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理·P
字數:21126 加入書籤
帕裏鎮西藏南部貿易中心和通往錫金、不丹、印度的交通要道。有“世界第一高城”之稱。位於亞東縣境內,綽莫拉利峰(海拔7314米)西南麓的帕裏盆地。海拔約4300米。拉薩—亞東公路經此。帕裏盆地處於喜馬拉雅山南側的高山草原地帶,年均溫0.2c,極端最高氣溫19.3c。年降水量約380毫米,冰雪融水資源豐富,以牧為主。
(溫景春)
帕隆藏布雅魯藏布江水量最大的支流。發源於阿紮貢拉冰川,源頭海拔4900米。自源頭向北流入安貢錯,拆向西北經然烏錯,呈東南—西北走向,到通麥附近有易貢藏布匯入,轉向南流於覺東匯入雅魯藏布江,流域麵積2.8631萬平方公裏。全長266公裏,落差3360米,平均坡降12.6%。帕隆藏布流域高山環繞,南部和北部山峰海拔5000~5500米,海洋性冰川發育;中部海拔2000~3800米,從源頭到然烏錯為河穀盆地;然烏錯至忠壩為高山峽穀,水流湍急,兩岸岩石風化強烈,泄溜岩屑堆發育;忠壩以下至河口處,河穀寬窄相間,洪積扇、階地發育。在寬穀西側冰川泥石流發育,活動頻繁,古今泥石流曾堵塞帕隆藏布。帕隆藏布水能資源豐富,蘊藏量居雅魯藏布江五大支流之首。流域自然條件優越,氣候溫暖濕潤,降水豐富,農業發達,是西藏森林資源最豐富地區。
(溫景春)
番禺縣廣州市轄縣,廣東糧、蔗生產基地,僑鄉。位於廣州市東南部,獅子洋、虎門以西。麵積1166平方公裏,人口76.8萬。縣府駐市橋鎮。番禺縣始建於秦,因在番山之禺(隅)而得名。廣州市前為番禺縣治。1933年縣治遷新造,1945年遷市橋。縣境位於珠江口岸,三角洲衝積平原上,地勢低平,僅北部與西南部有低山淺崗。河流交錯,有獅子洋及蓮花山、沙灣、蕉門、洪奇瀝等水道。因三角洲前緣不斷伸展,海灘發育,尤以萬頃沙為著。縣境水土資源豐富,土層深厚,四季宜耕,毗鄰廣州、澳門,為著名商品糧、糖蔗生產基地。此外盛產生豬、塘魚、花生、薯類及香蕉、荔枝等。沿海有海洋捕撈業。工業有製糖、化肥、農機等。傳統手工藝刺繡、紙通遍布城鄉,曆史悠久,造型生動,主要供出口。商品經濟發達,農貿市場興旺,除市橋外,有大崗、石樓、新造、沙灣、鍾村、南村等圩鎮。旅遊資源豐富。南村餘蔭山房為廣東省四大園林之一,珠江口外蓮花山風景區以怪石、岩洞著稱。番禺亦為文化之鄉,近代畫家高劍父、作曲家洗星海等誕生於此。番禺華僑和港澳同胞20多萬人,僑匯為當地經濟重要補充。
(徐俊鳴司徒尚紀)
攀西地區中國西南地區大型鋼鐵、釩鈦冶煉基地和水電基地。四川蔗糖基地。位於四川省西南,在安寧河、金沙江和雅礱江交匯處。行政上包括攀枝花市和涼山彝族自治州,共計20縣、市。南起攀枝花,北到冕寧,縱貫340公裏,麵積6.36萬平方公裏,人口451.55萬。
攀西地區地質構造上屬華力西—印支期古裂穀帶(即攀西裂穀)和涼山褶皺帶。埋藏有多種礦床,已探明有大型釩鈦磁鐵礦、銅、鉛、鋅、錫、煤等54種礦產,其中鐵礦儲量約達60多億噸,為中國第2大鐵礦基地。鐵礦中絕大部分為釩鈦磁鐵礦,屬多金屬共生礦。除鐵外,還有二氧化鈦、五氧化二釩及鉻、鈧、鈷、鎳、镓、鉑等12種有色金屬和稀有金屬。會理、會東、甘洛、寧南等地的銅、鉛、鋅、錫儲量也大。貴金屬黃金也有較好遠景。此外,非金屬礦產中,石灰岩、白雲岩、矽石、大理岩、石墨、水晶等礦產資源也很豐富。探明的煤礦儲量達10億噸,煤炭品種較全,含磷、硫和灰分均較低。攀西地區水力資源豐富,附近的金沙江、雅礱江和安寧河水力蘊藏量達4003萬千瓦,約占中國的6%,具有建立鋼鐵與冶金基地的能源條件。
攀西地區山場廣闊,河穀地區光熱資源充足,有發展農、林、牧、副的優越條件。安寧河穀曆來是四川西南的“糧倉”。甘蔗產量也占四川15%。攀西地區的山羊、綿羊頭數分別占四川1/5與1/8,為四川牧區之一。森林蓄積量2.1億立方米,是四川主要的雲南鬆林區和三大林區之一,也是四川唯一適於發展南亞熱帶經濟林木之地。金沙江、雅礱江和安寧河穀下遊盛產香蕉、荔枝、菠蘿、芒果、木瓜及劍麻、三葉橡膠和品質優良的蘋果、梨、石榴等溫帶水果。
(鄭霖)
攀枝花市中國重要鋼鐵工業基地之一,四川省最大鋼鐵工業城市,有四川“鋼都”之稱。省轄市,攀西地區經濟中心。原稱渡口市,1987年改稱現名。位於川、滇交界邊緣山區,成昆鐵路由市境經過。本市係為開發攀枝花礦藏資源而於1965年開始建設的新興工業城市。建市初期由雲南的永仁、華坪和四川的會理、鹽邊4縣的部分鄉(村)析置。現轄3區和米易、鹽邊2縣。麵積7434平方公裏,人口90.84萬;其中市區2585平方公裏,人口56.24萬。攀枝花市地處金沙江河穀地帶,海拔1000~1300米,屬南亞熱帶幹燥型氣候。由於地形閉塞,熱量不易散失,形成幹燥、炎熱、晝夜溫差大的特點。年均溫20.6c,10c以上活動積溫7500c,是四川熱量資源最充沛之地。降雨集中,年降水量約800毫米。日照充足,年日照時數約為2800小時。河穀中可見香蕉、番木瓜、芒果、菠蘿等亞熱帶水果和攀枝花、紅棟子、木蝴蝶等熱帶植物。尤以春季盛開的攀枝花頗具特色,故名攀枝花市或攀枝花鋼鐵基地。
市區地處金沙江和雅礱江交匯處,城區沿金沙江兩岸分布,長達50公裏。境內山脈連綿,河穀深切。市區背山麵水,迂回曲折,高低錯落,具有高山峽穀城市特色。市內各大廠礦區皆以成昆鐵路渡口支線聯結。金沙江和雅礱江上已修築多座跨徑較大的公路橋和1座鐵路橋。市境有9條公路幹線與省內外聯係。金沙江航運從市區可上航至雲南永勝縣金江街,下達雲南元謀縣的龍街。
