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農區的民居

字數:7783   加入書籤

A+A-


    藏族居住文化的曆史十分久遠。考古資料提供的確鑿證據表明,遠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藏族的民居建築便有了相當的發展和較高的水平。昌都卡若遺址共發掘出房屋基址28座有圓底房屋、半地穴式房屋和地麵房屋三種類型。卡若遺址房屋建築是藏族民居建築的濫觴、在其後幾千年的演進中藏族的民居不斷得以發展、豐富和完善並帶著厚重的時代印跡。公元前二世紀藏族建築史上出現了第一座宮堡式建築雍布拉康。赤鬆德讚時在賢良之臣赤桑雅拉倡導下,將山上居民遷往河穀平地,人們從過去居住於山上的石頭城堡遷到田間地頭建屋而居、組成村落,居住習俗發生了重大變化。由此出現了《唐書》記載的吐著“屋皆平頭”的居住形式和格局。
    千百年來,藏族民居的基本建築和農區城鎮屋皆平頂的居住形式一直延續至今。當然社會形態、宗教觀念、地理條件等社會和自然因素在民居中有著深深的烙印。今天,時代前進的腳步更為古老的藏族民居打上了鮮明的時代印跡。
    藏族民居的形式和結構因不同地域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和生產方式的不同而表現出較大的差異。從總體上看,西藏農區(含半農半牧區)的民居,大都是二三層的樓房或一層的平房,也有高達四五層的建築物。“屋皆平頂”是其主要特征。
    “屋皆平頂”的藏式民居建築式樣和風格從有關史料可知至少已有一千多年的曆史。《舊唐書吐著傳》稱邏些城“屋皆平頭高至數十尺。”《新唐書?吐著傳》亦雲“屋皆平上,高至數丈”,由此可知吐蕃時期民居的建築麵貌。時過一千餘年後成書的《西藏誌》記述其時的西藏房舍:“自爐至前後藏各處,房皆平頂,砌石為之,上覆以土石,名日碉房。有二三層至六七層者。凡稍大房屋中堂必雕刻彩畫,裝飾堂外,壁上必繪一壽星圖像。凡鄉居之民多傍山坡而住。”這些記述與西藏腹心地區的民居情況基本相合。
    西藏農區的樓房多為二層,一般為石木結構。牆體多為石砌,一層方石疊壓一層碎薄石,以泥合縫。有的地方,牆體下部為石塊壘砌,上部牆體為板夯土牆。還有的地方,作牆體的材料為土陪坯磚,往往以石、土、磚混合使用作牆體。牆體下部為石砌,中部為土夯,上部是土坯磚。牆體逐漸向上收縮,但內壁保持垂直。在內部建築構造上,梁和柱不直接相連,柱頭上平擱短鬥,短鬥上擱長鬥,長鬥上擱大梁,梁上鋪設檁條,檁條上再鋪木棍,然後捶築“阿嘎”土做成樓麵或屋麵。有的地方沒有”阿嘎”土,則用一般的粘土夯實作頂。屋頂均為平頂,一般在屋頂四周的牆上還要加砌女兒牆,在屋頂四角搭建約半人高的牆垛以插掛經幡。
    住宅樓大多呈正方形或縱長形,底層為圈養牲畜,堆放雜物用,一般不開窗。二層為活動的主要場所包括主室、貯藏室、經堂、樓梯間等。一般將前麵較大的房屋作為主室,左右的小房間作貯藏室,樓梯間多位於主室右邊的靠牆處,從這裏可以通到各室及上下樓層。一般民居的頂層就是第三層,也有少數蓋有四五層的。頂層多分作兩部分,前為曬台,後為平頂屋。此屋既可作生產或生活性用房,又可裝飾用作經堂或接待喇嘛、貴賓用。曬台則是人們晾曬作物、打曬糧食.平日勞作和休息的地方。
    農家的住宅多為一家一院。院牆有用柴薪堆積而成的,有夯牆的,也有土坯磚全建的。宅院的門一般都南向而開。
