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7豈有三十年不上朝的天子?

字數:10714   加入書籤

A+A-




    王布犁的話被迅速傳播了出去。
    總之就是天子惦記大家之類的場麵話。
    若是在做事當中,遇到什麽冤屈可以找他王布犁來說一說。
    於是不少人都高興的叫出聲來。
    不得不說,百姓的樸素三觀當中,就是需要一位“包青天”的,能夠為他們作主。
    王布犁的名頭,在應天府周遭還是挺好使的。
    工部主事蘆堂見有人高聲呼喊,立馬就緊張起來了。
    這幫刁民要是亂起來,害了駙馬爺的性命,他全家老小怕是不保。
    最重要的是,在天子腳下,最好別出亂子。
    於是他趕忙叫一隊士卒跟隨他往前跑,大聲嗬斥不許喧嘩,該排隊打飯的繼續排隊,別去看熱鬧。
    等到了人圍起來的源頭,被士卒粗暴的推開搞出一條路來,蘆堂發現駙馬爺就坐在一旁跟旁邊的工匠說話。
    反正就是一幫人圍起來瞧著王布犁的熱鬧下飯。
    蘆堂看見這場景,再加上一幫衙役護著王布犁,頓時鬆了口氣,他又擦了擦臉上急出來的熱汗。
    “駙馬爺,還要不要再添碗飯啊?”
    蘆堂見王布犁瞥向他連忙找補了一句。
    王布犁坐在一旁吃完了碗裏的飯,表示夠吃了。
    也沒為難他,站起來拍拍屁股把空碗交給他,叫蘆堂找個地方自己要休息一會。
    大中午怪熱的。
    蘆堂連忙應聲,引著王布犁往人群外麵走。
    諸多工匠聚在一起,一直悶頭吃飯的人,被旁邊的工友拍了一下。
    “方才駙馬爺跟你說話,你怎麽不搭理他啊。”
    “我不知道要說啥,還是吃飯重要。”
    “額,你可真行。”
    隨即他們二人的對話各種嘈雜聲淹沒,大家都議論著能夠中午休息兩個時辰的事情,早上與晚上多幹會,還能有冰涼的綠豆湯喝之類的。
    吃的不孬,能果腹,幹活還有錢拿,日子越來越有盼頭。
    王布犁被蘆堂帶到了林子裏。
    兩棵樹旁係著一個吊床,平日裏蘆堂就在這裏休息。
    王布犁試了試,感覺這裏有小風吹過,還挺有涼氣,一看蘆堂就是個會享受的。
    更遠處則是一大幫吃完飯的工匠們,在那裏靠樹席地而坐或者躺著休息。
    沒有人會來這裏打擾官員。
    王布犁脫了自己的鞋,躺在上麵,搖搖晃晃的,瞧著翠綠的樹葉,些許陽光漏下來。
    周遭小風一吹,蟬一個勁的叫,催的人想要睡覺。
    ……
    朱元璋帶著朱標從忙碌當中進入到仙境,朱標覺得終於能輕鬆片刻了。
    天天上班高強度熬著幹,就間隔五天休息半天,即使朱標年輕,可也著實是有點緩不上來。
    朱元璋卻是瞧著那個萬曆後輩,心想倒是要瞧瞧他幹掉張居正之後,他自己能有什麽建樹?
