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理·Z

字數:170780   加入書籤

A+A-


    棗莊市山東省轄市,以煤炭、電力為主的工礦城市。位於省境南部,京滬鐵路縱貫西部,南與江蘇省相鄰。麵積4550平方公裏,人口321.22萬;其中市區麵積3065平方公裏,人口181.73萬。春秋時為鄫國,楚設蘭陵邑,金置嶧州,明改州為縣,清因之。1960年建棗莊市。市境地勢東北高,西南低,東部為起伏的低丘陵,一般海拔200~300米;中部為準平原和山前平原,海拔約60米;西部濱海地帶為湖積淤積平原,海拔50米以下。棗莊有煤、鐵、鋁礬土、石膏等礦藏資源,尤以煤儲量最大,主要產於石炭二疊紀地層,煤質優良,是中國重要煉焦煤產地之一。煤炭開采曆史悠久,規模大,所產優質煉焦煤,近半數運往滬寧杭等地,並有部分出口。南郊十裏泉電廠是大型坑口電站,裝機容量62.5萬千瓦,有“魯南明珠”之譽。其他工業有紡織、建林食品、化工等,多分布在市區的南部和西北部。農產品以糧食、棉花、花生、煙草、油菜為大宗。市境西部有大麵積的石榴種植園。
    (陳龍飛)
    澤當鎮西藏自治區山南地區行署駐地。藏語意為“玩耍的壩子”。位於雅魯藏布江中遊寬穀南岸,海拔3500米。屬乃東縣管轄。澤當背山靠水,土地肥沃。年均溫8.2c,最熱月均溫15.7c。年降水量409毫米。太陽輻射強,日照時間長,農業發達,有“西藏糧倉”之稱。主要農作物有青稞、小麥、豌豆、油菜籽等。手工業以產細氆氌、花圍裙、印經紙著稱。礦產資源豐富,尤以鉻礦為最,質量好,儲量大。澤當曆史悠久,相傳興建於唐朝以前,被認為是藏族的發源地。吐蕃王朝最早在澤當建都,附近建有許多古老的宮殿。有吐蕃鬆讚幹布時建的昌珠寺(又稱文成公主廟)。文成公主最早住在此寺,至今寺中保存有文成公主塑像。昌珠寺南10公裏附近建有藏族曆史上第1座宮殿——雍布拉崗宮,是吐蕃第一代讚普鬆布讚普的王宮。乃東縣溫區建有鄧柯梯寺;頗章區建有鄧格頗章和金成公主的宮殿——傍塘宮。澤當西40公裏雅魯藏布江北岸,海不日山下有西藏第1座寺廟——桑耶寺,有西藏“寺廟之祖”之稱,現部分為沙丘淹埋。
    (溫景春)
    紮倉茶卡西藏自治區鹽湖。亦稱張張茶卡。地處北緯32°33′~32°35′,東經82°15′~82°31′,自治區西部阿龍幹累山北麓,阿裏地區革吉縣鹽湖區,黑阿公路北側。東西長32公裏,南北寬3~6公裏。總麵積132.5平方公裏,由3個湖泊組成。湖水深0.15~1.20米,ph值7.51~7.99,礦化度290.200~340.580克/升,屬硫酸鎂型鹽湖。紮倉茶卡四周第四紀湖相地層廣泛分布,發育了三級階地,屬荒漠草原地帶。氣候寒冷幹旱,年降水量稀少。湖中含有豐富的石膏、芒硝、食鹽、鉀芒硝等礦產資源。
    (溫景春)
    紮加藏布西藏自治區最大內流河。發源於唐古拉山崗蓋拉西南的現代冰川末端,源頭海拔5400米,全長480公裏,總落差870米,平均坡降1.8‰。紮加藏布流域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且北高南低,東高西低,水係發育不對稱,河穀走向受構造斷裂控製,以東西向為主,間有南北向的轉折,最後注入色林錯。上段東西向,長約80公裏,為寬穀盆地,冰磧物發育;中段河穀寬窄相間,長約170公裏;下段長230公裏,色林錯附近沼澤發育。紮加藏布流域麵積1.6675萬平方公裏,河水主要靠冰雪融水補給。據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隊1976年5月於中遊中堡大橋附近測得水麵寬98米,平均流速0.35米/秒,平均水深1.8米,流量約為61立方米/秒,礦化度為613毫克/升。紮加藏布地處高山草原地帶,氣候寒冷、幹旱,年降水量少,湖泊星羅棋布,鹽湖資源、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為純牧區。
    (溫景春)
    紮蘭屯市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盟轄市,文化教育及經濟貿易中心,避暑勝地。位於大興安嶺北段東南麓,雅魯河畔。麵積1.68萬平方公裏,人口41.79萬;其中城區麵積14平方公裏,人口約11萬。原名八家子。東清鐵路通車建站後,清派員駐軍,更名紮蘭屯,滿語即“六品官屯軍地”之意。市境為群山環繞,登城北羊鼻山,可飽覽自然景色。市內有吊橋公園,吊橋建於1905年,為鐵索弦牽木質結構,人行其上,恍若泛舟碧波之上。公園景物以奇特、自然取勝。工業有絲綢、製糖、製藥、造紙、陶瓷等部門,產品遠銷國外。有專科學校4所。
    (林儒耕)
    紮陵湖黃河上遊大淡水湖。又稱“查靈海”。藏語意為白色長湖。位於青海高原瑪多縣西部構造凹地內,居鄂陵湖西側。湖麵海拔4294米,東西長35公裏,南北寬21.6公裏。麵積526平方公裏,水深平均8.9米,最深處在湖心偏東北一側,蓄水量46億立方米。納卡日曲與約古宗列渠(藏名瑪曲)匯成之黃河。自西南一隅流入,由東南一隅流出,湖心偏南為黃河主流線。黃河攜帶大量泥沙入湖,風浪泛起時湖麵呈灰白色,故有白色長湖之稱。湖中多浮遊植物,魚類資源豐富,與鄂陵湖同為青海水產捕撈基地之一。湖西部距黃河入湖處不遠有3小島,夏季大群候鳥聚居,也稱鳥島。湖濱多為亞高山草甸,為重要牧場。
    (魏晉賢)
    紮龍自然保護區見齊齊哈爾市。
    紮日南木錯西藏自治區第3大湖。亦稱塔熱錯。位於藏北高原南部,介於北緯30°44′~31°05′,東經85°19′~85°54′,阿裏地區措勤縣境內。屬東西向構造斷陷湖。東西長53.5公裏,南北寬26公裏,平均寬18公裏,麵積1023平方公裏。海拔4613米,平均水深3.6米,最大水深5.6米,周長183公裏。湖水透明度2.45米。ph值9.6,礦化度為13.90克/升,屬鹹水湖。湖泊形態不規則,南北兩岸較窄,東西兩岸地勢開闊。東岸湖積平原寬達20公裏,沼澤發育;北岸和西岸發育有10道古湖岸線,最高一級高出湖麵百米;東南部湖濱地帶發育有三級階地。湖區地處藏北高寒草原地帶,氣候寒冷、幹旱,為純牧區。紮日南木錯流域麵積1.643萬平方公裏,湖水主要靠冰雪融水補給。入湖河流主要有措勤藏布、達龍藏布。措勤藏布發源於岡底斯山,全長253公裏,流域麵積9930平方公裏。
    (溫景春)
    乍浦鎮杭州灣北岸重要商埠和海防重鎮。位於浙江省平湖縣南部,倚山麵海,為曆代軍事要衝。人口0.7萬。自南宋以來即為商港,元曾設市舶司,開港對外貿易。著名的明嘉靖“梁莊平倭”戰役和清道光鴉片戰爭中“觀山灣抗英”戰役,均為保衛乍浦鎮而進行。乍浦港是溝通外海和內河航運的重要港口,孫中山曾計劃於此開辟東方大港。現與鄰近沿海港口有貨運往來。滬杭公路和嘉(興)乍(浦)公路在此交接,交通方便。鎮東南九龍山麓海塗,沙質堅淨,已辟為海濱浴場,並建成九龍山風景區。沿海高公山頂在每年農曆十月初一晨還可觀賞“日月合璧”奇景。
    (俞康宰)
    湛江市廣東港口城市,省轄市,華南對外貿易基地之一,粵西工業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位於雷州半島東北部。轄4區及廉江、吳川、徐聞、海康、遂溪5縣。麵積1.2471萬平方公裏,人口546.47萬人;其中市區麵積1460平方公裏,人口101.23萬。湛江舊稱“廣州灣”,原屬遂溪和吳川兩縣境地。1899年後曾為法租界,1943年被日軍占領。1945年日本投降後改置省轄市,始稱湛江市。1984年辟為對外開放城市。
    市境麵向南海,背靠雲、貴、川、桂等省區。扼粵西、海南島交通要衝,形勢險要。麻斜海、湛江港水域麵積826平方公裏,岸線長達237公裏,港闊水深,是中國華湛江港輸油碼頭南天然良港。市境鄰近南海西部海域的北部灣油田,富油、氣資源及熱帶農業資源和海洋水產資源。主要工業部門有製糖、魚類加工、罐頭食品、機械、化工、建材、紡織、皮革、輕型電器等。蔗糖日榨能力僅次於珠江三角洲,居全省第2位。近年又發展了家用電器工業。郊區盛產精鹽、黃花、馬鮫、石斑、魷魚、龍蝦及胡椒、香茅、咖啡、菠蘿等。
    市境的赤坎和霞山兩區,相距頗遠,各具特色。赤坎居茂名和廣西合浦間的公路中心,工商業繁盛;霞山瀕臨湛江港,碼頭,倉庫林立,旅館商店較多,海運外貿發達。湛江港擁有泊位19個,其中萬噸級泊位9個。有黎湛鐵路通往內地。市境有寸金橋公園、海濱公園、湖光岩風景區。臨海街道椰林和碧海相襯映,風景優美。海陸空等交通設施齊備,和廣州、海口及桂林聯係便利。市內設有熱帶作物粵西試驗站。
    (張克東)
    張北圍場高原內蒙古高原的南緣部分。河北省畜牧業基地。介於北緯40°48′~42°47′,東經113°54′~118°。行政區劃上包括河北省張家口地區張北、康保、沽源3縣境,尚義、崇禮、赤城和承德地區豐寧、圍場縣的部分。東、北、西三麵均為內蒙古自治區,南麵以狼窩溝—大灘—老窩鋪—山灣子一線與冀北山地丘陵為界。麵積1.7萬餘平方公裏,約占河北省總麵積9%。地質基礎大部屬於內蒙古台背斜,局部屬於察哈爾槽向斜。震旦紀以來為長期穩定隆起的剝蝕地塊。燕山運動時花崗岩侵入,褶皺發育,拗陷盆地多在中生代形成,喜馬拉雅運動又形成斷裂;有火山活動,噴發了大量中、酸性火山岩和漢諾壩玄武岩,經長期剝蝕侵蝕,形成高原剝蝕麵,雕塑出現今的波狀高原景觀。地勢高聳,但地麵起伏不大,一般海拔1400~1800米。山地、丘陵相對高度較小,坡度平緩,有“遠看似山,近看是川”之說。大致可分為3部分:1北部為陰山餘脈組成的疏緩丘陵,多為古老變質岩、花崗岩組成,相對高度一般百米以下,坡高小於15°,丘陵間常有寬闊穀地,固定、半固定沙丘散見於東部局部地區,沿河兩岸有沼澤分布。2南部地勢較高,為內、外流域分水嶺,海拔均在1500米以上,相對高度大於200米。西段為漢諾壩玄武岩形成的張北熔岩台地;中段為中、酸性侵入岩組成的壟狀山地,最高峰花皮嶺海拔2129米;東段則為低山丘陵,間有黃土分布。3中部波狀高原麵積最大,為一係列崗梁、灘地、湖淖相間分布組成,一般海拔1400米。崗梁多由變質岩、花崗岩組成,相對高度不足50米,坡緩;灘地地麵坡度一般小於3°,最大亦不及10°,根據地下水位高低尚有下濕灘、二陰灘、幹旱灘之分,是主要牧場所在;湖淖多為拗陷盆地積水而成,也有風蝕湖盆或河道壅塞所致,大小近百個,以安固裏淖為最大。
    高原屬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均溫-1~4c,極端最低溫(禦道口)-42.9c,是河北省最冷之地。全年冬季較長,基本無夏。降水量東部500毫米,幹燥度1.3,西部降水量不足400毫米,幹燥度1.9,故東部屬半濕潤區,西部為半幹旱區。全年10c以上活動積溫約2000c,僅適宜低溫作物生長。大風、冰雹、霜凍危害較大。地表水東部為外流區,為灤河、老哈河的發源地;西部為內流區,常年性河流稀少,河流短小,水係紊亂,多注入湖淖;湖淖多而麵積不大,湖盆淺緩而水質不佳。高原溫帶草原遼闊,為內蒙古草原的一部分,以多年生草本植物占優勢。隨濕潤程度的變化,東部廣大地區為草甸草原,以狼針草、羊草占優勢,雜草比重較大;西部則為幹草原,優勢種為克氏針茅、短花針茅、羊草、冷蒿等。高原草場優良牧草多,如羊草、披堿草、無芒雀麥、冰草、寸草、大麥草、賴草、草木樨、野豌豆、斜莖黃芪、寸草苔、花苜蓿等,營養價值高,產量大,牲畜喜食,已發展為河北省的牧業基地,以牛、馬、騾、羊為多,尤以“張北馬”馳名。此外有多種藥用植物和特產蘑菇。張北縣境有大型矽藻土礦,適宜露天開采;大鉛鋅銀礦亞礦帶儲量豐,易采易選。張家口地區所屬各縣的多種天然寶石,遠銷海外。
    (鄧綬林唐學曾)
    張家港市江蘇省鄉鎮工業發達縣級市,對外貿易港口。位於省境東南部,北臨長江。麵積772平方公裏,人口83.41萬;市府駐地楊舍鎮,人口2.6萬。1961年設沙洲縣,1986年改置張家港市,1988年改為省直轄行政單位。市境屬長江三角洲平原,地勢平坦。主要農作物有水稻、小麥、棉花、大豆等。80年代以來鄉鎮工業迅速發展,年產值超過30億元。部分產品出口國外。張家港位於楊舍鎮西北、長江南岸,為新建長江江口段海輪、江輪、內河航船聯運換裝港口,亦為上海經濟區的組合港。1982年起對外開放。港口北屏雙山沙,避風防沙,無淤積之虞,為天然深水良港,可供萬噸級海輪和5000噸級江輪停靠。背靠蘇州、無錫、常州3市,均有公路和內河航道聯係;東距上海市吳淞口144公裏,有長江航道和申張內河航道直達,有利於蘇南各市、縣物資出口,亦為上海港分流港口。中轉出口物資可直達日本、東南亞、西歐、非洲。
    (單樹模)
    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中國著名砂岩峰柱地貌和天然森林公園區。位於湖南省大庸布東北武陵源區。轄張家界、天子山、索溪峪毗連地域,處於澧水二級支流索水的上遊;從海拔1334米的“兔兒望月”山頂到325米的索溪峪口,相差1009米。地麵由西南向東北和緩傾斜,周圍由砂頁岩與灰岩嶺脊環繞,其間麵積約100平方公裏的台狀剝夷麵上,發育千崖萬壑,瑰奇多姿的砂岩峰林峽穀地貌,被譽為湘西北武陵山區的風景明珠。
    這一地區地層較古老,分布晚古生代中晚泥盆世(距今約3.8億年前)的濱海碎屑堆積,經漫長複雜的成岩過程,形成一套主要由肉紅色與灰白色石英岩狀砂岩、石英砂岩、夾薄層粉砂岩及砂質頁岩組合的岩層,膠結緊固致密,具有脆性塊狀結構;厚度達500餘米,由於缺失蓋層,大部裸露地表。燕山運動使湘西北大麵積隆起成為緩和舒展的褶皺陸地,這一地區即處於桑植複式向斜內的三官寺向斜往西南揚起封閉段。晚近又受新構造運動掀斜抬升的影響,西北邊緣產生單斜構造,往中部及東南部則呈和緩傾斜狀態,因而大片岩層產狀基本接近水平,岩層頂部仍保持原始層麵。在長期地殼運動過程中,岩層受應力作用逐漸發生破裂,目前可見有北東向、北西向和近東西向的幾組垂直節理,為風化剝蝕提供條件。氣候屬季風型雨洪區,流水作用強烈,冬有霜雪寒凍。在以流水為主導,伴隨重力崩塌和生物作用及溫差變化等營力組合作用下,處於掀起和裸露部位的厚層平緩岩體不斷遭受侵蝕切割而逐漸分崩離析、化整為零,形成現存的大小奇峰異石。地區內又有各式方山地形,並有眾多的棱方狀和塔式岩峰及高牆城垛式的峭壁,聳立在溝壑及寨堡邊側。天生橋、仙人橋高跨深澗之上,金鞭溪、十裏畫廊、百丈峽等均為幽深狹長的河穀。富有地區性的石英砂岩峰林特色,比中國其他地區的丹霞、喀斯特地貌顯得獨具一格。
    張家界與索溪峪地區氣候溫暖濕潤,植物繁茂,樹種資源豐富。有珙桐、銀杏、銀鵲樹、香果樹等許多古稀珍貴樹種;馬醉木黃山鬆常成岩峰峭壁建群種;巴東莢蒾-楓香、槭樹仿栗林、楠木林、複穗鵝掌柴勾栗黃杞銀木荷林、杜鵑枹樹或白櫟林、多種潤楠稠李槭樹林等廣布;近期營造大片杉、鬆、檫、臭椿等人工混交林;野生獼猴桃與多種中草藥植物也很豐富。山林間還棲息有獼猴、林麝、岩羊、鼯鼠、靈貓、斑羚、蘇門羚、大鯢、水獺及紅腹角雉、長尾雉、錦雞等珍禽異獸。張家界已辟為國家森林公園,索溪峪定為自然保護區。
    (鄧美成)
    張家口市河北省轄市,新興工業城市,張家口地區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位於省境西北部。轄6區及宣化縣。麵積2964平方公裏,人口98.65萬;其中市區麵積580平方公裏,人口67.92萬。三國魏晉時為烏垣校尉治所。明宣德四年(1429)築張家口堡,始有張家口之名。曆為州、府、縣治。清雍正二年(1724)張家口廳曾僑治於此。1928年起為察哈爾省府駐地。1939年設市。1945年為晉察冀邊區政府所在地。1952年劃歸河北省。市境位於冀西北山間盆地北部,北靠壩上高原,南處洋河盆地,海拔720米。境內多山,如東、西太平山、鳳凰山、高泰山等海拔均在千米以上。屬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均溫7.5c,年降水量400毫米,無霜期短,多風。清水河、洋河等流經。地層古老,有一斷裂帶,侵入岩發育,富煤、鐵、金、銅、錳、鉛等礦藏。中國自行設計施工的第1條鐵路——京張鐵路終點,後鐵路延至包頭,稱京包鐵路,是北京聯係山西北部和內蒙古的門戶,另有支線聯結龐家堡礦區。公路發達,地勢險要,曆為兵家必爭之地,古稱“神京屏翰”。張家口曆史上即為著名塞外商埠,皮毛加工業發達,有“皮都”之稱。20世紀50年代以來,已建成以機械、食品、冶金、化工、電力為主的工業城市。鑿岩台車、地質鑽機、推土機、電石等均為中國著名產品。裘、革上衣,羊剪絨和掛毯暢銷國際市場。特產口芪、口蘑、宣化葡萄和“口皮”馳名中外。工業布局已形成以鋼鐵工業為主的宣化工業區,以煤炭工業為主的下花園煤炭和電力工業區,以鐵礦開采為主的龐家堡礦區和市區南部的機械、紡織、建材工業區。南郊沙嶺子為新興電力工業基地。市內有河北建工學院等大專院校6所。萬裏長城通過市境,以大境門溝通長城內外。市內有賜兒山、水母宮、鎮朔樓、清遠樓、五龍壁和遼墓等名勝古跡。
    (鄧綬林唐學曾)
    張掖市甘肅省河西走廊僅次於武威的第2大縣級市,張掖地區轄市和行署駐地。位於河西走廊中段的張掖綠洲上。麵積4240平方公裏,人口41.91萬。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置張掖郡,郡治掖得城。曆後漢、三國至晉代,因黑河改道東移,始遷郡治於黑河東岸的今張掖城,改名永平縣。前涼、前秦、後涼至北涼均曾建都於此。北魏為西涼州治。西魏改名甘州,因城西甘浚山麓泉味甘洌得名。唐為甘州張掖郡治。元為甘肅省會。明屬陝西行都司甘州衛。清為甘州府治張掖縣。1913年廢府留縣。1956年設市。
    市境所在的綠洲,富庶超過武威,有“金張掖銀武威”之稱。海拔1474米,年均溫7c,1月均溫10.2c,7月21.4c,年降水量129毫米。屬溫帶幹旱氣侯,冬長夏短(20天),秋短於春。曆史上為南北交通的“龍城(匈奴王庭)古道”與東西交通的“絲綢之路”的交會點。漢以來為中西經濟、文化交流的樞紐,河西政治、軍事及交通中心城市。工業有電力、煤炭、化工、機械、化肥、紡織等。蘭新鐵路橫穿市境,設有5個車站。
    城內大佛寺正殿有西夏(1089)建木胎泥塑“釋迦涅槃”臥佛,身長34.5米,肩寬7.5米,栩栩如生。西來寺、鍾鼓樓的唐鍾及城郊的西城驛得故城,均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城西25公裏的甘浚堡(今甘浚鄉),係1937年紅四方麵軍(西路軍)進入張掖後總指揮部所在。
    (馮繩武)
    章丘縣山東省濟南市轄縣,中國龍山文化遺址所在地。位於省境魯中山地與魯北平原之間,膠濟鐵路橫貫中部。麵積1855平方公裏,人口95.53萬。縣府駐明水鎮。秦為齊郡,漢屬青州,隋改今名。經濟以農業為主,主要農產品除小麥、玉米、甘薯外,明水香稻、章丘大蔥是聞名中外的特產。礦產資源豐富,工業有采煤、化肥、水泥等。曆史上手工製鐵業發達。章丘多名勝古跡。明水風景秀美,尤以泉水最著,百脈泉、東麻灣、西麻灣等均為著名泉池。縣境西部平陵城是西漢濟南國都城。城西16公裏處龍山鎮是龍山文化發源地。約5000年前,龍山鎮城子崖附近,居民漸繁,開始築城建國(譚國都城即設於此),創造了燦爛的文化。發掘出的壁薄如蛋殼的黑陶器,造型勻稱,質地細膩,色澤漆黑光亮,代表了中國文化史的重要階段,是中國文物的稀珍。城子崖龍山文化遺址麵積約15萬平方米,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李樹德)
    獐獏中國特大暴雨發生地。位於河北省內丘縣太行山東側,地處滏陽河流域。1963年8月上旬華北地區上空出現的穩定低壓槽,與北上的低渦相遇後增強了低渦,攜帶大量水汽的西南及東南氣流又不斷輸送到太行山前,加以輻合線、輻合中心等中小係統的活動和地形抬升的影響,在獐獏等地形成一場特大的、一般稱為“63.8”暴雨。暴雨強度之大、麵積之廣、持續時間之長均創中國當時的實測記錄。1963年8月1~8日,暴雨(大於50毫米)日數達6~7天。獐獏8月4日1天雨量即達865毫米,超過了年降水量(700毫米),3天(8月3~5日)雨量1458毫米,7天(8月2~8日)雨量2051毫米,相當於年降水量的3.93倍,為中國陸地上的最高紀錄。以獐獏為中心的暴雨區範圍很大,1天雨量大於50毫米等雨線的麵積為5.8萬平方公裏,大於200毫米的麵積1.12萬平方公裏,而大於500毫米的範圍亦達990平方公裏;3天雨量50毫米、200毫米和500毫米所覆蓋的麵積分別為11.9萬、4.94刀和0.915萬平方公裏;7天暴雨量分布的範圍更廣,大於100毫米的麵積即達15.3萬平方公裏,大於200毫米的麵積為10.5萬平方公裏,大於500毫米的範圍有4.38萬平方公裏,即使大於1000毫米的雨區也有5430平方公裏。暴雨產生的水量:最大1天、最大3天、最大7天暴雨量所降總水量分別為122億立方米、315億立方米和600億立方米,致使海河流域南部各河洪水泛濫,形成“63.8”特大洪水。
    (鄧綬林唐學曾)
    彰化縣台灣省重要農業縣。位於台灣島西中部,西臨台灣海峽,北、東、南分別與台中、南投、雲林3縣接界。麵積1000多平方公裏,人口120餘萬。縣府駐地彰化市位於八掛山麓平原上,舊稱半線社。清初屬諸羅縣,雍正元年(1723)設縣。日本占據時屬台中。台灣光複後,1950年夏設彰化縣。縣境除東跨八掛山台地外,90%為平原。西南約10公裏有鹿港,曾是台灣早期發展的港口之一,與大陸漳州、泉州等地往來最頻,今淤廢。彰化平原土壤肥沃,年均溫約22.5c,年降水量1500~2000毫米,開墾以來,農業發展很快。縱貫鐵路築成後,彰化成為西中部經濟活動中心;後因近鄰台中市興起,遂漸居次位。縣內農產品豐富,農產品加工業發達。除彰化市和鹿港外,尚有員林、溪湖、北鬥等重要鎮市。其中員林鎮為重要食品加工業中心。彰化市舊城東門外的八掛山(海拔僅97米),是甲午戰後1895年8月28日台灣軍民與日軍血戰的著名戰場。現八掛山已辟為遊覽勝地。縱貫鐵路山、海2線在彰化市東北會合,過市區南下;省第1號公路及南北高速公路亦均自此通過。濁水溪下遊為彰化、雲林2縣界河,除鐵路橋外,自東而西有中沙、西螺、新西螺等大橋,分別為高速公路及各縱貫南北的公路幹線所經。
    (吳壯達)
    漳平市福建省龍岩地區轄市,福建重工業建設基地之一。位於省境中南部,九龍江上遊。麵積2975平方公裏,人口25.88萬。明置縣。1990年撤縣設市。九龍江流經市境中部,橫切戴雲山脈和博平嶺,使全市地勢從南、北、中部向河穀傾斜。中部為九龍江河穀丘陵地帶,向西側成階梯狀上升;南、北部均為中、低山所盤踞。山地中散布有不少山間盆地。河穀地帶和山間盆地是農業發達和人口稠密地區。九龍江及其支流灘險流急,水力資源豐富。氣候介於中亞熱帶與南亞熱帶之間,垂直差異明顯。糧食作物以稻穀為主,經濟作物有烤煙、油茶子等,果產以桃、柑橘為主。永福以產茶花著名,遠銷京滬等地。林木蓄積量751萬立方米,森林工業較發達,是福建省木材工業主要分布地區;林化產品有鬆香、鬆節油。煤鐵資源豐富,冶金采掘業在工業各部門占重要地位。鐵礦以潘洛鐵礦為著,礦石含鐵率在50%以上,為重要平爐富礦。其他有電力、煤炭、機械、食品等工業。鷹廈鐵路貫穿中部,與漳(平)龍(岩)及正在建設中的漳(平)泉(州)鐵路相接,對外交通便利。
    (趙昭昞\)
    漳浦縣福建省漳州市轄縣,福建商品糧和亞熱帶經濟作物基地及全國鹽業基地之一。位於省境東南沿海。麵積1948平方公裏,人口73.92萬。縣府駐綏安鎮。唐代由龍海縣劃南部置縣。縣境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低山、丘陵、台地。平原呈有規律分布,其中丘陵麵積最大,但植被少,水土流失嚴重。沿海地區自營造防風固沙林後,風沙威脅明顯減輕。屬南亞熱帶氣候,台風影響顯著。糧食生產以稻穀為主,其次為甘薯;經濟作物以芝麻、煙葉為重要。產量分別居全省第1、第2位;其他有花生、甘蔗和黃麻等。水果以蘆柑、烏葉荔枝、菠蘿最著名。大阪農場為福建亞熱帶經濟作物基地之一,以生產柑橘、龍眼、荔枝、菠蘿、劍麻等為主,並種植橡膠。礦產以玄武岩風化殼型鋁土礦為主。工業主要有糧油加工、製糖、製鹽、造紙等,漳浦鹽場具有全國意義。縣境麵臨禮是列島漁場。盛產鯧、鯊、大黃魚、對蝦、丁香魚等。海水養殖以海帶、蚶、牡蠣為主。水陸交通便利,水運以舊鎮為中心,可通航廈門、汕頭等地。為振興漳浦經濟,1984年起擴大蔗田麵積,建立蔗糖中心;圍港養魚,建立養殖中心;種植花卉,建立花卉中心。縣境梁山東麓有海月岩勝境;在趙家堡有優美的古岩畫。
    (趙昭昞\)
    漳州市福建省轄市,曆史文化名城,輕工業城市,著名“水果之鄉”。位於省境東南部,九龍江下遊。轄1區及龍海、雲霄、漳浦、詔安、長泰、東山、南靖、平和、華安9縣,麵積1.26萬平方公裏,人口416.70萬;其中市區265平方公裏,人口34.09萬。歸僑和僑眷較多。唐建州製,明、清時期為漳州府、道所在地。明代以盛產漳緞和蔗糖著名,對菲律賓貿易往來頻繁,曆史上曾是福建沿海的商港和對外貿易港市。清初廈門興起後,漳州成為重要商業城市。1951年析龍溪縣城區設地級市。市境位於漳州平原,河網密布,屬南亞熱帶氣候,水熱條件優越,農業發達。糧食作物以稻穀為主。經濟作物有甘蔗、黃麻、花生等。平原散布有小丘,多辟為果園。果品種類多,尤以香蕉、蘆柑、荔枝、柚子、菠蘿最負盛名。水仙花馳名全國,熱帶經濟作物有橡膠、劍麻等。工業以食品工業最發達,所產“水仙花”牌食品罐頭及蜜餞、果汁等享有國際聲譽。漳州糖廠是福建省大型糖廠,紡織工業有大型麻紡廠、毛紡廠和織布廠。傳統、創新產品有片子癀、八寶印泥、風油精等,暢銷國內外。鷹廈鐵路有支線通漳州,水陸交通方便,為九龍江流域物資集散中心,1984年漳、泉、廈三角地區辟為沿海經濟開放區後,漳州重點發展食品、紡織、電子和塑料等工業。市境還探明地熱溫泉56處,地下熱水縱貫市區,已初步開發利用。
    市西芝山為著名風景區。南郊丹霞山麓有建於初唐的南山寺,為閩南著名古刹。浦南有唐開漳陳元光將軍墓,為省級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市屬東山、漳浦、龍海、南靖4縣發現了古岩畫;華安縣有明代中國名瓷“漳窯”遺址。詔安縣境有直徑94.5米的特大古土樓民宅“在田樓”八卦樓。市境還辟有麵積61公頃的紅樹林自然保護區。
    (趙昭昞\)
    樟木鎮中國通往尼泊爾的重要口岸。位於西藏自治區南部,喜馬拉雅山南麓,波曲西岸,海拔約2300米。中尼公路經此。氣候溫暖濕潤,年降水量約2000毫米,且多集中在3~10月。屬常綠闊葉林帶,森林資源豐富。主要農作物有玉米、小麥、青稞等。由樟木下行7公裏,可達海拔1600米的中尼兩國界橋友誼橋,橋邊建有象征中尼兩國人民友誼的石象和友誼亭。由此向北到海拔3800米的聶拉木,河流切割強烈,相對高差大,自然垂直帶譜明顯,動植物資源豐富。1982年建立樟木自然保護區,對以樟木為主的常綠闊葉林進行重點保護。
    (溫景春)
    樟樹市江西省宜春地區轄市,贛江中下遊物資集散地及水陸交通中心,著名“藥都”。位於省填中部,袁水入贛江的匯流處。麵積1287平方公裏,人口48.83萬。隋為新淦縣地。南唐始置清江縣。明、清皆為臨江府治。1950年縣治由臨江遷樟樹鎮。1988年撤縣,改設樟樹市。浙贛鐵路與贛粵公路在市境交會。工業有製藥、釀酒、皮革等;礦產有鹽。農產有水稻、芝麻、油菜籽、小麥等。樟樹市自古即以中藥材集散和加工炮製著名,枳殼、陳皮、樟頭紅產量和質量均居全國首位。土特產有“四特酒”和紅橘。古跡有鳴水橋、大觀樓、萬壽宮等。市境東南隅的皂山景色秀麗,為著名道教勝地。
    (易宜曲)
    招遠縣山東省煙台市轄縣,中國著名黃金產地。位於山東省膠東半島西北部,西北瀕臨渤海。麵積1380平方公裏,人口56.75萬。縣府駐招城鎮。東漢設曲城縣。金始置招遠縣。縣境位於膠東丘陵西部,地形複雜破碎,丘陵河穀交錯分布。東北部地勢高峻,主要由花崗岩及花崗片麻岩組成,山脊呈鋸齒狀,雄偉挺拔,以羅山最高,海拔759米。山脈由東北向西南延伸,斜貫縣境。丘陵海拔在400米以下,起伏和緩,呈現淺丘寬穀的波狀剝蝕平原景象。礦藏資源豐富,有金、銀、鐵、石棉、銅、鉛、鋅等。其中金礦分布較廣,開采曆史悠久,有玲瓏金礦等大小采金點200餘個,產量居中國各縣之首,素有“金城天府”之譽。農產以小麥、玉米、花生為主。沿海盛產帶魚、鮁魚等經濟魚類。主要土特產品有網扣和粉絲。縣城東的東湯熱泉,湧水量大,水溫可達100c,建有地熱電站、溫室、大型療養浴池、遊泳池和水上風景區。
    (陳龍飛)
    昭君墓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舊城南郊大黑河畔。王昭君名嬙,漢代選入漢宮為待詔,匈奴首領呼韓邪單於和漢求婚,漢元帝將昭君以義女公主身份嫁之。昭君墓為夯築大土丘,有土階可登,土丘前原有石馬、石幢等物,現僅存石碑6塊。土丘現高33米,占地1.3公頃,平地兀起,頂端立一朱棟青頂涼亭,壯觀秀麗。相傳每秋霜凍,附近草木枯黃,惟昭君墓上草色青青,因此得名“青塚”。現經修飾,栽育青鬆綠草,涼棚花架,並建有展室、客廳等。1963年董必武來此憑吊並提《謁昭君墓》一詩,刻碑立於墓前,讚昭君出塞和親的卓識和功績。
    (林儒耕)
    昭陵唐太宗李世民陵墓。位於陝西省禮泉縣東北25公裏九嵕山。昭陵首創唐代“依山為陵”的製度,是關中唐十八陵中最有代表性的帝皇陵園。麵積2萬公頃,周長60公裏,以九嵕山為基點向東南和西南呈折扇形展開。陵園內有陪葬墓167座,是中國帝王陵園中麵積最大、陪葬墓最多的陵園。地麵、地下遺存有大量珍貴曆史文物。舉世聞名的“昭陵六駿”浮雕原陳放在昭陵祭壇內。1972年在陵園東南的陪葬墓李勣墓地建立了昭陵博物館,陳列20世紀50年代以前昭陵地麵僅存的22塊神道碑和此後陸續發現的神道碑及出土的墓誌銘,稱“昭陵碑林”,是唐初書法藝術的瑰寶。著名的有歐陽詢的溫彥博碑、褚遂良的房玄齡碑、王知敬的李靖碑等。還有大量彩陶器物、陶俑及色彩絢麗、布局嚴謹的壁畫,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李健超)
    昭通市雲南省昭通地區轄市和行署駐地,雲南通往四川、貴州門戶。麵積2167平方公裏,人口61.23萬。秦漢時,昭通一帶屬夜郎國西部地區,西漢後為犍為郡朱提縣。唐南詔政權時為烏蒙部地、烏蒙宣慰司等。元置烏蒙路、東川路、芒部路。明為烏蒙軍民府、東川軍民府等。清初改烏蒙府為昭通府。1913年廢府為縣。1981年改為昭通市。市境位於滇東高原北部,南部與東南部為高原殘留部分,起伏和緩。北與西北部受金沙江及其支流的切割,地形破碎。市區處於高原麵上的陷落盆地內,兩側為烏蒙山、五蓮峰山地。盆地麵積約525平方公裏,底部有豐富的褐煤沉積。橫江支流灑魚河流經盆地西側,沿河有較低平的衝積平原。屬暖溫帶高原季風氣候,多寒潮入侵。年均溫較低,約11.6c,冬季最冷月均溫2c。由於開發較早,自然植被破壞嚴重。礦產豐富,有煤、鐵、鉛、鋅、銅、石英砂、鋁土礦等。其中褐煤儲量約79億噸,為中國較大褐煤礦。工業有采煤、毛紡、食品加工、製革等,皮大衣、地毯、葡萄酒、昭通醬均為名產。農產品有玉米、馬鈴薯、烤煙、油菜等。
    公路幹線主要有昆明經楊林至杉木箐的幹線,由昭通經威寧至水城的幹線和通往彝良、大關、永善、綏江、鎮雄和威信等公路線,並可經此至四川和貴州。境內石灰岩分布廣泛,喀斯特地貌發育,昭通龍洞是著名名勝區。
    (陳永森王霞斐)
    趙縣河北省石家莊地區轄縣,中國雪花梨生產基地。位於省境中部偏南。麵積675平方公裏,人口45萬。縣府駐趙州鎮。漢為平棘縣,晉為趙國,北魏置趙郡,曾為趙州治,隋改為趙州。1913年改為趙縣。縣境位於河北平原,光熱充足,地下水豐富,利於井灌,又有石津渠灌溉之利,農業發達。東部為沙質褐土,適於雪花梨生長。特產雪花梨俗稱象牙梨,個大,皮薄、汁多、含糖分高,成熟後潔白如雪,故名,是河北省大宗出口的優質水果之一。橫跨洨河上的安濟橋,又稱“趙州大石橋”,建於隋開皇年間。橋長64.4米,寬9.6米,跨度37.37米,是世界上建造最早、跨度最大的單孔弧形敞肩拱石橋;拱頂高出拱腳7.23米,高度與跨度比為1:5。設計精巧,造型美觀。兩側玉石欄杆由獅子柱頭和雕有各種龍獸狀的欄板組成,千姿百態,栩栩如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外有中國現存最大的陀羅尼經幢(建於北宋)和金明昌年間(1190~1196)建的永通橋(又名小石橋),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鄧綬林唐學曾)
    肇慶市廣東省轄市,西江流域最大輕工業城市,西江下遊重要河港和物資集散中心。位於廣東省中部偏西,西江北岸。轄2區及高要、廣寧、四會、新興、羅定、雲浮、德慶、鬱南、封開、懷集10縣。麵積2.23萬平方公裏,人口553.78萬;其中市區麵積705平方公裏,人口32.84萬。漢置高要縣,隋唐為端州治。宋以後為肇慶府治。1912年改高要縣。1958年析城區置市。1959年撤市並入高要縣,1961年複設市。地處西江下遊梧州與廣州之間咽喉位置上,形勢險要,為著名軍事要塞,曆史上為兵家必爭之地。明嘉靖至清乾隆年間曾為當時兩廣政治和軍事中心。肇慶又是水路航線中心,與西江、綏江、南江、賀江等主要港口構成水運網。三(水)茂(名)鐵路通過市境後,成為水陸聯運重要樞紐。商業繁盛,沿江一帶為倉庫碼頭集中地區。工業有機械、化學、印刷、紡織、塑料、釀酒、製糖、工藝美術等部門。所產端硯、牙雕等工藝品,曆史悠久,蜚聲國內外。此外有花草席、花籃,以技藝精湛,美觀大方見稱。市郊產蓮藕、芡實、蒲草等。
    肇慶素為嶺南著名遊覽勝地。北郊有星湖、七星岩,以喀斯特地貌景色著稱。全市最高點鼎湖山是世界著名植物保護區(見鼎湖山自然保護區)。主峰雞籠山海拔988米。鼎湖山南麓有明代建築的慶雲寺,為嶺南名刹。羚羊、大鼎、三榕等峽為西江名勝;市區有古城牆等文物古跡。
    市屬封開縣境有北回歸線通過,建有北回歸線標誌塔。高要縣境有大型金礦,儲量居廣東省首位。
    (徐俊鳴司徒尚紀)
    浙東運河見杭甬運河。
    浙江省位於中國東部沿海。簡稱浙。介於北緯27°12'~31°30',東經118°~123°。北與上海、江蘇相連,西與安徽、江西接壤,南鄰福建,東臨東海。大陸岸線長約2200多公裏,沿海有大小島嶼2161座,占全國島嶼總數的2/5。其中舟山島麵積472平方公裏,是中國第4大島。全省麵積10.18萬平方公裏,約占中國麵積1%強,是中國麵積較小省區之一。1990年人口萬。轄2地區、9地級市、16縣級市、50縣、1自治縣。省會杭州市。
    自然條件
    地質地貌與水係地質構造上,從西北向東南沿海分屬揚子準地台的浙西台褶帶、華南褶皺係的華夏褶皺帶和東南沿海褶皺係3個單元。經受加裏東運動以來的構造運動影響,岩漿活動頻繁。丘陵山地廣布,約占全省陸域麵積70.4%,平原僅占23.2%,河湖水域占6.4%,因而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說。地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主要山脈呈北東—南西走向,與海岸斜交,分南、中、北3支。南支由浙閩邊境的洞宮山脈向東北伸展至雁蕩山脈,過甌江稱括蒼山脈。中支位於西南部,由福建伸展至浙江的仙霞嶺山脈,為浙江諸山之祖,是錢塘江和甌江上遊的分水嶺,向東北伸展為天台山脈、會稽山脈、四明山脈,繼而入海下陷成舟山群島。北支由江西、安徽及浙江境內的懷玉山脈,伸入浙西北成為天目山脈,向東北伸展為莫幹山。天目山脈是長江水係和錢塘江水係的分水嶺。海岸線曲折,沿海島嶼星羅棋布。礦產有金屬、非金屬數十種。其中非金屬礦主要有明礬、螢石、膨潤土、沸石、石灰石、大理石、高嶺土、石英砂、葉蠟石等。金屬礦有鉛、鋅、金、鎢、鉬等。
    錢塘江、甬江、椒江、曹娥江、甌江、飛雲江和鱉江均源出西部山區,獨流入海。東、西苕溪入太湖。上、中遊多峽穀、急流。各河流出峽穀後,下遊屬潮汐感應區,形成河曲發育的平原型河流。此外有京杭運河,起自杭州拱宸橋,經桐鄉、湖州等縣市進入江蘇省,省境長129公裏。浙江湖泊主要分布在浙北平原,但最大湖泊東錢湖卻在浙東鄞縣,麵積22平方公裏。
    氣侯與植被全省除山區外年均溫在15~18c,1月均溫2.5~7.5c,7月26.5~29.5c。10c以上活動積溫自北而南約4800~5600c,無霜期長243~276天。海洋島嶼的氣溫與極值分別較大陸延遲1個月。全省年降水量1100~1900毫米。最高可達2200毫米,省境西南部和山區的降水量高於沿海平原區。降水季節變化較大,4~9月的梅雨和台風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森林植被屬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常綠闊葉林、常綠闊葉落葉混交林、亞熱帶針葉林和亞熱帶竹林等為全省主要林型。且多銀杏、白豆杉、百山祖冷杉、金錢鬆、香果樹等第三紀的孑遺種。生物種類複雜:植物種類達3000多種,喬木樹種1250種;野生動物中有脊椎動物630多種,鳥類400多種,其中有國家二、三類保護動物25種。