    昌都一帶為高山峽穀地帶,大麵積的平地較少,民居大都依山而建。一座座樓房毗鄰相接,高低錯落有致,加之窗戶門楣多著彩繪,畫棟雕梁,氣勢非凡,甚為壯觀。
    林芝、波密一帶的民居住宅樓不用土石作牆體。整個建築材料幾乎全是木材,以木柱作樁、木梁作架,木板作牆和地板。屋頂也用木板,且結構為斜坡形。“屋皆平頂”在這些多林木多雨水的森林地區不相適應。
    阿裏民居也以二層樓的房屋為主,人們一般夏天居住於上層,冬天住下層。有的地方還有窯洞和房窯結合的形式。窯洞民居僅存於阿裏部分地區,在古格王朝時期曾相當盛行,現在已不多見。
    除樓房外,西藏各地還有大量單層建築的平房。平房的建築材料和建築樣式與樓房建築無異。平房的宅院一般較大,多砌高大的圍牆,宅院內圈養牲畜、堆放雜物,還是人們勞作的地方。現在,仍有許多人修建單層的”退休房”隻是占地更寬、設施更完備裝飾更豪華。
    各地民居因生產生活條件的差異而在居室結構和裝飾上有所不同。農區民居的底層多作圈關牛羊等牲畜家禽用,一般不住人。二層多作為居室,根據房屋的大小,一般用木板隔成三五間不等,分別作為臥室、客廳、經堂、廚房和貯藏室等部分。房屋小的人家往往將二層靠前的較大房間作為主室,人們的日常起居、待客等均在主室,一室多用。經堂是居室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都要根據家庭條件用或大或小的專門房間作為供奉神佛的經堂。
    過去一般人家日常起居不用床鋪和椅凳,多是在主室內靠窗沿牆擺放一圈“卡墊”的鋪墊,上鋪毛織藏毯(亦“卡墊”)。“卡墊”前麵放一張稱為“覺孜”的藏式矮桌,供家人和客人飲茶用膳。“卡墊”是藏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人們平時睡臥起坐均用“卡墊”。現在不少人家已習慣用床,床架稱為“墊架”,仍多以“卡墊”作墊。“墊架”類似於單人床,寬約1米,隻能睡1人。大床稱為”聶赤”,有木床、席夢思、鋼絲床等。毛織”卡墊”是極富民族特色的美觀實用的生活用品和手工藝品,江孜地毯廠生產的”卡墊”享譽四方。
    藏族居室內擺放的家具主要有藏櫃和藏桌。藏櫃有“比崗”和”恰崗”等類別。“比崗”高1米多,上部對開門,內鑲玻璃,可放書等物品,多放置於室內的一角。“恰崗”意為“雙櫃”,因此必須成對擺放,多靠牆放置於居室的正麵。“恰崗”格內可放東西。佛龕多擺放於“恰崗”之上。“覺孜”為高約60厘米、麵寬80厘米的方形藏桌,三麵鑲板,一麵設兩扇門桌腿造型別致,形似狗腿。有的人家還擺放稱為“覺”的漢式桌子。有的藏櫃用料考究,精雕細刻,製作甚為精美,刷塗土漆後鋥亮發光。多數藏櫃是在櫃的表麵(靠牆的一麵除外)繪各種圖案,常見的有八祥徽、仙鶴、鳥獸、花卉等色彩十分豔麗。藏桌表麵也繪有人們喜歡的吉祥圖案。廚房多為單獨的房間。火灶一般設在廚房的一角,也有的設在與門相對的牆的正中位置。火灶過去多是三角鐵灶台,煙通過屋頂特設的天窗出去。現在許多地方都用設有煙道的連體灶台人們再也不受煙熏火燎之苦。靠近灶台的牆壁上掛放水瓢等器具。人們喜歡用銅質水瓢,盛水缸也喜歡用銅缸。鍋過去多是“漢陽”鋁鍋和銅鍋,平時擦拭得鋥亮整齊擺放為一排。此外酥油筒、酒壺酒筒、糌粑盒等生活器具都按不同的位置擺放於廚房中。廚房裏多數人家安放有餐桌供家人平時用餐。如有客人則多在主室待客。
