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近代史]西北實業公司與山山西近代工業
字數:13536 加入書籤
西北實業公司和山西近代工業盧筠一、前言山西,天然礦產資源蘊藏豐富,得天獨厚。煤、鐵、銅、錫等礦產資源,分布麵廣,儲藏量大,素有“煤鐵之鄉”之稱。山西冶煉業的出現和金屬製品的使用,曆史悠久,源遠流長。但是,在這漫長的曆史歲月中,工礦業發展緩慢,長期處在停滯落後的狀態。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帝國主義列強忙於歐洲戰場,無暇顧及東方,才給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造成了一定的空隙。1917年,在大戰的後期,由於進口生鐵受阻,國內需求量驟增,山西在清末爆發的保礦運動取得有限勝利的情況下,才出現了近代冶金工業――山西保晉鐵廠。然而,當該廠的第一座煉鐵高爐於1921年建成後,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業已數年,日本生鐵大量傾銷於中國,因而未能投產。直至20年代中期,山西督軍閻錫山為了進一步擴充軍備,大力發展軍火工業,才力促該廠於1926年8月正式投入生產,日產生鐵約15噸左右。與此同時,閻錫山於1925年由德國引進近代煉鋼技術,由英國進口機器設備,又創設了育才煉鋼廠和育才機器廠。育才煉鋼廠1920年局部投產後,到1930年年產各種特殊鋼可達400噸左右,成為山西兵器製造的重要鋼材生產基地。
1930年,閻錫山聯合馮玉祥、李宗仁等十幾個方麵的勢力,糾集兵力70萬之眾,發動了規模巨大的倒蔣戰爭――中原大戰,失敗後下野避居大連。1931年8月上旬,閻錫山借口返鄉省親,回到山西五台縣河邊村。時值“九?一八”事變爆發,蔣介石便任命閻錫山為太原綏靖公署主任,閻遂於1932年2月29日由河邊村趕到太原就職。複出後的閻錫山在“造產救國”、“建設西北”的主張下,提出了《山西省政十年建設計劃案》,在重振山西軍火工業的同時,籌備了西北實業公司,大力拓展山西的經濟實力。這便是西北實業公司組建的曆史背景――
二、山西近代工業的萌芽和初創1857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清朝政府的一部分官員把中國兩次戰敗的原因,歸結為由於洋人“船堅炮利”,而我國原始的刀、矛、棍棒不足以抵禦洋槍快炮。於是,以李鴻章、曾國藩為代表,提出了效仿西洋各國“自強”、“求富”的“新政”,在中國興起了一場洋務運動。從西方國家購買設備,引進技術,興辦工業,尤其是興辦軍火工業。各省相繼辦起了一批槍炮修造廠。山西由於地處內陸,次通閉塞,直到清朝末年,才受到洋務運動的影響。
1891年(清光緒十七年),湖北天門人胡聘之出任山西市政使(藩台)。胡在青年時期正值洋務運動的高氵朝之際,曾遊曆江南諸省,受到近代工業新興的啟迪,主張以“洋務自強”,於1892年上奏朝廷:“開發山西石炭和鐵礦資源,以興工業”。於同年創立了山西火柴局、1894年創設山西招商局,1895年設立了山商工藝局。1895年,胡升任山西巡撫(撫合)後,又於1897年上奏朝廷,請求設立以修造軍械為目的的山西機器局。1898年(清光緒二十四年)正月初一,清朝政府下諭各省:“據榮祿奏,各省煤鐵礦產以山西、河南、四川、湖南為最,請飭籌款設立製造廠局漸次擴充,從速開辦,以重軍需。著就各地方情形認真籌辦,總期有備無患,足以倉猝應變……”。同月三月,胡聘之委任候補道徐桂芬為山西機器局總辦,撥出庫銀480兩,擇址於太原北門外柏樹園普濟觀旁購廟地38畝籌建。派候補知縣王曾奇赴天津口岸,通過英國福公司天津洋行購來機器設備,並以高薪由天津、漢陽等地招募來30餘名技工。