新政關乎大唐未來,絕不能輕易妥協。他和聲說道:“趙尚書,朕明白您的擔憂,也敬重您的忠誠。可如今大唐麵臨的形勢,已不容我們按部就班。舊製度的弊端日益凸顯,若不改革,如何應對未來的挑戰?穩定固然重要,但固步自封換來的穩定,隻是短暫的。隻有通過改革,才能實現真正的長治久安。”
王崇見李軒依舊不為所動,心中惱怒,再次發難:“陛下,您一意孤行推行新政,是否是受了某些別有用心之人的蠱惑?張博大人雖是飽學之士,可畢竟年輕,缺乏治國理政的經驗。陛下若被其誤導,後果不堪設想。”
李軒聞言,心中大怒,卻強壓怒火,冷冷地看著王崇:“宰相,張博大人一心為國,提出的諸多建議皆是為了大唐的繁榮。你身為宰相,不思如何輔佐朕治理國家,卻在這裏無端揣測、惡意中傷,是何居心?”
王崇臉色微變,卻仍強硬地說:“老臣一心為大唐,絕無惡意。隻是新政之事,關乎國本,不得不謹慎。”
李軒目光掃視朝堂,大聲說道:“眾愛卿,新政推行,是朕深思熟慮後的決定。朕並非盲目行事,每一項政策都經過反複論證。改革之路,本就艱難,會遇到各種阻力和質疑,但朕相信,隻要我們目標一致,以大唐和百姓的利益為重,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那些為了一己私利,阻礙新政推行的人,朕絕不姑息!”
李軒的話擲地有聲,朝堂上頓時安靜下來。一些原本搖擺不定的大臣,被李軒的堅定和智慧所打動,心中對新政的疑慮也漸漸消散。
退朝後,李軒回到禦書房,疲憊地坐下。他深知,與保守勢力的這場鬥爭還遠未結束,王崇等人必定不會善罷甘休。但他心中也更加堅定,無論前方有多少艱難險阻,他都要將新政推行下去,為大唐開辟一條繁榮昌盛的道路。
接下來的日子裏,李軒一邊繼續推進新政,加強對新政實施地區的監管,確保政策落實到位;一邊著手調查王崇等人暗中抵製新政的證據,準備在合適的時機給予他們有力的回擊 。在這波譎雲詭的朝堂鬥爭中,李軒憑借著自己的智慧和勇氣,一步一步向著自己的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