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辰龍泊翼
字數:3504 加入書籤
[]
101nove./最快更新!無廣告!
中午時分,陽光透過稀疏的雲層,灑在喻園大學航天航空學院的教學樓上,給這座充滿現代感的建築披上了一層金色的外衣。老甲在參觀完教學樓和實驗室後,心中湧動著對科技的敬畏和對未來的憧憬。下午,於英博士親自開著他酷愛的沃爾沃XC60越野車,帶著老甲直奔江城光穀低空經濟產業園。那裏,是於英團隊的無人機總裝配車間所在地,他們的傾斜旋轉無人機在中國民航局的正式注冊名字叫“辰龍A6000”。明天,這個“辰龍A6000”的首架原型機就要飛往珠澳金灣機場,去參加第15屆東方航展的飛機靜態展示。
老甲窩在車內寬大舒適的航空座椅上,看著窗外的景色,問道:“去珠澳的轉場試飛手續都辦下來了嗎?”
“都辦好了,嶗山那邊給了大力協助,否則僅僅靠我們的能量,不會這麽順利的。”於英博士回答道。
“試飛情況如何?”老甲繼續問道。
“整體上來說都還順利。發現了許多小問題,都整改好了。從今年7月1日拿到了中國民用航空局的TC型號認可證之後,我們就馬不停蹄地申請了特許飛行證,然後把臨時登記證,國籍證都辦下來了,適航檢查,驗證試飛也都做過了。我們這段時間就一直在江城周邊做轉場試飛,省內的幾個通航機場,例如江城漢南,神農架,襄陽劉集,恩施許家坪都飛過了,飛行數據一切正常。”於英如數家珍地說道。
“最遠是不是飛恩施許家坪機場,單程要一個多小時吧?”老甲繼續問道。
“是的,單程大概70多分鍾,我們沒有降落,直接返航,連續飛了約二個半小時,用450的經濟航速飛的,接近1200公裏,這是我們飛的時間最長的一次,飛行一切正常。”於英博士自豪地回答道。
“哦,不錯,江城飛珠澳直線距離也就大概1200公裏,如果一口氣飛3個小時或者更多時間,飛機和人員有沒有問題?”老甲還是有些不放心。
“應該沒問題!滿油空載狀態下用單發動機巡航,可以飛4000公裏。至於人員嘛,可以輪換,波音空客上不都是兩個駕駛員嘛,我們在地麵上控製,可以搞車輪戰術。”於英滿不在乎地說,老甲也滿意地點頭。
車窗外,湖光山色的美景飛速後退,老甲心中充滿了期待和激動。約莫半個多小時後,在一片波光粼粼的湖畔旁邊,老甲隨著於英博士走進了一間寬敞的機庫。
在邁進機庫大門的那一刹那,老甲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一架兩人多高的無人機赫然聳立在眼前,它渾身漆黑鋥亮,體型龐大,幾乎占據了半個機庫的空間。兩隻翅膀上下垂著,如同準備捕食的猛禽,兩台發動機黑黝黝的,散發著一股壓迫感。機身的線條流暢而充滿力量感,金屬的光澤在燈光下閃爍,仿佛一件藝術品,更像是一件強大的戰鬥機甲。老甲圍著這架無人機慢慢地踱著步,每一步都小心翼翼,仿佛怕打擾到這個沉睡的巨獸。
於英博士正準備給他詳細解釋著飛機的各種性能,老甲隨口就如數家珍地倒背如流:“起飛重量6噸,最大載荷2噸,最大滯空7小時,實用升限7000米,最大航程4000公裏,航速550公裏,2台1100馬力的萊康T53渦軸發動機。”
雖然老甲對飛機的各項性能數據了如指掌,但站在這個龐然大物麵前,老甲心裏依然有一種說不出的衝動。傳說中的東西一旦在眼前變為現實的時候,人總有一種恍如隔世的感覺。
在飛機旁邊的旋梯上,老甲看到了龍舞陽,他正和幾個同學在飛機的翅膀上檢修著什麽。龍舞陽看到老甲,高興地打招呼:“大伯,您來了!”