同年12月又上奏朝廷,獲準動用光緒二十三年山西整頓歸綏(今呼和浩特市)關稅斂收之餘銀五萬兩,作為開辦山西機器局的經費。同年底,機器局初具雛形,部分開工生產,並向社會亮出“機器局”招牌。山西機器局由總辦獨攬大權,統籌經營,並設提調代替總辦在局內主持工作。提調之下設總管、文案等職。初創時期全局職工80餘人,並駐有清兵十餘人,負責警衛和防範。當時機器局下轄“五廠一房”,即機器廠、翻砂廠、熟鐵廠、木樣廣、銅帽廠和鍋爐房。生產以修理槍械為主,兼造大刀、戈矛、洋鼓、洋號等。逐漸轉向製造後,開始造出的是18毫米口徑的“二人抬”火槍,月產三五枝,最高可達十來枝。
1900年,清朝政府為了鎮壓義和團運動,詔令各省軍火工廠:“速造新式武器,以備軍需”。山西隨即上奏,稱機器局已開始製造18毫米步槍。實際上是徐桂芬等同英國福公司商定,由該公司提供步槍的全部金屬件,山西機器局僅配製槍托和進行裝配,打上“晉局庚子年造”的標號。這種槍隻能裝一粒子彈,稱為“獨子快槍”,同英軍當時裝備的五粒連發步槍相比,已顯著落後。但對中國清軍來說,確屬新式武器,故受到清朝政府的讚賞。1902年,機器局又宣稱試製成57毫米火炮。其實仍如前法,隻是配製炮架和車輪,而且由於技術不過關,試製兩門後即告停產。1900年8月,八國聯軍攻破大沽口,天津陷落,入侵北京,清朝統治者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出逃西安,路經太原。山西機器局奉旨為護駕衛隊馬玉昆部修械有功,又加上慈禧太後“聖駕光臨”該局,從此而名揚全國――
三、太原軍火工業的大發展1911年辛亥革命後,閻錫山統領了山西軍政大權,便著手擴建山西機器局,任李蒙淑(陶庵)為山西機器局局長,局長之下配置局員、錄事等職。當時,機器局仍為“五廠一房”,職工增至200餘人,生產以修配槍械為主。
1914年7月,山西機器局改稱山西陸軍修械所,隸屬於山西省督軍公署軍械局,先後由祁征祥、李蒙淑兼任所長。除修理槍支和小口徑炮外,還製造刺刀和指揮刀等。1916年,都督府改為督軍府,閻錫山任山西督軍兼省長,極力宣揚“武力為公道之後盾”,在山西進行首次擴軍。他在從日本購進武器的同時,籌款十萬餘元擴建山西陸軍修械所,並選送劉篤恭、張書田、楊煥章等十名大學畢業生,赴漢陽兵工廠技術學校學習深造,以培養軍火工業的骨幹。為解決擴大軍火製造的經費,閻錫山於1918年決定,在山西陸軍修械所內增設銅元局。閻錫山籌謀以“三九”製錢(即含銅量99.9的製錢)為原料,用三文製錢改鑄可當20文製錢的銅元一枚,在全省流通製錢中約用50億文,改鑄銅元17億枚,可當製錢340億文,幣值即擴大5.8倍。按當時主幣銀元與製錢的兌換率,所鑄銅元即相當於1700萬銀元;若按流通中的約50億文製錢計,則不過250萬銀元。一經改鑄之後相比,憑空獲得1450萬銀元之巨,藉以擴大軍火生產,使陸軍修械所的職工增至400餘人,各種機器增至33部。所長之下設技正二人,各分廠增設廠監一人,職能部門設有材料、成品兩股和文書、會計、庶務三處。
1920年初,北洋軍閥政府為限製各省勢力,通令各省裁軍。是年三月,閻錫山將山西陸軍修械所更名為山西軍人工藝實習廠,委任山西陸軍第一旅旅長商震兼任總辦,李蒙淑任廠長,並選調青年士兵300餘名到工廠學徒。廠內設有銅元、化煉、電汽、總務四科,分別由早年就讀於山西大學專齋、後畢業於英國維多利亞大學的王嘉瑞(夢齡)和山西大學工學院畢業後留學英國雪菲爾大學的鄭永陽(恩三)、何啟昌、賈應升等四人任科長;下轄16個分廠,擁有機器63部,職工500餘人,除修械外,可日產銅元120萬枚,並著手製造槍彈和仿造重機槍。至1921年7月,職工增至900餘人,機器增至183部,廠內機構改組為化煉、機械、子彈三個科。並增加罐頭生產,供應軍需。1923年7月,職工增至1840餘人,機器增到320部,並新建了無煙藥、製酸、銅殼三個分廠,其中前兩廠的設備由德國雅利商行訂購,於同年九月相繼投產。