    自然地理區全省自然環境南北雖有差異,但無質變。由於地形複雜和距海遠近的不同,自然環境呈明顯的非地帶性差異。在中國綜合自然區劃中,省境分屬北亞熱帶長江中下遊平原混交林區、中亞熱帶浙閩沿海山地常綠闊葉林區和中亞熱帶長江南岸丘陵盆地常綠闊葉林區。
    北亞熱帶長江中下遊平原混交林區省境錢搪江口杭州灣兩側,包括杭嘉湖平原和寧紹平原兩部分,屬此區的長江三角洲亞區。有孤丘散布。本區開發曆史悠久,自然植被蕩然無存。農作物以稻、桑、棉、麻為主。沿杭州灣岸海塗廣布,水域麵積大,淡水漁業發達。因外側濱海平原高於內側水網平原,在雨期易形成內澇。20世紀50年代以來,經過治理,洪澇災害得到基本控製。
    中亞熱帶浙閩沿海山地常綠闊葉林區省境大部屬此區。又可分為3個亞區:1仙霞嶺—括蒼山亞區。低山丘陵,間有構造盆地。森林覆蓋率40%,以馬尾鬆林、竹林、杉木林為主。山地普遍植茶。是省內重要農業區之一。具有綜合發展農林牧業的良好自然條件。2金衢盆地亞區。自東北—西南橫貫省境中部。盆地東西長220公裏,寬約15~30公裏,麵積3700平方公裏,是省內最大的盆地。盆地底部的高程多在40~100米,相對高差一般在30米以下。衢江和金華江貫串盆地中部,在蘭溪匯合後經梅城流出盆地入富春江。3沿海丘陵亞區。包括沿海海岸帶和近海島嶼區。舟山群島麵積占全省島嶼之半。海岸地貌發育,很多島嶼和基岩海岸被海浪衝擊成陡峭岩壁,僅風浪較小的屏蔽凹部堆積有小片平原。海岸線曲折,港灣眾多。較大的半島有象山半島、穿山半島、楚門半島。較大海灣有象山港、三門灣、樂清灣和河口灣的杭州灣、溫州灣、台州灣等。海岸帶和沿海島嶼植被以人工森林植被為主。港灣和潮間帶的海洋生物有魚、蝦、貝、藻類。亞區內200米以下的自然植被經樵采、墾種,已無殘存,在高丘上生長有耐貧瘠的馬尾鬆林。經濟林有烏桕、梨、棗、柑橘、茶等;經濟作物以棉花、甘蔗為主。河灘地栽桑養蠶發展較快。在低山丘陵區以次生的常綠闊葉林、竹林和鬆、杉林為主。
    中亞熱帶長江南岸丘陵盆地常綠闊葉林區省境西北為該區的浙皖低山、丘陵亞區的一部分。區內林木茂密,植被覆蓋率達48%,是浙江省主要林區之一。林木總蓄積占全省1/4,竹林占全省1/3。植被以常綠闊葉林為主。丘陵山地植被、土壤垂直分布較明顯。如天目山在海拔800米以下為常綠闊葉林紅壤帶。800~1200米為亞熱帶針葉林、常綠闊葉、落葉闊葉混交林黃壤帶,1200米以上為針葉林或灌叢黃棕壤帶。有天目山、古田山等自然保護區。
    發展簡史
    浙江開發曆史悠久。新石器時代曾經曆了河姆渡(今餘姚市境)文化、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3個階段。河姆渡遺址中保存大片帶榫卯結構的木構建築,並有大量稻穀種子、骨、農具等。紹興會稽山麓的禹陵,相傳是大禹墓地。春秋時代的越國,建都會稽(今紹興),實行“勸民農桑,田野開辟”政策,積極發展農桑業、牲畜飼養業和紡織葛布、燒製原始瓷和鑄造青銅器等手工業。其時,浙北平原和山麓部分已被開墾,並廣泛栽培麥、禾(稻)、麻(芝麻)和豆類。西漢初年,浙江的冶鐵、製鹽業已有所發展。東漢時,會稽、山陰間(今紹興南約1.5公裏)修建了著名的鑒湖水利工程,蠶桑業也有發展。東晉中原戰亂,人口大量南遷,帶來先進技術,生產發展快,平原地區已是“膏腴上地,畝值一金”。手工業中瓷器的燒製,已初步形成了越窯、婺州窯、甌窯、德清窯等4係統,其中以越窯最著名。山陰成為吳、會二郡的絹、米交易中心。隋代利用天然河道和舊有渠道,完成了京杭運河的南北溝通工程,運河北起涿郡(北京),南迄餘杭(杭州),是當時聯結東部南北方漕運的要道,對促進南北方的政治、經濟、文化聯係具有重要意義。唐代是浙江古代經濟振興時期,農田水利建設有了長足進展,海塘工程已初具規模,白居易主持疏浚的杭州西湖,溉田千頃。杭州、嘉興成為重要產糧基地。絲織、瓷器和造紙等手工業也很發達。杭州成為每年稅錢50萬、占全國稅收總數1/24的大都市。明州(今寧波)和溫州成為東南海上貿易的重要港口。南宋(1138)建都臨安(今杭州),居民不下數十萬戶、百餘萬口,成為全國最大都市。兩浙亦成為“國家根本,仰給東南的首府之區”。經過兩宋時期的開發,浙江已成為江南經濟發達區域之一。明清時期,浙江經濟仍以農業為主,但商品性農業生產有較大發展,以溫州、台州的柑橘、塘棲的枇杷、餘姚的棉花、杭嘉湖的蠶桑業等最為著名。絲織行業中出現資本主義萌芽。鴉片戰爭後,寧波被列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1884年正式開埠,加速了浙江自然經濟解體。從19世紀80年代,民族近代工業興起,1886年寧波開辦通久源機器軋花廠,杭州建立通益公紗廠。1905年滬杭鐵路通車。繼而在寧波興建和豐紗廠、通久源紗廠和正大火柴廠,在杭州興辦杭州麵粉廠、光華火柴廠等。至辛亥革命前夕,浙江民族企業達40餘家。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民族工業再度發展,蠶絲和茶葉生產也有較大發展,抗日戰爭爆發前,最高年產量蠶繭6.8萬噸,茶葉2.45萬噸。機器繅絲業從杭、嘉、湖等城市向縣鎮發展,蕭山、塘棲均有機器繅絲廠。後因戰亂,工農業生產遭嚴重破壞,商業蕭條,洋貨充斥,不僅民族工業破產,農村經濟也趨於瓦解。1949年全省工業總產值僅為1936年的3/4左右。
    人文概況
    人口與民族1990年全省人口萬,人口平均密度為每平方公裏407人,是中國人口高密度省份之一。市鎮人口占全省人口32.31%。分布不平衡,北部和東部沿海平原人口密度大,平均每平方公裏400~450人;其次為低丘盆地,200~300人;山區最低,在百人以下。
    全省34個民族中,漢族人口占99.6%,少數民族占0.4%,其中佘族占少數民族人口的91.9%,主要分布在浙南和浙西山區。其他人口在千人以上的有回、滿等族,大部分都居住在城市。
    經濟概況浙江省是中國經濟較發達省份。農業生產水平較高,多種經營較發達;工業以輕紡、食品、機械、化工等占優勢,能源和原料工業較薄弱。80年代以來,經濟發展迅速。1990年工農業總產值億元,比1980年增長3.4倍。鄉鎮工業發展更快,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55.02%。
    農業浙江自然條件優越,為農林牧漁全麵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地處沿海並緊靠上海,交通方便,商業發達,有利於發展農村商品經濟,農副產品的種類多,產量高,商品率、集約經營和專業化水平都較高。
    全省耕地占土地總麵積的18%,主要分布於浙北和東部沿海平原;林業用地占土地總麵積58.5%,主要分布在山地丘陵區;河湖水域占6.4%,主要分布於沿海水網平原。灘塗麵積廣,是重要土地後備資源。全省耕地有效灌溉麵積占耕地麵積85.7%,旱澇保收田麵積占59%。
    浙江為中國農業高產地區之一,商品率高。多種產品占全國重要地位。農業總產值占中國第5位,茶葉、海水產品、毛竹產量則居中國首位,桑蠶繭居第2位,柑橘居第3位,肉豬出欄率居第6位,稻穀產量居第7位。
    1稻穀產量占糧食總產量的83.02%,其次為大麥、小麥及秋雜糧甘薯、玉米等。糧食作物主要分布在沿海平原和河穀平原地區。實行春花(油菜籽、大麥、小麥)、雙季稻一年三熟,稻、麥兩熟,綠肥、雙季稻等多種耕作製度。
    2主要經濟作物有蠶桑、棉花、麻類、油菜籽、糖蔗、茶葉、柑橘等。播種麵積占農作物總播種麵積的9.6%。產值占種植業的32%。棉花生產集中分布在杭州灣兩岸的濱海平原和金衢盆地,慈溪市是省內最大產棉區,生產曆史悠久,專業化水平較高。油菜籽為全省主要食用植物油原料,廣泛分布在浙北平原和東部沿海平原,近年在西部盆地、丘陵區發展較快,多為油稻、油棉、油麻連作。絡麻是全省重要纖維作物之一,主要分布在蕭山、海寧、餘杭、上虞4縣、市和杭州市郊。浙江是中國麻類生產基地之一,杭州建有中國最大的麻紡廠。杭嘉湖平原是中國著名蠶繭生產基地之一。產量占全省4/5。其次分布於浦陽江、曹娥江、椒江及金華江兩岸河灘地上。近年來桑樹向低丘山地區發展很快。浙江是中國茶葉主要產區,茶葉在曆史上即為中國傳統出口產品。1990年產茶11.7萬噸,除嘉善、嘉興、桐鄉等平原市縣外,省境丘陵、山區、海島均產茶葉,主要產區有浙東四明山—會稽山區的嵊縣、新昌、諸暨、紹興,浙西的臨安、淳安、建德、富陽和杭州市郊,浙南的泰順、文成、蒼南、瑞安、遂昌等。以產綠茶為主,主要茶類有眉茶、珠茶、烘青、龍井、旗槍等。杭州的龍井茶、紹興的珠茶、金華地區的花茶等在國內外均負盛名。浙江是亞熱帶常綠果樹和落葉果樹的混交分布區,果樹品種資源豐富,柑橘、枇杷、楊梅等亞熱帶常綠果樹和梅、李、青棗、板栗、梨、桃等落葉果樹品類繁多。柑橘是名產,已有2400餘年栽培史。主要分布在沿海黃岩、臨海、溫州市和衢州市等地,60年代開始向低丘發展,除浙北平原和浙西山區部分地區外,遍布全省沿海和低丘。1990年產量79.73萬噸。
    3全省林地麵積占丘陵山地麵積的82.3%,森林覆蓋率42.6%,居大陸各省之冠。林木蓄積量萬立方米。主要用材林樹種有杉、鬆、竹和雜木等。經濟林有香榧、山核桃、油茶、油桐、漆樹、烏桕和其他特用林。林業是本省短線,發展速度不快。
    4全省養畜業以豬為主,其次有牛、羊、兔、家禽等。金華的“兩頭烏”豬是製作“金華火腿”的原料。杭嘉湖平原所產湖羊是加工羔羊皮的原料,湖羊皮潔白柔軟,是傳統的出口物資。山羊主要分布在丘陵山區,臨海市是中國奶山羊基地。養蜂業居中國首位。1990年蜂蜜產量6萬多噸,占全國1/6,蜂王漿70多噸,占全國3/4。80年代家禽、奶牛等發展較快,建立了一批機械化飼養場。
    5浙江發展水產業的自然條件優越。有中國最大的舟山漁場,海域環境利於魚類繁衍和生長。海洋經濟水產類有百餘種。主要漁港有沈家門、嵊山、石浦等。沿海灘塗養殖蟶子、蚶子和泥螺等貝類,近海、港灣養殖海帶、紫菜等,象山港、樂清灣、三門灣是省內主要海水養殖基地。淡水養殖品種有鰱、鱅、鯖、鯉、鯽、鯿魚等。70年代開始放養鰻、蝦、蟹、甲魚等獲得成功。池塘養魚以杭嘉湖和寧紹平原為主,以湖州市菱湖為中心的淡水漁業最發達。河蚌養珍珠主要在浙北平原水網地區。
    農業區浙江農業生產地域差異明顯,自沿海向內陸,自平原向山地逐步過渡。全省可分為3層、4類、9個農業區。海拔50米以下平原農業層,為全省最富饒之區,是糧、棉、油、繭、麻、柑橘、甘蔗的生產基地。50~350米為農林過渡層,包括大部分低丘,是糧食和經濟作物分布區,多種經營潛力大,在高丘以林為主,經濟林麵積較大。350米以上為林業層,由坡度一般25°以上的丘陵山地組成,是主要森林分布區。4種類型包括沿海、海洋島嶼類型,平原類型,河穀盆地類型和丘陵山地類型。9個農業區為:
    1杭嘉湖平原。糧、桑、魚、畜區,是浙江糧食、淡水魚、湖羊和養豬業基地,產量均占全省首位,是“絲綢之府、魚米之鄉”的典型。糧、桑、魚、羊與土地利用、經濟結構之間形成科學的農業生態係統。
    2杭州灣兩岸濱海平原。棉、麻產區,曆史上是海塗圍墾而成的平原,宜於棉、麻生長,棉麻產量分別占全省60%和97%。棉花前作油菜籽和春糧產量也很高。並出產大量瓜果蔬菜。
    3寧紹平原。糧、油、魚、畜區,是浙江糧食高產區,以種植春花、雙季稻為主。淡水漁業發達。是僅次於杭嘉湖平原的糧魚生產基地,多種經營亦較發達。
    4溫台平原。糧、橘、畜區,位於三門灣以南,包括溫黃平原和溫瑞平原,熱量充足,溫濕調勻,自然條件有利於種植春糧、雙季稻和栽培亞熱帶常綠果樹,是全省柑橘主要產區。
    5金衢盆地。糧、林、茶、畜區,宜於糧、棉、林、果、茶等多種作物和經濟林木生長。雜糧、飼草豐富,養畜業發達,形成傳統的農牧結合和用地、養地結合的生產結構,是浙江棉花、柑橘、茶葉和蔗糖的重點產區之一。
    6浙東丘陵盆地。茶、糧、果、林、畜區,丘陵山地和盆地相間分布。低丘和盆地邊緣廣泛種植茶葉,是紹興珠茶的主要產區。盆地農業發達,農牧結合,豬、兔在全省均占重要地位。山地產竹、鬆、杉等用材林,毛竹產量占全省第2位,墾種麵積較大,由於人為和環境等多種因素,水土流失較嚴重。
    7浙西山地丘陵。林、茶、糧區,丘陵占80%,沉積岩分布範圍廣,土地生產力較高,冬冷、夏熱,相對濕度大,有利於林木和多種經濟作物生長,森林覆蓋率達48%,毛竹產量占全省之首,茶葉、天目筍幹、臨安及昌化山核桃均為特產。
    8浙南山地丘陵。林、糧、茶區,是全省最大林區。盛產杉、鬆、竹等用材林和油茶、茶葉、油桐等經濟林。山間盆地和緩坡地種植糧食作物,坡地的旱作農業發達。
    9海洋、島嶼。魚、鹽區,以海洋漁業和海灘製鹽為其特色。
    工業浙江是近代工業發展較早省份之一,但20世紀50年代以前,工業基礎薄弱,技術落後。50年代以來,原有的輕紡、食品工業迅速發展,重工業從無到有,已具一定規模。1990年全省工業總產值億元,其中輕工業產值占65.4%,重工業占34.6%。
    1紡織工業(包括縫紉業)。基礎較好,棉、毛、絲、麻、化纖俱全,成龍配套。絲綢工業具有全國意義,生絲、真絲綢產量占全國首位。綢、緞、織錦等產品譽滿中外。絲綢工業以杭州、湖州和嘉興3市為中心,是省內老基地,此外,寧波、溫州、金華等地發展也較快。棉紡工業曆史上也集中於杭州、寧波等地。嘉興毛紡廠和杭州麻紡廠是全省著名企業。化纖生產主要集中在杭州、紹興、寧波和餘姚市。紡織工業產值將近占全省工業總產值的28.24%。
    2食品工業。浙江農副產品和水產品資源豐富,產區集中,商品率高,發展食品工業基礎好。除傳統的糧、油加工外,釀造、製茶、卷煙、罐頭、飲料等食品工業部門繁多,寧波、奉化的果瓜加工和溫州、瑞安的乳蛋品加工,曆史上均久負盛名,杭州、黃岩、舟山、金華等都建有罐頭廠。所產罐頭大部分出口或供應外省,罐頭產量占中國首位。製糖工業以瑞安、義烏、臨海、寧海為主。茶葉加工以杭州、紹興、金華、溫州等地為中必。紹興酒曆史悠久,取用鑒湖水,並有獨特操作工藝,生產“加飯”、“花雕”、“元紅”、“善釀”、“香雪”等名酒,其中紹興“加飯”酒是中國八大名酒之一。
    3造紙工業。原料豐富,有毛竹、稻麥草、芒稈、棉稈皮和蘆葦等。全省建立了40多家造紙廠。其中杭州、嘉興、衢州、溫州造紙工業曆史悠久,規模也最大,杭州產的卷煙紙和電容器紙、衢州的蠟紙及文化用紙,都達到了國內外先進水平。省內大型造紙廠有嘉興民豐造紙廠、杭州華豐造紙廠和龍遊造紙
    4能源工業。20世紀50年代以來開始充分利用水力、潮汐和風能。相繼建成黃壇口、新安江、富春江、烏溪江等大中型水力發電站。新安江電站1959年建成,是中國自力更生建設的第1座大型水電站,裝機容量為65萬千瓦。浙江省第2大水電站——緊水灘電站裝機容量30萬千瓦,1988年底建成。70年代開始在鎮海、北侖、台州建立港口火電站,鎮海電廠裝機容量105萬千瓦,北侖電廠一期工程120萬千瓦,已有一台60萬千瓦機組發電。中國第1座自行設計的核電站1991年在杭州灣北岸秦山建成。潮汐電站和風力發電都已試驗成功,全省潮汐新安江水電站能可供裝機容量825萬千瓦,溫嶺江廈潮汐電站,總裝機容量3200千瓦,是中國最大潮汐電站,在世界已建成的潮汐電站中居第3位。1990年全省發電量達308.66億度。
    浙江煤炭資源貧乏。煤炭產地分布浙西,較大的長廣煤礦年產煤約150多萬噸,遠不能滿足需要。大部分煤炭依賴外省供應。石煤資源較豐富,雖發熱量低,但經綜合利用,仍具有開采價值。
    5鋼鐵工業。杭州中型鋼鐵廠為浙江主要鋼鐵聯合企業,生產生鐵、鋼、鋼材、無縫鋼管等。有色冶金和非金屬礦資源較豐富,采、選、冶煉的企業有多處,其中富春江冶煉廠規模較大。其次是蘭江冶煉廠。冶金工業是省內薄弱環節,鋼、鋼材均不能自給。
    6機械工業。是重工業中發展速度最快的部門。產值在全省工業結構中僅次於紡織工業,居第2位。先後建成農業機械、機床、礦山設備、發電設備、交通運輸設備、造船和電子工業等部門。其中小型農機和小發電設備、工業鍋爐、大型製氧機和部分電子、家用電器產品均已達到先進水平。機械工業主要分布在杭州、寧波、嘉興、溫州、椒江、金華和衢州等城市。
    7化學工業。主要為化學礦開采、基本化工、石油化工、化肥、農藥等。化學礦以衢州的硫磺礦開采較有名,基本化工的硫酸和燒堿廠分布在杭州、衢州、寧波和溫州等城市。70年代建成鎮海煉油廠,並向石油化工聯合企業方向發展,寧波已成為省內重化工基地,擁有合成氨、塑料、橡膠加工、精細化工、化纖原料等部門。化肥工業以衢州化工廠和寧波合成氨廠規模最大。磷肥廠分布在金華、紹興和瑞安。鉀肥工業分布在溫州和金華等地。黃岩是浙江精細化工基地。
    8建材工業。主要有水泥、平板玻璃、工業陶瓷、耐火材料、磚瓦及非金屬礦等。浙江建材資源豐富,水泥工業原料石灰岩主要分布在浙西長興、杭州、江山、常山、開化、金華、蘭溪等地,長興水泥廠、杭州水泥廠和江山水泥廠均為省內重要水泥廠。平板玻璃主要分布在杭州,工業與衛生陶瓷以溫州、上虞等地為主。
    9手工業。主要產品有竹、木、石雕刻、竹草編織、花邊刺繡、堆塑彩繪、金屬工藝等。青田石雕,東陽木雕,嵊縣、東陽、安吉的竹編,龍泉青瓷、寶劍,蕭山花邊,溫州甌塑、甌繡,杭州織錦、綢傘、剪刀、扇子,寧波草席等傳統工藝品均甚著名。
    交通運輸已初步形成以鐵路和海運為骨幹,中心城市和沿海港口為樞紐的綜合運輸網。1990年全省鐵路營業裏程832.6公裏,公路3.02萬公裏,內河航道1.06萬公裏。客運量以公路運輸為主,水運、鐵路運輸次之;貨運量以水運為主,公路、鐵路運輸次之。
    1鐵路現有滬杭、浙贛、蕭甬、宣杭4條幹線和金(金華)嶺(嶺後)支線,寧波至北侖港的鐵路也已修通。杭州是浙江鐵路樞紐,滬杭、浙贛、宣杭等鐵路匯合於此,滬杭線在省境內長119公裏,斜貫杭嘉湖平原中部,是連接長江三角洲經濟區的重要幹線,已建成複線。浙贛線從杭州往西南至湖南株洲與京廣線接軌,橫貫浙江中部,是長江以南第1條東西向幹線,在省境有325公裏,正在建設複線。金華是浙贛線在省內最大轉運中心,有支線79公裏通新安江電站的嶺後。蕭甬線在蕭山與浙贛線接軌,橫貫寧紹平原,全長147公裏,連接浙江沿海主要工商業城市和港口,支線已引入鎮海港和鎮海工業區。寧波至北侖深水港區的鐵路1984年建成。宣杭線自杭州至安徽宣州,是華東第2條南北通道的組成部分,已於1991年全線通車。錢塘江第2大橋已建成。金華至溫州的鐵路正在建設中。
    2公路以杭州和市縣為中心,呈輻射狀通往全省城鄉。大部分縣均與杭州市有直達客運班車。地(市)縣是次一級公路交通中心。有6條幹線通往鄰省。滬杭甬高速公路正在建設中。浙閩交通要道飛雲江大橋也已於1989年建成。
    3浙江位於中國沿海中部,通過海運同鄰省及海外交通方便。沿海有大小港口41個,主要港口有寧波、溫州、舟山、海門、乍浦、鼇江、瑞安。寧波港是中國巨型深水港,由寧波老港、鎮海港和北侖港組成。寧波老港能通航3000噸輪船,是寧波市和浙東的貨物集散中心;鎮海港於70年代開始興建,是有十多個萬噸級深水泊位的港區,承擔浙江和鄰省的對外貿易和貨物轉運任務。北侖港是目前中國最大深水港,已建有10萬噸級泊位1座,2.5萬噸級2座礦石轉運碼頭,2.5萬噸和5萬噸級的集裝箱碼頭各1座,成為長江三角洲經濟區不可多得的深水港區,將成為華東地區對外貿易口岸。溫州港僅次於寧波港,為全省第2大港,是浙南貨物集散和對外貿易中心。寧波港、溫州港、沈家門港和海門港均已對外開放。
    4內河航道裏程居全國第3位。有幹線航道60多條,支線航道1095條,50個縣市可通航。集中分布在杭嘉湖平原和沿海平原水網區。京杭運河、杭申(上海)甲、乙線。湖申線是通往鄰省市主要幹線,為長江三角洲水運網組成部分。杭甬運河貫通寧紹平原中部,經10縣市,並溝通錢塘江、浦陽江、曹娥江、甬江,已能通航25噸級船隊,100噸級的航道在規劃建設中。錢塘江縱貫省境西北部,經10餘縣市。沿新安江可上溯到安徽屯溪,有客貨輪通往蘭溪和建德。全省河海溝通,內河運輸既承擔沿海港口的後方集疏運功能,也擔負水網區城鄉的客貨任務。
    580年代以來航空發展較快。杭州筧橋航空港是中國現代化的國際機場之一,有定期航班與北京、上海、廣州、福州、長沙、桂林、屯溪、合肥及香港聯係。寧波市莊橋機場已改建為民用,新建的櫟社機場可起降大型客機。黃岩、溫州、金華、義烏機場均已先後建成啟用。
    (宋小棣)
    珍寶島烏蘇裏江江中小島。位於黑龍江省東北部烏蘇裏江主航道中國一側。島長約2200米,寬約500米,麵積約0.74平方公裏。原為烏蘇裏江中國一側的江岸部分,因有局部較低窪地段,洪水期江水漫流而過,受江水和山洪衝刷,1915年前後終於同陸地衝開,形成江中島嶼。與中國一側江岸間的河道既窄又淺,枯水期可徒步往來。島嶼形成後中國邊境地區有年老居民上島蓋房搭棚,從事漁獵生產,稱為“翁島”。由於該島形似元寶,故稱“珍寶島”。島上林木茂密,有柳、榆、楊和山丁及其他雜樹,山花野草叢生。該島雖距黑龍江與烏蘇裏江匯合口303公裏,但仍有大馬哈魚洄遊,水產資源豐富。島上現有磚瓦房舍和其他建築,沿江建有護岸工程,島內側岔流上建有潛壩。珍寶島—五林洞公路為對外聯係主要通道,由五林洞經虎(林)饒(河)、佳(木斯)饒(河)公路可通往各地。
    (曾慶雲)
    振泉湖藏北羌塘高原北部內陸湖泊,鹹水湖。位於北緯35°55′,東經86°58′,昆侖山脈中段木孜塔格雪山(海拔6973米)南麓,是受東西向斷裂控製的構造湖。湖麵海拔4784米,麵積42平方公裏,由於受鄰近高山冰雪融水及地下水補給影響,湖水礦化度不高,為22.7克/升,ph值7.3,總硬度143.1毫克當量/升,化學類型屬硫酸鎂亞型。湖濱有一級砂礫堤,高出湖麵1.5米,北岸一級湖相階地高出湖麵5~10米。湖北8公裏處的強巴欠火山群為羌塘高原第四紀火山活動帶之一,有輝石安山岩組成的方山和麵積廣達數十平方公裏的波狀熔岩平原以及熔岩流壅塞而成的許多封閉的碟形窪地與小湖泊群等火山地貌。湖區氣候寒冷幹燥,罕無人跡,由青藏苔草與墊狀駝絨藜組成的高寒荒漠草原更顯荒涼,有較多的野驢、藏羚與野犛牛等珍稀野生動物棲居。
    (李明森)
    鎮江市江蘇省轄市,長江與京杭運河轉運口岸和工業、旅遊城市。位於省境長江南岸,南依寧鎮山脈,扼京杭運河入江之口,滬寧鐵路由西南郊通過,隔江與揚州相望。轄2區及丹徒、揚中、句容3縣。麵積3843平方公裏,人口258.13萬;其中市區麵積215平方公裏(內含長江江麵32.2平方公裏),人口45.32萬。秦置丹徒縣。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吳郡主孫權徙鎮於此,築城北固山下,史稱京城或京鎮,俗稱京口。隋開皇十五年(595)置潤州;大業初州廢,唐複置潤州、丹徒縣;建中初置鎮海軍節度使。宋改為鎮江軍節度使;政和三年(1113)廢鎮江軍,升潤州為鎮江府,始稱鎮江。元稱鎮江路。明、清為鎮江府。1912年稱丹徒縣。1928年江蘇省政府遷此,改為鎮江縣。1949年劃城區和諫壁鎮置市,屬鎮江地區。1983年改省轄市。
    自隋唐漕運興起,鎮江先為漕糧北運重要口岸,繼為長江下遊重要商業中心,盛極一時。19世紀末建電燈、自來水、火柴、麵粉、碾米、繅絲、綢織、造紙等工廠。自長江航運和沿海航運興起,滬寧、津浦鐵路相繼建成通車,京杭運河山東段淤廢,鎮江、揚州間長江主泓道北移,鎮江港口淤積嚴重,過去集中在鎮江進行的物資交換,大都轉向上海,使鎮江趨於衰落。20世紀50年代以來,鎮江大力發展工業,建有電力、紡織、機械、化工、電子、造紙等工業部門,形成綜合發展的中等工業城市。市境韋崗有中國最大的石灰石礦山,1990年已形成年采450萬噸的生產能力。鎮江舊城區以機關單位、商店和住宅為主,東郊為輕紡工業區,西郊為通用機械、電子、儀表工業區,沿江為碼頭和造船工業區,南郊為車站和建材工業區,諫壁鎮為電力、化學工業區,1987年擴建的諫壁電廠裝機總容量162.5萬千瓦,為中國大型火電廠之一。此外,諫壁亦為京杭運河入江口岸,船閘、內河碼頭集中於此。大港鎮為新建長江航運碼頭和萬噸海輪碼頭區,現已完成第1期建港工程,鎮江港已成為1000萬噸級的大港,被列為中國沿海十大港口之一。鎮江依山臨江,山川秀麗,為江南著名山林城市,向有“天下第一江山”的美譽。雄峙長江南岸的金山、北固山和砥柱長江中流的焦山,被譽為“京口三山”。焦山碑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市郊發現有商周村落遺址。
    市屬句客縣有儲量約1.5億噸的特大型膨潤土礦床和大型紅柱石礦床。
    (單樹模)
    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貴州省安順地區轄縣。位於省境西南部。麵積1718平方公裏,人口29.94萬;其中布依族11萬,苗族2.6萬,二者占總人口的51%。元置鎮寧州。明洪武十四年(1381)析永寧、鎮寧二州地置納吉堡,二十二年(1389)於納吉堡置安莊衛,嘉靖十一年(1532)徙鎮寧州治於安莊衛城。1914年改鎮寧州為鎮寧縣。1963年成立民族自治縣。縣府駐城關鎮。鎮寧因縣境有著名的黃果樹瀑布而聞名於世。縣城西南15公裏處的打幫河上,分布有瀑布群,以黃果樹瀑布最為壯觀。大瀑布附近有天生橋、石林和溶洞勝景;城東1公裏處有犀牛洞(原名火牛洞),洞內形態多姿,為貴州省旅遊勝地。自貴陽有公路通此。
    (陳永孝)
    正定縣河北省石家莊市轄縣,中國北方著名古城。位於石家莊市東北,京廣鐵路縱貫,石德鐵路通過縣境南端。麵積601平方公裏,人口49.1萬。縣府駐正定鎮。正定曾為河北省中南部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春秋屬鮮虞國,戰國為東垣邑,漢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改為真定縣,後置真定國,曆為常山郡、恒山郡、恒州、九門郡鎮州治。五代後唐改為真定府,元改府為路,明複為府,清雍正元年(1723)改為正定府。縣境位於太行山山前洪積衝積扇,土壤肥沃,地下水豐富,又有滹沱河和石津渠、靈正渠灌溉,農業發達,是河北省主要糧棉生產縣之一。文物古跡多,素有“九樓四塔八大寺”之稱。建於隋開皇六年(586)、占地5萬平方米的隆興寺,是國內現存年代較早、規模較大而又保存較完整的佛教寺院之一。寺內大悲閣中的千手千眼觀音像高22米,有42臂,是中國現存最大的銅鑄佛像。唐開元寺鍾樓、須彌塔、宋天寧寺靈霄塔、廣惠寺華塔和臨濟寺澄靈塔及五代文廟等使正定有“古代建築群”之稱。
    (鄧綬林唐學曾)
    鄭州市河南省省會,中國新興紡織工業基地之一。位於省境中部偏北,京廣、隴海鐵路在此交匯,是中國重要鐵路樞紐之一。轄6區及滎陽、鞏縣、登封、密曇、新鄭、中牟6縣。麵積平方公裏,人口551.42萬;其中市區麵積平方公裏,人口166.23萬。3500多年前為商都隞,即今鄭州商城遺址。春秋時為鄭邑,隋置管城縣,後為鄭州治。明廢縣入鄭州。1840年鴉片戰爭後,盧(溝橋)漢(口)鐵路與海(州)洛(陽)鐵路相交鄭州舊城之西,鄭州成為帝國主義掠奪原料、傾銷商品的轉運站。1923年“二七”大罷工爆發於此。1948年設市。由於地理位置優越,自古即為兵家逐鹿中原必爭之地,尤以滎陽、汜水等地,曾為古代多次大規模戰爭的戰場。市境北臨黃河據邙山,西南依嵩山餘脈,東、南兩麵是黃淮平原。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最低處海拔80米左右,100米等高線由東南至西北穿過市區中部。黃河橫穿北部,賈魯河由西南向東北後拐向東流。春季溫暖幹旱,夏季炎熱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冬季寒冷多風,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均溫14.3c,年降水量640毫米,集中於7~9月。礦產主要有煤炭、鋁土等。市郊和屬縣盛產小麥、水稻、玉米和棉花、花生等。特產金銀花、棗仁、柿餅。
    1949年前市區麵積5.23平方公裏,人口16.4萬人。僅有小工廠5座。50年代以來,鄭州市已建為輕、重工業較發達城市和重要交通樞紐。從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利用附近煤、鋁、棉花等資源及交通條件,建成中國著名紡織工業和煉鋁工業基地。紡織工業已形成體係,有6座現代化棉紡織廠、1座印染廠及紡織機械廠、紡織器材廠等。紡織工業產值、職工、占地麵積均占全市各工業部門之首,鄭州有“紡織城”之稱。此外,規模較大的工廠有鄭州鋁廠、電纜廠、砂輪廠等。其他工業還有化學、電力、建材、煤炭等。鄭州鐵路樞紐站每天發送旅客10萬人次,占中國第3位;中轉旅客量則居中國首位。占地約5.3平方公裏的鄭州北站是中國第1個綜合自動化編組站,中國鐵路貨運量的1/7經該站進行技術作業,年貨運量達750萬噸,居中國鐵路第1位。亞歐大陸橋最大的鐵路集裝箱基地也於1991年初在鄭州建成啟用。鄭州還形成了以國道107和310兩大公路為依托的交通網,年貨運量達4000萬噸。鄭州機場已有至北京、上海、廣州、廈門、烏魯木齊、長春、香港等21條航線。
    市內有黃河大學、鄭州大學、河南醫科大學、河南農業大學、鄭州工學院等10餘所高等院校。市容整潔,馬路寬闊,市區綠化覆蓋率達32.4%。以月季為市花。城市功能分區較為明顯:西部為紡織工業區;上街為鋁工業區;密縣為工礦區;花園口及北部為行政、文化區;舊城為商業區;市區以西建有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市內有人民、碧沙崗、紫荊山等公園、中州樂園和邙山黃河遊覽區、環翠峪風景名勝區;並有商代古城、大河村遺址文化古跡和“二七”紀念塔等。
    (李潤田)
    枝城市湖北省宜昌地區轄市,中國著名“宜紅”茶主要產區,湖北重要煤港和水陸聯運港。位於省境南部偏西,長江南岸,清江下遊。麵積1357平方公裏,人口37.71萬。1987年設市。市境北部長江沿岸為衝積平原,主要產水稻、小麥、棉花和油料;南部丘陵起伏,盛產茶葉、油桐、柑橘和毛竹;東南部富煤、硫、鐵等礦。工業有製茶、機械、燃化、紡織、煤炭、建材等。焦枝鐵路和枝柳鐵路在此通過枝城長江大橋相接,成為中國又一條縱貫南北的鐵路線。枝城港區水域寬,泊位水深,港口岸線長約6公裏,有碼頭10座,3000噸級船舶可常年停靠,來自山西晉東南、河南平頂山、貴州黔西和湖北鬆宜等煤礦的原煤均在此轉長江水運,鄂西南地區集散物資亦多在此轉運。市府所在地陸城鎮位於清江與長江匯合處,係三國時期東吳陸遜所築,故名“陸遜城”,後其子陸抗守城,稱“陸抗城”,即為中國曆史上著名的“二陸名城”。曆為清江門戶,鄂西南山區竹木、皮毛、藥材、棕片、桐油等土特產多於此集散。鎮內加工的“宜紅”茶久負盛名。
    (陳聯壽)
    直羅鎮位於陝西省富縣西45公裏。原為漢雕陰縣地。隋文帝開皇三年(583)戶部尚書崔仲方築城居之,城枕羅水,其川平直,故名直羅城。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分三川、洛交2縣地於此置縣,因城為名,稱直羅縣。元至元四年(1267)撤縣,轄地並入鄜縣。直羅鎮地處葫蘆河與其支流交會處的階地上,向為陝甘要衝。沿河西南通子午嶺,西北通保安(今誌丹)、華池(今甘肅),百餘公裏皆深穀峻嶺,南經黃陵至關中。唐高祖武德六年曾在此設關,唐太宗李世民征突厥經此,元代設巡檢司,清廢。1935年11月,國民黨以5個師的兵力向陝甘革命根據地進攻,被紅軍擊敗。直羅鎮一仗徹底粉碎了國民黨對陝甘根據地的第三次“圍剿”。
    (李健超)
    誌丹縣陝西省延安地區轄縣,陝西肉羊集中產區。位於延安西北。麵積3781平方公裏,人口10.78萬。縣府駐保安鎮。秦漢為上郡高奴縣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設保安軍,金大定十一年(1171)改為保安縣。1934年建立革命政權改名赤安縣,為紀念革命烈士劉誌丹,1936年改為誌丹縣。縣境位於黃土高原梁狀丘陵溝壑區。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1200~1500米。梁峁密布,溝壑縱橫,梁窄坡陡,河穀深切,基岩裸露。耕地占全縣土地麵積的6.7%,為半農半牧區。農作物以秋糧為主,主要有糜子、穀子、蕎麥、高粱、玉米等。
    畜牧業以羊為主,並有馬、牛、驢。保安鎮即宋代的保安軍城,位於洛河支流周河北岸,是中共中央1936年7月至1937年1月的駐地。縣城有劉誌丹烈士陵園、原中央黨校校址、抗日紅軍大學校址等革命紀念地。
    (李健超)
    中國草場資源1990年中國草場麵積2.22億公頃,占國土總麵積的23.1%,在中國自然資源中名列第一。草場麵積居世界各國前列。
    中國草場大體上自東北大興安嶺起,向西南經陰山山脈、秦隴山地,直至青藏高原東麓,將中國分為東南、西北兩部分。西北部分是以畜牧業為主的收區,草場麵積廣袤;東南部分是以種植業為主的農區,草場與耕地、林地交錯分布,其中草場麵積約占該區土地總麵積的30%。
    草場類型與分布中國北方、南方草場資源類組成。
    荒漠草場以超旱生小灌木和小半灌木為優勢組成的草場,一年生草本較少,植被稀疏。占中國北方草場總麵積的34.7%,包括幹(平原)荒漠、高原荒漠和山地荒漠。這類草場每公頃產鮮草0.75~1.87噸,含灰分高達20~30%左右,春秋季為牲畜采食。
    1幹(平原)荒漠。是荒漠中主要的類型,占荒漠總麵積的83%。集中分布在中國西北部的新、甘、寧、內蒙古等省區。有以珍珠為優勢的石質荒漠,以紅砂為優勢的粘土荒漠,以鹽爪爪為主的鹽土荒漠,以蒿屬、梭梭、沙竹等為主的沙地荒漠以及新疆北部、內蒙古西部的草原化荒漠。
    2高原荒漠。亦稱高寒荒漠。主要分布在西藏高原西部和藏北高原,海拔4500~6000米的地區。植被多以匍匐墊狀的半灌木和多年生草本組成。如墊狀駝絨藜、藏亞菊、藏苔草、腺毛風毛菊、棘豆等。在高寒荒漠草場的高原湖盆上有紫花針茅、異針茅、堿茅等,構成草原和鹽化草甸。
    3山地荒漠。占荒漠草場總麵積的4.5%。分布於東經105°以西的許多山地,除新疆阿爾泰山無山地荒漠草場外,餘者山前地帶都有荒漠分布。且於北緯44°以南,隨緯度偏南而愈益升高。
    山地荒漠草場均為高度幹旱的石質化山地,主要飼用植物有假木賊、合頭草、豬毛菜等;在黃土覆蓋的山前荒漠,則為蒿類植物構成的蒿類荒漠草場。山地荒漠草場缺水,通常在初冬降雪覆蓋期和春雪消融期放牧牲畜。
    草原草場占中國北部草場總麵積的37.4%。以旱生多年生叢生禾草占優勢,混有一定數量的灌木、小半灌木。分為平原草原、山地草原和高原草原3類。
    1平原草原。由幹草原、草甸草原和荒漠草原組成。幹草原在內蒙古高平原有大麵積的分布,向西延伸到黃土高原,由旱生叢生禾草大針茅、克氏針茅、本氏針茅、糙隱子草和小半灌木冷蒿等組成多種類型的草原。每公頃產鮮草1.87~3.75噸,為中國重要的天然草場,適宜綿羊、馬、牛等放牧。
    草甸草原是由中旱生多年生叢生、根莖禾草及雜類草等組成。如以貝加爾針茅、羊草、線葉菊等組成的各類草場。主要分布在內蒙古東北部及東北三省。每公頃產鮮草3~4.5噸,產量高、質量好,為中國重要的割草場和放牧場。適宜發展大畜。
    荒漠草原以真旱生多年生草本占優勢,並有旱生小灌木參與,主要成分有石生針茅、沙生針茅、戈壁針茅、亞菊和一年生蒿類及刺葉柄棘豆、狹葉錦雞兒等。分布於內蒙古西部及寧夏、甘肅、新疆等省區草原向荒漠的過渡地帶。
    2山地草原。廣泛發育於中國荒漠地區山地的垂直帶上。主要分布在天山、阿爾泰山、昆侖山、祁連山等山地。是中國主要的冬季牧場。由多種針茅、棱羊茅、羊茅、冰草、糙隱子草、冷蒿、繡線菊等組成草群。草質良好,適宜各種家畜放牧。
    在新疆山地草原中有一個較大的尤勒都斯盆地草原,是天山南坡的最大夏季牧場。主要牧草有紫花針茅、座花針茅、扁穗冰草、落草等。在盆地外緣山麓的草群中具有亞高山草甸成分參與,如線葉蒿草、毛茛、龍膽和馬先蒿等構成草原化草甸草場。在旱年這類草場仍青綠,宜作為家畜保膘的放牧場。
    3高原草原。俗稱高寒草原。這類草場資源的特點是草群花期短、結實快,可避免夏季陣性冰雪的危害。主要分布於西藏高原的中部,散見於青海省治多縣境內通天河中遊沿岸的高平原上,呈舌扇狀分布。在高原上與小嵩草草甸或與草丘沼澤相嵌而形成組合資源。在晴朗而少雪的冬季,通常把零星積雪的地段作為冬場。
    草甸草場占中國西北部草場總麵積的27.9%。分為平原草甸、山地草甸和高原草甸3類。
    1平原草甸。主要分布在東北三江平原、遼河平原的低窪地、坨甸地及新疆塔裏木河河漫灘等地。通常呈帶、片狀分布的隱域性植被。主要由多年生中生草本植物組成。根莖型、疏叢型禾草比重最大。在荒漠地區的平原草甸中,優勢牧草是蘆葦、假葦拂子茅、芨芨草,並混有脹果甘草、駱駝刺等鹽生植物。在西遼河坨甸地中是蘆葦、拂子茅、扁穗牛鞭草和羊草。而三江平原中的沼澤草甸主要是小葉草和多種苔草。這類草場草群茂密,草類高達60~100厘米左右,每公頃產鮮草4.5~6噸,是荒漠和草原區良好的割草場。
