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理·Q

字數:50605   加入書籤

A+A-


    七台河市黑龍江省新興煤礦城市,省轄市。位於省境東部,完達山西側,倭肯河中上遊。轄3區和勃利縣。麵積6212平方公裏,人口78萬。其中市區麵積1757平方公裏,人口43萬。市區原為勃利縣的偏僻山村及山林荒野。1910年發現煤。1956年勘探煤田,1958年建礦並修通鐵路。1960年建七台河鎮,1961年成立礦務局,1965年改特區,1970年設市。市境倭肯河南岸蘊藏豐富的侏羅紀煤層,煤種齊全,煤質優良,煤層集中,便於開采。煤田以桃山大斷層為界,分為東西兩部,西部區已建成桃山、新建、新立、新興和東風等5個煤礦及機電、洗煤、礦建、建材等輔助工廠。東部新礦區的富強、鐵床、鐵西、向陽、龍湖、茄子河等礦建成後,七台河市將成為大型煤炭基地。勃(利)七鐵路在勃利鎮和牡(丹江)佳(木斯)鐵路銜接,並有公路通往鄰近縣市。倭肯河畔的桃山區為市中心區,從茄子河區桃山到東風礦,紅屋綠樹綿延10餘公裏。
    (曾慶雲)
    齊齊哈爾市中國新興重工業城市,黑龍江省第2大城市。位於省境西南部,嫩江中遊。轄7區及龍江、甘南、富裕、依安、訥河、克山、克東、拜泉、林甸、泰來10縣和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麵積5.26萬平方公裏,人口590.30萬;其中市區麵積4365平方公裏,人口138.31萬。原為滿、蒙古各族先民遊獵和兵防要地。清順治九年(1652)前後達斡爾族遷此,“齊齊哈爾”為達斡爾語“邊城”、“邊地”之意。城始建於清康熙三十年(1691)。1699年黑龍江將軍衙門從墨爾根(今嫩江鎮)移至此,成為黑龍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以後至1954年為黑龍江省省城。1954年後為省轄市。
    市境地勢平坦,沿江兩岸較低窪,平均海拔145米。年均溫3.2c,1月均溫—19.5c,7月22.8c,年降水量428毫米。春季多大風,較幹旱。位於富饒的鬆嫩平原,西、北臨近大興安嶺林區和呼倫貝爾煤田,東南臨大慶油田,發展工業條件良好。1949年後興建了機床、車輛、機械、重機、特種鋼、熱電、焦化和輕工等大中型骨幹企業,工業基礎日益雄厚。特種機械工業主要分布在碾子山區和建華區;特種鋼和電力、重機等工業集中在富拉爾基區;機床、車輛主要集中在鐵烽區、龍沙區;紡織、製糖、造紙和釀酒等輕紡工業主要分布在龍沙區;化學工業主要分布在昂昂溪區。交通發達,有濱洲、平齊、富嫩、齊北等鐵路交匯。公路有明(水)海(拉爾)和齊(齊哈爾)烏(蘭浩特)等幹線交匯於此。嫩江有通航之便。航空辟有至北京和廣州的航線。科學文化體育設施較多,有37個科研機構和重機、化工、師範等高等院校。市內龍沙公園的望江樓和勞動湖景色優美,尤以冬季展出的“龍沙冰景”更為引人。
    位於城東南30公裏的紮龍自然保護區,麵積420平方公裏,泡沼相連,草甸成片,常有230餘種水禽飛鳥棲息於此,其中以丹頂鶴最多,故有“仙鶴故鄉”之稱。此外有白頭鶴、閨秀鶴、灰鶴、天鵝、鴻雁、蒼鷺、草鷺和白翅銀鷗等珍禽異鳥。已建為中國第1個大型水禽自然保護區。
    (曾慶雲)
    祁連山脈甘肅、青海兩省間的巨大山係。古匈奴語,意即天山。因在河西走廊之南,又稱南山。位於北緯36°~40°,東經94°~103°,走向北西西—南東東,長900~1000公裏,寬250~300公裏,麵積20.6萬平方公裏。東起烏鞘嶺,西止當金山口,南鄰柴達木盆地、茶卡—共和盆地和黃河穀地。
    地質與地貌祁連山原為古生代的大地槽,後經加裏東運動和華力西運動,形成褶皺帶。白紀以來祁連山主要處於斷塊升降運動中,最後形成一係列平行地壘(或山嶺)和地塹(穀地、盆地)。自北而南包括8個嶺穀帶:1走廊南山—冷龍嶺與黑河上遊穀地—大通河穀地。2托來山與托來河上遊穀地。3野馬山—托來南山與野馬河穀地—疏勒河上遊穀地。4野馬南山—疏勒南山(疏勒山)—大通山—達阪山與黨河上遊穀地—哈拉湖—青海湖—湟水穀地。5黨河南山(烏蘭達阪)—哈爾科山與大哈爾騰河穀地—阿讓郭勒河穀地。6察汗鄂博圖嶺(黑特爾山)與小哈爾騰河穀地。7土爾根達阪山—喀克吐蒙克山與魚卡河上遊穀地。8柴達木山—宗務隆山—青海南山(庫庫諾爾嶺)—拉脊山與茶卡、共和盆地—黃河穀地。
    山係西北高,東南低,絕大部分海拔3500~5000米,最高峰為疏勒南山5827米的團結峰。山係南北兩翼極不對稱,北坡相對高度達3000米,南麓相對高度僅500~1000米。
    山係低山區幹燥剝蝕作用盛行,中山區以流水侵蝕為主,高山為寒凍風化作用所控製。祁連山區存在三級夷平麵;第一級東段海拔4400~4600米,西段4800~5000米;第二級東段4000~4200米,西段4500~4700米;第三級東段3600~3800米,西段4000~4200米。河穀中發育多級階地。
    古冰川冰磧地貌廣泛分布於北坡2700~2800米以上地區。現代冰川下限,北坡為4100~4300米,南坡4300~4500米,且西部較東部高200~300米。近百年來,冰川處於退縮階段。現已查明祁連山共有冰川3066條,總麵積平方公裏。儲水量1320億立方米。其中走廊南山、疏勒南山和黨河南山冰川最多,疏勒南山、土爾根達阪和走廊南山冰川規模最大。
    水係與氣候祁連山水係呈輻射格狀分布。輻射中心位於北緯38°20′,東經99°附近的所謂“五河之源”,即黑河、托來河(北大河)、疏勒河、大通河和布哈河源頭。由此沿冷龍嶺至毛毛山一線,再沿大通山、日月山至青海南山東段一線為內外流域分界線,此線東南側的黃河支流有莊浪河、大通河、湟水,屬外流水係;西北側的石羊河、黑河、托來河、疏勒河、黨河,屬河西走廊內陸水係;哈爾騰河、魚卡河、塔塔棱河、阿讓郭勒河,屬柴達木內陸水係;還有青海湖、哈拉湖兩獨立的內陸水係。上述各河多發源於高山冰川,冰川融水補給為主,冰川補給比重西部遠大於東部。河流流量年際變化較小,而季節變化和日變化較大。
    祁連山地具典型大陸性氣候特征。一般山前低山屬荒漠氣候,年均溫6c左右,年降水量約150毫米。中山下部屬半幹旱草原氣候,年均溫2~5c,年降水量250~300毫米。中山上部為半濕潤森林草原氣候,年均溫0~1c,年降水量400~500毫米。亞高山和高山屬寒冷濕潤氣候,年均溫—5c左右,年降水量約800毫米。山地東部氣候較濕潤,西部較幹燥。
    植被與土壤植被垂直帶結構,山地東西部南北坡不盡相同。東段北坡植被垂直帶譜(自下而上):荒漠帶(隻有草原化荒漠亞帶)—山地草原帶—山地森林草原帶—高山灌叢草甸帶—高山亞冰雪稀疏植被帶。南坡:草原帶—山地森林草原帶—高山灌叢草甸帶—高山亞冰雪稀疏植被帶。西段北坡:荒漠帶—山地草原帶—高山草原帶—高山亞冰雪稀疏植被帶。南坡:荒漠帶—高山草原帶(限荒漠草原亞帶)—高山亞冰雪稀疏植被帶。
    土壤與植被相對應,東段北坡:灰鈣土帶—山地栗鈣土帶—山地黑土(陽坡)和山地森林灰褐土(陰坡)帶—高山草旬土(陽坡)和高山灌叢草甸土(陰坡)帶—高山寒漠土帶。南坡:灰鈣土帶—山地栗鈣土(陽坡)和山地森林灰褐土(陰坡)帶—高山草甸土(陽坡)和高山灌叢草甸土(陰坡)帶—高山寒漠土帶。西段北坡,棕荒漠土帶—山地灰鈣土帶—山地栗鈣土帶—高山寒漠土帶;南坡:灰棕荒漠土帶—高山棕鈣土帶—高山寒漠土帶。
    經濟概況祁連山區農業主要限於東部的湟水和大通河中下遊穀地及北坡的山麓地帶,春麥、青稞、馬鈴薯、油菜、豌豆和瓜菜等,一年一熟。草場遼闊,宜於發展畜牧業,並有大片水源涵養林。有多種藥用和其他經濟植物,還有不少珍貴動物,如甘肅馬鹿、藍馬雞、血雉、林麝等。
    北祁連山有菱鐵—鏡鐵礦、赤鐵—磁鐵礦;祁連山東段有黃鐵礦型銅礦;肅北和酒泉南山—帶有黑鎢礦石英脈和鎢鉬礦,是中國西部鎢礦蘊藏豐富的地區之一。位於甘、青兩省交界處的祁連山自然保護區,麵積23萬餘公頃,1988年劃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卓正大)
    祁門縣安徽省黃山市轄縣,安徽林業基地縣和名茶“祁紅”、中藥“祁蛇”產區。位於省境南部。麵積2257平方公裏,人口17.88萬。縣府駐祁山鎮。唐置縣,因縣城附近有祁山和閶門而得名。縣境位於皖南山區,山巒起伏,溝壑縱橫,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北部海拔一般在800米以上,最高峰牯牛降1728米。其周圍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為全省最大自然保護區。山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雲霧多,濕度大,適宜發展林茶生產,為省內主要用材林、油茶林和茶葉產區。木材蓄積量和商品材、鬆脂、獼猴桃產量均占全省第1位。茶葉以紅茶為大宗,年產量亦居全省首位。祁門紅茶簡稱“祁紅”,是中國出口茶葉珍品,主要行銷歐洲和北美。礦藏以瓷土著稱,向為瓷都景德鎮的優質原料供應地。本縣所產青花瓷和粉彩瓷亦供出口。“祁蛇”主要產於祁門曆山、赤嶺、閃裏、閶頭等地,為名貴中藥材,年收購量約占全省2/3。縣境建有祁門蛇傷研究所。
    (朱孟春)
    騎田嶺見南嶺。
    啟東市江蘇省著名糧、棉高產縣級市。位於省境東南部,長江入海口北岸,為江海門戶。麵積1208平方公裏,人口115.86萬。18世紀中期,崇明島北側諸沙洲初現;19世紀末期,沙洲連成一片,與崇明島南北對峙,稱外沙,屬崇明縣管轄。1905年外沙與北岸陸地連並,1928年置縣,以在江蘇省之東疆,取名啟東。原屬南通市管轄,1989年改為省直轄行政單位。市境全屬江海衝積平原,地麵高程約3.5~5.5米,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河道縱橫成網。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深受海洋影響,6月有梅雨,夏秋有台風。農業實行糧、棉間套作三年五熟製。岸外海麵是著名呂四漁場和長江口漁場,出產海蜇、文蛤、梭蟹、紫菜等。工業有軋花、紡織等部門。土產有印花藍布。呂四港為漁業基地,是水深域廣的天然良港,已列為對外開放二類口岸。
    (單樹模)
    千島湖中國大型水庫之一,浙江省最大人工湖。由攔蓄錢塘江上遊主源新安江而成。位於浙西淳安、建德兩縣境內。湖呈東西向延伸,長約150公裏,寬窄不等,最寬處10公裏。環湖錦峰擁簇,青翠蔥鬱,湖水晶瑩,島嶼密集,大小島嶼1078個,湖因而得名。湖區素以山青、水秀、洞奇、石怪而著名,遊點多,景色迷人,是中國著名風景名勝區杭州—黃山旅遊線上的重要旅遊區。目前可供遊覽的風景點有排嶺、龍山、羨山、姥山、密山、龍羊山、方臘洞和華東獨有的賦溪石林等地。風景區還建有千島湖國家森林公園。
    (臧威霆)
    千山遼寧省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東北三大名山之一。西距鞍山市25公裏。山體南北狹長,麵積約44平方公裏。屬長白山地支脈,第三紀後遼河平原急劇沉降,本區相對隆起,使中生代花崗岩突出於古老變質岩之上,形成峰巒秀挺、溝穀幽深、平均海拔400米的千山。千山之名始見於金,原名千華山,又稱積翠山。被北、中、南3溝分割成平行山嶺,北緩南陡。仙人台海拔708米,是千山最高峰,絕頂有峭石高20米。有800餘種植物,以暖溫帶落葉闊葉林為主,上部多油鬆,下部為櫟林和糠椴、山楊、榆樹類雜木林。保存上萬株百年以上的古鬆和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樹木植被覆蓋率95%以上。盛產梨,為東北三大產梨區之一。千山環境幽靜,風景秀麗。唐以來修建寺廟,經遼、金到清而大盛,有“無峰不奇,無石不峭,無寺不古”之譽。山中建築除五大禪林(佛寺)外,還有七觀、二宮、六庵(道廟),錯落分布在重巒幽壑,蒼鬆翠柏間。北溝龍泉寺有殿閣樓亭20多處,寺內清泉常年噴流,有如“龍涎吐水”。廟貌巍峨,雕梁畫柱,建築壯麗,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風景區已修築遊覽主幹道28公裏。
    (熊樹梅)
    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吉林省白城地區轄縣,重要農牧基地縣。簡稱前郭。位於省境西北部鬆嫩平原。麵積7219平方公裏,人口61.5萬。郭爾羅斯是蒙古古老部族。清代分設前後二旗。1956年改前旗為縣,縣府駐前郭鎮。縣境氣候幹旱。年均溫4~5c,無霜期130天左右。年降水量400毫米。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東和東北部有鬆花江、嫩江流貫,水利資源豐富,建有大型揚水站2座,總幹渠56公裏,形成著名前郭灌區。以種水稻為主,其他作物有玉米、高粱、穀子等。西和西南為黃土台地草原區,是重要牧場、吉林省細毛羊和養牛基地。土特產有毛皮、蘆葦和硝堿,為全省產葦最多縣。境內查幹泡是全省最大天然湖泊,為重要漁場。長山熱電廠是吉林省西部主力電廠,裝機容量29.9萬千瓦。煉油廠在全省也居重要地位。交通以長白鐵路為主動脈。古跡有他虎城古城遺址。
    (王兆明)
    錢塘江浙江省最大河流。古稱浙江、浙水、浙河、製河。源出安徽省休寧縣西南,皖、贛兩省交界懷玉山脈中的六股尖東坡(六股尖海拔米,源頭海拔約1350米)。幹流流經皖、浙兩省,於海鹽縣澈浦長山東南嘴至餘姚市和慈溪縣邊境的西三閘的連線入杭州灣。全長605公裏,流域麵積4.88萬餘平方公裏。介於北緯28°04′~30°24′,東經117°39′~121°14′。流域地勢從西南向東北傾斜,幹流依勢向東北注入杭州灣。河流呈羽狀水係。