    許多人家設有專門供家人禮佛的經堂、經堂內的陳設多是在靠牆處放一對“恰崗”,“恰崗”上麵設“卻雄”(佛龕)”“卻雄”內放置或塑家人主供的佛像。拉薩一帶多供“師徒三尊”塑像;昌都、類烏齊一帶多供蓮花生大師塑像,也有的供三世佛.度母、觀世音、金剛手等佛像有泥塑.銀質、銅質或唐卡等類別。在“卻雄”前麵的藏櫃頂上擺放三排稱為“頂”的銅製淨水碗,每排7個,每天獻供淨水。佛龕下有稱為“波雄”的木製長方形香爐,雕刻精美古色古香。經堂內的牆壁則根據各自的經濟條件或用色塗牆或繪壁畫,也有的是在牆上貼紙唐卡佛像。富裕人家常把經堂裝飾得富麗堂皇。筆者曾在昌都地區昌都縣、類烏齊等地看了十餘戶人家的經堂大都裝飾華麗。其中有一戶人家在經堂內不僅供奉大量佛像,懸掛許多唐卡還專門購買了全套《甘珠爾》經供奉。據主人介紹僅購置佛像佛經等就已花銷近10萬元,一般人家的經堂從購物到裝飾都要花近萬元到數萬元不等。經堂內一般不住人但設有“墊架”床如請喇嘛到家念經做法事喇嘛可住於室內。
    建築裝飾因經濟條件不同而差異很大,富者雕梁畫棟,貧者甚為簡單。有條件的人家在柱梁鬥拱上繪裝飾圖案,在內牆上方繪三色條紋花飾,下方塗乳黃或淺綠色顏料,色彩鮮豔,對比強烈。人們喜歡在室內懸掛諸如《和睦四瑞圖》、《六長壽圖》等畫,象征家庭的和睦祥瑞和家人的長壽健康。在宅院大門內的門廊兩壁上多繪馭虎圖和財神牽象圖,象征禳災納祥、招財進寶。條件較差的人家往往用糌粑粉在內室牆上繪吉祥圖案,在廚房灶台處的牆壁上塗繪蠍子形狀,以此象征灶神,作為平時祭供的對象。
    藏族民居注重對門的裝飾。大型宅院的大門由門框、門楣、鬥拱組成。門楣連著鬥拱,鬥拱多用藍、紅、綠三色彩繪,門楣上印燙金符咒。門楣的上方形成凸字形狀,中間留有約一尺見方的空間,用木頭做框,鑲以玻璃作為佛龕,裏麵供奉主人喜歡的佛像或聖物。最頂上安放一對犛牛角。門框邊的牆體用黑漆塗繪,上窄下寬。大門多為單扇,顏色朱紅或烏黑。有的在門上釘三條銅或鐵質的裝飾片,許多是在門上繪日月形或“雍仲”符號。日喀則定日民居門楣的上方都砌有一個塔形的裝飾體,下部和院牆的牆簷相接。最頂上放置一塊白色的卵石,如同一個塔尖。塔形體的左右兩側分別塗有紅色和黑色的色塊,兩色相交的中間和門楣的上方均留一條寬寬的白條,有的家庭就在這門楣上方的白條帶處放置一排白色的卵石。門全部刷成黑色,上方的中間用白色畫月亮,用土紅色畫太陽。門的兩側及門楣上均塗有一條約一尺寬的黑色條帶,整個門如同一座造型粗獷的佛塔,很有特點。有的地方還在門楣的上方設一龕,中間供奉瑪尼石或其它神物,門楣的上方放置犛牛角,以示避邪。西藏各地民居多在門上繪日月形或“雍仲”圖案,在門楣上方置放白石或安放犛牛角。
    西藏民居的外牆顏色主要是白色,但各地在色彩的選擇和搭配上又有差異。拉薩林周一帶,許多民居的牆體呈當地泥土的自然土黃色。建房時,人們采用當地的細泥土抹牆,並用手指在牆體上由上往下劃半圓形或弧形圖案,紋飾自然美觀。後藏薩迦一帶的民居牆體以深藍灰色為底色,再豎畫白色和土紅色的色帶,十分醒目和別致。定日縣的民居則為白色院牆,而在牆簷和窗戶上塗飾黑色和土紅色的色帶。這種色彩上的變化與當地的宗教信仰和地域文化傳統有關。薩迦民居風格顯然是受薩迦派的影響而形成的,薩迦南寺高聳的寺牆至今仍是深藍灰底色再塗繪白、紅色帶。定日一帶民居以白為底色再塗抹以黑、紅色帶的習俗來源,據當地人解釋乃同宗教信仰有關。當地人最崇奉觀世音、文殊和金剛手,稱為“日鬆袞波”(三怙主),白色象征觀世音,紅色代表文殊、黑色為金剛手,塗繪三色以示對三位佛的供奉。
