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伯族神話

字數:3119   加入書籤

A+A-


    李永海
    錫伯族現有人口17萬(據1990年統計)多,主要居住在東北三省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伊寧市、塔城及霍城、鞏留、尼勒克等縣。新疆的錫伯族是清代(1764年)清政府由沈陽等地抽調到伊犁地區駐防的,目前人口約占全部錫伯族的三分之一強。“錫伯”這一族稱出現於16世紀末。其族源學術界尚有分歧,主流說法是曆史上鮮卑人的後裔。有的學者則認為廣義上與滿族同源,應為女真人。清初,大部分錫伯人居住在嫩江、鬆花江流域,並被編入(科爾沁)蒙古八旗。1692年清政府將錫伯族抽出,編設牛錄(佐領),分歸滿洲八旗,並駐防齊齊哈爾等地。以後,又陸續南遷至沈陽等地。
    錫伯族有語言文字,語言屬滿一通古斯語族滿語支。有的錫伯族學者認為錫伯族曆史上曾使用過“吉甫西”語,編入滿洲後開始改習滿語滿文,在今天的錫伯語裏仍有一些“吉甫西”語的詞語遺存。關於錫伯語錫伯文與滿語滿文的關係,目前學術界意見尚不一致。主流觀點認為,兩種語言沒有太多差異,錫伯語是清代滿語的發展和繼續,可似說是滿語的一個方言。錫伯文則是在滿文基礎上稍加改動的文字,二者不影響辨談。留居在東北的錫伯人早已改用漢語文,遷往新疆的錫伯人後裔,今天仍然使用自己的語言文字。
    錫伯族不僅能歌善舞,而且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創造了豐富美妙的民間文學,形式多樣,獨具民族特色,充分反映了錫伯族人民熱愛生活的高尚品格。民間文學有民歌、民間故事、傳說、神話、寓言、長詩、諺語、謎語等。可能是挖掘不夠,從目前發表的資料看,典型的神話不多。下麵從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錫伯族民間故事選》中選了幾篇獻給讀者,雖然數量不多,也不夠典型,但仍能從中看到錫伯先人的生活觀和思維特色。
    老人為什麽受尊敬
    相傳,很早以前,大地上蚊蟲成災,到了夜晚,它們從各自隱蔽的暗溝裏,嗡嗡嗡地飛出來,象濃密的雲霧一樣,把整個村落罩得黑壓壓的。它們叮人,吸他們的血。每年都有人被這些小飛蟲奪走生命。人們以為這是神在作怪,又恐懼又崇敬,於是他們每年都要挑選一對幼童,脫光他們的衣褲,捆住手腳,抬到村頭,供奉蚊蟲。
    那會兒,連年幹旱,炎熱的太陽照得大地草木幹枯,莊稼不長,獵物遠走。人們沒有飯吃,沒有水喝。凡是年過半百的老人,都被人們抬到山上,活活地扔下深溝,讓他們粉身碎骨。老人被看作是幹不了活的吃閑飯的人。摔死了他們,把食物省下來給年輕人吃,免得大家一塊餓死。漸漸的,這種摔死老人、向蚊蟲供奉幼童的舉動,成了他們神聖的宗法。
    村裏有個年輕人,與眾不同,孝敬父親,他不忍心把父親抬到山上摔死。他把父親藏在地窖裏敬養。
    這一年旱情格外嚴重,長時間不下雨,人們一個接一個地餓死、渴死了。一天,父親對兒子說:“孩子,我今年已經九十七歲了,你違背神聖宗法,不顧個人安危,沒有把我殺掉,省吃儉用養活了我這麽多年,今年又遇到大旱,危在旦夕,老父實在過意不去。我這裏保存著祖父用過的一把石鍁,你扛著這把石鍁,帶上葫蘆和木桶,一直朝南走,在一條溝壑裏你將看到一棵大樹,你就坐在這棵大樹下等吧,會有一隻烏鴉飛來……”父親把該做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兒子。
