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 回:宮廷新主立,政策大調整 三

字數:2705   加入書籤

A+A-


    長安的天空剛剛泛起魚肚白,朱雀大街上便已經是一片忙碌的景象。街道兩旁,百姓們早早地聚集在此,他們身著整潔的衣衫,臉上帶著敬畏與期待的神情,交頭接耳地談論著即將到來的登基大典。士兵們手持長槍,整齊地排列在街道兩側,維持著秩序,他們的鎧甲在晨光中閃爍著冰冷的光芒,仿佛在向世人宣告著新政權的威嚴。
    太極殿內,新帝李柷身著華麗的袞冕禮服,端坐在龍椅之上。這套禮服乃是尚衣局花費數月時間精心製作而成,用上等的絲綢為麵料,上麵繡著九條栩栩如生的金龍,每一條龍都張牙舞爪,仿佛隨時都會騰空而起。金龍的鱗片用金線繡成,在燭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輝,彰顯著帝王的尊貴與威嚴。禮服的領口和袖口處,鑲著一圈潔白的狐皮,柔軟而溫暖,更增添了幾分莊重之感。李柷頭戴冕旒,冕旒上的玉珠隨著他的動作輕輕晃動,發出清脆的聲響。他的麵容冷峻而堅毅,眼神中透露出一種超越年齡的成熟與沉穩。
    在他的麵前,是文武百官,他們身著朝服,整齊地排列著。文官們頭戴烏紗帽,身穿繡著各種飛禽圖案的長袍,手持笏板,神色恭敬;武將們則身披鎧甲,腰佩寶劍,威風凜凜,他們的目光堅定,仿佛在向新帝宣誓著忠誠。大殿內香煙嫋嫋,檀香的氣味彌漫在空氣中,使得整個場麵更加莊嚴肅穆。
    登基儀式在一片肅穆的氣氛中開始。首先是祭天儀式,李柷在禮儀大臣的引領下,緩緩走出太極殿,前往南郊的天壇。一路上,鼓樂齊鳴,鍾磬之聲回蕩在長安的上空。百姓們紛紛跪地,向新帝行禮,口中高呼:“萬歲萬歲萬萬歲!” 聲音此起彼伏,如洶湧的浪潮一般。
    到達天壇後,李柷親自獻上祭品,向天地神靈祈禱。他的聲音洪亮而清晰,在天壇上空回蕩:“皇天在上,後土在下,朕今承天命,登大寶之位。願天地神靈庇佑我大唐,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百姓安居樂業。朕定當勤勉治國,不負蒼生,不負祖宗社稷!” 說罷,他跪地叩拜,動作莊重而虔誠。此時,陽光灑在他的身上,仿佛給他披上了一層金色的光輝,讓他看起來更加神聖而威嚴。
    祭天儀式結束後,李柷返回太極殿,接受百官的朝拜。百官們整齊地跪地,高呼:“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聲音響徹大殿,久久回蕩。李柷微微點頭,示意百官平身。然後,他站起身來,緩緩走到大殿中央,高聲宣布:“朕以菲薄之軀,承蒙祖宗庇佑,得登大寶。自今日起,朕當以天下為己任,推行新政,振興大唐。望諸位愛卿齊心協力,輔佐朕共創太平盛世!” 他的聲音堅定有力,充滿了自信與決心,讓百官們感受到了新帝的威嚴與魄力。
    在宣布新政的過程中,李柷特意提到了絲綢產業。他的目光掃視著大殿內的眾人,神色凝重而又充滿期待地說道:“絲綢,乃我大唐之瑰寶,不僅是百姓生計所係,更是我朝與各國交往的重要紐帶。朕深知其重要性,日後必將大力扶持絲綢產業,鼓勵民間發展,加強與絲綢之路各國的貿易往來。望諸位愛卿積極獻策,共同為絲綢產業的繁榮貢獻力量!” 他的話語如同重錘一般,在百官們的心中激起了層層波瀾。眾人紛紛跪地,齊聲應道:“臣等遵旨!” 聲音堅定而有力,表達了他們對新帝決策的支持與擁護。
    而此時,在大殿的角落裏,一位身著灰色長袍的中年男子微微皺起了眉頭,眼中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憂慮。他便是長安城內最大的絲綢商之一 —— 蘇敬文。蘇敬文在絲綢行業摸爬滾打多年,深知其中的艱辛與複雜。他擔心新帝的政策雖好,但在實施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各種困難和阻力,尤其是那些來自世家大族和地方豪強的阻礙。他們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往往會不擇手段,這對絲綢產業的發展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挑戰。然而,看著新帝那堅定的眼神和充滿決心的麵容,蘇敬文心中又燃起了一絲希望。他暗自思忖,或許這位新帝真的能帶來改變,為絲綢之路上的商人和百姓開辟出一條新的道路。
    登基大典結束後,李柷回到了大明宮的紫宸殿。這紫宸殿乃是皇帝平日處理政務、接見大臣之所,殿內裝飾極為奢華。地麵鋪設著光潔如鏡的大理石,牆壁上掛著一幅幅精美的絲綢壁畫,描繪著大唐的山河壯麗和百姓的安居樂業。巨大的朱紅色立柱上,雕刻著栩栩如生的金龍,仿佛隨時都會騰空而起。殿中央,擺放著一張用珍貴的紫檀木製成的龍案,案上擺放著文房四寶以及各種奏章。
    李柷坐在龍案前,靜靜地思考著。他的腦海中浮現出登基大典上百姓們那充滿期待的眼神,以及大臣們或堅定或疑慮的麵容。他深知,自己肩負著振興大唐的重任,而絲綢產業,無疑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所在。
    他輕輕翻開一份關於絲綢產業的奏章,奏章中詳細記載了長安及周邊地區絲綢產業的發展狀況。長安,作為大唐的都城,絲綢產業極為發達。城內的東市和西市,是絲綢交易的主要場所。每天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灑在長安的城牆上,東市和西市便熱鬧起來。絲綢商人們早早地來到市場,攤位上擺滿了各種各樣的絲綢製品,有色彩斑斕的錦緞、輕薄柔軟的紗羅、精致華麗的刺繡,每一件都散發著獨特的魅力。
    在長安的郊外,分布著眾多的絲綢作坊。這些作坊規模不一,有的隻有寥寥數人,憑借著簡單的織機和精湛的手藝,生產出高品質的絲綢;有的則規模宏大,擁有上百台織機和數百名工匠,分工明確,從蠶桑養殖、蠶繭采集,到絲綢織造、染色加工,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作坊內,織機的聲音此起彼伏,工匠們忙碌而專注地工作著,他們的雙手在絲線間穿梭,仿佛在編織著大唐的繁榮與希望。
    李柷還記得,小時候跟隨先帝出遊時,曾親眼目睹過絲綢作坊的生產場景。那是一個陽光明媚的春日,他和先帝一行人來到了長安郊外的一處絲綢作坊。作坊內,熱氣騰騰,空氣中彌漫著蠶絲的清香。工匠們熟練地操作著織機,五彩的絲線在他們的手中交織成美麗的圖案。年幼的李柷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吸引,他好奇地看著工匠們的一舉一動,心中充滿了對絲綢的熱愛和對工匠們智慧的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