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字數:1277 加入書籤
李時珍(1518-1593)明代醫學家和藥學家。字東壁,號瀕湖,蘄州(今湖北蘄春)人。世代行醫。30歲左右被推薦到京城的太醫院任職。
他研究藥學,重視臨床實踐。長期上山采藥,深入民間,走遍大江南北,收集大量民間單方,同時參考曆代醫藥及有關書籍八百餘種,對藥物進行鑒別考證,係統地整理了我國16世紀以前豐富的醫藥學遺產,經二十七年(1578年)著成《本草綱目》。該著作五十二卷,分十六部、六十類。共收載曆代諸家本草所載藥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種。載方一萬多個,附圖一千多幅。其中糾正前人錯誤甚多,在動植物分類學等許多方麵有突出成就,並對其他有關的學科(生物學、化學、礦物學,地質學,天文學等等)也做出貢獻,成了我國藥物學的空前巨著。達爾文稱讚它是“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對後世藥物學的發展具有非常深遠的影響。
在編寫《本草綱目》的過程中,最使李時珍頭痛的就是由於藥名混雜,往往弄不清藥物的形狀生長的情況。過去的本草書,雖然作了反複的解釋,但是由於有些作者沒有深入實際進行調查研究,而是在書本上抄來抄去在“紙上猜度”,所以越解釋越糊塗,而且矛盾倍出,使人莫衷一是。例如藥物遠誌,南北朝著名醫藥學家陶弘景說它是小草,象麻黃,但顏色青,開白花,宋代馬誌卻認為它象大青,並責備陶弘景根本不認識遠誌。又如狗脊一藥,有的說它象萆薢,有的說它象拔葜,有的又說它象貫眾,說法很不一致。類似此情況很多,李時珍不得不一次又一次擱下筆來。這些難題該怎樣解決呢?在他父親的啟示下,李時珍認識到,“讀萬卷書”固然需要,但“行萬裏路”更不可少。於是,他既“搜羅百氏”,又“采訪四方”,深入實際進行調查。
李時珍穿上草鞋,背起藥筐,在徒弟龐憲、兒子建元的伴隨下,遠涉深山曠野,遍訪名醫宿儒,搜求民間驗方,觀察和收集藥物標本。他首先在家鄉蘄州一帶采訪。後來,他多次出外采訪。除湖廣外,還到過江西、江蘇、安徽好多地方。均州的太和山也到過。盛產藥材的江西廬山和南京的攝山、茅山、牛首山,估計也有他的足跡。後人為此寫了“遠窮僻壤之產,險探麓之華”的詩句,反映他遠途跋涉,四方采訪的生活。
李時珍每到一地,就虛心向各式各樣的人物請求。其中有采藥的,有種田的,捕魚的,砍柴的,打獵的。熱情地幫助他了解各種各樣的藥物。
一五九六年,也就是李時珍逝世後的第三年,《本草綱目》在金陵(今南京)正式刊行,立即風靡全國,醫家視為珍品,爭相搶購。不久流傳於全世界。《本草綱目》不僅為我國藥物學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而且對世界醫藥學、植物學、動物學、礦物學、化學的發展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李時珍對脈學及奇經八脈也有研究,著有《瀕湖脈學》和《奇經八脈考》二書,也受到後世醫家的重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