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8章 二婚家庭裏的炮灰女兒(22)
字數:3622 加入書籤
顏炳強和楊秀蘭本來還有點擔心的,但是元初的班主任做了做他們的思想工作,讓他們明白,高二參加高考隻是讓元初多了一次考試機會,對她的未來沒有任何影響,要是她這一次覺得考得不好,還可以接著讀高三,明年接著考。
顏炳強問元初:“要是沒考好,會不會影響你心態?”
“不會啊,您就當我是排練一次高考。可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機會的。”
顏炳強和楊鳳蘭看她確實是姿態很輕鬆的樣子,便也笑著加入了支持者行列。
元初高考自然是成功了,摘下了省理科狀元的桂冠。
不光高中要慶祝,縣裏也要慶祝,就連她之前就讀的初中,她們老家所在的鎮政府,也主動聯係她,向她表示祝賀的同時,送上了一些心意。甚至就連市裏,也舉辦了表彰大會,給她發了獎勵。
她的身份一下子就水漲船高了。
之前她隻是一名普通的高中女生,沒有顯赫的家世,也沒有令人羨慕的財富,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了,但是一朝高考成功,她在眾人眼裏似乎就真的躍龍門了,似乎已經實現了階級躍升,就連初中、高中的校長跟她說話的時候都隱隱帶著一點討好,已經不是之前老師對學生講話的那種語氣了。
知道了成績,填報完誌願,接受完各路表彰之後,元初和顏炳強、楊鳳蘭再次回鄉祭祖。這一次,他們不用悄悄地來悄悄地走了,大大方方的回了老家。
鄰居們一聽見動靜就主動趕了過來,幫忙打掃衛生,在顏家沒收拾出來之前,有人從自己家泡了茶端過來給元初一家解渴。好聽的話不要錢一樣的往外說。
他們並不指望能從元初這兒獲得任何實際好處,隻是跟高考狀元認識、能說得上話,就已經足夠讓他們高興了。
有人跟元初說:“最近坐車去縣裏,一說起咱們這兒,就沒人不豎大拇指的,還有人問我,‘你們那兒的孩子是不是都特別聰明,學習都特別好啊?’咱們這兒因為你可是出了大名了。聽說今年縣一中招生,都對咱們這兒有優待了。”
鄰居們有做小生意的、開小店鋪的,拿著木板子來找元初幫忙寫招牌,要蹭蹭高考狀元的福氣。
這種小事,元初都沒有拒絕。
恰好她確實能寫一手好字,又被人好一通誇。
他們在老家待了兩天就走了,鄰居們過於熱情,他們也有點吃不消。
元初一共收到了十多萬獎金和資助。她把一半交給顏炳強和楊鳳蘭存起來,作為她的大學學費和生活費。另一半她用來炒股。
她用楊鳳蘭的身份證開了個股票賬戶,把錢扔進去打滾。
顏炳強和楊鳳蘭看她做事這麽有章程,沒有孤注一擲,給自己做好了保障,便默認了她炒股的行為。沒說任何掃興的話。甚至還給她添了點本錢。之前幾年,他們倆也攢了一些。就算沒有獎金,元初上大學的學費和生活費,他們也出得起。
等到元初啟程去京大報到,她賬戶裏的錢已經足夠她在京城付個首付買房了。
顏炳強和楊鳳蘭原本沒打算跟她一起去京城,他們來縣城陪讀,是為了給孩子提供好的後勤保障,是為了讓她能夠吃得好、睡得好,無後顧之憂的把高中三年熬過去,考上個好一點的大學,那他們的任務就算完成了。
在他們看來,考上了大學,以後的人生就算有了著落,怎麽著都能找份正式工作,能掙錢養活自己了。
他們從來沒想過再跟著孩子去上大學。
而且,她是去京城哎,他們去了那裏,肯定就跟兩個土包子一樣,根本適應不了那邊的生活。
元初跟他們說:“京城包容性很高,那是全國的首都,是全國人民都能去的地方。你們就跟我一起去嘛,不然我隔三差五的就回來看你們。”
最後一句算是威脅。顏炳強和楊鳳蘭擔心她真的會這麽做,那樣會影響她的學業,隻好妥協跟她一起去去。
三個人提前了好幾天去的。到了那兒先住進了學校的招待所,就在學校裏麵,幹淨衛生,價格還可以,而且安全。
住下來之後,元初先找中介看房,她選中了學校附近的一個小區,買了個小三居。
這時候房價不是太高,學區房的價格也不是太離譜,而且還沒有限購,買房還是不太難的。房子寫了楊鳳蘭的名字。
這個三居室是二手房,之前一直有人住,做過簡單裝修,元初也沒有再裝,主要是沒時間,裝修了得晾幾個月,那這幾個月她姥姥姥爺住哪兒呢?總不能一直住招待所吧?雖然她覺得沒問題,但她相信姥姥姥爺一定會坐立難安的。
所以,她隻是做了打掃,就讓顏炳強和楊鳳蘭入住了。
趁著還沒開學,她帶著倆人把小區附近逛了好幾遍,把這片區域走熟了,知道怎麽乘車、怎麽打車,怎麽買菜,知道從這兒出發怎麽去學校。
楊鳳蘭跟她說:“你不要操心我和你姥爺,不要小瞧我們老年人的生存智慧。我們會一步一步摸索著來,不會貿然做什麽事情,我們根本就不會走遠。
而且,鼻子底下是嘴,就算是迷路了,還能問呢。我這幾天看著,咱們小區裏各地口音的人都有,有的好像還是咱們那兒的口音呢。我和你姥爺也會說些普通話,問個路絕對沒問題。
實在不行我們還會打110呢,麻煩警察把我們送回來唄。”
元初還給他們普及了一下各種類型的騙局,楊鳳蘭就更樂了,“沒人能從我和你姥爺手裏騙走一分錢,你就放心吧。”
開學以後,元初住校。
第二天,係統就跟她說:“他們倆遇上騙子了。”
元初:“……”
係統又說:“他倆還真沒上當。”
“什麽樣的騙子?”
“兩個外地口音的人,穿得比較破舊,看著比較落魄,逢人就說他們是來京城找自家孩子的,孩子沒找著,倆人沒錢了,想要兩塊錢買點吃的。
他們要的不多,所以上當的人不少。兩塊錢,給就給了。不過你姥姥姥爺沒給。他們倆在外麵探索京城呢,背著包,裏麵裝了麵包和水。那人要吃的,他們就拿出了兩個麵包。
那倆人就推脫,說‘我們吃了你們吃啥呀,這麵包還挺貴的吧,給我們兩塊錢買饅頭吃就行了’,他倆一聽就覺得這是騙子。收起麵包就走了。
他們倆還嘀咕呢,真餓肚子的人,給啥吃啥,不可能挑!有麵包不吃還非得要錢買饅頭,買饅頭是假,要錢才是真。”
“不錯喲!我姥姥姥爺還是有兩把刷子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