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近代史]太原會戰綜述
字數:9568 加入書籤
太原會戰綜述(一九三七年九月至十一月)
山西表裏山河,地勢雄固,為華北天然堡壘,又是拱衛陝甘西北之屏障。山西東部從一九三五年起,即開始構築國防工事,主要是從正太路的娘子關及以北的龍泉關、平型關等各主要由東向西的通道地區,構築成有縱深配置之防禦工事。為日後防禦日本侵略軍進攻起到了相當的作用。
太原會戰包括有:天鎮戰役、平型關戰役、忻口戰役、娘子關戰役、太原保衛戰。
一九三七年夏末;在日本關東軍參謀長東條英機指揮下的關東軍察哈爾兵團(後稱蒙疆兵團)在多倫設立指揮部,以四個旅團附有偽蒙軍九個騎兵師由察哈爾(分內蒙古東南部)沿平綏路進犯蒙疆。平漢路之日本侵略車第五師團在師團長板垣征四郎指揮下,由懷來經蔚縣、淶源向保定策應作戰。
中國方麵第二戰區以各一部在蔚縣、平型關間及天鎮、陽高進行抵抗,以主力在大同附近集結,準備在聚樂堡與日本侵略軍決戰。日軍自九月五日向西進攻至二十四日,僅二十天,便占領了天鎮、陽高、大同、集寧各城市和大片地區。天鎮作戰失利,追查責任,第六十一軍軍長李服膺伏法。
大同失守後,第二戰區接著組織平型關戰役,其主力撤至恒山內長城一帶防守,第六十一軍防守茹越口,第三十五軍撤至雁門關陣地,第十七軍、第七十三師及第十五軍退守平型關、團城口既設陣地,第十八集團軍第—一五師進出平型關外,遮斷日軍後方供應連絡線。
日軍蒙疆兵團之一部於九月二十一日陷商都、豐鎮,續向集寧進攻,其主力攻陷應縣、山陰、左雲、右玉、平魯、涼城等地,再向內長城線進攻,以策應第五師團作戰。二十八日突破茹越口,中國守軍第二零三旅旅長梁鑒堂殉國。日軍進陷繁峙,威脅平型關守軍後方,第二戰區各部遂於三十日夜撤向五台山、代縣之線,平型關戰役結束。
應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請求,第十四集團軍總司令衛立煌率蔣介石嫡係部隊第十四軍、第九軍、第八十五師、獨立第五旅等部,由石家莊趕來太原以北增援。十月十日衛部集中於忻口附近,會合原第二戰區各部,區分為三個兵團。劉茂恩所指揮的第十五軍、第十七軍、第九十四師為右翼兵團。以王靖國為總指揮、郝夢齡為前敵總指揮、陳長捷為前敵副總指揮所指揮的第九軍、第十九軍、第三十五軍、第六十一軍為中央兵團。李默庵所指揮的第十四軍所屬第十師、第八十三師、第八十五師及晉綏軍第六十八師、第七十一師為左翼兵團,歸第二戰區前敵總指揮衛立煌統一指揮。於十月十二日在忻口以北龍王堂、界河鋪、大白水、南峪之線占領陣地,進行忻口戰役。
日軍主力於十月八日後相繼攻陷崞縣、原平,十三日開始向忻口陣地攻擊。中國軍隊堅守陣地,進行反擊,激戰至十四日,第二十一師師長李仙洲負傷,獨立第五旅旅長鄭廷珍及繼任李繼程接連陣亡,至十六日,前總指揮兼第九軍軍長郝夢齡、第五十四師師長劉家麒壯烈殉國,官兵傷亡極重,戰勢呈膠著狀態。
十月上旬,日軍第二、第二軍主力向正定鉗擊,形勢嚴重。第一戰區抽出第一軍團、第十四軍團、第三軍、第三十八軍等部,轉用於娘子關占領既沒陣地,歸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黃紹竑統一指揮。
日軍陷石家莊後,長驅南進。僅以其第二十師團之一部向娘子關進攻,策應其第五師團之攻勢。十一日後進攻井陘、砭驢嶺,中國守軍第三十八軍第十七師迎擊。十四日突進葦澤關、舊關,被第一軍團、第三軍包圍,消滅甚多,困守數據點,賴空投補給。惜中國軍隊火力不足,未能將其全殲,圍攻至二十二日,日軍仍負隅頑抗。
