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7章 時空漣漪,學者解惑
字數:3532 加入書籤
然而,穿越者不斷出現的現象,讓劉盈深感憂慮。
這絕非偶然,仿佛時空本身出現了某種漏洞。光靠他這樣一個個地“抓捕歸案”,如同抱薪救火,並非長久之計。
幸運的是,在後來一批被送進桃源的穿越者中,有一位名為王鍾的中年學者,他穿越前正是研究理論物理,涉獵時空相對論。
在桃源安定下來後,他主動求見負責管理的繡衣使者首領,希望能與皇帝談一談。
劉盈在桃源秘密會見了他。王鍾沒有過多的寒暄,直接切入主題,提出了他的理論推測:
“陛下,依在下淺見,穿越現象的頻發,很可能與您……或者說,與您對曆史軌跡的改變程度有關。”
王鍾神色凝重,“根據一些尚處於假說階段的時空理論,曆史具有強大的‘慣性’和一定的‘自我修複’能力。當出現巨大的、足以顛覆主時間線的變動時,時空結構可能會產生‘漣漪’或‘應力’,在某些薄弱點形成不穩定的‘蟲洞’或‘裂隙’,從而導致更多來自不同時間點的個體被意外拋入這個時代。”
他看著劉盈,語氣帶著一絲敬畏與無奈:“陛下您革新製度、推廣農技、平定邊患,甚至……發明了本不該出現的火銃,這些改變疊加在一起,對曆史原貌的衝擊是巨大的。很可能正是這些劇烈的變動,使得時空蟲洞不斷出現,才讓我們這樣的人越來越多。”
“那該如何阻止?”
劉盈問出了最關鍵的問題。
“修補。”
王鍾肯定地說道,“盡力將曆史引導、修複回它原本應該遵循的大致軌跡。減少那些過於超前、足以引發科技樹畸變和文明躍遷的關鍵節點。當曆史的‘應力’減小,時空結構趨於穩定,這種異常的穿越現象或許才會逐漸減少,直至消失。”
王鍾也坦言,並非所有穿越者都像阿提拉或某些野心家一樣,渴望在這個時代稱王稱霸。
更多的人是迷茫、痛苦甚至絕望的。他們要忍受與親人摯友永訣的痛苦,要適應完全陌生的環境,缺乏現代醫療和衛生條件導致不少人因疾病或意外稀裏糊塗地死去,精神上的孤獨與無依更是難以排解。
桃源的存在,對於這些人而言,反而是一種庇護。
劉盈麵色嚴肅,沉思良久。
王鍾的理論,與他內心的隱憂不謀而合。
他改變得太多,太快了。
“王先生所言,與朕所思暗合。”
劉盈最終開口道,“朕會加速對曆史的……修正。桃源之事,還需先生多費心,協助管理約束眾人。物資供應,朕會確保。至於回歸原有時空……”
他搖了搖頭,語氣帶著一絲同病相憐的悵然,“恐怕已是癡人說夢。既來之,則安之吧。在此地,你們至少可以相互扶持,保留一份共同的記憶。”
王鍾深深一揖:“陛下能體恤我等,提供這方淨土,已是大恩。王某必當盡力,不負所托。”
同是天涯淪落人,能夠在這個陌生的時代找到一個相對安穩的歸宿,並且有能力相近者交流,對於許多穿越者而言,已是不幸中的萬幸。
帶著王鍾的理論支持和更加堅定的決心,劉盈返回長安皇宮,開始了他“曆史修正計劃”中最決絕的一步。
在一個精心挑選的、戒備森嚴的山穀中,堆積如山的,是大漢帝國近年來傾力打造的神火銃、配套彈藥以及所有的設計圖紙、工藝流程記錄。
這些曾經在戰場上令敵人聞風喪膽、代表了這個時代最高科技成就的武器,此刻靜靜地躺在那裏,等待著最終的命運。
劉盈親自到場監督。他沒有多言,隻是麵無表情地揮了揮手。
一聲令下,火把被投入其中。浸透了火油的木材瞬間被引燃,烈焰衝天而起,吞噬了那些精鋼與木料結合的殺器。
劈啪的燃燒聲、金屬在高溫下的扭曲聲不絕於耳,衝天的黑煙如同一條不祥的巨龍,升騰入雲。
所有參與其事的工匠、軍官,都默默地看著這一幕,許多人眼中含著淚水,充滿了不解與惋惜。
他們不明白,陛下為何要親手毀掉這國之重器。但他們更明白,這是不可違逆的聖意。
劉盈站在遠處,火光映照在他臉上,明暗不定。
他知道,焚毀的不僅僅是武器,更是他帶來的一個可能走向歧路的未來。
他親手扼殺了軍事科技的一次飛躍,隻為換取時空的穩定。
與此同時,所有關於神火銃的製造知識,被列為最高禁忌,所有相關人員的記憶,被要求刻意遺忘,相關的文字記錄被徹底銷毀,仿佛它從未在這個世界上出現過。
對於已經納入版圖或朝貢體係的西域、涼州、倭國、朝鮮等地,劉盈的處理則體現了其務實的一麵。
西域和涼州的百姓既然願意認同大漢,接受王化,他便不會為了所謂的“曆史原貌”而強行放棄,那會引發更大的動蕩和苦難。
他采取的是加強治理、促進融合、緩慢同化的策略,確保這些地區能夠平穩地融入中華文明圈。
而對於倭國和朝鮮,劉盈同樣不後悔將它們納入朝貢體係。
尤其是倭國,為了防止其未來有任何崛起的可能,他采取了更為嚴厲的措施。
大漢軍隊在倭國主要島嶼實行一年一次的輪崗駐防製度,既保持軍事存在,防止地方勢力坐大,又避免駐軍與當地過度融合而產生異心。
同時,對倭國社會的治理結構進行限製,嚴禁其發展武力。
更重要的是,劉盈毫不客氣地指示,對倭國境內已知的“石見銀山”等貴金屬礦藏,以及朝鮮半島的各類資源,進行係統性的、持續的開采。這些源源不斷的金銀和資源,被大量運回中原,充實著大漢的國庫,支撐著帝國的運轉,同時也從根本上削弱了這些地區未來積累資本、發展自身實力的潛力。
站在未央宮的高處,劉盈俯瞰著腳下的長安城。他剛剛又收到報告,在蜀郡再次發現一名“時空異客”,已順利送往桃源。
他知道,自己的道路還很長,也很孤獨。但他必須走下去,為了這個時代的穩定,也為了那虛無縹緲卻又重如泰山的——曆史責任。
帝國的車輪,在他這隻“知更鳥”的竭力引導下,正緩緩地、艱難地,試圖回歸那條它原本應該行駛的軌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