“是啊,來看看你們這個寶貝疙瘩,不識廬山真麵目啊,這回終於見到真身了,這個家夥太酷了。”老甲感歎道,同時提醒龍舞陽注意安全,“哎哎哎,你注意點啊,別摔下來了。”
“沒事,這才多高啊。”龍舞陽一躍就落到了地麵上,摘下了手上的工作手套,緊緊地握住了老甲的手。
老甲畢業後在機械廠當過技術員,看著這些手套和機電工具,一種熟悉的感覺油然湧上心頭。他走到工作台旁,看著上麵規規矩矩地擺著各種電動裝配工具。每件工具上都用標簽標明了各種設備的參數和型號,老甲滿意地點點頭,回過來對於英博士和龍舞陽說:“你們這個地方搞得還是那麽回事啊,像個標準的總裝車間。”
“什麽叫像個總裝車間啊?這是嚴格按照ISO9001的標準進行工序設計和組織生產的,每一道工藝環節都需要經過民航局的驗收登記。否則,這飛機就拿不了TC證,也飛不了。”於英博士嚴肅地說。
“那必須是這樣,飛在頭上的東西萬一掉下來怎麽辦?你們造飛機的必須比造汽車要更加嚴格才行。”老甲也是嚴肅地說道,“工藝上的事,不能有一絲一點的馬虎啊!”
“這幾位是從中航605研究所聘請來的老師傅。”龍舞陽指著幾位年紀頭發有些花白的老師傅對老甲說,“他們組裝過AG600,有豐富的飛機裝配經驗,對飛機裝配工藝以及技術都了如指掌。”
“那不是挖我們荊楚市的牆角嗎?”老甲一邊開著玩笑,一邊熱情地握住了這幾位老師傅的手,“非常感謝你們到江城光穀來為這架飛機提供技術服務,你們在場我心裏就踏實多了,否則看著這群嘴上沒毛的小年輕去造飛機,我心裏真是不放心啊,必須有你們坐鎮才行。”
其中一位王師傅笑嗬嗬地對老甲說:“哎呀,我們就是指導一下,這幫孩子們真的很能吃苦很能幹的,理論功底紮實,一說就懂,關鍵是他們腦子還活,他們用計算機輔助設計來指導裝配工藝,還有這些電動工具,說實話我們都還沒用過這些技術和工具呢。”
“輔助工具輔助設計是需要的,但是最終還是需要人工對每個細節每道工序去把關,要靠人工去檢查一遍啊。”老甲說道,“畢竟是第1架飛機樣機,一定會有很多想象不到的問題,還得要靠人工。在這方麵沒有捷徑可走的。”
“甲總啊,你也幹過飛機製造維修嗎?怎麽這麽懂行?”王師傅驚訝地望著老甲。
老甲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說:“哎呀,我沒那本事,我不會造飛機。但是我在十堰二汽實習的時候在總裝廠裝配過東風軍用卡車。90年代初期,中國能把自己的汽車造好就已經相當不得了了。但是,無論是造汽車還是造飛機,自動化技術與人工操作的協同配合才是提升效率和精確度的關鍵。”
“講得太好了!”於英博士竟然帶頭鼓起掌來,他環顧了一下周圍,看見很多同學都圍了上來,就充滿激情地說道:“我們都是搞無人裝備的,在現代工程技術領域,自動化係統通過預設的程序和算法,能夠執行重複性高、精度要求嚴格的任務,而人工則在處理複雜判斷、創新設計和緊急應變方麵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兩者的結合,使得工程項目能夠更加高效地推進,同時也確保了在麵對非標準化問題時的靈活性和適應性。通過人機協作,我們能夠實現優勢互補,提高工程質量和安全性,推動工程技術向更高層次發展。”
掌聲再次響了起來,混雜著機庫中航空煤油的味道,這是科技的氣味,也是夢想的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