此時工廠取消總辦,隻設廠長,各分廠一律設置主任或管理員。1924年停止銅元製造,各分廠相應調整,全部生產能力轉入軍火生產,並新設了飛機分廠,由德國聘任兩位工程師――傅樂典和佘來得(均係中文譯音),裝製成一架雙翼飛機,聘請英國一位名叫馮富魯登的駕駛員試飛成功;全廠職工增至5000餘人,機器增至1100餘部。1925年4月,廠長之上複設總辦,委派督軍署兵器委員會會長黃國梁(少齋)兼任。1924年,閻錫山還決定興建育才煉鋼廠和育才機器廠,並於同年夏間派山西軍人工藝實習廠廠長李蒙淑和技術科長洪中,赴歐洲考察;1925年9月間成立兩廠籌備處,委派軍人工藝實習廠化煉科長鄭永錫和機關槍分廠主任劉篤恭(治平),分別擔任兩廠的籌備主任;由德、英、美在華洋行購置設備建設兩廠,於1926年竣工投產。1926年春,山西軍人工藝實習廠增設壓藥分廠,銅殼分廠添置壓彈設備後改稱水壓機分廠。至此,軍火生產規模基本完備,職工增到1.1萬餘人,設備增至2300部,月產火炮10餘門、衝鋒槍900枝、機關槍30挺、炸彈3萬餘發。閻錫山憑借自產軍火的有利條件,從1924年至1927年,在山西又進行了第二次、第三次擴軍,將步兵擴編到17個師,炮兵擴編到8個團;並設立了軍官教導團;同時把學兵團擴大為北方軍官學校;改晉軍為晉綏軍,共擁有兵力20萬人.其勢力擴展到晉、冀、察、綏四省和平、津兩市,並於1927年6月,自任北方國民革命軍總司令。
1927年1月,閻錫山將山西軍人工藝實習廠改稱太原兵工廠,委派其妻侄女婿張書田(子紳)總管工廠一切事務,並將學兵團的實習工廠也劃歸太原兵工廠,改為衝鋒槍分廠;將無煙藥、製酸兩個分廠劃出來,另行組建山西火藥廠,委任由日本九州帝國大學化工科畢業的張愷為首任廠長;由日本東京工業大學電氣化學科畢業的曹煥文(明甫)為工程師;1922年用甘言重金為餌,由漢陽兵工廠拉來洪中為技術科長。曾經轟動一時的、以張愷命名的山西重大發明――“愷字炸藥”,實際上就是1924年洪中隨李蒙淑赴德國考察製造火藥新法回國後,改鋁粉和皮克林為硝銨炸藥的,它是洪中的一大創舉。為使山西火藥廠的擴建設計更具有先進性,專派工程師曹煥文赴日本考察,曾先後參觀了陸軍火藥廠、海軍火藥廠和民間火藥廠,回國後又參觀了沈陽兵工廠,決定引進日本技術設計,並由德國雅利商行以140萬美元訂購全套設備,聘請德國工程師富來義(中文譯音)指導工程建設。新建的山西火藥廠其廠房全部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主要工藝設備107部,其規模之大、設備之新、能力之強,當時在全國首屈一指。尤其是廢酸還原設備在我國為首創;溶劑收回裝置用活性碳方式,在德國也是最新發明。與此同時,太原兵工廠的規模也不斷擴充,機構也日益龐大。廠內設置:采運、驗收、工務、核計、檢驗、稽查共六大處。工務處內設置:統管工程師、繪圖、醫務三室;下轄17個分廠,即槍廠、花彈廠、衝鋒槍廠、炮廠、炮彈廠、機械廠、炸彈廠、雙用引信廠、機關槍廠、壓藥廠、電汽廠、銅殼廠、鐵工廠、罐頭廠、熔煉廠、壓鋼彈廠、木樣廠(以後銅殼廠和壓鋼彈廠合並,改稱銅殼廠,成為16個分廠)。這時,太原兵工廠和山西火藥廠共有設備3800部,職工1.5萬餘人,其規模與全國最大的漢陽兵工廠、沈陽兵工廠相媲美,主要產品為:六五步槍、六五機關槍、衝鋒機關槍、自來得手槍、一七式手槍、一六式105毫米山炮、一八式88毫米野炮、七九機關槍、六五步槍子彈、衝鋒槍子彈、一三式75毫米高炸力開花全彈、兩用高炸力開花彈、一四式75毫米野炮鋼質高炸力開花全彈、兩用鋼質高炸力開花全彈、120毫米重炮假引信全彈、一六式105毫米重炮低炸力開花全彈、假引信全彈、75毫米迫擊炮彈、150毫米迫擊炮彈、手榴彈、手雷、滾雷、地雷等,其中一七式75毫米山炮,射程可達700o米。在當時是比較先進的武器。