    最好別讓朕過於失望。
    張居正死後,中央朝廷就開始搞起了切割他的行動。
    朱元璋仔細瞧著張居正死了之後,從皇帝到大臣都沒有什麽建樹,反倒是一個勁的跟張居正進行正義的切割。
    張居正本人於死後被控接受賄賂,生活奢侈,安插不勝任的黨羽於要職,濫用權力,設法使他的兒子們在文官考試中得中並進入翰林院。
    勾結太監馮保,壓製輿論,蒙蔽皇帝,並且甚至試圖篡奪皇位。
    雖然有些指責有事實根據,但這些罪狀大部分是由張居正執政時,受過害的和急切希望以犧牲他為代價,來為自己辯護的朝臣們提出的。
    總之,他們試圖完全改變他的政策,停止他在辦事手續上的改革,同時一有時機就根除他的勢力。
    繼任者張四維,這個曾經被張居正保護舉薦的人,在首輔的位置上待了一年,才明白皇帝與臣子們(公眾)的意見,便立即停止張之前的土地測量工作,開始進行徹底的倒張行動。
    許多跟張居正有關係的人,得到了“天下人”的清算。
    戚繼光死了萬曆都不給他撫恤。
    李成梁倒是腦子活泛,早在因張居正的緣故遭到彈劾之前,就大肆賄賂朝臣,有人幫他說話,才勉強過關。
    至於戚繼光的錢大多都給手下了,哪有錢給朝中人送賄賂,晚年過的極為淒慘。
    張居正一死,地方上的官員就不在實行什麽考成法,全都扔在了一旁,總算能鬆口氣不幹活了。
    朱元璋眉頭一挑。
    果然人死如燈滅。
    許多對大明有利的事都不會被後人繼承。
    反倒是扔到一旁,置之不理。
    而朱元璋發現萬曆親自統治朝政後,在這方麵也沒有取得成功。
    光是他選取的這些首輔,一個個的不敢做事,生怕被下麵的禦史彈劾。
    朱元璋發現這幫禦史不幹什麽實際的活,天天跟這挑刺來達到他們打擊其餘黨派的目的是吧?
    這更是跟他設立的初衷背道而馳了。
    張居正的政策被廢除。
    朝廷對大明廣布的官僚機構的控製就更進一步衰落了。
    科道官員、主抓教育的官員和吏部官員的一些小黨派,這時不受大學士們的控製。
    這些人通過彈劾,終於意識到他們自己在朝廷中的影響原來竟然這麽大啊。
    因此他們忙於爭論和盡力清洗張居正的黨羽,而不是忙於恢複和複興的嚐試。
    最重要的是皇帝不夠果斷。
    無疑無益於這種局麵的控製,反倒是愈演愈烈。
    “爹。”朱標看到這裏臉色也是有些難看:“萬曆一直都在張居正的羽翼之下,以為處理朝政極為簡單。
    可是等他真正處理起來,才發現自己根本就適應不了。”
    朱元璋不可置否。
    沒有老一輩的帶一帶,上來就處理那麽複雜的政務,沒有一個強者的心態,很容易崩潰的。
    “萬曆既沒有達到他的臣子們期望的有德之君的理想,同時也缺乏個人才幹像有力“暴君”那樣行事,真是讓咱挺失望的。”
    朱元璋覺得萬曆的辦法過於稚嫩了,想法也稚嫩,心態也稚嫩,不如嘉靖。
    嘉靖當時的處境可是要比萬曆還要差呢。
    哪怕你幹點張居正,依然施行他的政策呢?
    就如同秦王雖然幹掉了商鞅,可依舊延續他的改革。
    萬曆皇帝也試圖把幾個內閣的大學士引為心腹。
    可惜過於笨拙也沒成功。
    他那心眼子還玩不過久經官場的臣子們。
    尤其是他針對張居正的後果,更是讓許多臣子不敢再跟皇帝交心。
    誰還敢盡心盡力的為大明做事啊?
    最終落得連家人都慘到如此下場!
    更糟糕的是,皇帝這種事做的還不夠隱秘。
    其餘臣子懷疑內閣與皇帝共謀,不是站在他們這邊的,根本就不配合內閣的工作。
    得益於萬曆對內閣的打壓。
    其餘六部開始拚命反撲,誰還聽內閣的話啊?
    萬曆手裏就沒有什麽可打的牌,更是限製不住下麵亂噴的言官。
    他連嘉靖的狠辣讓人閉嘴都沒學到。
    然後開始因為立太子的問題,同朝臣互相對立。
    太子的確立,當然是要按照朱元璋定下的規矩實行,結果萬曆不立嫡長子,他還想要立庶次子。
    豈有此理。
    當大臣跟他對噴後,他竟然不理朝政了。
    然後讓朱元璋氣的胡子都要飛起的一幕出現了。
    萬曆被現實打擊之後,開始沉溺於酒色,把自己玩虛了!
