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陳家莊

字數:4018   加入書籤

A+A-


    “你知道穿越嗎?穿越到別的世界很簡單,但同一個世界,穿越到過去,隻取決於人!”
    “為什麽我們在那個時間出生?為什麽我們現在在這裏?說到底都是因果糾纏,真要深入說,幾天幾夜都說不完,也沒必要深入探究。”
    “想穿越時空回到過去,關鍵在於因果顛倒,倒因為果……因為有了過去,才有了現在的結果,倒過來,有了現在,才會有過去的結果。”
    “能穿越過去,就代表著過去已經存在了有一個你,過去你做過的一切,才有了現在的結果。”
    “能顛倒因果的寶物罕見,使用的代價也大,薑雪有山間雲霧圖,我有生死簿,都能將你的意誌送回過去的那個你身上,這是我的投資,也是付出。”
    ……
    藍田縣外,陳家莊。
    傅源坐學堂講座上,滿腦子渾渾噩噩,有點搞不清現狀。
    他腦子裏有兩種記憶,一種記憶,自己是幾十年後的人,儒修傅源,也知道是那個叫趙穎的通過生死簿將他送回到過去的現在。
    甚至他還記得那個叫盛思步的小姑娘,在趙穎麵前化作一本黑色的簿子,將他送回來的場景,他的肉身沉睡,意誌進入生死簿,然後他腦子裏就多了一份記憶。
    另一種記憶,他叫陳君源,生於光緒年間,是個落魄書生,耗盡家資寒窗苦讀,正打算考科舉呢,結果朝廷完蛋了,沒有清朝,反而進入了民國,自然也沒有科舉這回事了。
    學了一肚子八股文,卻無半點謀生手段,不得已之下,隻得求到陳家,在陳家學堂當了個教書先生。
    說是教書先生,其實隻是啟蒙識字,如今民國全麵傾向西學,大學自主招生或統一招生,考得也是現代學科,傳統儒學逐漸沒落,八股文更是被掃進垃圾堆了。
    所以他到底是傅源,還是陳君源?亦或者兩者都是?
    思緒太過紊亂,傅源下意識的收束雜念,正心誠意,腦子裏一下子變得清明了。
    陳家莊的陳家,以前是高門大戶,累世官宦,明清時代族中皆有人當官,在藍田這一片也算是隻手遮天的大家族。
    辛亥之後,作為守舊派打的陳家,也失去了依仗。
    民國六年,陳家老太爺去世,陳家一分為二,長房是藍田縣的陳家,二房是陳家莊的陳家,離得不遠。
    陳大老爺是光緒年間的進士,頭腦聰慧,性格圓滑,縱使改朝換代,依然能在藍田縣內隻手遮天。
    相比之下,陳二老爺就差多了,讀書不中,經商不成,做官更是糊塗,隻能在陳家莊守著族地混日子,年紀一大把,去年新娶了個十六歲的小妾。
    不對,現在應該叫姨太太,第八房姨太太。
    ……
    理順了腦子裏的記憶後,傅源這才坐直了身子,目光看向學堂內的四五個小蘿卜頭,有男有女,正交頭接耳自顧自的聊著天,完全無視了講台上的先生。
    傅源沒有開口,隻是正了身,端正了自身的儀態,正了身,又正了心,自然而然的散發出一股威嚴。
    心定,則其言安穩而舒暢,容態恭嚴而語辭安定,一掃之前的落魄形象,整個人呈現出威嚴的君子之風。
    學堂裏的孩子們感受到了這股威嚴,漸漸地小聲了,最後集體沉默,目光看向傅源,不敢再隨便說話了。
    傅源這才點點頭,看了一眼麵前的書本,開口道:“今日學習《三字經》,我讀一遍,你們跟著我讀:人之初,性本善。”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習相遠。”
    “性相近,習相遠。”
    “……”
    傅源的語調抑揚頓挫,節奏分明,讀起來朗朗上口,特別的好聽,孩子們也自然而然的跟著學了起來。
    誦讀過程中,傅源一心一念,正心誠意,隻讀了三四句,體內的浩然正氣便開始醞釀,勃發。
    一切都自然而然的水到渠成。
    等教完前八句後,傅源又領著孩子們讀了第二遍,然後開始解釋,道:“人出生時,本性善良,天性相近,但後天的環境跟教育,會讓人產生不一樣的習性跟性格……”
    正解釋著,窗外有人開口打斷,道:“人性本善?我覺得不對,人性本惡才對!”
    傅源看過去,就看到一個年輕人,正目光灼灼的看著他,容貌如何且不說,但一雙眼睛卻異常的明亮,透徹,毫無雜質。
    孩子們看看傅源,在看看窗外的年輕人,表情都有些茫然,不知道誰對誰錯。
    那個年輕人拱手行禮,道:“抱歉,在下一時興起,擾了先生教學,隻是覺得以先生的本事,見解不應該又如此膚淺才對!”
    傅源也沒有在意,點頭道:“隻是啟蒙,說的深了,孩子們也聽不懂。”
    年輕人笑著道:“先生不說,又怎知孩子們不懂呢?就說這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雖是勸人向善,但若真以為人性本善,以後恐怕會吃大虧。”
    傅源看著他,片刻後道:“那你以為呢?”
    年輕人正色道:“先生要教會孩子們“人之初,性本惡”的道理才行!”
    傅源笑了,道:“善,便是善良?惡,便是邪惡?”
    年輕人一愣,有些不明所以。
    傅源搖搖頭,道:“善者,完善也!此言出自《孟子.盡心章句上》,人生之初,其本性便已完善不缺,生來便具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此四端“不學而能”,“不慮而知”,無關善惡,隻是天性完備,生而所具有的良知良能。”
    年輕人詫異的看著傅源,他沒想到這句話還能這麽解釋。
    人生之初,天性完善,無關善惡,無善無惡。
    傅源繼續道:“惡者,也不是邪惡之說,僅僅是指人於本性之上散發的各種情緒欲望,冠之以“惡”名,卻並非是指邪惡!
    因為人性會誕生各種情緒欲望,故而需要將這些“惡”進行妥善的控製與限製,這才需要“禮”與“法”。
    所以孟子提出的“人性本善”,與荀子提出的“人性本惡”,其實並不衝突,隻是所指的東西不一樣罷了。”
    傅源說完,除了窗外的年輕人若有所思,其他的孩子們都一臉茫然,呆頭鵝一樣,明顯沒有聽懂。
    年輕人也發現了孩子們的反應,有些羞愧,道:“是在下唐突了……還請先生出來一敘!”
    傅源點點頭,對孩子們道:“今天隻教著八句,你們多讀幾遍,明天我要檢查,誰若背不下,便要打手心。”
    等孩子們齊聲應“是”,傅源這才出門離開教室。
    教室外,年輕人迎上來,拱手道:“在下馮耀,被先生所發之氣吸引,如此至大至剛之氣,莫不是傳說中的浩然之氣?”
    “在下……”傅源想了想,道:“陳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