市境有著名的攀枝花大鐵礦,探明儲量占四川省的84%。並伴生有釩、鈦、鎳、鈷、镓、錳、銅等多種元素,以釩、鈦儲量居中國之首。此外,市境煤儲量約7億噸,已開發的寶鼎煤礦,煉焦煤儲量為5億噸,是四川最大煤炭基地,產量約占全省的1/5。並有巨大的水力資源及豐富的石灰石等和森林資源,發展鋼鐵冶金工業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條件。80年代初期已建成包括采礦、選礦、燒結、耐火材料、煉鐵、煉鋼、軋鋼等部門的大型聯合企業,鐵礦石、生鐵、鋼、鋼材等在四川省均占絕對地位。鋼產量已居全國第3位。冶金工業約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70.1%。其他工業有煤炭、機械、建材、電力和食品等。
市境由於受地形、用地和資源條件等製約,沿金沙江兩岸形成8個分區:位於金沙江以北的有:1以鐵礦采選為主的攀密區,2以鋼鐵工業為中心的弄弄坪區,3以動力和建村工業為主的河門口區,4以木材貯運、加工為主的格裏坪區;位於金沙江以南的有:1以化工和鐵路車站、儲運倉庫為主的金沙區,2以地方工業、商業倉庫為主的仁和區,3以煤炭采掘工業為主的寶鼎區,4以市政文教科研為中心的炳草崗區。
(鄭霖)
盤錦市遼寧省轄市,新興石油工業城市。位於遼河下遊。轄2區及盤山、大窪2縣。麵積3959平方公裏,人口104.86萬;其中市區麵積232平方公裏,人口44.28萬。盤錦市戰國屬燕國遼東郡,唐屬營州,明屬廣寧衛,修築遼河套邊牆時建站名盤山驛。中華民國二年(1913)始稱盤山縣。1964年設盤錦墾區,1970年改盤錦地區,1984年設市。雙台子河、大淩河由市境注入遼東灣。地勢低窪,海拔10米以下,沼澤窪地廣布。氣候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型,年均溫8.3c,1月均溫10.4c,7月24.4c,年降水量611毫米,無霜期169天。已建成灌溉係統,為水稻和蘆葦重要產地。市境有豐富石油、天然氣資源、興隆台設有遼河石油勘探局,盤山區為行政、商業、文化中心,並有石油化工、建材、化肥、機械、服裝、食品等工業。溝(幫子)海(城)鐵路橫貫,與京沈、哈大線相接。主要公路有大(孤山)盤(山)、沈盤、盤營(口)等於線,莊(河)林(西)公路經過市境。市境的遼河三角洲上建有黑嘴鷗繁殖地。
(熊樹梅)
朋曲西藏自治區外流河之一。發源於希夏邦馬峰北坡的野博康加勒冰川,源頭海拔5530米。由西向東流,經定日、措果,在白壩附近開始穿切喜馬拉雅山轉向南流,在陳塘附近的龍堆村南8公裏處流入尼泊爾境內,稱為阿潤河,最後匯入恒河。全長376公裏,平均坡降8.8%,流域麵積2.5307萬平方公裏。自源頭到定日為上遊段,長153公裏,落差1180米,平均坡降7.7%,河穀為寬穀,階地發育;定日至白壩為中遊段,長126公裏,落差約200米,平均坡降1.6%,穀地寬闊,河床變淺,河道多曲流和分叉,階地和洪積扇發育,局部地段風沙地貌明顯;葉如藏布匯口至國境為下遊段,長97公裏,落差1945米,平均坡降20.1%,峽穀呈“v”,兩岸山高、坡陡、河流湍急。南來的濕潤氣流沿朋曲河穀北上,陳塘附近降水豐沛,隨海拔的升高降水遞減。下遊氣候溫暖,以農業為主,農作物一年兩熟;中上遊為農牧區。
(溫景春)
蓬萊縣山東省煙台市轄縣,省曆史文化名城,重要花生產地和遊覽區。位於山東半島北側,渤海、黃海之濱。麵積1210平方公裏,人口49.5萬。縣府駐登州鎮。唐置縣,明清為登州府治所,辛亥革命後廢府存縣。縣境為膠東丘陵一部分,僅沿海有狹窄平原。經濟以農業為主,主要糧食作物有小麥、玉米、甘薯等;花生是主要經濟作物,在國內占重要地位。漁業較發達,主要產對蝦、海參、海帶等。工業有農機修造、造船、農副漁產品加工等,手工刺繡著名。蓬萊閣在城北丹崖山巔,創於北宋,明清又拓建重修。閣高15米,雙層木質結構,與呂祖殿、天後殿、龍王宮、三清殿、彌陀寺、蘇公祠等渾然一體,組成規模宏大、風格獨具的古建築群。蓬萊閣淩空雲霄,下臨碧波,素稱“仙境”。神話中“八仙過海”即在於此;“海市蜃樓”更是聞名遐邇的自然奇觀。自古即為文人學士雅集之地,至今保留宋、明、清各代觀海述景題刻200餘石。閣東崖下為明朝民族英雄戚繼光率水師防備倭寇的水城,又名“備倭城”,與蓬萊閣同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緬懷抗倭名將戚繼光,蓬萊城內有許多紀念建築物,如戚繼光父子總督坊等。此外,登州古船博物館已於199o年開放。縣境還有長達151.7米的大型地下溶洞。
(李樹德)
澎湖列島中國台灣省轄群島。位於台灣海峽東南部,隔澎湖水道與台灣島西南岸相望。大小64島,分布於北緯23°0′~23°50′,麵積共127平方公裏。中心部分為澎湖(64.24平方公裏)、漁翁(18.20平方公裏)、白沙(14.11平方公裏)3島及另一小島中屯嶼接連環峙,其間水域為澎湖灣,雖通外海,水麵遠較外海平靜,澎湖宋初因而有“平湖”之稱。澎湖島西南部有馬公(媽宮)灣,與澎湖灣相通連,為群島中最佳天然良港,亦為群島中心城市所在。群島除最西的花嶼主要由玢岩及花崗斑岩構成外,餘皆為玄武岩台地經侵蝕破壞分割所成。地表起伏平緩,海拔不逾80米(最高的大貓嶼79米,澎湖島大武山僅46米)。海岸珊瑚礁發達,北部且有環礁生成。因地勢低平,海峽風烈,蒸發量大,年降水僅約1000毫米,淡水不足,土質磽薄,年均溫雖有23c,最低月氣溫不小於16c,卻不利於農作物生長。惟近海水產豐富,水域下可能有油氣層蘊藏。居民向以漁業為主,兼營農業。惟不宜植稻,作物以甘薯、高粱、花生等為主。居民除多分布於澎湖、漁翁、白沙3島外,尚有八罩、虎井、七美(大嶼)、將軍澳等處。全區人口過半聚居於澎湖島。唐、宋以來,中國大陸人民便以澎湖等島為從事海峽漁業活動基地。宋、元、明各代均曾設官置守,有福建晉江“外府”之稱。明代後期已成大陸海船往來台灣島西南各港所必經和移民台灣的中轉點。17世紀初,澎湖島曾一再被荷蘭人侵入,皆為明軍所逐。1661年鄭成功自金門渡海,過此候風,進軍台灣,驅逐荷人。光緒間中法戰起,法軍曾一度入據。1894年甲午戰役,日軍於“馬關條約”前夕(1895年2月)攻占澎湖,繼而諸島與台灣全省盡為日本占據。1945年台灣光複,澎湖各島全部劃設澎湖縣。