    幹流概況幹流在新安江水電站以上為上遊。上源馮村河流經皖南山地,到休寧縣鶴城,與源出懷玉山五股尖的梅溪源會合後,稱大源溪。大源溪沿途匯納的諸支流源短流急。從休寧縣流口合小源河至屯溪市間稱率水。到屯溪納支流橫江後稱漸江,在歙縣浦口,練江自北注入。浦口至浙江省建德縣梅城鎮間稱新安江。在歙縣街口以下屬山溪性河流。
    新安江水電站至富春江水電站為中遊。新安江流至梅城,接納支流蘭江和桐江,三江會合成“丁”字形。蘭江為錢塘江最大支流的一段,也是錢塘江水量的主要來源之一,上遊馬金溪源出安徽省休寧縣南部青芝埭尖北坡。至衢州市雙港口納江山港間稱常山港。常山港多流經山區,屬山溪性河流。衢州市至蘭溪稱衢江(或衢港、信安江),蘭溪至梅城間稱蘭江。衢江流經金衢盆地,河道寬廣,水深流緩,出金衢盆地,河床漸見深邃。桐江為梅城至桐廬的一段支流,梅城以下約7公裏的烏石灘起,進入著名的七裏瀧峽穀,峽穀全長約22公裏。富春江水電站建成蓄水後,七裏瀧江麵展寬,原淺灘沒入水中;蘭江、桐江部分河道形成水庫。出七裏瀧後,江麵開闊。
    富春江水電站以下為下遊。受潮水影響,屬錢塘江河口區。由桐廬到蕭山縣聞堰稱富春江,河床開闊穩定,水流緩慢,堆積顯著,河漫灘發育,基本不受海域來沙影響。聞堰至杭州閘口段,河床寬淺而河道迂回曲折,形如“之”字,故又稱之江。閘口以下始稱錢塘江,後泛指全河流,以湧潮洶湧為其特征。澉浦以下為杭州灣。下段主要支流右岸有壺源江、浦陽江、曹娥江;左岸有分水江、淥渚江。
    氣候與水文錢塘江流域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年降水量1600~2000毫米,幹流上遊山地降水量高於中、下遊丘陵、平原地區。徑流補給以雨水占絕對優勢,地下水僅占少量。錢塘江徑流總量達431億立方米,徑流深880毫米。
    錢塘江徑流季節分配不均,洪枯水流量相差懸殊。大部分地區(幹流在富陽以上)降水以5~6月最多,河流最大徑流量與此同期。衢縣站5~6月徑流量占全年總量42.2%;蘆茨埠站占39.3%。徑流年際變幅小,年徑流量差係數0.28~0.38,年際極值比亦較小。錢塘江流域的水蝕模數為100~500噸/平方公裏/年。高值在曹娥江和浦陽江流域,低值在常山以上。錢塘江平均含沙量0.1~0.4千克/立方米。年均輸沙量668萬噸。江水常年清澈,僅在洪水期江水呈混濁狀。河水礦化度、硬度和堿度均較低。
    錢塘潮錢塘江潮是世界著名大潮之一。尤以農曆八月十八日最壯觀。湧潮的形成和地形關係密切。杭州灣是典型的喇叭形河口,寬度自灣口向裏急劇收縮,灣口寬達100公裏,至澉浦水麵寬20公裏,至杭州僅寬1公裏。潮水上溯時,水體受到急劇約束,潮波能量高度集中,潮差顯著增大,澉浦潮差較灣口大一倍。平均潮差5米左右,最大潮差出現在澉浦,達8.93米。同時,錢塘江河口縱剖麵性質獨特。杭州灣內河床平坦,從乍浦以上,開始抬升,抬升的高點在七堡到倉前間,最高點高出基線約10米。從聞堰到乍浦長達130公裏,為一龐大的沙坎隆起。體積巨大的沙坎使澉浦以上河床迅速抬高,低潮水深從灣口向內愈趨變淺,平均水深2~3米,有時僅1米左右。潮波在傳播過程中,因河底逐漸變淺,潮峰傳播速度遠大於潮穀,潮波的前坡漸陡,後波不斷變緩,潮波變形加劇,到尖山附近形成湧潮。湧潮以海寧附近最大,一般高度1~2米,最大高度達3.7米,至杭州附近湧潮漸趨減弱。
    錢塘江怒潮時,海水倒灌,主要由長江挾帶大量泥沙,經海水搬運淤積於河口段,為沙坎泥沙的主要來源。同時也使河床抬高,水深日淺,嚴重影響河口段的航運和水產捕撈養殖之利。為防止潮患,古來即興建了與長城和京杭運河齊名的海塘工程,曆代及1949年以來均不斷加固。
    梯級開發與綜合利用全流域水力資源蘊藏豐富,可開發能量約205萬千瓦,至1978年底已開發裝機容量131.9萬幹瓦。河口區潮汐能量更大。50年代以來,對錢塘江進行了梯級開發。興建了新安江、富春江、黃壇口和湖南鎮等水庫和水電站。其中新安江水電站總庫容220億立方米,裝機容量65萬多千瓦;富春江水電站總庫容8.74億立方米,裝機容量29.72萬千瓦。黃壇口和湖南鎮水電站為對支流烏溪江進行兩級梯級開發而建成。
    錢塘江蘭溪以下為主航道,通航30~100噸級船舶。杭州以下僅通航外海小輪。新安江是溝通浙西和皖南的重要航道,航道在新安江大壩中斷,上、下分段通航,汽輪溯新安江可達安徽屯溪。其他支流和水庫也有距離不等的通航裏程。流域內人煙稠密,經濟發達。兩岸穀地是良好的農耕區。山地盛產木材、毛竹。河口區海塗廣闊。
    1988年底,通過在杭州城東北角開挖7公裏長的河道,將錢塘江與京杭運河重新溝通,實現了京杭運河與長江、黃河、淮河、海河、錢塘江五大水係的銜接,擴展水運直達距離400公裏,形成了以杭州為中心的水運網。
    錢塘江自然風光和人工建築交錯成章。溯錢塘江,過富春江到新安江,形成旅遊勝地,已列為中國第1批重點名勝區。
    (侯慧粦)
    乾陵唐高宗李治與皇後武則天的合葬陵,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陝西省乾縣城北6公裏梁山,海拔米。原有內外兩重城牆,城門4座及獻殿、回廓、偏房、闕樓等建築物。城周近6000米。今乾陵地麵尚保存大量精美大型石刻碑群,有華表、翼馬、朱雀、石馬、石人、石獅等。有記高宗功績的《述聖記碑》與記武則天的《無字碑》。還有神態生動的少數民族首領和友好國家使臣的石刻像61尊。1960年起,先後發掘陪葬乾陵的永泰公主李仙蕙、章懷太子李賢、懿德太子李重潤、中書令薛元超、右衛將李謹行等5座墓葬,出土大量壁畫、三彩陶俑器物及石刻藝術品、墓誌等珍貴曆史文物4300多件。
    (李健超)
    潛山縣安徽省安慶市屬縣,薛家崗文化及龜化石發現地,皖西著名風景遊覽區。位於省境西南部。麵積1718平方公裏,人口54.07萬。縣府駐梅城鎮。元置潛山縣。縣境西北為大別山支脈,中部丘陵起伏,東南部潛水和皖河沿岸為衝積平原。山地丘陵麵積占4/5以上。經濟以農林為主,農業主產水稻、小麥和油菜,一般年可三熟。林產以竹、木、茶、桑,油茶、油桐為主,並產茯苓、丹參、桔梗、蔓荊子、山梔子等中藥材和亞熱帶水果柑橘。養蠶業發展較快。新建有繅絲廠。名產竹席質地柔軟,能折耐用。主要產於皖河流域,是“舒席”的原產地之一。嶽西至懷寧的山區公路經過縣境。縣境西北部有著名風景名勝天柱山。縣南有薛家崗文化遺址,已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77年以來已出土古石器、陶器等文物1500多件,為新石器時代遺物。1971~1981年,潛山盆地先後發現古新世晚期龜化石9隻,定名為“潛山安徽龜”,具重要研究價值。
    (朱孟春)
    羌塘高原青藏高原的組成部分,亦為高原最大的內流區。中國第2大湖區,世界海拔最高的內陸湖區。“羌塘”係藏語“北方高平地”之意。範圍約指岡底斯—念青唐古拉山脈以北,昆侖山脈以南,東迄東經91°左右的內、外流區分水嶺一線,西止於國境線,南北最寬760公裏,東西長約1200公裏。麵積59.70萬平方公裏,占青藏高原總麵積的1/4。行政上屬西藏自治區的那曲與阿裏兩地區管轄。
    地質羌塘高原位於青藏高原腹地,北部昆侖山一帶於二疊紀末隆起脫離特提斯海(古地中海),至晚白紀羌塘地區全部成陸;在上新世後的數次新構造運動中又被整體抬升而成現今之羌塘高原。地層特點是古老基底出露少,地層年代北部老、南部新。大致瑪爾蓋茶卡以北,主要為古生代淺變質砂岩與頁岩為主的複理石建造,並夾有安山岩、玄武岩、流紋岩與凝灰岩等;瑪爾蓋茶卡以南,中生代的侏羅紀和白紀地層出露較廣,主要為巨厚的海相或海陸交替相的石灰岩與砂、頁岩互層;其次則有以紅色或灰色砂礫岩與泥岩為主的第三紀紅層分布,第四紀的湖相沉積、風成堆積及冰川、冰水與冰緣等沉積廣為普遍。反映了羌塘高原地質曆史相對年輕,近代沉積環境較為幹冷的特點。
    氣候羌塘高原氣候寒冷而幹燥,年均溫多低於0c,暖季(7~9月)日均溫雖可超過5c,但夜間仍可降至0c以下,有冰凍現象。1976年8月曾在北緯35°43′的湧波錯畔(海拔4881米)測得18c的低溫紀錄。1964年1月3日在北緯31°48′的班戈縣氣象站(4700米)測得42.9c的最低溫紀錄。高原年均降水量50~300毫米,其中80%以上集中於6~9月,幹濕季分明,但多為雪、霰、雹等固態降水形式。高原風力強,頻度高,在黑(河)—阿(裏)公路沿線的大風帶,年均大於17米/秒的大風日數約200天。光照條件充足,全年日照時數2800~3400小時;年太陽輻射總值在836千焦耳/平方厘米以上,遠超過同緯度地區。但高原地麵反射率高達40%以上,地麵實際所獲太陽輻射能量並不多。
    地貌地勢西北高,東南低,主要由低山緩丘與湖盆寬穀組成的地形,起伏和緩,平均海拔4800米,相對高差一般200~500米,為青藏高原內海拔最高、高原形態最典型地域。因氣候幹燥,除高原四周大山脈發育較大規模冰川外,高原內少數海拔6000米以上高峰(如阿木崗、木嘎崗日等)僅有小規模大陸性冰川。但寒凍風化與凍融活動等形成的冰緣地貌普遍,凍土麵積亦廣,為北半球中低緯度地帶多年凍土最為發育地區。在巴毛窮宗以北至昆侖山南麓殘留有許多新生代火山活動遺跡,如火山錐、桌狀山及熔岩台地等。此外,在南部石灰岩地區則有過去間冰期溫暖氣候的產物——溶洞、天生橋、石芽與孤峰等喀斯特地貌。
    羌塘高原最大的景觀特色是湖泊眾多,湖泊麵積達2.14萬平方公裏,約占中國湖泊總麵積的1/4。湖泊分布的海拔高度也列於世界首位,僅次於青海湖的中國第2大鹹水湖——納木錯,麵積1920平方公裏,海拔高度4718米,遠高於曾被稱為世界最高的湖泊——的的喀喀湖(海拔3812米)。其他有色林錯、當惹雍錯和紮日南木錯等。因高原隆起,氣候趨幹旱,大多數湖泊強烈退縮,湖水礦化度增高而演化為鹹水湖或鹽湖。鹽湖多屬碳酸鹽或硫酸鹽型,蘊藏豐富的食鹽、鉀鹽、硼酸鹽、石膏、芒硝及鋰、銣、銫等稀有金屬元素。其中鋰的蘊藏量居世界前列。據鹽湖附近的更新世湖相沉積物含有淡水螺和貝蜆等化石,表明湖泊的鹹化過程主要發生在全新世時期。
    羌塘高原的湖泊除少數為風沙沉積物堵塞或冰川作用形成外,多屬構造湖。其發育與分布均與斷陷構造有關。如黑阿公路以南地區,海拔4500米左右,為羌塘高原地勢最低窪的地帶,大湖密集,即與岡底斯山脈北麓東西向的斷陷帶有關。
    水文羌塘高原河流稀少,多為時令性河流,並均流入湖泊或消失在幹涸的湖盆中。較大的常流河多集中在降水稍多,冰雪融水補給較豐的南部地區,如紮加藏布、波倉藏布、措勤藏布等,在夏季的流量均不超過60立方米/秒。故羌塘高原地表徑流少,淡水資源匱乏。一些靠泉水補給的小溪為過往旅客與牧民的重要飲用水源,但在嚴寒的冬季經常凍結成冰,宛若冰川,為當地特殊景觀之一。
    景觀自然景觀自東南向西北依次為高寒草原、高寒荒漠草原與高寒荒漠。植被建群種除西北隅為駝絨藜、灌木亞菊外,大多為紫花針茅、羊茅及青藏苔草等,一般覆蓋率不超過40%。土壤以高山草原土與高山荒漠草原土為主,其剖麵分化差,含石礫多,粘粒少,鈣積或積鹽過程較明顯,並常有風蝕現象與凍融特征。山地垂直自然帶譜較簡單,從高寒草原帶(南部)、高寒荒漠草原帶(北部)及高寒荒漠帶(西北部)等基帶往上相繼為高山寒漠帶、高山永久冰雪帶。
    由於生態環境嚴酷,羌塘大部分地區為荒寂的“無人區”,僅在南部有少數藏族牧民居住。這一地區除海拔4600米以下局部小氣候環境下可種植春青稞作物外,其餘地區均為遊牧區。因草場載畜量低,隻適於飼養耐幹寒、耐粗放的藏綿羊。但遼闊的羌塘高原卻是野犛牛、野驢、藏羚與藏原羚等珍稀野生動物成群棲息場所。在淡水與鹹水湖區域也可見到赤麻鴨、斑頭雁、棕頭鷗、黑頸鶴等鳥類及裸裂尻魚、裸鯉、高原魚等高原特有魚類。即將建立的羌塘高原動物自然保護區,麵積約達25萬平方公裏,是中國麵積最大的自然保護區,也是世界第3大自然保護區。
    (李明森)
    喬戈裏峰喀喇昆侖山脈最高峰。海拔8611米,為僅次於珠穆朗瑪峰的世界第2高峰。喀喇昆侖山脈位於中國西部邊陲,是世界上最高峻的山係之一。大體作北西—南東方向延伸,由3~4條平行山脈組成,平均海拔6000米。海拔超過8000米高峰有4座,其中喬戈裏峰是主峰,居喀喇昆侖山脈中段,中國與克什米爾(巴基斯坦實際控製區)交界處。位於北緯35°9′,東經76°5′。此外有加舒爾布魯木1峰(8068米)、布洛阿特峰(8047米)、加舒爾布魯木2峰(8034米)。喀喇昆侖山脈由深變質花崗岩、片麻岩、結晶灰岩、片岩等組成,褶皺作用主要完成於中生代,經喜馬拉雅運動後再次隆升,形成現今高峰林立,山勢巍峨的麵貌。由於山體高大,每當夏季接受印度洋西南季風,形成南坡較豐富的降水,年降水量可達800~2400毫米,森林衍生高度達海拔3500米左右,草場繁盛,低處並可農作;北坡因其北支山脈高大,特別是4座高峰阻隔了印度洋濕汽,形成了“雨影”區。且受西風環流影響,降水顯著較南坡少而較幹燥,山坡岩石裸露,植被稀少,僅河旁稍有灌叢,在3700~3900米處葉爾羌河上遊的克勒青河穀地,發育有草場。但就總體而言,由於山區海拔較高,故以寒漠占優勢。而山原地區除個別山峰外,幾全為冰雪覆蓋,現代冰川發育。世界幾條長達40公裏的著名大冰川多集中於此,冰川匯合後形成複雜的冰川網絡。喬戈裏峰南坡發育有巴爾托羅冰川,長66公裏,廈呈冰川長75公裏;此外還有功多可洛冰川、卡白呂冰川等;北坡雖較幹燥,喬戈裏冰川仍長達22.5公裏,還有長41.5公裏、麵積329.83平方公裏的音蘇蓋提冰川,是中國境內最大的冰川。南坡現代冰川平均下限達3050米,粒雪線高度在4700~5490米;北坡冰川平均下限4000~4700米,粒雪線高度為5000~5700米。總的來說,北坡高於南坡,西部低於東部。喬戈裏峰北坡的喬戈裏冰川、斯坎揚冰川、木斯塔冰川和音蘇蓋提冰川等幾條大冰川有以下特點:主支冰川逐漸分離,表磧上限上移——雪線升高,表明冰川普遍退縮,氣候有變幹的趨勢,僅個別冰川因局部條件而前進。
