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民居
字數:1085 加入書籤
黎族是海南島獨有的少數民族,具有悠久的曆史和古老的文化。凝聚著黎族人民的聰明與才智。
黎族,主要聚居在五指山市、保亭、樂東、瓊中、白沙、陵水、昌江等地。一般以同姓聚居,一個村莊的村民大多數都是同一姓氏。如今,這種現象在逐步改變,同姓聚於一村的比率在大大降低。黎族村寨都依山傍水,村寨建在山坡上,一間間一幢幢的茅屋、竹樓,還有小河在村前流過,構成了一幅田園式的生活。河水是村民們取水的主要來源。黎族民居以各個支係的不同而各具特色。通過民居的不同特點可以區分出的支係來。如:杞黎以船形屋為代表,而潤黎則以龜形屋為代表。
在不同形狀的房屋中,船形屋是最具有原始風貌的建築,相傳在三千年前的殷周,黎族的祖先乘木船漂流過海,克服了種種險阻,來到了美麗富饒的海南島,並決定在此定居,於是木船就成了他們避風擋雨的屋舍。後代為了紀念祖先並崇拜祖先,木船形的草屋便代代相傳,而且取名叫“船形屋”。如今,船形屋已不多見了,主要保存在五指山腹地。
傳統的船形屋,高約三、四米,寬約兩米左右。以竹木為架,茅草為屋頂。地下以木板或竹子為主,可以防潮。一般離地麵1米左右。屋裏設有火塘。
龜形屋是潤黎所特有的。龜形屋遠看像隻烏龜,是所有黎式民居中較大的一種。屋呈圓形,主要以竹木為牆架。
黎家茅草屋的搭建是非常有趣且十分原始的。首先,以竹木捆紮的方式,搭成屋的框架。然後,把選好的稻草根放在水裏泡三天,等到腐爛以後與有黏度的紅土摻和在一起,再把它一塊一塊撈出來,糊在搭好的竹架上。當“牆”修好後,就開始搭建屋頂。屋頂的主要用料是茅草和竹條。先用竹條把曬幹的茅草一捆一捆夾好,運上屋頂後,再把一捆一捆的茅草間用竹條捆紮連結,這樣屋頂就非常結實。即使是傾盆大雨,還是台風,都沒有被風吹倒和漏雨的現象。屋頂的茅草1――2年換一次。
在黎族家的屋門上,常會懸掛牛頭和牛角。這是他們喜愛牛、崇敬牛。如果跟隨自己十幾年的牛死後,他們會把牛的額骨、牛角留下,懸掛在自家門口。牛角是成對搭配的,一隻公牛、一隻母牛,母牛角置於公牛角的上邊。黎族人以這種方式表達對牛的懷念和喜愛,同時也象征著主人要像牛一樣勤勞與不畏艱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