十月二十一日,日軍被迫抽調第二十師團全部及第一零九師團一部由冀南回援,第二十師團對娘子關再興攻擊,第一零九師團由橫口車站向測魚鎮、南漳城前進。中國軍隊第三軍及增援之第四十一軍調集未畢,迎擊失利。娘子關側背暴露,退守平定。第二十師團於二十六日陷娘子關,三十日進平定,第一零九師團進至昔陽,平定、陽泉相繼失守,日軍進逼太原。
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命傅作義守衛太原。忻口各部隊為免於被圍,於十一月二日夜開始撤退,轉移太原北郊,終以東山失陷,乃渡汾河西撤。娘子關方麵撤下部隊到達太原,日軍已對太原形成包圍,隻好分路南移或西渡汾河。
十一月六日,日軍第五師團和蒙疆兵團向太原陣地進攻,八日由北城突入,守軍向西山突圍,太原陷落。日軍九日陷交城,接連陷祁縣、平遙後停止。中國軍隊退守子洪鎮、韓侯鎮、兌九峪。太原會戰結束。
參加太原會戰的中國軍隊,於會戰結束後,其第十五軍、第十七軍等部轉進於晉東南高平、陽城等地;其第十四軍、第十四軍團等部轉進於翼城、沁水一帶。晉綏軍各部轉進於晉西山嶽地帶,與日軍繼續進行不間斷的戰鬥,直至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為止。
太原會戰大事記(一九三七年八月下旬至十一月上旬)
八月二十日閻錫山被任命為第二戰區司令長官。
八月二十二日南京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將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
八月二十五日中共中央軍委發布《關於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的命令》。
八月二十八日閻錫山進駐雁門關內的嶺口村指揮對日作戰。
八月三十日第八路軍先頭部隊第—一五師一部在陝西省韓城縣芝川鎮渡過黃河,開赴抗日前線。
九月一日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為迎擊沿平綏路西進之敵,擬在大同以東的聚樂堡地區組織大同會戰;命令第六十一軍在天鎮、陽高布防,拒止西進之敵;第十九軍集結於聚樂堡以南地區;第三十五軍集結大同以北德勝堡地區;第三十四軍集結於渾源、東井集間;第三十三軍布防於廣靈、平型關、雁門關一帶。
九月三日日軍混成第十五旅團侵入山西省天鎮縣永嘉堡。
九月四日日軍混成第二旅團集結於天鎮以東邊界的枳兒嶺。
九月五日日軍向天鎮中國軍隊開始大規模攻擊。
九月六日中國軍隊第六十一軍第二零零旅第四零零團失守盤山陣地。
九月七日中國軍隊第六十一軍第三九九團堅守天鎮縣城。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和彭德懷、徐向前等到代縣太和嶺口與閻錫山會晤。日軍越過天鎮縣城西進。
九月九日日軍占領陽高縣城。
九月十一日第八路軍改稱為第十八集團軍。
日軍占領天鎮縣城。
九月十二日日軍第五師團第二十一旅團向廣靈縣火燒嶺進犯。
九月十三日日軍獨立混成第一旅團占領大同。中國軍隊各部均向內長城城轉移。
日軍突擊廣靈洗馬店中國軍隊第七十三師防線。
九月十四日日軍第五師團第二十一旅團突破中國軍隊第七十三師洗馬莊防線,師長劉奉濱受傷,廣靈縣城當日淪陷。第七十三師向平型關轉進。
由大同西進之日軍獨立第十五旅團占領懷仁。
九月十五日晉綏軍獨立第三旅章拯宇在廣靈、靈邱交界處的白曠、苟莊子一帶阻敵前進。
九月十九日第六集團軍總司令楊愛源進駐繁峙縣大營鎮,在平型關附近部署中國軍隊,獨立第八旅搶占平型關附近陣地。
第八路軍第—一五師挺進平型關東南地區。日軍混成第一旅團侵占左雲。
九月二十日日軍第五師團第二十一旅團第四十二聯隊占領靈邱。
九月二十一日平型關中國軍隊在平型關部署完畢;獨立第八旅扼守平型關,第十七軍自東泡池經團城口至西河口占領陣地,第十五軍自渾源西河口至應縣北樓口占領陣地,第七十三師自平型關至馬跑泉占領陣地。