    (袁方策)
    欽州灣中國南海北部灣的一部分。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南部欽州市以南。東以犀牛腳半島南麵的大麵墩(玳瑁洲)、西以企沙半島的天堂角間的連線為其南界,水域麵積約400平方公裏。由於北北東向壓扭斷裂和南南東向張性斷裂作用構成欽州灣斷陷,受第四紀冰期後期海侵,使灣內岸線曲折,島嶼棋布,港汊眾多。其中龍門港有建深水良港的條件。欽州灣北部為茅尾海,有欽江、茅嶺江淡水匯入,餌料充足,魚類資源豐富,水產養殖亦發達。青蟹、石斑、大蝦、大蠔為欽州灣四大名產。灣內有數百公頃紅樹林,鳥類野鴨成群。由眾多島嶼之間的曲折水道形成的龍門七十二涇是欽州八景之一。欽州灣潮汐以日潮為主,龍門港區平均潮差2.55米,最大潮差達5.49米,漲潮潮流流向西北,流速2.8節;落潮流流向東南,流速2.8節。年均水溫21.3c。欽州灣及其沿岸附近屬中國沿海開放帶。為協調沿海經濟發展,將北海市、合浦縣與欽州地區所屬的欽州和浦北、靈山、防城、上思等縣範圍,合稱為欽州灣地區。麵積1.98萬平方公裏,人口400多萬。欽州灣地區麵向東南亞,背靠大西南,是廣西和中國西南地區通向東南亞和非洲、歐洲,進入國際市場的最便捷出海通道。地理位置優越,氣候條件良好,適宜種植亞熱帶作物,水產、礦產資源豐富,海灘廣闊,島嶼眾多,海灣曲折,是發展對外貿易和旅遊業的“黃金海岸”。
    (秦權人)
    秦淮河長江下遊支流。位於江蘇省西南部。古稱龍藏浦,後稱淮水。秦以後始有秦淮之名,直到唐杜牧《泊秦淮》詩問世後,秦淮河一名始普遍使用。北源句容河和南源溧水河於江寧縣西北村會合,繞江寧縣方山西側北流,過東山鎮、上方門入南京市區。至通濟門外歧分為二:一由東水關入城,經城南夫子廟,出西水關,為內秦淮;一由通濟門繞行城外,為外秦淮。內、外秦淮在西水關外合流,過草場門、定淮門,循石頭城北流,在三汊河匯入長江。另在三汊河附近分支東北流,稱惠民河,過中山橋,至下關入江。以句容北山為發源地至三汊河入江,全長110公裏,包括溧水河在內,全流域麵積2630平方公裏。武定門閘多年平均流量15立方米/秒。1959年和1965年先後建成武定門閘和武定門抽水站,用以改善南京市區排汙及秦淮河中、下遊平原排洪和引江灌溉條件。1981年從江寧縣東山鎮經南京市西善橋到金勝村江岸,秦淮新河長17公裏,並在河口建有節製閘和抽水站。
    (單樹模)
    秦皇島市中國北方著名不凍深水良港,主要外貿港口之一。河北省新興工業城市,旅遊城市,省轄市。位於省境東北端,京山鐵路線上。轄3區及昌黎、撫寧、盧龍3縣和青龍滿族自治縣。麵積7523平方公裏。人口246.57萬;其中市區麵積363平方公裏,人口50.06萬。秦皇島曆史悠久,相傳因秦始皇曾遣使由此渡海取長生不老藥而得名;又因唐太宗東征途中曾統兵駐蹕於此,故又有秦王島之稱。商屬孤竹,戰國時為燕國轄地,漢屬幽州。明初於山海關設衛所駐陸軍,於北戴河設金山衛駐水師,成為軍事重鎮。但直至清同治九年(1870年前後),山海關到北戴河之間的沿海地區仍為一片荒原,僅有帆船停泊,卸放糧鹽。光緒二十四年(1898)辟為商埠,後又被辟為開灤煤的輸出港,1916年京奉鐵路由湯河站改線南移秦皇島站,交通方便。此後隨耀華玻璃廠的興建、附近柳江煤礦之開采,工人增多,商戶增加,城市始具雛型。1948年設秦榆市,翌年改稱現名。市境背依燕山山脈,前繞渤海之濱。市區大部位於向海傾斜的濱海衝積平原上,北高南低,地勢較平坦。年均溫10.1c,年降水量699毫米,無霜期181天。京山鐵路穿越市區,並有通往北部山區的地方鐵路。全長895公裏的大同至秦皇島的鐵路已於1991年建成。公路除京沈幹線外,尚有通往遠近各地的多條線路。
    工業以建材、食品、機械為最重要,產值約占工業總產值的65%。建材和食品工業中,又以玻璃和罐頭工業為主。耀華玻璃廠和山海關橋梁工廠是全國著名大型企業。前者為中國出口平板玻璃重點廠,後者曾為武漢、南京、重慶3座長江大橋和黃河數座大橋提供鋼梁。80年代初造船工業也獲新發展,山海關船廠建有中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第1座5000噸級幹船塢。此外,還有煤炭、電力、造紙、紡織等工業。全市工業分布在海港和山海關2區內,前者是以玻璃、機械、陶瓷為主的新興工業區,後者為以機械、造船、食品為主的工業區。占地麵積1.9平方公裏的秦皇島開發區已形成新型工業區。
    秦皇島港位於渤海灣西北部,北緯39°54′,東經119°37′,為華北良港,具有不凍不淤,風小浪低等優良條件。自1900年建港以來,至1949年僅有泊位7座,為輸出煤炭專用港。50年代以來港口建設發展很快,至1990年已有24座深水泊位,成為裝備先進的綜合性港口。秦皇島港腹地廣大,進出口貨物數量很大,1990年貨物吞吐量6950萬噸。在大陸沿海各主要港口中,吞吐量僅次於上海港,居第2位。除有通往上海、大連、天津、黃埔、湛江等港的航線外,並有聯係國外的遠洋航線,與世界70多國家和地區有貿易往來。國際集裝箱運輸吞吐能力已達1萬個標準箱,開辟了直達日本、韓國的定期航線和經香港中轉的幾十條航線。出口量大於進口量。出口以煤炭、石油、糧食、木材為大宗。秦皇島港是中國最大的能源輸出港,運往華東、華南各省區及世界各地的煤炭和石油占全港年吞吐量的88%,成為世界最大的能源輸出港之一。
    秦皇島氣候宜人,多名勝古跡。市區東北部有稱為“天下第一關”的山海關及長壽山、燕塞湖、薑女廟等;西南端有馳名中外的避暑和療養勝地北戴河海濱。
    (楊積餘)
    秦嶺橫貫中國中部的東西走向山脈,重要自然地理界線。東漢班固的《兩都賦》中已有“秦嶺”之名。曆史上曾為秦國之地,故稱秦山或秦嶺。大致位於北緯32°30′~35°,東經103°~113°。西以臨潭、迭部、舟曲境內的岷迭山係與昆侖山脈為界;東至河南伏牛山麓;北界西段自臨潭北部的白石山(海拔3908米)起,東延至天水東南的火炎山(2559米),再往東以秦嶺北麓的大斷裂帶為界,北界東段入河南境則以黃河南岸山地為界;西南以甘、川省界為界;南臨漢江與米倉、大巴山分界;東南直抵鄖縣。東西長約1600多公裏,南北寬數十公裏至二、三百公裏不等。居甘、陝南部和豫西,並有小部分伸入鄂西北,呈兩端微向北翹的“一”字形。麵積約12萬平方公裏。山勢西高東低。山脈北側為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南側為低山丘陵紅層盆地和江漢平原。
    地質與地貌習慣上以嘉陵江為界分為東、西秦嶺。西秦嶺又以徽縣、成縣盆地為界分為北秦嶺和南秦嶺。北秦嶺西起白石山,東延至天水東南麥積山(1659米)。南秦嶺西起岷迭山係,經岷峨山(2826~3299米),向東接東秦嶺。西秦嶺北有渭河,西有洮河,南有白龍江,東有西漢水,為四水分水嶺。北秦嶺山勢較低緩,南秦嶺山勢高峻,多高山深穀、懸崖峭壁和急流瀑布。
    陝西境內的東秦嶺是秦嶺的主體。山體呈現為蜂腰形。腰部有岩漿侵入,形成太白、華陽岩基組成的秦嶺主體。蜂腰西麵分出3脈,由北而南是大散嶺(主峰玉皇山海拔2819米)、鳳嶺(2000米)、紫柏山(2538米)。嶺間分布有山間盆地,如太白、鳳縣、兩當等。蜂腰東麵亦分出數脈,由北而南是華山、蟒嶺山、流嶺和新開嶺。山間盆地有洛南、商縣、商南等。數支山嶺和盆地相間排列。位於華陰縣南的華山,海拔1997米,為“五嶽”中的西嶽。
    秦嶺進入河南省境呈扇形,北支崤山、(青崗峰海拔1903米),餘脈沿黃河南側延伸,通稱邙山。位於登封縣北的嵩山(1440米),即“五嶽”的中嶽;中間兩支為熊耳山(主峰金寶山2094米)和外方山;南支伏牛山(玉皇頂2211米)環繞於南陽盆地的西側和北緣。山間盆地有盧氏、伊川、浙川等。山脈與穀地相間,山間盆地與河穀呈串珠狀相連,地勢自西向東、北、南緩降。從中山、低山降為丘陵。
    秦嶺的形成受地質構造影響極大,但二者範圍並不完全一致。秦嶺構造帶是處於中朝古陸和楊子古陸兩地塊之間的褶皺帶。西聯昆侖褶皺係,東接淮陽隆起,形成亞洲宏大的巨型緯向構造帶。在地形上其中帶和南帶形成一條東西延綿的大山係。北帶約隆起於呂梁運動時期,中帶和南帶先後經加裏東、華力西和印支運動,受到多次南北方向的擠壓,發生褶皺隆起,並伴有大規模的花崗岩侵入和斷裂作用,形成一係列山嶺和山間盆地,奠定了秦嶺地貌的基礎。新構造運動的斷裂活動強烈,進一步完成了斷塊山嶺的麵貌。山體有古老的多種片岩、片麻岩和混合岩,往南則有較新的片岩、千枚岩和大理岩等。片麻狀花崗岩侵入其中,多分布在山體主脊上。白紀和第三紀紅色砂礫岩多分布在山間盆地,呈低山丘陵。20世紀50年代以來,發現了多種礦產。
    秦嶺主體受新構造運動的影響,北仰南傾,主分水脊偏居北側,多高峰,如太白山,主峰八仙台海拔3767米,鼇山3476米。往東古稱終南山,海拔2604米。山脊北坡多斷崖,呈高山深穀地形。南坡坡長而緩,形成波狀山地,故有“九嶺十八坡”之說。南北的水係格局明顯不同,北坡呈羽狀,南坡樹枝狀。北坡大河多溯源侵蝕襲奪了南坡河流的河源段,成為釣鉤形流路或肘狀流路。
    秦嶺山地內部有較完整的夷平麵。如太白山頂的八仙台、跑馬梁和鼇山,海拔3400~3500米。海拔3350米以上保存有第四紀晚期冰川遺跡,發育冰緣地貌、次一級夷平麵已被分割,多呈2000~2800米的第二級分水嶺,如老君嶺、平安寺、放羊寺分水嶺。第二級夷平麵表現為強烈切割的中山地貌。
    秦嶺北坡發育許多深切山嶺的河流,俗稱“七十二峪”,是南北孔道。其中著名的有陳倉道(即今川陝公路和寶成鐵路所經路線)、陰平道(隴南文縣境內)、褒斜道、儻駱道、周洋道、子午(即西萬公路)鎮榨道和藍武道(西界公路)等。
    氣候秦嶺是中國氣候上的南北分界線。特別表現在冬夏季風的巨大屏障作用。冬季,關中的寶雞氣溫比陝南的漢中低3~6c,西安比安康低4~7c。冷空氣過境時,南北之間溫差達6~7c。秦嶺對水汽也起阻滯作用,南坡年均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北坡降水量多在800毫米以下。秦嶺以北的河流水量較小,流量變化大,汛期短,含沙量大,冬季結冰。以南河流反之。習慣上以秦嶺北坡和淮河一線劃分,以北屬暖溫帶濕潤、半濕潤氣候,以南屬北亞熱帶濕潤氣候。
    植被與土壤秦嶺南北自然景觀各異。北坡為暖溫帶針闊混交林與落葉闊葉林、山地棕壤與山地褐土地帶;南坡為北亞熱帶北部含常綠闊葉樹種的落葉闊葉混交林、黃棕壤與黃褐土地帶;河穀盆地中栽植有亞熱帶經濟林木,如柑橘、枇杷、油桐、油茶、棕櫚、茶、烏桕、杉木、馬尾鬆和柏木等。暖溫帶或高山特征的常綠闊葉木本植物在南坡多出現在海拔1000~1500米。由於墾種,常綠樹已大減。1500米以上多為針葉闊葉混交林。黃棕壤亦僅見於1500米以下的緩坡麵,發育在衝積層上。此外,秦嶺以北以旱作農業為主,以南則多水田。北側多窯洞和土房,屋頂鋪土層、陽瓦;南側多茅屋或板牆瓦房,陰陽瓦與屋頂之間不敷土層。
    秦嶺山地的垂直自然帶,位於北側太白山可分5帶,南坡僅4帶,往東海拔降低,垂直帶譜依次減少直至不明顯。
    秦嶺南北分別適合於較多亞熱帶植物成分的居留和中旱、旱生內陸成分的繁衍。遼東櫟以秦嶺為其南界;常綠闊葉植物烏桕、化香樹則以秦嶺為其北界。在伴生的次要喬木、灌木和草本植物中,有華南和西部高原的種類。山穀中的藤本植物具有南方濕潤型的特點。因而在區係成分上,除自身特有種屬外,還有華北、華中、西南和喜馬拉雅的植物成分以及世界性單種屬植物。秦嶺亦是動物區係古北界與東洋界的分界帶。動物種屬成分與植物區係成分同樣具有明顯的過渡性,混雜性和複雜性。
    秦嶺山地麵積廣大,生物資源豐富,是發展林業和多種經營條件好、潛力大的地區。(參見彩圖插頁第38頁)
    (田澤生)
    秦始皇陵見臨潼縣。
    沁河黃河支流。發源於山西省太嶽山東麓平遙縣境,自北而南,過沁潞高原,穿太行山,進入衝積平原,於河南省武涉縣境入黃河,河長485公裏。流域麵積1.29萬平方公裏,其中石質山林占53%,山高坡陡林密;土石丘陵占35%,地形多寬墚大峁,有不少草地和零星林地;河穀盆地占10%,晉城、高平為有名的澤州盆地,土層深厚,為主要的農業區;衝積平原占2%,分布在濟源五龍口以下,灌溉方便,但常有洪災威脅。
    沁河河源至五龍口河道長395公裏,穀深流曲,尤其自潤城至五龍口段,河道斬切太行山,穀寬200~300米,蛇曲特甚,岸壁陡立,水流湍急,水力較豐。沁河出五龍口,流經衝積平原之上,河長90公裏,兩岸築有堤防,河床高出兩岸地麵2~4米,和黃河下遊河道相似,也是“地上河”。當黃河大洪水時,往往對沁河倒灌,如黃、沁兩河洪水遭遇,在倒灌河段決口,史稱“黃沁並溢”,威脅豫北地區。
    沁河最大支流丹河發源高平丹株嶺,流經澤州盆地,河長169公裏,流域麵積3152平方公裏,於博愛縣北全村入沁河。丹河匯入後,武陟站年徑流量17.8億立方米,7~10月占60%,年輸沙量720萬噸。
    沁河下遊的灌溉相傳始於秦代,盛唐時曾達2.3萬公頃。清康熙時在丹河上築“九道堰”,除濟衛通航外,還可灌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已建成中型水庫5座,流域水利建設發展很快,灌溉麵積達13.7萬公頃。丹河上建有青天河水電站。下遊灌區設計灌溉麵積8.7萬公頃,由於水源所限,實灌4萬公頃左右。
    (蕭樹文)
    青城山中國道教發祥地之一,中國著名風景名勝區,四川省著名遊覽地。又名丈人山,係灌縣一帶山地的總稱,包括天倉山、丈人山,方圓百餘公裏。最高的老霄頂,海拔1600多米。青城山背靠邛崍山,麵向成都平原,林木蔥籠,四季常青,峰巒起伏,狀若城廓,故名。山體由白係礫岩組成,內含可溶性的碳酸鹽物質,經構造擠壓,節理發育,有利於水流下滲與侵蝕,致使山峰擁簇,36峰層疊,由東向西漸次升高。山區為四川省多雨區,年降水量達1300毫米以上,終年雲霧繚繞,氣候潮濕,利於林木花草繁殖,並產雀舌、烏嘴、片甲、雪芽等青城名茶。青城山相傳為東漢張道陵講經傳道之處,有宮觀多處,廟亭眾多。如古常道觀建於隋代,為規模宏大、結構精美的建築群,屬青城山主廟。山區林深葉茂,竹翠花多,景色清幽,有“青城天下幽”之稱。此外,青城山又有日出、雲海、聖燈三大自然奇景。