1928年至1930年間,太原兵工廠的月產量為:輕、重炮35門,迫擊炮100門,步槍3000枝,機槍15挺,衝鋒槍900枝,炮彈1.5萬發,迫擊炮彈9000發,子彈420萬發。同20年代初期相比,炮增加2.5倍,步槍增加6.5倍,炮彈增加2.5倍,子彈增加6倍。閻錫山依其軍火工業提供的武器裝備,於1926年又進行了第四次擴軍,步兵擴展到10個軍30個師,還有4個保安組縱共12個旅,騎兵4個師,炮兵7個旅,共30餘萬人的兵力。正因如此,才能在1930年4――10月,聯合馮玉祥等發動規模最大的倒蔣戰爭――中原大戰。閻錫山敗北避居大連後,蔣介石責成張學良對晉、綏的軍政事宜統一節製,山西省的軍政由徐永昌、楊愛源直接主持。張學良決定編遣晉綏軍,並把太原兵工廠和山西火藥廠於1931年4月,改組合並為太原修械所――晉綏軍修械所,隻留2000餘人,使1.3萬餘人被編遣失業,由郭鳳朝任所長,曹煥文、董登山任副所長,職能機構改六大處為文牘、會計、庶務、工務、材料五股。武器生產基本停頓,隻作一些修配和轉向社會用品的製造。
1932年閻錫山複出後,把太原修械所的太原兵工廠部分改為壬申製造廠;將山西火藥廠部分改稱壬申化學廠。前者將原來16個分廠改組合並為12個分廠,由郭鳳朝任廠長;後者由畢業於日本東京工業大學電氣化學科的連子孝任代理廠長。兩廠人數恢複到5000餘人。
1933年8月1日,西北實業公司正式成立,以民辦方式統管了山西工業。1934年9月1日,便將壬申製造廠、壬申化學廠、育才煉鋼機器廠,改組為11個工廠,統一劃歸了西北實業公司,由公司機器廠管理處管轄,周維翰任處長,劉篤恭、郭鳳朝任副處長。這些工廠是,西北機車廠,西北水壓機廠、西北農工器具廠、西北鐵工廠、西北鑄造廠、西北機械廠、西北汽車修理廠、西北育才煉鋼機器廠、西北槍彈廣、西北化學廠、西北電汽廠。
1936年2月,中國工農紅軍東渡黃河,進入山西。同年10月。又將上述11個工廠合並為以製造軍火為主的西北製造廠,由張書田任總辦,趙逢冬(筱三)任會辦,下轄18個分廠。總廠內設:工務、設計、審核、會計、總務五處和醫務所、稽查總隊、《勞工大眾》周刊室,擁有資金700萬銀元,廠房6100餘間,機器設備4300部,職工恢複到8088人,其月產水平如下:
六五步槍800枝,七九步槍3000枝,捷克式輕機槍600挺,九二式重機槍90挺,一七式山炮40門,一二式山炮200門,野炮150門,重炮24門,迫擊炮150門,迫擊炮彈80000萬,手榴彈30萬枚,子彈150萬發,炸藥123噸(注;山炮、野炮和重炮是1936年10月――1937年9月的年產量)。其野炮的射程可達1.1萬米――
四、西北實業公司的誕生及其發展西北實業公司是蔣、閻“捐棄前嫌,團結禦侮”、閻錫山複出後在《山西省政十年建設計劃案》和“造產救國”、“建設西北”口號下的實際產物。它和同蒲鐵路管理局、山西省銀行、晉綏地方鐵路銀號、綏西墾業銀號、晉北鹽業銀號等一樣,均為“山西省人民公營事業董事會”所屬,是山西創設的各項工礦企業的總管理機構和工業方麵的總樞紐,也是山西最大的官僚資本之一。董事會稱“人民公營事業”(簡稱“民營事業”),不叫“國營”或“省有”而稱之為“民營”,是閻錫山為防止蔣介石官僚資本吞並的獨出心裁之舉。所謂山西省人民公營事業之“公營事業”的業務範圍至為廣泛。大至鋼鐵、煤炭,小至火柴、香煙,而且軍需、民用交叉,無所不包。民營事業的最高權力機關是督理委員會,由閻錫山、賈景德、溫壽泉三人組成,閻為首席管理委員。下設董事會和監事會,由董事會負責掌管全部事業之責。董事會由七人組成,並由首席督理參員指定其中一人為董事長;其間共設有兩屆董事會,抗日戰爭前為陸近禮,抗戰勝利後為張耀庭,分別擔任兩屆的董事長。西北實業公司的創建及其發展演變,大致可分為如下的幾個階段:
一、籌備處時期西北實業公司於1932年1月開始籌備,成立了籌備處。由民營事業董事會董事邊遷淦為召集人,聘請籌備委員10人。