    值得一提的還有藏族民居屋頂上的裝飾。屋頂上的四角(有些地方是在西北角和東北角)搭建有插放旗幡的牆垛,稱為“蘇覺”或“勒序”。牆垛高約1米,一般不塗色,但洛紮一帶民居的“蘇覺”從上至下塗抹紅、黑、白三色,頂部放3塊白石。牆垛上一般插掛旗幡或稱為“塔覺”的五色經幡,從上至下用藍、白、紅、黃、綠五色,分別象征藍天、白雲、紅火、黃土、綠水(各地對“紅”和“黃”的解釋略有不同)。旗幡上印有祈福禳災的經文。有的“蘇覺”上插掛樹枝或類似長矛而頂部為日月形的法器,直指藍天。阿裏普蘭縣民居在屋頂四角樹木杆,上係繩索拴掛五色旗幡,風吹旗幡迎風飄蕩。旗幡在每年新年和重大喜慶節日時還要不時更換。屋頂的“塔覺”裝飾是藏族民居最富民族特色的裝飾之一。
    起居禮俗與禁忌
    藏族起居禮儀從建房擇基、落成到日常生活都有許多禮俗和禁忌。
    修房建屋,對任何家庭來講都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大事,從選址擇基到修建搬遷每一個環節都極為重視。整個建房過程中較大的儀式有六項,即選址儀式、奠基儀式、立柱儀式、封頂儀式、竣工儀式和喬遷儀式等。
    藏族修房時選址擇基需請喇嘛打卦卜算,以確定房屋的最佳方位和開工時間,這個儀式稱為“薩都”或“土達序”。房屋的基址和朝向甚為講究。地基選好後,擇吉日舉行“薩各多洛”的破土儀式,一些地方將破土儀式和奠基儀式合二為一。屆時,需請喇嘛到現場誦經做法事,在宅基地前擺“五穀鬥”,設祭台,置供品,燃放桑煙,向土地神和龍神贖地基為己用,並祈求人畜安康,風調雨順。開挖第一鍬土的人必須要屬相相合,如果家人中無合適之人,則請一父母雙全、家境富裕且五官端正的小男孩挖第一鍬土,然後家人在房基的四個角落象征性地挖土,破土儀式即結束。
    正式開工儀式稱為“粗敦”,修房的主家要向修房工匠和參加儀式的鄉鄰獻哈達、敬青稞酒,並在離地基不遠的顯眼處樹立一根帶杈木棍,上掛“經幡”(有人稱為“九宮八卦圖”),其作用是阻止人的閑言和過分溢美之辭。在藏族人看來,人言可畏,嫉妒和責難之辭固然不好,但過分的讚揚與羨慕也絕非好事,它們會引來相反的效果,因而插掛此“幡”乃是阻擋“米卡”(人言),以確保房屋的牢固和主家的幸福。如果是修建大型宅院,主人還要請喇嘛主持開工儀式,在房基的四角埋“薩居崩巴”(地氣寶瓶),寶瓶(罐)呈紅色,內裝青稞、小麥等五種糧食和五色綢緞,有條件的人家還要放一些寶石在裏麵。埋寶瓶(罐)的目的是為房基永固。在昌都等地,房屋挖好基腳後,要用熊爪或羚羊角在房基四周挖幾下,認為這樣能使地基牢固。
    在房屋建造至一半,即將上梁立柱時,要舉行“帕敦”儀式。立柱那天,全體親戚到場,參加儀式。在立柱前,將茶葉、小麥、青稞、大米等糧食和珠寶(視家庭經濟條件決定是否放置和放多少)等放入一個小袋中,置放於立柱的石頭下,然後安放立柱。在立柱與橫梁的結合部壓放五色彩布,在橫梁上麵放一些小麥粒。柱底下放置糧食和寶物同埋“寶瓶”的作用一樣是希求房屋永固,置放五色彩布是象征吉祥,人們向主家祝賀,並給每根立柱拴掛哈達。這天,主家要準備豐盛的飯菜酒肉犒勞建房工匠,並付給一定的酬勞。