    (鄭霖)
    青島市中國對外開放港口。山東省綜合性工業城市,省轄市。著名療養、避暑、遊覽勝地。位於山東半島中部南側膠州灣畔,膠濟鐵路起點。北、西麵為陸地,東、南麵臨黃海。轄7區。麵積1103平方公裏,人口205.78萬。青島以其前海的小青島而得名。原為漁村,隸即墨縣。宋、元以後漸為通商口岸。明中葉為防禦倭寇侵擾,在此設立“浮山守禦千戶所”,簡稱“浮山所”。清以來貿易漸盛。1897年為德國強行租借,辟為商港和軍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乘機強占。1922年中國收回青島。1929年設青島特別市,1930年改青島市。
    市境以半島形式向南突出於海中,背陸麵海。地勢東北高,西南低。東北部為嶗山山脈,主峰嶗頂為花崗岩山體,海拔1133米,是中國名山之一,挺拔於黃海之濱,向有“泰山雖雲高,不如東海嶗”之讚語。山多名勝古跡,從嶗山向西南地勢漸降,入市區則為低緩丘陵和濱海平原。膠州灣沿岸灘塗廣布,為著名膠州灣鹽場所在地。青島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受海洋影響,夏季短而多雨,日較差小,無高溫酷暑。冬季長而幹冷,少雨雪和嚴寒天氣,年均小於5c的嚴寒日數僅29日,具有顯著的海洋性氣候特色,溫和濕潤,氣候宜人。市區西部的膠州灣,由團島咀和腳子石咀環抱而成,相距3公裏,口狹內闊,為伸入內陸的半封閉海灣,風浪小,終年不凍,航道水深不淤。海灣東西寬27公裏,南北33公裏,水域麵積466平方公裏。灣內有陰島、冒島、黃島及大小趕島和3條水下穀地,成為天然航道。
    20世紀50年代後,經過多年建設,青島已擁有紡織、機械、食品、化工、電子、金屬製品、冶金、電力、建材等工業部門。產品有各種紡織品、卷煙、啤酒、內燃機車、導航雷達等。工業主要分布在市區西部和西北部。郊區出產糧食、棉花、花生和水果等。水產養殖和海洋漁業亦較發達。青島港位於市區西部膠州灣口,是著名的天然良港,由小港、中港、大港和黃島原油碼頭區4部分組成,港寬水深,不淤不凍,是中國對外貿易重要港口和海防要地。有定期班輪與國內沿海各港相通,並與世界數十國家和地區有航運聯係。膠州灣中的黃島原為石質小島,長約4公裏,最窄處0.8公裏,麵積5.33平方公裏,現有一條長2.5公裏的攔海大壩與內陸相連。島上建有黃島油港,為勝利油田東(營)—黃(島)油管終點,港口年輸油量已達3000萬噸以上。前港港區的2個2萬噸級雜貨泊位也已投入使用,年吞吐能力達70萬噸。建設中的青島高技術開發區也位於黃島,麵積15平方公裏。
    市境有19家海洋科研、教學和管理機構,包括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及青島海洋大學等。市內還有海軍博物館和展示南極科學考察成果的南極館。
    市內街道和建築均依山勢起伏,整潔優美。市內遊覽區甚多。前海沿的棧橋是青島的象征,橋長400米,寬8米,直伸入海,盡頭建有民族特色的八角形“回瀾閣”,登臨其上,陸海佳景盡收眼底。此外有背山麵海的魯迅公園、宮殿式和城堡式建築的青島海產博物館及中山公園和海濱浴場等,均為盛夏遊覽、避暑和療養勝地。市郊除嶗山外,尚有湛山和燕兒島遊覽區。
    (唐伯英)
    青海湖中國最大內陸鹹水湖。漢稱西海,蒙古語稱“庫庫諾爾”,意即“青色的湖”。北魏時始名“青海”。青海省由此得名。位於北緯36°32′~37°15′,東經99°36′~100°47′。長軸呈北西西向,最長106公裏,最寬63公裏,周長360公裏,麵積4635平方公裏。流域麵積3.495萬平方公裏,蓄水量854.45億立方米,平均水深19.15米,最大水深28.70米。水位年變幅不大,近年湖水出現負平衡。湖麵海拔3196米。湖水含鹽量12.49克/公升,ph值9.1~9.4,屬氯化鈉質水。
    地質與地貌湖區處於幾個構造單元的交匯地帶。東南部屬加裏東期的南部祁連山槽背斜,東部和東北部屬前震旦紀的中祁連槽背斜,南緣為華力西—印支期的青海南山槽向斜,西南麵與柴達木台塊和北昆侖槽向斜東端相連接。湖盆於中新生代由斷塊陷落成為內陸斷陷湖。
    青海湖盆地為祁連山係內部一大型山間盆地。湖區北部和東部的大通山(平均海拔約4300米)和日月山均為祁連山脈東南延伸的分支。日月山由北而南可分為同寶山(4025米)、日月山(4389米)和野牛山(4823米)3段,為青海湖與湟水流域的分水嶺。青海南山位湖區之南,自西而東亦可分為3段:西段由宗務隆山和茶卡北山組成,為湖區與柴達木盆地的分水嶺;中段的塔溫山為湖區與共和盆地的界山;東段在倒淌河鄉的瓦裏貢山以東,組成湖區與貴德盆地的分水嶺。
    湖周山地山麓地帶的洪積扇、洪積階地及入湖河流階地相當發育。濱湖地帶分布有多條新、老環湖堤。湖東甘子河口到侮晏灣以南分布有金字塔型和新月型沙丘群。
    湖中聳立島嶼6座:即蛋島、鳥島、海心山、新沙島、老沙島和三塊石島。在黑山的東南延線上是蛋島、鳥島和海心山,前兩者基岩與黑山同為下古生界變質岩,以水下淺灘相連,分別高出湖麵7.6米和32米,麵積則分別為0.11平方公裏和0.46平方公裏。海心山位湖心偏南,麵積約1平方公裏,島緣整齊陡立,有三級浪蝕階地,與鳥島間以斷續沙崗和暗礁相連。兩者均為中、晚更新世後斷塊抬升露出水麵的湖中孤島。湖東有新老兩沙島。老沙島為湖中最大島嶼,麵積約11平方公裏,高出湖麵113米,是湖中沙壟出露水麵後經風沙堆積而成。湖西南的三塊石島為湖區諸島中最小者,由七塊三疊統灰岩礁石組成,實屬宗務隆山向湖的延伸部分。
    全新世以來,水位下降,湖麵縮小。20世紀60年代以來水位年均下降0.10~0.15米,蛋、鳥兩島已於1978年起與陸地相連成為半島。湖東老沙島之南已出現一新沙島。湖濱東緣還出現了兩個脫離母體的子湖——尕海和耳海。前者位東北部風沙堆積區,與湖區以沙丘相隔;後者位東南湖灣,以湖堤和沙灘與湖分隔。近期湖水退縮,水質鹹化。
    水文與氣候青海湖流域為內陸封閉水係,入湖河流達40餘條,較大者多由西北麵匯入,如布哈河及其支流吉爾門河、沙柳河、哈爾蓋河。由東、南麵注入的河流少而短小,如甘子河、倒淌河和黑馬河。以布哈河為最大,年徑流量10.64億立方米,占入湖總徑流量的2/3。
    湖區1月平均氣溫12.7c,最低達30c;7月平均氣溫12.4c,最高28c。11月~翌年3月,湖麵冰封,冰厚約0.5米。湖區夏季平均降水247.6毫米,約為全年降水量的2/3,蒸發量大於降水量的3.8倍。
    生物湖中魚類單一,以鯉科的青海湖裸鯉(俗稱湟魚)為主,並有條鰍。為青、甘重要魚類產地。湖中鳥島是中國內陸湖侯鳥棲息地,是中國鳥類自然保護區之一。
    (徐德馥陳鈞)
    青海省位於中國西北地區。簡稱青。介於北緯31°39′~39°19′,東經89°35′~103°04′。西北鄰新疆,北和東接甘肅,東南緊靠四川,南和西南毗連西藏。東西長1200公裏,南北寬800公裏。麵積72.12萬平方公裏,居全國第4位。1990年人口445.6946萬。轄1地區、6自治州、1地級市、2縣級市、30縣、7自治縣。省會西寧市。
    自然條件
    青海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部,深居內陸腹地。省境土地麵積廣大,地形複雜,地勢高聳,高差懸殊,形成獨特的自然環境。地形、氣候、植被、土壤等自然條件的地區差異和垂直差異均甚顯著,自然資源豐富多樣,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極為廣泛的自然基礎。
    地質與地貌地質構造上,全省自北而南為:1祁連褶皺係,位於河西走廊過渡帶之南,包括整個祁連山區,是在晚古生代華力西褶皺帶和中生代晚白世到第三紀始新世褶皺帶(燕山褶皺帶)基礎上形成的,以塊狀斷裂升降運動居優勢。2柴達木地塊,是以前寒武紀結晶片岩為基底的穩定地塊,厚七八千米,大部為疏鬆的中生代和新生代陸相沉積,形成鹽湖礦產。3昆侖褶皺係,由於受後期構造運動作用,形成塊體的連續推複,新老地層交替重疊。4巴顏喀拉褶皺係,位於昆侖山主帶大斷裂之南,玉樹大斷裂以北地區,包括東段的阿尼瑪卿山,總體構造線呈北西向,為一具有旋回特點的複雜褶皺係。5唐古拉褶皺係,分布於青海南部唐古拉山區,形成於侏羅紀,呈北西西向,具有多旋回特點。
    由於受地質構造的控製和新生代喜馬拉雅運動的影響,自第三紀末開始,青海地勢不斷抬升,形成高山、丘陵、平灘、盆地、高原、穀地交錯分布的格局,平均海拔約在3000米以上。除東部湟水流域穀地和西北部柴達木盆地海拔稍低外,其餘絕大部分地區海拔多在3000~4500米左右。最高點為西部青、新交界處的昆侖山主峰布喀達阪峰,海拔6860米,最低點則為東部民和縣下川口湟水出境處,海拔1650米。
    1省境北部為祁連山—阿爾金山山地。阿爾金山脈位於當金山口以西,由一係列山嶺與穀地組成,平均海拔3600~4000米,是柴達木盆地和塔裏木盆地的界山。祁連山地位於甘、青交界處,由數列呈北西西—南東東走向的平行山嶺和穀地組成,山地西段和中段地勢高峻,許多山峰均在現代雪線(海拔4400米)以上,多為永久積雪和冰川所覆蓋。祁連山地東段地勢較低,主要有冷龍嶺、達阪山、拉脊山3條山脈和大通河、湟水、黃河3個穀地。山地海拔一般約4000米,大部分為天然草場,部分生長天然林。蘊藏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其中石棉儲量占全國總量的86%。海拔3000米以下的河穀及其兩側的梁狀或塬狀丘陵,為青海重要的農業區(見祁連山脈)。青海湖位於祁連山東南的大通山和青海南山之間,湖濱衝積平原的農牧利用條件尚稱優越。2省境西北部阿爾金山、祁連山和昆侖山之間,為著名的柴達木盆地,四周高山環列,山前洪積平原發育,中部低平,形成眾多的鹽湖和大麵積沼澤,鹽類、有色金屬、石油、天然氣、石棉等礦產資源豐富,素有“聚寶盆”之稱。3省境南部主要由昆侖山脈及其支脈可可西裏山、巴顏喀拉山、阿尼瑪卿山、唐古拉山脈等組成的青南高原,海拔4500~5000米以上,常年積雪的山峰甚多。高原西部和中部地形較平緩,相對高差不大,河流切割不顯著,高原麵形態較完整,為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素稱“江河源頭”;高原東南部山嶺高峻,河流深切,形成起伏較大、地麵較破碎的高山峽穀地貌形態;高原東北部地勢較低,黃河及其支流切割較深,形成許多台地和穀地。台地地麵多較平坦,土層深厚,除部分地區為流動沙丘外,大多利於農、牧利用。穀地內有數級階地,為牧區中小塊農業區。
    氣候青海由於地處高原,深居內陸,遠離海洋。終年受大陸性氣流及青藏高原氣團影響,形成寒冷而幹燥的氣候特征。全省年均溫為5.0~8.6c,1月均溫18.2~7.0c,7月5~21c。氣溫年較差小,日較差大,積溫低。冬季寒冷而漫長(半年以上),夏季涼爽而短促。日照時間長,太陽輻射強。氣溫和降水地區差別大,垂直變化顯著(見表)。多大風、沙暴、冰雪。東部黃河和湟水穀地年均溫3~9c。生長期140~230天,年均降水量250~550毫米,主要集中於6~9月,雨熱同期,可滿足一年一熟的需要,是全省開發最早的主要農業區和商品糧基地。柴達木盆地年均溫2~5c,生長期150~200天,日照長達3000小時以上,盆地北部和南部邊緣為新墾區和小麥高產區。青南高原和祁連山地海拔高,氣溫低,不宜農耕,但降水多,草原麵積大,為省內主要牧區,局部山地有森林和灌木林。
    植被與土壤青海植被類型以高寒灌叢、高寒草甸及高寒草原為主,其次為荒漠和山地草原,而森林植被則較少。土壤主要包括高山寒漠土、高山灌叢草甸土、高山草甸土、高山草原土、高山荒漠化草原土、灰褐土、黑鈣土栗鈣土、灰鈣土、棕鈣土、灰棕漠土等。非地帶性土壤有沼澤土、草甸土、鹽土和風沙土等。上述主要植被、土壤類型的水平地帶性分布,以由大氣環流引起的經度地帶性表現較突出,而緯度地帶性則不甚明顯。在省境北半部,因降水由東往西逐漸減少,幹旱程度漸增,植被依次由東部河湟流域溫帶半幹旱草原逐漸向西部柴達木盆地的溫帶半荒漠和荒漠過渡,土壤依次相應呈現為栗鈣土帶(低暖的河湟穀地及低山丘陵為灰鈣土,冷涼半濕潤的中山為黑鈣土)、棕鈣土帶和灰棕漠土帶。大致上河卡灘—橡皮山—布哈河河穀一線以東,為溫帶半幹旱草原栗鈣土帶,線以西至柴達木盆地東部的脫土山—德令哈一線以東之間,為溫帶半荒漠棕鈣土帶,再往西至省境為溫帶荒漠灰棕漠土帶。省境南半部的青南高原,自東南向西北由山地河穀、峽穀區向高原麵過渡,植被由山地寒溫性針葉林,升至高原麵則逐漸為高寒灌叢、高寒草甸。再向高原西北深入,海拔升高,旱化增強,則主要出現高寒草原和高寒荒漠化草原。土壤也依次相應呈現為灰褐土帶(灰褐色森林土帶)、高山灌叢草甸土帶、高山草甸土帶、高山草原土帶、高山荒漠化草原土帶等有規律的變替和變化。
    珍稀動物有野駱駝、野犛牛、野驢、藏羚羊、鬣羚、盤羊、雪豹、白唇鹿、黑頸鶴、班頭雁、天鵝等,還有梅花鹿、水獺、猞猁、血雉、雪雞等野生獸禽數百種。
    水文青海水係發育,全省大致以祁連山(東段)—日月山—巴顏喀拉山(西段)—唐古拉山為界,可分為東南外流區和西北內流區(約占全省麵積2/3),分屬黃河、長江、瀾滄江和內陸河四大水係。
