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醫學的突出成就之一——脈診

字數:6517   加入書籤

A+A-


    中國中醫研究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馬堪溫
    要有效地治療疾病,首先必須有正確的診斷。現代醫學利用科學技術的有關成就,診斷疾病的手段越來越多了。但在古代,醫生診病主要靠眼望、口問、耳聽、鼻聞、手摸等方法。這在古代世界許多國家幾乎都是這樣,而且各國都有自己豐富的經驗。我國古代醫學在診斷疾病方麵采用的脈診,是一項獨特診法。脈診又叫切脈,是中醫“四診”(望、聞、問、切)之一,也是辨證論治的一種不可少的客觀依據。
    源遠流長
    脈診在我國有悠久的曆史,它是我國古代醫學家長期醫療實踐的經驗總結。《史記》中記載的春秋戰國時期的名醫扁鵲,便是以精於望、聞、問、切的方法特別是以脈診著名的。
    《史記》的作者司馬遷甚至說:“至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他把我國古代脈診的發明完全歸功於扁鵲,並不確切。據曆史記載,我國脈診的淵源很古,例如,傳說中的上古醫生做貸季、鬼臾區等已經討論了脈診。到春秋戰國時期,脈診已經達到相當水平。當時開始出現的重要醫學著作《黃帝內經》和稍晚的《難經》中,已經對脈診有許多詳細論述。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大的醫藥文獻帛書——《脈法》、《陰陽脈症候》,也有用脈診判斷疾病的寶貴材料。這些都說明早在兩千多年前,脈學已成為我國古代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了。
    到了漢代,脈診就更加普遍了。《史記》記載的另一位名醫淳於意(又叫倉公,約前205—?)就曾跟從他的老師公乘陽慶學習脈法達三年之久,並且接受了公乘陽慶傳給他的《扁鵲脈書》。從《史記》記載的淳於意看病的“診籍”(病案)中可以看出,他當時看病必先診脈。在東漢名醫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中,可以看出脈診已經廣泛用於臨床,並且有進一步的發展和提高。到了晉代,名醫王叔和綜合前代有關脈學的知識和經驗,寫成了《脈經》一書,成為我國現存最早的脈學專著。書中把脈分為二十四種,對每種脈象作了說明,並且敘述了各種切脈方法和多種雜病的脈症,把脈診和病症進一步結合起來,使脈學成為更加實際的學問。此後,我國古代脈學著述不斷增多。許多名醫都精通脈學,例如,明代的李時珍對脈學也有深入的研究,著有《瀕湖脈學》(公元1564年)等書。據不完全統計,清代以前脈學著述已不下一百多種。其中雖有重複,但是仍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我國古代脈學的發展。
    關於切脈有關因素的觀察
    脈診要求醫生有解剖生理學等有關知識。這方麵,我國古代有許多可貴的記述。
    第一,關於心髒、血液和血管的關係。脈和血液以及心髒的關係極其密切。《內經》明確記述說:“藏血,脈之氣也”(《平人氣象論));“五髒所主,心主脈(《宣明五氣》);一切血液和血管都受心髒控製;血管是血液流行的處所;心和脈是相合的;心氣絕了,脈就不通,脈不通,血就不流;脈道通了,血氣才流行。它明確指出脈是血脈,發源於心,脈搏是心髒功能的具體表現。特別值得稱道的是,《內經》已經記述了血液循環的概念,如說,飲食經過消化係統,吸收營養而傳到肝髒,由肝傳到心,由心傳到肺,又由肺傳到心,然後輸布精氣於髒腑皮毛(《經脈別論》:“食氣人胃,散精於肝,……濁氣歸心,淫樟於脈,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毛脈含精,行氣於府。”);並且說脈管的血循環不停地流著,上下相貫,如環無端,等等。這種認識雖是初步的,甚至是帶有某些想像成分,但是它體現了古代醫家對於循環生理學的認識,並為古代脈診的發展提供了基礎。