(吳壯達)
澎湖縣位於台灣省西部,台灣海峽東南,與台灣本島西南岸遙對。縣境相當澎湖列島,大小共64島。麵積127平方公裏,人口9.59萬。縣府在澎湖島馬公市,舊名媽宮,日本占據時改作“馬公”。
澎湖諸島散處北回歸線南北,以澎湖、漁翁、白沙3島最大。其中澎湖島麵積64.24平方公裏,約占全縣麵積51%,與漁翁、白沙兩島鼎足相望。宋、元以來,澎湖已為中國海防要區,並為海峽漁民活動中心。明末,荷蘭人曾一再入侵,均被逐走。1661年鄭成功進軍台灣,先取澎湖。清初統一台灣,屬台灣縣。1727年設澎湖廳,1887年起建媽宮城。1895年日本占據後,初設廳,後並入高雄州。台灣光複後,1950年設縣。
縣境地勢低平,平均溫雖達23c,年降水則僅約1000毫米,風速大,蒸發盛,淡水不足,居民雖亦從事旱作種植,但以海上捕撈為主。因地處閩、台之間,為海峽兩岸往來要道,自台灣島西南岸至大陸漳、泉各港,必過澎湖。馬公至台南安平52海裏,為過去主要航線所經,今則以至高雄港為主,水程79海裏。馬公西至廈門103海裏。自高雄至馬公有定期海、空運輸,兩地居民關係密切。
馬公港分商港、漁港、軍港3部分。媽宮城天後宮相傳建於明萬曆年間,為台灣最早廟宇。澎湖本島與白沙島間有人工海堤相連,漁翁島與白沙島間亦有2公裏的跨海大橋相接。各島均多古跡名勝,如澎湖島媽宮城、文石書院、明萬曆年間都司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石碑,白沙島通梁古榕,漁翁島燈塔,大嶼的七美人墓等等。澎湖本島上的紅木埕原為對17世紀初荷人所留殘壘“紅毛城”俗名的改稱。孤拔墓曾是1885年入侵法軍艦隊司令孤拔(courbet)病歿此島的埋骨處。“千人塚”是1895年日軍入侵時在島上疫死者的叢葬場。
(吳壯達)
淠史杭灌區中國大型灌溉水利工程和商品稻生產基地之一。由淮河流域的淠河、史河和長江流域的杭埠河3灌區組成。位於安徽省中西部及河南省東南部的江淮丘陵地區。灌區以灌溉水稻為主,總麵積1.4萬平方公裏。原有芍陂(今安豐塘)、期思陂、水門塘、七門堰等老灌區,時興時衰,占應灌麵積比重小,旱年赤地千裏。為除害興利,發展灌溉、水產養殖和小水電,改善淠河航運,供應工業及城鎮居民生活用水,利用大別山區淠河的佛子嶺、響洪甸、磨子潭,史河的梅山,杭埠河的龍河口5大水庫(總庫容65億立方米)、灌區內1200多座中小型反調節水庫及21萬多座塘壩的水源,采取蓄、引、提結合,於1958年始建淠史杭灌區,總灌溉麵積75萬公頃。淠、史、杭3灌區渠首設計引水流量各為300、145與105立方米/秒。有效灌溉麵積已達60多萬公頃,其中75%以上為自流灌溉。因灌區內地勢起伏大,渠道穿崗跨衝,工程艱巨。各級渠道長達數萬公裏,大小渠係配套建築物10多萬座,機電灌站600多座。主幹渠可通航百噸級駁船船隊。此外,尚為六安、合肥等城市提供工業和生活用水;利用渠道跌水建設了幾十處小水電;發展了水產養殖。姚李廟為灌區內唯一的水稻灌溉試驗站。灌區及其上遊5大水庫和大別山區景色秀麗,有多種古今水利建築和名勝古跡,可發展旅遊。
(朱孟春)
平頂山市河南省轄市,中國十大煤炭基地之一,河南省以煤炭、電力工業為主的新興工業城市。位於省境中部,西靠伏牛山脈,東接黃淮平原。漯(河)寶(豐)鐵路橫穿市區,連接京廣和焦枝幹線。轄3區及葉縣、寶豐、魯山、襄城、郟縣5縣。麵積8867平方公裏,人口503.43萬;其中市區麵積459平方公裏,人口70.5萬。原是襄縣、葉縣、郟縣、寶豐、魯山5縣的邊角地帶。由於開發煤炭,於1957年設市。市境地勢北高南低,西部丘陵起伏,東部平原遼闊。北部有一組自西而東走向的山地,主要山峰有龍山、擂鼓台等。山區礦產有煤、鐵、錳、鋁等,尤以煤為重要,煤種多,煤質好。50年代以前僅有數座小煤窯。1955年始建煤礦,到1958年已成為河南省最大煤炭基地,以大量優質煤炭供應武鋼及南方各省。同時,又興建了煉焦、電力、化學、鋼鐵、機械製造及紡織等工業。其中姚孟電廠是全國大型火電廠之一;高壓開關廠是全國五大開關廠之一;舞陽鋼鐵公司生產特厚鋼板的軋鋼廠是全國的重要企業;錦綸簾子布廠是引進技術生產輪胎用錦綸簾子布的著名企業。市政建設發展較快。全市已形成衛星式城市形態。名勝古跡有香山的觀音大士塔、寺崗遺址等。市屬葉縣已發現純鹽總儲量達2300億噸的特大岩鹽礦,郟縣則為中國唯一的紅牛生產基地,魯山縣則以魯山綢聞名。
(李潤田)
平度市山東省縣級市,省直轄行政單位。位於膠東半島西部,膠萊河與大、小沽河之間。麵積3166平方公裏,人口130.66萬。北齊置長廣縣,隋改稱膠水縣,明設平度州,屬萊州府。1913年改州為縣。1941年析置蓼蘭縣,1956年複將蓼蘭縣並入平度縣,屬青島市管轄,1989年撤縣設市。市境處於膠東丘陵與膠萊衝積平原之間,地貌類型多樣,山丘、平原、窪地麵積約各占1/3。地勢東北高,西南低。東北部為山丘區,主要山嶺有大澤山、雙雙山、磨錐嶺、招風嶺、裕風嶺、壺天峪等,以大澤山北峰頂最高,海拔936.7米。中部和西北部為平原,地麵高程50米左右。西南部為低窪地,高程10米左右,排水困難,常有內澇為害。經濟以農業為主,盛產糧食和棉花、花生。東北部山丘區產蘋果、葡萄、梨、杏、桃等。大澤山龍眼葡萄質地細密,肉嫩多汁,甜酸可口。礦藏主要有大理石、滑石、石墨、金、鐵、銅、磷等,其中大理石、滑石、石墨、金已有一定規模開采。加工工業也有較大發展,有機械、建材、紡織、皮革等多種地方性工礦企業。手工藝品以草製品、繡花為著名。