    “真是豈有此理啊。”朱元璋憤憤的拍著沙發垛子:“他可真是太讓朕失望了。”
    隻不過老朱這話說的還是有點早了。
    因為爭國本這件事,萬曆就開始懈怠了。
    他派人把馮保、張居正抄沒的家產都搬進宮裏,供他來瀟灑,又派出太監去收礦稅。
    如此享樂以及不理朝政的行為,更是讓朱元璋雙目圓睜。
    他有些不能相信的望了一眼身旁的朱標。
    朱標對於後代子孫如此表現,也是沒有心裏準備。
    “爹,可能是自幼被慣壞了,過一陣子就好了。”
    朱標嚐試給找補一句。
    作為勤政的朱元璋是看不得這種情況的。
    結果他們父子兩個發現萬曆的行為過於難以理解。
    堂堂大明皇帝,他不出宮門、不理朝政、不郊、不廟、不朝、不見、不批、不講。
    許多人想要告老還鄉,皇帝不批,直接自己跑路回家,不伺候了。
    當然了也不會發什麽退休工資,更不用說死了還給你一些錢財之類的。
    以至於官衙裏的官員都不夠用了,許多當官的也不做事。
    “天下豈有三十年不上朝的天子?”
    朱元璋目瞪口呆,許多話都憋在心裏。
    朱標也是一個愣住,不知道要說些什麽。
    好一個雄心壯誌的皇帝,幹掉權臣後,自己發現自己不行,直接不幹活了!
    “真,真是爛泥扶不上牆!”
    朱元璋攥著拳頭憤憤的咒罵了一句。
    有這個皇帝以身作則,後麵的皇帝還不是有模有樣的學習?
    “朕好心痛啊,皇位怎麽會落在這種人的手裏!”
    朱標也不知道要怎麽寬慰老爹,畢竟是自家子嗣嘛!
    不過讓朱元璋好受一點的是。
    萬曆不上朝,整個沒有出現宦官之亂,也沒有出現外戚幹政,更沒有嚴嵩、張居正之類的權臣,朝堂內黨爭也是在能控製的範圍內。
    萬事不理的情況當中,大明還打了三次大仗,取得了完全勝利。
    朱元璋緊皺眉頭,想要瞧瞧到底是怎麽回事。
    第一場便是寧夏之戰,領頭的是一個蒙古人,這個蒙古人父兄被殺,跑到大明當兵效命了一輩子,才升為副總兵。
    哱拜退休了他兒子繼承職位後,按照慣例,老哱家保有一千多“家丁”,依舊由他兒子統帥。
    “家丁是什麽意思?”
    朱元璋瞧著那一批批精良裝備的士卒,眼裏露出極大的不解。
    倒是朱標沉穩的開口道:“如今大明的邊境已經發展成為魏博牙兵那樣的私人組織了嗎?他們隻聽給他們發錢的私人官員,而不聽從朝廷的命令?”
    “今西北將帥所蓄家丁,其廩餼衣械,過額兵十倍,每當大敵,用以陷陣,其善戰者多以首功自奮,間至登壇。”
    “普通將帥哪裏養得起如此多的士卒,他們的錢都是從哪裏來的?”
    朱元璋陰惻惻的道:“朕看他們都是把大明養兵的錢都拿走養自己的私兵去了,瞧瞧那些大明士卒一個個跟要飯的似的,與那些精甲士卒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朱標也認同他爹分析的話。
    大明費盡心思弄的邊防,著實是沒有料到,最後竟然會發展成這樣。
    那麽多的士卒的糧餉養少數精銳之士,就能護衛著邊疆不失。
    蒙古那些精兵都墮落成什麽樣子了?
    才能被這樣的大明少數精銳士卒給打的毫無還手之力,不敢輕易叩關來!
    朱元璋父子兩個瞧著,繼承家丁的副總兵哱承恩卷入了一場兵變。
    他因欠餉錢而發怒,殺了寧夏地區的巡撫。
    但問題也不單單是因為欠餉的事,巡撫是由文人出任的。
    黨馨的官威很大,故意打壓這些武人。
    尤其他是認為哱拜這個蒙古人,非我族人,其心必異,還自薦當總兵。
    你臉呢?
    於是朝廷屢次不給哱拜升為總兵。
    最主要的是你哱拜還冒餉養家丁的事,被我查出來了。
    就算你父兄被蒙古人所殺,為大明作戰效忠一輩子,那也不行。
    文人打壓武人,朱元璋覺得很正常,他現在就是稍稍打壓一二武人的地位。
    可是這個巡撫的地位,憑什麽要比總兵還要大?