    第二,關於血液速度的認識。我國古代醫家已經注意到血流速度問題。《難經》說:人一呼,脈管中的血液流行三寸;一吸,也流行三寸;一呼一吸,共流行六寸。(“人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呼吸定息脈行六寸。”)這種認識盡管很不精確,卻是很有意義的,因為血液速度是血液循環狀態的一種重要指標,現代醫生為心血管係統病人做臨床檢查,也把測定大、小循環的時間當作一種常規。
    第三,關於呼吸和脈搏頻率關係的認識。《內經》上說:人一呼,脈跳兩次,一吸,脈又跳兩次,一呼一吸,脈跳四次。(《平人氣象論》:“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這樣,連續計數,以每分鍾呼吸十八次計算,一分鍾脈就跳七十二次。這裏不僅明確指出了脈搏和呼吸的關係,而且知道呼吸和脈搏頻率是一和四之比,和現代生理學所觀察的是一致的。此外,《內經》還記述了脈搏和呼吸次數之間的比例改變是一種不正常現象:指出人一呼脈隻跳一次,一吸脈隻跳一次,以及人一呼脈跳動三次,一吸脈跳動三次,都是病態。(“人一呼脈一動、一吸脈一動日少氣;人一呼脈三動、一吸脈三動而躁,尺熱日病溫,尺不熱脈滑日痛風,脈澀日痺。”)我們知道,脈搏和呼吸之間的關係反映心髒和肺髒功能之間的關係。臨床上不難觀察到,由於肺循環和動脈血液缺氧引起心跳節律不齊、脈搏的性狀因之改變的情況。
    第四,關於切脈部位的認識。切脈的部位,在我國古代有一段偵變過程。先後有過“遍身診”、“三部診”和“寸口診”。起初,主要是“遍身診”,就是按摸全身從頭到腳可以觸摸到的動脈,包括頭、頸、兩頰動脈,上肢的撓動脈,下肢的烴後、足背、膕、股動脈。這些部位的動脈都在體表,或貼於骨上和皮下。《內經》記述的切脈,主要就是“遍身診”。“遍身診”又叫“三部九候”診。“三部診”,是診頭部的人迎(穎頹動脈)、腕部的寸口(撓動脈)和足部的跌陽(足背動脈)。寸口診就是切摸兩手掌後突起(撓骨莖突)的撓動脈,即所謂“獨取寸口”,這主要是因為古人認為寸口是人體經脈的會合處,診寸口可以了解人體氣血的情況。這種方法,《內經》已有記述,以後的《難經》、《脈經》等書所記述的主要就是寸口診,並一直沿用到今天。
    “遍身診”後來已不常用,甚至不用。其實,這種方法即使在今天仍有實際意義。我們知道,血液在心髒收縮時產生的壓力波叫脈波,脈波通過動脈管傳到周身。脈波的形狀隨循環係統情況的改變而改變,它反映心髒的情況,也反映動脈管的彈性情況。所以,觀察全身各處的脈搏形狀,可以得到更全麵的診斷體征。例如,主要由於主動脈弓等有關動脈發生病變而造戌的“無脈症”,因肢體積血,可使上肢和下肢的一些動脈搏減弱或消失。對這樣的病人進行“遍身診”,就可以幫助了解他的血管的病理情況。又如對心髒病人和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病人,用“遍身診”也很有意義。
    第五,對和切脈有關因素的認識,《內經》說,診脈要常在清早,這時人的陰氣未動,陽氣未亂,才可以查出不正常的脈。又說脈應四時氣候而變動;並指出診脈要注意人的性格的勇怯,骨肉皮膚的質地,“形之肥瘦”,人的精神因素等情況,認為驚恐、憂慮、動靜都會使脈發生變化。以後的脈書,在這一方麵的論述更加全麵。諸如男女長幼高矮等等都在注意之列。現代生理學證明。人類心髒的活動(心搏率、心血輸出量等),很容易受各種因素的影響而變化。以心血輸出量來說,在十分靜止的狀況下,如清晨初醒尚未起床,人的心血輸出量就相當恒定。又如人的正常心搏頻率,不但男女有差異,長幼不同,就是同一個人在同一天內,也常因體態的改變、活動的多少以及精神等因素的改變而變異。可見,古人對和切脈有關因素的觀察是很細致的,因為這時分辨正常脈和病脈是很有關係的。