(陳龍飛)
平果縣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地區轄縣,自治區重要礦業縣。位於自治區西部,右江下遊。麵積2485平方公裏,人口41.82萬。縣府駐馬頭鎮。1951年由平冶、果德兩縣合並而成。縣境為低山丘陵,北高南低,海拔500~800來。北、中、西南部喀斯特地貌發育,為石炭、二疊紀石灰岩組成。南部河流屬右江水係,北部屬紅水河水係。礦藏有鋁、鐵、銻、錳、煤、水晶、硃砂等。尤以鋁土礦聞名中國,儲量約1.5億噸,品位高,埋藏淺,易開采。中國最大的煉鋁企業將興建於此。交通以公路為主。右江可全年通航輪船,上達百色市,下可到南寧市。縣境有萬人洞古人遺址和古老岩葬遺址。
(陳德高)
平江縣湖南省嶽陽市轄縣,著名桂花蜜源之鄉、黃金產地及林業重點縣之一。位於汨羅江中上遊,湘東北邊境地區。麵積4127平方公裏,人口95.24萬。縣府駐城關鎮。東漢末置漢昌縣,三國吳改吳昌縣,唐置昌江縣,五代後唐始改平江縣,元升為州,明初複為縣。以汨羅江中遊轉為丘陵平川,因名平江。縣境位於幕阜山和連雲山裹挾的山丘盆地,山地丘陵占總麵積的84.5%,是省內杉、鬆、楠竹等的重點產區之一。境內盛產野桂花達12種以上,按花期分稱“冬桂花”和“春桂花”,共曆時約百天,麵積16萬公頃,可養蜂20多萬群。豐收年可產桂花蜜近2萬噸。用桂花蜜製成的巢蜜是國際市場上的著名產品。此外有紅碎茶、花茶及白術等外貿產品。稻、薯等糧食商品率高。商品豬年達10萬頭。縣境有多種礦產。縣東南黃金洞一帶產自然金,開采曆史較久。此外,有長石粉、雲母、獨居石等礦。工藝品以花紙扇、花紙傘、石膏裝飾板等著名。縣城東北郊天嶽書院,是1928年彭德懷領導平江起義的舊址。嘉義鎮有湘鄂贛蘇維埃舊址,均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縣南汨羅江左側的小田有杜甫祠及杜甫墓等遺跡。獻鍾舵上坪是湖南境內所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之一。
(鄧美成)
平涼市甘肅省平涼地區轄市與行署駐地,隴東第1大城與軍事重鎮。麵積1936平方公裏,人口39.25萬。前秦始置平涼郡於高平鎮(今固原城)。唐貞元七年(791)始築平涼城,為關內道原州(後改渭州)平涼縣治。金、元、明、清皆為平涼府治。1912年廢府,設隴東道,後改涇原道。1950年置平涼市於城關和郊區。1958年撤銷平涼、華亭2縣,並入平涼市。1964年廢市,恢複平涼、華亭2縣。1983年恢複平涼市。市境海拔1390米,氣候溫涼、冬長達半年,夏僅5天,春長於秋。年均溫8.6c,1月均溫—5.2c,7月21c,年降水量511毫米,多集中於7、8、9三個月,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市郊自然資源豐富。西南部崆峒山、太統山、大陰山等有次生林區及煤、鐵、銅、陶土、石灰岩等礦藏,尤以土穀堆煤礦及太統山石灰石儲量較豐,已開采。中部有涇河川台地,有引渠灌溉之利,為主要產糧區。涇河以北為溝壑割裂的狹長黃土塬,俗稱“五指塬”,主要屬旱農區。工業發達冠隴東,以機電、煤炭、建材、紡織、地毯、皮革、造紙、工藝美術、五金、食品為主。其中地毯、皮革、紡織及工藝美術等部分產品已進入國際市場。市區為西(安)蘭(州)公路中途要站,另有公路幹線南通寶雞聯接隴海鐵路,北經固原至銀川聯接包蘭鐵路。主要名勝古跡有城西15公裏的道教聖地崆峒山。此外還有仰韶、齊家、周秦文化遺址和古墓群130處,其中8處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馮繩武)
平山縣河北省石家莊地區轄縣,中國小水電試點縣之一。中國革命聖地——西柏坡所在地。位於省境西部太行山區。麵積2613平方公裏,人口43萬。縣府駐平山鎮。春秋時為晉蒲邑,戰國時趙置番吾地,曾屬中山國。西漢置蒲吾縣,隋置房山縣,唐至德元年(756)改為平山縣。1945年分設平山、建屏2縣,1958年複並為平山縣。縣境山巒起伏,溝壑縱橫,水利資源豐富。滹沱河縱貫全境,支流多,落差大,小型水力發電普遍,建有小型水電站120處。崗南和黃壁莊2座大型水庫(見崗南水利樞紐、黃壁莊水利樞紐),總庫容27.32億立方米,有6條灌渠通過縣境。盛產小麥、玉米和水稻、並產核桃、柿、黑棗和花椒。有鐵、磷、大理石、石墨、石棉和蛭石等礦藏。建村、電力、化工、冶金等工業較發達。縣境西柏坡村曾是中國革命領導中心之一。1947年5月至1949年3月,中共中央工委、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先後設立於此。有西柏坡革命紀念館、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等舊址。設計容量240萬千瓦的西柏坡發電廠建成後將成為河北省南部電網最大的發電廠。縣境有天桂山風景區、沕水瀑布和溫塘。古跡有商舊址、文宣王廟、戰國時期中山國遺址和墓葬群。從中山王古墓中發掘出許多珍貴文物。
(鄧綬林唐學曾)