    這其中有什麽變化,朱元璋也沒法去分辨,但是更加嚴重的問題困擾著他。
    “軍隊欠餉?而且一下子就欠了好幾年!”
    “哱拜的膽子很大啊!”
    久經沙場的朱元璋自是知道這是一場嚴重的事故。
    因為就算哱拜冒領餉錢,朝廷也沒有足額發放,許多士卒就更領不到錢了。
    前幾年沒兵變,他就覺得這些士卒對於大明還算的上忠誠了。
    “軍屯沒起作用?”
    朱標也知道寧夏那個地方種地不容易。
    朱元璋對於軍屯這件事很重視的,他出身貧苦,自是切身知曉百姓缺衣少食的苦楚。
    所以等他參軍的時候,就深知軍餉是維係軍隊戰鬥力的重要性,並且想方設法的籌集軍餉。
    在他當吳王的時候,吳良兩兄弟在江陰屯田,做到兵精將良,使得張士誠不敢貿然西犯。
    而康茂才在金陵等地屯田,除了能給軍餉之外,還剩餘七千石,得到了朱元璋的褒獎。
    建立大明之後,朱元璋迅速在新占領的省份進行屯田,為了對付北方的蒙古人,更是加強了北方屯田備邊的重點。
    同樣在收複四川、雲南等地之後,也進行大規模的屯田。
    當然了,並不是所有省份都能因為屯田而糧餉充足的,於是開中法出來了,用來補充軍餉。
    除此之外,朝廷對不夠的地方還會調撥錢糧。
    由開封漕運到陝西,再由陝西轉運到寧夏,以此充當當地駐軍的軍餉。
    因為軍屯和軍餉製度密切相關,由於軍屯的迅速發展和商屯、民運糧的補充,所以軍餉來源比較充裕。
    現在的大明幾乎實現了朱元璋“足兵足食”的構想。
    欠薪幾乎不可能存在,而且朱元璋還會尋機給駐守北方的士卒發放賞賜。
    當然了,當官的和普通士卒之間的“薪水”差距過大。
    而且也是朱元璋一廂情願的誇耀之詞。
    這些士卒除了要承擔戍守軍役之外,大多都是要從事艱苦勞動,一個月的月餉不過一石,勉強維持兩三口的生活。
    一旦有軍事行動,再另外給點糧食做費用。
    若是遇到天災人禍,或者人口較多的士卒家庭,生活便難以維持。
    “這麽說,如今的大明已經到了王布犁所言的地步,總兵等軍官手底下有大量的田地,許多人都變成了農奴,而不是大明的士卒。”
    朱標輕微頷首,他記得戚繼光這個人是靠著募兵來保證戰鬥力,獲得了張居正的支持。
    “所以現在的大明士卒都不是靠著屯田,而是給錢招募士卒,朝廷不給錢,他們就反了,同魏博牙兵並沒有什麽區別。”
    “不對勁。”朱元璋又搖頭道:“咱記得張居正執政十載,府庫錢財很多。
    朝廷不應該沒有錢財給士卒發餉,那就是本該發的餉錢沒有發到這些士卒的手上,讓他們給貪墨了。”
    朱標也認同的頷首,有嚴嵩那個大明最貪的權臣在,即使撥亂反正,邊疆地區也很難立即就扭轉過來。
    尤其是天高皇帝遠,更加容易不受控製。
    然後朱元璋父子兩個就瞧見了,張居正攢下的那些家底子用在哪裏了!
    朝廷派大兵來圍剿這夥叛軍,從府庫裏拿了不少銀子。
    如此情況,直接給朱元璋整一個大無語。
    大筆銀子花出去用來平叛,伱們這群狗東西,早點拿一點點錢發軍餉啊!
    偏偏把事情搞大。
    “你娘的。”
    一向以寬厚示人的朱標更是直接罵娘了。
    在暴動的過程中,劉東暘和他的部下迫使總兵官張惟忠自殺。
    然後他宣布自己為總兵,讓哱承恩與另外一個人任他的左、右副職。
    哱拜在這一連串兵變事件中從來沒有接受任何頭銜,但他被朝廷確認為這次叛亂的幕後策劃人。
    一個小小的軍士哪有這麽大的膽子!
    尤其是他還敢殺巡撫,殺總兵。
    這背後能沒有暗含二心哱(bo)拜的支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