籌備處擬定了特產、水利、畜牧、交通、商業、礦產、冶金、化學、肥料、紡織、銀行、農業等共12個工作小組。主要工作為調查與計劃,也就是由各小組分工負責,在山西各縣、西北各省、華北各地,作資源調查工作,經過一年多的考察與研究,依其研究的結果,作為各類工廠、礦山的設計與實施建設的依據。
二、分組負責的建廠時期1933年8月1日,西北實業公司正式成立,設在太原城內北肖牆一號,開始建廠工作。因委員製不適於營業機關,故改為分組製,組設組長,姐長之上設總理、協理。又因籌備處時期所設之組太多。乃減少組數;且因交通方麵已成立兵工築路局,畜牧、農業、水利方麵在綏遠省設立屯墾督辦公署,銀行方麵成立了綏西墾業銀號,均獨立辦理,脫離了西北實業公司範圍,放西北實業公司成立之初,隻設了四個組:特產組、礦業組、紡織組、化工組。
公司創業伊始,正在籌劃資本和羅致人才之際,論錢尚無著落,論人則僅有幾個技術人員。困難諸多,於是。閻錫山采取了兩條措施:一是將責任放在組長身上,組長可以放手用人,選薦廠長,廠長對組長負責;各廠獨立經營,自計盈虧,廠長的權限很大,積極性也大。二是定了一條獎罰製度,如果某一個組達不到預期目的,或者領導的工廠半數以上虧損,則年終組長應向總理自動辭職;反之如果達到預期目的或有盈利時,組長則可以受到獎勵。因此,各工廠的建設都能按計劃實現,建廠速度很快。到1935年8月改為總管理處時的兩年間,便創設建成大量的經濟事業。
時至1935年,雖然有的工廠仍然在建設中,但多數工廠已開工生產,西北各廠的職工也成百上千地增加,原料購進,成品銷出,經營業務日益擴大,加上兵工的11個工廠,使公司的實力大增,作為指揮和管理工廠的公司各組,也隨之膨脹擴大。西北實業公司在僅僅短暫的二年中,其發展的規模也相應宏大。
三、設總管理處時期西北實業公司經過籌備階段、建廠階段,又把兵工各工廠劃入,至1935年,多數工廠已建成投產。是年8月1日,在公司內設置了總管理處。是時,閻錫山對技術人員掌握大權不大放心,便派出曾充任他行營主任的梁航標(汝舟、巨川),來西北實業公司任經理,代他全麵主持其事。閻錫山仍自任總理,彭士弘仍任協理。為削弱各組長權限,取消了各組,代之以總管理處。凡是兼任西北各廠廠長者,均須脫離工廠回總管理處工作,各廠統由經理親自領導。公司總管理處下設三部、二處、一室、四課。西北實業公司在1933年成立時,規定資本為500萬銀元,到1935年10月時增改為1600萬銀元,時有職員992人、工人6505人,職工總數達7497人。
四、公司集權經營時期設立總管理處之後,公司內部發生了諸多矛盾,廣大技術人員情緒低落,對新興工企事業的拓展開創,受影響很大,阻礙了山西工業的發展。
1936年夏,取消了公司總管理處及其下設的機器廠管理處。改為公司本部。公司將所屬的全部工廠,劃分為集中經營和獨立經營兩大部分。屬於集中經營的各廠,由公司統一計算盈虧,各廠隻負製造之責,原材料采購和產成品推銷均由公司本部統一辦理,這―部分的經營,由公司協理彭士弘負責;屬於獨立經營的各廠,一切均歸各廠自行辦理。盈虧責任由各廠自負,這一部分,由增聘的公司協理張書田負責。這時的公司總理仍為閻錫山,經理門為梁航標。公司本部設置:工務、營業、總務、會計四部。此外,在天津、上海、西安設有辦事處,在北平、綏遠、寧夏、石家莊、陽泉等地設有駐在員。公司的資本總額,暫定為6000萬銀元。經過此次改組,削弱了技術領導部分,健全了經營管理部分。
1936年9月。成立了太白鐵路管理所;在崞縣(今原平市)軒崗鎮成立了西北煤礦第二廠。同年十月,依照軍火生產的要求,將機器廠管理處時期的11個軍火工廠,改組劃分為18個分廠。由新成立的西北製造廠統轄。由公司協理張書田任總辦。趙逢冬任會辦。1937年2月,又在太原白家莊創設了西北機器修理廠。同年3月,又接管了晉華卷煙廠。此時,不包括西北製造廠在內。公司有職員1398人,工人11807人,共計職工13205人;加上西北製造廠,職工總數為21000餘人。