平潭縣福建省福州市轄縣,著名漁業基地。位於省境東部海上,由以海壇島(平潭島)為主的128個島嶼組成。麵積369.75平方公裏,人口32.46萬。縣府駐潭城鎮。唐為牧馬地,清置平潭廳,1912年置平潭縣。海壇島麵積323平方公裏,是福建省第一大島,其形成屬於陸連島性質。地形以花崗岩丘陵為主,分布在北部、南部和西部,介乎其間的是一片麵積較大的海積平原。海岸曲折。東海岸懸崖峭壁,多海灣、暗礁;西海岸多泥沙堆積,有利圍墾。中南部三十六蛟湖,古時係潟湖,今有灌溉之利。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是福建省年降水最少地區之一。全年≥8級大風達107天,為全省強風區之一。附近海區風浪特大,夏秋之際常受台風侵襲。50年代前,全島風沙災害嚴重,自防風林帶營造後,風沙災害已被製止。耕地以旱地為主,種植甘薯、花生等旱作。盛產大黃魚、帶魚、烏賊、鯷、鰮魚、毛蝦、梭子蟹等,產量居全省第2位。主要漁場在牛山島附近。水產養殖以貽貝和紫菜為著名。工業以水產品加工最為發達。工藝美術品貝雕遠銷30多國家和地區。平潭盛產優質玻璃砂,主要供福州玻璃工業需要。竹嶼口是全國標檢用砂唯一產地。縣境利用海潮水資源,建立了福建省第1座潮汐電站。
(趙昭昞\)
平型關長城要口之一。位於山西省繁峙縣東北邊境,鄰接靈丘縣。古稱瓶形寨,清稱平型嶺關,後改平型關。北為恒山餘脈,南接五台山,關兩側峰巒疊嶂,溪穀深邃。古道穿城而過,是繁峙通往靈丘的要徑,形勢險要,為兵家所必爭。其南橋溝約長7公裏,崖高數丈、陡峭如削。1937年9月,抗日戰爭時期的平型關戰役即發生於此,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有京原鐵路通過,在靈丘白崖台設平型關站,繁峙東淤地設平型關西站。
(蕭樹文)
平陽縣浙江省溫州市屬縣。位於浙南沿海,鼇江橫貫縣境,麵積1042平方公裏,人口75.25萬。縣府駐昆陽鎮。晉設始陽縣,後改橫陽縣,五代吳越改名平陽縣。1988年劃入中國沿海經濟開放區。縣境地勢西南高,東北低,鼇江自西向東經鼇江鎮流入東海。沿海海域廣闊,水產資源豐富,南麂島周圍海域是全省主要漁場之一,盛產黃魚、帶魚、墨魚、江蟹、蝦皮等。糧食、糖蔗、茶葉等產量亦豐。氣候溫和,亞熱帶作物已試種成功,並逐步擴大種植。平陽礬礦儲量占全國首位。平陽地處浙南沿海入閩要道,浙閩公路貫穿縣境。海運以鼇江港為中心,承擔平陽、蒼南、泰順3縣海運。鱉江鎮位於鼇江入海口北岸,係浙南重鎮之一,是全縣經濟、交通中心和物資集散地。名勝古跡有南雁蕩山、錢倉寶勝寺雙塔和龍虎岩等。
(俞康宰)
憑祥市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地區轄市。中國鐵路國際聯運重要中轉站。位於自治區西南部,與越南諒山省接壤。麵積631平方公裏,人口8.65萬。原屬憑祥縣,1951年與寧明縣合並。1955年從寧明縣劃出,置憑祥鎮。1956年改稱憑祥市。憑祥為湘桂鐵路終點,是通往越南的要衝。西北有平而關,南有友誼關,素稱“南疆重鎮”。市境為低山丘陵,地勢南高北低。憑祥至友誼關為南北延伸的穀地,間有喀斯特地貌。最高峰為大青山,海拔1046米。工業有電力、農機、水泥、釀造、塑料和木材加工等。八角是大宗土特產之一。上石鄉至夏石鄉一帶蘊藏有大量優質大理石和漢白玉,臨近鐵路,易開采。名勝古跡有“大清國萬人墳”、古炮台、大連城、法卡山等。
(陳德高)
屏東縣台灣省重要製糖縣。位於台灣本島南部,西北界高雄縣,東界台東縣。海岸線西起高屏溪口,東至恒春半島東北岸。麵積2775平方公裏,人口89.33萬。縣府駐屏東市。17世紀後期粵、閩移民先後入墾,至18世紀初,北至旗山,南至枋寮,農業已盛,屏東市成為南部農產一大集散中心。清光緒元年(1875)設下淡水縣丞。日本侵台後,幾度改製,1933年稱屏東市,隸高雄州。台灣光複後,1950年設縣。
縣境平原氣候暖熱,年均溫達24.5c;雨量豐沛,年均降水超過2000毫米,惟9月~翌年4月少雨。平原區土壤肥沃,農業發達,水稻、甘蔗、香蕉、鳳梨等生產甚盛,亦產椰子、檳榔、瓊麻等。屏東市和東港鎮為重要製糖基地,東港亦為重要漁港。近年屏東市工業已有較大發展。鐵路西通高雄市,南下經林邊至枋寮,支線通東港。1991年南回鐵路建成通車後,屏東成為台灣環島鐵路運輸必經之地。公路東逾中央山脈通台東。台灣南回鐵路計劃將循此向東,與東部鐵路係統相接。自屏東市南下,公路循海岸至恒春、鵝鑾鼻;繞東岸北上可抵台東;自西岸楓港亦有公路循河穀跨越山地與東部海岸公路相接。
屏東平原以東,山地起伏,南盡於恒春半島的南灣,其間多為山地高山族分布區。全縣共有8個山地鄉,為台灣山地鄉最多的縣。1874年以反抗日本武裝侵略聞名的牡丹村及石門古戰場,即在恒春以北的四重溪流域。石門下遊有四重溪溫泉,南灣之東有墾丁公園、鵝鑾鼻燈塔以及東海岸的佳樂水等,皆為台灣南部著名遊覽勝地。縣轄琉球嶼距東港西南約3海裏,麵積約7平方公裏,自東港有機帆船聯係。
(吳壯達)
屏南宜洋鴛鴦獼猴保護區位於福建省屏南縣與政和縣毗鄰的陳峭、秋樓、溪兜3村,麵積653.3多公頃。1984年建立。保護區地處鷲峰山脈中部,地勢高峻,為霍童溪上遊白岩溪發源地。溪水清澈,有深潭、激流和巨礫。溪穀兩旁山深林密,環境幽靜,是鴛鴦理想的棲息地方。每逢秋冬季節,便有大群鴛鴦在此越冬,多時可達800多對,成為“鴛鴦之鄉”。保護區內還有200多頭獼猴(恒河猴),屬於國家二類保護動物。獼猴和鴛鴦和睦相處,而且主動承擔保護鴛鴦責任。每逢周圍發生異常情況,獼猴即群起呼叫,鴛鴦聞聲即躲入密林岩洞。
(趙昭昞\)
萍鄉市江西省轄市,江西最大煤炭基地。位於省境西部湘江支流萍水上遊。轄4區,麵積2765平方公裏,人口139.69萬;其中城區麵積71平方公裏,人口39.20萬。三國吳置縣。1960年設專區轄市,1970年改為省轄市。市境多山,中部為湘、贛二流域的分水嶺。與吉安地區交界的武功山主峰白鶴峰為全市第一高峰,海拔1918米。萍鄉曆來是湘、贛間的重要走廊,以產煤著名。還有鐵、瓷土等礦藏。安源等礦區的優質煤遠銷省內外。浙贛線的西段經市境。此外,萍鄉至安源、泉江至高坑均有運煤專用線。市境東南的安源為江西最早著名礦區,也是中國工人運動發源地之一。市北清溪的孽龍洞為旅遊佳地。
(易宜曲)