    2山地草甸。包括中山草甸和亞高山草甸,是中國傳統遊牧畜牧業的夏季牧場,集中分布於荒漠地區的山地,也見於大興安嶺林緣地區和西南亞熱帶山地。各地的草被有顯著差別,阿爾泰山以多種鬥篷草、天山以金蓮花、大興安嶺以線葉菊為主構成雜類草草甸,而在西南的亞熱帶山地則是以羊茅、垂穗披堿草、穗序野生草、鵝冠草等分別構成禾草雜類草草甸。該類草場不僅蛋白質含量適中,且熱能較高。
    3高原草甸。又稱高寒草甸。麵積大而產草量低,每公頃產鮮草1.2~1.5噸。主要分布於青藏高原東北部及四川西北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帶。植被主要由寒中生多年生密叢型草本組成,並有匍匐墊狀的雜類草。代表類型為高山嵩草草甸。是中國青藏高原犛牛和藏羊良好的放牧場。
    草叢草場草叢是草場植被類型之一,俗稱草山草坡。通常與耕地、林地呈交錯分布。分為草叢、灌木草叢和疏林草叢草場3類。草叢以禾本科飼用植物占優勢。根據1980年以來,湘、鄂、豫和黔4省草場資源普查結果,草場毛麵積占4省總麵積的29.5%。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平原占3.1%;500~1200米的低山丘陵占42.6%;1200米以上的山地占54.3%。按草場資源片塊大小統計資料分析,從平原到山地,反映出片塊減少而麵積增大的分布規律。
    草場利用情況中國的天然草場麵積雖大,但優質草場比例不高。在中國草場中,牧草適口性好,產草量和營養價值高的草甸和草原草場隻占21%,且半數以上分布在高海拔地區,開發利用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地處內陸幹旱的荒漠草場則占27%。南方的草叢草場雖草叢高大,產草量高,但花期老化迅速,營養成分和適口性降低,同時耐牧性較低,影響利用,必須加以改良,提高草場載畜能力。
    草場載畜能力草場的載畜能力可分為4類:一類草場一年內養一隻羊需1/3~1公頃;二類為1~2公頃;三類為2~3公頃;四類為3公頃以上。據此可將中國10省(區)各類草場載畜構成比例。
    牧場季節性中國北方廣大牧區把天然草場按季節劃分,並隨季節更替,順序地由山上至山下,又由山下至山上,年複一年地輪換放牧利用的牧場稱為季節牧場。其組合形式因地而異。大體可分為四季、三季、二季和不分季節的全年放牧等4種形式。其中以夏秋(暖季)和冬春(冷季)兩季牧場為多。在季節牧場的選擇上,遵循“冬暖、夏涼、春水、秋草”等自然規律,相應地選擇冬場、夏場、春場和秋場。
    中國的草場資源明顯地存在季節性不平衡,普遍存在著冬春牧場不足的現象,主要表現在季節牧場麵積的不平衡,牧草生長的季節不平衡,牧草營養的季節不平衡和草場載畜能力的季節不平衡等方麵。總的來看,中國東南部草場資源為季節性較平衡地區,西北部為不平衡地區,西南為最不平衡地區。
    由於草場資源的季節不平衡,在靠天養畜的情況下,則造成了家畜“夏壯、秋肥、冬瘦、春死”的嚴重情況,這一情況在廣大牧區具有普遍性,成為畜牧業發展的突出問題。
    草場資源的營養特點以主要草群和優勢牧草在生長期粗蛋白(簡稱氮)、無氮浸出物(簡稱碳)、灰分等營養成分的不同組合而劃分的不同的草場類型,其營養類型是迥然不同的,明顯地反映了草場的營養價值。按草場營養類型的特點進行家畜的配置,以獲得人類所需求的畜產品,是因地製宜、合理利用草場資源的基礎(表3)。
    (廖國藩田效文)
    中國城市地理中國城市隨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等的發展,在數量、職能、規模和分布上也不斷發展和變化。
    中國城市曆史地理的變遷可分為下列3個時期:
    封建社會以前中國最早的城市是在奴隸主的封地中心——邑(農村居民點)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政治、防衛、手工業和交換中心,如殷商(公元前16~前11世紀)早期都城西亳(今河南省偃師縣二裏頭)、中期都城商城(今鄭州市市區)、晚期都城殷墟(今河南省安陽市小屯村)及周(公元前11~前5世紀)都城豐京、鎬京(均位於今西安市西南灃河西、東兩岸)、洛邑(王城)、成周(均在今洛陽市)等。
    春秋戰國之際,城市的數量和規模有很大發展。戰國後期(公元前3世紀)的七國首都——秦鹹陽、魏大梁(今河南省開封市)、韓鄭(今河南省新鄭縣)、趙邯鄲、楚壽春(今安徽省壽縣,其都多徙,壽春為其中之一)、燕上都薊(今北京市城區西南部)、齊臨淄等都十分繁榮,這些城市大多興起於黃河中下遊地區。
    封建社會時期中國封建時代的城市按其性質可分為都城、地方各級行政中心城鎮、工商業交通城鎮、集鎮和軍事城鎮等。
    1都城。是封建時期全國的政治、文化、軍事和經濟中心,是國家最高統治者——帝王和其他封建統治階級的居住地。中國曆史上的七大首都中,長安、洛陽和北京是連續幾個王朝作為統一政權的首都,開封和南京作為統一政權首都的時間較短,杭州僅作過較大的偏安地區政權(南宋)的首都,而安陽則為中國曆史上最早的古都。
    長安位於今西安市附近地區。秦都鹹陽(公元前221~前206)是中國曆史上中央集權的民族國家成立後的第一個大都市。西漢末年(公元1~5年)長安人口約40萬,城區麵積較西方的羅馬大3倍,在世界城市史上居重要地位。唐代(618~907)長安是中國封建社會全盛時期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全國最大商業都市和國際商人聚居地,有30多萬戶,100多萬人,集中了中國封建前期城市建設的最高成就,在當時世界上是少見的。
    北京自元初(1276)起成為全國政權的首都。明成祖奠都北京(1421)後,發展更為迅速,人口最多時超過百萬。明清的北京城代表了中國封建後期城市建設的最高成就,在世界曆史上享有崇高聲譽。
    2地方各級行政中心城鎮。是中國封建時代城鎮中數量最多的一類。各朝代城市在數量上、等級上、分布上都有很大不。其中較著名的有太原、濟南、蘇州、福州、南昌、成都、重慶等數十個,它們是較大地區的封建統治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有一定規模的手工業和商業。
    中國是多民族國家。約從東漢(公元25~220)後,出現了具有一定規模的少數民族地區的一些城鎮。如東晉(5世紀)時西夏赫連勃勃的統萬城(今陝西省榆林、橫山間)、南北朝後期至唐初(6世紀)的高昌國都城高昌城(今新疆吐魯番),唐睿宗時(8世紀)渤海國上京龍泉府(今黑龍江省寧安縣)等。宋時(960~1279)邊遠地區幾個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的都城,如遼上京(今內蒙古林東)、金上都(今黑龍江阿城)、西夏黑城(今內蒙古阿拉善旗)、元上都(今內蒙古多倫)及大理國的大理(今雲南大理),等等。
    3工商業交通城鎮。中國以手工業為主的城鎮約始於宋,至明以後更見增多。如明清兩代著名的中國四大鎮——佛山鎮、漢口鎮、景德鎮和朱仙鎮等,人口曾多達30~40萬;商業性和交通性城鎮,如無錫、蕪湖、淮陰、臨清等。廣州、揚州、泉州、明州(今浙江省寧波市)則為海外貿易的重要港口。
    4軍事城鎮。是中國封建時代的一類重要城鎮。如漢武帝時為抗擊匈奴、開發西域,在沿進軍路線上興建了一係列城鎮,在軍隊駐地則形成一些小的軍市。
    在中國長期封建時代中,城市的地區分布變化很大。如據《史記·貨殖列傳》記載,西漢時23個重要“都會”,大部分布在黃河中下遊一帶農業經濟最發達的關中、三河、燕趙、齊魯地區,小部分在長江中下遊地區;東漢時期,隨南方地區逐漸開發,北方人口漸趨南移;三國至南北朝時,長江三角洲漸為中國經濟重心地區,到了宋代,40多個10萬戶以上城市中,大部分布在這一地區;明嘉靖年間(16世紀中葉),農業、手工業和商業全麵發展,全國45個大工商業城市主要分布在江南、東南沿海和運河沿岸等地區,蘇、鬆、杭、嘉、湖五府的小城鎮大多發展於這一時期(見中國曆史時期城市分布和交通路線的變遷)。
    近代以來1840年以來,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曾被迫先後將77個沿海、沿江城市辟為商埠,如上海、天津、武漢、廣州、大連、哈爾濱等城市由此興起;一些封建性質的城市出現了資本主義工商業,如北京、濟南和蘇州等城市;在運輸條件較好或礦產資源豐富的地區,出現了交通運輸業和工礦業城市,如唐山、焦作、無錫、南通、鄭州、徐州、石家莊、蚌埠、浦口和四平等。而一些傳統手工業、商業城市和原有交通要道上的城市,因種種原因,地位相對衰落,如大運河沿線的濟寧、臨清、淮陰等。內地城鎮變化不甚顯著;廣大邊疆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基本上保持原有落後狀態,城鎮發展非常緩慢。
    抗日戰爭前夕,全國擁有5萬人以上的城鎮共190個,3101萬人,僅占全國總人口的6.7%;全國百萬人口以上的城市僅6個(上海、南京、北平、天津、武漢和廣州),50~100萬人的3個(杭州、青島、沈陽),兩者合計占城市數的4.7%;20~50萬人的19個,10~20萬人的48個,兩者合計占城市數的40.5%;5~10萬人的115個,占城市數的54.8%。這一時期,在經濟較發達的沿海地區共有城市94個,占49.5%,經濟落後的邊遠地區14個,僅占7.3%,介於兩者之間的82個,占43.2%。總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少數大城市畸形發展,大量中小城市發展停滯,城市的地區分布極不平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40多年中,舊中國遺留下來的大部分城鎮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造和發展;同時,新建了大量城鎮,因而使城鎮在地區分布上發生了很大變化。截至1999年底,中國設市的城市有464個,共有市鎮人口(不包括市轄縣)萬人,占全國總人口的26.23%。其中市的總人口為萬人,占全國總人口的18.69%;鎮的總人口為萬人,占全國總人口的7.54%。
    中國城市的性質中國城市按其性質可分為6個大類。
    綜合性城市具有多種職能、而又難以確定其主要職能的,在全國或省以上較大地區範圍內具有重要地位與作用的城市。這類城市規模較大,在全國為數不多。如北京、天津、上海3個中央直轄市,各省省會和自治區首府(28個)。
    工業城市以工業生產為主,工業職工和工業用地占有一定比重。這些城市中的大部分,在1949年之前多為地區中心城市,1949年之後發展為工業城市,如邯鄲、新鄉等;小部分為1949年之後新建的,如伊春、攀枝花、六盤水等。工業城市具有多樣化性特點。中國目前大多數工業性質城市,按工業構成情況又可分為4類:
    1多種工業城市。工業部門較多,重工業和輕工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均在40~60%,而且沒有任何部門的產值占總產值的30%以上者,如重慶、大連、常州、徐州等。
    2重工業城市。工業構成中以重工業為主,占工業總產值的60%以上,如撫順、本溪、唐山、淄博、洛陽、株洲等。
    3輕工業城市。工業構成中以輕工業為主,占工業總產值60%以上。現在5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中,除綜合性城市中的廣州、鄭州、石家莊、福州等外,僅青島、蘇州可列為輕工業城市。此外,還有輕工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雖不及60%,但以輕工業產品聞名全國甚或世界的城市,如無錫。
    4單一工業城市。所謂單一工業城市,實際上都是著重發展了某一重工業部門的城市,這類城市為數較多,且多屬礦業城市。如玉門、茂名為石油化工城市,伊春、牙克石為森林工業城市,雞西、大同、淮南為煤礦工業城市,鞍山、包頭、攀枝花、馬鞍山為鋼鐵工業城市。基於開采某種礦產而相應發展的加工工業城市,是中國基礎工業的主要基地,特稱為礦業城市,如撫順。
    交通城市往往由於交通運輸條件優越而發展,是中國交通運輸網的重要組成部分。分為鐵路樞紐城市(如寶雞、鷹潭、懷化等)、海港城市(如秦皇島、連雲港、湛江等)和內河港埠(如淮陰、裕溪口等)。
    地區行政中心城市地區(自治州、盟)領導機關所在地,除政治上的職能外,往往有一定規模的工業,並為該地區(自治州、盟)的商業、交通、文教中心,具有承上係下的作用。1949年後已有一部分發展為中等城市。這類城市也為今後發展成中等城市的主要對象。1990年全國共有151個地區(自治州、盟)級行政單位,其駐地除少數為工業、交通、特殊職能城市和建製鎮外,多屬地區行政中心城市。
    縣城(鎮)縣城在中國城鎮中數量最多,1990年共有1903個縣級(其中包括自治縣、旗、自治旗、特區、工農區、林區)行政單位,其駐地約200個設在地區中心城市,設鎮的約1700個。這類城鎮中的縣屬鎮是縣內某一片(一個區或幾個鄉)的中心集鎮。縣鎮分布廣而較均勻,是連接各級城市和廣大農村的紐帶,亦為一縣或縣內某一片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中國小城鎮的主要建設發展對象。
    特殊職能的城鎮具有特殊職能、在中國起著有異於上述5類城鎮的特殊作用。分為革命紀念地(如延安、遵義、井岡山茨坪鎮、瑞金等)、風景遊覽城市(如承德、北戴河、從化等)和邊防軍事城鎮(如伊寧、二連、滿洲裏等)。
    小集鎮中國尚有部分縣的駐地未設建製鎮,另有4萬多個鄉駐地小集鎮(其中約4000個設在上級行政中心城鎮)。縣駐地未設建製鎮的均在邊遠地區,往往僅數百人,是縣的政治中心,經濟上的功能很小;鄉駐地的小集鎮廣泛分布於沿海和內地,多數有1000~2000人,聯係著500多萬個村莊居民點。
    中國城市的規模中國城市的規模通常分為4級:特大城市人口(指非農業人口,下同)在100萬以上;大城市,人口50~100萬;中等城市,人口20~50萬;小城市,人口20萬以下。
    特大城市1990年中國的特大城市有31個,居世界第1位。其中,包括3個中央直轄市、19個省會(自治區首府)和重慶、大連、青島、鞍山、撫順、淄博、齊齊哈爾、吉林、唐山等9個工業城市和港口城市。特大城市的數量占中國城市總數的比重雖不高,但地位卻很重要(表2)。
    大城市共28個。其中,有4個省會或自治區首府(福州、合肥、南寧、呼和浩特),其餘則多屬工(礦)業城市。
    中等城市共117個。包括1個自治區首府(銀川)、3個港口城市(秦皇島、連雲港、湛江)、2個特區城市(深圳、廈門),其餘多屬工業城市和地區中心城市。
    小城市共291個。根據國務院規定,如僅以人口規模衡量,超過10萬人方能定為城市。這類城市有149個,包括1個自治區首府(拉薩)和1個特區城市(珠海)。這些城市絕大部分屬工業城市,部分屬地區行政中心城市。人口在10萬人以下,因其他需要定為城市的有142個,絕大部分屬地區中心城市,部分屬交通、邊防、革命勝地等。
    中國城市的地理分布中國各地自然條件差異極大,人口和城市分布很不平衡。1949年後,初步改變了過去城鎮畸形集中在沿海地區的局麵。沿海地區的城市數從1950年的55個增至1990年的181個,占全國的比重從45.8%降為38.8%;內地城市數從55個增至231個,占全國的比重從45.8%上升到49.4%;邊遠地區的城市數從10個增至55個,占全國的比重從8.4%上升到11.8%。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分布變化更大,50年代初期,中國15個50萬人以上的城市中,10個在沿海地區,5個在內地,邊遠地區均係小城市,人口20萬以下;至1990年,中國59個50萬人以上的城市中,沿海地區增為27個,內地增至26個,邊遠地區也出現5個。
    沿海地區包括遼寧、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上海、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11省市區,土地麵積僅占中國的13.4%,人口占中國的41.25%。這一地區城鎮數量多,分布密、職能全、規模大,尤其是滬寧杭、京津唐、沈鞍撫本遼(遼寧中部)3個地區,是中國3個主要城市綜合體(或稱城市連綿區),其中滬寧杭地區是世界6個巨型城市綜合體之一。據1990年資料,這3個地區的土地麵積僅占中國的1.56%,卻有大中小城市33座,城市人口3532萬人,占中國467個城市人口總數的23.5%。城鎮較集中的其他地區有珠江三角洲(以廣州為中心)、膠濟地區(以濟南、青島為中心)和閩東地區(以福州、廈門為中心)。
    中部地區包括黑龍江、吉林、山西、陝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四川、貴州、雲南等12省,土地麵積占全國31.8%,人口占52.25%,城鎮密集程度不及沿海地區,平均每1.32萬平方公裏有一市,主要沿交通幹線呈線狀分布,特別是長江(以武漢、重慶為中心)、京廣鐵路(以石家莊、鄭州、武漢、長沙為中心)、隴海鐵路(以鄭州、西安為中心)、成渝鐵路(以重慶、成都為中心)沿線集中了這一地區的大部分大城市和中等城市。小城市和建製鎮的分布較廣泛和均勻。
    邊遠地區包括內蒙古、寧夏、甘肅、新疆、青海、西藏等6省區,土地麵積占全國45.8%,但人口僅占6.20%;城鎮的數量少、規模小,55個城市呈點狀散布區內,平均每9.6萬平方公裏有一個,除蘭州、烏魯木齊、呼和浩特、包頭、西寧為大城市外(彼此相距200~2000公裏),其他均為地區行政中心城市。西藏自治區是中國城市發展最薄弱、城鎮分布最稀疏的省區,土地麵積達122萬平方公裏,占全國的12.8%,僅設2市,全自治區城鎮人口僅19萬人,城市化程度僅8.9%,占全國城鎮人口的比例極低,僅為0.08%。
    中國城市發展和布局的展望隨中國的“四化”建設進程,將不斷湧現大批新城市,進一步改造、發展老城市,較均衡地建設和發展不同性質、不同規模的合理的城市分布體係,使城市的作用愈來愈大。
    首先,中國的城鎮化程度將有較大幅度的提高。1990年全國第四次人口普查時,中國城鎮化程度為26.2%。據預測,到公元2000年,中國城鎮人口將達4億左右,約占當時全國總人口12億的1/3。
    其次,城鎮類型將更為多樣。1982和1986年國務院先後批準中國62個有重大曆史價值和革命意義的城市為曆史文化名城,並對其中的一些城市如杭州、蘇州、桂林等明確為風景旅遊城市,以充分發揮其獨特作用。但更多的城市仍將作為不同區域範圍內的經濟中心而進行建設。
    第三,正確貫徹“控製大城市規模,合理發展中等城市,積極發展小城市”的方針,全麵合理地安排中國社會主義城鎮的等級體係。
    控製大城市的規模是為了妥善處理人口規模與大城市經濟發展的關係,一方麵必須充分發揮大城市在“四化”中的作用,另方麵必須注意避免不顧客觀條件的發展。中等城市是中國城市體係中的中間環節,具有承上係下、帶動全局的紐帶作用。現有中等城市中條件較好、尚有潛力者可有較大發展。應擇優利用現有的小城市和建製鎮,在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的郊區和周圍地區,在內地和邊遠地區發展新的中等城市,以增加其數量,擴大其分布範圍,從而廣泛地帶動廣大地區經濟的發展。積極發展小城市(包括更多數量的鎮),具有多方麵的意義。中國目前的小城鎮多數基礎較差、力量較弱、工業生產水平較低,除一部分條件較好的小城市將發展為中等城市外,多數小城市會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發展數量眾多的縣城則為更重要的關鍵。
    最後,隨中國生產布局的進一步合理化,作為其反映的城市分布麵貌也將相應地更趨合理。內地和邊遠地區將出現大量新城市。到公元2000年,中國將發展成為具有中等城市化水平、城鎮性質類型多樣、大中小城鎮協調發展、城鎮布局均衡合理的社會主義國家,城鎮在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中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台灣省城鎮概況暫未包括在本文內。
    (宋家泰嚴重敏張務棟)
    中國的冰雹冰雹和它所伴隨的雷暴、大雨、颮線及龍卷等,是中國經常出現的災害性天氣之一。中國冰雹分布範圍之廣,年降雹日數之多,降雹季節之長,所造成災害之嚴重,在世界亦很突出。在中國古書上關於雹災的記載很多,曆史上黃河中遊地區有記錄的雹災在280次以上。
    冰雹的時空分布中國多雹地區主要分布在高原和山區。青藏高原為世界年雹日數最多、多雹區範圍最大的高原,唐古拉山地區年雹日在20天以上,黑河為35天,大雪山兩側13~20天。天山、祁連山、陰山、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等大山脈地區,年雹日一般都在3天以上,多雹中心達7天甚至10多天。雲貴高原和黃土高原年雹日也為1~3天。
    沙漠地區、中國東部平原地區及沿海,年雹日數一般都不超過1天。
    中國的降雹一般出現在春、夏和早秋。隨夏季風的進退,從早春到盛夏,鄉雹區(特別是雹災區)有從南向北、從東向西推移的特點,秋季後又反向移動。因而,中國北緯33°以北和青藏高原的降雹一般發生在4~10月,但南方則四季都可能降雹。
    在青藏高原和一些高大山區,降到地麵的多是小雹或霰,因而很少成災。中國南方冬季的降雹也多是小冰雹和霰而很少成災。
    中國東部南嶺以北、長城以南的廣大地區,尤其長江中下遊和黃淮地區,雖然一測站要在1~2年或幾年才觀測到一次降雹,但多出現在農作物生長的關鍵時節(如麥收季節),又常形成大雹塊並伴有雷雨大風,因此,造成嚴重危害。這種強雹暴呈條、帶,離散分布在很大範圍內發生,一日可影響幾省數十縣。
    形成條件在海拔1000~2000米的雲貴高原、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南部及一些大山東側,這些地區由於具備了有利雹暴發展的自然地理條件,成為中國雹災頻繁的地區之一。例如,內蒙古高原南部位於中緯度西風急流影響下,並受蒙古低渦和東北冷渦影響,地勢向下風方傾斜而有利冷空氣加速下坡,有些地方又位於山脈下風方有利背風波發展,或位於高原向陽坡日射增熱作用大、下墊麵性質差異大,且屬半幹旱氣候區,因此當南北方不同屬性的空氣在這裏交綏時,就發生強雹暴。又因海拔較高,冰雹不會在落地前於中途融化。因此,這裏的雹災頻繁,對農牧業危害甚大。
    倘若在上述地區內,又有馬蹄形、喇叭口形和山間盆地等有利地形,使冷空氣猛烈觸發聚積已久的不穩定空氣,降雹就特別嚴重。如雲南鶴慶、甘肅岷縣八朗、山西靈丘、河北懷來和北京的延慶都屬這種情況。這些地區“雹走熟道”,即雹暴的近地麵下沉氣流向低處流,逢山口奪路而出,沿山脈擇河穀而行,使得所經之處屢屢遭受災害。
    中國各地氣象台站使用天氣圖和單站探空資料做出短期冰雹預報。但因冰雹局地性大,發生時間短促,故很難預報出準確的地點和時間。20世紀50年代以來,全國雹災嚴重地區相繼都有組織地開展了廣泛的人工消雹工作,取得了一定效果。
    (雷雨順)
    中國的冰川中國是世界中、低緯度山嶽冰川最發達的國家。在中國西部的許多高山和青藏高原,發育有千萬條冰川,是內陸幹旱區的重要水資源,也是亞洲諸大河的發源地。
    生成冰川是氣候的產物。相當數量的降雪與嚴寒的低氣溫是冰川發育的主要因素,山嶺的高低、位置、規模和地形直接或間接影響冰川的分布、形態和其他特征。
    中國西部以海拔4000~5000米的青藏高原為基礎,形成一係列高大山脈,有數百座海拔超過6000米以上的高峰,高大的海拔和山勢所提供的高山雪線以上的廣大高山麵積是冰川發育的基本條件。據烏魯木齊河源天山站(海拔3588米)和祁連山大雪山站(海拔4250米)記錄的年均溫分別為5.3c及7.0c,全年有8個月為負溫,冰川上雪線附近的年均溫更低至10c和13c。在慕士塔格山的冰川雪線上更可低達15c。祁連山東段、天山西段、珠穆朗瑪峰北坡冰川上雪線附近推測其年均溫亦低達10~8c。所以,中國西北的冰川就溫度條件而言類似亞極地冰川,而不同於一般的溫帶冰川。
    大陸性氣候使中國西部雪線高度普遍高於世界同緯度其他山地,而且地區變動幅度也較大。最低的雪線出現在最北的阿爾泰山,海拔為3000米,最高的雪線出現於珠穆朗瑪峰北坡高達6200米的地方,是北半球最高的雪線。雪線高度等值線則大體以青藏高原西南部為中心,呈不規則的橢圓形向邊緣山地逐次降低。值得注意的是青藏高原東南部,雅魯藏布江大拐彎附近的雪線高度比西藏西部同緯度山地低1500米左右。
    分布中國冰川的分布北起阿爾泰山(北緯49°10′),南到雲南的玉龍山(北緯27°03′),東自四川鬆潘的雪寶頂(東經103°55′),西達帕米爾的邊境。20世紀80年代冰川麵積達5.65萬平方公裏,分布在12個山區(表1),規模較大的冰川區多分布在青藏高原邊緣山地,如昆侖山、喜馬拉雅山、念青唐古拉山、喀喇昆侖山和天山。高原內部山地的冰川規模較小,多以突出高峰或山頂夷平麵為中心形成孤立的冰川群。
    1祁連山是中國研究冰川最早而較深入的地區,全山係的冰川均已編成目錄,冰川總麵積1973平方公裏。
    主要分布在疏勒南山、土爾根達阪和走廊南山,以小型冰川居多,冰川平均麵積僅0.69平方公裏,冰川末端終於海拔3860~4800米。其中最大的冰川是土爾根達阪山的一個平頂冰川,麵積達57.07平方公裏。2天山山脈的冰川麵積約為1.574萬平方公裏。其中,中國境內的天山冰川為9548平方公裏,約占全山脈冰川的2/3,而且主要集中在汗騰格裏山匯及其東側的哈爾克山,為塔裏木河水係和伊犁河的主要發源地。該地區擁有許多長度20公裏以上的大山穀冰川,末端下降至海拔3000米以下,冰川槽穀寬深,源頭以冰雪崩補給為主,冰舌表磧滿布,冰下水係發育。完全在中國境內的最大冰川為土蓋別裏齊冰川,長37.8公裏,麵積338平方公裏,末端降至2750米。天山東段冰川特點類似祁連山的冰川。3昆侖山是中國最大的冰川區,冰川麵積約占全國冰川麵積的1/5.其中72%集中在喀拉喀什河峽穀與克裏雅河之間的山地,僅東經79°30′~81°40′的200公裏範圍內就擁有3300平方公裏的冰川,長度10~30餘公裏的山穀冰川有33條,冰川末端下伸到4600~5500米的山麓,冰川融水灌溉塔裏木盆地南緣綠洲。昆侖山中、東段冰川分布散漫,規模小,數量少。4喜馬拉雅山冰川麵積達3.32萬平方公裏左右,北麓中國境內約占1/3。珠穆朗瑪峰周圍5000平方公裏範圍內的冰川達1600平方公裏,長10公裏以上的冰川有18條(北坡10條)。冰塔林普遍發育於大冰川冰舌區,末端下伸到海拔3600~5400米。最大的冰川稱絨布冰川,長22.20公裏,麵積56.89平方公裏,末端降至5154米。希夏邦馬峰冰川呈放射狀分布,亦有若幹長大的冰川。5念青唐古拉山是青藏高原東南部最大的冰川區,冰川麵積7536平方公裏,其中5/6集中在東段,南北坡分布極不對稱,90%的冰川位於迎風的南坡,長10公裏以上的冰川達27條,許多冰川末端已伸入森林帶,該地區是中國主要的季風海洋性冰川區,最大冰川為卡欽冰川,長33公裏,末端下降至2530米。6此外,在阿爾泰山脈的友誼峰、奎屯峰,喀喇昆侖山脈的喬戈裏峰附近,唐古拉山脈,岡底斯山脈及川西滇北山地也有冰川分布。其中喬戈裏峰西側的音蘇蓋提冰川長41.5公裏,麵積329.83平方公裏,是中國最大的冰川(中國若幹著名冰川詳見表2)。
    類型中國的冰川都是山嶽冰川,包括有:
    1懸冰川。懸掛在山脊上的小型冰川,沒有粒雪盆和明顯的冰舌,麵積一般為0.5平方公裏左右,是中國冰川數量最多的一類。2冰鬥冰川。比懸冰川稍大,形似圍椅狀的冰川。具有明顯的粒雪盆(凹地),或有短而不明顯的冰舌,後壁陡峭而底部較緩,其長寬比大致相當,一般麵積0.5~2.0平方公裏。在冰鬥口往往保存有反向坡(冰坎)和小湖。3山穀冰川。沿穀地流動的冰川。常構成冰川群的主體,由以積累為主的粒雪區和以消融為主的冰舌區兩部分組成,兩者之間就是雪線所在。大冰川的冰舌長度大大超過粒雪盆地的長徑。根據粒雪盆和冰舌規模和組合形態,往往又可分為複式山穀冰川、雙支冰川、峽各式山穀冰川、寬尾冰川和樹枝狀冰川等。山穀冰川是山嶽冰川中規模最大、冰層最厚(百米至數百米)、刨蝕能力最強的冰川,可將大量岩屑搬運到冰舌前端,堆積成各種形態的冰磧壟。4平頂冰川。是發育在山頂夷平麵或高出雪線的平緩穹窿山頂的冰川。冰麵平坦而潔淨,一般麵積為10平方公裏左右,流動緩慢,其邊緣有時伸出若幹短促的冰舌。規模大的平頂冰川,冰層增厚,冰麵形態不完全反映下伏地形的形態,成為山地冰帽。
    此外,還有許多過渡類型的冰川,如冰鬥山穀冰川等。
    大陸性冰川與海洋性冰川中國冰川可分為大陸性冰川與海洋性冰川兩大類。前者是在大陸性氣候條件下形成的冰川,數量多,分布廣,約占全國冰川麵積的80%以上,主要特點是積累量與消融量少,氣溫低,雪線位置高,成冰作用以滲浸—凍結為主,局部出現冷滲浸—重結晶成冰,冰川冰為負溫,流動緩慢,冰川地質地貌作用較弱。祁連山、天山、昆侖山、帕米爾等山區的冰川為其代表。後者是在季風海洋性氣候條件下形成的冰川,又稱季風海洋性冰川,在中國限於西藏東南部山地和橫斷山區,麵積不足中國冰川的20%,其特點是積累與消融較多,雪線位置較低,氣溫較高,成冰作用以暖滲浸—重結晶為主,冰川溫度接近於0c,流動較快,冰川地質地貌作用較強。
    冰川的物理性質融水下滲並凍結的過程是大陸性冰川普遍存在的雪變質成冰過程的基本模式,即滲浸—凍結作用。隻有在某些冰川補給物質較多的粒雪盆的中上部,粒雪層大部分處於負溫的條件下,在雪層自重壓力下重結晶成冰,這一過程就是冷滲浸—重結晶作用。季風海洋性冰川由於雪層較厚(超過10米),氣溫較暖(零度左右),充足的融水可滲入整個粒雪層的孔隙,其成冰過程為暖滲浸—重結晶作用。
    中國大部分冰川活動層的溫度相當低,最低值多出現在4~8米深處,最低溫介於12.8~3.5c,後者已接近極地冰川的溫度,而少數海洋性冰川的冰溫一般均接近0c左右。
    中國大多數冰川流動緩慢,一般長不及10公裏的冰川表麵平均流速不超過30米/年,比世界其他中、低緯度山地冰川小得多。唯有西藏東南部等山地的季風海洋性冰川流動較快,比同規模的大陸冰川快數倍乃至10倍。
    中國冰川積累、消融的特點是:1積累主要靠暖季(5~9月)的頻繁降水,而暖季也是一年裏冰川消融最強的季節。2大陸性冰川積累、消融和物質平衡都是低水平的,大部分積累區年積累量介於300~600毫米左右,西藏東南部海洋性冰川上則可達2500毫米。冰川消融主要靠太陽輻射(80%),次為冰麵與空氣下墊麵間的亂流交換熱,而凝結潛熱甚少。一般冰川年最大消融深度為1000~2500毫米(水柱),少數大冰川和海洋性冰川可超過3500毫米。由於積累量和消融量都不大,除少數海洋性冰川外,中國冰川物質平衡水平一般不超過收支平均的1000毫米/年。祁連山、天山等山區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負平衡的趨勢有所減緩,而正平衡的年份連續出現和增多。
    冰川變化全新世以來,隨全球性氣候波動,冰川具有多世紀和世紀內的變化。距今不久的17~19世紀中葉有一次全球性的冰川前進,通稱小冰期,這次冰川前進使中國西部冰川末端前普遍留下2~3列終磧壟。在近世紀內的變化中,自19世紀末以來,冰川有較普遍的後退,20世紀50~60年代初考察報告所提到的冰川均處於衰退狀態。但在衰退的總趨勢中時或出現小的前進波動,如70年代以來已發現有若幹冰川的雪線位置較60年代下降,物質平衡出現正值,有不少的冰川明顯前進。據祁連山22條冰川末端資料,20年來(1956~1977),東段冰川平均後退12.5~22.5米/年,西段僅1.2~7.1米/年,近年來後退已減緩,其中重點觀測的4條冰川物質平衡均連續出現正值。天山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從1959~1968年間的物質平衡曾有過三次正負值交替出現的現象。1962~1973年末端平均後退6.9米/年。汗騰格裏山匯木紮爾特冰川自1909~1959年末端平均後退15米/年,到1964~1978年後退減為2米/年,甚至有些冰川在前進(如柯契卡爾冰川等)。在西昆侖山也發現若幹冰川在前進,其中泉水溝冰川從1968~1976年平均前進15.5米/年。阿尼瑪卿山有若幹冰川處於明顯前進狀態,其中哈尤冰川1966~1981年的15年間共前進了790米。珠穆朗瑪峰北坡的冰川較穩定,50餘年來其末端無明顯變化,而冰麵卻較顯著變薄。總之,中國冰川多數仍處於後退狀態中,但其速度趨於減緩,並有若幹冰川在明顯前進,估計處於前進情況的冰川今後可能還會增多。
    (施雅風任炳輝)
    中國的島嶼中國共有大小島嶼5000多座,島嶼岸線總長1.4萬多公裏。按其成因可分3類:基岩島、衝積島、珊瑚礁島。東海約占島嶼總數的60%,南海約占30%,黃、渤海約占10%。
    基岩島由基岩構成的島嶼占中國島嶼總數的90%以上,它們受新華夏構造體係的控製,多呈北北東方向,以群島或列島形式作有規律的分布。台灣島和海南島是中國兩個最大的基岩島。
    台灣島台灣島麵積3.578萬平方公裏,為中國第1大島。島上山地占2/3,平原占1/3。台灣島地質構造上位處西太平洋島弧帶,漸新世至上新世時由地槽回返成為年輕的褶皺帶,因而島上新構造運動強烈,地震活動頻繁,第四紀冰期低海麵時,台灣島曾與大陸相連。在地形上,台灣西部為平原台地,東部為山嶺。主要山脈有台東海岸山脈、中央山脈、玉山山脈和阿裏山山脈,最高峰玉山主峰海拔3997米。整個島嶼及山脈走向均為北北東。河流多循斷裂發育。濁水溪形成台灣最大的西螺—台南衝積平原,淡水溪形成屏東平原。台灣東海岸為斷層海岸,岸線順直,崖壁陡峭。
    海南島海南島麵積3.22萬平方公裏,為中國第2大島。海南島地勢中央高四周低,水係呈放射狀。台地平原占總麵積的65%,山地丘陵占35%。主峰五指山海拔1867米。海南島在更新世早中期才與雷州半島分離。海南島北部玄武岩分布廣泛,並保留有完好的火山口。沿岸發育不少典型的沙壩和潟湖港灣,灣內生長紅樹林。
    其他基岩島嶼分布在下列幾個地區:
    1遼東半島沿海。長山列島位於遼東半島東南沿海,共50多座島嶼,可分為3個島群:北為石城列島,包括石城島和大、小王家島等;西南為長山列島,包括大、小長山島、廣鹿島等;南為外長山列島,包括海洋島、獐子島等。其中以大長山島最大,海洋島最高,海拔388米。構成長山列島的基岩為震旦—寒武係地層。受棋盤格構造製約,島嶼排列有一定的規律。此外,在遼東灣內也散布一些小島。
    2山東半島沿海。廟島群島居渤海海峽,共有30多座島嶼,可分3個島群:北島群有南、北隍城島和大、小欽島;中島群有砣磯島、高山島等;南島群有南、北長山島和大、小黑山島、廟島等。其中以南長山島為最大,麵積20.4平方公裏。群島主要由前震旦係變質岩構成,島嶼排列方向與構造線一致,呈北北東向。此外,山東半島沿海還有劉公島、田橫島及靈山島等,並發育了一些陸連島,如芝罘島等。
    3浙閩沿海。舟山群島為中國最大的群島,由大、小共1339座島嶼組成,其中以舟山島最大,麵積472平方公裏,為中國第4大島。其次有六橫島、朱家尖島、普陀島、岱山島及泗礁島等。群島為浙閩隆起帶向海延伸部分,主要由中生代火山岩構成。浙江沿海除舟山群島外,尚有韭山、魚山及南麂、北麂列島等。福建沿海主要有台山、四礵、馬祖及白犬等列島。
    4華南沿海。萬山群島位於珠江口外,共有150多座島嶼,主要有香港島、高欄島和上、下川島等及擔杆、萬山等列島。這些島嶼主要由燕山期花崗岩組成。此外,華南沿海還有東海、硇洲、潿洲、斜陽等島散布。
    5台灣附近海域。澎湖列島位於台灣海峽南部,共64座島嶼,八罩水道分其為南、北兩島群。北島群有澎湖、漁翁和白沙島,組成澎湖港;南島群有八罩島、花嶼和大嶼等。澎湖列島主要由玄武岩組成的火山島,周圍發育裾礁。釣魚島列島位於台灣東北約100海裏處,由釣魚島、黃尾嶼、亦尾嶼等組成。此外,還有綠島、蘭嶼等。
    衝積島河流入海,泥沙常在口門附近堆積形成沙島,或稱衝積島。
    崇明島位於長江口,麵積平方公裏,為中國第3大島,也是中國最大的衝積島。在公元7世紀前,長江口就出現東沙和西沙,其後沙洲遊移不定,現在的崇明島即是在16世紀長沙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20世紀50年代以來,加固堤防,穩定坍勢;同時圍海造田,使崇明島麵積擴大了80%。崇明島南麵的長興、橫沙兩沙島原也是一群沙洲,100年前這裏尚是幾片分散的河口沼澤地,19世紀下半葉開始圍墾,近二三十年來修築堤壩、人工促淤,漸成現狀。
