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 回:宮廷新主立,政策大調整 四
字數:3439 加入書籤
絲綢,不僅是大唐百姓的重要生計來源,更是大唐與各國交往的重要紐帶。在絲綢之路的貿易中,大唐的絲綢備受各國青睞。它以其精美的工藝、細膩的質感和豐富的色彩,成為了各國貴族競相追逐的奢侈品。無論是西域的樓蘭、龜茲,還是中亞的撒馬爾罕、布哈拉,乃至更遠的歐洲羅馬,大唐的絲綢都成為了時尚與身份的象征。各國的商隊,帶著大量的金銀珠寶、香料藥材等珍貴物品,沿著絲綢之路來到長安,隻為換取那珍貴的絲綢。
李柷又想起了曾經在朝堂上聽到的關於絲綢之路貿易的匯報。據匯報,每年通過絲綢之路出口的絲綢數量達到了驚人的數百萬匹,為大唐帶來了巨額的財富。這些財富,不僅充實了國庫,還促進了國內經濟的繁榮發展。同時,絲綢貿易也加強了大唐與各國的文化交流,使得大唐的文化、藝術、科技等傳播到了世界各地,提升了大唐的國際影響力。
近年來,由於戰亂頻繁,絲綢之路的貿易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商隊在途中時常遭遇強盜的襲擊,貨物被搶,人員傷亡慘重。這使得許多商人望而卻步,絲綢之路的貿易量大幅下降。同時,國內的絲綢生產也麵臨著原材料短缺、技術創新不足等問題。蠶桑養殖受到自然災害和病蟲害的影響,產量不穩定,導致絲綢價格波動較大。而一些傳統的絲綢織造技術,也逐漸跟不上時代的發展,無法滿足市場對高品質絲綢的需求。
李柷深知,要想振興大唐的絲綢產業,就必須采取一係列有效的措施。他必須加強對絲綢之路的保護,確保商隊的安全;鼓勵國內的絲綢生產,提高絲綢的產量和質量;加強與各國的貿易往來,拓展絲綢的市場。隻有這樣,才能讓大唐的絲綢產業重新煥發生機與活力,為大唐的繁榮富強做出更大的貢獻。
想到這裏,李柷的眼神變得更加堅定。他拿起毛筆,在奏章上寫下了自己的批示:“絲綢乃我大唐之瑰寶,關乎國計民生。朕意大力扶持絲綢產業,望諸臣工齊心協力,共商良策,務必使我大唐絲綢再次享譽天下!” 寫罷,他將奏章遞給了身旁的太監,吩咐道:“即刻將此奏章下發各部,令其盡快商議具體措施,呈朕審閱。” 太監接過奏章,恭敬地退下。
李柷靠在龍椅上,微微閉上眼睛,心中默默祈禱著。他期待著,在自己的努力下,大唐的絲綢產業能夠迎來新的輝煌,大唐的江山能夠更加穩固,百姓們能夠過上幸福安康的生活。而此時,長安的街頭巷尾,百姓們也在熱議著新帝的絲綢政策。他們對未來充滿了希望,期待著新帝能夠帶領他們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李柷在紫宸殿召開朝會,專門討論絲綢產業相關事宜。殿內氣氛熱烈,大臣們紛紛各抒己見。李柷端坐在龍椅之上,目光掃視著下方的大臣們,神色凝重地說道:“諸位愛卿,絲綢產業乃我大唐經濟之命脈,外交之重器。如今朕欲大力扶持,然舊有的政策弊端重重,阻礙頗多。今日朝會,便是要與諸位愛卿一同探討,如何革除舊弊,振興絲綢產業。”
話音剛落,戶部尚書錢穆之向前一步,拱手說道:“陛下,臣以為舊製之中,貿易限製一項,對絲綢產業發展影響極大。我大唐絲綢品質上乘,本應暢銷海外,然舊規卻對絲綢出口數量、交易對象等多有限製,致使諸多商機白白流失。” 他微微皺眉,臉上滿是憂慮之色,回想起之前與絲綢商人們交談時,他們對貿易限製的抱怨和無奈,心中不禁感慨萬千。
李柷微微點頭,示意他繼續說下去。錢穆之清了清嗓子,接著說道:“就拿與大食國的貿易來說,大食國對我大唐絲綢極為喜愛,需求甚巨。但按照舊製,每年出口至大食國的絲綢數量不得超過五千匹。這使得許多大食國的商人求購無門,而我大唐的絲綢商人們也失去了大量的利潤。長此以往,不僅影響我大唐絲綢在國際市場上的聲譽,也會阻礙絲綢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他的聲音洪亮,話語中充滿了對現狀的擔憂和對改革的迫切期望。