鄱江鄱陽湖水係五大河流之一,又稱饒河。位於江西省東北部,為樂安江和昌江的總稱。主流樂安江上遊稱婺江,發源於婺源東北邊境的五龍山,流經德興、樂平、萬年,至波陽縣姚公渡,昌江匯入後始稱鄱江,在龍口流入鄱陽湖,全長279公裏。支流昌江源出安徽祁門,流經景德鎮,至姚公渡匯入樂安江。流域麵積8989平方公裏,人口300餘萬(不包括安徽省部分),耕地20萬公頃。流域內山地及丘陵約占70%,餘為平原,主要分布於下遊濱湖地區。景德鎮和德興以上,森林茂密,河流穿行於崇山峻嶺間;以下丘陵與平原相間,河麵漸寬;樂平以下進入平原,地勢平坦開闊,水網稠密,又受鄱陽湖頂托,水勢漸緩;從龍口至瓢山的河段長約7裏,其中3裏通過淺湖,尚未形成完整水道,每年均須疏通。昌江從波陽至景德鎮渠化工程已動工,完工後300噸級輪船可常年通航。樂安江從波陽至鍾家山可通行小輪船;以上經洺口、香屯、至婺源可通行木船。由於皖贛鐵路的建成,鄱江流域的交通運輸更為便利。流域內全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均降水量1747毫米,年均徑流總量107億立方米。降水多集中在4~6月,占全年降水總量的48%,故洪水多發生於此時。全流域已興建蓄水工程6980座,總蓄水量約20億立方米;引水工程3969座;提水工程2122處;機電排灌裝機15萬馬力;修整圩堤562.3公裏;小水電裝機30600千瓦;有效灌溉麵積近14.03萬公頃,其中旱澇保收麵積近10.55萬公頃,分別占耕地總麵積的79.8%和60%。
(馬巨賢)
鄱陽湖中國最大淡水湖,長江中、下遊大型吞吐湖。介於北緯28°20′~29°50′,東經115°50′~116°45′,位於江西省北部,長江以南,廬山東側。古名彭蠡。鄱陽湖水係東、南、西三麵環山,中、北部為丘陵、平原,地勢南高北低,沿邊緣向湖傾斜,水係完整,納贛江、撫河、信江、鄱江和修水5河來水,調蓄後經湖口匯入長江。流域麵積16.22萬平方公裏,約占長江流域麵積的9%。湖麵以都昌和吳城之間的鬆門山為界,分為南、北兩湖:南湖又稱“官亭湖”、“族亭湖”,湖麵寬闊,為主湖道;北湖又稱“落星湖”、“左蠡湖”,湖麵狹長,為入江水道。
地質與地貌鄱陽湖區第三紀時是一巨大盆地。喜馬拉雅運動時,西側斷裂上升為廬山,東側陷落為鄱陽湖入江水道。第四紀時,今鄱陽湖區再度下沉。距今六七千年前的全新世冰後期海浸時,沿江平原窪地和鄱陽湖區儲水成湖即古彭蠡澤。古長江在今長江以北鄂、皖兩省的龍感湖、大官湖一帶穿澤東下。古贛江納江西諸水,經湖口沿今長江東流,在彭澤以下匯入古長江。此後,長江南移奪贛江古道,彭蠡澤淤積。長江分澤為南、北兩水域,北部水域為今湖北、安徽間諸湖泊,南部水域即鄱陽湖。《禹貢》記載西周時古鄱陽湖即已形成,澤南部位置在嬰子口(老爺廟)西南角至湖口狹長地帶;春秋至秦,嬰子口以南為“湖漢平原”(湖漢即古贛江名);自六朝起,由於湖口淤積,鄱陽湖向南漫浸擴張,逐步發展而形成了南部水麵。清後期,築堤圍墾漸多。50年代以來,圍墾日劇,鄱陽湖水麵逐漸縮小。目前,鄱陽湖水位21米(吳淞基麵)時,南北長170公裏,東西最大寬度74公裏,最小3公裏,平均寬20.4公裏;最大水深23.7米,平均水深5.1米;水麵3960平方公裏,容積260億立方米。
“高水是湖,低水似河”,“洪水一片、枯水一線”是鄱陽湖獨有的形態特征。湖底水道高程自南向北漸降,由海拔12米降至湖口約1米,鞋山附近為負1米,褚溪口低達負2米。湖區由水道、洲灘、島嶼、內湖和汊港組成。贛江自南昌以下分為4支,主支在吳城與修水匯合,進入湖北部,為湖區西水道;南、北、中3支與撫江、信江均先後匯入湖南部,為湖區東水道。東、西水道在褚溪匯合為入江水道。洲灘分為沙灘、泥灘和草灘3種。沙灘多在水位14米以下,麵積約1895平方公裏,草灘多在14~18米,麵積約1235平方公裏。全湖現有島嶼25處,共41座(中、低水位時多為灘丘),麵積約100平方公裏。內湖出現在枯水期,中、高水位時與大水麵聯成一片,主要分布在東、南、西部;汊港多分布於入江水道東岸,主湖區北岸和東北、東南湖隅,主要汊港共約20處。
水文鄱陽湖4~9月為汛期,10月~翌年3月為枯水期,5河洪水期一般為3月下旬~7月上旬,年最高水位多出現在5~6月(占75%);7~9月亦可能出現較大洪水;年最低水位多出現在12月~翌年1月。在7~10月大量引水灌溉的年份,也可能出現最低水位。年均最低水位5.90~12.09米,年均最高水位21.68~21.85米,水位年變幅最大為13.87~8.60米,最小為0.59~3.54米。當5河汛期基本結束,長江水位猛漲之際,則發生江水倒灌入湖,一般發生在7~9月,個別年份在6月或10月。由於江水倒灌入湖僅偶有發生,持續期不長,故鄱陽湖對長江水量的調濟作用不大。
鄱陽湖的湖流枯水時大,洪水時小。主要表現為重力流型、頂托流型和倒灌流型3種形態,以前者為主。此外,風生流為伴隨上述3種流型的特殊流型。
鄱陽湖5河年均來沙1785萬噸。贛江最多,信江次之,入湖泥沙集中於5河大汛期4~7月,為總量的80.2%;出湖泥沙集中於長江大汛以前的2~6月,占年總量的87.8%。通過湖口進入長江的出湖泥沙年均值為1071萬噸;淤積於湖中的泥沙年均714萬噸。
氣候鄱陽湖流域是江西省大風的集中地區。6~8月盛行南風或偏南風,其他月份均為北風或偏北風,星子湖區6級以上大風最多年達86天(平均45.3天),棠蔭湖區達43天(平均18天)。秋、冬,湖東南岸地區的絕對濕度和降水量均有增加,同時形成湖浪。主要大浪區有鞋山、老爺廟、瓢山3湖區,實測浪高約2米,爬高可達4.81米,大風尚可引起湧浪,使湖麵傾斜,北風引起北岸水位降低,南岸水位升高;南風則反之。
鄱陽湖湖水年均溫18c左右,最高水溫由北而南為34.0~38.2c,平均32.6~35.0c;最低水溫為0c,平均0.4~2.0c;年均變幅為32.9c。