    珠江河口沙島或由河口心灘發育而成,或受基岩島嶼阻攔,在其隱蔽處積沙而成。起初珠江口的汊道寬闊,沙洲散布,後經圍墾和促淤,汊道束狹,逐步形成汊道縱橫的珠江三角洲。現今沙島仍在不斷伸展,尤以萬頃沙、燈籠沙淤漲最快。
    台灣西岸沙島台灣西岸濁水溪和曾文溪三角洲外的幾列沙島是典型的由河口沙嘴發育而成的沙島。沙島斷續分布,其內側與陸地之間為潟湖。
    此外,在灤河、黃河和韓江三角洲等地亦有沙島分布。
    珊瑚礁島珊瑚礁島主要分布在南海。中新世以後,海底火山噴發形成一係列出露海麵的火山礁,造礁珊瑚便在其四周生長,形成裾礁。第四紀海盆下沉與海麵升降,使裾礁演化成堡礁、環礁。由島、沙、礁、灘組成的南海諸島包括東沙、中沙、西沙和南沙四大群島及黃岩島(見南海諸島)。
    (陳吉餘金元歡)
    中國的地表水地表水亦稱陸地水,包括河流、冰川、湖泊和沼澤4種水體。中國大小河流總長度約42萬公裏,流域麵積在100平方公裏以上的河流約5萬多條,河川徑流總量27115億立方米。20世紀80年代中國冰川總麵積5.65萬平方公裏,總儲水量約為29640億立方米,年融水量約達504.6億立方米。這些冰川分布在許多江河源頭,冰川融水為河流的重要補給來源,對西北幹旱區河流水量補給影響尤大(見中國的冰川)。中國湖泊麵積在1平方公裏以上的有2800餘個(不包括時令湖),總麵積約8萬平方公裏。其中麵積在1000平方公裏以上的有11個。中國湖泊分布很不均勻,以青藏高原和長江中下遊平原最為集中,形成中國兩大稠密湖區(見中國的湖泊)。此外,近40年來,興建了許多人工湖泊,各種類型的水庫達8.6萬多座。中國沼澤分布很廣,僅泥炭沼澤和潛育沼澤兩類麵積即達11萬餘平方公裏,三江平原和若爾蓋高原(見若爾蓋沼澤)是中國沼澤最集中的兩個區域(見中國的沼澤)。以下僅就地表水中的河流情況進行闡述。
    河流流域和水係中國河流一部分為注入海洋的外流流域;另一部分為流入封閉的湖沼或消失於沙漠,不與海洋溝通的內流流域。劃分中國內外流域的主要分水界為北起大興安嶺西麓,經內蒙古高原南緣、陰山、賀蘭山、祁連山、日月山、巴顏喀拉山、念青唐古拉山和岡底斯山,向西直抵國界。這一分界線大致與400毫米年降水量等值線或50毫米年徑流深度等值線相當。此線以東,除小麵積的內陸區外,全屬外流流域。此線以西地區中,除額爾齊斯河外,全屬內流流域。
    在中國外流流域中,太平洋流域麵積約占全國總麵積的56.7%。分布於青藏高原東部及其以東的廣大地區。中國主要的大河,如黑龍江、海河、黃河、淮河、長江、珠江等均屬這一流域,它們分別注入鄂霍次克海、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印度洋流域的麵積居第2位,約占全國總麵積的6.5%。分布於青藏高原東南部、南部和西南一角。屬於這一流域的河流主要有怒江、雅魯藏布江和印度河等。這些河流的下遊已出國境,流經南亞各國並分別注入安達曼海、孟加拉灣和阿拉伯海。北冰洋流域麵積隻占全國總麵積的0.5%,偏處於中國西北一隅。屬於這一流域的隻有額爾齊斯河,為鄂畢河源流之一,流經俄羅斯而注入喀拉海。(參見彩圖插頁第8、9頁)
    中國水係的分布很不均勻,東部季風區,河流多而長,常形成龐大水係,河網密度一般都超過0.3公裏/平方公裏。其中河網密度最大的為長江三角洲(達6.4~6.7公裏/平方公裏)。杭嘉湖平原甚至達12.7公裏/平方公裏。中國西北地區和藏北高原(羌塘高原)內流流域內,河流少而小,且多單獨流入盆地,缺乏統一的大水係。河網密度一般均在0.1公裏/平方公裏以下,在降水和徑流都較豐富的阿爾泰山、天山、帕米爾高原一帶河網密度方超過0.5公裏/平方公裏。
    中國外流水係的幹流大都發源於3大地帶:青藏高原的東、南邊緣;大興安嶺—冀晉山地—豫西山地—雲貴高原連線地區;長白山地—山東丘陵—東南沿海山地連線地區。發源於第1地帶的河流均為源遠流長的巨大江河,如長江、黃河、瀾滄江、怒江、雅魯藏布江等,不僅為中國的巨川,亦為世界著名河流。發源於第2地帶的河流主要有黑龍江、遼河、海河、淮河、西江(見珠江)等,除黑龍江外,就長度和水量而言,都不及發源於第1地帶的河流。發源於第3地帶的河流主要有圖們江、鴨綠江、沂河、沭河、錢塘江、閩江、韓江等。這些河流的長度和流域麵積都遠較上兩地帶的河流為小,然而水量都較豐富。
    中國內流水係均發育於封閉盆地內,大致可分為內蒙古、甘新、柴達木、藏北等4地區。其中甘新地區的塔裏木河、伊犁河、黑河、石羊河等較其他3地區的河流為長。
    河流的補給和水情類型中國河流補給分為3種:即雨水補給、融水補給(包括季節積雪融水、冰川融水、消冰水)和地下水補給。前二者又合稱地表水源,後者稱地下水源。幾乎所有的中國河流都獲得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補給,而且補給的種類一般是由南而北、由東而西增加。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東地區,隻有雨水和地下水兩種補給,且以雨水補給為主,一般都占年徑流量的60~70%,浙閩沿海和四川盆地甚至高達80~90%。秦嶺淮河以北的河流,亦以雨水補給為主,地下水補給為次,但除這兩種補給外,東北地區的河流還有季節積雪融水補給。融水補給約占年徑流的10~15%。華北地區季節積雪融水對河流的補給甚微,融水主要由河冰融化所形成的消冰水。西北地區和青藏高原山地河流,除雨水、地下水、季節積雪融水補給外,還有高山冰川融水補給。融水補給占年徑流的比重各地不一,總趨勢是自四周向內陸隨氣候幹燥度增加而增大。如祁連山北坡東段的石羊河水係,融水補給不及年徑流的5%,而西段的疏勒河水係則可達35%左右。天山、昆侖山、喀喇昆侖山的河流,融水補給達年徑流的40~50%,甚至有高達60~70%。青藏高原的河流融水補給亦占有相當比重,如珠穆朗瑪峰北坡的絨布寺河融水補給亦占年徑流的66%。
    中國河流以雨水補給為主的時期由南而北逐漸縮短。與此相反,靠地下水補給為主的時期則由南而北逐漸增長。一般在地下水補給為主的時期,水位和流量穩定;在地表水源補給為主的時期,水位和流量變化急劇,洪水均出現於這一時期內。根據地表水源的不同,可將中國河流分為3大類。
    1雨水補給類。此類河流分布於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東的地區。徑流的年內變化主要隨降雨情況而定,汛期集中在雨季,流量漲落迅速,常形成峰高量大的洪水過程。由於河流分布在季風控製範圍內,季風的進退為河流流量變化的主導因素,隨夏季風向西向北推進,河流汛期亦向同一方向延後。其中以湘贛洞庭湖水係(澧水除外)、鄱陽湖水係的汛期最早,始現於3、4月份,以春汛為主,夏汛次之。由此向北到江淮地區,向西到湘西、黔東一帶,汛期約推遲1個月,且以夏汛為主,春汛次之。至四川盆地,則以夏汛為主。及至秦嶺、大巴山地區,則為夏秋汛,且以秋汛為主。中國東南沿海地區,除春夏汛外,秋季還有台風汛。海南島以秋汛為主。台灣省東北部四季都可出現洪峰。滇西和藏南地區汛期來臨較晚,6月中下旬西南季風暴發,雨季突然來臨,河水猛漲,汛期主要出現在夏秋季,以夏汛為主。
    2雨水融水補給類。這類河流分布在秦嶺淮河以北的地區,仍以雨水補給為主,兼有季節積雪融水補給,河流每年發生兩次汛水,春汛一般由融水形成(南部兼有部分雨水),峰低、曆時短。夏汛(或夏秋汛)由雨水形成,峰高而曆時長,流量變化急劇。東北地區春汛較明顯,華北地區則不太明顯,在春夏汛之間往往出現枯水段。東北北部春夏汛往往相連。
    3融水雨水補給類。主要分布在西北高山地區和青藏高原,以高山冰川融水和季節積雪融水補給為主,雨水補給次之。汛期內洪水過程變化緩慢,洪峰不高。在以季節積雪融水補給為主的阿爾泰山區的河流,以春汛為主,夏汛次之。而以高山冰川融水補給為主的天山、昆侖山、祁連山的河流,則以夏汛為主。青藏高原的河流,除夏汛外,還有秋汛。
    地表徑流的分布與徑流帶的劃分中國各地區地表徑流(以年徑流等深度表示)由東南向西北遞減。東南部的雁蕩山、戴雲山等山地的徑流深度可達1200~1400毫米,台灣省的中央山地更高達2000~4000毫米;而西北的塔裏木盆地、準噶爾盆地邊緣徑流深度隻有5~10毫米,盆地中心甚至無徑流產生,形成大片無流區。
    在中國年徑流深度分布圖上有幾條很有意義的等值線(以下簡稱等流線),其中以50毫米等流線最為重要,它大致自大興安嶺西麓經鬆遼平原東側、內蒙古高原南緣、鄂爾多斯高原東緣、藏北高原而止於西藏南部,由東北至西南斜貫全國。此線在東部大致與400毫米、在西部則與200毫米年降水量等值線(以下簡稱等雨線)相接近,並將中國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地表徑流豐富;西部地表徑流很少。
    東部地區200毫米等流線大致相當於秦嶺—淮河線,將中國濕潤部分劃為南方和北方兩區。南方徑流甚為豐富,除個別盆地外,地表徑流深度均達200毫米以上。反之,北方地表徑流很少,除少數山地外,地表徑流深度都不足200毫米。
    在南方地區,東起杭州灣南部,經會稽山、黃山、武夷山以西、南嶺至十萬大山的900毫米等流線亦具特殊意義,它劃出了中國徑流最豐富的東南地區。
    50毫米等流線以西主要為中國幹旱和半幹旱地區,地表徑流很少;10毫米等流線又在這一地區內劃出了半幹旱和幹旱地區。半幹旱地區內尚可以產生徑流,而幹旱地區(山地除外)徑流極少甚至無徑流產生,形成大片無流區。
    根據上述幾條重要的等流線(即900、200、50、10毫米)可將中國劃分為5個徑流帶:即豐水帶、多水帶、平水帶、少水帶和缺水帶。這些徑流帶與中國各自然地帶亦大致相符。
    水量平衡中國多年平均降水量為61889億立方米,折合平均降水深度為648毫米;多年平均河川徑流量為27115億立方米,折合平均徑流深度為284毫米;多年平均總蒸發量為34774億立方米,折合平均蒸發深度為364毫米;平均徑流係數為44%。這表明中國徑流量尚不及降水量的一半,大部分降水通過蒸發又重新返回大氣。
    中國主要大河流域水量平衡各要素間的關係各不相同(表2)。淮河以南各河徑流係數均在50%以上,亦即一半以上的降水都形成了徑流。淮河及其以北各河徑流係數都在30%以下,亦即絕大部分的降水都消耗於蒸發。
    河流水溫和冰情中國河流年均水溫的地區分布形勢大體與氣溫一致。青藏高原和高緯地區水溫最低,一般為2~4c,全國最暖的華南地區,河流年均水溫都超過20c。中國絕大部分地區河流年均水溫略高於當地年均氣溫,差值一般僅1~2c。但當高山冰雪融水在河流補給中占主要地位的地區則相反,年均水溫低於氣溫1~2c。
    中國河流水溫的年內變化過程,大部分地區均為在春、夏增溫階段,水溫低於當地氣溫;秋、冬降溫階段,水溫高於當地氣溫。中國河流水溫年變幅一般都較大,年變幅最大地區在華北平原,如子牙河獻縣站1月和7月平均水溫相差在27c以上。東南沿海各河水溫年變幅較小,但仍達15~16c。青藏高原水溫年變幅更小,為5~10c。年變幅最小的地區是雲貴高原,有些河段1月和7月平均水溫相差甚至不及2c。
    中國境內3/4以上地區的河流,每年冬季都出現程度不同的冰情。中國河流封凍最早地區為大興安嶺北部、阿爾泰山地、祁連山地西南部及藏北高原。前3地區11月上旬封凍,藏北高原則更早。此後,隨時間推移,封凍範圍逐漸向南擴大,淮河流域和雅魯藏布江東部的支流直至1月上旬方封凍。解凍最早地區亦即封凍最晚地區,淮河流域和雅魯藏布江流域為1月下旬,此後向北推移,逐漸擴展到封凍最早地區,其中阿爾泰山地4月下旬解凍,大興安嶺、祁連山和藏北高原則遲至5月上旬。
    封凍和解凍日期之間的日數即為封凍期。中國東部,大興安嶺北部河流的封凍期超過180天;由此向南,鬆花江流域為130~150天;遼河流域100~130天;灤河、永定河流域70~130天;海河其他水係40~80天;淮河流域10~40天。中國西部,阿爾泰山地河流封凍期在160天以上;到天山、祁連山北麓已減至90天以下,與東部同緯度地區相比,封凍期短得多。這是由於山坡、山麓的水力條件和地下水補給綜合影響的結果。塔裏木盆地封凍日數較短,不足70天;柴達木盆地為70~120天。藏北高原封凍期達180天之久,而藏南河流則在寒冷年份才封凍。
    中國河流封凍地區的範圍,逐年隨冬季寒潮強度不同而異。據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記錄,1956、1957年,淮河流域的河流全部封凍;漢江、巢湖、洞庭湖水係的局部河段也出現封凍;但1954年,淮河流域的河流幾乎全不封凍,河流封凍地區最大擺動的範圍可以達到緯度5度之多。但在東經110°以西地區,封凍區範圍大幅度擺動的現象並不存在。
    中國河流冰蓋的平均最大厚度,東部地區:大興安嶺北部可達1.5米;往南為1.25米;鬆花江流域為0.75~1.00米;遼河流域0.50~0.75米;海、灤河流域大多為0.25~0.50米。西部地區:以祁連山地西南部最厚,在1.25米以上,阿爾泰山地區超過1.00米;天山山地在0.75米以上;塔裏木盆地小於0.50米;河西走廊為0.50~0.75米。
    河流的泥沙中國許多河流以多沙著稱。外流河流每年攜帶的懸移質泥沙即達33億噸,其中大部分輸入海中,小部分沉積在下遊河道和湖泊內。大量泥沙沉積使某些河流,如遼河、海河、黃河及長江三角洲迅速伸展,有的河流(黃河最為突出)其下遊發育成“地上河”。
    中國河流的含沙量各地很不相同,以流經第四紀黃土大麵積分布地區的河流含沙量最大。如黃河(陝縣站)多年平均含沙量為36.9千克/立方米,永定河(官廳站)在修建水庫以前為60.8千克/立方米,水庫修建後為49.2千克/立方米,遼河(鐵嶺站)和灤河(灤縣站)亦分別為3.60千克/立方米和4.73千克/立方米(表3)。其次是流經較易侵蝕的雲南高原的紅色岩係和四川盆地的鬆散的紫色岩係的河流,如元江(曼耗站)的含沙量亦可達3.55千克/立方米,嘉陵江(北碚站)為2.31千克/立方米。含沙量最小的是黑龍江流域各河和東南沿海河流,如鬆花江(佳木斯站)隻0.16千克/立方米,閩江(竹岐站)更小,隻0.14千克/立方米。流經石灰岩地區的河流含沙量也很小,如西江(梧州站)隻0.34千克/立方米。
    中國西北幹旱地區以阿爾泰山區的河流含沙量為最小,一般在0.1千克/立方米以下,天山南坡和昆侖山北坡的河流含沙量較大,如葉爾羌河(喀群站)為4.44千克/立方米,格爾木河(格爾木站)亦達3.27千克/立方米。發源於中山和暴雨形成的臨時性水流含沙量特別高,甚至形成泥石流。
    黃河是中國輸沙量最大的河流,年總輸沙量達16億噸(陝縣站),幾乎占外流地區輸沙量的48%。長江的含沙量就全國而論不高,但因長江年總徑流量很大,因而其年總輸沙量達5億噸以上(宜昌站),僅次於黃河,而居全國第2位;海河(以永定河為代表,為0.8億噸)為第3位,珠江(以西江為代表)是含沙量較小的河流,但它的年輸沙量(0.7億噸)卻占全國第4位。外流地區以東南沿海丘陵山地區的河流(如閩江將近0.08億噸)和黑龍江流域河流的輸沙量(如鬆花江為0.1億噸)為最小。雅魯藏布江的輸沙量也比較小(將近0.2億噸)。
    中國西北幹旱地區的河流,因集水麵積小。年徑流總量也不大,即使含沙量較大的河流,年總輸沙量不大。如葉爾羌河(喀群站)不過0.3億噸。
    河流的水化學中國河水的礦化度和硬度分布從東南沿海濕潤地區到西北內陸幹旱地區逐漸增加。隨礦化度的變化,河水化學組成亦發生相應變化。
    中國大致在沿淮河、秦嶺往西經武都、阿壩、索縣到黑河連線以南的廣大地區,河水礦化度較小,約為200~300毫克/升以下,硬度約為3毫克當量/升以下,水化學組成變化不大,多為重碳酸鹽水。其中東南沿海地區的礦化度多在50毫克/升以下,硬度小於0.5毫克當量/升。由此向北向西隨降水減少,礦化度和硬度均漸增(局部地區除外)。前者由50~100毫克/升,依次增至100~200,200~300毫克/升;後者由0.5毫克當量/升依次增至0.5~1、1~2、2~3毫克當量/升。有些地區由於岩性影響,礦化度較其周圍地區為高。如雲貴高原石灰岩地區,礦化度達300~500毫克/升,局部地區甚至高達500~1000毫克/升,硬度亦上升至3~6毫克當量/升,成為淮河、秦嶺以南礦化度和硬度最高地區。河水化學組成亦由東南沿海的重碳酸鹽鈉質水向西向北轉變為重碳酸鹽鈣質水。雲貴高原還可能有少量硫酸鈣、硫酸鈉,甚至氯化鈣、氯化鈉出現。
    淮河、秦嶺以北地區,河水礦化度和硬度一般都較其以南為高,前者約在200~300毫克/升以上,後者多超過3~6毫克當量/升(局部地區除外)。化學組成的變化也較大,除重碳酸鹽水外,還有硫酸鹽水和氯化物水。
    華北地區河水化學性質的水平和垂直地帶性規律都較顯著,降水較少的平原地區,礦化度多在400~500毫克/升,硬度多為3~6毫克當量/升。周圍山地降水較多,礦化度較低,為200~300毫克/升,硬度為2~3毫克當量/升。水化學組成亦由周圍山地向平原依次變化為重碳酸鹽鈣質水及含有少量硫酸鹽和氯化物的重碳酸鹽鈣質水。
    由華北向東北河水礦化度和硬度也減小。大部分山地礦化度不到100毫克/升,硬度為0.5~1.0毫克當量/升,為重碳酸鹽鈣質水。鬆遼平原礦化度增至300~400毫克/升,硬度增至2~3毫克當量/升,主要為重碳酸鹽鈣質水。
    黃土高原南部河水礦化度為300~400毫克/升,西北部上升到500~1000毫克/升,硬度亦由2~3毫克當量/升,上升到3~6毫克當量/升,主要為重碳酸鹽鈣質水和重碳酸鹽、碳酸鈉鈣質水。西部受含鹽地層影響的河流,礦化度常可達數千毫克/升,如祖厲河郭城驛站礦化度高達7263毫克/升,硬度高達54毫克當量/升,兩者均為全國最高。多為硫酸鹽鈉質水和氯化物鈉質水。
    西北地區河流水化學的垂直地帶性非常明顯,4000米以上高山地區礦化度在200毫克/升以下,硬度為1~2毫克當量/升,屬重碳酸鹽鈣質水及重碳酸鹽、碳酸鈉鈣質水。隨高度下降,氣候變幹,礦化度逐漸增高至300~500甚至1000毫克/升,硬度亦增至6~9毫克當量/升,水化學組成亦變為硫酸鹽鈉質水,至下遊進入幹旱荒漠地區,礦化度上升到數千毫克/升,硬度增到9毫克當量/升以上,屬氯化物鈉質水。
    中國河流總離子徑流量為42445萬噸,相當於每平方公裏每年有44.2噸鹽類隨水流失。中國內流流域與外流流域離子徑流量相差懸殊,外流區占全國總麵積的64%,離子徑流量達37782萬噸,占全國總量的89%,平均化學剝蝕力高達21.8微米/年。內流流域占全國總麵積的36%,但其離子徑流量隻有4663萬噸,僅占全國的11%,平均化學剝蝕力為2微米/年。
    中國外流流域徑流深度大,淋溶作用強,離子徑流模數大,平均為61.7噸/平方公裏·年;內流流域徑流深度小,淋溶作用較弱,離子徑流模數較小,平均隻有12.8噸/平方公裏年。
    離子徑流模數取決於徑流深度和礦化度,由於各地區徑流深度和礦化度的組合不同,離子徑流模數也具有明顯地區性差異。
    (熊怡)
    中國的地理位置和疆域中華人民共和國簡稱中國。它位於北半球,在全球最大的大陸——歐亞大陸的東部和全球最大的海洋——太平洋的西岸,西南麵距印度洋不遠。
    中國國土大部分地處中緯度,最北境在黑龍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龍江主航道的中心線上(北緯53°34′),最南境在廣東省南沙群島的曾母暗沙附近(北緯3°51′),南北延伸5500公裏,跨緯度約50度。由於緯度不同,南北之間太陽入射角的大小和晝夜長短差別很大。由此導致輻射能和溫度的差異。從南到北,全國(除青藏高原高寒區外)跨越了赤道帶、熱帶、亞熱帶、暖(南)溫帶、中溫帶和寒(北)溫帶等6個溫度帶。其中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三者的麵積占全國麵積的70%。又因位於大陸東部,季風氣候顯著,大部分地區受來自太平洋和印度洋夏季風的影響,夏半年雨熱同季,溫度和水分條件配合良好,為發展農業提供了優越條件。特別是占全國麵積26%的亞熱帶地區溫度高而降水豐沛,天然植被為亞熱帶季雨林與常綠闊葉林,適宜種植水稻和多種亞熱帶經濟作物,這與大陸西部同緯度地區在回歸高壓帶控製下降水稀少的荒漠景觀迥然不同。在距海遙遠、夏季風難以到達的中國西北內陸和青藏高原則為幹旱地區。
    中國國土最東境在黑龍江省的黑龍江和烏蘇裏江的主航道會合處(東經135°05′),最西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帕米爾高原上(東經73°附近)。東西距離5200公裏,跨經度將近62°。時差在4小時以上。在世界標準時區中,中國國土分屬東五區至東九區的五個時區。目前中國除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外,統一以北京所在的東八區的時間作為全國的標準時間,並稱其為“北京時間”。(參見彩圖插頁第1、2、5頁)
    中國國土遼闊廣大,陸地總麵積約為960萬平方公裏,約占全球陸地麵積的1/15,亞洲麵積的1/4。在世界各國中,中國的麵積僅次於俄羅斯和加拿大,居第3位。
    中國陸地疆界長2萬多公裏。同中國陸地接壤的鄰國:東北有朝鮮,北有俄羅斯和蒙古,西和西南有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錫金和不丹,南有緬甸、老撾和越南。
    中國東部麵臨海洋,海岸線總長度為3.2萬多公裏。其中大陸海岸線,北起鴨綠江口,南至北侖河口,長達1.8萬多公裏。環繞中國大陸邊緣的海,自北至南為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它們與太平洋連成一片(見中國的近海)。中國是世界上島嶼最多的國家之一。其中近86%分布在杭州灣以南的大陸近海和南海之中。台灣島東部海岸及釣魚島、赤尾嶼等島嶼的海岸直接瀕臨太平洋(見中國的島嶼)。
    同中國隔海相望的國家,東有韓國、日本,東南有菲律賓、馬來西亞、文萊和印度尼西亞。
    (陳爾壽)
    中國的地下水影響和控製中國地下水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地質及與其有內在關係的各種自然地理因素。由於中國獨特的自然地理條件和地質構造特征,形成了各地區不同類型的地下水,特別是受昆侖—秦嶺巨型緯向構造帶的影響,使中國地下水在區域分布上不僅南北有明顯的不同,在東西方向上也有一定的差異。
    地下水類型按其形成主要可分為下列4類:
    鬆散沉積物中孔隙水秦嶺、淮河以北地區多分布有大型中、新生代構造盆地和平原,有巨厚的鬆散沉積,地下水蘊藏豐富,如鬆遼平原、黃淮海平原、塔裏木盆地、準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等以及汾渭盆地、銀川盆地、南陽盆地、河西走廊等,中國南方則多為小型山間盆地和河穀平原,鬆散沉積較薄,含水相對較差。在北方西部多為內陸盆地,降水和常年積雪融化源源匯集於盆地邊緣的巨厚礫石層中,在地下水溢出帶形成綠洲,而盆地中心則遠離水源,降水又少,多為沙丘覆蓋。東部為平原地區,新老河道縱橫,沉積了厚層的第四係鬆散沉積,地下水蘊藏豐富。在上述東部平原和西部內陸盆地之間的黃河中遊地區,分布有巨厚的黃土沉積,形成中國獨特的黃土高原黃土孔隙裂隙水。
    碳酸鹽岩類喀斯特(岩溶)裂隙溶洞水在南北方的分布有明顯差異。北方喀斯特裂隙溶洞水主要發育在下古生代寒武、奧陶紀的石灰岩中,喀斯特水以大泉或泉群泄出。南方特別是中國西南地區的雲、貴、川、粵、桂、湘、鄂等省區,多分布在上古生代和下中生代的地層中,形成一係列的地下暗河和規模巨大的溶洞。
    南北方淺層地下水(包括潛水與淺部微承壓水)南北方淺層地下水水質變化不同。北方地下水礦化度一般常大於1克/升,西北內陸盆地有時可高達幾十克/升;而在秦嶺以南的廣大地區,礦化度多小於1克/升。此外在北方不論平原地區或大型內陸盆地,由山區到平原均具有較明顯的地下水水化學水平分帶與垂直分帶,而在南方一些山間盆地中,這種分帶現象極不明顯。
    多年凍土地下水除在黑龍江省北部和新疆阿爾泰地區有少量永久凍土和季節凍土地下水分布外,在青藏高原出現世界中、低緯度地帶少見的低緯度高海拔多年凍土地下水。
    根據各地區含水岩層空隙性質、地下水賦存狀態和含水岩層結構的不同,可將地下水劃分為4種類型:1鬆散沉積孔隙水。2喀斯特(岩溶)裂隙溶洞水。3基岩裂隙水。4多年凍土孔隙裂隙水。
    區域地下水分布特征可分為鬆散沉積物分布區地下水、喀斯特(岩溶)分布區地下水、基岩山區地下水和多年凍土區地下水4大類。
    鬆散沉積物分布區的地下水又可分為以下4種:
    東部平原區包括鬆遼平原、黃淮海平原、長江三角洲及江漢平原等地區。砂礫石鬆散堆積厚達數百米甚至上千米,為地下水的賦存、運移,創造了有利條件。以河北平原為例,由山前到濱海一般可分為3大水文地質單元:1太行山東麓與燕山南麓,由第四係砂礫石組成的衝、洪積扇群十分發育,含水層厚達40~60米,多為潛水或淺部微承壓水,鑽孔單位湧水量普遍大於30立方米/時·米,最大可達200立方米/時·米(即每小時水位下降1米的湧水量),水質良好,多屬重碳酸鈣(鎂)型水,礦化度均小於0.5克/升,為極好的供水水源。2中部衝積大平原,多由古河道和近代河道衝積形成,含水層主要為中細砂和粉細砂,單層厚度較薄,水量不大,但在深部常有3~4層顆粒較粗的承壓含水層,單位湧水量一般大於10立方米/時·米,為區內主要供水水源。3濱海地區,主要為衝、湖積和海相沉積的互層,由細粉砂和亞粘土所構成,含水層多為透鏡體狀,水量普遍小於1立方米/時·米,礦化度大於3克/升,但在深部100~200米以下,常見有承壓淡水。其他平原亦均與此類似,唯江漢平原地下水普遍含鐵離子較高,並有由北向南遞增趨勢,最高平均含量達10.8毫克/升。長江三角洲共有4個承壓含水層,分上下兩組,中間有一較為穩定的粘土隔水層,上部兩個承壓含水層為海相和海陸交互相沉積,下部兩個含水層均為陸相沉積,水量較大,水質較好。
    西北內陸盆地及山前傾斜平原區西北地區的幾個大型內陸盆地,周邊山區降水及常年積雪融水,通過潛流和滲流補給盆地。盆地周邊廣布有山前傾斜平原,其頂部一般為沉積巨厚的戈壁礫石層,地下水位埋深均在50米以下,河流出山後即潛入地下,至衝、洪積扇前緣溢出地表,形成綠洲。一般盆地南緣鬆散沉積物較北緣發育,如準噶爾盆地在天山山麓前,沉積有厚達300~500米的第四係砂礫石層,含水豐富,鑽孔單位湧水量達30立方米/時·米,水質良好,礦化度小於1克/升,地下水具有明顯的水平分帶與垂直分帶特點。從戈壁帶到綠洲帶,地下水由埋藏很深的潛水過渡為多層結構的承壓水,然後再到盆地中心的沙漠帶。水量逐漸由大到小,水質由淡到鹹,沙漠帶淡水僅見於河流兩側。河西走廊在祁連山北麓形成巨厚的山前鬆散沉積,由於強烈的構造運動,使走廊平原被分割成南北向展布的兩排小盆地,其總的特點是南部各盆地砂礫卵石的堆積較北部盆地寬廣,厚度大,顆粒粗,地下水的質與量均好。
    黃土高原區黃土高原有的地方雖然嚴重缺水,但近年來調查證實以下地區仍有較豐富的地下水源:1河穀平原衝積層潛水。如涇河,祖厲河等河各地區,單井出水量可達100~1000立方米/日,一般埋藏較淺,便於開采。2黃土塬區的地下水。含水層多為連續分布,如六盤山以東的董誌塬,麵積廣闊平坦,常有蝶形凹地分布其間,有利於大氣降水的匯集滲入補給地下水。一般塬麵積愈大,富水程度愈強,距溝穀愈近,水位愈深,潛水常以下降泉的形式排入塬邊的溝穀中,礦化度多小於1克/升。3黃土塬下伏深層承壓水。六盤山以東黃土層下主要為一套白紀地層,形成一向斜自流盆地,深層承壓水廣泛分布,範圍大致在陝北安塞、宜君、彬縣一線以西。東部含水層埋藏較淺,一般100~200米,單井出水量可達1000立方米/日以上。向西深度漸大,至環縣、慶陽一帶,深達700~850米,水質變鹹,礦化度3~5克/升。南部地區含水層頂板埋深300~500米,單井出水量可達2000~10000立方米/日,礦化度1~2克/升。
    沙漠區中國沙漠中常見的地下水類型有:1沙丘潛水。其潛水水位一般小於1~10米不等,隨沙丘的高度而變深,如內蒙古庫布齊沙漠,沙丘中含水層由粉細砂組成,厚度由沙丘邊緣1~2米至內部增厚到10~20米,鑽孔單位湧水量小於1立方米/時·米,水質良好。在丘間窪地,水位埋深可達10~15米,水量較小。毛烏素沙漠中,沙丘含水層以中細沙為主,水位埋深1~3米,受季節影響較大,並與下伏的衝、湖積層有密切的水力聯係,或者構成統一的含水層,水量小於10立方米/時·米,水質良好。2沙丘下伏層孔隙水。在沙漠地區除沙丘淡水外,由於沙漠邊緣地帶埋藏有古衝積平原、古河湖平原等,故往往在沙丘下有較厚的早、中期第四紀堆積物,其來源或為山前衝、洪積層向盆地內的延伸,或為深入到沙漠腹地的河穀堆積以及沙丘覆蓋下的衝、湖積層,其中常有淡承壓水分布,如毛烏素沙漠東北邊緣,在透水性較差的侏羅紀沙質泥岩上,覆蓋有較厚的衝、湖積層,形成泉群,泉水流量每小時達數十立方米,水質良好。此外在準噶爾盆地的古爾班通古特沙漠,沙丘下普遍分布有高水頭的淡承壓水,在巴丹吉林和烏蘭布和沙漠,也有類似情況。
    喀斯特分布區地下水即喀斯特裂隙溶洞水,又可分為裸露及半裸露型和隱伏型2種:
    裸露及半裸露型喀斯特(岩溶)裂隙溶洞水又可分為以下3種類型:1峰叢峰林裂隙溶侗水。多分布在兩廣及雲貴。如廣西由中泥盆紀至下三疊紀碳酸鹽岩層總厚度達8000餘米,出露麵積占全區總麵積的40%,桂林地區有80%的溶洞發育於上泥盆紀的融縣灰岩中,有無山不洞之說。貴州由下古生代至中生代的岩層總厚度近萬米,出露麵積約占全省麵積的70%。此外,地下暗河廣泛發育,僅廣西一區流量大於100立方米/時的地下河即有百餘條,枯水總流量約為36萬立方米/時,如都安地區地下河係長達50餘公裏,補給麵積1000多平方公裏,洪水期最大流量為140萬立方米/時,枯水期最小流量為1.4萬立方米/時。貴州獨山南部地下河係長40公裏,補給麵積近350平方公裏,出口處枯水流量為4320立方米/時。此外,在中國南海的西沙群島,珊瑚灰岩發育廣泛,厚達900多米,鑽孔單位湧水量24立方米/時·米,但礦化度高達30克/升。2喀斯特丘陵溶洞裂隙水。主要分布在長江中下遊,如四川東部及南部碳酸鹽岩層總厚度達千米左右,喀斯特現象十分發育,溶洞大者高可達30米。在南部長興灰岩中有一地下暗河流量達4212立方米/時,泉流量最大為432立方米/時,但隨季節的不同流量變化很大,如湖北南津關灰岩中的白馬洞泉汛期流量為228立方米/時,旱季則減少為0.072立方米/時;發育在石龍硐灰岩中的鯉魚潭,汛期最大流量為1404立方米/時,旱季則僅有10.8立方米/時,相差懸殊。3喀斯特山地裂隙溶洞水。主要分布於黃河流域,在東北和西北亦零星可見。地表喀斯特現象不很顯著,以大型喀斯特泉群出露為其主要特征。但因補給區範圍廣闊,泉水流量大而穩定,如太行山中段的娘子關泉群,泉域麵積達4480平方公裏,流量為9~16立方米/秒;山西平朔神頭泉,泉域麵積2910平方公裏,流量為7~9立方米/秒;河北峰峰黑龍洞泉,泉域麵積2140平方公裏,流量達6~9立方米/秒;山東濟南附近有百餘處泉水出露,總流量為1.4萬立方米/時。
    隱伏型喀斯特(岩溶)裂隙溶洞水又可分為以下2種類型:1淺埋型隱伏喀斯特裂隙溶洞水。多分布於中國南部與東部地區,如廣東的廣花盆地和湖北江漢平原東北部,鑽孔單位湧水量為0.36~28.1立方米/時·米。山東淄博盆地中共有3層隱伏的碳酸鹽岩層,其中第1和第3層的裂隙喀斯特水較為豐富,鑽孔單位湧水量為72立方米/時·米,屬硫酸鈣型水。此外在粵北、江西、湖南、湖北、淮北及太行山山前等地亦均有分布,水量一般較豐富。2深埋型隱伏喀斯特裂隙溶洞水。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和華北平原的下部。在四川盆地巨厚的紅色岩層下隱伏有多層的二疊、三疊係石灰岩承壓含水層,多為高礦化度的鹽水及鹽鹵水,單井出水量可達122立方米/時。華北平原在深埋的寒武、奧陶係灰岩中亦蘊藏有較豐富的喀斯特裂隙溶洞水。
    屬基岩山區地下水的有岩漿岩、變質岩、碎屑岩、玄武岩等岩層中的地下水,主要含水類型為基岩裂隙水,僅在局部碎屑岩中有孔隙裂隙水。
    岩漿岩為主的裂隙水岩漿岩類淺部常含有風化裂隙潛水。多分布於東北大小興安嶺及長白山地區,為華力西期的花崗岩及火山岩類,水質良好,但泉水流量較小。在中國東南沿海廣布的為侏羅紀火山岩及燕山期花崗岩,泉水多以下降泉沿微弱的風化帶出露,流量0.3~0.9立方米/時,浙東火山岩地區泉水較多,流量為0.1~3.6立方米/時;粵東裂隙發育,風化層較厚,泉水流量為1~3立方米/時,在局部構造破碎帶可達30立方米左右。
    變質岩為主的裂隙水主要分布在西北的天山、昆侖山、祁連山及秦嶺山區及東南沿海的變質岩帶,地下水常埋藏於構造裂隙帶中。西北山地泉水出露較多,在天山流量一般為5~30立方米/時。閩北、閩西及江西等地變質岩類含水微弱,泉水流量多小於3立方米/時。若變質岩中夾有大理岩時,常有層間裂隙水,如安徽合肥的龍泉流量達2.7立方米/時,水質良好,均為低礦化的重碳酸鹽型淡水。
    碎屑岩為主的裂隙水多分布於西北的一些山區,內蒙古高原及藏東、川西等地。在新疆的阿爾泰山、準噶爾西部山地均分布有不同地質時代的碎屑岩類,泉水流量5~30立方米/時,水質良好。天山北麓山前地帶主要為承壓水,局部自流,鑽孔湧水量大於10立方米/時,礦化度隨深度而增高,祁連山和秦嶺山地主要為泥岩、頁岩、砂岩及砂礫岩互層,富水中等,在構造與地貌條件控製下,形成很多小的山間自流盆地,泉水流量為5~30立方米/時,若出露於斷裂帶上則可達80立方米,水質良好,礦化度小於1克/升。鄂爾多斯高原和陝北屬於中、新生代構造盆地,侏羅係分布廣泛,白係及第三係砂岩,砂礫岩含水層水量較豐富,水質良好,但至陝北高原西部含水層逐漸變薄,礦化度增高,水質變差。在藏東、川西山地和四川盆地中廣布有輕變質的中、新生代砂頁岩、礫岩等,地下水多富集於砂岩裂隙和層間裂隙中,在山區的構造盆地中,常在薄層鬆散沉積物覆蓋下的碎屑岩中形成自流盆地,水量一般不大。四川褶皺地帶淺部普遍富集自流水,水頭高度一般不超過20米,自流量11立方米/時左右。在台灣中央山地及其毗連的丘陵地區,也有中新生代碎屑岩分布,一般含水程度較差,屬弱礦化的重碳酸鹽型水。
    玄武岩類地區的孔隙裂隙水中國從晚第三紀至第四紀早期的玄武岩噴發,主要分布於吉林東部、內蒙古、雷州半島、滇西及澎湖列島等地。玄武岩在形成過程中常伴隨有發育良好的柱狀節理和產生氣孔構造,為地下水的蓄集提供了良好的場所。吉林東部玄武岩出露於地勢低窪的河穀中,受降水及地表水的補給,屬中等富水。內蒙古熔岩台地玄武岩直接覆蓋於第三係紅土或第四係粘土層上,往往沿古溝穀形成富水地段。雷州半島玄武岩與鬆散砂層呈互層為底部的古風化紅士層所隔,成為被玄武岩所穿插的自流盆地,其中淺部為潛水,下部為承壓水,水質水量均佳。澎湖列島表層有玄武岩分布,底部為砂、頁岩互層,降水通過玄武岩的風化帶滲透補給到底部岩層中,具有透水而不含水的特征。
    最後為多年凍土區地下水。中國的多年凍土區地下水可分為高緯度山地多年凍土地下水及中、低緯度高原多年凍土地下水,前者主要分布在黑龍江省的大、小興安嶺及新疆阿爾泰山地等,黑龍江省北部由北往南凍土由連續分布漸變為斷續分布的島狀凍土,凍土層厚度由120米漸減至30米左右,地下水按埋藏條件由上至下可分為凍結層上水,水質較好,水量不大;次為凍結層間水,主要埋藏於凍土層內的融區,含水層厚度變化不大,水量較小;最下為凍結層下水,多屬承壓水,質好量大,鑽孔單位湧水量小於13立方米/時·米,是較為可靠的供水水源。中、低緯度高原多年凍土地下水主要分布在天山、祁連山及青藏高原,凍結層上水普遍分布,多在地形相對低窪或山坡地帶,水質好但水量較小。凍結層下水具有承壓性,一些斷陷穀地和盆地,往往為凍結層下水富集的良好場所,如位於唐古拉山北側的溫泉斷陷穀地,在厚約10~15米的多年凍土層下,承壓水或自流水分布普遍,鑽孔湧水量為10.8立方米/時,屬重碳酸、硫酸、鈣(鎂)型水,礦化度小於0.5克/升。
    熱水與礦水中國出露地麵的溫泉和礦泉即有2600多處。熱、礦水有從內陸向東南沿海地區和雲南及青藏高原溫泉數量逐漸增多,水溫逐漸增高的趨勢。僅粵、閩、台3省就有溫泉500多處,溫度多在50~60c以上,屬中、高溫熱水。廣東東山湖溫泉區已發現有104c的高溫熱水,福州市鑽孔孔口水溫達98c,台灣屏東溫泉高達140c。雲南溫泉最為集中,計有480處左右,僅滇西著名的騰衝火山溫泉,在南北長115公裏,東西寬55公裏的範圍內,即有溫泉50多處,最高溫度105~110c,有些屬間歇性噴泉。西藏高原也分布有許多高溫間歇性噴泉,水溫在80c以上(相當於當地水的沸點),著名的羊八井溫泉屬高溫氣泉,水溫92c。在雅魯藏布江中遊兩岸均有大量溫泉出露。四川熱水分布多集中盆地東部及西部的邊緣山地,計250多處,東部多中、低溫熱泉,如重慶市的南、北溫泉,水溫37~41c;西部則分布於甘孜、理塘、康定、西昌和會理一帶,以中、高溫較多,如甘孜氣泉96c,康定92c。其他較集中的地區還有湖南70多處,最高溫度91c;江西50多處,水溫82c;遼東半島60多處,水溫多在50c以上;山東半島的東部,溫度高達96c。此外在太行山、呂梁山、秦嶺東段、渭河穀地等均有溫泉出露,如著名的陝西臨潼華清池,水溫50c。在天山北麓、昆侖山、青海東部等地也有不少溫泉出露,如青海貴德熱水溝溫泉,水溫達93.5c。