    兒子扛上石鍁、帶上葫蘆和木桶,離開了家,一直朝南走去。他走了很長的路,果然在一條溝壑裏見到一棵大樹。他照著父親的叮囑坐在大樹下等待。不久,一隻烏鴉嘎嘎地時叫著,飛到樹梢上,又嘎嘎地叫著飛走了。老人的兒子立刻起身,照著父親的叮囑跟追那隻烏鴉。他追啊、追啊,一直追到做午飯的時候,那烏鴉才落到一塊蘆葦地上。
    他抓起石鍁用盡全力挖烏鴉落過的那個地方,挖呀,挖呀,好不容易才挖了個四五個腳掌深的坑兒。你們知道,那時候可沒有象現在這樣的鐵鍁、鐵鎬,所以這個年輕人用九牛二虎的力氣,才挖了那麽深的坑。他繼續往下挖著,突然,從地上冒出了一股清泉。他趴下喝足了泉水,用葫蘆和水桶灌滿了泉水,急急忙忙地向村裏跑去。
    他跑到村裏一看,有的人已經渴死,父親奄奄一息,眼看就要斷氣,他立刻用打來的泉水救了父親,然後,跑去告訴鄉親們,讓所有能行走的青壯年,帶上葫蘆、水桶、皮囊和其它能裝水的一切家什,親自帶領他們去打來了救命的泉水,拯救了麵臨死亡的鄉親們。
    消息很快傳到了年輕君王的耳朵裏。君王立即派人把年輕人傳來。這下,他可嚇壞了。因為他違抗宗法窩藏了老人。但在君王麵前,他不敢隱瞞,隻得把事情的經過都說了出來。君王要他把父親領來,沒有辦法,年輕人隻好把父親從地窖裏扶出來去見君王。老人因三四十年沒見陽光,已變得不象個人樣,麵黃肌瘦,披頭散發。君王問老人從地下挖出水來的智慧是怎麽想出來的?是從什麽地方得到了啟示?
    老人稟告君王:“這辦法不是我想出來的,是我祖父告訴我的,因為祖父在世的時候,曾在長著蘆葦的地方挖出過一眼泉水。我想這件事說不定對子孫後代有用,就一直把它記在心裏。”
    因為這老人拯救了百姓,君王沒有追究他兒子的違反神聖宗法的罪過,但要他明年,將老人背到山上摔死。
    這一年,正好輪到這年輕人和君王本人向蚊蟲供獻自己的兒女了。舉行儀式的日子眼看就要到了,老人心裏十分著急,因為他隻有一個獨生子,這兒子也隻剩下一個孩子,如果把這唯一的小孫子獻出去,這不就絕後了嗎?
    舉行供獻幼童儀式的日子終於到了,人們將君王的兒子和年輕人的兒子拉來,剝去他們的衣服,用皮條緊緊地捆住了他們的手腳,放到木架上,抬到村頭的空地,讓蚊蟲吮食,祈望不侵害村裏的鄉親們。可憐的幼童又哭又叫,求人們搭救,可是沒有一個人回過頭來看他們一眼!
    當人們走後,老人悄悄地摸到這裏,二話不說,趕緊著手拾來了很多雜草、樹枝、畜糞等,圍在兩個幼童的周圍。他打起火石,點著了柴火,這下,火燃了起來,冒出一股股濃煙,蚊蟲們不敢接近了。這樣,兩個孩子才沒有被蚊子咬死。
    第二天,人們跑過去一看,兩個孩子還活著,驚奇地說不出話來,還以為蚊蟲可憐兩個孩子,饒恕了他們呢。
    消息很快地又傳到了君王耳朵裏。他立即派人抱回了兩個孩子,問他們是怎麽回事。兩個孩子告訴君王有個留著長長的頭發和胡子的老人,點了火,放了煙,趕走了蚊子……君王知道這件事又是那個老人幹的。便下令廢除了殘忍地對待老人的法規,人們不再把老人從山頂上摔死了。
    從此,”人們對老人更加尊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