    全省流量在0.5立方米/秒以上的河流(包括幹支流)217條。其中理論出力在1萬千瓦以上的幹支流108條,理論出力蘊藏量達2165萬千瓦。總裝機容量1798萬千瓦,年發電量772億度。黃河上遊的龍羊峽水電站裝機容量為128萬千瓦。龍羊峽到寺溝峽276公裏黃河幹流,落差860米,可建水電站6座,總裝機容量778萬千瓦,年發電量約300億度,是全國水力資源的“富礦”區。目前又動工興建李家峽水電站。
    青海外流水係主要是黃河、長江和瀾滄江上遊及其支流。黃河在省境內流經12縣,幹流河道長1694公裏,省境流域麵積15.25萬平方公裏,多年平均流量714.3米/秒,年總徑流量225.3億立方米。上源卡日曲源於巴顏喀拉山北麓。黃河上遊主要支流湟水源於海晏縣包呼圖山,全長335公裏;湟水支流大通河源於祁連山脈木裏山,全長504公裏。長江在省境幹流長約1206公裏,上遊通天河主源沱沱河,源於唐古拉山脈主峰各拉丹冬雪山西南側的薑根迪如冰川,海拔6621米。瀾滄江上遊紮曲源於唐古拉山,在省境長約448公裏。內流水係中最大的格爾木河,源於昆侖山,長468公裏。此外,內流區較大河流有黑河、北大河、柴達木河、那棱郭勒河等。
    青海省境內湖泊眾多,淡水湖、鹹水湖和鹽湖兼有,湖泊水麵大於1平方公裏以上的計有262個,麵積達1.29萬平方公裏,占全省總麵積的1.8%。其中淡水湖148個,麵積0.26萬平方公裏,較大的有紮陵湖、鄂陵湖、托素湖、可魯克湖等;鹹水湖86個,麵積0.88萬平方公裏;鹽湖28個,麵積0.15萬平方公裏。青海湖湖水麵積4573平方公裏,是中國第一大鹹水湖。上述各種類型湖泊集中分布於青南高原的江河源頭地區和柴達木盆地等地,為發展農業、草原灌溉、人畜飲用、工業用水、漁業和鹽化學工業等提供有利的條件。
    全省水資源總量630.16億立方米,其中地表徑流達624.96億立方米,以黃河流域最多,長江流域次之,瀾滄江及內陸河較少。省境冰雪資源豐富,冰川麵積達4621平方公裏,冰川區總儲水量約3988億立方米,年融水35.84億立方米。冰雪融水成為江河重要的補給來源和幹旱、半幹旱地區灌溉水源。全省地下水資源以平原地區開采價值較大,山丘地區地下水則大部分匯入河道,成為河川基流。平原區地下水綜合補給量約為35.74億立方米。
    自然地理區在中國綜合自然區劃中,青海省境分別隸屬3個自然地理區:
    羌塘高原、青南山地高寒草原、山地草原區省境內祁連山地、青南高原分屬此區的祁連山地亞區和青南高原亞區。1祁連山地亞區。山體由數列平行山脈與穀地組成,東部為湟水和黃河穀地及其兩側低山丘陵,流水侵蝕作用旺盛,水土流失嚴重。但氣候溫和,水熱條件較好,為全省主要農業區。北部許多山峰海拔達4000~5000米以上,群山起伏,河穀深切,雪山冰川分布較廣。海拔3100~3800米的山地以山地灌叢草原和草甸草原為主,海拔3000~3400米的低山丘陵與湖濱灘地則以山地草原為主,均為省內優良草場。祁連山東部有由雲杉、圓柏組成的林區,構成特殊的森林草原景觀。2青南高原亞區。位於青海南部,包括昆侖山和青海南山以南,唐古拉山以北的廣大高原麵,為長江、瀾滄江和黃河等大江大河發源地。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麵積約占全省的一半以上,為青藏高原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地區氣候寒冷濕潤,雪峰林立,冰川發育,寒凍風化作用強烈。植被以高寒草甸、高寒灌叢、高山沼澤化草甸等為主,牧草生長低矮,形成獨特的高寒地區自然景觀。本區曆來以牧為主,牲畜多犛牛和藏係綿羊,向為青海重要牧區。
    柴達木盆地及昆侖山北坡荒漠區省境西北部柴達木盆地、西祁連山地、阿爾金山地屬此區。柴達木盆地是中國三大內陸盆地之一。氣候幹旱,除盆地東部邊緣外,大部分地區年降水不足100毫米,西北部的冷湖僅為17.6毫米。植被、土壤和動物均屬典型的荒漠類型。全屬內陸水係,為典型的內陸盆地。氣候具高寒特征,整個盆地西北高,風蝕殘丘和風蝕窪地鑲嵌分布,多“不毛之地”;中部開闊坦蕩,多鹽湖和沼澤;東南較低,河湖眾多;東北部為山間盆地;東部為盆地綠洲灌溉農業較發達的新墾區。盆地周圍山地草原和灘地綠洲為良好的天然牧場。整個盆地鹽類、有色金屬和石油資源等較為豐富,開發利用潛力很大。
    藏東、川西切割山地針葉林、高山草甸區省境東南一隅屬此區。森林呈斑塊狀分布。河流沿岸小盆地有零星小塊耕地,種植耐寒青稞,餘為遼闊草場,飼放綿羊,犛牛等牲畜。
    發展簡史
    青海古屬雍州地。秦、漢之際為羌人遊牧地。公元前2至公元1世紀,西漢王朝先後擊敗匈奴及羌人的進攻,進兵湟水流域,建立地方政權,興修水利,廣設屯田。並在今西寧築西平亭,於今湟中鎮海堡、樂都老鴉城分別設臨羌縣和破羌縣。漢武帝時又設“護羌校尉”,管理甘肅和青海東部諸羌事務。漢宣帝時在浩門(今民和)至臨羌一帶戌邊屯田。西漢末年,在今海晏縣三角城置西海郡,下設修遠、臨羌、興武、罕虜、順樂5縣。同時在河湟流域廣設屯田,促進了青海東部的開發,其餘廣大地區則仍為羌人遊牧地。東漢政權建立後,在今民和縣古鄯邑設金城郡,下設允吾、浩門、臨羌、破羌、安夷(今平安縣)5縣。東漢末年,在西寧設西平郡,轄臨羌、西都(今湟源縣)、破羌、安夷、白土(今化隆甘都)、浩門6縣。當時,西寧已開始成為西北邊陲重鎮。西晉時,西平郡轄西都、臨羌、安夷、長寧(今大通橋頭鎮一帶)等縣,白土、浩門兩縣改屬金城郡。魏晉南北朝時,在今西寧、樂都一帶建立南涼國,改西平郡為湟河郡。北魏時改西平郡為鄯州。西魏時在今循化、貴德一帶設澆河郡。北周時在今尖紮縣設達化縣。公元4~6世紀,吐穀渾人在此建立吐穀渾國,至公元663年亡於吐蕃為止,統治青海達300多年。此時曆史上的“絲綢之路”因河西走廊東段常發生戰亂而受阻,青海遂成為東西方交通孔道之一,青唐城(今西寧)則成為東、西方交通要站。隋時,複在西寧設西平郡,新置龍支縣(今民和、循化縣),並在原吐穀渾都城伏俟城置西海郡,轄宣德、威定兩縣;在赤水城設河源郡,轄赤水、遠化兩縣,分別控製青海西部和南部地區。唐初,青海東部屬隴右道,改西寧郡為鄯州,轄湟水(今樂都)、龍支、鄯城(今西寧)3縣。其時,吐穀渾則控製黃河源一帶地區,而崛起的吐蕃勢力在統一西藏後,向青海擴展,占據了廣大草原。安史之亂以後,青海全為吐蕃所控製。宋時將原鄯州改名為“西寧州”。元代於舊甘州治地設甘肅行省,今青海東部湟水流域諸縣均受製於西寧州,而西部廣大牧區則歸“吐河州”吐蕃等處宣慰使司管轄。明初,改西寧州為西寧衛,下轄西寧、碾伯、鎮海、北川、南川、古都,並在今柴達木和海北地區增設安定、阿瑞、先曲、罕東四衛,歸西寧衛統轄;在青海東南部設積石、貴德兩州,歸河州衛管轄。明中葉蒙古族進入青海,以柴達木為活動中心,迫使土著藏民退居黃河以南。清初,南部藏族又進入青海湖南北,蒙藏雜居至今。清代改西寧衛為府,設西寧縣、碾伯縣。並設立“總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務大臣”,管理蒙古各劄薩克和果洛、玉樹等藏族部落。此後又設西寧、碾伯、大通3縣和巴燕戎格、丹噶爾、循化、貴德4廳。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封建軍閥馬步芳家族統治青海。1928年中華民國政府決定新建青海省,將原甘肅省西寧道屬之西寧、大通、碾伯、循化、巴燕、戎格、丹噶爾、貴德7縣以及日月山以西的廣大牧區劃歸青海省管轄。1929年1月青海正式建省。1950年1月1日青海省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人文概況
    人口與民族青海是中國地廣人稀的多民族聚居省。1949年以前的近百年間,全省人口僅增長60%,年平均遞增率不足5%。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全省總人口由1949年的147.61萬人,增加到1990年的445.6946萬人。全省人口密度低,平均每平方公裏僅為6人,人口的地區分布極不平衡。以西寧市和東部農業區人口較為密集,其麵積雖隻占全省的2.84%,而人口卻占全省的67.7%,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裏為128.1人。牧區6州土地麵積占全省的97.16%,但人口隻占全省的32.3%,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裏僅有1.8人。特別是西部可可西裏一帶,因地處高寒,自然環境惡劣,至今幾無人煙。全省人口除漢族外,還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37個少數民族。漢族約占總人口的59.8%,其他兄弟民族占40.2%。其中以藏族居多,占各兄弟民族人口的19.6%,次為回、土、蒙古、撒拉、滿等族。藏族主要分布於玉樹、果洛、海南、黃南、海北、海西6自治州,在東部農業區則同回、漢等民族雜居,從事以遊牧為主的畜牧業生產。回族主要分布於省境東部和東北部,尤以化隆、門源、大通、民和、湟中、貴德、祁連縣及西寧市城東區較為集中,多從事農業,同時還兼營飼養業。在城鎮則多經營商業、皮毛加工等。土族主要聚居於互助、民和、大通、樂都、同仁等縣,早先主要從事畜牧業,後漸以農業生產為主,兼營畜牧業。撒拉族主要居住在循化、化隆兩縣的黃河穀地,善耕種,擅長園藝栽培。蒙古族主要聚居於海西州和河南蒙古族自治縣,海北、海南州及其他地區也有散居,長期從事畜牧業生產。
    經濟概況青海自然資源雖極豐富,畜牧業生產條件得天獨厚,但因人口稀少,交通閉塞,使其發展受到極大限製,原有經濟基礎薄弱。20世紀50年代以來,全省工、農(牧)業和交通運輸業均有很大發展。但與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相比較,則仍屬生產力水平較低、經濟不發達地區。境內鹽類、有色金屬、石油等礦產資源和水力資源、草場資源、野生動植物資源均甚豐富。
    農業青海向為中國重要牧區之一。畜牧業曆史悠久,95%以上的地區為牧區和以牧為主的半農半牧區,天然草場麵積約占全省土地總麵積的46.39%,主要分布於青南高原、祁連山地和柴達木盆地。其中可利用草場達萬公頃,以草甸草場麵積最大,約占49.4%,草原草場占27.5%,灌叢草甸草場占5.8%,沼澤草場占12.6%,荒漠草場和疏林草場麵積則較小。
    1畜牧業以適應高寒能力強的藏係綿羊和犛牛為主,次為山羊和馬,並有少量驢、騾(東部農業區)和駱駝(柴達木盆地)。全省牧區均以草原畜牧業為主,藏係綿羊所占比重大,分布廣,是全國主要羊毛產區之一。曆來以生產富彈性、韌性及耐蘑的“西寧毛”著稱,近年產量超過1.6萬噸,為1949年的3倍多。犛牛頭數約占全國犛牛總數的40%,過去主要供乳、役用。80年代以來開始作為肉牛輸往香港。
    2全省種植業過去多集中於日月山以東的東部農業區,生產水平低,糧食生產不能自給。20世紀50年代以來,除東部農業區外,還在柴達木、共和、沙珠玉、茶卡、門源等盆地和青海湖濱湖平原等地相繼建立一批大型機械化國營農場,在牧區中形成一些新墾區。目前全省耕地達56.45萬公頃,其中70.8%為山旱坡耕地,29.2%為水澆地。土地墾殖利用程度低,耕地分布不均,一年一熟,複種指數不高,生產發展潛力大。農業以旱作為特色,種植業以糧食作物為主,其麵積約占作物總播種麵積的68.09%,主要有春小麥、青稞,次為蠶豆、豌豆、馬鈴薯等。經濟作物較為單一,以油菜籽居絕對優勢,其他經濟作物有限。在作物布局上,東部農業區作物分布上限一般為海拔3200米,青南高原則達3900米。隨海拔和溫度的變化,作物的垂直分布差異非常顯著。在東部農業區,由河穀低地到淺山和腦山地區,形成喜溫的瓜果、蔬菜,溫涼的小麥、豆類,耐寒的青稞、油菜的立體生產布局。
    3全國森林覆蓋率最低的省份。全省有林地麵積約9.408萬公頃,而灌木林麵積則達143.29萬公頃,森林覆蓋率僅0.26%,包括灌木林僅2.6%。木材蓄積量為萬立方米。森林資源分布極不平衡,主要集中於東經96°~103°的省境東半部,而西半部甚至基本絕跡。山地森林多分布於祁連山、西傾山、阿尼瑪卿山、巴顏喀拉山和唐古拉山等山係,以雲杉為主,次為圓柏和樺、山楊等。荒漠灌叢則主要分布於柴達木盆地、青海湖盆地和海南台地的半幹旱沙地上,以檉柳、梭梭、沙拐棗、麻黃等為主。人工林多見於東部農業區和柴達木盆地新墾區。野生植物資源分布廣,數量多,尤以西寧大黃、冬蟲草、青貝母、黃芪、羌活、雪蓮最為著名。冬蟲草產量約占全國的70%,為青海重要的傳統出口物資。
    4水產捕撈和養殖發展較晚。全省湖泊眾多,水域廣闊,除鹽湖外,一般均擁有一定的魚類資源。青海湖和紮陵湖及鄂陵湖均盛產無鱗魚,現已發展為省內的兩大天然漁場。淡水養殖則以柴達木盆地的可魯克湖產量為較大。東部農業區部分水庫和共和縣的褡褳海等淡水水麵,已經放養了引進的淡水魚類,唯產量較低。
    農業區根據農業生產條件和特點及其地域差異,全省可分為4大農業區:
    1東部農業區。全省農業利用條件較為優越、墾殖利用曆史悠久、種植業最為集中、生產較為發達的農業區。位於省境東北部,地處黃土高原向青藏高原的過渡地帶。耕地麵積達43.1萬多公頃,占全省耕地麵積的73.5%,墾殖指數平均約為11.2%,是本省糧、油生產區和蔬菜、瓜果生產基地。
    2環湖牧農區。是多民族聚居區,長期以來以經營草原放牧畜牧業為主。20世紀50年代以來種植業有較大發展,已占重要地位。全區位於青海湖南北有可利用草場683.77萬公頃,占全省的20.4%。牲畜以發展毛肉兼用半細毛羊和肉乳兼用牛為重點,是本省綿羊改良的重點地區和商品畜產品的集中產區。種植業主要分布於黃河穀地、共和盆地、青海湖濱湖平原和黑河河穀等地,有耕地9.21萬公頃,河穀地帶種植業發展較早,但規模不大;共和盆地和濱湖平原耕地集中連片,以國營農牧場為主,多為牧區中的新墾區。祁連山地海拔3000米左右的山地陰坡還有以雲杉、冷杉為主的森林,為重要的水源涵養林。