    在中國許多大平原如鬆遼平原、黃淮海平原、江漢平原、江淮平原、四川盆地、柴達木盆地等,都發現了豐富的地下熱水,在四川、柴達木等內陸盆地中還發現有高礦化的濃熱鹵水,礦化度高達350克/升以上,含有碘、溴、硼、鋰、銣、銫、鍶、鋇等微量元素。
    中國的冷礦水主要分布在東北長白山脈,大、小興安嶺及內蒙古高原,青海東部等地,大多為碳酸泉,如黑龍江省的五大連池冷碳酸礦水,遊離co2含量達~1760毫克/升;內蒙古高原在下白係和第三係的含碳質岩層中有較廣泛的分布,遊離co2含量一般均在350毫克/升以上。其他還有吉林的藥水泉、遼寧的皮子窩礦泉、甘肅的白浪溝礦泉。台灣省也有20多處冷礦泉。綜上所述,中國大致可劃分為以下6個地熱構造帶:1滇、藏地熱帶;2台灣地熱帶,多為高溫水與濕蒸氣型為主的地熱田;3東南沿海地熱帶;4郯城—廬江斷裂地熱帶,北起黑龍江省,經遼、吉向南至山東、江蘇,為中國東部主要地熱帶,江蘇東海溫泉區鑽孔水溫94c(孔深545米),地熱梯度3.42~4.57c/100米;5川滇南北向地熱帶;6祁呂弧形地熱帶,自河西走廊、甘肅中部到太行山地區,包括汾渭穀地等,一般多為低溫熱水。
    地下水的開發利用中國是世界上開發利用地下水最早國家之一。水井的開鑿利用(浙江省餘姚縣河姆渡村的木結構水井)可上溯到5700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漢朝四川自貢地區在中生代堅硬岩層中開鑿了深達百米以上的自流井以汲鹽鹵水,比法國和意大利12世紀出現的自流井至少要早千年。中國西北幹旱地區的“坎兒井”有悠久的使用曆史,一直延用至今仍不失為當地引用地下水灌溉的有效方法。中國地下水年徑流量約為8288億立方米,20世紀50年代以來,各地區均已不同程度地開發利用了地下水作為城市生活用水和工農業用水的主要水源。如河北平原自從大力發展井灌以來,已成井40多萬眼,年開采地下水量約100億立方米,井灌麵積200多萬公頃,占全區水澆地麵積的60%,耕地麵積的1/3以上,基本上實現了機井化和井渠雙保險。此外,在解決缺水山區人畜供水、發展草原畜牧業供水、沙漠地區的開發治理,以及濱海及沿海島嶼地區、西北黃土地區、南方紅層分布地區、喀斯特缺水地區等的工農業供水問題,都取得了較顯著的進展。在區域水文地質普查方麵,中國絕大多數地區均已完成了1:20萬或1:50萬比例尺的測繪工作,獲得了地下水的基礎資料。在水資源計算,熱、礦水的綜合利用,環境保護和防止地麵沉降方麵也都有了良好開端。
    (閻錫璵焦淑琴)
    中國的地震中國是多地震的國家之一。遠在3000多年前,《竹書紀年》中就有“夏帝發七年(公元前1831)泰山震”的記載。最早描述的是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的陝西西周地震。幾千年來積累的豐富地震資料,為地震研究工作提供了寶貴的科學依據。中國又是最早發明地震儀,並用地震儀觀測地震的國家。公元2世紀,張衡創製候風地動儀,設於京師(今洛陽),觀測地震。近代中國於1930年在北京西山鷲峰設立了第1個地震台,次年又於南京北極閣設立了第2個地震台,出版了地震觀測報告。
    20世紀50年代以來,中國地震科學發展迅速。中國地震科學工作者成功地預報了1975年遼寧省海城地震和1976年的四川省鬆潘地震,為中國地震科學作出貢獻。
    地理分布中國地震多呈帶狀密集分布,可劃分為:
    1東南沿海及台灣地震帶。以台灣省及其鄰近的海域地震活動最為頻繁,次在粵、閩兩省的沿海地帶及海南島北部,也有較頻繁的地震發生。2北起沈陽,向南經遼東半島、渤海灣、山東的郯城、安徽的廬江,最南可到湖北黃梅的地震帶。該帶曆史上多次發生過7級以上地震,甚至發生過8級地震。3燕山南麓,華北平原兩側與太行山東麓、山西中部的一連串盆地和渭河盆地。是中國曆史上強度大而頻度高的地震活動帶之一。4中國中部的賀蘭山、六盤山,向南橫越秦嶺,通過甘肅文縣,沿四川盆地的西北和西緣,直至滇東地區,總長約2000多公裏的範圍內,是中國規模巨大的強烈地震帶,也是中國東西兩部地震活動區的分界線。5喜馬拉雅—滇西地區,是地中海—南亞地震帶經過中國的部分。該區震中密集,且屢有強震發生。6從西昆侖至祁連山和河西走廊亦為地震分布帶。7新疆帕米爾至天山南北亦為地震活動帶。
    中國西部地震活動較頻繁,且震中分散;中國東部地震活動不如西部頻繁,但地震活動期延續時間長。台灣為一例外,是全國地震活動最高地區,頻度高、強度大,震中十分密集。中國各省地震情況見表。
    深度分布地震震源位置按深度可分為淺源(70公裏以內)、中源(70~300公裏)和深源(300~700公裏)地震。中國的破壞性地震多為淺震。東部地區震源深度大致在30公裏範圍內,西部地區較深,約30~50公裏。如1966年3月8日邢台地震(m=7.2)和1970年1月5日通海地震(m=7.7)的震源深度均僅10公裏左右。1976年7月28日唐山地震(m=7.8)的震源深度亦僅為16公裏。
    除淺源地震外,在帕米爾、新疆西南部、西藏南部及台灣省東南沿海等地,還有中源地震分布。中國的吉林省東部和黑龍江省東部的延吉—牡丹江一帶,還有少數深源地震。其深度多為500~590公裏,少數為300~400公裏。由於震源深度較大,即使震級很大,也不會對地表形成大破壞。
    地震活動隨時間變化的特征自公元1500年以後,中國地震活動共有兩次大的活動高氵朝:一次發生在1556~1739年;另一次是從1830年開始。這兩次地震活動高氵朝之間的1740~1830年,地震活動則相對平靜。如從較小區域作為一個活動單元進行研究,各個地震區的地震活動還有其各自的特點。
    1盛衰交替。地震活動在不同地震區盛衰時間長短不一,同一地震區內的每次地震活動期曆時大致相等。根據地震活動期的長短,約可分為3類:第1類活動期約300~500年,如華北、華南、青藏高原北部等地震區;第2類約為100年,如新疆中部及青藏高原中部等地震區;第3類約為幾十年,如台灣東部和青藏高原南部等地震區。各個地震區的活躍期都發生大量6級以上的地震。除個別地震區外,每一活躍期中都發生過8級的強烈地震。平靜期內一般沒有或很少發生7級以上地震。6~6.9級地震亦很少發生。
    2活動期的階段性。每一活動期中可分孕育、發前、主發和餘舒四個階段。孕育階段亦為地震能量的積累階段,在各地震區的持續時間長短不同,差別也很大,短者不過十年左右(台灣省),長者達數百年以至千年(汾渭地塹和華北平原)。在發前階段有不同程度的地形變化和各種物理場的變化,亦有以前震形式釋放能量的,但仍以積累為主,持續的時間亦因地而異。主發階段釋放形式可以有兩種,有一次主震大釋放的單發式,或幾次大震構成主震大釋放的連發式。隨後進入餘舒階段,以一係列有規律性的餘震序列將剩餘能量釋放完畢,地震區趨於平靜,結束一個地震活動期。
    3強震的重複。同一地震帶中,各活動期的強震可在同一斷裂段上甚至同一地點重複發生,x度地震也可以在原地重複。例如川西鮮水河斷裂帶西北段,於1816年和1923年都發生x度地震,則木河斷裂帶和安寧河斷裂帶交匯處1536年發生x度地震,1850年又發生x度地震等都是例證。
    地震活動強度按地震活動強度和頻度,中國地震大致可分為3類地區:
    1強烈地區。包括台、藏、新、甘、青、寧、川西和滇等省區。這些地區的地震活動強度和頻度大大超過其他地區,是中國地震活動最顯著地區,自1900年以來的地震記錄占全國地震總數的80%。
    2中等地區。有冀、晉、魯、陝西關中地區、遼南、吉林延吉地區、皖中、閩粵沿海和桂等省區。這些地區的強震震級可達7~8級,但頻度較低,地震的分布也不如前類地區密集。自1900年以來的地震記錄占全國地震總數的15%。
    3微弱地區。有蘇、浙、贛、湘、鄂、豫、黔、川東、黑、吉及內蒙古的大部分。這類地區僅偶爾發生破壞性地震,最大震級亦僅6級左右,強震間隔時間較長,一般均在百年以上。自1900年以來,破壞性地震較少,隻占全國地震的5%。
    地震與活動性斷裂的關係與世界上絕大多數地震一樣,中國地震的孕育與發生和活動斷裂有密切關係。到目前為止,中國記錄的8級地震,均發生在延伸長度達數百公裏以上的強烈活動的大斷裂帶上或斷陷盆地內;7~7.9級地震中,絕大多數發生在長達100公裏以上的活動斷裂及其控製的斷陷盆地內;6~6.9級地震中的90%以上均與長達數十公裏以上的活動斷裂及其控製的斷陷盆地有關。
    中國強震分布還和活動斷裂帶的特殊構造部位有關:1有50%左右的強震發生在不同方向的活動斷裂帶的交匯部位。例如1927年甘肅古浪8級地震即發生在北西西向祁連山北緣深斷裂和古浪—宕昌北北西向斷裂文匯處;1975年遼寧海城地震發生在郯城—營口深斷裂帶北段的北北東牛居—油燕溝深斷裂和北西向大洋河斷裂的“匯而不交”的複合部位。215%左右的強震發生在活動斷裂的拐彎地段,例如1920年海原8.5級地震發生在北西向祁連山北緣深斷裂向南南東方向拐彎的地段。315%左右的強震發生在活動性大斷裂的強烈活動地段,例如1960年新疆瑪納斯8級地震發生在北西西向準噶爾盆地南緣深斷裂活動最強烈的地段。4還有一些強震發生在活動斷裂的端部或閉鎖段。例如1949年新疆輪台西北7.25級地震可能是發生在東西向秋立塔克斷裂的東端。
    按強震和活動斷裂的活動時間統計,中國大陸地區6級以上地震約70%發生在第四紀以來有明顯活動的斷裂上,約20%強震發生在新第三紀以來有活動的斷裂上,隻有10%的強震分布在新生代以來活動斷裂帶上。
    中國地震活動與板塊構造的關係中國除了喜馬拉雅、台灣東部海域地區外,主要位於歐亞板塊內部。絕大多數地震屬於板內地震類型。然而,中國地震的發生卻與歐亞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及菲律賓板塊的相互作用密切相關。這些板塊的運動及其間的相互作用,為中國地震的發生提供了動力條件。台灣和東南沿海受菲律賓板塊和歐亞大陸板塊碰撞的影響,而且距碰撞帶較近,因而地震的強度、頻度均為全國之冠。華北各省,包括遼、冀、魯、蘇北、晉、豫、陝、寧等省區,主要受太平洋板塊向西推擠的影響,其間有些地區同時受到太平洋、印度洋板塊兩方麵壓力的影響。上述地區均為多震區,地震強度甚大。中國西南及西部地區,包括川西、滇、藏、青、甘、新各省區,大多受印度洋板塊向北推擠的影響。印度洋板塊和歐亞大陸板塊發生碰撞,引起青藏高原抬升,使在碰撞帶上地震頻度高、強度大。中國黑龍江省和吉林省東部的深震區,其產生的原因可能是其以東的太平洋板塊向西直接俯衝的結果。此外,中國南方及東南各省區,地震活動都較少,可以稱為相對的穩定區。這種現象解釋為太平洋板塊在小笠原及馬裏亞納海溝經過一次俯衝後,向西推移至菲律賓板塊西緣,經過第2次俯衝後已沒有剩餘更多的推移力,因而中國南方各省區的地震活動顯得微弱。另外,黑龍江、吉林西部和內蒙古地區亦為較穩定地區,可能因太平洋板塊經過北海道東和錫霍特—阿林兩次俯衝後,壓力已大部分消失之故。
    (楊景春聞學澤)
    中國的凍土中國凍土可分為季節凍士和多年凍土。季節凍土占中國領土麵積一半以上,其南界西從雲南章鳳,向東經昆明、貴陽,繞四川盆地北緣,到長沙、安慶、杭州一帶。季節凍結深度在黑龍江省南部、內蒙古東北部、吉林省西北部可超過3米,往南隨緯度降低而減少。多年凍土分布在東北大、小興安嶺,西部阿爾泰山、天山、祁連山及青藏高原等地,總麵積為全國領土麵積的1/5強。有人提出中國凍土分為多年凍土(2年以上)、季節凍土(1月以上)、瞬時凍土(小於1月),其區劃前提分別為年均地麵溫度、最低月均地麵溫度、極端最低地麵溫度等於或低於0c。瞬時凍土南界大致與北回歸線一致。多年凍土主要特征如下。
    分布中國多年凍土又可分為高緯度多年凍土和高海拔多年凍土,前者分布在東北地區,後者分布在西部高山高原及東部一些較高山地(如大興安嶺南端的黃崗梁山地、長白山、五台山、太白山)。
    1東北凍土區為歐亞大陸凍土區的南部地帶,凍土分布具有明顯的緯度地帶性規律,自北而南,分布的麵積減少。本區有寬闊的島狀凍土區(南北寬200~400公裏),其熱狀態很不穩定,對外界環境因素改變極為敏感。東北凍土區的自然地理南界變化在北緯46°36'~49°24',是以年均溫0c等值線為軸線擺動於0c和±1c等值線之間的一條線。
    2在西部高山高原和東部一些山地,一定的海拔高度以上(即多年凍土分布下界)方有多年凍土出現。凍土分布具有垂直分帶規律,如祁連山熱水地區海拔3480米出現島狀凍土帶,3780米以上出現連續凍土帶;前者在青藏公路上的昆侖山上分布於海拔4200米左右,後者則分布於4350米左右。青藏高原凍土區是世界中、低緯度地帶海拔最高(平均4000米以上)、麵積最大(超過100萬平方公裏)的凍土區,其分布範圍北起昆侖山,南至喜馬拉雅山,西抵國界,東緣至橫斷山脈西部、巴顏喀拉山和阿尼馬卿山東南部。在上述範圍內有大片連續的多年凍土和島狀多年凍土。在青藏高原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年均溫和降水分布西、北低,東、南高的總格局影響下,凍土分布麵積由北和西北向南和東南方向減少。高原凍土最發育的地區在昆侖山至唐古拉山南區間,本區除大河湖融區和構造地熱融區外,多年凍土基本呈連續分布。往南到喜馬拉雅山為島狀凍土區,僅藏南穀地出現季節凍土區。
    中國高海拔多年凍土分布也表現出一定的緯向和經向的變化規律。凍土分布下界值隨緯度降低而升高。二者呈直線相關。凍土分布下界值中國境內南北最大相差達3000米,除阿爾泰山和天山西部積雪很厚的地區外,下界處年均溫由北而南逐漸降低(由3~2c以下)。西部凍土下界比雪線低1000~1100米,其差值隨緯度降低而減小。東部山地凍土下界比同緯度的西部高山一般低1150~1300米。
    影響凍土分布的區域性因素很多。青藏高原沿活動斷裂常形成融區(道),這些融區將連續凍土切割成片狀分布。坡向和坡度的差別,往往使山地凍土具有明顯的非對稱性,如在西部高山高原,南北坡凍土下界相差200~400米。
    溫度與厚度中國多年凍土屬於溫度較高、厚度不大的多年凍土。東北地區多年凍土的年均溫度(指地溫年變化層底部的溫度)大多在1.5~0c,最低4.2c;緯度降低1度,年均地溫升高0.5c左右;地溫年變化深度12~16米。凍土厚度亦隨緯度降低而減小,最厚達百米,大多在50米以下。低窪處凍土比高處溫度低、厚度大,有別於一般隨地勢增高凍土溫度降低和厚度增大的特點,這是東北凍土的典型特征。在西部高山、高原凍土區,海拔每升高100米,凍土溫度降低0.6~1.0c,厚度增加十幾米至30米不等;地溫的緯向變化與東北大致相同;年均溫度最低5~4c,厚度達一二百米;地溫年變化深度由6~7米至17米不等;南北坡年均地溫差2c左右,凍土厚度50~80米,細顆粒凍土層溫度比粗顆粒土低,在高原上要差1~3c。
    季節凍結與融化按年均地溫分類,中國多年凍土區的季節凍結和融化應屬過渡、半過渡及長期穩定類型,對於東北區以前兩者為主,對於西部凍土區以後兩者為季節融化層大多與多年凍土層相銜接,在多年凍土南界和下界附近及凍結層上水凍不透的地段會出現不銜接。最大季節融化深度在細顆粒土中為0.5~2.5米,東北和西部凍土區相差無幾,但在基岩裸露的山坡和山頂,東北達8~10米,高原上隻有3~4米。季節凍結層主要分布在融區內,最大凍結深度2~8米不等。季節凍結和融化層與凍結層上水之間有密切的、特殊的動力聯係,是凍土區各種凍土現象的發育、工程建築物凍害及北方許多農田春澇產生的直接原因。
    地下冰中國多年凍土層中地下冰分布廣泛。其分布也呈現一定的地帶性規律,隨年均地溫降低,土的含冰量和地下冰厚度有增加的趨勢。但其地域分異規律卻受地形、岩性和含水量等區域因素製約。在植被茂密、地表潮濕的緩陰坡(青藏公路沿線坡度小於10°)和山間窪地,含水量很大的湖相沉積和坡積(包括泥流堆積)粉、粘粒為主的細顆粒土或泥炭層中,常發育有厚度幾十厘米至6~7米的厚冰層,頂麵大多平行地麵,埋深與最大季節融化深度幾乎一致(幾十厘米至1~2米)。水平厚冰層主要發育在地溫年變化層之內,往下迅速變薄。成因類型有分凝冰、膠結—分凝冰,前者發育在後生型冰土層中,後者形成於後生、共生兼有的複式凍土層中。在凍脹丘中發育有侵入冰和分凝冰。在砂卵礫石層及碎屑層中,地下冰多為膠結或膠結—分凝類型,常構成礫岩狀構造凍土,間有層狀、網狀、包裹狀構造凍土。在天山冰磧層中發育有厚達百米、含冰量很大且垂向分布均勻的共生凍土層。此外,天山的冰磧層裏發現有埋藏冰,大興安嶺古石海中在苔蘚層下即見塊石間有地下冰。在基岩中地下冰常沿裂隙呈脈狀分布,大興安嶺冰脈寬達15~20厘米,延伸至地下50餘米。中國凍土區至今尚未發現如西伯利亞和北美所見到的大型冰楔和冰脈。
    凍土現象中國凍土現象種類繁多,有熱融滑塌、熱融沉陷、熱融湖、融凍泥流、凍脹丘、冰椎、多邊形土、石海和石流、石冰川等等,以熱融滑塌、暖季時發生的隆脹丘更具特色。
    凍土現象的分布和組合具有一定的緯度和垂直地帶性規律,如以寒凍風化為主要營力而產生的凍土現象石海、石流等,隨海拔、緯度增高而發育;熱融沉陷作用隨海拔、緯度降低有所增強;凍脹丘、冰椎普遍發育在山麓、溝地和河穀地帶。
    多年凍土形成時代中國多年凍土在晚更新世冰期時分布廣泛,且規模較現代大。但對晚更新世以來的凍土存在不同意見。對於青藏高原,一種意見認為晚更新世凍土在全新世高溫期消融殆盡,現代凍土形成於新冰川期(距今3000年);另一意見認為在高溫期僅上部有過消融,新冰川期時凍土又有新的增長。對於東北區凍土,目前認識較傾向於高溫期時上部凍土局部有過消融,局部地方可能融透,小冰期時又有增長。新老凍土疊加的凍土層與單一新凍士層(距今3000年以來形成的)的界線,大致與現今大片連續凍土區南界相當。
    中國東北地區多年凍土退化尤為顯著,已影響到林區生態平衡,但並不排除在現代氣候條件下,適宜的地方仍會有新凍土生成。對於青藏高原的凍土除退化的看法外,尚有認為青藏高原凍土正處在新的形成與發展階段。
    (周幼吾)
    中國的幹熱風幹熱風是一種高溫、低濕並伴有一定風力的農業災害性天氣。在各地區有幹熱風、熱風、幹旱風及熱幹風等不同稱呼。如寧夏銀川灌區稱熱風,山東濟寧及徐淮地區稱“西南火風”,甘肅河西走廊地區稱幹熱風。
    形成中國發生的幹熱風,一般與東亞大氣環流的演變過程密切相關。春夏之交,冷高壓南下之後,由於內陸地區氣候幹燥、日照充足,空氣迅速增暖,在大氣低層形成幹熱的變性氣團,華北及華東的部分地區處於高壓後部、暖低壓前部的天氣形勢下,利於形成幹熱風的天氣;中國西北地區的幹熱風,主要是從中亞地區東移來的高壓脊在青藏高原和中國西北地區得到走展或加強的過程產生;其次是從中國青藏高原高壓在原地發展北抬而形成,在多數情況下,往往是由上述兩種情況結合而形成。幹熱風可分為大氣高溫、幹旱的高溫低濕型和雨後高溫、猛晴的雨後青枯型兩類。
    危害性及地區分布幹熱風主要危害在於高溫低濕環境造成冬、春小麥及棉花等作物生理幹旱,影響產量,其中冬小麥受害最為嚴重,對春小麥及棉花的危害僅見於西北地區。小麥開花時如遇幹熱風,可造成不實和小穗數增加;灌漿乳熟期如遇幹熱風,造成籽實瘦秕,千粒重降低,產量下降;黃熟期如遇幹熱風,可使小麥出現“早熟”、“青秕”現象。小麥受幹熱風危害的氣象指標,各地區不一,危害程度除決定於幹熱風出現的強度、持續時間等因素外,還與作物的品種、生育期、生長狀況、土壤性質、栽培管理措施及前期氣象條件、病蟲害情況有密切關係。
    受幹熱風危害的區域約為北緯32°~48°,東經75°~120°之間,發生幹熱風的主要地區有:1華北平原幹熱風區。北起長城以南,西至黃土高原,南自秦嶺、淮河以北,東至海濱,這一地區亦為中國冬麥主要產區。其中冀、魯、豫危害最重,沿海地區較輕;蘇北、皖北一帶幹熱風危害也頗頻繁。2西北幹熱風區。主要包括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及新疆盆地,是中國春小麥主要產區。幹熱風一般是盆地重於山區,其中尤以吐魯番盆地為全國幹熱風最嚴重地區;河套地區危害略輕;河西走廊地區幹熱風有西多東少,北強南弱,低重高輕的特點。受幹熱風危害的程度,各地差異很大。一般低窪盆地、沙漠邊緣、穀地、山脈背風坡等受害較重,而丘陵薄地、沙地、陽坡地危害輕。同時,隨海拔升高,危害程度也逐漸減輕。
    時間分布幹熱風天氣在中國從4~8月均可出現,約2~4年出現一次危害嚴重年。對小麥有危害的是5~7月發生的幹熱風,特別是5月中、下旬,中國冬麥產區的華北平原與徐淮地區,小麥正進入灌漿盛期;西北春麥區一般為6月中、下旬到7月上旬進入灌漿期,此時發生的幹熱風對小麥危害最大。一般而言,幹熱風因不同地區在年中出現的頻率為:徐淮地區集中在5月下旬到6月上旬,平均10年4遇;冀中平原在5月末和6月中旬初,年均有10天幹熱風,一次幹熱風過程以持續1~3天者居多;晉中和晉東南在6月上旬出現最多,持續天數1~5天,河套地區是6月中、下旬居多;河西走廊西部幹熱風天氣最多旬在6月上旬,中部地區7月上旬;新疆的托克遜、若羌幾乎年年發生重幹熱風。中國小麥受幹熱風的危害,東南部早於西北部,危害的輕重程度地區間、年際間均不相同。近年來,小麥幹熱風科研協作組以幹熱風年均日數和過程次數為主導指標,年型機遇為輔助指標,運用迭加分析,初步劃分重、次重、輕和無4個等級,作出了中國第一個小麥幹熱風氣候區劃。中國北方各地在防禦幹熱風危害方麵有“躲”、“抗”、“防”的經驗。
    (張養才)
    中國的戈壁蒙古語和滿語中的“戈壁”係指內蒙古高原上地麵較平坦、組成物質較粗疏、氣候幹旱、植被稀少的廣大地區。文中“戈壁”僅指礫質、石質荒漠,半荒漠平地,而“沙漠”則僅指荒漠、半荒漠和幹草原地沙地。中國的戈壁廣泛分布於溫都爾廟—百靈廟—鄂托克旗—鹽池—線以西北的廣大荒漠、半荒漠平地,總麵積約45.8萬平方公裏。
    自然特征戈壁的主要自然特征是:1氣候幹旱,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幹燥度在20以上。寒暑變化劇烈,氣溫年較差一般達40c以上,夏秋季日較差亦達30c以上。日照豐富,風力勁遒。2地麵組成物質以粗大的礫石或基岩為主。經準平原作用而形成的石質戈壁地區,絕大部分是被覆薄層礫砂的削平的基岩,水土極端缺乏,植物極難生長。在由厚層堆積物覆蓋的礫石戈壁上,地麵組成物質各處不同,但以具有一定比例的礫石並以具有顯著的“礫麵”為共同特色。3地麵平坦,但也略有起伏,微形凹下的侵蝕溝廣布,造成較良好的水土和小氣候條件,植物生長亦較好。4水源缺乏,屬於內陸流域,地表徑流稀少(多由區外流入),地下水位較低。局部地區,特別是河流兩岸和盆地邊緣,也有較多的地表水及地下水,為開發利用和改造戈壁提供有利條件。5土壤以肥力較低的棕色荒漠土、灰棕荒漠土和棕鈣土為主,土層薄,質地粗,水分和養分缺乏,而鹽分含量豐富。6植被較沙漠更為稀疏,以灌木、半灌木荒漠和荒漠草原為主,種屬較單純,一般覆被度僅1~5%左右。不少地方(例如塔裏木盆地的昆侖山北麓,柴達木盆地的當金山口南麓及甘、新毗鄰地區的嘎順戈壁、諾明戈壁等)甚至寸草不生。但有部分地區,例如祁連山地北麓和內蒙古二連附近地區,覆被度可達20~30%以上,是良好的草場。
    類型戈壁可分為剝蝕(侵蝕)和堆積兩大類型,並可再分為若幹亞類。各戈壁類型分布往往由山地向兩側各地或盆地作帶狀排列。
    1剝蝕(侵蝕)類型。戈壁形成過程以剝蝕(侵蝕)作用為主,主要分布於內蒙古高原中西部及其邊緣山地,為白紀以來連續聳起成陸,其後未經海侵或劇烈地殼運動因而長期處於剝蝕作用的地區。地麵組成物質較粗,地麵起伏稍大,基岩時常裸露,礫石堆積很薄,水土資源貧乏,又可分為2個亞類:
    a.剝蝕(侵蝕)石質戈壁。作狹帶狀分布於馬鬃山等內蒙古高原邊緣山地及其山前地帶,準平原化現象顯著,地麵幾乎全部為戈壁,而戈壁麵上基本沒有或很少堆積物,因而大部分地方基岩裸露,山地基本削平,僅以零星殘丘存在。地麵平坦而略有起伏,侵蝕溝廣布。常流河缺乏,地下水位埋深10米以上。土壤瘠薄,以粗骨質石膏棕色荒漠土和石膏灰棕荒漠土為主,植被極稀疏,覆被度不及1~5%,以散生的紅砂、泡泡刺、勃氏麻黃、梭梭等為主。
    b.剝蝕(侵蝕)—坡積—洪積粗礫戈壁。廣布於內蒙古高原中西部,在馬鬃山、天山等山麓地帶也有狹帶狀分布。地麵組成物質以直徑2~20厘米粗礫為主,由坡積—洪積作用而成,帶棱角,分選作用和磨圓度不佳,一般堆積物厚度不到1米,其下即為削平的基岩;距山地愈遠,堆積物的顆粒愈細,厚度也愈大,地麵基本平坦,自山地向兩側逐漸傾斜,坡度一般為3~5度,侵蝕溝發達,但常流河不多,地下水位深達10米以上。土壤瘠薄,以礫質灰棕荒漠土和棕鈣土為主。植被覆蓋度一般為1~5%,以紅砂、泡泡刺、珍珠、包大寧等為主。
    2堆積類型。戈壁形成過程以堆積作用為主。主要分布於塔裏木盆地、準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及河西走廊等內陸盆地邊緣及山麓地帶。上述內陸盆地周沿的高大山地(昆侖山、天山、阿爾泰山、祁連山等)經長期剝蝕和侵蝕後,產生大量岩屑碎石,在山麓及盆地邊緣堆積,即為戈壁形成的豐富物質基礎。昆侖山北麓戈壁帶寬達200公裏,酒泉附近祁連山北麓礫石層厚達700~800米。本類型包括下列3個亞類:
    a.坡積—洪積碎石和礫砂戈壁。主要分布於山間盆地的邊緣和山麓地帶。戈壁分布特點是與石質低山及山間盆地相錯綜,或廣大成片,或較為零星。戈壁的地區差異性甚顯著。例如在馬鬃山地,戈壁分布於山間盆地的邊緣,由強烈剝蝕的古老岩層風化物就近坡積和洪積而成,地麵坡度達3~5度,礫徑多為3~10厘米,一般具有明顯的漆皮,當地稱為“黑戈壁”,土壤多為貧瘠而厚僅50~60厘米的石膏棕色荒漠土,植被覆蓋度5%左右,人煙稀少。在祁連山地則情況不同,由洪積—坡積形成的戈壁位於海拔2200米以下的山間盆地邊緣,組成物質為粗大的礫石和碎石,呈灰色或灰黑色,當地稱為“白戈壁”。地麵坡度達5~10度,降水較多,水文網較密,植被較好,覆蓋度可達20~30%左右,基本上已綠化。
    b.洪積—衝積礫石戈壁。分布麵積在堆積類型中最為廣闊。地貌上相當於山麓扇形地,地麵絕大部分是礫石戈壁,主要由第四紀洪積、衝積物組成。礫石磨圓度較好,分選較明顯。戈壁分布和性質也表現了地區差異。例如在馬鬃山南麓傾斜平原,礫石戈壁作東西向的狹帶,礫石層約厚10~20米,礫徑2~10厘米,均有棱角和漆皮。祁連山北麓扇形地,其礫石戈壁作東西向的寬帶,礫石層厚100米左右,礫徑2~20厘米,磨圓度較好,呈灰色及灰黑色。
    c.衝積—洪積砂礫戈壁。多位於山麓衝積扇前緣,或沿現代和古代河床及局部窪地分布,戈壁散布於綠洲或鹽堿灘之中,麵積不大,自然條件在各類戈壁中最為良好。例如疏勒河中下遊戈壁,主要由河流衝積砂礫組成,水平層次明顯,礫石磨圓度較佳,分選作用顯著,礫徑以1~5厘米居多。有河水可供灌溉,地下水位深不及5米,可挖溝灌溉。土壤為肥力較高的衝積土,細土物質較其他戈壁類型為多,土層較厚,植被也較茂密,以駱駝刺、勃氏麻黃、泡泡刺等為主,黑河下遊戈壁還有梭梭、胡楊、沙棗、紅柳等林帶。
    (趙鬆喬)
    中國的海岸中國位於亞洲大陸東南部,瀕臨西北太平洋,大陸海岸線自鴨綠江口至北侖河口,長達1.8萬多公裏,如果加上5000多座大小島嶼的海岸線,總長3.2萬多公裏。
    中生代以來形成的構造體係控製了整個海岸的平麵格局。杭州灣以北,海岸線穿過幾個隆起帶和沉降帶,海岸地形表現為上升的山地丘陵海岸與下降的平原海岸交錯分布,但以平原海岸居多。杭州灣以南的東南沿海地區則為整體抬升的山地丘陵海岸,其間鑲嵌了小塊的河口平原。此外,大致在北回歸線以南的地方,在平原海岸與山地丘陵海岸的基礎上,或發育了珊瑚礁,或叢生紅樹林,形成了中國另一個重要的海岸類型——生物海岸。
    平原海岸可分為三角洲與三角灣海岸、淤泥質平原海岸及砂質或礫質平原海岸等3類。
    三角洲海岸(包括三角灣)三角洲海岸是平原海岸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在冰後期最大海侵後,由於流域來沙在河口不斷加積而成的。這類海岸在黃河、長江、珠江等河口較為典型,其他如灤河、韓江及台灣的濁水溪等河口也都有發育。位於錢塘江河口的杭州灣則是三角灣的典型。
    黃河每年入海泥沙達12億噸,其中40%在口門附近堆積,河口沙嘴以每年2~3公裏的速度向海伸展,三角洲岸線不斷前進,尾閭河段延長,河床縱比降減小,徑流宣泄不暢,洪水時易於發生分汊或改道。由於尾閭多次擺動,形成扇形複合三角洲。長江口和錢塘江口在冰後期海侵時均為溺穀式海灣,導致發育過程殊異。長江水量豐富,每年有4.86億噸泥沙向河口輸送,水豐沙多,河口沙島發育,河口邊灘不斷淤漲。在漲落潮軸線擺蕩過程中,有些老沙島向北岸並靠,新沙島又不斷出現,河口河槽因此而束狹,河道成形,河槽加深,河口逐漸下移。在岸線向海推進過程中,不僅建造了遼闊的三角洲平原,而且在內陸架上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水下三角洲(見長江三角洲)。錢塘江水豐沙少,年徑流量比黃河略低,年內輸沙量隻有668萬噸,不到黃河的1/200,遠遠不足以建造三角洲,因而杭州灣至今仍保留原始的漏鬥狀形態。珠江三角洲是一個多島式三角洲,珠江流域來沙不多,年輸沙量不足1億噸,但是多島嶼的淺海灣有利於泥沙停積,故2000年來珠江三角洲發展較快,然而三角洲外緣並未突出溺穀灣口,口外仍呈三角灣狀。
    淤泥質平原海岸主要分布在渤海的遼東灣、渤海灣和萊州灣沿岸及瀕臨黃海的蘇北海岸。淤泥質平原海岸的特點是灘地寬廣、灘坡平緩,攜帶大量細顆粒泥沙入海的河流,特別是黃河,對中國淤泥質平原海岸的發育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1渤海灣淤泥質海岸是1855年銅瓦廂決口,黃河重返渤海以後逐漸發展起來的,特別是1904~1927年黃河尾閭改由利津之北的套兒溝—釣口一帶入海,大量細顆粒泥沙傾注渤海灣,使淤泥質海岸迅速發展。2遼東灣淤泥質海岸發育的主要供沙來源是雙台子河、遼河及大、小淩河。3提供萊州灣海岸的粉砂淤泥物質,除黃河外,還有彌河、濰河和膠萊河等。4蘇北平原具有中國最長的淤泥質海岸。1128年黃河奪淮入海之後,大量細粒物質傾注黃海,成為蘇北淤泥質海岸發育的物質基礎。1855年黃河北徙,中斷了泥沙來源,使廢黃河口一帶海岸侵蝕後退,並形成兩股泥沙流,一股向北漂運至海州灣,使海州灣灣頂淤泥質海岸以每年50米的速度向海外漲;另一股泥沙流向南輸送,與長江口北上的泥沙流匯合,使弶港附近的海岸迅速淤漲。
    沙質平原海岸此類海岸以中國台灣西岸較為典型,該地區平原寬度多在30~40公裏以內,源於台灣中部山地的一些河流流程短、流勢急、水量大,其中濁水溪的最大流量接近於黃河的洪峰流量,這些河流將大量粗顆粒物質攜至海岸地帶,並在台灣海峽強大的偏北風浪作用下,形成一股向南搬運的泥沙流,在岸線轉折處堆積而成沿岸沙堤,沙堤內側為潟湖。在強風吹襲下,沙質平原海岸地帶常出現海岸沙丘。此外,從六股河口到灤河口的遼西、冀北海岸也發育了沙質平原海岸。
    山地丘陵海岸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海岸、杭州灣以南海岸以及台灣東海岸,絕大部分都是山地丘陵海岸,其中台灣島東海岸發育了斷層海岸,其餘岸段多為岬灣式海岸。
    岬灣式海岸具有突出的海岬和深入的海灣,岬灣相間,岸線曲折。海岬處多有海蝕地貌,海灣內則出現海積地貌。1遼東半島南端,因組成山體的基岩為致密緊硬的古老變質岩,抗蝕能力強,波場物質供應不充分,因而堆積地貌不太發育。2山東半島南部、福建和廣東沿海由花崗岩構成的岸段,因花崗岩易於風化,提供了豐富的波場物質,海積地貌十分發育,形成了各種類型的沙壩,在海灣灣口處常因沙嘴和沙壩的發育而使海灣封閉,形成潟湖。有的地方因連島沙壩的發育而形成陸連島。在有些沙源豐富的海岸,還因風力作用而形成海岸沙丘。3浙東、閩北岸段亦為山地丘陵海岸,海岸曲折,港灣深入,岸外島嶼星羅棋布成為天然屏障,即便外海波濤洶湧,灣內卻風平浪靜。當地陸源物質供應較少,由長江傾瀉入海,複經江浙沿岸流向南運移的細顆粒泥沙,成為浙東、閩北海岸細顆粒泥沙的主要來源,當地河流也有部分泥沙參與,從而使浙東和閩北沿海形成了一種獨特類型的基岩港灣淤泥質海岸。4在遼東半島東部和粵西海岸,因分別接受鴨綠江和珠江攜出的細顆粒泥沙堆積,也發育了規模不一的基岩港灣淤泥質海岸。
    斷層海岸中國山地丘陵海岸中的斷層海岸,以台灣島東海岸最為典型。在自三貂角至鵝鑾鼻長約360公裏的距離內,除宜蘭、花蓮和台東等地出現小片平原外,全屬懸崖峭壁。水下岸坡極陡,在離岸30海裏之外便降落至深達4500米的洋盆。沿岸山勢峻峭,崖壁高逾千米,是世界上最高的海岸斷崖(見蘇花斷層海岸)。
    生物海岸分為珊瑚礁海岸和紅樹林海岸兩類。
    珊瑚礁海岸中國的珊瑚礁主要分布在南海諸島、海南島沿海、雷州半島南部沿海、澎湖列島和台灣南部及其鄰近島嶼。1南海諸島由東沙、中沙、西沙和南沙群島組成,這些島嶼大多為環礁類型(見中國的島嶼)。2海南島和雷州半島沿海的珊瑚礁為裾礁,礁平台寬度從幾百米至二千米不等,平台表麵有許多浪蝕溝槽和蜂窩狀孔穴,大多為侵蝕型珊瑚礁。海南島的增長型珊瑚礁僅見於一些隱蔽的海灣內。3澎湖列島是中國珊瑚礁的北界,在該群島的每座島嶼周圍幾乎都發育有裾礁和堡礁。此外,台灣南部沿海及其附近的綠島、蘭嶼等地也有裾礁發育。
    紅樹林海岸中國的紅樹林主要分布在廣東、廣西、海南沿海,福建和台灣南部沿海也有分布。它們大多生長在海灣和潟湖中,尤以海南島的紅樹林最為繁茂(見東寨港紅樹林保護區),計有紅樹植物11科18種,而台灣和福建僅有6種紅樹。中國紅樹林生長的北界可達北緯27°20'左右的沙埕港。
    (陳吉餘張重樂)
    中國的寒潮寒潮是中國冬半年(9月~翌年5月)危害較大的災害性天氣。當聚集在高緯地區的強大的冷空氣迅速向南移動並侵入中國時,常使沿途劇烈降溫,並造成大風、雨雪等天氣。中國中央氣象台從全國大範圍的角度出發,用日均溫的過程總降溫高於10c和溫度負距平(低於平均值的數值)的絕對值高於5c,或者過程總降溫高於7c和溫度負距平的絕對值高於3c作為標準,根據寒潮影響地區的大小,分別定義全國性寒潮和區域性寒潮。
    寒潮路徑寒潮的爆發在低層大氣中表現為冷性高壓的加強南下。侵入中國的寒潮對應的地麵冷高壓路徑可分為西方、西北方、北方、東北方4種。其中以西北路徑為最多,約占60%,其冷高壓主要來自新地島以西的北冰洋上空,勢力一般較強;其次為北方路徑,占19%,冷高壓從太梅爾半島附近南下,經蒙古西部進入中國,勢力也較強;再次為西方路徑,占15%;其他路徑(包括混合路徑)占7%。(見下頁圖)
    影響地區與頻率在中國由寒潮所引起的降溫分布受地形的影響很大。1955年秋季~1975年春季期間,青藏高原及其周圍邊緣地區受寒潮的影響較弱,尤其是高原東南部背風坡,過程降溫值平均僅4~6c,而青藏高原外圍較遠的北麵、東麵和東南麵所受的影響都較強;位於太行山東側、燕山南側平原上的北京、保定、石家莊一帶,降溫明顯偏小。一般而言,寒潮對北方的影響強於南方,西北、華北、東北的北部是受寒潮影響較強的地區,過程降溫值平均12~14c;但江南的南部到華南北部的南嶺一帶,寒潮降溫卻達到和三北北部相同的強度,平均為12~13c,1955年秋季~1975年春季降溫最大的一次,南嶺一帶甚至比北方還強,達25c。
    平均而言,中國每年出現寒潮的次數約為6次,但各年差異很大,寒潮出現次數最多的年度達10次,而出現最少的年度僅2次。影響中國的寒潮主要出現在10月~翌年4月,9月和5月很少。各月出現寒潮的總次數,以11月最多,共25次,約占1/6,即平均每年有一次;12月22次;1月18次;2月21次;3月和4月均為20次;10月15次;5月6次和9月4次。夏季不能形成寒潮。
    後果寒潮的侵襲,往往在不同地區造成不同程度的災害。急劇的降溫往往帶來凍害、低溫冷害,尤其在中國南方,常使越冬作物及耕牛凍死;寒潮影響到南嶺以南,又使熱帶經濟作物遭受嚴重的、甚至毀滅性的災害。寒潮帶來的秋季早霜凍、春季晚霜凍對農業生產危害亦很大,春季寒潮容易造成倒春寒。寒潮地麵冷高壓南下常常造成大範圍大風,陸上最大風力有時達10級左右,海上則超過10級。大風常吹翻船隻,房屋、通訊設備等遭破壞,而以渤海的風暴潮危害更大。當寒潮襲擊並伴有暴風雪時,對北方廣大牧區的放牧威脅嚴重。有時寒潮伴有大範圍大雪或局部暴雨;在寒潮冷鋒附近或寒潮過後低溫持續時間內,在黃河以南地區可能會出現凍雨(又名雨淞),給交通、通訊、工業等帶來很大災害。
    由於地形作用及海陸分布的熱力影響,冬季在歐亞大陸東岸形成大氣對流層中穩定而強大的東亞大槽(低氣壓槽),中國正位於槽後,強的西北氣流常引導低層高緯冷空氣由西伯利亞南下入侵中國,而冬季的西伯利亞是北半球最寒冷的陸地,因此,侵入中國的冷空氣常常很強,其中多已達到寒潮的強度,使中國冬季成為北半球同緯度最冷地區。
