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溫克族神話

字數:3052   加入書籤

A+A-


    季永海
    鄂溫克族有人口26000人(據1990年統計),主要居住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的鄂溫克自治旗、莫力達瓦達斡爾自治旗、鄂倫春自治旗、陳巴爾虎旗、阿榮旗、額爾古納左旗。此外,黑龍江省納河縣也有少量鄂溫克人。鄂溫克族的先人最早居住在外貝加爾湖和貝加爾湖沿岸地區,後來逐漸向東發展,其中的一支遷到外興安嶺的山林中,這就是今天的鄂溫克族。
    清代順治至康熙年間,清政府陸續將鄂溫克人遷至大興安嶺嫩江支流的沿岸居住,並組成五個“阿巴”(圍場),成為“布特哈打牲部”的主體。1691年清政府將布特哈八個牛錄(佐領)的鄂溫克等族的500名兵丁及其家屬遷往愛輝,並將布特哈打牲鄂溫克編為五個旗。1732年清政府將布特哈打牲部的1,600多名鄂溫克士兵移駐呼倫貝爾大草原,與部分達斡爾和鄂倫春人編成五十個牛錄,分隸八旗。
    鄂溫克族有自己的語言,分為三個方言。因居住地的不同,有的還兼用蒙古語、達斡爾語、漢語。沒有文字。自治地方的公文、信件一般使用蒙古文或漢文。清代,清政府曾設立學堂,教授滿語滿文,因此不少鄂溫克人,特別是上層人士多通滿語文,政府的多種公文和命令,多用滿文,有時也用蒙古文,直到20世紀30年代。
    鄂溫克族在長期生產鬥爭和社會實踐中,創造了極富民族特色的民間文學,有神話、傳說、故事、民歌、敘事詩、諺語和謎語等。鄂溫克族的神話豐富多彩,頗具魁力,有人類、民族、姓氏起源的神話,有自然神話,有風物神話,有動物神話等等。這些優美動人的神話,反映了鄂溫克先人在認識世界、改造自然、創造美好生活的樸素世界觀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薩滿神鼓的來曆
    聽老人講,在人類還沒有出現以前,世上隻有一個地球,後來,又造出另一個地球。第一個地球,是一位叫騰格日的尊神給造的。
    第一個地球很小,山脈低矮,河流又窄又細,水稀稀拉拉沒有多少。等第二個地球造好後,世間就出現了神通廣大的薩滿。他們用法力把地球變大,隨著,山峰也增高了,河身也寬闊起來,河水也滾滾長流不息了。
    不知又過了多少年,世上開始有了這樣那樣的教門。薩滿神坐在一麵大鼓上,騰雲駕霧,四出遊走,為世間萬物降魔除災,為人類造福。
    薩滿乘坐的神鼓,是兩麵緊包著皮子的大皮鼓。自從人世間出現了喇嘛教,便跟薩滿打起仗來,一打就是幾年幾月。
    薩滿人多勢眾,老占上風頭。可是,沒隔多久,喇嘛教卻反而把薩滿擊敗,占了上風。
    有一回,雙方又打仗了。喇嘛們飛起一種叫做“敖叟拉”的法器,不偏不歪,正好打中薩滿乘坐的皮鼓,皮鼓立刻碎成兩爿;發出的聲音比半空的劈雷還大。那種驚天動地的聲音,一下子就把逞威的喇嘛們震服了。從此,薩滿就用單麵包皮的神鼓,召集神靈,降服邪魔了。
    舍沃克神與鐵神
    世上還沒有人類的時候,有一位帶辮子的鄂溫克人,在一條大河附近的山裏,發現了一個大湖,名叫拉瑪湖。從此岸看去,冉冉升起的太陽好象很近,猶如從湖的彼岸噴薄而出。這個地方氣候溫暖,但是一過湖就很冷了。這個大湖由大小八條河匯入。在日出方向有條河,河口的水很深,深水裏有條大蛇,長十五丈,頭上長有兩隻大犄角。這條大蛇是從天上下來的,跟普通人不通話,隻跟薩滿通話,它就是舍沃克神。
    拉瑪湖裏有很多荷花,花開在水麵上,大葉子漂在水上;還有許多美麗的水草;風景實在太好看了。湖周圍有很多大山,山上的樹木並不多。山上有個大山洞,大霧從洞口冒出,霧多雨就大。山裏有猴子也有鬼。這裏是舍沃克神的發祥地,也是鄂溫克人的發祥地。
    舍沃克神給人類和鄂溫克人做了無數好事,因此人們經常祭它。它最喜歡肉和油的香味,因此人們祭它時總往灶火裏灑馬鹿、猂的油,冒出香味。祭了它,人們不會生病,打獵也走運;反之,讓舍沃克神生了氣,就會叫人得病。舍沃克神還喜歡聽鼓聲,薩滿跳神時一敲鼓,它馬上就到。它還喜歡馴鹿的籠頭、鹿皮擰製的皮繩、身白或尾巴尖上有白點的鬆鼠。獵人打鬆鼠不走運時,便請薩滿,把供在舍沃克神像前的兩張鬆鼠皮在火上抖幾下,並祈禱舍沃克神恩賜鬆鼠,運氣就會好轉。舍沃克神平素騎烏鴉,在空中自由飛翔。
    將舍沃克神所喜歡的上述幾樣東西,以及水鴨皮、保佑嬰兒神(木製小雀)、保護馴鹿神(寄生於落葉鬆、樺樹的一種藤條植物)、熊神(雌雄熊崽皮各一張)、鐵神(鄂溫克語稱色勒、所以也稱色勒神),一並裝入皮囊中,名曰“馬魯”,意為群神,也稱“馬魯”神。
    鐵神的偶像,是用薄鐵皮剪裁製成,是仿效各長十五度的雌雄兩條蛇製作的,雌蛇有兩隻犄角;雄蛇有三隻犄角。鐵神一怒,人就生病,由於怕它才供奉。
    熊,原本是人
    黑瞎子本名熊,原本是人,爪子上有拇指和虎口,所以會抓家夥,會扔石頭。天神讓熊跟人比力氣,叫他們搬石頭。石頭太大,人怎麽也搬不動,熊輕輕一舉就扔出去好遠。一天,熊操棍棒打死了人,天神一怒之下,把熊前爪的拇指齊根給砍掉了,並罰它不得直立,在地下四腿爬行,從此就變成了獸。
    熊哭著說:“往後我怎麽活呀?”
    天神回答:“你吃草甸子上的醋李子什麽的吧!”
    熊請求說:“人們殺我吃我,可千萬別叫他們亂扔我的骨頭,別象對待別的獸骨那樣糟踐我。”
    天神便告誡人說:“熊原本跟你們一樣,也通人性,今後吃了它的肉,骨頭不許隨便亂扔!”
    天神說罷,把人的膝蓋骨(腹骨)從後頭擰到前頭,人便挺身直立行走了。從那以後,鄂溫克人便對熊有了各種忌諱,如把公熊不稱公熊,而稱老漢(鄂特賀恩);母熊不稱母熊,而稱老婦(阿特哈恩);有些地方更有尊稱爺爺(賀克)和奶奶(鄂娃)的。對熊死諱稱為熊睡;對殺熊的槍諱稱為吹氣筒;對砍殺、剝皮、肢解、切割熊的快刀諱稱為鈍鐵;吃熊肉時要嘎嘎叫幾聲,並忌諱地說:“烏鴉在吃你的肉”。對熊和人一樣,要進行風葬;風葬時人們要作嗚嗚哭泣狀。鄂溫克人認為,熊在狼不來,所以立熊為神(圖騰),以求人畜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