鄱陽湖流域年均降水量1620毫米,1~3月約占17~22%;4~6月42~53%;7~9月16~29%,10~12月占8~16%。
經濟概況20世紀50年代以來,鄱陽湖取代了洞庭湖而為中國最大淡水湖。為中國淡水漁業主要基地之一。魚類達90餘種,以鯉、鱅、鯽、鮊、鯿、鮠、鱖、鯰、鯖等較多,以鰣、銀魚著名。近年又進行了濱湖圍湖放養。沿湖盛產菱、芡、蓮、藕、蘆葦等。野禽有鳧、雁、天鵝、鴇、鷗、鷺等;此外又引進了水貂、海狸、麝香鼠、牛蛙、毛蟹及珍珠貝等。在永修、新建、星子一帶湖麵,常有丹頂鶴、天鵝等珍禽越冬棲息。為保護候鳥,1983年成立鄱陽湖自然保護區,1988年劃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贛、信、修、撫、鄱諸河經鄱陽湖匯注長江,其中以贛江航道最重要,古來即為五嶺南北通往長江中、下遊各地的水運要道。
鄱陽湖平原為全國重要商品糧基地之一。重要城市有南昌、九江、景德鎮、臨川等。
鄱陽湖入江水口附近的大姑山(因山形似鞋,又名鞋山),湖口的石鍾山,嬰子口附近的“蛤蟆石”(突出水麵蛙狀湖蝕柱)均為著名旅遊勝地。湖西岸的廬山是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
(馬巨賢)
鄱陽湖自然保護區見鄱陽湖。
鄱陽湖平原見長江中下遊平原、江西省。
莆田市福建省轄市,福建龍眼、荔枝、枇粑三大水果和甘蔗重要產地。位於省境東部沿海,木蘭溪中卞遊。轄2區及莆田、仙遊2縣。麵積3781平方公裏,人口270.34萬;其中市區麵積139平方公裏,人口30.49萬。其中歸僑和僑眷近10萬人。莆田別名荔城。隋置縣,明、清為興化府治。1983年改市。市境山地和丘陵占較大麵積,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西北部為山地;中部為興化平原,水網密布,灌溉便利;東南部沿海為丘陵、台地,地形破碎,海岸曲折,有3個半島和興化、湄州兩大港灣。湄州灣中的秀嶼港、肖厝港(屬惠安縣)港闊水深,不凍不淤,避風掩護好,是中國不多見的天然良港,已列為國家重點建設項目。主要島嶼有南日島和湄州島。濱海灘塗麵積大,宜於圍墾、養殖和發展鹽業生產。氣候暖熱濕潤。農田水利建設發達,有著名宋代木蘭陂引水工程和50年代興建的大型東圳水庫。農業精耕細作,產量高,農業產值居全省第1位。糧食作物以水稻和甘薯為主,經濟作物有甘蔗、花生和黃麻等。甘蔗和黃麻產量分別居全省第1位和第3位,並產龍眼、荔枝、枇杷三大水果。畜牧業較發達,豬、牛、羊的存、出欄率高。蜂蜜產量居全省首位。麵臨閩中漁場,盛產帶魚、大黃魚、鯷、鰮魚、烏賊、鰳魚、毛蝦等。主要漁港有浮葉、石城、黃瓜島和三江口。在涵江建有養鰻場。工業中以食品所占比重最大,主要有製糖、罐頭、榨油、製鹽等部門。莆田糖廠是全省五大糖廠之一。工藝品有木雕、牙雕、葉蠟石雕、竹編、藤編等,暢銷海外。莆田水運方便,三江口是省內著名港口之一,可停泊5000噸級海輪。秀嶼港已建成鹽業、商業和卸煤等碼頭。木蘭溪下遊可通航汽船。名勝古跡較多。市內三妙觀三清殿是宋道教建築群。市南郊廣化寺為福建四大名寺之一,寺宇建築宏偉。市屬莆田縣有雙層漈瀑布。
(趙昭昞\)
蒲圻市湖北省鹹寧地區轄市,中國磚茶著名產地,湖北工業發達的縣級市。位於省境東南部,長江東南岸。麵積1723平方公裏,人口45.32萬。市境處於鄂東南丘陵向江漢平原過渡地帶,自南向北地勢漸低。南部為低山丘陵,北部為沿江濱湖平原,西梁湖、黃蓋湖等大湖分布於此;中部為丘畈交錯地帶,緊鄰南部低山丘陵的“鹹蒲走廊”,為海拔50米左右的崗地,古驛道。京廣鐵路、鹹羊公路皆循此修築。市境水熱資源豐富,年降水量1520毫米。多紅壤,呈酸性反應。是全國著名茶葉、苧麻產地;茶園毗連分布於京廣鐵路沿線約達60公裏,形成“茶園走廊”;“鬆峰”雲霧茶為著名綠茶:趙李橋磚茶廠是現今中國唯一的緊壓磚茶企業,產品銷中國西北邊疆各省區。杉、楠竹蓄積量與采伐量均居全省前列。工業以紡織為主,蒲圻紡織總廠是全省最大化纖企業;陸水電站亦為全省重要水電站之一。陸水入江口西側的赤壁是東漢末年赤壁之戰的古戰場;臨江石壁上有摩崖石刻“赤壁”二字,傳為周瑜所書。
(劉盛佳)
濮陽市河南省轄市,中國新興石油城市之一。位於省境東北部,轄1區及濮陽、清豐、南樂、範縣、台前5縣。麵積4263平方公裏,人口309.75萬;其中市區麵積270平方公裏,人口35.07萬。濮陽西周屬衛,春秋時曾為衛國都,稱帝丘。秦漢屬東郡濮陽縣。1983年設市。濮陽是中國曆史上著名古戰場之一,春秋晉楚“城濮之戰”、秦末項羽軍與章邯軍之戰、宋遼“澶淵之戰”等均發生於此。市境屬黃河衝積平原,從西南向東北微傾。河流交錯,氣候溫和,油氣資源豐富。近年石油工業迅猛發展。中原油田已建為中國東部地區新興大油田。全市工業總產值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占近60%,其他工業部門有冶金、石油加工、化學、電力、建材和機械等。農業生產發展迅速,已成為全省糧、棉、油的重要產區和畜牧業生產基地之一。市境多古文化遺址和革命舊址。如戚城(春秋戰國重要城邑)遺址、仲由墓、“契丹出境”碑和華東野戰軍司令部舊址等。市境西水坡仰韶文化遺址中發掘出用蚌殼精心堆砌而成的龍與虎的圖案。
(李潤田)