1937年9月,日軍進攻山西,飛機轟炸太原,生產無法維持。閻錫山著總辦張書田策劃搬遷,張立即行動,一麵派技正馬開衍飛重慶轉香港,將由德國訂購的25萬噸鋼材由香港轉運重慶存放;一麵召開緊急會議部署行動方案,然而由於日軍進逼,截至11月4日,隻運走精小機床1000餘部,動力電機200餘部,機車兩部,武器半成品一萬多箱(約1000餘噸),高檔的辦公用具1000餘件,原材料30萬噸。所有運走的器材,還不足全廠財產的2%。11且8日,日軍占領太原,強行掠奪全市的工礦企業,不論公營、私營,一律實行軍事占領,開始在經濟上大肆掠奪。西北實實業公司所屬各廠,除西北製造廠僅搬走不足2%的財產外,全部工廠便悉數落入敵手。西北製造廠的18個分廠,由日軍華北派遣軍駐天律的大木少將轄下的山野部接管,其較好的設備全部拆卸裝箱,運住東京、大阪和東北、平、津,共計掠走切削設備、化工設備、冶煉設備、鍛壓設備、動力設備等4000餘部(台),幾乎拆卸一空。僅設備一項的損失,即達220多萬銀元,各種器材則難以計數,3900餘間廠房被炸平。
五、新記西北實業公司時期日軍占領太原後,西北實業公司經理梁航標和協理彭士弘,隻率領少數職員,攜帶帳簿、文件及部分物資撤出太原,於1938年撤至四川成都。1939年春,閻錫山電召西北實業公司的技術人員,回陝西宜川籌辦小型工廠,彭士弘即帶部分人員趕赴宜川。1939年7月初,在陝西省宜川縣官亭鎮設立了新記西北實業公司,由彭士弘任經理,曲憲治任協理。後因治安關係,幹1940年2月初,將公司遷往陝西省涇陽縣魯橋鎮。及至1943年底,分散設立了五廠一所:機器廠、毛織廠、棉紡廠、火柴廠、化學研究所。到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增至七廠二所:機器廠、毛織廠、紡織廠、秋林火柴廠、隰縣火柴廠、官莊複興紗廠、隰縣化學廠、化學研究所、孝義鋼鐵研究所;加上西安辦事處、隨部辦事處、前方購銷處、公司本部,共計13個單位,總計有職員492人,工人2700人,其中公司本部180人。
六、西北實業建設公司時期1945年8月15日,日本侵略者宣布無條件投降。在“九?三”勝利簽字前就已先期到達太原的彭士弘,根據閻錫山的旨意遂於9月1日前接收了“山西產業株式會社”中原西北實業公司各廠。並接收了淪陷期間被日軍占據的私營工廠,以及日軍在侵華期間所建的工廠。西北實業公司戰前原有的工廠,都是規模較大的,如煤礦、鐵礦、煉鋼、機器、兵工、化學、機車、耐火、洋灰、電化、發電、造紙、毛織、皮革、印刷、卷煙、火柴等廠礦。日軍侵華期間,在“軍管理”的名義之下,無論公營或私營的工廠,一律全部強占,在山西全省編成了“軍管理”的46個工廠。1942年4月,由“軍管理”移歸了由日本三菱、住友等各財團組成的“山西產業株式會社”管理。西北實業公司在接管山西產業株式會社時,並未將日軍強占的私營工廠退還原主,而是原封不動地換為己有,如太原城內發電廠、太原麵粉廠、太原麵粉分廠、太原紡織廠、榆次紡織廠、榆次麵粉廠、平遙麵粉廠、臨汾麵粉廠、臨汾發電廠、運城發電廠、忻縣發電廠、太穀發電廠、大同興農酒精廠等13個工廠。此外,日軍曾把張家口、大同作為其偽蒙疆自治聯合政府的基地,在大同新設了鋼鐵、機器、水泥、火藥等一批重工業工廠,積極經營,同對太原的掠奪采取了完全不同的舉措,其目的是將偽“蒙疆自治區”作為第二個偽“滿洲國”而蠶食中國。日軍投降後,南京國民政府經濟部曾派員來到山西接收工業,閻錫山以“大同各廠是西北實業公司在戰前所建的”為由,瞞過了經濟部的這些不了解山西工業曆史的“接收大員”,西北實業公司便將日本人所建的這些工廠也接收過來,並把大同各廠都冠以“西北xx廠大同分廠”的名稱。如西北煉鋼廠大同分廠、西北育才煉鋼機器廠大同分廠、西北洋灰廠大同分廠、西北火柴廠大同分廠、大同黑鉛廠、大同玻璃廠、榆次棉織廠、榆次硭硝廠、太原棉織廠、太原織造廠。太原油脂廠、太原氧氣廠、靈石鐵礦所等13個廠礦。這樣,西北實業公司所轄的工廠,同抗戰前相比數目增多,共有54個工礦單位。其中。公司原有的工廠28個;強占私營的工廠13個;接收日軍的工廠13個。
