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
字數:1094 加入書籤
張仲景名機,仲景是他的字,南陽郡涅陽(今河南省南陽縣)人,約生於東漢桓帝和平元年(公元150年),死於東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自幼好學,博覽群書,尤愛鑽研醫學,拜同郡名醫張伯祖為師。曾做過長沙太守,他睿智而賢德,十分體恤百姓疾苦。眼見患病的人日益增多,他便在繁忙的公事中抽出時間,每月的初一和十五都坐在大堂上給百姓治病,分文不取,這也就是“坐堂”一詞的由來。但他能救的人畢竟是少數,為了解決當時的醫者對病證認識不清、誤治錯治的狀況,便動手著述了《傷寒雜病論》一書,以糾正世醫在治療上的偏頗之處,毫不留私,傾囊相告,隻為拯救更多的生靈。張仲景是中醫界的一位奇才,《傷寒雜病論》是一部奇書,它確立了中醫學重要的理論支柱之一――辨證論治的思想。在中醫學發展過程中,實屬“點睛之筆”。
張仲景精通傳染病和內科雜病。創立六經論傷寒,髒腑論雜病,奠定了辯證論治的基礎。漢以前的醫學界,有“醫經家”和“經方家”之分,二者各有所長,張仲景取兩家之長,融為一體,運用汗、吐、下、和、溫、清、消、補的治療方法及各個方劑和具體藥物的選擇使用,對外感熱病的產生、發展和辯症論治提出了切合實際的辯證綱領和具體的治療措施。將複雜的病因概括為三大類,並闡述了三類不同的病因與雜病發生的關係,發展了病因病機學說。
張仲景臨證處方,法度嚴謹,在其《傷寒雜病論》一書中,對方劑的配伍、用量、用水,煎法和服法上,都規定了一定的要求。在《傷寒論》中載方113首,用藥品種87種,《金匱要略》中載方262首,所用藥物達116種。張仲景的經方經過長期臨床實踐驗證,療效顯著,直到今日,不僅國內醫家仍在廣泛應用,日本也有不少醫家在臨床上采用傷寒原方治病,其中有些方劑還照原方製成了成藥。張仲景一生的著述十分豐富。除《傷寒雜病論》外,據史書記載,他還著有《黃素藥方》二十五卷、《辯傷寒》十卷、《療傷寒身驗方》一卷、《評病要方》一卷、《療婦人方》二卷、《五髒論》一卷、《口齒論》一卷等。此外,他的兩個學生衛汛和杜度繼承他的事業,也寫了不少書。可惜這些書都已亡佚了。
張仲景是我國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醫學成就是巨大的。但是,由於時代和科學水平的限製,他的唯物主義思想是不徹底的,還沒有能夠完全擺脫陰陽五行說的影響,在他的書中還夾雜有少數封建迷信的內容,同時在論病用藥方麵,也存在某些不符合科學實際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