九月二十二日日軍第二十一旅團向平型關、團城口發起猛烈攻擊,遭到中國守軍的頑強抵抗。日軍第二十一聯隊從渾源到達羊投崖,受到中國軍隊阻擊。
九月二十三日日軍第二十一聯隊由羊投崖轉至棚子溝,企圖抄襲平型關側後。
日軍十川支隊向渾源方向進犯,以策應平型關作戰。
中國軍隊第七十一師馳援平型關。
九月二十四日第七集團軍總司令傅作義到達東山底村,協助楊愛源指揮平型關作戰。楊愛源、傅作義與第八路軍第—一五師高參商定,由第七十一師配合第—一五師攻擊平型關之敵。
九月二十五日日軍第二十一旅團在平型關前陷入中國軍隊包圍圈。
第八路軍第—一五師在平型關前取得殲滅日軍千餘人的勝利。
預備第二軍郭宗汾部奉命從團城口出擊。高桂滋第十七軍撤離團城口,日軍乘虛而入,郭軍未能完成出擊任務。
日軍混成第二旅團侵占渾源。混成第十五旅團侵占應縣。
九月二十六日日軍第二十一聯隊脫離棚子溝戰場,向平型關轉進,以支援在平型關正麵未能取得進展的第二十一旅團。在蔚縣的第四十二聯隊主力亦於當日到達平型關正麵投入戰鬥。
預備第二軍郭宗汾部受到團城口、鷂子澗、東西泡池日軍的壓迫,退回速回、澗頭北山。
傅作義受命指揮平型關中國軍隊作戰。
九月二十七日日軍十川支隊(第一聯隊及大泉支隊)抵渾源東南洪水村,以策應平型關戰鬥。
中國軍隊第六十一軍進抵平型關內齊城村。
九月二十八日閻錫山行營由太和嶺口移駐繁峙縣童子崖村。
日軍第二十一聯隊加入平型關正麵攻擊部隊。
日軍混成第十五旅團攻占茹越口,第二零三旅旅長梁鑒堂力戰殉國。獨立第二旅馳援不及,日軍進占鐵角嶺。
日軍混成第一旅團占領朔縣。
中國軍隊程繼賢第四三四團在攻占鷂子澗的戰鬥中,全團自團長以下千餘人壯烈殉國。
九月二十九日日軍占領繁峙縣城。
閻錫山行營轉移至五台山。
九月三十日日軍混成第十五旅團占領代縣。
閻錫山令平型關及內長城線中國軍隊全線撤退,並命令王靖國第十九軍守崞縣,薑玉貞第一九六旅守原平,以掩護中國軍隊在忻口布防。
閻錫山行營轉移至五台縣。
十月一日閻錫山回到太原。
日本統帥部以臨參命第一百二十號,命令華北方麵軍“應以一部兵力在山西省北部作戰占領太原”:命令關東軍“以一部入列華北方麵軍指揮下”並應“為以上作戰提供方便”。
中國軍隊第十四集團軍衛立煌部奉命馳援晉北。
十月二日日本關東軍察哈爾派遣兵團混成第一旅團占領寧武,混成第二旅團與混成第十五旅團向原平進犯。
中國軍隊獨立第八旅奉命撤離平型關陣地轉移五台山。
團城口方麵之第六十一軍和第七十一師相互掩護撤往砂河,南入五台山。
十月五日日軍對崞縣和原平發起大規模攻擊。
中國軍隊第九軍郝夢齡部(欠第四十七師)到達忻口。
十月八日日軍攻占崞縣,第十九軍守城部隊傷亡慘重,團長劉良相、石成文陣亡,餘部轉移至崞縣東南山區。
十月十日日軍侵占石家莊。
日軍攻占原平,守軍第一九六旅大部壯烈犧牲。
第二十七路軍(第十四軍團)總指揮馮欽哉率第二十七路軍、第三軍和第十七師教導團向娘子關預定陣地推進。
十月十一日日軍侵占井陘。
第一九六旅旅長薑玉貞率殘部五百餘人由原平突圍出城後,中彈殉國。
日軍在忻口防線下王莊前進陣地與中國守軍接觸。
娘子關戰役總指揮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黃紹竑到達娘子關前線。
十月十二日日軍板垣征四郎以混成第十五旅團和堤支隊等右翼隊,第五師團為左翼隊,部署對忻口的全麵攻擊。
日軍第二十六師團長黑田重德指揮獨立混成第一、第二和第十一旅團,決定攻占歸綏。
原定增援晉北作戰之第二十六路軍(第一軍團)孫連仲部回援娘子關。
日軍川岸文三郎第二十師團向娘子關發起全麵進攻。