西北實業公司抗戰前在太原北肖牆一號的地址,淪陷期間充作日本駐屯軍的倉庫,於是,公司便設在太原典膳所十號“山西產業株式會社”故址。不久,後方的人員相繼返回太原,恢複了西北實業公司的原有組織。西北實業公司雖然在抗戰前就已經營了若幹年,但一直未向南京國民政府經濟部申請注冊;抗戰勝利後,以商營的辦法履行了注冊登記手續,經南京政府經濟部批準備了案。然而,因“西北實業公司”的名稱,已有人在天津申請備了案,幾經交涉後,才於1947年8月,改稱“西北實業建設公司”了結。
西北實業建設公司全部職工總數25896人,其中工人23421人。公司本部職工899人,其中職員541人,工人358人。
西北製造廠本部及設在川、陝廣元、城固等縣的各分廠,抗戰勝利後,因路途遙遠,運輸困難,沒有遷回太原,於1948年移交了南京國民政府兵工署,僅有少數技術骨幹回晉。設在山西孝義的分廠遷往大同;設在臨汾、蒲縣、隰縣等地的分廠先後改為軍隊修械所,僅有部分人員和設備並入了鄉寧分廠。1946年,鄉寧分廠職工發展到3000餘人;1947年冬由李梅雨負責,遷回大原河西萬柏林,設備200餘部,職工2000餘人,並在萬柏林設了兩個分廠:北廠設在日軍所建的窒素廠內,月產步槍千餘支;南廠設在窒素廠宿舍區,月產七九輕機槍16――20挺,仍沿用西北製造廠的廠名。1948年6月,西北製造廠的設備增至354台,職工增至3630人,後又將設備增至596部,最高月產輕機槍680挺,重機槍12挺,七九步槍500枝,七五山炮彈3萬發,手榴彈4000枚。這時的西北製造廠已同晉興機械工業有限公司、正興機器公司等一樣,均為山西民營事業董事會屬下的兵工或兼造軍火的工廠。已不是西北實業建設公司的企業了――
五、西北實業公司和山西近代工業西北實業公司從1932年1月開始籌備,至1937年11月太原淪陷,為時六年,然而山西的基礎工業以及太原的鋼鐵工業、燃料工業、電力工業、機械工業、化學工業、建材工業、紡織工業和造紙、卷煙、火柴、皮革、麵粉等輕工業許多新的工業門類,都是在這一時期樹立和成長起來的。西北實業公司的創建,不僅更加壯大了山西的國防工業,而且對山西近代工業的興盛起了重大曆史作用。西北實業公司將軍火生產一度轉入社會民用品製造後,對山西工業的迅速成長,曾經發生過相當大的促進作用,使官僚資本主義在山西工業中的比重占到了主導地位,使小型私營企業受到壓抑而逐漸萎縮,使山西在30年代開始成為我國重要的工業地帶,使太原成為華北的工業重鎮。由於西北各廠成千上萬地采用新工人,壯大了山西的工人隊伍,培養造就了為數可觀的、多種多樣的技術工人,凝聚了大量的工程技術、企業管理骨幹,引進了一大批較為先進的近代生產技術。
西北實業公司萃薈了大批傑出的人材,他們都是留學國外或國內各大專院校畢業學有所長的專家學者,課長和課長以下的職員,也大部出身於高等學校或中等專業學校。僅以抗戰勝利後的1946年為例,西北實業公司共有工程技術人員794人,其中留學國外者26人,國內大專畢業者249人,中等專業學校畢業者519人。西北實業公司造就的成千上萬職工,至今仍分布在山西、北京、天津、上海、東北、西南、西北、中南各地的工業界和台灣及海外,並在海內外建樹頗多。