    (石定樸)
    中國的紅層中國中生代到新生代初期主要在熱帶或亞熱帶幹旱環境下沉積的陸相紅色砂岩、礫岩和頁岩所組成的紅色地層。主要堆積於中生代燕山期造山運動所形成的斷陷盆地中,故其分布區常被稱為“紅層盆地”(或紅盆地)。現今之紅層盆地內部以紅層丘陵為主要地貌類型,平原隻占少數,即僅見於沿河流兩岸。
    紅層盆地的分布地區廣布於中國各地,尤以東南半壁為多。中國紅層分布最廣的是四川盆地,麵積達26萬多平方公裏。在北東和北西兩組主要構造線控製下,周圍為高原山地,盆地內為紅層丘陵,在侏羅紀已開始形成。武陵山與武夷山之間的江南地區有許多長條形為主的中型紅層盆地,堆積的紅層大部分為白係或上白統一下第三係。此外,還有眾多的小型紅層盆地散布在秦嶺、大巴山以南直至粵東北、贛東南和閩西南地區。堆積的紅層,部分為下白統或上白統,部分為早第三係。總之,中國紅層盆地由西往東麵積逐漸減少,年代亦漸新。從晚侏羅世,特別是從白紀到早第三紀是紅層堆積的主要時期,它們的堆積空間都是在不同時期燕山構造變動造成的,大型盆地以拗陷為主,中、小型盆地以斷陷為主,地質構造方向嚴格控製了紅層分布的格局。紅層沉積厚度各地差別很大。厚者達數千米,一般也在1000米以上,而且岩相也有較大差異,這反映了古地理環境的複雜性。
    紅層丘陵形態盆地式的紅層地貌,由盆地外圍到盆地中央,通常可分4個帶:1外圍山地帶,多為其他岩石所構成的山地,環繞盆地的四周或位於盆地兩側。山地與紅層丘陵之間往往有斷層分隔。在斷層隱而不現的地方,山地夷平麵與紅層夷平麵互相連接,形成和緩的斜麵。2邊緣紅層高丘陵帶,一般岩層傾角較大,成為單斜地形。紅層丘陵受來自山地河流的切割,相對高度雖大,但分離程度較差。3紅層低丘陵帶,是紅層地貌的主體部分,岩性多屬砂岩和頁岩,由於岩層傾角不大,岩性又軟弱,丘陵起伏和緩,相對高度較小,穀地較開闊,在夾有厚層砂岩的地方,形成方山式丘陵。4丹霞地貌和階地、平原帶,位於盆地中心區,向心河係在這裏集中,嵌入河穀兩側常有砂礫岩、礫岩出露,形成丹霞地貌。河穀較寬,階地、平原亦較寬廣。紅層丘陵的各種形態主要取決於岩性的軟硬及岩層傾角的大小。顯然,上述4個地貌分帶並不是每個盆地都具備。
    丹霞地貌指厚層砂岩、砂礫岩、礫岩所成的峰林地貌,以發育於粵北丹霞山區為最佳,故名。該山紅層多含氧化鐵,顏色丹紅,故名丹霞山。紅層在丹霞山區又稱“錦石”。因富含鈣質,岩麵常生成溶溝,如武夷山的“曬布岩”;層間亦有小型溶洞,如方岩的“羅漢洞”、“胡公洞”等。武夷山亦為丹霞地貌。此外,河北承德也有分布。
    丹霞地貌以丹崖赤壁為基本特征。因其岩性堅硬固結、抗蝕力強、透水性好而使坡麵不易產生徑流。節理多呈垂直係統而有利於流水和風化作用的深入。因此,在丹霞地貌中又以峽穀和峭壁最為顯著。平坦的構造台地亦因而被峽穀所分割,形成破碎的台地或高原地貌。當峽穀擴大,台地和高原縮小後,即形成方山地貌,如粵北樂昌砰石的“金雞嶺”、“萬古金城”,仁化的“扁寨”、“平頭寨”等。方山地貌再因崖壁崩塌而形成特殊的石峰地貌,因而有假喀斯特地貌之稱。
    方山地貌周緣有石針、石柱及長條狀石嶺、石牆分布,頂部常有呈球狀剝落的巨石,稱為“岩”或“石”。如丹霞山上的“人麵石”、“燕岩”等。巨大的石壁則稱之“崖”,如永安百丈崖。石嶺或石牆上常可形成“天然窗戶”,再經擴大後則成為“天生橋”,如江西上饒的天生橋。崖上突出的硬岩每呈嘴狀突出,如武夷山的鷹嘴岩。額狀懸崖也很常見,如武夷山的大王峰,呈倒靴形。丹霞地貌亦有呈單斜山形態的,如武夷山主峰三仰峰。丹霞地貌是中國重要旅遊資源之一。
    (曾昭璿黃少敏)
    中國的湖泊中國是多湖泊國家,麵積在1平方公裏以上的天然湖泊即達2800多個,總麵積約8萬平方公裏,其中淡水湖泊麵積為3.6萬平方公裏,占總麵積的45%左右。
    中國湖泊根據各地民族語言的譯音和習慣稱謂共約有30種。一般在太湖流域稱蕩、漾、塘和氿;鬆遼地區稱泡或鹹泡子;內蒙古稱諾爾、淖或海子;新疆稱庫爾或庫勒;西藏稱錯或茶卡。
    分布和形態特征中國湖泊分布範圍廣而不均勻,東起東經132°20'的興凱湖(中、俄界湖),西至東經78°50'的班公錯;北自北緯48°57'的呼倫湖,南到北緯23°25'的大屯海。東部平原和青藏高原形成2大稠密湖群。內蒙古高原、雲貴高原、柴達木盆地和準噶爾盆地湖泊分布亦多。但長江上遊、珠江流域和浙閩丘陵等地區湖泊寥寥無幾。按湖泊的地理位置,可將中國湖泊分為東北、(內)蒙(古)新(疆)、青藏、東部和雲貴5大湖區。
    中國絕大部分湖泊屬中、小型。麵積大於1000平方公裏的共11個(見表)。最大淡水湖泊為鄱陽湖,最大鹹水湖是青海湖,最大鹽湖是察爾汗鹽湖。藏北的青蛙湖湖麵海拔5644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鹹水湖,海拔5386米的森裏錯,則為世界海拔最高的淡水湖。海拔最低的湖泊是新疆吐魯番盆地的艾丁湖、湖底海拔155米。青藏湖區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湖區。中國最深湖泊是位於長白山主峰白頭山上的天池(見白頭山天池),湖水深度最大達312.7米,也是中、朝兩國的界湖。
    構造差異中國東部平原屬地殼下沉地區,區內淡水湖泊較集中,分布有鄱陽湖、洞庭湖、太湖、洪澤湖和巢湖等中國著名5大淡水湖泊。湖盆多呈碟狀,平均水深約3米,為典型的淺水型吞吐湖泊。一般均具有調節江、河洪枯的能力。河流泥沙對湖泊演變影響顯著;西部青藏湖區為強烈的地殼隆起區,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區內湖泊類型多樣,以沿構造斷裂帶形成的構造湖為主,並有冰川湖、岩熔湖及堰塞湖等。湖泊水深多在數十米以上,呈封閉性或半封閉性孤立分布,主要靠冰雪融化和降水補給。近期變遷表現為幹化和退縮及大量山地碎屑物質的充填,湖水清澈,許多大湖透明度均在10米以上;東北湖區則多火山堰塞湖;蒙新湖區多風蝕窪地湖;而雲貴湖區則多構造斷陷湖。
    地帶性中國湖泊分布具有地帶性特色。東部平原湖區入湖河流源遠流長,湖泊補給水源豐富,且河、湖水量交換強烈,湖水礦化度低,大部分小於200毫克/升,個別湖泊甚僅有30~40毫克/升,主要屬重碳酸鈣型水。青藏、蒙新湖區氣候幹燥,湖泊大多為內陸河流的尾閭。湖水礦化度大多在1~2克/升,如青海湖為12.94克/升。個別湖泊甚可達400~500克/升,因此成為中國鹽湖(包括鹹水湖)最集中區域;同時,由於一些湖泊入湖河流的變遷改道,遊移性湖泊在這2個湖區亦有零星分布,如新疆的瑪納斯湖即屬此例。
    資源中國湖泊的自然資源極為豐富。東部湖區富於灌溉、航運、養殖之利和灘地資源。湖泊水生動、植物種多量大,水生維管束植物即達90種以上,產量高,用途廠泛。中國湖泊中魚類有200種以上,具有經濟價值的魚類有110餘種。鯉、鯽是最常見或最主要的魚類。青、草、鯉、鱅魚是中國特有的經濟魚類,在淡水湖泊中分布廣泛。魴、鯿、鮊、鱖、銀魚等是中國東部平原地區湖泊中的名貴魚類,產量甚豐。青藏地區湖泊中的裸鯉,東北地區湖泊中的狗魚、銀鯽及雲貴地區湖泊中的金線魚、弓魚等,亦均屬上等魚類或名貴魚類,產量均占一定比重。此外,湖泊中棲息的水禽和淡水湖泊中盛產的蝦、蟹、貝類,亦為經濟價值較大的資源。西部青藏、蒙新湖區的鹹水湖和鹽湖,占湖泊總麵積的一半以上,蘊藏豐富的鹽類礦產資源。區內鹽湖除蘊藏大量食鹽、芒硝、石膏、天然堿等固體鹽礦原料外,甚或富集有硼、鋰、鉀、鎂等多種液體礦床,銣、銫、溴、碘等元素亦具相當數量。有些高原與山區的湖泊蘊藏極大水力資源,滇池和鏡泊湖的水能早已開發,興建中的雲南洱海發電站,發電能力超過上述兩湖之總和。台灣省日月潭的發電能力亦在幾萬千瓦以上。西藏自治區的羊卓雍錯與雅魯藏布江的直線距離僅8~10公裏,但湖麵高出江麵840餘米,無疑為水力資源開發潛力很大的湖泊。此外,有不少湖泊風景秀麗,如西湖、太湖、洱海和天池等。
    (黃漪平)
    中國的黃土見黃土高原、中國地貌。
    中國的火山中國晚新生代以來的火山及熔岩活動較普遍,主要分布在東北地區、內蒙古及晉冀二省北部、雷州半島及海南島、雲南騰衝、羌塘(藏北)高原、台灣、太行山東麓及華北平原等地。從全球火山分布來看,中國火山活動大部分屬於環太平洋火山帶的大陸邊緣火山,主要受華夏係、新華夏係斷裂及與之相交的北西向斷裂控製,為喜馬拉雅造山運動的產物。
    1東北地區是中國新生代火山最多地區,共有34個火山群,計640餘座火山,並有大麵積的熔岩被。主要分布在長白山地、大興安嶺和東北平原(見五大連池火山群)及鬆遼分水嶺3地區,具有活動範圍廣、強度高、噴發期數多、分布密度大等特點。新第三紀時期多有規模巨大的沿斷裂溢出的基性玄武岩,覆蓋於廣大準平原麵之上,成大麵積的熔岩高原及台地;規模較小者後期被侵蝕切割為方山、嶺脊、尖山、殘丘等;第四紀以後噴發規模漸小,熔岩充填穀地,覆於河流階地之上成低台地,或堵塞河流堰塞成湖,如“地下森林”火山群的熔岩流阻塞牡丹江上遊,使之成為中國最大熔岩堰塞湖——鏡泊湖;晚期則以強烈的中心式噴發為主,形成由火山熔岩及火山碎屑(火山彈、火山礫、火山砂、火山灰等)組成的突兀於熔岩高原、台地之上眾多的火山錐。以長白山地區為例:在以長白山火山錐為中心的廣大地麵上,熔岩高原、熔岩台地呈環帶狀分布,覆蓋麵積達萬餘平方公裏。一般認為東北區晚新生代以來的火山活動共有9期,其中以上新世中期(第三期)噴發為最強烈,此後規模和強度逐漸減弱。
    2內蒙古高原亦為中國晚新生代火山活動較頻繁地區。在大興安嶺新華夏隆起帶和陰山東西向複雜構造帶截接部位之北側,以錫林郭勒盟為中心的內蒙古高原中部,發育有大片第三紀末至第四紀初期的玄武岩組成的熔岩台地,總麵積約1.2萬多平方公裏,規模僅次於長白山區。台地上規律地排列著許多第四紀死火山錐。按其分布的可分為3片:巴彥圖嘎熔岩台地集中於中蒙邊界,至少有40餘座火山;阿巴嘎火山群規模最大,熔岩台地之上有206座成截頂圓錐形、鍾形、馬蹄形、不規則形火山錐;達來諾爾熔岩台地麵積約3100平方公裏,102座火山錐成華夏向雁行式排列有序。以上均為新第三紀寧靜式裂隙噴溢到第四紀後逐漸轉為多次強烈的中心式噴發而形成。內蒙古高原南部的集寧周圍直至山西右玉、大同,及張北漢諾壩玄武岩台地一帶,稱察哈爾火山區。該區恰值陰山東西向複雜構造帶與大興安嶺新華夏構造帶之截接部位,又為祁呂東翼反射弧的斜接所複雜化。所以,玄武岩台地的分布明顯受控於北東向及東西向構造。該區熔岩麵積很大,如察哈爾熔岩台地麵積約4400多平方公裏,但後期火山活動規模及火山錐數目均遠不及高原中部。第四紀火山錐僅分布在玄武岩台地的南北兩側,如大同火山群可見保存完好的火山錐10餘個,另外還有由9座火山組成的馬蘭哈達火山群和由7座火山組成的岱海南部火山群。據推斷該區火山活動始於中新世末—上新世初,到更新世末甚至全新世方結束。
    3海南島北部與雷州半島的火山及熔岩地貌的形成是與該區強烈的新構造運動密切相關。該區第三紀初期開始斷陷下沉,沉積厚度達3000餘米,其中夾有數十層薄層玄武岩。第四紀初雷瓊地區上升,火山活動也最強烈。早期為裂隙式的平靜溢流,成大規模熔岩被,而後逐漸轉為猛烈但規模較小的中心式噴發,至全新世漸趨停息。在地表形成了大麵積的熔岩台地及星羅棋布的火山錐。據統計玄武岩流麵積達7500平方公裏,火山錐近70個。
    4著名的騰衝火山群位於滇西橫斷山係南段的高黎貢山西側,火山及熔岩流以騰衝縣城為中心成一南北向延伸的長條形,麵積87x33平方公裏,計有火山錐70餘座,其中火口完整的22座,遭破壞的10座,其餘為無火口火山。火山及熔岩活動自上新世始至全新世。本區以極豐富的地熱資源著稱於世,據1974年不完全統計,騰衝縣79個泉群中,溫度在90c以上者有10處,地表天然熱流量達25.498x104千焦耳/秒,一年相當於燃燒27萬噸標準煤。在地熱區高溫中心熱海熱田,遍布汽泉、熱泉、沸泉,水聲鼎沸,水汽蒸騰、數裏之外可見。另外該區地震頻繁,並具岩漿衝擊型地震的特點:小震、群震、淺震甚多。表明熱田下部存在尚未溢出的殘餘岩漿體活動,成為地熱流的強大熱源,目前火山仍處微弱活動過程。
    5在羌塘(藏北)高原北部,由於上新世以來青藏高原強烈隆起,伴隨著強烈的地殼運動,留下了分布較廣的多期火山活動遺跡。可劃分為6個火山群。其中西昆侖山中克裏雅河上遊位於海拔4700米處的高145米的1號火山,曾於1951年5月27日爆發,延續數晝夜,為中國大陸火山活動的最新記錄。該區位置最南的大火山群——巴毛窮宗火山群,最高達5398米,是中國最高的火山。
    6台灣島地處環太平洋火山帶內,北部大屯火山群為早更新世—晚更新世期火山活動的產物,並有澎湖列島等火山島。這些火山不僅形成了台灣島北部獨特的火山海岸,而且有些火口至今仍有硫氣噴出。如由7個小山峰組成的七星火山的東南山腹冷水坑爆裂口的硫氣孔,硫的最高年產量達455噸。
    7太行山東麓有名的井陘雪花山玄武岩(n2—q1)、湯陰黑山頭玄武岩(q1—q2)等及河北平原內部黃驊附近的“小山”和無棣附近的“大山”也為新生代以來火山活動的產物。華北平原底部並發現有4層玄武岩及火山碎屑岩夾層,說明在太行山的抬升和華北平原的下沉過程中,也曾伴隨有多次岩漿噴出活動。
    8南京附近有上新世噴發的上“方山”玄武岩和下“方山”玄武岩,長江北岸的盱眙、六合(見六合縣)及南岸江寧一帶均有由10餘座火山錐組成的小型火山群。
    (吳瑞金)
    中國的季風氣候中國位於地球上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東南部。由於海陸的物理性質不同,特別是熱力作用的差異,冬季亞洲大陸是冷空氣的源地,形成冷高壓,冷空氣從大陸向四周輻散;夏季陸地加熱迅速,形成熱低壓,暖濕空氣從四周海洋吹向低壓中心。這種冬夏相反的盛行風向的變化,帶來了明顯的氣候季節變化,這一變化就形成了中國的季風氣候。
    冬季風大陸上的冷高壓於9月形成,中心位於蒙古。由此吹出寒冷幹燥的西北或東北季風,最先到達中國北方,很快就向南推進到江淮流域及其以南地區。冬季風隨季節變化而逐月加強,1月最強盛,每隔7~10天冷空氣爆發南下,至華南地區24小時可降溫12~16c,有時伴有中到大雨。海南島亦可降溫8c以上。冷空氣到達南部沿海一帶常有低雲形成,並伴有毛毛細雨。冬季風強盛時可吹到澳大利亞北部,亦即冬季風的最南界限。南北半球冷暖空氣經常混合於此輻合帶或熱帶輻合帶,這時從亞洲大陸吹來的冬季風在西太平洋上與北太平洋由副熱帶高壓吹來的涼濕氣流相遇後形成一條南北向的輻合線,在這些輻合帶上降水量較豐沛。
    冬季風隻盛行於低空(3000米以下),中國西南青藏高原海拔平均在4000米以上,因此冷空氣很難越過青藏高原,冬季風沿高原東側及其以東流向中國東部地區。冷空氣常隨冷鋒南下,在北部多大風晴天,至江淮及其以南地區運行緩慢;在雲貴高原地區常形成一條靜止鋒,表現為大範圍的陰雨天氣。
    夏季風4、5月亞洲大陸升溫迅速,形成熱低壓,其中心位於青藏高原西邊。而由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輻散的暖濕氣流從東南沿海地區以東南或南季風形式深入到北部及河套一帶,其氣候特點表現為濕熱而多雷陣雨。
    影響中國的夏季風來自3個源地:第1支源於南印度洋的西南季風,在阿拉伯海形成一支低空急流,經過印度半島影響西南及華南地區;第2支源於澳大利亞北部的東南信風,越赤道經印度尼西亞或馬來半島與第1支氣流及北半球的東北信風匯合成赤道輻合帶:第3支氣流源於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即為主要影響中國東部地區的東南季風和南季風。它們深入到中國東北地區的西北部及內蒙古的北部,亦即為中國夏季風的北界,它與從西北來的冷空氣相遇後形成一條大雨帶,帶來了充沛的降水。通常以這條大雨帶表示夏季風的活動。東亞夏季風進退有兩次急進和一次速退。一般5月初夏季風盛行到華南,此時即為華南季風雨的開始;5月底或6月初盛行到西南地區;6月中夏季風突然盛行到江淮流域,即為江淮流域梅雨季節的開始。7月中夏季風再次北躍到華北與東北地區,即為北方地區雨季的開始,同時亦為華中梅雨季結束進入伏旱天氣;到8月中下旬為夏季風鼎盛時期,此時推進到達中國最北和最西界限。因此,夏季風活動從華南到華北以北地區約需4個月之久。而其撤退又是一次突變,一般9月初北方的冷空氣開始加強,即冬季風開始建立。冬季風的來臨隻需1個月的時間,很快從北向南抵達華南或沿海地區。中國夏季風的進退與另一著名季風區的印度季風進退速度恰好相反,印度夏季風的來臨呈爆發式,從南到北隻需1個月,而它的退卻需4~5個月的時間。
    季風氣候特征中國氣候的形成與演變受大氣環流(包括季風環流)及其季節變化的影響。其基本特點如下:
    1幹濕季明顯,四季分明。冬季受高緯度來的偏北季風控製,氣候幹冷、風大。夏季主要受來自海洋的偏南氣流影響,氣候濕熱、多雨。過渡季節即為這兩種控製氣流相互作用,天氣冷、熱、晴、雨多變。
    2雨季起迄規律性明顯。南方早,北方遲,東部早,西部遲。雨季結束,北方早,南方遲,東部早,西部遲。
    3由於受季風影響,東部近海多雨,西部幹旱少雨,南方比北方多雨。季風雨的多少及來臨遲早均對農業生產產生深刻影響,甚至會引起大範圍的水旱災害。
    4中國北部冬幹冷、夏濕熱,溫度年變化與日變化比南方大。中國南北各地溫度和濕度相差大,冬季比夏季相差更大(表1、2)。
    5冬季中國東部地區比同緯度世界各地氣溫低,如:北京1月平均溫度比同緯度美國的紐約和希臘的布爾薩氣溫各低4~10c;漢口比同緯度的其他地區低10c左右。夏季的氣溫比較高,但不如冬季的差距大。
    (徐淑英)
    中國的近海中國近海包括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中國的近海位於北太平洋的西部邊緣。東西橫跨約32個經度,南北縱貫44個緯度,總麵積470多萬平方公裏。
    各海區地理概況渤、黃兩海以老鐵山角經廟島群島至山東蓬萊角的連線為界;黃海與東海以長江口北角至韓國濟州島西南角的連線為界;對東海與南海的界線說法不一,較為公認的是以南澳島與台灣鵝鑾鼻的連線為界。(參見彩圖插頁第11、12頁)
    渤海是中國最北的近海,亦為中國最淺的半封閉性內海。三麵環陸,與遼、冀、津、魯相鄰,東有渤海海峽與黃海相通。海峽的南北兩側,有山東半島、遼東半島鉗形扼守。渤海南北長約556公裏,東西寬約236公裏,總麵積7.7萬平方公裏。由遼東灣、渤海灣、萊州灣和中央海盆組成,平均深度約18米。入海的主要河流有黃河、遼河、灤河和海河,年徑流總量達888億立方米。地勢由沿岸向中央和海峽傾斜,地形單調平緩。海底分布有古海岸線和古河道殘跡。渤海為中、新生代沉降盆地,基底為前寒武紀變質岩。第四紀沉積物厚達300~500米,主要為陸源物質。三大海灣都分布有粉砂質粘土軟泥和粘土質軟泥。中部多細粉砂、粗粉砂、細砂。海峽北部為礫石、貝殼殘片;海峽南部卻為細粒沉積。
    黃海是中國大陸與朝鮮半島之間的陸架淺海。因海水呈黃褐色而得名。南北長870公裏,東西寬約556公裏,麵積約38萬平方公裏。平均水深44米。主要入海河流有淮河河係、中朝界河鴨綠江和朝鮮的大同江。主要海灣,西有膠州灣(見青島市)、海州灣,東有朝鮮灣和江華灣。地勢由北和東西兩側向中央和東南向傾斜。中央偏東有狹長低槽,自濟州島伸向渤海海峽,稱為“黃海海槽”,槽的東側坡陡,西側平緩。南黃海西部沿岸較淺,蘇北沿岸多輻射狀沙脊群,水深不到20米,為船隻航行立險灘。東部沿岸較西部沿岸深,約20~50米。濟州島西北最深可達140米。長江口以北至濟州島,有長江淺灘,長100多公裏,水深約30米。黃海北部沉積物,粗、細粒度成不規則斑塊狀分布;東部則粗細沙兼有,並有礫石和基岩;南黃海西部,呈南北向帶狀分布,中間為粘土質軟泥,東西兩側為細砂和粗粉砂。
    東海是中國陸架最寬的邊緣海。位於上海、浙江和福建立東,中國台灣島和日本琉球群島之西;西北與黃海相接;東北以韓國濟州島東端至日本九州野姆崎角的連線與朝鮮海峽溝通;南經台灣海峽與南海相連。東北—西南長約1296公裏,東西寬約740公裏,麵積約77萬平方公裏。平均水深370米,最大水深在衝繩海槽,為2719米。入海河流主要有長江、錢塘江、閩江、甌江和濁水溪。主要海灣有杭州灣、象山灣、三門灣和樂清灣等。海底地形似扇形,由西北向東南作台階式加深。台灣島與五島列島連線的西北側為陸架淺海,東南側為陸坡和海槽深海。陸架麵積占東海總麵積的1/3,其上殘留有古海岸線和長江古河道遺跡以及北方原始牛齶骨和猛獁象齒化石。表明東海陸架在更新世曾是大陸平原,為中國大陸向海的自然延伸部分。海底沉積物呈帶狀分布,近岸為粉砂、粉砂質軟泥和軟泥;中部為廣大的細砂、中砂和礫石,間或有軟泥細粒沉積;衝繩海槽為粘土質軟泥。東海為地震活躍區,尤以琉球群島最為頻繁,震級可高達7~8級(見中國的地震)。
    南海為中國近海中麵積最大、水最深的海區。位於中國最南端。東接太平洋,西南通印度洋。麵積約350萬平方公裏,平均水深1212米,最大深度5559米。入海的主要河流有中國的珠江、越南的紅河、湄公河和泰國的湄南河等。主要海灣有中、越兩國接壤的北部灣、泰國南部的泰國灣等。地形似菱形,從四周呈階梯狀向中部加深。可分陸架、大陸坡和深海盆等地貌單元。陸架以西南部最寬,巽他陸架為世界寬闊陸架上一,寬達900多公裏,底質為粉砂和粘土,並有礫石、貝殼和珊瑚。北部陸架寬約285公裏,內側為陸源沉積,外側為沙質沉積。東、西部陸架最窄,呂宋島以西,島架寬僅5米。大陸坡也呈階梯狀下降(從150~3000米),其上島嶼和暗礁星羅棋布,中國的東沙、西沙、中沙和南沙諸群島都位於陸坡上,東、西部陸坡較陡,東部最陡(達10度),並有許多切割峽穀。大陸坡上的沉積主要為軟泥和粘土軟泥。被大陸坡包圍的深海平原為中央盆地,水深大於3500米,其間矗立有一些水下海山。盆地東側有呂宋海槽、巴拉望海槽和馬尼拉海溝,後者最深,達5377米,長約350公裏,溝底寬10公裏。中央盆地的底質,主要為棕色抱球蟲軟泥,含有火山灰。
    各海海岸類型中國海岸線綿延曲折,大陸岸線長1.8萬多公裏,島嶼岸線長1.4萬公裏。除了無冰凍海岸外,具有平原海岸、山地丘陵海岸及生物海岸等多種海岸類型(見中國的海岸)。
    各海主要島嶼中國共有島嶼5500多座,僅浙江近海就達2000多座。除南海諸島為大洋島外,大部都為大陸島。其中台灣島、海南島和崇明島分別為中國第一、二、三大島;舟山群島為最大的群島;南海諸島為離中國大陸最遠、分布最廣的島群。
    台灣島中國最大島嶼。麵積3.5788萬平方公裏,與福建省依依相望,最近處相距130餘公裏。附近有澎湖列島、釣魚島列島、黃尾嶼、赤尾嶼、彭佳嶼、蘭嶼、綠島、七星岩等百餘座島嶼。
    海南島中國第2大島。麵積3.22萬平方公裏,隔瓊州海峽與雷州半島相望,海峽最窄處僅19.4公裏。
    崇明島中國第3大島,也是中國最大沙島。位於長江口,麵積平方公裏,南坍北漲的趨勢甚顯著。
    舟山群島位於杭州灣以東海域,由1339座島嶼組成,總麵積為1241平方公裏。其中舟山島是中國第4大島(472平方公裏),其他較大島嶼有六橫島、朱家尖、金塘島、岱山島、大長塗島、大衢山和泗礁山等。
    南海諸島包括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和黃岩島等。南沙群島的曾母暗沙是中國最南端的國土。
    氣侯概況中國近海冬夏季風交替顯著,為季風氣候區。中國近海大抵可分4個氣候區:渤、黃海為暖溫帶季風氣侯區,東海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南海大部分海域為熱帶季風氣候區,北緯10°以南的南海屬赤道季風氣候。
    風10月~翌年3月盛行偏北季風,渤海和北黃海多西北風,南黃海和東海北部多北風,南海則多東北風,風速由北往南增大;1月6級以上大風頻率在20%以上,濟州島附近和台灣海峽大風頻率高達40~50%。6~9月盛行夏季季風,渤、黃、東海多東南或南風,南海多南或西南風。風速由北向南增強,大風頻率,渤海和北黃海不到5%,南黃海和東海為5~10%,南海為5~20%。此外,各海區還不同程度地受冷空氣、溫帶氣旋、熱帶氣旋和台風的影響。
    10月~翌年5月,來自西伯利亞冷高壓的冷空氣常影響中國近海。冷空氣過境時,常有大風,最大可達10級以上,並持續數天。冷空氣強盛時就成為寒潮,渤、黃海近岸最低溫在5c以卜,降溫幅度達10~21c,寒潮持續天數最短為2~3天,最長為8~10天。
    氣旋7~9月為中國近海熱帶氣旋的盛期,平均每年出現熱帶氣旋29次,以南海最多,東海次之,渤海最少。熱帶氣旋,渤海最頻繁在7月,東海在8月,南海在9月。台風(8~11級)和強台風(大於12級)在熱帶氣旋中所占的比例,南部海區大於北部海區。黃、東、南海台風占熱帶氣旋的比例分別為31.5%、37.7%和59.4%,強台風的比例分別為31.9%、40%和13.5%。渤海僅7~8月有熱帶氣旋活動,於1949~1978年間,侵入渤海的強台風2次(1972和1973年7月),台風3次,溫帶氣旋4次。熱帶氣旋的移動途徑分向西、向東北和在中國登陸3類,各占19%、49%和27%。每年平均有7次在中國登陸。南海生成的熱帶氣旋,無一定移動規律性,僅25%在越南登陸。
    此外,春、冬季常有東海類、江淮類和黃河類溫帶氣旋發生或過境,分別影響東海、黃海和渤海,並伴有暴雨和5~7級大風。南海及其以東的熱帶輻合帶,也易使南海出現惡劣天氣。冬季自南沙群島經台灣、琉球群島至濟州島一帶附近海域常有大風,為大風帶。南海中南部、錢塘江口至朝鮮半島南端木浦一帶、九州島以西近海、山東半島附近海域,尤其是成山角,常年出現陣性大風。
    氣溫月平均值1月最低,7月最高。1月均溫,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分別為2~1c、2~6c、6~19c和19~27c;7月分別為23~25c、22~25c、25~28c和27~29c。南北氣溫差以1月為最大,相差29c;7月最小,僅差6c。氣溫年較差以渤海為最大,約27c,南海南部最小,僅2c。
    降水年降水量自北向南遞增,渤海為500毫米,黃海西部500~700毫米,黃海東部約1000毫米,東海西部750~1000毫米,東海東部及台灣海峽1000~2000毫米,台灣東北岸近海年降水量可達3000毫米。南海年降水量一般為1000~2000毫米。北部11月至翌年3月蒸發量比降水量大600毫米,5~10月降水量比蒸發量大800毫米。南部無旱期,雨量充沛,尤其在加裏曼丹島西北岸近海,可達3000毫米。
    霧中國近海是西太平洋多霧區之一。主要霧區在北部灣,粵、閩、浙沿岸直至黃、渤海,連成多霧帶,霧區寬度約100~200公裏,南窄北寬。朝鮮半島西岸,江華灣至鴨綠江口也是多霧區。黃、渤海夏季多霧,東海春季多霧,南海則冬、春季多霧。台灣省的東岸及南北端、澎湖列島附近終年少霧。
    水文特征因有黑潮流經東海,中國近海深受其影響;同時,又因入海徑流較多,低鹽沿岸水與外海水的混合極為劇烈。因而,中國近海的水文狀況除獨具其淺海特征外,主要取決於上述兩流係、兩水係的消長和變化。
    環流係統及其特征渤、黃、東海與南海海流係統和水文特征各有其特色。
    1渤、黃、東海的環流係統。影響其水文特征的根本因素是黑潮外海水和低鹽沿岸水的消長和變化。
    黑潮是北太平洋副熱帶環流的西部邊界流,源於中國台灣省東南和巴士海峽以東海域,海水呈深藍色,遠看似黑色,因而得名。黑潮沿台灣東岸北上,經蘇澳—與那國島之間水道流入東海,大致沿東海大陸坡內側流動,流軸指向東北,流速為2~3節,平均流量約3500萬立方米/秒。黑潮經台灣省東北時,部分高溫高鹽水流入閩、浙近海,稱為台灣暖流。黑潮沿大陸架邊緣北上,經日本以南海區流入太平洋。黑潮北上途中,其西側有部分上層混合水,從黑潮主流分出,沿九州島西側北上,稱為對馬暖流,經朝鮮海峽流入日本海。對馬暖流的另一西分支流入黃海,稱為黃海暖流。它大致沿“黃海海槽”北上,平均流速約0.2節,是黃、渤海外海水的主要來源,高溫高鹽特性十分顯著。在北上途中不斷混合變性,至北黃海時,僅為暖流的“餘脈”。其勢雖弱,但仍西進,直達渤海西岸。然後分為兩股,一股向南匯入渤海灣沿岸流;另一股冬季沿遼西近岸北上,與南下的遼東沿岸流構成反氣旋式環流;夏季則從遼東沿岸北上,成為氣旋式環流。
    黑潮在東海的流軸位置和流向較穩定,但流速流量變化頗大,黑潮主幹流速春強秋弱,黃海暖流及其餘脈均冬強夏弱。在衝永良部島西北的流軸處,表層平均流速為1.9節,年變幅卻為2節多。年際變化,7~9年的周期頗明顯。
    沿岸流可分中國沿岸流和西朝鮮沿岸流。前者有渤海沿岸流、黃海沿岸流、東海沿岸流和遼南沿岸流。渤海沿岸流源自黃河入海徑流,沿魯北沿岸向東流,夏季流源更遠,並納入遼西沿岸的遼河徑流。以低鹽(冬季低溫)、含沙量高、水色混淆為特征。流出渤海後即為黃海沿岸流,沿山東半島北岸東流,繞過成山角後,沿40~50米等深線南流。至長江口淺灘一帶轉向東南,與外海水相混合,其前鋒可達北緯30°附近。黃海沿岸流流速一般約為10厘米/秒,在山東半島北岸、成山角外和大沙漁場流速較大,可達30厘米/秒。
    渤海沿岸流和黃海沿岸流,流向終年穩定,流速夏弱冬強。前者與進入渤海的黃海暖流餘脈構成渤海氣旋式弱環流,後者與黃海暖流及其餘脈形成黃海氣旋式環流。
    東海沿岸流源自長江和錢塘江口的入海徑流。長江入海的徑流是東海沿岸低鹽水的主要來源。這股沿岸流,冬季沿浙江近岸南下,可達閩中近岸;夏季流向與台灣暖流相同,在長江口外形成強盛的長江衝淡水,沿東北方向直指韓國濟州島。當偏南風強盛時,台灣暖流有趨岸爬坡之勢,致浙閩沿岸出現深層冷水上升現象。
    遼南沿岸流源自鴨綠江,沿遼東半島南岸西流。
    西朝鮮沿岸流主要源自江華灣的入海徑流,沿朝鮮西岸南流,可達朝鮮半島南端。流幅一般限於30米等深線範圍以內,夏季更緊貼海岸。
    黃、東海表層流具有風海流性質。冬季盛行偏北風時,除黑潮和台灣暖流流域仍流向北外,其他區域表層流向均偏南;夏季盛行偏南風時,流向均偏北。
    2渤、黃、東海水文特征。渤、黃、東海的水係也與上述流係有密切聯係,均由外海水與沿岸水組成,僅水文特征各海區互不相同而已。
    東海。冬季鹽度低於30%的沿岸水沿岸南下,鹽度高於34%的外海水從東側北上,兩者之間有明顯的鋒麵,溫鹽等值線平行於岸線呈西南—東北走向。夏季,長江衝淡水浮置於淺表層,向東北方向布展,外海水緊迫沿岸水從底部楔形切入,鋒麵附近有強鹽躍層。黑潮水域溫度以表(或近表)層最高(30c),深底層最低(4~6c);鹽度以次表層最高(35‰),中層最低(約34.2‰)。濟州島以南的中層水,夏季常見冷渦。
    黃海。暖流從黃海槽北上,與近岸低鹽水相對照,形成舌狀高溫高鹽水伸向北黃海和渤海,溫鹽度等值線幾與岸線平行。唯鋒麵的水平梯度比東海小得多。根據各季節的水文條件,這兩種水係在黃海不同海域的混合情況也不同,因而形成三種各具特征的水團:黃海高鹽水,是黃海暖流進入黃海海槽後與周圍海水混合而成的。冬季具高溫高鹽特性;夏季上層由於層化和混合而變性,下層仍保持其冬季的溫鹽特性。黃海沿岸水,包括遼南沿岸水、魯北沿岸水、蘇北沿岸水和西朝鮮沿岸水,均由入海徑流與外海水混合而成,其共同特征是終年低鹽(低於32‰),海水混濁,其範圍夏寬冬窄,而厚度夏淺冬深。黃海中央水團,亦稱黃海冷水團,位於黃海中部窪地的深層和底部,隻顯現於夏半年。主要特征是顯著低溫(4.6~9.3c),是由冬季進入黃海的外海水與沿岸水混合而成,並因海麵的冷卻作用而下沉到深底層,冬季呈垂直均勻狀態。夏半年,上層水因增溫降鹽而層化,下層水仍保持其低溫(6~12c)高鹽(31.6~33.0‰)特性,因而形成冷水團,成為黃海夏季的重要水文特征。7~8月,冷水團達鼎盛期,9月以後,隨垂直混合逐漸加深而消失。
    渤海的淺海水文特征甚為典型。溫度在冬季垂直均勻,水平溫差僅3c;夏季表層水溫分布極淩亂,近底層,沿岸增溫,中部窪地為低溫水控製,致躍層顯著。鹽度,近岸為24~30‰的低鹽水;中部為大於30‰的外海水,等值線幾乎呈環形,平行於岸線分布。渤海是中國近海結冰最嚴重的海域。11月~翌年3月,沿岸普遍結冰。近50年來,渤海曾有3次嚴重冰封,其中以1969年為最嚴重,除海峽北半部外,幾乎全被冰封。
    3南海環流係統。季風發達,海流素以季風漂流著稱。
    盛行西南風季節,整個南海為一派東北向漂流,大部分在台灣南端匯入黑潮,小部分經台灣海峽北上。漂流流速在越南南方近岸最大,達1節以上。在南沙群島海域出現西南向補償流,構成南海南部的反氣旋弱環流。西南風強盛時,在越南以東陸架邊緣、海南島東岸和粵東沿岸,出現上升流。盛行東北風季節,為西南漂流。來自巴士海峽及台灣海峽的海水,經南海西部流向西南。流速也在越南近岸最大,達2節以上。沿巴拉望島近海有補償流流向東北,使整個南海形成氣旋式環流。
    此外,廣東沿岸外側,有一支穩定而強勁的南海暖流流向東北。來自巴士海峽的黑潮西分支,終年沿南海大陸坡外緣流向西南。
    4南海水文特征。南海水係也由沿岸水與外海水組成。前者由入海徑流與外海水混合而成,鹽度低於32‰。外海水又可分為表層水(22~31c,32.5~34.5‰)、亞熱帶次表層水(13~24c,34.40~35.0‰)、中層水(8~14c,34.2~34.4‰)、深層水(2.6~5.0c,34.4~34.6‰)和深海盆底層水(2.36~2.44c,34.66~34.68‰),由表及底,依次分布於各個深層。
    南海水溫的分布具有明顯的熱帶深海特征。表層水溫年均值,除北部沿岸外,大部為28.6c。南海南北部水溫差一般為4c,夏季更小,僅差2c。深層水溫最低可達2.36c,幾無季節變化,深水區有較強的溫躍層。
    鹽度與流係的分布關係極為密切。西部和北部沿岸都為小於31‰的低鹽水,常出現鹽躍層。自此往外,有來自巴士海峽的高鹽水流向西南,鹽度由北(大於34‰)往南(小於33‰)遞減。而東南部有低鹽水沿加裏曼丹島的西北流向東北。
    渤、黃、東、南海的表層水溫年較差,以渤海最大,約23~29c,黃、東海次之,分別為16~25c和14~25c,南海最小,南海北部為10.8c,南部僅1.7c。鹽度年較差,四個海區均以外海水區域為最小(渤、黃、東海約為1~2‰,南海為1~0.5‰);以河口尤其是長江口最大,可達26‰以上,珠江口次之,為15‰。
    潮汐潮流太平洋潮波分兩路傳入中國近海,一路向西北和北方向傳入東、黃、渤海,一路沿西南方向,經巴士海峽傳入南海。
    &n2半日潮波為主,除台灣海峽帶駐波性質外,東海大部海區均具前進波性質。因有山東半島和黃海北岸的反射作用,黃海有兩個反時針旋轉的潮波係統,無潮點在成山角以東和海州灣外側,致使這兩海域為不正規半日潮。黃海其他區域均屬正規半日潮。渤海有兩個m2半日潮波係統和一個k1全日潮波係統,前者無潮點在秦皇島外和黃河口,後者在渤海海峽,因而秦皇島、黃河口附近為不正規全日潮,其他海域均為不正規半日潮。潮差以朝鮮半島西岸為最大,一般地區為4~8米,仁川潮差最大可達10米;中國蘇、浙、閩沿岸次之,一般為4~5米,但錢塘江口澉浦的湧潮,曆史上最大潮差可達9米,其壯觀景象,舉世聞名。琉球群島、九州島沿岸潮差較小,僅2米。渤海沿岸潮差也隻1~3米。渤、黃、東海的大部地區,潮流多屬正規或不正規半日潮,最大可能潮流一般為1.5~3節。舟山群島各水道、杭州灣、長江口和老鐵山水道為中國近海的強潮流區,最大潮流可達6~7節。
    南海是中國近海潮汐類型較多、潮差最小的海區。大部區域鄉屬正規或不正規全日潮,但巴士海峽、廣東沿岸、越南南半部沿岸、馬來半島南端和加裏曼丹島西北岸等地區卻有局部性的不正規半日潮。潮差以粵西沿岸、北部灣、印度支那半島南端和加裏曼丹島西北岸為較大,可達4米左右,其中北部灣北海可達7米;而南海中部、呂宋島西岸、越南中部沿岸潮差較小,都不到2米。潮流以瓊州海峽最大,達5節;北部灣和粵西近岸次之,約2節左右。其他區域均較弱。
    海浪渤、黃、東、南海的波高以南海最大,東海次之,渤、黃海較小。年均波高南海為1.5米,東海及南黃海為1.0~1.5米,渤海、北黃海和北部灣僅0.5~1.0米。年中波高以冬季最大,大浪(波高2米以上)頻率都在20%以上。從濟州島經中國台灣以東海麵至東沙、南沙群島的連線為大浪帶,大浪頻率在40%以上,中心區可達50%。據現有記錄,南海、東海的最大波高為10米多,南黃海為8.5米。波高最小的季節,黃海出現於夏季,東海和南海出現於春季。
    海洋資源中國近海海洋資源豐富,開發遠景廣闊。
    油氣和礦產資源經初步調查,在中國近海已發現300多個可供勘探的沉積盆地及7個大型含油氣盆地。這7大含油盆地是:1渤海盆地。2南黃海盆地。3東海盆地。4北部灣盆地。5鶯歌海盆地。6珠江口盆地。7台灣淺灘盆地。上述油氣盆地均有良好遠景(見中國能源)。
    中國綿長的海岸蘊藏有豐富的海濱砂礦,其中以遼東半島、山東半島的金剛石礦床,廣東一些海岸的高品位磷釔礦、鋯石、獨居石和金紅石礦,海南島沿岸的鋯石、鈦鐵礦、獨居石、金紅石、磷釔礦,台灣島西南的獨居石、鋯石砂礦,台灣桃園縣、新竹和苗栗縣沿岸的磁鐵礦和鋯石礦為最豐富(見中國礦產資源)。