    3柴達木盆地牧農區。本區原為純牧區,現為省內最重要的新墾區和商品糧基地。有可利用草場743.7萬公頃,占全省的22.2%,絕大部分屬荒漠草場和山地草原草場,牲畜以綿羊為主,其次為牛、山羊和駱駝等。有耕地4.3萬多公頃,主要為20世紀50年代以來國營農場陸續新開墾的耕地,機械化水平較高,其耕地和糧食產量均約占全區的3/4左右,糧食商品率平均約為30%,個別高達45%,成為盆地綠洲灌溉農業的重要支柱。
    4青南高原牧業區。省內重要牧區、畜牧業生產基地和森林資源集中分布區。位於省境南部,海拔大多在3500~4800米,草場麵積大,多屬高山、亞高山草甸和灌叢草甸草場,次為沼澤草場,為典型的高寒牧區。牲畜以犛牛和藏係綿羊為主,是青海最重要的地毯毛羊生產基地。種植業局限於部分低暖的河穀地帶,多呈零星小塊分布。全區森林總麵積約占全省的51%,有林地麵積約占全省的23.7%,有較大麵積的原始林,多為江河源頭地區極為寶貴的水源涵養林。
    工業青海境內礦產資源極其豐富,又有黃河上遊龍羊峽至積石峽河段豐富的水力資源,以及大量的農畜產品和野生動植物資源等。但原有工業基礎較差,直至20世紀50年代以後才開始建立起具有青海特色的現代工業,成為工業、農牧業經濟共同發展的省份。目前全省已初步形成以機器製造、食品和紡織為主,包括輕紡、皮革、造紙、食品、鹽化工、電力、機械、冶金、煤炭、石油、電子、建材、畜產品加工、森林采伐與加工等門類比較齊全的現代工業體係。
    1機器製造工業。自60年代崛起以來,已建立以機床工具、工程機械和汽車三大行業為支柱,包括重型機床,礦山、通用和農牧機械,汽車、精密儀表、電機和電器等多種產品的製造業,並成為西北地區機床工具和工程機械工業主要基地之一。
    2紡織工業。經過50年代以來的建設,已建成以毛紡織工業為主體,包括毛、棉、麻紡織,針織複製品和服裝製造等初具規模並較為完整的紡織工業體係,尤其是50年代末期依靠大量羊毛資源建立的毛紡織工業,已能生產粗紡、精紡、絨線、毛毯、長毛絨、工業用呢、羊毛衫等七大類產品和高、中、低檔各類配套的毛紡織產品。
    3食品工業。主要有糧油加工、乳品、釀酒、製鹽、屠宰及肉類加工等均已形成一定生產規模,以滿足省內需要為主,部分產品銷往國內外。
    4鹽化工業。在柴達木盆地諸鹽湖中富集著巨量的鉀、鈉、鋰、鎂、硼、溴、碘等鹽類礦床,其儲量之大,礦種之多,品位之高,均居全國之冠。其中察爾汗鹽湖是世界最大的幹鹽湖,已建有現代化大型的鉀肥廠和10餘座小型鉀肥廠;茶卡、柯柯、昆依特和格爾木等鹽廠主要生產原鹽、再生鹽、粉碎洗滌鹽、加碘鹽和腸衣鹽等。
    5建材工業。茫崖石棉礦是全國儲量最大的著名大型長纖維石棉礦床之一,已建有年處理礦石34萬噸、年產石棉1.2萬噸的選礦車間,自動化程度較高。
    6石油工業。始於50年代中期,現已開發的有花土溝、尕斯庫勒、尖頂山、冷湖等油田,並建立了冷湖、花土溝兩個煉油廠。1991年原油產量超過100萬噸。
    7煤炭工業。已擁有大小煤礦41個,年產原煤270多萬噸,以大通和熱水兩礦開采規模較大,年生產能力達171萬噸。
    8有色金屬工業。柴達木盆地北緣的錫鐵山鉛鋅礦,是國家重點建設的大型有色金屬礦之一。正在建設中的還有中國目前規模最大的青海鋁廠。此外,在省境的阿爾金山東段發現了長達10餘公裏的紅藍寶石礦帶。
    9電力工業。龍羊峽水電站為黃河上遊第一梯級大型電站,裝機容量達128萬千瓦。全部建成後年發電量將達60億度。除黃河上遊大型電站外,全省中小水電蘊藏量仍有1300多萬千瓦。1990年底,全省6州23縣已建成154個電站,總裝機容量達10萬千瓦。
    交通運輸青海地處中國內陸,交通運輸發展緩慢,加之地勢高峻,河流比降大,流速急,無航運之利。陸運以公路運輸占絕對優勢。1949年僅有公路472公裏,主要以牛、馬馱運為主。20世紀50年代以來,已初步形成以西寧為中心的公路、鐵路、民航等現代交通運輸體係。1公路運輸遍及全省城鄉各地,1990年公路通車裏程達1.67萬公裏。主要有甘青、青藏、敦格、敦茫、茶茫、青川、青新、寧張等公路幹線。其中以全長2122公裏,由西寧經格爾木至拉薩的青藏公路最為重要,成為橫貫全省的大動脈,把柴達木同祖國各地緊聯起來,也是內地通往西藏的要道。敦格公路溝通甘肅與青海的聯係。並將部分出入西藏的物資經蘭新鐵路柳園車站轉運。從格爾木經茫崖去新疆東南部的青新公路也有重要意義。2鐵路通車裏程1100公裏。蘭州至西寧的蘭青線長176.5公裏,是青海對外聯係的鐵路幹線。已建成的青藏鐵路一期工程西寧—格爾木段,全長867公裏已通車營運,將有力促進柴達木盆地資源的開發和區域經濟的發展,還大大便利了西藏和內地的交通。3格爾木—拉薩的小型輸油管道也已建成使用。4民航已有西寧至北京、西安、太原、蘭州,格爾木至西安和拉薩等6條航線,通航裏程達4038公裏,改建和新建了西寧、格爾木機場。
    (鮮肖威)
    青龍鎮上海市早期興起的集鎮之一。位於市境西部青浦縣東北境,白鶴以東,重固以北,北濱青龍江。青龍江為古鬆江(今吳淞江)故道,相傳三國時曾於此建造青龍戰艦而得名。唐天寶年間,(742~755)置青龍鎮,成為當時東南通商大邑。宋置市舶司,一度成為對外貿易港口,有“小杭州”之稱。繁華興盛,前後持續近200年,宋末,青龍鎮則因鬆江上遊日益淤淺,下遊日趨束狹,大船難以直接出入,原有港口貿易活動便漸移至今上海舊城區內,遂趨衰落。明嘉靖年間(1522~1566),曾設縣治於青龍鎮,後又移青浦縣治至唐行鎮(今青浦城廂鎮),青龍鎮因有舊青浦鎮之稱。鎮後有南宋酒瓶山遺址。
    (陸心賢)
    青田縣浙江省麗水地區轄縣,重要僑鄉。位於甌江中下遊。麵積2484平方公裏,人口44.8萬。縣府駐鶴城鎮。全縣在外華僑6000餘人,僑居40多個國家和地區。唐置縣。縣境西有洞宮山,南有南雁蕩山,北有括蒼山。甌江橫貫縣境中部,山高穀深,水利資源豐富。青田盛產油茶籽,產量為全省之冠,設有油茶科學研究所。傳統手工藝以石雕、畫簾、竹編為最著名。青田石雕曆史悠久,運用鏤空和立體圓雕等技藝,雕刻成各種藝術珍品,暢銷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名勝古跡有石門洞、試劍石等。石門洞在縣城西北35公裏甌江南岸,有石門飛瀑、摩崖石刻等20餘處勝跡,其中摩崖石刻係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俞康宰)
    青銅峽市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南地區轄市,新興的重工業城市。位於銀川平原南端。麵積1892平方公裏,人口21.52萬。古為靈州地,清初至民國屬寧朔縣。1960年成立青銅峽市,1963年改市為縣,1984年又改縣為市。市境海拔1127米。年均溫8.8c,1月均溫-7.6c,7月22.9c,10c以上活動積溫3253c,年降水量185毫米。盛產稻麥,全市平均每公頃產糧超7.5噸,人均一噸糧,是寧夏最大的商品糧產區。隨青銅峽水利樞紐的建成,以廉價的水電為基礎,在攔河大壩附近建設了煉鋁、水泥等高耗能工業,此外還有機械、造紙、食品、紡織、化肥等企業。全市工業產值僅次於銀川、石嘴山,居寧夏第3位。附近礦產、農牧、水利資源豐富,交通方便,具有進一步發展電力和高耗能工業的優越條件。
    (汪一鳴藍慧珠)
    青銅峽水利樞紐黃河上遊以灌溉為主,結合發電、防淩、工業用水等的綜合水利樞紐。是寧夏北部石(嘴山)銀(川)青(銅峽)電網的重要電力生產基地。位於黃河上遊最後一道峽穀。建於20世紀50~60年代。工程主體是一座帶泄水管河床閘墩式電站,大壩壩軸線全長694米,壩高42.7米,總庫容6億餘立方米,裝機容量27.2萬千瓦,年均發電量約10億度。青銅峽樞紐工程的建成結束了青銅峽灌區無壩引水的曆史,大大提高渠道供水保證率,擴大了灌溉麵積。因黃河泥沙淤積,現庫容已不足1億立方米。水庫波光浩渺,洲灘林草蔥籠,水鳥悠遊,左岸山坡上有古塔群“一百零八塔”,是寧夏遊覽勝地,現已劃為自然保護區。
    (汪一鳴藍慧珠)
    青藏高原世界最高的大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稱。西起於帕米爾高原,東及橫斷山,北界昆侖山、阿爾金山和祁連山,南抵喜馬拉雅山,除西南邊緣部分分屬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錫金、不丹及緬甸等國外,絕大部分位於中國境內,包括西藏自治區、青海省大部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甘肅省、四川省與雲南省等部分地區,跨踞北緯25°~40°,東經74°~104°,麵積約占中國陸地總麵積的1/4。
    地質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最年輕的地質構造單元。在奧陶紀前後,青藏地區曾數度抬升和沉降,並為橫貫歐亞大陸南部的古地中海(亦稱特提斯海)所占據。早二疊世晚期,華力西運動使昆侖山隆起,揭開了青藏高原形成的序幕。其後,經印支運動、燕山運動及喜馬拉雅運動,隆起範圍不斷擴大,古地中海則隨之由北而南撤退,直至始新世晚期,西藏地區最終全部脫離海侵成陸。據古植物化石和孢粉、古土壤及上新世地層中三趾馬動物群化石等推斷,上新世末,原始高原麵的海拔僅約千米,更新世後的喜馬拉雅運動使高原地區整體大幅度急劇隆起,遂成地球之巔。這一期間上升幅度累計達3000~4000米。若以晚更新世以來的十餘萬年計算,年均上升量達10毫米以上。至今,高原仍以年均5~6毫米的速度繼續上升。
    根據板塊運動理論,認為青藏高原的隆起是印度板塊向北漂移,同歐亞板塊碰撞並俯衝於後者之下的結果。同時可能還受北方剛性的塔裏木地塊向南楔入青藏地塊的動力作用的影響。
    地貌高原海拔大多在3500米以上,總傾向為西北高、東南低。主要大山有東西或近東西走向、由北而南依次排列的阿爾金山脈、祁連山脈、昆侖山脈、喀喇昆侖山脈、唐古拉山脈、岡底斯山脈、念青唐古拉山脈、喜馬拉雅山脈及北西—南東或南北縱列走向的橫斷山脈。它們大多海拔在5500米以上。許多高峰海拔在7000米以上(表2),珠穆朗瑪峰、喬戈裏峰及希夏邦馬峰等則都超過了8000米。這些高大山脈構成了高原地形的骨架。高原地形結構的區域性差異明顯,高原腹地藏北地區(見羌塘高原)為高原麵保存較完整的典型高原;藏南雅魯藏布江中遊流域為山原寬穀地形;青海柴達木為一大盆地(見柴達木盆地);川西滇北的橫斷山區則為強烈切割、高差懸殊的高山峽穀地形等等。
    高原是地球上中低緯度地區最大的冰川作用中心。冰川覆蓋麵積約4.7萬平方公裏,占全國冰川總麵積的80%以上。現代冰川主要集中在念青唐古拉山、喜馬拉雅山中段、西昆侖山、喀喇昆侖山和祁連山等地。雪線高度位於海拔4500~6200米,大致東部低、西部高,南部低、北部高。高原上冰鬥、槽穀、冰磧壟堤及冰水洪積扇等古代的與現代的冰川地形普遍發育(見中國的冰川)。
    高原上凍土麵積150萬平方公裏,為北半球中低緯度地區凍土分布最廣、厚度最大、海拔最高的地區。凍土形成於距今1~2萬年前的晚更新世,一直延續至全新世。大致岡底斯—念青唐古拉山脈以北為多年凍土區,餘為島狀凍土或季節性凍土區(見中國的凍土)。由於土內凍融活動引起地麵變形或一係列有關的冰緣地貌類型,諸如凍脹丘、冰椎、熱融窪地與熱融湖等。劇烈寒凍風化作用形成許多岩屑坡、石海及石柱等。還有融凍泥流及凍融分選作用所形成的石堤、石環及多邊形土等等。
    在高原的部分幹燥的寬穀及湖盆內常見風蝕作用形成的流動沙丘與戈壁灘(見中國的沙漠,中國的戈壁);許多石灰岩山地有古代的或近代的喀斯特地貌(溶洞、石芽、峰林、孤峰、石牆等,見中國的喀斯特);藏北昆侖山一帶有4處火山群,有火山錐、方山及熔岩平原等火山地貌(見中國的火山)。
    高原是中國主要地震區。進入20世紀以來已發生過6次8級以上的大地震。高原又是中國強烈的地熱區,特別是在高原南部喜馬拉雅山一帶水熱爆炸、間歇噴泉、沸泉及溫泉廣泛分布,蘊藏有豐富的地熱能資源。
    水文、氣候與動植物高原南部與東部的邊緣山區河網密集,較大的外流河有屬於印度洋水係的雅魯藏布江(大支流有拉薩河、年楚河、尼洋曲與帕隆藏布等)、怒江、朋曲及屬於太平洋水係的長江、黃河與瀾滄江等大河的上遊段。水力資源豐富,河流侵蝕切割強烈,大河穀地深邃險峻;高原內部河網稀疏,季流河居多。高原上湖泊總麵積約3.2萬平方公裏,尤以藏北內流區的湖泊麵積大,數量多。因氣候趨幹,許多湖泊退縮,形成寬坦的湖濱平原,各湖盆之間多為低緩山丘相隔,地形開闊。除少數淡水湖及納木錯、色林錯等較大的鹹水湖外,多數湖泊因長期缺乏充足水源補給和湖水蒸發濃縮,已演化為高礦化鹽湖,甚至成幹涸鹽沼,蘊藏有豐富多樣的礦鹽。隨高原繼續隆起及其氣候進一步變冷趨幹,湖泊退縮的趨勢有增無減。
    青藏高原占據了大氣圈中對流層厚度的一半左右。冬季受西風急流控製,風大而幹燥;夏季受西南季風影響較深,溫度升高、降水增多。氣候總特點是氣溫低,年較差大,太陽輻射與日照充足,並為世界年雹日數最多(那曲、理塘一帶年雹日數20或30天以上)、多雹區範圍最大的地區。高原下墊麵相對於高原四周的自由大氣來說是個熱源,這一因素使青藏高原的農業種植上限及森林植被分布的高度均較同緯度的其他山地高出約千米,使它成為世界上最高的農業活動地域和森林分布區。在緯度和地勢雙重影響下,高原各地年均溫由東南部的20c以上遞降至西北部的-6c以下。受多重高山阻留,年降水量也相應地由2000多毫米漸減至50毫米以下;喜馬拉雅山脈中西段北側為雨影地區,年降水量不足600毫米。