    脈診在臨床上的意義
    我國古代醫家很注意脈診在臨床上的意義,認為通過切脈可以了解病的屬性是寒還是熱,機體正氣是盛還是衰,以及測知病因、病位和判斷預後。正如《內經·靈樞經·經脈》所說:“經脈者,所以能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這就是說,脈診可以判;斷病人的生死,處理百病,調理虛實。《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又說:“善診者察色按脈,………觀權衡規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觀浮沉滑澀而知病所生以治。”這就是說,從脈象的權衡規矩,可以識別疾病所主的髒腑;從病人的脈象去辨別浮沉滑澀,可以知道疾病產生的原因。這是從把人體看成一個整體的觀點出發的,而這種整體觀點又是以經絡學說作為基礎的。中醫認為經絡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通路,它內通髒腑,外連四肢肌朕骨節,把全身構成一個有機整體。脈是整體的一部分,所以從脈象的變化可以察知內在的變化。所謂“有諸內,必形諸外、就是說,人體內部的變化會在外部表現出來。
    脈搏是循環機能的綜合表現。脈象的情況因循環係統的情況改變而不同。心髒主動脈活瓣是否健全,心跳是否合乎節律,以及動脈的彈性怎樣,都可以通過脈搏診出。不僅如此,由於循壞係統和身體各內髒都有密切關係,組織代謝的任何變化都會給血液循環以一定影響,而機體的重要疾病變化都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循環係統的功能。所以,脈象不單單反映循環係統的變化,還反映其他構髒和係統的變化。例如,許多疾病都和血液戍分的改變有關,發燒、發炎時,血液中的白血球數相應增加;肝癌、糖尿病等疾患,都能使血液戌分起變化,從而導致血流速度等方麵的改變,並引起脈象的變化。尤其是神經係統和循環係統關係更加密切。例如,由於血管壁受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控製,當有些疾病引起這兩種神經的變化時,血管就受影響,從而引起脈象的改變。由此可見,我國古代醫學強調脈診在臨床上的意義,是有依據的,隻不過古人由於條件的限製,不可能有像今天這樣的認識罷了。
    所謂脈象,就是醫生用手指感覺出來的脈搏形象,它包括動脈搏顯現部位的深淺、速率的快慢、強度的大小、節律的均勻與否等等。正常的脈象是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中和有力、節律均勻的,稱作“平脈”(正常脈象)。有病時的脈象叫做病脈。不同的病症常出現不同的脈象。我國古代醫家對於脈象的研究是很細致的。《內經》已經記有十多種脈象,《脈經》總結了二十四種,以後的脈書甚至記述多達三十多種或更多。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宋代施發的《察病揩南》(公元1241年)一書,載有三十三幅脈象圖,很是生動有趣。近代用科學儀器描繪脈象,是法國生理學家馬雷(1830—1904)在公元1860年發明脈搏描記器以後才實現的。我國古代醫家能在他幾
    百年前憑手指感覺和想像,繪出那麽多脈象,是世界脈學史上罕見的。
    古代文獻所記的常用脈象約二十多種,如浮、沉、遲、數、滑、澀、虛、實、儒、芤、緩、弱、結、代、促、緊、弦、洪、細、微等等。現僅舉其中幾種為例,簡略介紹一下。
    脈象圖