這時,一位身著緋色官袍的中年官員從隊列中走出,此人乃是禮部侍郎鄭文淵。他恭敬地向李柷行了一禮,說道:“陛下,除了貿易限製,稅收過重也是一大問題。如今,絲綢商人不僅要繳納高額的商稅,在絲綢運輸過程中,還需向各地關卡繳納名目繁多的過路費。這使得絲綢的成本大幅增加,商人的利潤空間被嚴重壓縮。許多小商人不堪重負,紛紛退出市場,這對絲綢產業的發展極為不利。” 鄭文淵的臉上帶著幾分無奈,他深知稅收問題已經成為了絲綢產業發展的一大瓶頸,若不加以解決,將會給整個產業帶來沉重的打擊。
李柷聽後,臉色變得更加凝重。他輕輕敲打著龍案,陷入了沉思。片刻後,他抬起頭,目光堅定地說道:“二位愛卿所言極是。貿易限製和稅收過重,確實是舊製的兩大弊端。若不加以改革,絲綢產業難以振興,我大唐的經濟和外交也將受到影響。”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種不容置疑的決心,仿佛已經下定了改革的決心。
就在這時,一直沉默不語的宰相楊涉開口了:“陛下,改革絲綢政策,勢在必行。但此事關乎國計民生,牽扯眾多利益集團,切不可操之過急。臣建議,先成立一個專門的調查組,深入民間和絲綢行業,了解實際情況,收集各方意見。然後再根據調查結果,製定出詳細的改革方案,逐步推行。這樣既能確保改革的順利進行,又能避免引發社會動蕩。” 楊涉的聲音沉穩而有力,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種老謀深算的智慧。作為宰相,他深知改革的複雜性和敏感性,必須謹慎行事,才能確保改革的成功。
李柷聽後,微微點頭,對楊涉的建議表示讚同。他說道:“宰相所言甚是。此事確實需要從長計議,謹慎行事。朕決定,由戶部尚書錢穆之、禮部侍郎鄭文淵牽頭,成立絲綢政策改革調查組。務必深入了解絲綢產業的現狀和問題,廣泛征求各方意見,為改革提供有力的依據。” 他的聲音堅定而有力,仿佛在向眾人宣告,他對改革的決心和信心。
錢穆之和鄭文淵連忙跪地謝恩,表示定當竭盡全力,完成陛下交付的任務。其他大臣們也紛紛表示支持改革,願意為絲綢產業的振興貢獻自己的力量。殿內的氣氛頓時變得熱烈起來,充滿了希望和期待。
在長安城內的一家絲綢店鋪裏,老板趙福貴正滿臉愁容地坐在櫃台後麵,唉聲歎氣。他的店鋪裏,擺放著許多精美的絲綢製品,但卻鮮有人問津。一旁的夥計小李走過來,關切地問道:“老板,您這是怎麽了?最近生意不好,您也別太發愁了。”
趙福貴苦笑著搖了搖頭,說道:“小李啊,你不懂。這生意不好,可不是一時半會兒的事兒。如今這絲綢政策,對我們這些小商人太不利了。貿易限製多,稅收又重,我們的絲綢根本賣不出去,成本都收不回來。再這樣下去,這店鋪恐怕都要撐不下去了。” 他的臉上滿是無奈和絕望,眼神中透露出對未來的迷茫。
小李聽後,也不禁皺起了眉頭。他說道:“老板,聽說新帝登基後,有意改革絲綢政策。說不定,這對我們來說是個轉機呢。” 趙福貴聽了,眼中閃過一絲希望,但很快又黯淡了下去。他說道:“希望如此吧。不過,這改革可不是那麽容易的事兒。那些世家大族和地方豪強,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肯定會百般阻撓。我們這些小商人,也隻能聽天由命了。” 他的話語中充滿了無奈和無助,仿佛已經對改革失去了信心。
然而,就在趙福貴和小李交談之際,長安街頭已經傳遍了新帝欲改革絲綢政策的消息。百姓們紛紛議論紛紛,對未來充滿了期待。他們希望新帝的改革能夠真正為絲綢之路上的商人和百姓帶來福祉,讓大唐的絲綢產業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