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西族葬俗
字數:2445 加入書籤
1、木幾。納西語,即\"停屍\"。在雲南麗江一帶人死後經過洗屍、換壽衣,然後停放在正躺物種中央的木板床上。頭朝外丶腳朝裏丶蓋上被,中間房一麵鏡子,臉上該一塊白布(或白紙),打開堂屋所有的門。死者頭前方一供桌,拜上一小碗夾生飯,上隔一熟雞蛋及一雙十字交叉的筷子,並擺上各種糕點及飯菜,點上長明燈(頭部腳步各一盞)孝子披麻帶孝,親友祭奠,都必須磕頭、哭喪。停放一天或兩天即如棺,在雲南中甸一帶,要把穿戴一新的屍體停放在住房大木床末端,而上神龕,上該有四段抹布拚成的單子,在壓以竹子。頭部防一供桌,擺上供品,點上油燈,村裏的人聞訊後都要前來添油、縣飯、一家一碗米飯,上訪兩片臘肉或兩個雞蛋。孝子在一旁守靈。叩頭、哭喪、東巴頌經。停放一天後入關。
2、木聘。納西語\"出殯\"其儀式火葬於土葬地區各不相同。實行火葬的納西族支係摩梭地區,在火化的當天一早,邀請達巴和喇嘛念\"安魂經\"。念畢,在棺材上拴以數丈白布。隨著三生土炮響,正式出殯。這時,孝子背皮口袋,左手持燈,右手牽著白布走在前,哭聲、樂聲、火拴土炮聲響成一片,直往火葬場地。實行土葬的納西地區,出殯的當天一早,先派人去挖墓穴,並把為死者準備的碗、盤、筷子、木勺等,防盜區墓地途中的第一個插路口。出殯前,孝男孝女向靈柩扣拜告別,把祭桌換為長凳,其上放一乘著淨水的碗,東巴邊念送魂開路經邊用法刀把碗砍碎。在哀樂聲和哭聲中,由八人抬棺起來。從跪在院中的孝男孝女頭上越過。之後,東巴和吹鼓手奏樂開道,孝男孝女在大門外及第一個岔路口反向跪下兩次,讓靈柩從頭上越過,孝女及親友哭拜,返回,孝子則扛\"混幡\"因靈柩到墓地。
3、木猜。即洗屍,是雲南永寧納西族摸索人的洗屍儀式。是在人斷氣後,請\"達巴\"占卜,確定用水的水源,從家族中選出一人,隨同達巴去取水,取水的人頭代銅盔,審批披甲,背負長刀,猶如古代的武士。取水時,左手端碗,朝河流逆回舀水。據說,這樣家裏人才會無病無災。不然回鄉流水一樣逝去。用柏枝燒熱水,搬入鼻煙、蒿技、酒等。由家中成年男子洗屍。洗屍用的水,男的九碗,女的七碗,而麗江納西族在城區附近,用的試土罐在水流方向舀水、舀前在河邊插幾柱香,並丟幾個潛在河裏。舀水回家時,一路上不許和任何人說話。
4、曰每。即\"指路雲南永寧納西族摩駿係在人死後\"起屍裝館\"由達巴念開路經。內容有氏族曆史,遷入永寧的經過,死者的生平以及向死者交待回族先方向地址路線。納西族人認為:人死後,其靈魂就要回到祖先的故地,於祖先生活在一起。開路時,拴上一隻雞,男性拴公雞,女性拴母雞,表示陪伴死者上路。雲南中吉在\"指路\"時,東巴一邊念開路淨,一邊步步往前移動,象征未死者引路。而麗江的納西族,則在病人要斷氣時,以便讓其\"含斂\"一邊喃喃指路。
5、回魂。時納西族舊時的喪俗。納西族人認為人死魂不死,人死後三天要回家來,固有讓死人還魂之俗三壩納西族,將死者火化後,當天晚飯後,死者家屬巴火燙打掃幹淨。周圍薩上灰。夜裏不關堂屋門,讓死者的魂回來,這種迷信習俗,解放後多以改變。
6、含殮。納西族語\"紗撒吭\"。納西族的習俗,在雲南麗江一帶,當病人快咽氣時,由兒子將紅紙包房入病人口中,並說你去的時候不要有什末牽掛,由三條路,上麵世豺狼虎豹的路,不能走;下邊是雉雞的路,也不能走,中間是菩薩善人走的路,你就走這一條。\"當病人死後,即將紅紙包取出,掛在脖子上,表示這是給死者上路的盤纏。
7、洗馬。納西族的一種喪俗。這種喪俗時因地而已的。在火化前一天,人們要選擇一匹馬或幾匹馬配上華麗的轡頭鞍鞠,儀式死者乘騎。選好馬以後,在達巴主持下,選擇八名精壯小夥子,頭戴插有公雞尾的氈帽,身穿由龍圖形的長衫,要佩長刀,向死者磕頭祈禱\"阿普阿因(爺爺奶奶),保佑我們,我們為你備馬征戰,凱旋而歸\"祈禱畢,便出發\"洗馬\"。
隊前打一麵三角小旗,其上繪有日月圖案。把馬牽到河流交匯處停下,達巴吟唱河或湖的起源,歌頌水神的仁慈,讚美駿馬。唱完,小夥子們依次用三碗水象征性的把所牽的馬從頭到尾洗一遍。洗畢,將木碗打碎。達巴在念\"馬洗幹淨了,人也洗幹淨了,這些馬奔跑入飛,虎狼燕子都不如他。為你準備了一切,你一定會順利返回家鄉\"於是,牽馬人騎上馬,楊鞭驅馬急速回家,回途中,要安排\"伏兵\",跳搏鬥舞。
在一片喊殺中,騎手們快馬衝出\"敵陣\"一勝利則姿態凱旋歸來。將近大門時,又有武士把守,他們如臨大敵,故作抵抗廝殺之狀。達巴一馬當先衝破重圍進入房內,洗馬人也跳下進房,走到靈前向死者說:\"聽說山上有伏兵,我親自到那裏巡查,隻見風吹草動樹搖晃,聽說山上下大雪,路被大雪壓斷,我騎馬趕到那裏,原來是一群閉冬的天鵝。現在駿馬以梳洗完畢,天氣晴朗陽光溫暖,你上馬飛奔吧,我們分手告別。\"接著舞隊跳起了驅鬼舞和攆盤子舞。
驅鬼舞有達巴領頭一致跳到村外。以示把鬼驅出了村。攆盤子舞是表示人們歡送死者,全部青年男子辦成犛牛的樣子,手持長刀、木棒,學著犛牛的動作,歡騰跳躍,告別死者。舞畢人們牽著洗過的馬,馱上死者的衣物,孝子則牽著死者乘騎的馬,一起繞村緩緩而行。到了火葬場地,繞著葬地走幾圈,然後放在山野,自行尋草吃食。
來源:殯葬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