    與上述水熱條件相聯係,高原東南部天然森林茂密,有儲量豐富的各類森林資源,野生動植物種類也極繁多,發育著類型眾多的酸性的森林土壤,土壤表層腐殖質積累過程、原生礦物風化作用及淋溶作用等均較強烈;其餘大部分地區主要為多年生中生或旱生的灌叢與草本,擁有廣袤的天然牧場,但動植物種類較簡單貧乏。發育著堿性的草原土壤和漠境土壤,生物、化學作用相對減弱,土壤有機質含量較少、砂礫含量較多、淋溶作用弱。上述這些生態環境的特點決定了青藏高原上宜林地域偏於喜馬拉雅山南側和橫斷山脈一帶,適宜種植業活動的地域局限於東部和南部海拔較低、氣候較溫暖的湖盆寬穀地段、而大部分高寒地區則除部分可供放牧利用外,大多為荒野之域。
    自然地理區在地勢高度、地理緯度和距海遠近等諸因素共同作用的製約下,隨著高原由東南暖濕向西北幹冷遞變的水平帶狀分異,出現森林、草原、荒漠等不同自然景觀地帶的依次更迭。山地自然景觀垂直帶譜性質也由東南部的海洋性濕潤型遞變為高原腹地的大陸性幹旱型,其優勢垂直帶相應由森林成分轉變為草原及荒漠成分,帶譜結構由繁而簡,景色慚趨單調。喜馬拉雅山南側,從山麓海拔數百米的熱帶雨林或常綠闊葉林開始,往上相繼為針闊葉混交林、暗針葉林、灌叢、草甸直至雪線以上的高山永久冰雪帶等不同類型的垂直自然帶,幾乎重現了從低緯度的熱帶至高緯度的寒帶或極地帶之間所有主要的水平自然地帶,成為中國山地自然景觀垂直帶譜最完整之典型。自然地域的水平分異和垂直分異緊密結合是青藏高原地表自然界區域分異的顯著特點。根據地勢結構、生物氣候環境與垂直自然帶譜及土地開發利用等方麵的區域差異,青藏高原可劃分為10個自然地理區:
    1喜馬拉雅山南翼亞熱帶及熱帶北緣山地森林區。為青藏高原向印度恒河平原過渡地段,地形陡峻,流水侵蝕作用強烈,深切的穀地海拔多低於2000米。氣候暖熱濕潤,最暖月均溫18~25c,年降水量1000~4000毫米,幹燥度小於1.0,天然森林覆被率高、樹種多,自然景觀豐富多采,垂直分帶明顯。海拔1000米以下的山地是由熱帶常綠雨林和半常綠雨林組成的垂直基帶,林內有板狀根,老莖生花等現象,多藤本與附生植物,林相密鬱潮濕。其上為栲、青岡等樹種組成的山地常綠闊葉林帶,具“霧林”或“苔蘚林”特征。林下發育了磚紅壤性土壤和黃壤。農作物可一年兩熟至三熟,主要有水稻、雞爪穀、玉米、麥等。還可栽植茶樹、甘蔗和香蕉等,有“西藏江南”之美譽。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種類多,有麝香、天麻、三七、貝母、胡黃連和雪蓮等著名藥材。
    2藏東川西山地針葉林區,為雅魯藏布江中遊下段與毗鄰的橫斷山脈中北段。分布著彼此平行的、近南北走向的山脈和水係。發育高山峽穀地貌。大河穀地多在海拔2500~4000米。氣候溫暖濕潤至半濕潤,最暖月均溫12~18c,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幹燥度0.5~1.5,山地垂直自然分帶較顯著,除部分幹旱穀地為白刺花等有刺灌叢禾草-褐土帶外,主要以高山鬆及部分高山櫟組成的針闊葉混交林-棕壤帶和雲、冷杉暗針葉林-漂灰土、暗棕壤帶占優勢,森林上限高達4400~4600米,為世界之冠。森林資源豐富,是中國西南部用材林生產基地。野生動植物資源中有珍稀的大熊貓、藏馬雞以及麝香、鹿茸、蟲草等貴重藥材。河穀地區農作物以青稞、小麥為主,並宜發展核桃、蘋果、梨和桃等。水能資源蘊藏量甚大。
    3藏南山地灌叢草原區。為雅魯藏布江中遊與朋曲上遊流域,寬穀盆地為主,一般海拔在3000~4500米。氣候溫暖半幹旱、最暖月均溫10~16c,年降水量200~500毫米,幹燥度1.6~4.0。海拔4000米以下地區為三刺草、白草、固沙草和西藏狼牙刺等組成的山地灌叢草原植被,高地為亞高山針茅草原。與此相應的山地灌叢草原土和亞高山草原土都有碳酸鈣積聚特征,質地粗,部分有鹽漬化現象。河穀地區是西藏重要農區,有“西藏糧倉”之稱。農作物一年一熟,有青稞、小麥、豌豆和油菜等。由於日照充足、太陽輻射強度大、光溫配合好,麥類作物產量高,小麥曾創805.6千克/畝的高產紀錄(1975年)。在局部地區青稞可種植於海拔4700餘米處,冬小麥種植上限4200米;海拔3500米以下河穀地區可發展蘋果、核桃等;山坡水土流失較劇,應營造人工林以綠化環境、防風固沙和提供部分薪材。高寒的草原則是綿羊和犛牛的天然牧場。
    4青東祁連山地草原和針葉林區。包括積石山以北的青海省東部及祁連山東段。祁連山東段由數條平行排列的山地組成,山峰多超過4000米。縱向穀地海拔2500~3500米。青海湖盆地海拔3200米以上,青海湖麵積4635平方公裏,為中國最大的鹹水湖;東部湟水、黃河穀地海拔低於2000米,並有黃土堆積,流水侵蝕作用較強,階地發育。氣候溫涼半幹旱,最暖月均溫12~18c,年降水量250~600毫米,幹燥度1.0~3.0,植被以西北針茅、短花針茅和冷蒿等組成的山地草原為主,與雲杉、圓柏等針葉林呈陰陽坡分布,在高寒的湖區及寓山分別為紫花針茅草原及灌叢草甸。土壤為山地粟鈣土、亞高山灌叢草甸土、棕褐土等。東部低地適宜種植小麥、青稞和油菜;大部分天然草場適宜放牧綿羊、犛牛和馬。現有森林須予保護與合理采伐。
    5那曲玉樹高寒灌叢草甸區。包括怒江河源以東至川西北若爾蓋一帶。地麵切割淺,多寬穀、盆地和緩丘,海拔3500~4600米。冰緣地貌發育,有島狀凍土。氣候寒冷半濕潤,最暖月均溫6~10c,年降水400~700毫米,幹燥度0.8~1.5,植被為草甸和灌叢。發育有高山草甸土和亞高山灌叢草甸土。因地形低窪,沼澤及沼澤草甸廣布。著名的若爾蓋沼澤是中國最大的泥炭沼澤區。除海拔稍低處有少量青稞等種植外,遼闊的草場是犛牛和綿羊的優良放牧地。此外,還盛產貝母,蟲草和大黃等藥材。
    6青南高寒草原區。包括唐古拉山與昆侖山之間的長江、黃河上遊一帶切割淺的波狀高原,平均海拔4200~4700米,氣候寒冷半幹旱,多年凍土連續分布,冰緣地貌發育,最暖月均溫6~10c,年降水量200~400毫米,幹燥度1.0~3.0,紫花針茅草原遼闊,高山草甸和沼澤草甸也有相當麵積,土壤為高山草原土、高山草甸土和沼澤土等。農作物極為有限,是放養犛牛和綿羊的純牧區,但草場的載畜量低。
    7羌塘高寒草原區。“羌塘”係藏語“北方高平地”之意,指岡底斯—念青唐古拉山脈以北的內流區,一般海拔4400~4800米。氣候寒冷半幹旱,最暖月均溫6~10c(局部地方達12c),年降水量100~300毫米,幹燥度1.6~6.0,湖泊星羅棋布,為中國第2大湖區(見中國的湖泊)。優勢植被為紫花針茅草原,高山草甸不發育。高山草原土以有機質含量低,碳酸鹽聚積、土層薄、含礫多為特征,大部分地區隻宜放牧綿羊,載畜量很低。野生動物種類少,但多藏羚、野驢和野犛牛等特有動物。人煙稀少,大部為“無人區”。
    8阿裏山地半荒漠與荒漠區。包括高原西南隅的喜馬拉雅山、岡底斯山和喀喇昆侖山及其間的印度河上源寬穀與班公錯盆地,低地海拔3800~4500米。氣候溫涼幹旱,最暖月均溫10~14c,年降水量50~150毫米,幹燥度6.1~15.0,幹旱剝蝕作用強盛,植被為沙生針茅、駝絨藜和灌木亞菊為主的荒漠草原和荒漠。發育有山地荒漠草原土和亞高山荒漠土。以牧業為主(綿羊和山羊),也有青稞、春小麥和豌豆等種植業,但無灌溉即無農業。
    9昆侖高寒半荒漠和荒漠區。位於昆侖山脈中西段南翼,平均海拔5100米,其間開闊湖盆海拔4800米以上。氣候寒冷幹旱,寒凍剝蝕作用極盛,為連續多年凍土分布區,最暖月均溫4~6c,年降水量20~100毫米,幹燥度6.1~20.0。湖濱平原廣布墊狀駝絨藜為主的高寒荒漠,山麓洪積扇上則為青藏苔草為主的高寒荒漠草原。發育的高山荒漠土和高山荒漠草原土較原始貧瘠。因氣候嚴酷,草場質量差,目前開發極少,僅暖季放牧少量綿羊和山羊。西部阿克賽欽(意為“白漠”)地區更為荒涼不毛之地(見阿克賽欽盆地)。
    ⑩柴達木山地荒漠區。包括柴達木盆地及其外圍的西祁連山、阿爾金山和昆侖山北麓一帶,是青藏高原向西北幹旱區過渡地段。氣候溫涼而極度幹旱,最暖月均溫10~18c,年降水量15~200毫米,幹燥度6.1~50.0,幹旱剝蝕作用強盛,有較大麵積的戈壁和沙丘等風成地貌,荒漠植被以膜果麻黃、紅砂、蒿葉豬毛菜及蒿屬等旱生、超旱生灌木、半灌木占優勢,並有白刺、栓柳等鹽生灌叢。灰棕漠土和鹽土分布較廣。在海拔2600~3000米的柴達木盆地的中部湖成平原上廣布鹽沼和鹽殼及數量眾多的硫酸鹽-氯化物型鹽湖,其中察爾汗鹽湖乃世界最大的幹鹽湖。鹽湖盛產石膏、食鹽及鉀、鎂、硼鋰等十多種稀有元素等礦鹽,還有石油和鉛鋅礦等,故有“聚寶盆”之稱,除柴達木部分綠洲可發展灌溉農業,種植春小麥、青稞與馬鈴薯外,廣大的荒漠、山地草原及部分鹽化草甸僅可供放牧駱駝、羊和犛牛。防治風沙和土壤鹽漬化以及建立人工飼草基地是該區農牧業生產發展的關鍵。
    自然保護區由於青藏高原地理環境獨特而又綺麗多姿,一些具有生物地學研究價值或旅遊觀光價值的自然景觀已經建立或將要開辟為自然保護區及旅遊風景區,如珠穆朗瑪峰自然保護區等(見中國的自然保護區)。
    人文概況青藏高原地廣人稀,人口僅1300萬左右,是以藏族為主,並有門巴、珞巴、回、漢、蒙古、彝、納西、怒、羌、白、獨龍等數十民族聚居之地。由於自然環境嚴峻,現為中國經濟開發水平較低地區。
    (李明森)
    青州市山東省曆史文化名城,縣級市,著名烤煙產地和重要農產區。位於省境中北部,膠濟鐵路中段。麵積平方公裏,人口85.74萬。古稱青州,是古九州之一,因地處海(渤海)岱(泰山)之間,為青山綠水之地而名。漢屬廣固縣,魏建益都,金稱南陽,元稱益都路,明、清為青州府治所。辛亥革命後改稱益都縣。1958年將臨淄縣並入,1961年又析出。1986年改益都縣為青州市,屬濰坊市管轄。1988年改為省直轄行政單位。市境位於魯中山地丘陵北部。西南部低山丘陵綿亙,東北為小清河、彌河衝積平原,地勢自西南傾向東北。地形類型多樣,地下水豐富,灌溉方便,宜於農業綜合發展。農產品以糧食和烤煙、花生為主,南部山丘區盛產山楂、柿餅、核桃等。烤煙種植麵積大,產量高,質量好,所產“青州煙”顏色金黃,吸味香醇,品質優異,馳名中外。特產青州蜜桃、銀瓜和中藥全蠍等。青州酒和剪刀也久享盛名。主要礦產有鐵、鉛、磷、重晶石、鉀長石等。工業生產以機械、卷煙、紡織、火柴、罐頭為重要。名勝古跡較多,著名的有雲門山、駝山隋唐石窟造像,範公(仲淹)亭和偶園等。
    (陳龍飛)
    清江長江中遊湖北省境內僅次於漢江的第2大河。源於省境利川縣東北齊嶽山龍洞溝,自西向東橫貫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境,於枝城市注入長江。全長423公裏,流域麵積1.67萬平方公裏。清江幹流分3段:河源至恩施為上遊,長153公裏(其中有9.7公裏為地下伏流),河床平均比降6.5‰;恩施至資丘為中遊,長160公裏,平均比降1.8‰;資丘至河口為下遊,長110公裏,平均比降0.74‰。清江支流流短坡陡,分布成羽狀,流域麵積在500平方公裏以上的有忠建河、馬水河、野山河、龍王河、招來河、丹水、漁洋河。清江流域地勢自西向東傾斜,除上遊利川、恩施、建始3塊較大盆地及河口附近有少數丘陵、平原外,80%以上是山地,呈高山深穀地貌。流域內石灰岩廣布,喀斯特地貌發育。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年降水量1415毫米,集中夏季。徑流深約870毫米。清江河口年平均流量464立方米/秒,年平均水量147億立方米。豐、枯水年水量相差約一倍,7月最大,1月最小。清江流域屬鄂西暴雨區,恩施和五峰附近為暴雨中心。清江為山溪性河流,洪水陡漲陡落,年最大洪峰多發生在6、7月份,常與長江洪水遭遇而加大對荊江的威脅。下遊搬魚咀站實測最大洪峰流量為1.89萬立方米/秒,最枯流量27.5立方米/秒,洪枯流量比值達687倍。與長江其他支流相比,清江含沙量較小。清江總落差1430米,全流域理論蓄能達290萬千瓦,可開發水能資源裝機容量177萬千瓦,年發電量90億度。恩施至長灘間水能蘊藏集中,宜建以發電為主,兼有防洪、航運等效益的大型水庫。重點開發的隔河岩水電樞紐工程完工後,裝機容量可達120萬千瓦。茅坪以上僅局部河段通航小機動船;茅坪以下137公裏可通航5~20噸機動船。其中,磨市以下22公裏,受長江水頂托,可季節通航500噸級船舶。清江流域人口約273萬,耕地約26.5萬公頃,多集中於河口附近和上遊3盆地內。森林資源僅次於神農架林區,居全省第2位。流域內的鐵、磷礦藏豐富、居全國重要地位。
    (石銘鼎)
    清江縣見樟樹市。
    清涼峰自然保護區清涼峰為皖浙邊境西天目山最高峰。海拔1787米。位於安徽省東南部,介於歙縣、績溪縣和浙江臨安縣之間。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溫暖多雨,自然生態良好。保護區麵積約3000公頃。有木本植物400多種,草本植物千餘種。著名者有華東黃杉、南方鐵杉、三尖杉、香果樹、鵝掌楸、赤楠、連香樹、銀杏、領春木、銀雀樹、天目木薑子、珍珠黃楊、白杜鵑、山梅花、箭竹、黃山鬆等,林間有八音鳥、相思鳥、白頸長尾雉、蘇門羚、短尾猴、獼猴等珍禽異獸。為保護這一地區的生態係統、安徽省已於1979年將清涼峰劃為自然保護區。區內亦多奇峰怪石和山泉瀑布,盛夏最高溫多在25c以下,是理想的遊覽避暑勝地。
    (朱孟春)
    清水河寧夏境內黃河水係的主要河流。發源於固原縣南部開城附近,流經固原、海原、同心至中寧泉眼山注入黃河,全長320公裏,流域麵積1.4481萬平方公裏。東南西三麵為地形破碎、溝穀發育的黃土地貌,中為南高北低的河穀平原。河穀寬2~10餘公裏不等。流域內年均降水量349毫米,年徑流量2.16億立方米。因全流域已建成沈家河、長山頭等中小型水庫78座,灌溉農田1.12萬公頃,故年徑流量大為減少,現僅有1.24億立方米。流量年際變化大,月分配不均,汛期7~10月水量占全年的69%,農作物需水的5~6月僅占全年的9%。清水河是多沙河流,年均輸沙量0.25億噸。全流域平均泥沙侵蝕模數3410噸/平方公裏。由於幹支流流經含鹽量高的第三係紅層或石膏地層,河水礦化度高,並由上遊向下遊遞增,河口達4900毫克/升。當地采取排鹽蓄淡與農業措施相結合,利用中下遊苦水灌溉農田,獲得了較好收成。清水河河穀平原地勢平坦,有較大麵積水澆地。下遊已開辟為引揚黃河水的新灌區。土壤多為黑壚土。農作物有春小麥、冬小麥、糜穀、馬鈴薯、胡麻、芸芥、玉米、高梁、蕎麥等,是寧夏南部的重要農耕地帶。