浦城縣福建省南平地區轄縣。商品糧基地縣。位於省境北部,南浦溪上遊,居閩、浙、贛3省交接處。麵積3380平方公裏,人口38.59萬。縣府駐南浦鎮。漢置漢興縣,三國吳改名吳興縣,唐始名浦城縣。縣境四麵環山,地勢自北向南傾斜,略成向南開口的盆地。北部是武夷山脈與仙霞嶺相銜接之地,有埡口楓嶺關和二渡關,為閩浙贛古今交通要道和軍事要衝。西部屬武夷山脈,東部是仙霞嶺及其南延部分,地勢最高,營盤尖海拔1664米,是全縣最高峰。中部和南部丘陵密布,南浦溪自北向南流經中南部,形成眾多盆穀地,是居民點和耕作業主要分布區。浦城是3省水源地,南浦溪南流入建溪;盤亭溪西流入江西信江;另一水北流入浙江信安江。河流水量豐沛,河床落差大,水能豐富。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垂直變化明顯,是福建省氣溫較低、降水量較多縣份。盛產稻麥,素有“閩北糧倉”之稱。經濟作物種類多,主要有油菜、煙葉、芝麻、蓮子和薏米等。森林資源較豐富,林產品桐油、烏桕子、生漆等產量居全省前列。此外,鬆脂、棕片、香菇、筍幹、藥材等也頗豐富。工業有化學、機械、紡織、造紙等。礦產以磁鐵礦、黃鐵礦、黃銅礦最重要。城北仙樓山建有“森林公園”,是遊覽勝地。山麓有書院舊址,為朱熹講學之所。
(趙昭昞\)
浦東新區上海市黃浦江東岸新設置的市區。新區因地處上海夏季風向的上風向,受“三廢”汙染的影響較少;有較多不宜耕種的土地及外高橋岸段等深水岸線可供開發建設;與上海市中心區僅一江之隔,有利於就近疏解市中心區人口和工業過於擁擠的狀況。1990年4月,中國政府宣布在浦東實行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某些經濟特區的政策,加快浦東新區的開發、開放。新區範圍包括黃浦江以東、長江口以南、川楊河以北、緊靠市中心區的一塊三角形地區。麵積約350平方公裏,人口138萬。在其黃浦江東側已建有78個碼頭,其中有萬噸級泊位32個,承擔全市58%的貨物吞吐任務。另有可供內河航運船隻靠泊作業的碼頭160個。區內已辟建城鄉道路285公裏。聯結浦東、浦西的交通除16條浦江旅客輪渡線和4條車輛輪渡線外,還先後建成了打浦路和延安東路兩條越江隧道及南浦大橋,世界跨度最大的斜拉橋——楊浦大橋於1993年建成。經多年發展,區內已形成擁有鋼鐵、玻璃、毛紡和機器製造等工業的周家渡工業區,有造船、柴油機、航海儀器等工廠的慶寧寺工業區以及具有其他功能的若幹小區。根據規劃布局,浦東新區將以市中心區的浦東部分為中心,采用敞開式布局形式,逐步形成5個綜合分區:1外高橋—高橋分區,依托業已開工建設的大型現代化港區,分塊開發出口加工區和外商投資區,並配合建立保稅區;2慶寧寺—金橋分區,發展以無汙染、有發展後勁的工業項目為主的工業區;3陸家嘴—花木分區,以發展金融、貿易等現代服務產業為主;4北蔡—張江分區,將建成高科技科學、教育園區;5周家渡—六裏分區,亦為以發展工業為主的小區。通過浦東新區的加快開發開放和浦西現有市中心區的改造,上海將成為設施配套比較齊全,以外向型經濟為主的現代化工業基地和金融、貿易、科技、文化、信息中心,更加發揮其作為中國最大經濟中心和太平洋西岸有影響的國際城市的作用。
(陸心賢)
浦口長江下遊著名煤炭轉運口岸。位於江蘇省南京市區西北部,長江北岸,與下關隔江相望。現為南京市浦口區人民政府駐地,人口4萬餘。明初建都南京,洪武四年(1371)於此築城設防以拱衛京師;洪武九至二十四年為江浦縣治。以地居浦子河入江之口,改名浦子口。清末簡稱今名。1911年津浦鐵路建成,交通地位益加重要。1912年辟為商埠。1927年劃屬南京市。1935年南京長江鐵路輪渡建成,為北岸轉輸站。1968年南京長江大橋建成通車,津浦、滬寧兩鐵路連成一體,客貨列車不再經此,交通形勢有所變化。沿江建有南京港煤炭和雜貨碼頭,是長江沿岸最大煤炭轉運口岸。有輪渡與下關聯係。
(單樹模)
普蘭縣中國邊境貿易和陸上運輸口岸。西藏自治區阿裏地區轄縣,主要農業區,亦為交通和通商的重要通道。位於自治區西南部,岡底斯山和西喜馬拉雅山之間,海拔3900米。麵積1.21萬平方公裏,人口約7100。縣府駐吉讓。地處馬甲藏布流域,具有山地灌叢草原景觀,年均溫3c,極端最高溫26.5c,極端最低溫為27.5c。年降水量189.6毫米,40%集中在8月份。農業以種植業為主,主要農作物有青稞、冬麥、油菜等。牧業以養羊業為主。西部門士有煤礦開采。地熱資源豐富。20世紀90年代以來,與印度邊境貿易發展較快,普蘭已成為中印邊境貿易的重要口岸。普蘭北部地區有著名的聖山——岡仁波齊峰、納木那尼峰;神湖——瑪旁雍錯、鬼湖——拉昂錯;古跡有科迦寺、賢伯林寺,是著名的佛教“朝聖”區。
(溫景春)
普陀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中國著名風景名勝區。舟山群島重要島嶼之一。位於舟山島以東蓮花洋中。島形狹長,麵積12平方公裏。與沈家門港隔海相望,有輪渡可達。島境西北群山起伏,東南金沙漫灘。主峰佛頂山海拔290餘米,為全島之巔。普陀山由燕山期花崗岩構成,岩石經風化後多奇峰異石,景色絢麗。島上寺院庵堂眾多,古木參天;海邊岩沙相間,海潮如帶;氣候溫和,四季宜人。主要植被為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類型,有中國稀有樹種鵝耳櫪樹。全島森林覆蓋率在63%以上,珍貴名木達63種。據山誌記載,普陀山始開拓於五代,經曆代整修,逐步完善。普陀山素有“海天佛國”之稱。名勝古跡有以普濟寺(前寺)、法雨寺(後寺)、慧濟寺(佛頂山寺)為主的建築群及紫竹林、梅福、大乘等許多庵堂和茅蓬。洞景琳琅滿目,巨石千姿百態,主要有潮音洞、觀音跳、朝陽洞、磐陀石、二龜聽法石、雲扶石及百步沙、千步沙等幾十處勝景,每年吸引數十萬國內外遊客來此遊覽和避暑。1983年建成從風景區中心普濟寺到佛頂山上慧濟寺的登山公路。將建立國家級的海島森林公園。
(俞康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