    封頂儀式稱為“拖羌”,有時同竣工儀式一道進行。當房屋快竣工時,留出一小塊屋頂不填土,舉行封頂儀式。屆時,親戚朋友都來主家,象征性地填土,表示參加了房屋的修建。來客均要帶茶和酒等禮物,給主人獻哈達,向主人祝賀新房落成。當日,主家準備豐盛的酒飯,在新屋主室內安置座位,請工匠師傅入座,向他們敬“三口一杯”酒,敬獻哈達,並給每位參加建房的人分送酬金和禮物,感謝他們的艱苦勞動。來賓也向工匠們敬酒獻哈達,還向每根立柱獻哈達。人們盡情享用酒飯,分享新屋落成的歡樂。
    喬遷儀式稱作“康蘇”。新屋落成後,何時搬遷必須請喇嘛擇算。當搬家的吉日選出後,人們在正式搬家的前一日或當日早晨(各地習俗略有不同),主家帶上一袋牛糞(牛糞很有講究,必須是牛上一年拉下的經過一個夏天雨淋日曬後變白的,還必須保持完好無損的形狀。拉薩人可以到小昭寺旁買到,農村人多是自己去山上撿拾。每一袋牛糞內裝五至八塊)一桶水、一個裝有茶、鹽、堿等物的舂缽(sting)和一張大成就者湯東吉波像(有的是帶一張“九宮八卦圖”)去新屋,還要將“五穀鬥”先搬過去,這些物品上都要拴掛哈達,以示吉祥。這之後才正式搬家具什物。日喀則一帶在遷新居時,按擇算的時間,家人帶一袋牛糞,背一桶水、五穀鬥、鐵皮火爐、一壺酥油茶和青稞酒去新屋(每一物件上均係哈達),在屋頂上拴掛“烏覺”(經幡),安放“拉朵嘎波”(白神石)。安放白石的習俗在農村較普遍。
    搬進新屋後,要盡快搞“套卜參”儀式,這是一個祭祀灶神的儀式。由家中長者給火灶獻哈達,將哈達拴係於火爐、水缸上,還要給佛像敬獻哈達。
    待新屋安頓妥當之後,根據主家的經濟條件擇吉日舉行“康蘇”儀式。拉薩地區的“康蘇”儀式一般舉行3天,日喀則一帶多是舉行5天。舉行儀式時主家需準備大量的酒、肉和各種食物,需提前通知好友親朋。
    拉薩地區的“康蘇”儀式第一天的活動稱之為“顛遮”(意為“祝賀”),第二天活動稱作“土卓當”(意為“歡慶”),第三天的活動叫“卓桑”(意為“結束時煨桑”)。客人來參加慶賀儀式,過去多帶酒、肉等禮物,現在人們多送禮金。來時,過去首先給新屋的佛龕、梁柱、水缸獻哈達後再給主人獻哈達,現在主要給新屋的主人獻哈達。敬獻哈達時,說一些恭喜的祝福的話,向主人祝賀道喜。主人準備豐盛的酒肉菜肴供客人享用,人們跳舞、唱歌、打藏牌、擲骰子、打麻將(現在時興的娛樂形式),根據自己的喜好參加各種娛樂活動。第三日則在太陽未落山之前舉行“卓桑”儀式,之後整個慶祝活動便結束。
    “卓桑”儀式很有特點。舉行時,在室外的庭院內或空地上用白粉劃一道大圓圈,圈內繪各種吉祥圖案,正中安放五穀鬥、桑煙缽(也可將柏枝艾葉堆放於地上)和酒壇。客人們圍成圓圈,主人給每位客人獻哈達,敬“切瑪”,每位客人都抓一些糌粑粉在手上。這時,點燃桑煙,由一人在前領舞,唱高亢的藏戲(此人係專門請的領唱人),眾人尾隨其後翩翩起舞。領唱者一陣高亢激越的藏戲後,大聲呼“索,索,吉吉索索”,眾人齊聲和合道:“拉傑羅”,反複三次。眾人每呼一次,便舉手拋撒一次糌粑粉,最後一聲呼喊時將糌粑粉全部撒向空中,人們的頭上、身上和地上白茫茫的一片,氣氛達到高氵朝,儀式也就此結束。
    如今,藏族的居住習俗正悄然發生著變化,人們的居住條件大為改善。人們新蓋房屋使用的建材已大為豐富,鋼筋水泥等現代建材在建房中已廣為使用,過去矮小的門窗現在已多變成寬大明亮的落地玻璃窗,過去隻有貴族、莊園主們才能住的高大華麗的樓房,現在許多普通農民、甚至過去一無所有的“朗生”都已住上。
    摘自《中國西藏》200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