    水產資源中國近海漁場麵積約為1.46億公頃,共有魚類種類約1700種(南海近1000種,東海440多種,黃、渤海250種),其中經濟魚類約300種,高產魚類近80種。從渤海到南海,現已開發的漁場共有64個,較大的有21個。南海多暖水性魚類,如鮐鯵、金槍魚、鰹魚和海龜;東、黃海多溫水性魚類,如帶魚、大黃魚、小黃魚和鯧魚等;渤海富冷水性魚類,如太平洋鯡魚、高眼鰈、牙鮃、鰈、對蝦和毛蝦等。此外,中國沿海還有牡蠣、蟶子、蚶蛤、貝、扇貝、鮑魚等貝類資源;黃、東海近岸還有海帶、紫菜等藻類養殖(見中國水產資源)。
    能源包括海洋勢能(潮汐)、動能(波浪、海流)、熱能(海水溫差)和海洋化學能(海水鹽度差)等可再生性的海洋新能源,在中國近海都有很大蘊藏量(見中國能源)。
    1勢能。中國大陸沿岸可開發的潮汐能裝機容量為2000萬千瓦,年發電量約580億度,其中92%集中在福建、浙江和上海沿海。長江北口、浙江錢塘江和樂清灣都可大規模開發。此外,在成山角近海、蘇北近岸、長江口和舟山群島諸水道等潮流大的水域,還蘊藏有豐富的潮流能量。
    2動能。波能是與波高的平方成正比。中國近海沿岸波能的理論蘊藏量約為0.7億千瓦。外海若以2~3米的波高計算,整個中國近海蘊藏波能5740億千瓦。
    3熱能。海洋水溫相差18c以上,就可用來發電。中國南海海廣水深,大部海區表層與深層水溫相差20c以上,宜於海洋熱能開發。據粗略估計南海可開發的熱能蘊藏量約為5億千瓦。
    4化學能。在近岸,尤其在江河入海處,淡水與海水之間鹽度相差很大,蘊藏約1億千瓦以上的鹽差能資源。
    化學資源海水中含有近80種化學元素,其中氯、鈉、鈣、鉀、鎂、硫、溴、鍶、硼、矽、氟等十餘種元素占海水含鹽量中的99.58%。中國海鹽產量已居世界第1位,並可從海鹽苦鹵中提取氯化鉀、溴素、芒硝、無水硝、鹵塊、硫酸鎂、輕質碳酸鎂、輕質氧化鎂、鹽酸、氯氣、苛性鉀、苛性鈉、鉀鎂肥和氯鉀鎂肥等30多種化工產品。
    空間資源中國近海的海港、海運、圍墾等資源的開發利用都有較大發展,尤以海運發展較快,已與170多國家或地區通航。中國700多個天然港口中,已開發了80多個,其中對外開放的有30多個,萬噸級深水泊位284個,年吞吐量4.8億多噸。
    藥物資源中國利用海洋藥物資源,至少已有2000多年曆史。據初步統計,中國近海可藥用海洋生物有700多種,其中魚類89種,軟體動物67種,海藻64種,節肢動物21種,棘皮動物19種,其他生物16種,尤以海藻和珊瑚蟲是最有開發價值的藥用生物。
    (陳上及)
    中國的喀斯特(岩溶)喀斯特是碳酸鹽類岩石分布地區特有的地貌現象。中國是世界上對喀斯特地貌現象記述和研究最早的國家,早在晉代即有記載,尤以明徐宏祖(1586~1641)所著的《徐霞客遊記》記述最為詳盡。
    中國喀斯特地貌分布廣泛,類型之多,為世界罕見。在中國,作為喀斯特地貌發育的物質基礎——碳酸鹽類岩石(如石灰石、白雲岩、石膏和岩鹽等)分布很廣。據不完全統計,總麵積達200萬平方公裏,其中裸露的碳酸鹽類岩石麵積約130萬平方公裏,約占全國總麵積的1/7;埋藏的碳酸鹽岩石麵積約70萬平方公裏。碳酸鹽岩石在全國各省區均有分布,但以桂、黔和滇東部地區分布最廣。湘西、鄂西、川東、魯、晉等地,碳酸鹽岩石分布的麵積也較廣。
    中國現代喀斯特是在燕山運動以後準平原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老第三紀時,華南為熱帶氣候,峰林開始發育;華北則為亞熱帶氣候,至今在晉中山地和太行山南段的一些分水嶺地區還遺留有緩丘—窪地地貌。但當時長江南北卻為荒漠地帶,是喀斯特發育很弱的地區。新第三紀時,中國季風氣候形成,奠定了現今喀斯特地帶性的基礎,華南保持了濕熱氣候,華中變得濕潤,喀斯特發育轉向強烈。尤其是第四紀以來,地殼迅速上升,喀斯特地貌隨之迅速發育,類型複雜多樣。隨冰期與間冰期的交替,氣候帶頻繁變動,但在交替變動中氣候帶有逐步南移的特點,華南熱帶峰林的北界達南嶺、苗嶺一線,在湖南道縣為北緯25°40'。在貴州為北緯26°左右。這一界線較現今熱帶界線偏北約3~4個緯度,可見峰林的北界不是在現代氣候條件下形成的。中國東部氣溫和雨量雖是向北漸變,但喀斯特地帶性的差異卻非常明顯。這是因為受冰期與間冰期氣候的影響,間冰期時中國的氣溫和雨量都較高,有利於喀斯特的發育。而冰期時寒冷少雨,強烈地抑製了喀斯特的發育。但越往熱帶其影響越小。在熱帶峰林區域,保持了峰林得以繼續發育的條件,而從華中向東北則影響越來越大,喀斯特作用的強度向北迅速降低,使類型發生明顯的變化。廣大的西北地區,從第三紀以來均處於幹燥氣候條件下,是喀斯特幾乎不發育的地區。
    中國喀斯特的地帶性特征中國東部喀斯特地貌呈緯度地帶性分布,自南而北為熱帶喀斯特、亞熱帶喀斯特和溫帶喀斯特。中國西部由於受水分的限製或地形的影響,屬幹旱地區喀斯特(西北地區)和寒凍高原喀斯特(青藏高原)。
    1熱帶喀斯特以峰林—窪地為代表,分布於桂、粵西、滇東和黔南等地。地下洞穴眾多,以溶蝕性拱形洞穴為主。地下河的支流較多,流域麵積大,故稱地下水係,平均流域麵積為160平方公裏,最大的地蘇地下河流域麵積達1000平方公裏。地表發育了眾多窪地,峰叢區域平均每平方公裏達2.5個,窪地間距為100~300米,正地形被分割破碎,呈現峰林—窪地地貌。峰林的坡度很陡,一般大於45度。峰林又可分為孤峰、疏峰和峰叢等類型,奇峰異洞是熱帶喀斯特的典型特征。
    中國熱帶海洋的珊瑚礁是最年輕的碳酸鹽岩,大多形成於晚更新世和全新世。高出海麵僅幾米至10餘米,發育了不大的洞穴和天生橋、濱岸溶蝕崖及溶溝、石芽等,構成礁島的珊瑚礁多溶孔景觀。
    2亞熱帶喀斯特地貌以緩丘—窪地(穀地)為代表,分布於秦嶺淮河一線以南。地下河較熱帶多而短小,平均流域麵積小於60平方公裏。窪地較少,每平方公裏僅為1個左右,且從南向北減少,相反,幹穀的比例卻迅速增加。正地形不很典型,主要為饅頭狀丘陵,其坡度一般為25度左右,洞穴數量較熱帶大為減少,以溶蝕裂隙性洞穴居多,溶蝕型拱狀洞穴在亞熱帶喀斯特的南部較多。
    3溫帶喀斯特以喀斯特化山地幹穀為代表,地下洞穴雖有發育,一般都為裂隙性洞穴,其規模較小。喀斯特泉較為突出,一般都有較大的匯水麵積和較大的流量,例如趵突泉和娘子關泉等。這一帶中窪地極少,幹穀眾多。正地形與普通山地類同,惟山頂有殘存的古亞熱帶發育的緩丘—窪地和緩丘—幹穀等地貌。強烈下切的河流形成峽穀,局部地區,如拒馬河兩岸有類峰林地貌。
    4幹旱地區喀斯特現象發育微弱,僅在少數灰岩裂隙中有輕微的溶蝕痕跡,有些裂隙被方解石充填,地下溶洞極少,已不能構成滲漏和地基不穩的因素。
    5寒凍高原喀斯特。青藏高原喀斯特處於冰緣作用下,凍融風化強烈,喀斯特地貌頗具特色,常見的有凍融石丘、石牆等,其下部覆蓋冰緣作用形成的岩屑坡。山坡上發育有很淺的岩洞,還可見到一些穿洞。偶見窪地。
    喀斯特的開發利用喀斯特地區地表異常缺水和多洪災,對農業生產影響很大。但地下水蘊藏豐富,徑流係數在熱帶喀斯特區域為50~80%。亞熱帶喀斯特區域為30~40%,溫帶為10~20%。在華北一些石灰岩分布地區,地下水在山前以泉的方式流出,如北京玉泉山的泉水、河南輝縣的百泉、山西太原的晉祠泉、陽泉的娘子關泉和濟南的趵突泉等。合理開發利用喀斯特泉,對工農業的發展有重要意義。在南方多地下河,引喀斯特泉堵地下河,鑽井提水等方法可解決工農業用水。地下河縱剖麵呈階梯狀,有豐富的水能資源,可以築壩發電。如雲南丘北六郎洞水電站,是中國第1座利用地下河的水電站。湘、黔也利用這種優越條件建造了多座400千瓦以上的地下水電站。喀斯特地區的地下洞穴,常造成水庫滲漏,對壩體、交通線和廠礦建築等構成不穩定的因素。研究和探測地下洞穴的分布,及時采取措施,是喀斯特地區建設成功的關鍵。喀斯特地區有豐富的礦床,例如石灰岩、白雲岩、大理石、石膏和岩鹽等。在喀斯特剝蝕麵上和窪地中沉積有鋁土礦,古溶洞和裂罅中沉積有鉛、鋅、硫化物、汞等砂礦體,地下溶洞也是富集石油和天然氣的良好場所,華北地區的一些油田就是位於喀斯特區域。有些溶洞可作地下廠址和地下倉庫。
    中國喀斯特發育的多輪回和地帶性特點,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千姿百態的喀斯特地貌景觀和巧奪天工的洞穴奇景,是中國重要的旅遊資源。桂林山水(見桂林市)、路南石林、四川九寨溝(見九寨溝自然風景區)、貴州黃果樹(見黃果樹瀑布)、濟南趵突泉和北京附近的拒馬河等都已成為聞名於世的遊覽勝地。
    (陳治平趙昭昞\)
    中國的梅雨江淮流域氣候的重要特征。每年春末夏初江淮流域均有一段雨量特別充沛,相對濕度大,雲多,日照時間短,地麵風力較小的連陰雨時期。因此時正值江南梅子黃熟時節,故俗稱“梅雨”,又因此時多雨陰濕,物品極易受潮黴爛,故又有“黴雨”之稱。
    對梅雨的氣候特征,早在宋人蘇東坡詩中已有記述。20世紀30年代初,中國近代氣象事業的創始人竺可楨就對梅雨時期的氣候特征進行了研究。以後中國氣象工作者對於梅雨的形成、雨期的長短及反常等現象不斷有所闡述。
    形成6月行星風帶顯著北移,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也北移到北緯20°附近,這時大陸低氣壓已強大,而且青藏高原熱低壓建立,西南季風加強,但中緯度地區的冷空氣仍可常常南下,雨帶多出現江淮流域,形成梅雨。
    雨期與特點梅雨時期的天氣形勢有3種不同的情況:一種是梅雨形勢持久穩定,雨量較集中,易造成內澇和水災,如1931、1954、1969、1980年是長江流域較突出的多水年份;另一種是梅雨時期的形勢很不穩定,係統變化快,雨區範圍變動大,旱澇現象不突出;還有一種是整個6、7月裏江淮流域不僅沒有持續的大雨和暴雨,而且降水也不多或者很少,即空梅或少梅,易造成幹旱,如1934、1958、1965、1978年就是空梅突出的年份。
    中國的梅雨主要指發生在湖北宜昌以東,北緯26°~34°的江淮流域。每年大致是6月中旬入梅(或稱立梅),到7月上旬出梅(或稱斷梅),一般約持續一個月,但每年情況不一樣,入梅早的可在5月中下旬,晚的可到7月初,前後可差40天,出梅早則在6月中旬,晚者在7月底8月初,前後差一個半月。整個梅雨時期並不是每天都是陰晦降水天氣,而是陰雨一段時期,睛好一段時期。梅雨結束後,多雨區迅速北推至淮北地區及黃河一帶,江淮流域的降水量顯著減少,相對濕度降低,晴天增多,溫度增高,天氣酷熱而進入盛夏伏旱時期。
    對入梅、梅雨中斷、出梅等至今標準不一。一般是以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線北移到北緯20°以北,同時雨帶位置穩定出現在江淮流域,並參考青藏高原上空(東經80°)是否有副熱帶高壓脊的建立,印度地區西南季風暴發與否及中國和日本上空急流強度是否發生劇烈的減弱和變動來作為梅雨的開始。
    梅雨期間的相對濕度很高,旬平均值為全年之冠,6月中旬~7月上旬都在84~86%。
    (趙衛)
    中國的泥石流中國是世界多泥石流國家,遭到泥石流不同程度危害的省、市、自治區達23個。各地對泥石流的稱呼不一:華北和東北山區稱“龍爬”、“水泡”、“水鼓”或“石洪”;黃土高原山區稱“流泥”、“流石”或“山洪急流”;川滇山區稱“走龍”、“走蛟”或“打地炮”;西藏高原山區則稱“冰川暴發”。
    形成溝穀地形陡峻、鬆散固體物質豐富和水源動力充沛這三者之間的組合,為中國泥石流廣泛發育的根本原因。人類生產活動向山區的迅速擴展,破壞了山地地表結構,加劇了水土流失,促使滑坡崩塌頻起,是中國泥石流活動日趨頻繁的重要原因。
    時空分布特征中國泥石流的區域分異和發育程度,受控於地質構造和地貌組合;泥石流的暴發頻率和活動強度,受控於水源補給類型和動力激發因素;泥石流的性質和規模,受控於鬆散物質的儲量多寡、組構特征和補給方式。中國泥石流的時空分布特征為:1在空間上,泥石流主要分布在斷裂構造發育、新構造運動活躍、地震劇烈、岩層風化破碎、山體失穩、不良地質現象密集、正負地形高差懸殊、山高穀深、坡陡流急、氣候幹濕季分明、降雨集中,並多局地暴雨,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嚴重的山區,及現代冰川(尤其是海洋性冰川)盤踞的高山地區;2在時間上,泥石流大都發生在較長的幹旱年頭之後(物質積累階段),出現多雨或暴雨強度大的年份及冰雪強烈消融的年份;就季節變化而論,泥石流多發生在降雨集中期和冰川積雪強消融期的6~9月;就日際變化而論,泥石流多發生在午後至夜晚。
    地理分布中國泥石流具有分布廣泛、類型多樣、活動頻繁、危害嚴重等特點。
    中國泥石流幾廣布於各種氣候帶和各種高度帶的山區,而其分布密集地帶,是從青藏高原西端的帕米爾向東延伸,經喜馬拉雅山帶,穿越波密—察隅山地向東南呈弧形擴展,經滇西、川西的橫斷山區,折向東北,沿烏蒙山北轉大涼山、邛崍山,過秦嶺東折,經黃土高原南緣及太行山,直達長白山山地。這一地帶在地勢上,是中國台階地形轉折最明顯的部位,地麵起伏大;在氣候上,是濕熱的西南季風和東南季風向北、西方向推進遇地形驟然抬升而易成暴雨的地帶;在地質上,是巨大的構造帶,新構造差異運動幅度大、現代地震劇烈、山體破碎、鬆散固體物質富集地帶。由於上述三方麵的因素,導致泥石流溝成群出現,並常見多溝同時齊發泥石流的情景。此帶以東的華東、中南和台灣山地,以西的西北內陸幹旱、半幹旱山地,泥石流溝呈點狀散布稀疏零星。根據泥石流形成的自然環境、泥石流類型與活動特點的差異,可將中國泥石流劃為6個分布區。
    1青藏高原邊緣山區。青藏高原南部和東南部邊緣山區的泥石流,其形成發展與冰川作用過程密切,是中國冰川類泥石流最發育地區。不論天氣晴、陰、雨,冰川泥石流均有發生,且頻繁猛烈而規模巨大。
    本區冰川泥石流有兩大活動地區:其一是念青唐古拉山東段和喜馬拉雅山東段山區,以易貢、波密、然烏、察隅為中心;其二是高原西南部山區,以喀喇昆侖山冰川群邊緣地帶為甚。穿越該區的幾條公路沿線,有災害性泥石流近千條,其中以川藏公路、中尼公路和中巴公路沿線泥石流最為活躍,經常衝毀公路橋梁,阻斷交通。如波密境內的古鄉溝是名聞中外的大型冰川泥石流溝,每年暴發泥石流幾十次,1953年9月暴發的一次特大冰川泥石流,龍頭高達40米以上,總徑流量達1710萬立方米,其中含固體物質1100萬立方米,堵江斷流,壅塞成湖,川藏公路被淹沒幾公裏。易貢章龍弄巴溝於1900年暴發特大冰川泥石流,上億立方米固體物質擁進易貢藏布江,堆成高達幾十米的攔江大壩,形成長20多公裏的易貢湖。此外,因冰磧湖潰塊或冰崩雪崩造成的泥石流,來勢更猛,成災更速。
    2橫斷山區和川滇山區。本區地處青藏高原東南緣,一係列龐大山體和峽穀深溝緊相並列,南北展布,西南季風和東南季風得以長驅直入,且進退快速,氣候幹濕季分明,形成泥石流的物質、地形和水源條件俱備,加之人類生產活動擴展迅速,致使本區成為中國降雨類泥石流最發育地區。此外,本區尚有現代冰川分布的高山邊緣地帶,發育有少量冰川類泥石流。
    本區以暴雨激發而成的粘性泥石流占優勢,並以高頻率的陣性流或連續流為特色。如雲南東川市郊小江(右岸)蔣家溝是名聞中外的大型暴雨泥石流溝,近代活動已有300多年的曆史,每年暴發十幾次至幾十次,一次泥石流可出現陣性流達幾十陣至幾百陣,最大容重達2.37噸/立方米,最大瞬時流量達2400立方米/秒,年堆積量為300~500萬立方米,曆史上曾7次堵斷小江,釀成巨災。雅礱江二灘附近的下荒田溝每年暴發泥石流幾十次至上百次,大量泥沙石塊擁進雅礱江,形成險灘。金沙江中下遊兩岸有泥石流溪溝500多條,因泥石流形成的急流險灘已成為金沙江航道開發利用的主要障礙。穿越川滇山區的成昆鐵路,沿線有泥石流300多處,每年夏秋雨季都衝毀路基橋涵,經常斷道停車,甚至造成火車顛覆、人身傷亡的事故。
    川西的龍門山、邛崍山、大雪山和大涼山及嘉陵江、岷江、大渡河和安寧河流域;雅礱江、怒江、瀾滄江等流經的橫斷山區及金沙江中下遊沿岸支流;滇東北的小江流域、龍川江流域及滇西南的大盈江流域,均為著名泥石流分布區。
    3西北山區。本區包括祁連山、天山和昆侖山山地,地處內陸幹旱和半幹旱區,水源條件不及前述山區充足,泥石流主要靠夏季冰雪融水和山前區局地暴雨激發而成,固體物質來自古代和現代冰磧物、殘積—坡積物或冰緣堆積物。由於本區冰川屬大陸性冰川,冰川的積累—消融強度、侵蝕—堆積作用均不如海洋性冰川,因而大大抑製了泥石流的活動,故本區泥石流分布零星,暴發頻率低,十幾年至幾十年才發生一次。如新疆天山南坡鹽水溝曾於1958年夏在暴雨激發下形成泥石流,衝進庫車城,造成巨大損失。祁連山北坡的寺大隆地區,於1972年8月12日晚暴發了大型冰雪融水型泥石流,曆時3小時,總徑流量達435萬立方米。
    4黃土高原山區。中國黃土高原山區,地表為黃土覆蓋物,質地疏鬆,植被稀少,溝壑縱橫,穀坡破碎,常出現坍塌滑坡,經暴雨激發而成濃稠的泥流。泥流運動時,向兩側擴散能力較弱,停積時表麵平整,其上漂浮有泥球。黃河上遊湟水河畔的湟源、西寧、樂都等地,蘭州附近的黃河兩岸,渭河兩岸的天水、社棠、伯陽等地及陝北、隴東、晉西等水土流失嚴重的山區,都曾發生災害的泥(石)流。
    5華北和東北山區。包括秦嶺東段的華山地區,河北太行山區,北京西山地區,遼西、遼南和吉南山地。由於上述山地緊臨華北平原和遼河平原。地勢高拔,受東南季風的影響,有豐沛的地形雨,常發生凶猛的泥石流。其中有些山地因受岩性條件影響,粉砂粘土等細粒物質含量少。多形成非粘性的水石質的泥石流,稱水石流。由於鬆散固體物質積累過程緩慢,每年暴雨中心移動性大,故這些山區泥石流活動頻率較低,一般是幾年至十幾年暴發一次。1950年北京西山的清水河流域,各支溝普遍發生泥石流,衝出固體物質達4000萬立方米,沿河村莊農田深受其害。1969年以來,懷柔、密雲、延慶等山區泥石流多次暴發,給當地造成巨大損失。遼西、遼南山地1969、1972、1977、1981和1985年都暴發了災害性泥石流,其中以錦西的大小虹螺山區和遼南的寬甸山區最為突出。秦嶺東段華山北坡從孟塬至蓮花寺間,水石流溝成群分布。龐大的堆積扇毗連成片,其上巨礫棋布,如華山峪溝內有重達萬噸的漂礫,當地居民刻有“魚石”二字,並記載為清光緒十年(1884)六月六日山內起蛟,該石衝出山外。
    6中國東南部山區。秦嶺、大別山以南,雲貴高原以東的中國南方山地,降水豐沛,暴雨或台風雨來勢猛烈,引起泥石流泛濫成災,特別是江西、廣東、福建、台灣和海南島一帶山地,曆史上均曾發生災害性泥石流。近年來,由於東部山區人類生產活動的加劇,泥石流災害有加重之勢。
    (杜榕桓)
    中國的氣候中國氣候類型多種多樣。東半部具有大範圍的季風氣候,即冬季盛行大陸季風,寒冷幹燥;夏季盛行海洋季風,濕熱多雨。青藏高原海拔高,麵積大,形成獨特的高寒氣候。西北地區則因僻處內陸,為海洋季風勢力所不及,具有西風帶內陸幹旱氣候。
    影響中國氣候的主要因素影響中國氣候的因素最主要者為地理緯度和太陽輻射、海陸位置和洋流、地形及大氣環流。這四者又是相互影響、相互製約的。
    地理緯度和太陽輻射中國領土南北延伸約50緯度。由於緯度不同,正午太陽高度角和晝夜長短就有顯著差別,因而導致太陽天文輻射南北各異。尤其是在冬季,南北的太陽輻射量的差值就特別大。例如在冬至日,漠河地區與海南島南端太陽天文輻射分別為509.9焦耳/平方厘米·日與焦耳/平方厘米·日。夏季,白晝長度隨緯度增高而加長,部分地補償了太陽高度角上南北差異的影響,太陽天文輻射南北差異不大。例如在夏至日漠河與海南島南端太陽天文輻射相差僅254.6焦耳/平方厘米·日。但就全年平均狀態而論,則為南多北少,其差值甚為顯著。這是中國氣溫冬季南北差異大,夏季差異小,氣候具有水平地帶性差異的主要原因之一。受大氣透明度和雲量等的影響,中國年均日照時數以青藏高原和西北幹旱區為最大,超過3000小時。四川盆地、貴州高原、江南丘陵及西藏東南察隅地區最小,約為1000~2000小時,其餘廣大地區多在2000~3000小時。
    中國各地年太陽總輻射量約為334.4~919.6千焦耳/平方厘米。其分布形勢與日照長短相對應,西藏高原達627.0~919.6千焦耳/平方厘米,新疆盆地約為501.6~678.8千焦耳/平方厘米。東部地區最低值在川、黔,為334.4~376.2千焦耳/平方厘米。由此向東、向北又逐漸增加,至華北、內蒙古一帶為585.2~643.4千焦耳/平方厘米,東南沿海及東北地區約為459.8~501.6千焦耳/平方厘米。各月總輻射量分布更複雜,最小值大多出現在12月~翌年2月,最大值出現時間受雨季影響很大,珠江、長江一帶在主要雨季過後的7月,華北、東北分別在雨季前的6月及5月,西南地區則在季風雨季前的3~4月,進入雨季後僅在7月出現全年最低值。上述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各地氣溫的季節變化和由春入夏升溫的速度。
    中國各地輻射平衡值,除北緯40°以北地區冬季出現負值以外,大部分地區全年均為正值。年均輻射平衡值以海南島為最大,約292.6~334.4千焦耳/平方厘米。川黔地區最小,約146.3千焦耳/平方厘米。西藏高原西部及東北和內蒙古北部、北疆一帶亦小於167.2千焦耳/平方厘米。其他大部分地區為209.0~292.6千焦耳/平方厘米。
    海陸位置和洋流中國由於海陸物理性質不同所導致的下墊麵熱量狀況的差異,表現突出。冬季大陸氣溫明顯低於海洋,尤以高緯地區更甚。相反,夏季大陸易於增溫,氣溫明顯高於海洋,而非幹旱的大陸和海洋亦均為水汽源,低緯地區尤明顯。在上述變化中,受地形和麵積的影響,大陸的升降溫都比海洋快,是變化的主導方麵。海洋雖是穩定因素,但也與洋麵性質和大小有關。東亞的地理位置導致了大陸上冬季強大幹冷的蒙古高壓和夏季印度熱低壓的形成。海上情況則正相反。高低壓的生成、分布和性質的季節變化破壞了行星環流的帶狀分布規律,引起海陸間空氣質量的季節變化和輸送。因而歐亞非大陸是這種季變的最大中心,約占全球交換量的一半。亞洲大陸是海陸空氣質量最大季變中心的核心,形成了著名的東亞季風。
    具體的海岸形式、走向和盛行風向的相對位置及距海遠近等的差異造成各地局部氣候差異。中國內陸地區常年得不到海洋氣流的調節,氣流的大陸性表現非常明顯。南疆沙漠的形成除因高原影響外,亦與濕潤氣流很難到達有關。
    中國沿海洋流有太平洋西部的黑潮暖流和自渤海南下至台灣海峽的沿岸流(寒流)。黑潮距中國海岸較遠,冬季又盛行去岸風,對中國增溫、增濕作用不大,但春夏對沿海氣溫和台風活動及梅雨的盈虧等有一定影響。沿岸流使近地麵層空氣穩定,利於海霧形成。中國沿海霧的季節變化受其影響很大。
    地形中國為多山國家,地形對中國氣候影響頗大,尤為多種局地性差異形成的重要原因。
    青藏高原對中國氣候的影響最為明顯,高原本身不僅通過對周圍大氣的直接加熱和冷卻作用,形成獨特的高原寒冷氣候,明顯地破壞了氣候按緯向呈地帶性分布的一般規律,還通過和大氣環流的相互作用,影響到周圍地區的氣候特征。高原的突出地形容易加強它南北兩側的氣流的東西成分和其東側的南北成分,能引起5000米以下西風氣流的繞流、分支和匯合,直接對中國東部氣候季節變化和雨帶位置起著製約作用,還對南北氣流和水分交換起阻礙和擾動作用。因此,冬季則有利於北側蒙古冷空氣的積累加強及沿其東側向南的侵襲,加強了冬季風。夏季又阻擋了印度洋暖濕空氣直接向北的輸送,但卻有利於高原東側偏南氣流的盛行,因而高原對中國西北地區冬冷夏熱的幹旱氣候形成及中國東部溫濕季節變化明顯的季風氣候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中國季風結構複雜亦與青藏高原有關,在高原附近對流層低層,中國東部主要是海陸季風。在中低層高原附近受高原上氣壓係統的控製形成高原季風,冬季表現為高原北側和東側為西風,南側為東風,夏季正相反。對流上層還有冬夏間西風和東風帶的季節交替,它們相互影響和製約。高原季風有加強和擴大中國東部季風活動範圍、影響其進退速度的作用。此外,夏季高原對大氣的加熱作用還在南北方向形成一個在高原為上升氣流,在兩側為下沉氣流的垂直環流,並以南側者為主,稱為經圈季風環流,正與同緯度其他地區的哈氏環流方向相反。
    中國許多大體東西走向的山係亦對南北冷暖氣流的交換起障壁作用,常成為氣候區域的分界線。如秦嶺即為中國暖溫帶和亞熱帶氣候的界線。北起大興安嶺,西南至雲貴高原的第二級台階地形的邊緣,阻擋夏季風入侵,大體為中國東部濕潤氣候和西部幹燥氣候的分界線。
    山地還通過對局地氣流的阻障作用改變了氣溫和雨量分布。通常迎風坡多雨、濕潤,背風坡少雨、幹燥;在山地,氣溫隨海拔上升而降低,形成氣溫垂直地帶性特點及山地氣候等。
    大氣環流在上述因素作用下形成的東亞季風環流是影響中國氣候最直接的因素。冬季高空基本氣流為西北風,低層自北向南分別盛行幹冷的西北、北和東北季風;夏季高空北緯30°以北為西風,以南為東風,低層自南向北為濕熱的西南季風和偏南到東南風,因而形成了隨盛行風的轉變,在環流、天氣係統、氣團性質等方麵都發生明顯變化的氣候特征(見中國的氣旋)。
    四季流場與季風進退中國四季流場各有特點,冬夏季風的季節性交替過程,不但規定了季風區域,還因環流、地形及地理位置的不同,形成了各地的氣候差異(見中國的季風氣候)。
    1冬季。冬季環流約始自10月中旬,結束於翌年4月中旬,其中以12月~翌年3月初是冬季風的全盛期。冬季在蒙古西伯利亞一帶形成勢力強大的冷高壓區。青藏高原的存在和它形成的低溫高壓中心疊加在蒙古高壓之上,都使高壓勢力得到加強。這時在地麵圖上蒙古高壓控製著整個亞洲大陸,成為幹燥寒冷的極地大陸氣團源地。在北太平洋阿留申群島附近形成一個低氣壓,它是西來氣旋的總匯。在赤道以南的太平洋和印度洋麵亦為低氣壓。由蒙古高壓發散出來的氣流,一支向東流向阿留申低壓;一支向南可達赤道附近的南海,這是中國冬季風的南限。西限受地形影響及於青藏高原的北緣和東緣,形成一條地形鋒,其東南一段即“昆明準靜止鋒”,是為冬季大陸冷氣團與西南暖氣團之間的鋒麵。
    在冬季風盛行時期,中國大部分在單一的極地大陸氣團(pc)控製下,天氣寒冷幹燥,隻有當它在向南流動的過程中與較暖濕的地麵或海麵接觸,下層不斷增溫增濕,逐漸形成變性極地大陸氣團(npc),特別是在暖海洋麵變性,從海上回流,再與新鮮的極地大陸氣團相遇而形成鋒麵時,會出現陰雨天氣。雲南高原受蒙古高壓影響較小,而常受熱帶大陸氣團(tc)所構成的西南暖流所控製,天氣晴暖幹燥,形成中國冬季的溫暖中心。但在昆明準靜止鋒影響下會出現陰雨天氣。
    冬季大陸高空為盛行西風所控製,在3000米以上的高度上受青藏高原的阻障和分支作用,西風急流在高原兩側分為南北兩支,南支是副熱帶急流,北支是極鋒急流,並在東經140°附近形成西風帶平均大槽,東經90°附近高原北側形成平均脊,在對流層中上部皆維持這一“西脊東槽”形勢,在槽後冷平流的誘導下,蒙古反氣旋頻頻南下,冷空氣向南爆發常形成寒潮天氣。
    寒潮是中國冬季常見的災害性天氣,強大的寒潮會引起中國大麵積地區的劇烈降溫、雨雪和大風等天氣。侵入中國的寒潮冷空氣大都源自歐亞大陸北部北冰洋等地,移入中國前常在西伯利亞中部(北緯43°~65°,東經70°~90°)積累加強(這一地區稱為寒潮關鍵區),然後南下,並不斷減弱。寒潮本身是冬季風活動的一種形式,也具有北強南弱的特點。華南地區冬季強冷空氣入侵的次數為黃淮地區的1/2、東北地區的1/3、引起的降溫幅度也比北方少。
    2春季。是冬夏環流的過渡時期,高空南支西風急流於3、4月間先後兩次明顯減弱、北移。北支位置變化不大,但強度減弱。同時南亞平均大槽也明顯減弱,中國上空基本氣流由西北漸轉為西風。相應在地麵的活動中心也發生變化。高緯的蒙古高壓和阿留申低壓兩個活動中心逐漸減弱,並分別向西和向東移動。低緯開始建立南亞印度熱低壓和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並不斷向北擴展。同時形成了東北低壓及鄂霍次克海高壓。自黃海到日本一帶形成變性高壓區,華北、華東出現南風的機會增多。在它的影響下,華北和東北開始出現少量春雨。西北和華北的西南部常出現一連串分裂的小型反氣旋環流,它與由青藏高原南側繞流而來的西南暖濕氣流相遇形成明顯的切變線,冷暖空氣交綏,江南容易產生降水過程。同時熱帶海洋氣團開始進入華南,極鋒逐漸向北推移,南方進入春雨季。
    總之,春季高空西風帶雖逐漸北移,但波動較多,地麵南北冷暖氣流交替消長,形成氣旋活動頻繁、天氣多變的特點。
    3夏季。從6月初~8月底,海陸溫壓場形勢起了根本變化。在地麵圖上蒙古高壓已不複存在,印度熱低壓卻強烈發展。青藏高原的增溫亦比四周同高度的自由大氣快,高原近地麵層也由冬季的冷高壓變成熱低壓,從而更加強了大陸熱低壓的形勢。海上的阿留申低壓已隱而不顯,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卻非常強大。上述兩活動中心成為夏季控製中國天氣氣候的兩大環流係統。中國大陸盛行由海洋吹向大陸的夏季風。其風向在東亞主要為東南風,在南亞為西南風。東南季風的最北界限可達內蒙古,相當於盛夏極鋒到達的最北位置。中國西南季風盛行於青藏高原南部、雲貴高原西部和南嶺以南的珠江流域,其北限可視為熱帶輻合帶的北限。在此界限以南夏季為東南季風與西南季風交替的地區。
    就高空環流形勢而論,從6月中旬開始,亞洲上空氣流經曆一次最明顯的變化,行星風帶跳躍式地向北推移。青藏高原南側的南支西風急流突然北進,原來位於南海上空的東風氣流移到高原南側。西風帶明顯向北收縮。平均槽脊位置幾乎與冬季相反,強度也較冬季為弱。東亞平均大槽消失,變成鄂霍次克海淺脊,在烏拉爾地區亦出現高脊,在兩脊之間建立一大槽。中國北部上空仍為西風帶係統,即溫帶西風和副熱帶西風氣流,西部受性質不同的大陸副熱帶高壓(低層為大陸熱低壓)控製,南部則分別受副熱帶高壓帶和熱帶東風係統影響。環流形勢遠較冬季為複雜。
    夏季東南季風與西南季風來自熱帶與赤道海洋洋麵,一般稱為熱帶海洋氣團(ntm)與赤道海洋氣團(nem),二者溫度高,濕度大,有利於降水的形成。中國的主要雨帶和雨季大多與夏季風的消長有關。主要雨帶大致位於夏季風前沿,隨夏季風的進退而南北移動。平均每年4月下旬華南夏季東南季風盛行,5月中旬華南沿海形成一大雨帶。以後逐漸北移,6月上旬雨帶移至南嶺以北,使東經100°以東的華南地區出現春雨期。
    6月中旬,地麵太平洋高壓脊線由北緯15°突然北躍到北緯20°~25°,夏季風北進到華中地區。在高空“兩脊一槽”形勢下,中國大部分地區處於槽前暖平流區,南來的暖濕氣流源源北上,同時槽後冷平流也促使北方冷空氣頻頻南下,冷暖氣流在長江流域交綏產生鋒麵(極鋒)和氣旋活動。由於鄂霍次克高壓的阻塞作用,在江淮流域維持著一段較穩定的、持續的降水過程,此時正值當地梅子成熟時節,故稱為“梅雨”(見中國的梅雨)。
    7月中下旬,亞洲上空西風帶再次經曆一次劇變,北移到最北位置。地麵太平洋高壓進一步向西向北擴展,高壓脊線從北緯25°再次北推到北緯30°附近(北緯25°~35°),夏季風開始在華北盛行。至此,環流形勢從初夏進入盛夏。
    在盛夏期間對流層低空(1.5公裏高度)中國大部分地區盛行西南風,僅東北、內蒙古、新疆等地盛行西風係統,兩支氣流在黃河上遊匯合形成一條切變線。在其移動過程中產生降水。地麵極鋒移到其最北位置,雨帶再次北移到黃河流域,穩定於北緯40°以北地區,形成華北、東北的雨季,是為夏季風鼎盛時期。江南則因受副熱帶高壓控製,形成伏旱,同時西南和華南地區由於西南季風前沿熱帶天氣係統影響又出現大雨帶,使華南一年中出現兩個汛期。
    在夏季風活動期間,中國還受到台風的影響。據研究,至少有85%的台風產生在西南季風與東南季風匯合的熱帶輻合帶上,此外,副熱帶高壓南緣東風帶上還經常產生東風波,在東風波上發展起來的台風約占10%。如東風波移到熱帶輻合帶而使兩個係統結合時,產生台風的可能性就更大。中國是世界受台風影響最嚴重國家之一,有4/5以上的省區均可受到台風的直接影響(見中國的台風)。
    4秋季。是環流的過渡季節。變化過程與春季相反,但速度卻較之為快。9月上旬,蒙古冷高壓和阿留申低壓又複相繼出現。兩者與印度低壓和北太平洋副高壓同時成為秋季的地麵四大活動中心。在中國西高東低的地形影響下,冷空氣很快南下侵入華北和中國東部地區。對流層上部副高壓脊線亦逐漸南移,但速度較慢,因而在中國東部地區秋季有一段時間地麵為冷高壓,而高空仍在副熱帶暖高壓控製下,出現秋高氣爽的天氣。但在西南地區,由於地形影響,極鋒南撤較緩,產生秋雨綿綿的天氣。南海在9月份仍受熱帶輻合帶控製,兩廣及台灣省沿海台風活動仍甚頻繁。
    10月中旬,亞洲上空氣流又發生一次突變,高空西風帶迅速向南擴展,副熱帶西風急流又回到青藏高原南側,副熱帶高壓脊線南撤到中南半島,東亞大槽又重新建立。在短短一個多月時間內,又恢複到冬季的環流形勢。
    東亞大氣環流冬夏的明顯差別,及過渡季節環流改變的突然性是其他大陸上所沒有的。由環流的季變而引起的天氣氣候的季節差異,也是東亞獨具的特色。
    中國氣溫和降水的特征中國氣溫和降水的季節性變化明顯,大部分地區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少雨,夏季炎熱多雨,春秋兩過渡季節較短。氣溫和降水的年際變化都很大,因逐年冬夏季風進退的遲早和強弱不同,使一些地區常出現冷暖旱澇等異常現象。
    1氣溫。與同緯度地帶相比,中國冬寒夏熱,氣溫年較差甚大,且越向高緯、愈向內陸愈大。年均溫的分布,在東半部地形較平坦地區受緯度影響明顯,北冷南暖;從東北北部(漠河為5.0c)至南海諸島(西沙島為26.4c)相差30c以上。西半部受地形影響顯著,青藏高原除東南一隅外,大部分地區在0c以下。在高度變化較大的地區,年均溫差異也很大,形成垂直氣候帶。
    冬季1月均溫等溫線除山地外大致與緯線平行,最低值出現在黑龍江省北端的漠河為30c(1927年1月26日在西藏那曲地區海拔4677米處測得最低溫度為55c),台灣島南部和海南島南部則在20c以上。平均每向北增加一度緯度,氣溫遞降1.5c,與全球同緯度其他地區相比,東北地區偏低15~20c,黃淮流域偏低10~15c,長江以南偏低6~10c,華南沿海則偏低5c左右。這主要是由於受大陸季風影響所致。中國在隆冬1月約有3/4的陸地均溫在0c以下。0c等溫線在東部大致東起淮河,經秦嶺至東經105°處,沿四川盆地西緣折向西南,穿過橫斷山脈到高原東南沿林芝、德讓宗一帶。有些東西向的山脈對氣溫的影響非常顯著,例如1月平均8c等溫線幾乎和南嶺平行。長江流域大致在0~8c。但四川盆地,北有秦嶺和大巴山的雙重屏障,又處於青藏高原的東側,氣溫偏高。秦嶺是中國氣候的重要界線。在昆侖山、秦嶺以北,天山、陰山以南,1月均溫約12~0c;天山、陰山以北和吉林、黑龍江省大部地區約22~10c。大興安嶺北部和阿爾泰地區在30c左右。青藏高原一般在24~10c。
    中國冬季除青藏高原外,有3/4國土受寒潮影響,出現不同程度的低溫和霜凍。青藏高原則全年高寒,夏季亦見冰霜。東北、內蒙古和西北地區約自10月~翌年4月在長達7個月的時期內最低溫在5c以下,且大部分地區的絕對最低溫在30c以下。1969年2月13日黑龍江省呼瑪縣漠河鎮曾出現52.3c的低溫。最低氣溫在40c以下的嚴寒日數為35.1天。青藏高原3000~4000米以上的地區雖各月都可出現0c以下的最低溫,但絕對最低溫一般都在30c以上。南嶺山脈以南除個別年份外,最低溫都在0c以上。
    中國夏季最熱月多出現在7月份,僅少數地區如雅魯藏布江穀地,海南島部分地區及滇南,最熱時期出現在雨季前的6月或5月。東部沿海受海洋影響較大的地區如大連、青島、舟山等地則出現在8月。
    7月氣溫分布,全國除青藏高原、天山、大小興安嶺等地7月均溫低於20c外,大部分地區氣溫大都在20~28c。東部平均每一度緯度溫差僅為0.2c。漠河與西沙的溫差僅為10c左右。閉塞的盆地及內陸低窪地區出現高溫中心,如鄱陽盆地7月均溫達30c以上,月均最高溫高於34c,極端最高溫達39c以上。吐魯番盆地是中國著名的“火州”,其7月均溫達32.8c,最高氣溫不低於35c的炎熱天數達100天之多,平均最高溫達40c以上,絕對最高溫曾達48.9c。
    中國北方普遍是春溫高於秋溫,南方則多是秋溫高於春溫。
    2降水。中國各地年降水量分布由東南向西北遞減,雨熱同季,降水變率較大。
    中國年降水量的分布與夏季風的關係最為密切。400毫米年等雨量線大致與夏季風影響所及的界限相當,800毫米年等雨量線大致與秦嶺淮河一線相平行。台、粵、桂、閩、浙、贛、湘和川、滇、藏的一部分地區正常年降水量在1600毫米以上,其中浙閩粵和川西一些山地及喜馬拉雅山南坡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台灣省大部分地區年降水量均超過2000毫米,其中高山地區達3000~4000毫米。在基隆東南的火燒寮,因位於迎風坡地年均降水量達6000多毫米,是中國年降水量最多之地,降雨最多的一年竟達8000毫米以上,是中國年雨量最高記錄。在背風麵的澎湖列島年降水量僅800毫米。
