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貧道趙誌敬

字數:3448   加入書籤

A+A-


    靜謐月光中,小院竹門從內向外推開,一個高大身影緩步走出。
    隻見他紅光滿麵,須眉皆白,滿頭銀發隨意紮成個道髻,一身灰色道袍卻顯得汙穢邋遢。
    這老道就是威震武林將近百年,以武入道,承前啟後開辟武學全新境界,與少林祖師達摩並稱,但凡提及金係武俠就絕對繞不過的戰力天花板,武當派創派祖師,邋遢道人張三豐。
    “青書?”
    張三豐雖在閉關,但百年修為當世無人可及,隻從腳步聲中,就能判斷出一個人的武學門派,功力深淺。
    方才正神遊間,聽得外麵有人走近,並未故意隱藏行蹤,但呼吸腳步由實入虛,返璞歸真,暗合道教至理,隱隱與天地融為一體。
    如此深不可測的內功已臻化境,莫說武當派,便是放眼整個天下,除了張三豐本人之外,都再想不出第二個人。
    待得出門一看,居然是徒孫宋青書,張三豐微微一怔,跟著問了一聲。
    “徒孫宋青書,拜見太師父。”
    宋青書先行大禮,以如今的身份拜見太師父張三豐。
    跟著重新整理衣冠,拱手施禮道:“貧道趙誌敬,見過武當派張真人。”
    張三豐眼中閃過一陣異光,定睛凝神仔細打量一番,天下之大無奇不有,昔年華山趙仙人化虹飛升的傳說至今仍有人提起,那自己這個小徒孫是趙仙人轉世也並非沒有可能。
    隻不過以張三豐的修為定力,忽然有人在麵前提起百年前的事,仍是微微有些恍惚。
    趙仙人羽化登仙之時,張君寶還未出生,如今匆匆百年彈指間,大俠郭靖、神雕俠楊過、恩師覺遠大師等人早已作古。
    還有那個明慧蕭灑,穿著淡黃衣衫的少女,同樣在張君寶變作張三豐的漫長歲月中,悄悄離去。
    “貧道張三豐,見過華山趙仙人。”
    宋青書表現出的修為做不得假,確是玄門正統內功無遺。
    而且偏偏提起百年前華山玉女峰坐忘觀,師承全真教的趙誌敬真人,絕非信口開河。
    “張真人在上,貧道如今既是宋青書,又是趙誌敬,但今夜前來,卻要以趙誌敬身份向張真人請教,還請恕罪。”
    張三豐笑道:“趙仙人不必多禮,但說無妨。”
    “貧道小徒劉清行,昔年創立華山一派,幸得天佑尚存至今,奈何後輩弟子不肖導致門規鬆弛,良莠不齊。”
    “如今貧道身為武當派弟子,本不該改換門庭,但這次前往西域途中,在鹹陽城與徒兒關天佑重逢,得了這華山祖師令”
    宋青書並不隱瞞,隻是把穿越和三世為人之事略去不提,將近一盞茶的時間過後,便將前因後果一一說明。
    “世間造化萬千,但如趙仙人這般奇遇,貧道還是第一次見。”
    張三豐聽得入神,他修道百年,早已經到了萬物不縈於懷的境界,若說仍有執著,便是門中弟子與那虛無縹緲的成仙大道。
    宋青書卻是在後世看過,《明史》中記載他高壽二百餘歲,橫跨宋、元、明三朝,直到明朝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對張三豐仍有召見。
    至於其他野史文獻,更是說張三豐死後複生,無人能確定他最終去往何方。
    也就是說,如今已經一百一十歲高齡的張三豐,隻不過剛剛走完傳奇人生的一半而已。
    然而所謂道不言壽,宋青書並沒有將這些事情挑明。
    “至於什麽門戶之見,百年前又哪裏來的武當派,趙仙人既然想要重返華山派,老道無有不從。”
    武當派作為道教門派,在全真派教義的基礎上又有創新,與華山派的情況如出一轍,兩者可以說是同宗同源。
    再者張三豐聽“趙誌敬”提起關家老祖關天佑,當年在華山見到神雕俠楊過時,作為楊過師弟的關家老祖同樣在場,也算是有過一麵之緣。
    “除此之外,貧道還要告個罪,聽聞小徒楊過曾班門弄斧,指點張真人三招太極拳法。”
    宋青書赧然道:“其實這太極拳法,乃至太極劍法,都是從後世學來,整件事情簡直倒反天罡,慚愧慚愧。”
    張三豐聽了拊掌大笑道:“趙仙人至誠至性,也是解了困惑老道多年的一個謎題,何罪之有?”
    當年趙誌敬雖將太極拳法與太極劍法留下,但門下弟子除了楊過外,均未修習太深。
    而楊過在三十六歲武功大成後,便與小龍女隱居終南山下,所以江湖中少有人見過這門神功。
    之後百年時間,因為華山派底蘊深厚,除了全真教的武功外,劍法、刀法、短兵、暗器乃至十八般兵刃種類繁多,易練難精的太極拳劍逐漸失傳,直到今日已經無人再用。
    反倒是張三豐昔日得神雕俠楊過傳授,數十年間始終鑽研不斷,近年來更是領悟了以柔克剛的武學至理,在這三招的基礎之上,創出完整的太極拳法與太極劍法。
    “趙仙人若是不棄,不妨與老道再將這太極拳推演一番如何?”
    宋青書自無不從,從深夜暢談直到此時,天邊已經微微泛起晨曦,二人同時擺個起手架勢,跟著見招拆招,將十八式太極拳從頭至尾的打了一遍。
    純以意行,不以力往,形神合一,後發製人。
    宋青書的太極拳雖然先後得周伯通、楊過這種絕頂高手參詳補完,但時間終究尚短,便是以十倍速度積累,算起來也不過二三十年的功夫。
    所以比起真正創出這門武功,數十年心血厚積薄發的張三豐,還是少了些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妙義。
    正好通過這次推演,將拳意再上層樓,從圓融貫通抵達隨心所欲的境界。
    而張三豐見到宋青書使出的太極拳,心中再無疑惑,確認眼前人就是當年華山趙仙人轉世。
    二人點到為止,收招停式,雖然並未比試內功,但在宋青書看來,張三豐修為絕對要在三次論劍時,正值壯年的郭靖之上,而且高出不止一截。
    “百年童子功確實是天下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