    “浮”、“沉”在《內經》中已有記載,《難經》、《傷寒論》上也都有所論述。它們反映脈位。所謂脈位,就是用手指端去切脈所覺察出的脈搏表現最明顯的部位。“浮”是指用手指輕按就可覺察脈搏、重接反而減弱的脈象,主要表明病在“表”,常見於外感病初起,機體和外界致病因素(外邪)相杭爭於肌表。在生理病理上,這多由心搏排血量增加、血循環加速、血管彈性阻力降低、撓動脈充盈度增大所致。相反,“沉”卻是指輕按不能覺察、重按才能察清脅脈象,主要表明病在“裏”,陽氣衰微,常見於心髒病患者。在生理病理上,這多因心搏排血量減低、血壓下降、末梢動脈血減少、血管彈性阻力增加所形成。
    “遲”、“數”是《內經》等古典文獻早有記述的脈象。這兩種脈象反映脈搏的速率。“遲”脈是指一息脈跳四次以下(每分鍾不足六十次),表明病屬“寒”性,機體氣血運行不正常。現代醫學研究,它在生理病理上多因迷走神經興奮增高、心房心室傳導阻滯等心髒的變化所形成。“數”脈和它相反,它快於正常脈跳而呈一息五次以上(每分鍾丸十次以上),常見於“熱”症,主要反映機體功能亢進等情況。
    “代”脈反映脈搏的節律。《內經》已有記述。《脈經》說它是跳動幾次之後中止幾次再跳的脈象。這是一種慢而有規則間歇的脈,相當於現代醫學所說的二聯脈、三聯脈、四聯脈,多見子代謝機能發生障礙的心髒病人、嚴重心力衰竭或機體譏能陷於危極時期的病人。《內經》指出這種脈說明髒氣衰弱,和現代醫學的說法一致。
    “滑”、“澀”主要表現脈波形態,就是脈搏升降速度的異常變化。“滑”脈在《內經》中已有記述,《脈經》中描述為往來“流利展轉”,唐代名醫孫思邈說它“如珠之動”。這種脈常見於痰喘咳逆、蓄血、實熱等症。在生理病理上,多因代謝旺盛、血管舒縮都快、血流通暢等情況所形成,常見於甲狀腺機能亢進、動脈硬化等症。婦女妊娠三個月後,因血容量和排出量增加、血流加速等因素,常有“滑”脈,不屬病脈。古代中醫就認識通過察脈可判斷妊娠,是有一定道理的。“澀”脈正好相反,是脈搏來去艱澀的脈象。這種脈“往來蹇滯,行而多礙”,《內經·脈要稍微論》中說“澀則心痛”。這種脈有虛實之分。虛的多表明氣血虧損,實的多表明有氣、食、痰等阻滯脈道,氣血運行不暢。在生理病理上,這主要是由於心髒排血量減低、血流減慢等情況所形成,常見於貧血、失血以及心機能不全等症。
    古人還總結有“諸病宜忌脈”,如“中毒宜洪大,忌細微;腹內有蓄血宜弦滑,忌弱小:中風宜遲浮,忌急實大數;”等等。還總結有“脈象常見主症”,如“沉脈為裏,有力為裏實,無力裏虛;沉緊冷痛:沉緩寒濕:沉遲病冷:沉數內熱:沉滑痰飲;沉澀氣鬱;”等等。這些對於診斷上辨別病因、病症類型、病症的機轉和預後等等,都是有價值的。
    當然,脈診不能代替一切診斷手段。《內經》、《傷寒論》也早已指出,切脈必須配合全麵觀察,主張“四診”(望、聞、問、切)合參,進行辨證論治,反對隻靠脈診一項來斷定疾病。
    我國脈學的外傳
    據曆史記載,我國古代脈學很早就已經傳到國外。隋唐時期,《內經》、《脈經》等書已經傳到附近國家如日本等。1以後又傳到阿拉伯。據研究,古代阿拉伯名醫阿維森納(約980—1037)的巨著《醫典》中的脈學,明顯受我國脈學影響。公元十四世紀,我國脈學傳到波斯,當時波斯的一部載有中國醫藥的百科全書中,就包括脈學,並且特別引述了《脈經》和它的作者王叔和的名字。十七世紀來中國的那穌會傳教士波蘭人卜彌格(1612—1659)曾經把《脈經》譯成拉丁文,於公元1666年出版,並附有銅版,描述我國脈法。值得特別提出的是英國著名醫學家芙羅伊爾(1649—173)受我國《脈經》的影響而研究脈學,並且發明一種給醫生用的切脈計數脈搏的表。他還寫了一本叫做《醫生診脈的表》,於公元1707年在倫敦出版。他的著述和發明被西方認為具有重要曆史意義。十七世紀以後,西方譯述我國古代脈學著作達十多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