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2章 二婚家庭裏的炮灰女兒(26)

字數:3289   加入書籤

A+A-


    盛情難卻。顏炳強報了小區的名字。
    蘇念生說:“那地方挺好,周圍都是好學校,初中高中都有市重點,旁邊就是京大。我正好路過那兒,把你們直接送到小區門口。”
    “那真是謝謝您了,蘇老師。”
    “別客氣。捎帶手的事。”
    元初已經從係統那兒知道,並不完全順路,需要拐個彎,但是她也沒拆穿。她姥姥姥爺明顯沉浸在要和偶像一起聊天的興奮中了。
    到家之後,元初打開電腦,把數碼相機裏的照片導在電腦上,挨張查看了一下,她拍的都挺好的,幾乎沒做篩選,就打包成壓縮文件,發給了蘇念生。
    元初還給他寫了幾句話,類似於感謝信,感謝他用心製作的節目,幫助她姥姥姥爺適應了京城生活,也感謝他的隨和,讓兩位粉絲度過了美好的時光。
    當天晚上,蘇念生就給她回信了,同樣是封感謝信,感謝他們的認真傾聽和反饋,讓他知道他做的節目是有意義的。
    從此以後,顏炳強和楊鳳蘭就從粉絲進化成了超級粉絲。
    他們倆聽信了蘇念生的話,特意讓元初幫忙找出院士名單和他們的照片,還有名人的照片,“我們先認認人,省得以後遇見了不認識。”
    元初:“……”
    完啦,老頭老太太要變成追星族了!
    不過蘇念生說的確實是大實話,京城這個地方,確實藏龍臥虎,隻要有心,總能見到名人。
    接下來一段時間,顏炳強和楊鳳蘭看到過電影明星、歌唱明星,見到過知名主持人,還遇見了有名的學者,他們沒有湊上去要簽名,畢竟不是真正的粉絲,沒有那麽多真情實感,他們就是看一看,知道名人和普通人一樣,也是長著兩隻眼睛一個鼻子一張嘴,就可以了。
    京大也經常有名人到訪,電影明星、著名作家、外國元首,都喜歡到京大走一趟,在百年講堂舉辦個活動,搶到票就能參加。對於本校學生而言,搶票並不難。元初每次都搶票,而且一搶三張,帶著姥姥姥爺一起參加。
    顏炳強和楊鳳蘭深深地愛上了京城,直接就紮下根了。
    過年的時候他們都沒回老家,決定在京城過年。顏炳強說:“咱們家老房子不好好收拾一下沒法住人,縣城的房子租出去了,我們在老家那邊也沒什麽親近的人了,回去也就是祭拜一下死了的親人。但是死人沒有活人重要,咱們不值當的為了他們回去受罪。等清明的時候再回去。”
    楊鳳蘭眼圈微紅,但也點了點頭,認可了顏炳強的話。死人確實沒有活人重要。他們要好好活著,快快樂樂的活著,以後等他們死了,也不要元初年年祭拜,不給孩子添麻煩。
    人啊,就是要珍惜活著的時光。至於死了以後的事,管他呢!
    元初很欣賞他們的通透。說真的,她也不想大過年的往回趕,春運啊,不是鬧著玩的。這時候還沒有高鐵,特快車也快不到哪兒去,路上人流洶湧,擠來擠去,想想就難受。
    在京城的第一個年,元初決定好好過,順便重塑一下姥姥姥爺的消費觀。
    她給兩位老人看了看自己的銀行卡餘額,他們都驚呆了,“炒股這麽賺錢的嗎?我們也炒吧!”
    元初:“……不是炒股賺錢,是我炒股賺錢,大部分人都是賠的。你們就不要想這個事情了。我負責賺,你們負責花。回頭我再多買幾套房子,咱們換著住。”
    楊鳳蘭抽了抽嘴角,“咱還是不要那麽飄吧。這套住著就挺好的,樓上樓下的鄰居也挺好,平時見麵說話都笑嗬嗬的。氣質跟蘇老師有點像。”
    元初說:“這棟樓裏住的基本上都是老師,是當年分配給他們的房子,大家的素質比較整齊,整體上確實是不差的。
    東邊那棟是環衛的樓,住的都是環衛職工,正式工,不是後來招聘的。東北角那個是幹部樓,裏麵住的都是老幹部。
    咱們選的這個小區確實是挺好的。就是老了點,八十年代的樓,都十好幾年了。”
    “那怕啥?不是說產權有七十年嗎!早著呢!”
    “你們住的高興就行。不換就不換。”
    她無所謂啦,賺錢太簡單了,她沒有必要當包租婆。
    但房子還是要買,以後自己住著方便,裝修好了放著,想住哪個就住哪個。
    知道元初超有錢,顏炳強和楊鳳蘭就比較放鬆了。元初要給他們買什麽他們都笑嗬嗬的答應。
    他們去逛大商場,從頭到腳買了幾身新行頭,給顏炳強買了手表,給楊鳳蘭配齊了三金,還去了美容院、美發館,到處轉悠著吃大餐。
    元初跟他們說:“全國各地的美食這裏都有。我們都可以嚐試一下,喜歡的以後常來。等我放了暑假,咱們可以到處旅遊,去當地品嚐美食,跟在京城吃的對比一下,看看有什麽區別。”
    品嚐各地美食,最簡單的就是去各地駐京辦開的餐廳吃飯。有的駐京辦做的一般,有的還挺地道的。
    顏炳強和楊鳳蘭是兩個樂於嚐試新事物的人,他們對各地美食都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喜歡吃草原烤羊腿,喜歡喝滇省的甜米酒、吃他們的酸湯魚,還喜歡吃甬幫菜……
    年夜飯他們也是在飯館子裏吃的。自己在家做的,隻有餃子。
    雖然不回老家祭拜逝去的家人,但顏炳強和楊鳳蘭還是在家裏上香上供,嘴裏念念有詞,希望遠在老家的靈魂能夠收到他們的心意。
    元初跟他們說:“京城這邊是這樣的。很多人清明十一燒紙都不去墳地、墓地燒,就在家門口找個空地、畫個圈圈燒一下就行。”
    因為城市建設的原因,很多人的墳頭都找不著了。
    搞建設的人會提前聯係人遷墳,但有時候聯係不上家屬,也就不聯係了。
    元初一位京城本地同學,她外公當年還是埋的棺材呢,都不知道哪兒去了。後來她媽給外公買了塊墓地,但也就是一個名字一塊碑而已,裏麵其實什麽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