十月十三日日軍對忻口守軍展開全線攻擊,在中央地區強渡雲中河,占領南懷化,與第九軍展開激戰,左翼占領閻莊,與左翼第十四軍在大白水村展開激戰,右翼強渡滹沱河,與右翼第十五軍在東西榮華展開爭奪戰。中國援軍第三十五軍、第六十一軍相繼到達忻口前線。
日軍占領綏遠武川縣。
娘子關前線日軍攻陷舊關,續攻雪花山。
十月十四日日軍混成第一旅團攻占歸綏。
中國軍隊反擊占領南懷化東北高地之敵,第二十一師師長李仙洲、新編獨立第四旅旅長於鎮河相繼負傷。
第三十五軍第二一八旅克服雲中河北之弓家莊,旅長董其武負傷。第六十一軍第二一七旅進抵下王莊。
獨立第五旅旅長鄭廷珍、第六一四團團長代理獨立第五旅旅長李繼程接連殉國。
十月十五日中國軍隊第二一七旅與第二一八旅攻擊中泥河、東泥河。
日軍集中坦克三十餘輛、炮百餘門,在空軍掩護下向忻口左翼大白水陣地猛攻,守軍李默庵、劉毅兩師奮勇迎擊,戰況激烈。忻口以西之南懷化陷落。
十月十六日忻口中國守軍中央兵團對盤據南懷化之敵發起總攻,中央兵團前敵總指揮第九軍軍長郝夢齡,第五十四師師長劉家麒壯烈殉國。第六十一軍軍長陳長捷接替郝夢齡指揮中央兵團各部隊。郭寄嶠任第九軍軍長,孔繁瀛任第五十四師師長。
第二一八旅攻克舊河北村,殲敵炮兵一部。
抵達龍泉關第九十四師及第三十八軍第五二九旅奉命馳援忻口。第九十四師部署於龍王堂,第五二九旅部署於忻口中央地區。
十月十六日日本華北方麵軍命令第一軍以一部突破正太線中國守軍陣地進入榆次,以便於第五師團攻占太原;命令第一零九師團一部列入第一軍指揮,協助攻占太原。
日軍攻占包頭。
十月十八日日軍在強大飛機、大炮掩護下爭奪204高地,一晝夜陣地易手達十三次,經猛烈格鬥,日軍未能占領陣地。
十月十九日日軍第二十師團川岸文三郎除以右縱隊攻擊娘子關外,以左縱隊沿測魚鎮、石門口大道抄襲娘子關側背。
第八路軍第一二九師第七六九團夜襲日軍陽明堡機場,炸毀敵機二十四架。
十月二十日日軍第五師團第九旅團第四十一聯隊為主力,組成國崎支隊調往上海。
十月二十二日日軍萱島支隊到達忻口戰場,增援第五師團。
連日來敵機輪番濫炸紅溝、南懷化間中國守軍陣地,並集中炮火轟擊。
十月二十四日中國軍隊以第四十一軍孫震部第一二二師經陽泉開赴馬山、東四村一帶。
十月二十五日日軍第二十師團左縱隊攻占平定縣東四村,第四十一軍在東四、馬山一帶受創。
十月二十六日日軍攻占娘子關。
十月二十七日日軍第一零九師團第一三六聯隊一個大隊增援忻口。
中國守軍第四十一軍第一二二師撤至白羊墅,第一二四師在平定西郊與敵遭遇。
十月二十九日日軍侵占平定縣城,由第一零九師團組成之昔陽支隊進占九龍關。
日軍獨立混成第一旅團和機械化步兵聯隊與第一零九師團第一三六聯隊另一個大隊增援忻口。
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黃紹竑移駐馬首,第一軍團長孫連仲撤至壽陽。
日軍昔陽支隊(第一零九師團第三十一旅一部組成)侵入昔陽九龍關。
忻口紅溝血戰兩旬,迫敵退南懷化東麓,敵我橫屍遍野,無法清埋。
十一月二日中國軍隊奉命自忻口全線撤退。曆時二十三天忻口戰役,殲滅日軍達三個聯隊。
十一月三日日軍華北方麵軍命令第五師團指揮攻取太原。
日軍越過忻口向南侵犯。
黃紹竑命令娘子關前線中國軍隊向太原方向轉移。
十一月四日北路日軍突破石嶺關。
閻錫山率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部、山西省政府撤離太原。
十一月五日北路日軍包圍太原,東路日軍侵占榆次北上。
閻錫山行營轉移至交城。
十一月六日日軍開始圍攻太原。
十一月七日閻錫山行營轉移至隰縣大麥郊。
十一月八日日軍侵占太原,傅作義率第三十五軍及其他守軍突圍向西山轉移。
十一月九日日軍進占交城。
十一月十日日軍進占平遙。
十一月二十三日閻錫山行營轉移至臨汾。
太原會戰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