    (汪一鳴藍慧珠)
    清遠市廣東省轄市。糧食和家禽重要產區。位於省境中部,廣州市西北,北江中遊。轄英德、佛岡、連縣、陽山4縣和連山壯族瑤族、連南瑤族2自治縣。麵積1.90萬平方公裏,人口338.23萬;其中市區麵積3602平方公裏,人口102.76萬。秦建冽江縣,漢改中宿縣,屬南海郡。梁置清遠郡,轄中宿縣。隋廢清遠郡,合並諸縣為清遠縣至今。1983年起歸廣州市轄。1988年起改省直轄。市境地勢從西北向東南傾斜,南部平坦開闊,三麵皆山地丘陵,合圍成清遠盆地。北江及其支流濱江、潖江流經縣境,山區水力資源豐富,喀斯特地貌發育。受地形影響,清遠是廣東最大的暴雨中心之一,最大日暴雨量達763毫米(1982年5月17日),盆地常成澤國。農業盛產水稻、甘蔗、花生、蠶桑、茶葉、黃麻等。又為廣東著名“三鳥”(雞、鵝、鴨)之鄉。林產豐富,多鬆、杉、毛竹、油茶、油桐等。麻黃雞、烏棕鵝、筆架茶、源潭紅煙和清遠筍被列為本市五大特產,暢銷國內外。礦產主要有硫鐵礦、鐵、煤、鎢、鉛、鋅、鉀長石、石灰石和耐火土等。已建立氮肥、水泥、木材加工、造船、農機、陶瓷等工業部門。1988年於縣境發現的原岩脈金礦,儲量中型,僅次於高要縣金礦,居廣東省第2位。交通方便,曆史上為南北交通要道。京廣鐵路縱貫東部,沿線有潖江口、源潭、銀盞坳等車站,俱為重要水陸交會點和圩鎮。沿北江航運可達廣州、韶關等地。清城鎮為北江中遊港口、市工業中心。清遠旅遊資源豐富,名勝古跡頗多,最著名的為飛來峽遊覽區。
    (徐俊鳴司徒尚紀)
    邛海四川省第2大淡水湖。古稱邛池。位於西昌市東南5公裏,海拔約1510米。由構造斷裂形成,作西北—東南向延伸,平麵呈葫蘆狀。湖麵29平方公裏,平均水深14米,最深處34米,蓄水3.2億立方米。盛產魚蝦30多種,是四川著名天然漁場,年最高捕魚量達750多噸,大蝦20多噸。湖區還有天鵝、白鶴、鴛鴦等10多種動物。邛海水溫適宜,四時可以遊泳,是四川理想的水上運動場,四川省航海俱樂部即設於此。湖濱廣種稻麥和蔬菜。湖西有拔地而起,翠峰挺秀的瀘山,海拔達2817米。有漢柏、唐柏和明桂等稀有古樹以及光福寺、蒙段寺、三教庵、祖師殿等廟觀。瀘山和邛海遙相呼應,是四川具有特色的自然風景區之一。
    (鄭霖)
    邛崍山岷江和大渡河的分水嶺,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的地理界線和農業界線。為四川盆地灌縣至天全一線以西山地的總稱,自北向南主要有海拔5551米的霸王山、海拔5072米的巴朗山、海拔5338米的夾金山和海拔3437米的二郎山等山。山體由花崗岩、石灰岩、結晶灰岩、大理岩、砂板岩等組成,耐風化侵蝕。山體褶皺強烈,山峰峻峭,山脊海拔達5000米以上。主峰四姑娘山海拔6250米,為四川著名高峰之一。海拔5000米以上地區積雪終年不化,有現代冰川分布,並有古冰川遺跡。山脈近南北向,東陡西緩,當河流橫切山脊時往往形成深邃峽穀,多跌水,富水力資源,已建有魚子溪電站。主要礦產有煤、鐵、鉛、鋅、銅、硫、石棉和大理岩。邛崍山東坡雨澤充沛,海拔2100~2300米地帶年降水量達2000~2500毫米,向有“華西雨屏”之稱。由於雨多濕重,植被茂密,是中國邊茶主要產區。西坡雲少霧散,氣候幹燥,植被稀疏。邛崍山東部為農業區,西部屬半農半牧區。邛崍山是四川大熊貓、金絲猴、扭角羚等多種珍稀動植物重要分布區。為保護上述動物及生態環境,辟有麵積約20萬公頃的汶川臥龍(見臥龍自然保護區)、4萬公頃的寶興蜂桶寨、1.26萬公頃的天全喇叭河3個自然保護區。夾金山是紅軍長征時翻過的第1座大雪山。南邊的二郎山是川藏公路要道,為四川通往西藏的第一險要,公路埡口海拔約2890米。
    (鄭霖)
    瓊結縣西藏山南地區轄縣。著名古城,有“吐蕃王朝故都”之稱。原名窮結。1986年改現名。位於西藏自治區南部,雅魯藏布江中遊,雅礱曲河穀。麵積1029平方公裏,人口1.56萬。縣府駐瓊結雪。瓊結已有1500年曆史,曾是吐蕃遷都拉薩前的都城所在,建有吐蕃第二大宮殿——青瓦達孜宮。木惹山建有鬆讚幹布等藏王墓群,是西藏藏族唯一的墓葬群,墓地保存有石碑、石獅等雕刻。縣境氣候溫和,土地肥沃,資源豐富,農牧業發達。農作物主要有青稞、小麥、豌豆、油菜、蕎麥等。手工業以產陶器、木碗、馱鞍、竹器等著稱。
    (溫景春)
    瓊州海峽中國三大海峽之一。位於雷州半島與海南島之間。地質時期海南島曾與大陸聯成一體。第四紀初期,新構造運動使地殼急劇上升,瓊州海峽由地塹式斷陷形成。此後,海南島與大陸分離。海峽大致呈東西方向延伸,長80.3公裏,寬度最大39.6公裏,最狹19.4公裏,平均29.5公裏。平均深度44米,最深120米。海峽麵積2370平方公裏。斷裂陷落亦反映在海峽的地貌上:兩岸突出的岬角與凹進的海灣交替排列,遙相成對。北岸廣布玄武岩台地,台地或直接臨海、構成陡崖;南岸為磨蝕-構造熔岩台地岸,亦有海崖。兩岸均有火山岩。海灣內有沙灘、泥灘和珊瑚堆積。海南島最大河流南渡江經海峽入海,在河口區沉積成厚約20米的水下三角洲。海峽底部多為基岩出露地區。海峽西半部海流分布的變化規律較一致,東半部水深,風向和流速變化大,海流複雜,海水多由粵西流入北部灣。
    瓊州海峽為南海交通走廊,北有海安,南有海口、鋪前等港。尤以海口港為重要,雖水淺灘多,不利船泊,但經疏浚,已成為海南省海陸運輸樞紐。從廣州、香港、汕頭、湛江等港至廣西北海、越南海防等港的航線均經海峽。海口與廣州、湛江、清瀾、北海等港有定期客貨輪往來。大陸客貨在徐聞海安港改輪渡海,海安港已成為水陸聯運重要口岸。
    海峽附近是中國著名的北部灣漁場和清瀾漁場,盛產多種經濟魚類,海水養殖業(如麒麟菜、珍珠)也較發達。海峽南北還有鋪前灣、馬嫋和徐聞鹽場,為廣東、海南主要鹽場。
    (徐俊鳴司徒尚紀)
    曲阜市中國曆史文化名城。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故裏。山東省轄縣級市。位於省境西南部,京滬鐵路東。麵積896平方公裏,人口59.81萬。曲阜相傳在4000多年前即為少昊都城,殷商為奄都,周為魯國都,漢設魯縣,隋初置曲阜縣,宋改曲阜為仙源縣,金複名曲阜,後因之。原屬濟寧市管轄,1988年改為省直轄行政單位。市境東部為低山丘陵,海拔約200米。山丘區大多辟為梯田,林果業較發達,盛產梨、棗、柿等果品。西部為坦蕩平原,土地肥沃,土層深厚,宜於農耕,主要生產糧食和棉花、花生等。煤炭資源豐富,屬兗州煤田的一部分,已陸續開采。手工藝品楷木雕刻,曆史悠久,技藝精湛,頗負盛名。曲阜名勝古跡眾多,是聞名中外的遊覽勝地。古代為保護孔廟築有曲阜城,城中有壯麗輝煌的古建築群孔廟和孔府,城北有孔林,城東有“五帝”之一的少昊陵,城東北有周公廟,城東南尼山上有紀念孔子母親的顏母祠等。
    (陳龍飛)
    曲靖市雲南省曲靖地區轄市,新興輕紡工業城市。位於省境東部,烏蒙山地末端。麵積4321平方公裏,人口83.20萬。曲靖西漢置味縣,屬益州郡治。唐置南寧州,南詔政權時改為石城郡。宋大理時為唐彌部所據。元設曲靖路,改味縣為南寧縣。明清時為曲靖府府治。1913年改為曲靖縣,1950年設曲靖專區時為專區行署駐地。1983年曲靖、沾益兩縣合並為曲靖市。市境位於滇東高原上的大型斷陷盆地內。外圍高原麵保存較完整,高原麵上石灰岩分布廣泛,溶鬥、溶蝕窪地發育。南盤江流經盆地中部,兩岸衝積平原為主要農業區。屬北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冬暖夏涼,幹濕季分明。冬季冷空氣侵入次數多於滇中、滇西,故冬溫較低。曆史上為雲南省主要產糧區之一。糧食作物有水稻、小麥、蠶豆、玉米、薯類等。其中水稻約占總產量的3/5。經濟作物有烤煙、油菜、水果等。工業有卷煙、毛紡、絲綢、製革、造紙、化肥、機械、建築等部門。貴昆鐵路穿越曲靖;公路交通有昆明至貴陽、昆明經曲靖、宣威至昭通等幹線,此外有通往宜良、師宗、羅平、馬龍、尋甸、會澤等地的公路。古跡有大理國段氏與三十七部會盟碑等。
    (陳永森王霞斐)
    曲麻萊縣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轄縣,青海純牧業縣,“西寧毛”主要產區和重要畜牧業基地。位於自治州西北部,昆侖山與通天河之間。麵積4.682萬平方公裏,人口1.90萬,以藏族占絕大多數,次為漢、回等民族。1953年10月成立縣,1980年縣府駐地白色吾溝遷至約改灘。縣境為長江、黃河發源地,地域遼闊,地形複雜多樣。地勢由東南向西北逐漸升高,海拔約4000~5990米。屬高原大陸性氣候,多風少雨,幹燥寒冷,太陽輻射強。年均溫約-2.6c,無絕對無霜期,年降水量385毫米。除寒凍地麵外,有天然草場282.21萬公頃。其中可利用草場麵積達152.63萬公頃,多屬高山草甸、水草豐美,為藏係羊與犛牛理想放牧地,牲畜頭數約占全州的1/5以上。境內叢林和西部原野棲息白唇鹿、麝、野犛牛、野驢、藏羚羊、雪豹、雪雞、棕熊等珍禽異獸。並產牛黃、熊膽、蟲草、麝香、知母等名貴中藥材。青藏公路經縣境。
    (魏晉賢)
    曲陽縣河北省保定地區轄縣。著名石雕之鄉。位於省境中部,太行山東麓。麵積1084平方公裏,人口48.1萬。縣府駐曲陽鎮。戰國時為趙曲陽邑,奏置曲陽縣,漢改為上曲陽,北齊又改為曲陽縣,隋為恒陽縣,唐複名曲陽。縣境位於中山丘陵區,富煤、鐵等礦藏。黃山所產漢白玉,潔白晶瑩,純淨細膩,是高級建築材料。石雕曆史悠久,聞名全國,享有“天下鹹稱曲陽石雕”的盛名,產品流布在全國各地的宮闕園林,曾在世界石雕藝術賽會上獲得榮譽,產品達600餘種,暢銷國內外。此外有豐富的鋁土頁岩和耐火粘土,曾是中國瓷器生產的發祥地之一,至宋時仍為全國五大名窯之一,因屬定州所轄,稱為定州瓷。在澗磁村、東、西燕川村一帶已發現晚唐、五代和北宋三時期遺址。現建有瓷廠,恢複定瓷生產,產品暢銷國際市場。名勝古跡有始建於北魏宣武年間(500~515)的北嶽廟,遼時毀於戰火。元至正七年(1347)重建的德寧殿內有巨幅壁畫“天宮圖”,廟內存有曆史書法碑碣137通,城南有石塔,八角十一層。曲陽為趙名相藺相如故裏,唐宋著名詩人賈島、蘇軾均曾隱居、遊覽、題詩鐫石於此。
    (鄧綬林唐學曾)
    瞿塘峽見長江三峽。
    衢州市浙江省轄市,浙西陸路交通中心和重要化工基地。位於錢塘江上遊常山港與江山港匯合處。轄1區及衢縣、龍遊、開化、常山4縣。麵積8836平方公裏,人口230.73萬;其中市區麵積240平方公裏,人口22.67萬。漢置新安縣,晉改信安縣,唐於縣置衢州,改縣為西安。清為衢州府治。1912年改名衢縣。1949年析城區置衢州市。市境位於金衢盆地西緣,浙贛鐵路橫貫,扼浙、閩、贛3省要道。市南8公裏有全省最大的衢州化學工業公司,主要產品有合成氨、硫酸、燒堿等。錢塘江支流烏溪江建有黃壇口和湖南鎮水電站。此外,機械、建材工業也有一定基礎。特產衢橘亦負盛名,是浙江省柑橘重點產區之一。主要名勝古跡有南宋孔氏家廟、爛柯山、太真洞等。
    (俞康宰)
    泉州市中國東南沿海曆史文化名城,福建省轄市,著名僑鄉,晉江流域物資集散中心。位於省境東南沿海,晉江下遊北岸。轄1區及惠安、晉江、南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門7縣。麵積1.09萬平方公裏,人口582.33萬;其中市區530平方公裏,人口48.55萬。歸僑和僑眷4萬餘人。唐置晉江縣,為泉州州治,別名鯉城、刺桐城。宋、元、明時泉州港曾為中國主要對外貿易港口之一。明、清為泉州府治。1951年析晉江縣城區設市。市境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形以丘陵、平原為主。東南部原為泉州灣的一部分,因海岸上升,晉江泥沙淤積,形成泉州平原。氣候屬南亞熱帶,基本無冬,暖熱濕潤。產龍眼、葡萄等水果。工業以附近地區農產品為原料的輕紡工業為主,此外還有化工、機械等部門。食品工業產品多,以“老範誌神粬”和源和堂蜜餞最負盛名。工藝品曆史悠久,技藝精湛,木雕、竹編、製花、刺繡、木偶頭、彩禮等暢銷世界各國。20世紀80年代以來,泉州對外貿易日益興旺,利用僑資已建立多種加工工業。1984年閩南漳、泉、廈三角地帶辟為沿海經濟開放區後,泉州重點發展食品、輕紡、電子等行業。後渚港已成為對外貿易主要口岸。目前正在興建泉州至漳平的鐵路。市內高等學校有華僑大學等。有眾多對外交通史跡和文物,如清淨寺、伊斯蘭教聖墓和宋船等。市內多名勝古跡,主要有開元寺、東西塔;郊區有清源山、老君岩等。
    (趙昭昞\)
    雀兒山四川省著名高山。位於沙魯裏山北段的甘孜、德格之間。北西綿延百餘公裏。原係古夷平麵上的殘餘山,後隨青藏高原上升而成為高聳於高原麵上的巨大山體,山峰高度逾5500米,其中超過6000米的山峰有3座,故當地有“爬上雀兒山,鞭子打著天”之說。山麓海拔3500~3800米,相對高差約1000~2000米。山體由花崗岩侵入體構成。經流水、冰川等作用後,石峰嶙峋,山脊呈鋸齒狀。有大小冰川30餘條,分布麵積達80平方公裏,僅次於貢嘎山。現代雪線分布於海拔5100~5200米,是中國雪害嚴重地區之一。雀兒山多古冰川地貌,山麓則多重力堆積物。東麓的新路海係冰川湖,海拔4148米。南北長約3公裏,東西寬1公裏,為四川省境高海拔湖泊之一,風景絕佳,有“西天瑤池”之稱。雀兒山川藏公路埡口海拔4889米,是四川最高的公路埡口,川藏公路上著名險關。
    (鄭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