西北實業公司為山西以及我國培養造就的數萬產業大軍,為推動中國工人運動和抗日戰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其慷慨悲歌的故事不勝枚舉。僅以1937年為例,西北育才煉鋼機器廠1400餘名職工中,就有半數以上加入了“犧牲救國同盟會”;在“九?一八”六周年紀念會後成立的“太原工人武裝自衛隊”,就是由閻錫山發步槍2500枝和衝鋒槍500枝,西北各廠工人成排、成連地報名參加,最後發展擴編為擁有三個團兵力的“山西工人武裝自衛旅”,當時在全國的抗日救亡運動中也是一個偉大的創舉。康永和、趙華清、白俊卿等以及何英才(楊高梧)、馬林(趙秉彝)等無一不是西北實業公司的。太原淪陷前夕,早年曾留學英國的西北育才煉鋼機器廠煉鐵部主任張華清,以花甲之年舉家投奔八路軍總部,為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的軍工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西北製造廠工人劉職珍、齊宣威等52人,在平型關大捷後,集體參加了八路軍一一五師三四三旅的隨軍修械所,嗣後為敵後抗日根據地的軍工建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西北製造廠工人張秋林,成為八年抗戰中晉綏抗日根據地全邊區的勞動模範――
六、結語西北實業公司創建的宗旨原意是立足於山西,著眼於西北,首先開發山西,然後逐及西北諸省。由於抗戰軍興,八年離亂,終末能實現。然而,盡管如此,還是在山西創建了為數可觀的、門類齊全的50多個工業企業。其技術進步僅電爐鋼一項,就可煉製48個合金鋼種,在全國也是首屈一指;唐山水泥廠、玻璃河水泥廠、黃石華新水泥廠、廣州西都士敏土廠,球磨粉碎設備用的高錳鋼鑄件,資源委員會天津機器廠所需之柴油機曲軸,悉由太原供給;工作母機和紡織機械遠銷甘肅、四川;西北毛毯、毛呢、毛線,銷往京、津、青、滬沿海。除原棉之一部購自於冀、魯兩省,羊毛、羊絨之一部購自於綏遠、寧夏和煙葉之一部購自於河南,以及海鹽之大部購於漢沽長蘆外,其餘之原材料、半成品均可獲得自給,就連西北火柴各廠(含隰縣、大同兩廠)所需之木材,也由設在方山縣高帝山的西北木材廠自栽自值,1947年9月11日至1948年1月3日,西北實業公司經理彭士弘,又率領西北育才煉鋼機器廠廠長劉篤恭和太原綏靖公署外事處長秦曉峰一行三人,由太原出發,經北平往上海,於23日由上海乘美國西北航空公司飛機赴美國,從9月26日起,由芝加哥開始參觀,至翌年9月3日止,共看了60餘廠,經過地方50餘處,自東海岸之紐約,至西海岸之三藩市,曆時百餘天,學習“取經”。回程時途經日本,在短暫逗留中看到日本戰後為全力恢複經濟,連東京工交電、汽車上被轟炸震碎的玻璃都顧不及安裝,使他感慨萬分,回國後便在公司召集全體大會,提出了“忍受饑餓,爭取輸出”的口號。由1946年至1948年,西北各廠的工程技術人員101人,有68項的技術改進和創造發明。
西北實業公司的製度是各廠隻管製造,一切業務均由公司本部集中經營,統一管理。各廠的原料供給、成品銷售和物品運輸、倉庫管理,悉由公司營業處辦理和指揮,營業處並設有自備電台和無線電傳真;財務上實行會計獨立,各廣的會計課(股)都由公司的會計處指揮,成本也由會計處核算。工人的工資按“考工定級”;職員的工資是按業務、技術職稱規定的等級,而不是按行政職務標準。
西北實業公司所有從業人員必須遵守的四條規則是:事事與人合謀;件件為人設想;盡量采納意見;虛心接受批評。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上必須堅持的四化標準是:管理科學化,製造合理化,成品標準化,工作責任化。因,公司享有較高的信譽。它和山西近代工業聯係至為密切,它的發展史是山西近代工業史的象征。
作者原任西北實業公司營業處第六課職員,後任太原礦山機器廠處長、高級經濟師,現任西北實業公司同仁聯誼會副會長摘自《山西文史資料》第六十三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