    在淮河、漢江以南的長江中下遊地區,正常年份的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雲貴高原及四川盆地為800~1000毫米。秦嶺淮河以北大多少於800毫米,但長白山地區可達800~1000毫米,是東北降水量最多之地。而往西北年降水量則明顯減少,大興安嶺西部、內蒙古高原為200~400毫米,西北內陸地區除新疆西北部達400毫米外,大多不足200毫米,是中國少雨地區。塔裏木盆地、柴達木盆地西北邊緣許多地區年降水量均在20毫米以下,成為幹旱中心。青藏高原上的降水東南多、西北少,高原西北部估計在100毫米左右。
    中國北方是夏雨冬旱,南方則是夏多雨冬少雨。淮河以北地區雨季短而集中,是夏濕冬幹的夏雨區。如華北、東北等地7、8兩月雨量占全年60~70%,其中東北東部雨季稍長,7~9月是夏秋雨區。長江中下遊流域地區雨季雖長,但主要為春雨梅雨區,7月初~8月有一相對幹旱期,入秋後又有秋雨,以西部較為明顯。華南沿海地區雨季從4月底~10月中旬,前期4、5月為東南季風大雨期,8、9月為台風雨期,中間6、7月也有一相對幹旱期。台灣東北端冬季為迎風海岸,是中國唯一的冬雨區。西部高原地區幹濕季明顯,雨季約從5月下旬~10月下旬(東部至9月),雨季降水量比幹季大9倍左右。西北幹旱地區則全年少雨。
    中國年降水變率分布大體為降水量多的地區變率小;降水以氣旋雨、地形雨為主的地區變率也較小;而降水量少、台風雨、對流雨多的地方變率大。中國東半部北緯30°以南地區是年變率最小的地區,大都在10~15%,但沿海地區因台風影響較多,變率在15%以上。往北至華北平原一帶,夏雨比重大,形成一高變率中心(超過30%)。東北地區氣旋雨較多,一般在10~15%左右。西北幹旱地區變率最大,但已無實際意義。
    中國氣候區劃1979年中央氣象局編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氣候圖集》中,將中國氣候區劃分為氣候帶、氣候大區和氣候區3級:
    第1級為氣候帶,以日均溫大於10c的積溫、最冷月均溫和年極端最低溫等作為劃分氣候帶的指標,自北向南將中國劃分為9個氣候帶,並將青藏高原另列為高原氣候區域。各氣候帶的溫度指標見表。
    第2級為氣候大區,采用年幹燥度(指有植物地段的最大可能蒸發量與降水量的比值)作為劃分氣候大區的指標。年幹燥度小於1.00為濕潤(a);1.00~1.49為亞濕潤(b);1.50~3.49為亞幹旱(c);大於3.50為幹旱(d)。將上述氣候帶又劃分為18個氣候大區。
    第3級為氣候區,主要采用季幹燥度作為氣候區的指標,東北地區冬季很長,采用積溫作為指標;青藏高原因屬高原氣候,故采用最熱月均溫為指標;再細分為45個氣候區。
    根據這一劃分,中國大陸絕大部分都分屬從中溫帶到南亞熱帶的各氣候帶,僅東北北端屬於北(寒)溫帶,台灣南部、雷州半島以南及雲南南部局部地區分屬北、中及南熱帶。北亞熱帶與南(暖)溫帶的界線約在北緯34°附近的淮河秦嶺一線向西至東經104°後,再折向西南到貢山附近。這條界線及南亞熱帶的南界是中國氣候上兩條較重要的分界線,也是爭論較大的界限,尤其是後者,或認為還要北移,包括整個台灣至梧州、南寧以南地區都屬北熱帶。
    在上述氣候區劃中,幹旱氣候大區的界限約與夏季風的內陸界限相當,青藏高原氣候區域的界限大致與圖中的線4相當。
    (周淑貞李朝頤)
    中國的氣旋在中國發生發展起來的、或從中國境外移來對中國天氣有影響的溫帶氣旋,亦稱鋒麵氣旋。不包括熱帶氣旋和無鋒麵活動的熱低壓等。氣旋是大氣環流的重要成員,是影響中國的主要天氣係統之一,全年均可發生,以春季最為頻繁,常伴有暴雨或大風等天氣過程。
    範圍及形成中國氣旋的生成源地有明顯的地域性或季節性:1由於中國上空有南北兩支對流層鋒區(或急流),因此在鋒區下方的氣旋生成地區也分南北兩帶,一在北緯45°~50°,主要集中在貝加爾湖東南方,從蒙古到中國大興安嶺東側;另一在北緯28°~35°的長江中下遊和淮河流域。隨鋒區的季節性位移,氣旋生成區也相應變化,如南支鋒區冬季位於東海上空,形成東海氣旋多發;春季和春夏過渡季節,鋒區位於江淮流域,江淮氣旋多發;盛夏鋒區北躍到黃河以北,則形成黃河氣旋。2由於氣旋多數生成於西風帶高空槽前部的下方,因此從青藏高原移出的高空槽或高原東側的西南渦向東移動時,在中國的中部和東部常有氣旋生成。黃河以北的氣旋活動則與高原北部的高空槽有關。3在地形造成的低氣壓槽中和山脈的背風坡容易產生氣旋,這些地方往往是氣旋生成源地。
    類型及特點根據氣旋生成源地和移動路徑,通常把中國氣旋分為5類,即蒙古氣旋、東北氣旋、黃河氣旋、江淮氣旋和東海氣旋。
    蒙古氣旋大多發生在貝加爾湖的東南方,蒙古的中、東部地區。基本為由西伯利亞移來的錮囚氣旋暖區裏新生的氣旋,此外還有冷鋒進入蒙古西部的倒槽或相對低壓區裏形成的氣旋。多出現在春、秋季,冬季最少。氣旋形成後,向東移入中國,常在東北地區發展加深,造成內蒙古和東北地區大風、沙暴、吹雪和降溫等天氣,降水量一般不大。
    東北氣旋亦稱東北低壓。絕大多數是從外地移來的,就地產生的不多,主要來自:1由蒙古氣旋東移到東北地區發展而成,這類占東北低壓的大部分。造成的天氣主要是大風和揚沙,其中最突出的為春季西南大風,幾乎影響到整個東北地區,極大風速甚至可達40米/秒以上。2黃河下遊、渤海和長江中遊、淮河上遊地區產生的氣旋,向北偏東方向移動進入東北地區後形成。多發生在夏季,秋季也有,是東北地區夏季重要的降水天氣係統,常造成東北南部的大雨或暴雨。3東北地區本地發生的低壓較弱小,生命短促,移動也不規則,僅在夏季產生一些雷陣雨天氣。
    黃河氣旋在黃河流域生成的氣旋:1發生於河套北部,是北支鋒區上有高空槽經過河套北部並加強時,在地麵靜止鋒上產生的氣旋波,向東北或偏東方向移動,夏季此類氣旋可給內蒙古中部和華北北部地區帶來較大的雨量。2發生於晉陝地區,是黃河上遊緩慢東移的暖性倒槽中有急速南下的冷鋒進入後形成的,僅能產生一些零星降水。3發生於黃河下遊華北平原地區,這類氣旋占黃河氣旋總數的一半以上,多出現在夏半年,常由於冷鋒移入由西南向華北的低壓倒槽內、或從東北伸向華北的“v”形低壓槽中而形成。這類氣旋約有30%能在中國境內發展加深,當氣旋東移或進入東北地區時,往往造成渤海和遼東半島大風,風力一般為6、7級,氣旋中心所經之地常有大雨或暴雨。
    江淮氣旋長江中下遊、湘贛地區及淮河流域產生的氣旋的總稱,均屬南支鋒區上的波動,一般都由西風帶高空槽或西南渦向東移動時,在地麵靜止鋒上誘發而成。或是地麵冷鋒進入暖性低壓槽後,鋒麵發生波動形成。在長江下遊和淮河流域發生的氣旋占江淮氣旋總數的75%以上,主要發生在春夏季節。氣旋生成後,絕大多數向東北偏東方向移動入海,是造成江淮流域暴雨的主要天氣係統之一。有時氣旋西部或北部會有6~8級偏北或偏東大風,氣旋東部有5~7級的偏南大風。
    東海氣旋主要生成於東海的中南部海麵。冬春季節中國東南沿海受大陸冷高壓楔控製,當南支鋒區上有低壓槽東移時,位於東海的地麵靜止鋒會誘發成氣旋波,這類氣旋波基本上都向東北方向移動,在日本附近海上發展成熟,而在中國近海發展加深的僅占東海氣旋總數的10%左右。在氣旋發生發展過程中,會給東海帶來陰雨、大霧天氣,或出現突發性的大風,風力可達6~8級,持續6~12小時。如氣旋在近海北上發展時,大風可影響至黃海南部,持續1~2天。
    (王雷史樹森)
    中國的沙漠包括戈壁及半幹旱地區的沙地在內的中國的沙漠總麵積達130.8萬平方公裏,約占全國土地總麵積的13.6%。其中沙質荒漠占45.3%,沙地占11.2%,戈壁占43.5%。在沙質荒漠及沙地麵積中,流動沙丘占62.4%,半固定、固定沙丘占33.6%,風蝕地占4%。在戈壁中,以剝蝕作用為主的戈壁占戈壁總麵積的32%,餘為以洪積及洪積衝積作用為主的戈壁。
    分布大部深居中國內陸。在烏鞘嶺、賀蘭山以西,沙漠戈壁分布較為集中,占全國沙漠戈壁總麵積的90%。除準噶爾盆地的古爾班通古特沙漠為固定、半固定沙丘外,絕大部分以流動沙丘為主,占該地區沙漠麵積的75%。該線以東,沙漠戈壁分布零散,麵積較小,而且都係半幹旱地區的沙地,呈現斑點狀流沙與固定、半固定沙丘的相互交錯分布。
    氣候與水文中國沙漠分布區氣候幹旱,降水稀少,年降水量自東向西遞減。東部沙區年降水量可達250~500毫米,內蒙古中部及寧夏一帶沙區在150~250毫米,阿拉善地區及新疆的沙區均在150毫米以下,其中塔克拉瑪幹沙漠東部及中部更不及25毫米。沙漠地區全年日照時間一般為2500~3000小時,無霜期一般為120~130天,10c以上活動積溫,除內蒙古東部一些沙區外一般多在3000~5000c。氣溫變化很大,年均溫差為30~50c,日較差變化更為顯著。風沙頻繁是沙區的顯著特點,風季風速可達5~6級,風沙日數也在20~100天左右,個別地區可占全年的1/3。除若幹過境河流和以高山冰雪補給為主的河流注入,幾無由當地地表徑流所形成的河流。多屬內流區水係。
    物質組成與形成青藏高原及其周圍一些山地的隆起成為季風的嚴重障礙,形成幹燥少雨的中國西北幹旱區。一些山間盆地中大量疏鬆的不同成因類型的沙質沉積物,又為沙漠的形成提供了物質基礎,在風力吹揚搬運堆積作用下形成沙漠。
    人為因素在一些沙漠邊緣和半幹旱的草原地帶沙地形成過程中也有顯著的影響,在曆史上沙區存在過若幹著名的古城(如喀拉屯、精絕、樓蘭、黑城、居延、統萬等),反映人類曆史時期以來沙漠的變化。特別在草原地帶的強度土地利用(過度農墾放牧及樵柴等)破壞了植被,導致下伏沙質沉積物被風力吹揚搬運堆積形成類似沙漠的景觀,在鄂爾多斯、科爾沁等草原都不乏其例。在幹旱荒漠地帶的一些大沙漠邊緣或深入到沙漠中的河流下遊流沙景觀的形成,往往與上、中遊大量用水造成下遊綠洲的廢棄有關。此外與綠洲邊緣植被破壞所造成流沙再起及大沙漠中沙丘前移有關。
    沙丘是沙漠地表最基本的形態,它是幹旱氣候條件下風和沙質地表相互作用,並受地麵起伏、沙源物質供應情況和水分植被條件等因素影響的產物。這些因素因地而異,形成各種沙丘形態(見表),及各種複雜沙丘形態的複合體。如塔克拉瑪幹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中廣泛分布具有層層疊置次一級新月形沙丘、沙丘鏈的複合型沙丘鏈等。
    類型根據沙丘移動速度,中國沙漠地區可以劃分為3個類型:1慢速類型。年前移值不到5米/年,包括塔克拉瑪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騰格裏沙漠的大部分、烏蘭布和沙漠的南部等。2中速類型。年前移值在5~10米/年,包括塔克拉瑪幹沙漠的西、南、東南邊緣,毛烏素沙地的東南與騰格裏沙漠的邊緣等。3快速類型。年前移值在10米/年以上,包括塔克拉瑪幹沙漠南部綠洲邊緣、河西走廊的綠洲邊緣等。
    除塔克拉瑪幹沙漠東部、北部和河西走廊西部的沙丘自東北向西南移動外,其他各地區包括塔克拉瑪幹沙漠西部、阿拉善、鄂爾多斯及內蒙古東部等地,沙丘都是由西北趨向東南或由西北向東南方向移動。
    特征與分布中國不同自然地帶的沙漠特征各異:
    1東北地區西部與內蒙古東部的沙地。包括呼倫貝爾、科爾沁、渾善達克及鬆嫩地區的零星沙丘等。年降水量200~400毫米,甚可達500餘毫米;植物生長良好,除草本灌木外,還有喬木生長(如樟子鬆、榆、樺等),絕大部分為固定、半固定沙丘。流沙僅作小麵積的斑點狀分布,其形成絕大部分是由於脆弱的半幹旱生態係統受到過度放牧、農墾及樵柴等人為活動、破壞植被所造成。隻要合理利用土地資源、采取封育和植物固沙措施,能在3~5年時間內使片狀分布的流沙逐步得到治理。
    2鄂爾多斯沙地。分布在河套以南,長城以北包括庫布齊及毛烏素兩沙地,寧夏河東沙地也在本區範圍內。區內流動沙丘與固定、半固定沙丘相互交錯分布。其間分布有不少下濕灘地、河穀和柳灣林地。曆史上長期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是造成流沙發展的主要原因。其治理應以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發展林牧業和采取丘間營造片林、丘表栽植固沙植物相結合的措施(見鄂爾多斯高原)。
    3阿拉善地區的沙漠。分布在河西走廊以北,中、蒙國境線以南,新疆以東,賀蘭山以西的廣大地區。自然景觀呈現裸露流沙沙丘與戈壁低山相間分布的特征,但仍有局部差異。弱水以西以戈壁及剝蝕山地殘丘為主;弱水與雅布賴山之間為巴丹吉林沙漠。沙丘高大,一般200~300米,是中國沙丘最高大的沙漠,其東南部還有不少湖盆分布其間。雅布賴山與石羊河下遊以東、賀蘭山以西的廣大地區為騰格裏沙漠,呈現流動沙丘與湖盆相間分布的特色。狼山與黃河之間為烏蘭布和沙漠。河西走廊的沙漠大部分為零星分布在一些綠洲附近的沙丘(見阿拉善高原)。
    4柴達木盆地的沙漠。位於青海西北,是中國沙丘分布地勢最高的地區,一般在海拔2000~2400米。沙丘分布較為零散,並與戈壁、鹽湖、鹽土平原相交錯。主要的風成地貌係風蝕地,為風蝕凹地與風蝕土丘所組成,占風成地貌麵積的67%。
    5新疆東部的沙漠與戈壁。是中國極端幹旱地區之一,年雨量10~30毫米,以剝蝕殘丘、低山、戈壁與風蝕地沙丘、鹽土平原相互交錯分布為景觀特色。
    6準噶爾盆地的沙漠。除盆地中央為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外,還有一些沙漠零星分布在額爾齊斯河下遊及艾比湖以西一帶。沙漠邊緣為洪積、衝積戈壁,西北部則以剝蝕戈壁為主。在古爾班通古特沙漠中則以主要生長梭梭的固定、半固定沙壟為主(見準噶爾盆地)。
    7塔裏木盆地的沙漠。是中國沙漠分布麵積最廣的地區,也是中國沙漠熱量資源最豐富的地區,自然景觀在盆地內呈顯著的環狀分布特征,盆地中心為塔克拉瑪幹沙漠。沙漠以流沙占絕對優勢,約占沙漠麵積的85%,多係高大的複合型沙丘,一般高100~150米,其中高50米以上的沙丘占流沙麵積的50%。固定、半固定的灌叢沙堆分布在沙漠邊緣地區。沙漠內部河流沿岸及沙漠邊緣洪積衝積扇前緣還分布有以胡楊、檉柳為主的天然植被帶,形成沙漠中的天然綠洲(見塔裏木盆地)。
    (朱震達)
    中國的山地中國是多山之國。據統計,山地、丘陵和高原的麵積占全國土地總麵積的69%。就海拔而言,世界上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峰共14座,位於喜馬拉雅山脈和喀喇昆侖山脈的中國國境線上和國境內者即達9座。世界第1高峰——珠穆朗瑪峰(海拔米),第2高峰——喬戈裏峰(8611米),第3高峰——幹城章嘉峰(8586米),第5高峰——馬卡魯峰(8463米),第7高峰——卓奧友峰(8204米)均位於中國國境線上,第14高峰——希夏邦馬峰(8012米)位於中國西藏境內。至於海拔超過5000米的高峰,在喜馬拉雅山脈、喀喇昆侖山脈、岡底斯山脈、念青唐古拉山脈、唐古拉山脈、昆侖山脈、天山山脈、祁連山脈、橫斷山脈、大雪山、岷山等山地中數以千百計,無論是山峰的高度和數量都是其他國家無可倫比的。(參見彩圖插頁第55、56頁)
    山地是中國地貌的格架。中國大地貌單元如大高原、大盆地的四周都被山脈環繞。青藏高原是中國最高最大的高原,平均海拔4500~5000米,環繞高原的山脈有喜馬拉雅山、喀喇昆侖山、昆侖山、祁連山、橫斷山等。西南部的雲貴高原海拔降至2000~1000米,周圍的山脈有哀牢山、苗嶺、烏蒙山、大婁山、武陵山等。西北部黃土高原和內蒙古高原邊緣的山脈有秦嶺山脈、太行山脈、賀蘭山、陰山山脈、大興安嶺等。新疆塔裏木盆地是中國最大的內陸盆地,盆地最低處羅布泊窪地的海拔780米。而周圍的天山、昆侖山、阿爾金山等山脈,一般海拔在4000~5000米。新疆準噶爾盆地、青海柴達木盆地和四川盆地的四周都為高大山脈所封閉。就是在中國東部和東北部的大平原和島嶼上也可見到大片的中、低山和丘陵,如鬆遼平原東部的張廣才嶺和長白山脈,黃淮海平原東部的山東丘陵和長江中下遊的低山丘陵。台灣島的玉山海拔3997米,海南島的五指山海拔1867米。
    形成時期中國造山運動劃分為5幕:即加裏東運動、華力西運動、印支運動、燕山運動和喜馬拉雅運動。
    1加裏東運動指發生在早古生代的造山運動。在這次造山運動中,主要褶皺隆起的有俄羅斯西伯利亞南部的山脈。
    2華力西運動指古生代石炭紀至二疊紀的造山運動。這一運動使中國北部阿爾泰山、天山、大興安嶺、陰山、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秦嶺等山脈隆起,並伴有大量的花崗岩侵入。
    3印支運動指中生代三疊紀至侏羅紀的造山運動。這一運動使川西、滇西北一帶隆起成為山地,如岷山、邛崍山、大雪山、雲嶺等。
    4燕山運動指中生代白紀的造山運動。這一運動不僅產生燕山山脈、太行山脈、賀蘭山、雪峰山、橫斷山脈、唐古拉山、喀喇昆侖山等山脈,而且形成許多山間斷陷盆地,並在盆地內堆積了巨厚的砂頁岩層。
    5喜馬拉雅運動是發生在新生代的最年輕的造山運動。分為兩幕:第一幕是在漸新世至中新世,使喜馬拉雅山主體、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長白山、武夷山脈等大幅度隆起;第二幕發生於上新世至更新世,這時,喜馬拉雅山南麵的西瓦裏克丘陵隆起,西藏高原大幅度上升,台灣山地露出海麵。喜馬拉雅運動對那些古老的山脈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但對大興安嶺—陰山一線以北的地區比較微弱。所以中國的山脈雖然形成的地質時代有先有後,但並非都是前幾次造山運動所形成的麵貌。
    根據板塊構造的理論,中國是由若幹個古板塊拚接鑲嵌而成的。但如何與板塊構造的理論具體相聯係,尚待進一步探索。可以肯定,每一次造山運動就是由於古大陸板塊在移動時,古板塊邊界發生碰撞所造成的。
    分類根據中國1:100萬地貌圖製圖規範(試行稿)提出的山地按海拔劃分原則(見表),以海拔1000米作為中國東南沿海山地的一般高度。海拔3500米大致相當於中國山地森林上限。雪線高度各山脈不一,一般約在海拔5000米。這一指標實際上反映了中國山地的垂直自然帶的界線。
    中國東西部地勢差別懸殊。僅用海拔還不足以反映這種差別,如四川峨眉山金頂海拔3099米,而西藏拉薩平原海拔為3650米。所以劃分山地還必須輔以相對高度指標。表中的相對高度指標是四川省地貌圖的劃分指標。中國幅員廣大,各省區山地條件不同,故劃分的指標目前尚未取得一致。
    主要山係山地係統是指山脈、山塊、山鏈及其大小分支的總稱。它具有複雜的地質發展史和包括不同年代、不同類型的山地。
    中國的主要山係如下:1天山—阿爾泰山係,2帕米爾—昆侖—祁連山係,3大興安嶺—陰山山係,4燕山—太行山係,5長白山係,6喀喇昆侖—唐古拉山係,7岡底斯—念青唐古拉山係,8喜馬拉雅山係,9橫斷山係,⑩巴顏喀拉山係,(11)秦嶺—大巴山係,(12)烏蒙—武陵山係,(13)東南沿海山係,(14)台灣山係,(15)海南山係。
    經濟意義中國山地區的縣級行政區數要占全國的2/3,人口和耕地分別占1/3與2/5,糧食占1/3。中國90%以上的木材產量也取之於山地區。中國的礦產資源和水力資源大部分也集中於山地區。中國的自然風景旅遊資源也以山地區最多和最壯觀。同時,中國山地是人類文明的搖籃之一,中國目前發現的古人類化石絕大部分都分布於山地區。此外,中國山地是中國各少數民族聚居最集中的地方,又是中國革命的老根據地。因此,合理地開發與利用中國山地並積極地進行保護,具有重要的意義。
    (王明業鄭霖)
    中國的台風台風是發生在熱帶海洋上強烈的氣旋性渦旋。中國南海北部、台灣海峽、台灣省及其東部沿海、東海西部和黃海均為台風通過的高頻區。
    影響中國沿海的台風年均有20.2個,登陸7.4個(1949~1979年統計)。1~4月中國無台風登陸,5~6月中國杭州灣以南沿海均有受台風影響的可能,出現最多的路徑在北緯10°~15°之間西移,再經琉球群島附近海麵轉向日本;另一條則西移進入南海北部。7~8月中國沿海均有受台風影響的可能,主要在北緯15°~25°之間西移影響中國。9~10月中國受台風影響的地區,主要在長江口以南。出現最多的路徑在北緯15°~20°之間西移,以後轉向東北影響日本;另一條路徑繼續西移進入南海影響越南和廣東省。9月份時,介於這兩條路徑之間的還有一條影響台灣和福建兩省的路徑。11~12月中國僅廣東珠江口以西地區偶爾受台風影響。綜上所述,華南沿海受台風襲擊的頻率最高,占全年總數的60.4%,登陸的頻數高達58.1%;次為華東沿海,約37.5%。登陸台風主要出現在5~12月,而以7~9月最多,約占全年總數的76.4%,是台風侵襲中國的高頻季節。
    台風的強度隨季節變化而有差異。最大風速大於50米/秒的特強台風出現次數的頻率以9月份為最多,其次為10月,再次是11月和8月。
    台風初始位置據統計,影響中國台風的初始位置相對集中在4個海區:1南海中北部海麵,1~4月很少,6~9月主要集中發生在北緯15°以北海麵,10~12月則往南移動;2菲律賓群島以東和琉球群島附近海麵,台風發生的高頻區主要在這一海域北緯15°以南,6月漸北移,7~8月出現在呂宋島到琉球島附近海麵,9月以後生成區又南移;3馬裏亞納群島附近海麵,1~5月很少,6月和11月形成在群島以南附近海麵,7~10月集中在島的周圍;4馬紹爾群島附近海麵,1~6月很少,9月以後發生區東移,10月發生數最多。台風發生密集區隨緯度和月份有明顯變化,絕大多數發生在北緯10°~20°,最北和最南分別在北緯30°和北緯2°左右。
    影響中國是世界上少數幾個受台風影響嚴重的國家之一。台風帶來的強風、暴雨和風暴潮對人民生命財產威脅嚴重。登陸中國的台風,8月在台灣省平均最大風速達43米/秒,其他月份在台灣也均達強台風等級。其次是8月份在浙江登陸的,平均最大風速為41米/秒。在廣東登陸的台風雖然最多,但其平均最大風速並不強。10月份登陸海南島的台風較強,平均最大風速為36米/秒。登陸福建的台風,常先經台灣省受到削弱,登陸台風較強的出現在9月,平均最大風速達31米/秒。
    中國各省、市、自治區除新疆外,均直接或間接受台風影響而產生暴雨。中國近海15個省市中,11個省市最大雨量的影響係統是台風。全國7次日降水量超過1000毫米的極端暴雨,其中6次都是台風所引起的。1975年3號台風(nina)在河南境內造成的特大暴雨,最大中心為1小時189.5毫米,1天毫米,5天過程雨量為毫米。
    台風降雨也有其有利農業生產一麵,可解除幹旱或緩和旱象。台風雨是中國降水係統之一。東南沿海各省的台風降水約占全年總量的20~30%,7~9月則可達一半以上。
    由於台風區的強風、氣壓特低和中國沿海有廣闊的大陸架及淺海區,很有利於風暴潮的發展。1974年的13號台風(mary)於8月19日午夜在浙江象山石浦登陸,正值天文大潮,出現7.93米的高氵朝潮位,形成1949年以來中國東南沿海最大的一次風暴潮。
    (束家鑫)
    中國的行政區劃曆史概況中國自秦兼並各諸侯國,建立統一國家,施行郡縣製開始,就已形成全國統一的行政區域製度。但曆代行政區域的劃分及其名稱不完全相同。即使在同一朝代,行政區域也有調整和變動。例如,秦(公元前221~前206)統一全國,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後向南方開拓疆土,又增設四郡。唐貞觀(公元627~649)初,分天下為十道;開元二十一年(733)增為十五道。宋(960~1279)初分境內為二十一路,其後分合不一;神宗(1068~1085)時增至二十三路。元(1271~1368)除京師附近地區直轄於“中書省”外,又於各處設十一“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明(1368~1644)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除兩京直轄地區外,全國設十三布政使司,但習慣仍稱行省,簡稱為省。清(1644~1911)初增為十八省,後又增為二十二省。中華民國時期分全國為二十八行省,二地方(西藏、蒙古);1945年將東北三省分為九省,台灣歸還祖國後設省,全國共有三十五省,十二直轄市,一地方(西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行政區域劃分與名稱亦有多次變動(見中國曆代政區沿革)。
    現行行政區劃根據中國憲法(1982年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行政區域劃分如下:
    (一)全國分為省、自治區、直轄市;
    (二)省、自治區分為自治州、縣、自治縣、市;
    (三)縣、自治縣分為鄉、民族鄉、鎮。
    直轄市和較大的市分為區、縣。自治州分為縣、自治縣、市。
    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都是民族自治地方。”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為北京。”
    憲法還規定:“國家在必要時得設立特別行政區,在特別行政區內實行的製度按照具體情況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法律規定。”據此,中國政府在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分別對香港、澳門恢複行使主權時,將設立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
    省級行政區目前全國省級行政區共31個(表1),其中包括:
    123個省。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河北省、河南省、山東省、山西省、陝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四川省、雲南省、貴州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蘇省、浙江省、福建省、廣東省、海南省和台灣省。
    25個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和西藏自治區。
    33個直轄市。北京市、天津市和上海市。
    縣級行政區是中國地方一級行政區域。按中國現行行政區域體製,縣可屬於省、自治區、直轄市,可屬於市、自治川,也可由省、自治區的派出機構“地區”、“盟”管轄。自治縣是相當於縣的民族自治地方。此外,相當於縣級的行政區域還有自治縣、旗、自治旗、特區、工農區、林區。
    據1990年底統計,全國共有1903個縣級行政區。
    市是省、自治區內人口較集中,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麵較重要的城市。市人民政府為一級地方行政組織。它可屬於省、自治區,稱省(自治區)轄市,相當地區級。也可屬於自治州,或由省、自治區委托其派出機構“地區”、“盟”管轄,稱地(州)轄市,相當縣級。截至1990年底,全國共有地級(185)和縣級(279)市464個。
    鄉級行政區中國農村基層行政區域,由縣級行政區管轄。至1990年底,全國共有4.44萬個鄉(包括民族鄉)人民政府。各地在建鄉的同時,建立村民委員會74.33萬多個。
    鎮通常是縣行政機關所在地,或是農村工商業較集中的地區。1990年底全國建製鎮已達1.2萬個。
    市轄區(簡稱區)城市基層政權組織的行政區域。直轄市和較大的市多將市區範圍劃分為若幹區,設立區人民政府。市轄區和不設區的市,根據行政管理的需要,將其所管轄的地區分為若幹街道管理區,設立街道辦事處,作為市轄區人民政府或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機關。截至1990年底,市轄區共為651個。
    地級行政區地區、自治州、盟是介於省級和縣級行政區域之間的一級行政區域,但是它們的政權性質不完全相同。
    地區是省、自治區根據行政管理的需要,經國務院批準,將其所轄區域劃分的分區管轄範圍。地區設行政公署,作為省、自治區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而不作為一級行政組織。現在有的省已將地區和較大的城市合並,撤銷地區,實行市管縣的體製。例如,1983年江蘇撤銷原來的7個地區,將全省的縣劃歸11個市管轄。截至1990年底,全國地級行政區尚有151個。
    自治州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介於省級和縣級之間一級政權組織的行政區域,設自治州人民政府。自治州分設縣、自治縣、市。1990年全國有30個自治州。
    盟內蒙古自治區介於自治區和旗、縣之間的一級政權的行政區域。內蒙古自治區1990年有8個盟:呼倫貝爾盟、興安盟、哲裏木盟、錫林郭勒盟、烏蘭察布盟、伊克昭盟、巴彥淖爾盟、阿拉善盟。原昭烏達盟撤銷,歸赤峰市管轄。
    台灣省的市、縣簡況暫未統計在內。
    (陳爾壽)
    中國的沼澤沼澤是一種特殊的自然綜合體。中國早在戰國時代的著作《禮記·王製篇》中,已把水草所聚之處稱為“沮澤”。長江流域的古雲夢大澤、古太湖、蘇北裏下河地區等,古代都曾為大麵積的湖沼地區。目前中國沼澤主要分布在東北的三江平原、大興安嶺、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區;次為青藏高原、雲貴高原、天山山麓與阿爾泰山區及各地的河灘、湖濱、海濱一帶。中國沼澤總麵積約11.3萬平方公裏。
    形成沼澤的形成和分布是水熱條件組合等各種自然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冷濕氣候條件最有利於沼澤發育,因而形成了中國東部沼澤分布由北向南減少的總趨勢。此外,在中國新構造運動緩慢沉降區,第四紀冰川作用地區,永凍土和地下水溢出帶及河漫灘、湖濱海濱等低窪地帶,也是發育沼澤的良好環境。受人類活動影響,如森林破壞、水庫和攔河壩所引起的回水現象與潛水位的升高等,都會導致土地的沼澤化。曆史上隨地質地貌、水文、氣候條件的變化,沼澤的分布和泥炭的積累狀況也有相應變化。根據中國各地沼澤中的泥炭孢子花粉分析和同位素c14年代測定,中國泥炭主要為全新世以來各時期積累形成的。其中,中全新世和晚全新世初是泥炭積累最盛時期。
    中國沼澤大部分處於富營養發育階段(低位沼澤),貧營養沼澤(高位沼澤)很少。中國還有很多沒有泥炭積累的沼澤地。按有無泥炭積累,中國沼澤可劃分為泥炭沼澤和潛育沼澤兩大類。中國泥炭沼澤泥炭層厚度不大,多為數十厘米至二米左右;泥炭中等分解,分解度一般為20~40%,有機質含量多為50~70%,貧營養沼澤可達85%以上,腐植酸含量為20~45%,全氮含量在1%以上。潛育沼澤土層嚴重潛育化,多有較厚的草根層,但無泥炭積累,土壤表層有機質含量在10%左右。
    分布1三江平原。以潛育沼澤為主。集中分布於別拉洪河、濃江的河漫灘及階地上的低窪地,撓力河、七星河、穆棱河、阿布沁河和七虎林河中下遊,蘿北水城子古河道區及興凱湖灘地。沼澤總麵積為106萬多公頃。該區沼澤又可劃分為苔草沼澤、蘆葦沼澤和苔草、小葉章沼澤。苔草沼澤又包括毛果苔草、漂筏苔草、烏拉苔草和灰脈苔草沼澤等。
    2大興安嶺和小興安嶺山區。以泥炭沼澤為多,並有中國其他地區少見的貧營養和中營養沼澤,泥炭層厚度多在1米以下。一般分布在溝穀、緩坡坡麓和較平坦的分水嶺。大興安嶺以綽兒河為界,北段多於南段,東坡多於西坡。小興安嶺沼澤在北坡的沾河上遊、庫爾濱河上遊和南坡的湯旺河上遊及分水嶺附近較多。主要類型有興安落葉鬆、杜香、泥炭蘚沼澤,柴樺、苔草沼澤,紫樺—篤斯越橘、泥炭蘚沼澤和苔草、小葉章沼澤等。
    3長白山地。以泥炭沼澤為多。泥炭層厚度一般為0.5~2米,最厚達13米。沼澤類型因所處的地貌部位而異。熔岩台地上的窪地有黃花落葉鬆、泥炭蘚沼澤和落葉鬆、苔草沼澤;低山丘陵區的溝穀多烏拉苔草、灰脈苔草沼澤;寬穀河漫灘多苔草、小葉章沼澤。
    4若爾蓋高原沼澤區。是中國最大的泥炭沼澤集中分布區。屬四川省阿壩藏族自治州若爾蓋和紅原兩縣。全區沼澤總麵積近30萬公頃。泥炭層覆蓋幾遍及穀底、階地與湖濱,而且不同源地形成的泥炭沼澤已相互聯結,形成了許多巨大的複合沼澤體。泥炭層的厚度一般為2~3米,最厚可達9~10米。主要沼澤類型有木裏苔草、藏嵩草沼澤,眼子菜沼澤,毛裏苔草、睡菜沼澤等。青藏高原的西南部,沼澤主要分布在雅魯藏布江中上遊及其支流穀地,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南麓的洪積扇緣、冰磧窪地與山間盆地,怒江河源區及一些湖泊的周圍。藏北多潛育沼澤,藏南多泥炭沼澤。在海拔5200米高度上尚發現有泥炭的堆積。主要沼澤類型有藏北嵩草、華扁穗草沼澤,芒尖苔草沼澤,蘆葦沼澤和杉葉藻沼澤等。
    此外,在新疆的天山南北麓和山間盆、穀地及阿爾泰山一帶、甘肅南部、雲貴高原等地區也有沼澤分布,在一些湖泊的周圍,常有蘆葦沼澤,其中,以洞庭湖和博斯騰湖濱的蘆葦沼澤麵積為最大。在海濱分布有蘆葦沼澤和紅樹林沼澤。
    利用中國大部分沼澤分布於低平而豐水的地段,土壤潛在肥力高,是中國進一步擴大耕地麵積的重要對象。但需采取改良措施。沼澤地上生長有多種牧草,可辟為牧場。青藏高原上的沼澤草場是當地重要的冬春牧場。森林沼澤不利於林木生長,目前,以排水疏幹措施為主的改沼育林工作已在中國林區逐步開展。沼澤地蘊藏的泥炭資源在工農業生產中具有廣泛用途,沼澤地生長的蘆葦等纖維植物是造紙工業的重要原料。此外,沼澤區還有許多水禽棲息和一些藥用植物、蜜源植物和野果可供利用。
    (劉興土)
    中國的自然保護區中國特有動植物眾多,植物中有不少是孑遺植物:在裸子植物中,如銀杏、水杉、銀杉與金錢鬆等均為中國特有的孑遺植物;在被子植物中,珙桐、喜樹、觀光木、水青樹與鵝掌楸等為中國所特有。野生動物中大熊貓、金絲猴、白鱀豚、白唇鹿、羚牛、褐馬雞、揚子鱷、藏羚、台灣猴、大鯢等都是中國特有珍貴動物(見中國植物資源、中國動物資源)。
    隨社會經濟的發展,人類活動範圍日漸開拓,對自然界衝擊的強度亦愈來愈大,自然麵貌急劇變化,動植物自然資源受到很大破壞,中國野生動物已經絕滅的就有麋鹿、犀牛、高鼻羚羊、新疆虎、冠麻鴨等十餘種之多;而分布範圍大為縮小、種群數量大見減少的野生動物,更為繁多,如亞洲象、東北虎。
    中國的自然保護事業起步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後。截至1991年底,中國自然保護區已有400多處,遍及全國。其中長白山、臥龍、鼎湖山、梵淨山、武夷山、錫林郭勒草原、博格達峰及神農架等8個保護區已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參見彩圖插頁第18頁)
    地理分布中國現有的自然保護區呈大分散、小集中的局麵。總數的87.7%集中於東部季風區,其中的亞熱帶地區集中了保護區的54.7%;中亞熱帶地區範圍內的保護區占總數的34.9%,僅浙江省就有4處保護區,偏集於該省西境,也顯得相當集中。中國溫帶地區的保護區占全國總數的23.5%,絕大多數分布於遼、吉、黑3省,且以偏居東部山地為多;其他省份則寥寥無幾。中國熱帶地區麵積不大,其保護區僅占總數的9.5%,主要在海南島(見尖峰嶺自然保護區、東寨港自然保護區)與雲南西雙版納(見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海南島於東部沿海及西南部都相對集中。
    蒙新幹旱區和青藏高原區的自然保護區僅為總數的12.3%。如新疆的自然保護區,北起阿爾泰山,穿越天山,經塔裏木盆地北部孔雀河的尉犁,南至阿爾金山(見阿爾金山自然保護區)西段,雖分散,但仍見某種程度的相對集中。阿勒泰喀納斯與布爾根河狸兩保護區分別位於阿爾泰山的西北與東南;天山有東、中、西3處:博格達山的天池,開都河源頭處的巴音布魯克與西陲的托木爾峰。青藏高原的自然保護區數量既很少,位置又都偏於高原東部一隅。
    類型中國的自然保護區可依據所在地的具體情況與保護對象,分為下列4類:
    1生物型自然保護區。分為植物類和動物類自然保護區。在中國自然保護區中數量最多,所占比例最大。動物方麵,如長江下遊的揚子鱷是絕滅了的中生代恐龍的近親,有“活化石”之稱,是世界珍貴動物之一。現於安徽東南部宣城南陵廣德一帶特設保護區(見揚子鱷自然保護區);為挽救東北虎瀕臨絕滅的危境,黑龍江開辟了七星砬子保護區;再如海南島東南沿海的南灣半島上的獼猴,島中西部灌木丘陵地區的海南坡鹿,陝西洋縣秦嶺南坡的朱嬛,遼寧大連市蛇島的蝮蛇(見蛇島自然保護區),也都在保護之列。植物方麵,如黑龍江小興安嶺的紅鬆是溫帶針闊葉混交中的特征樹種;海南島南部的青皮是熱帶雨林中龍腦香科的標誌樹種,前者設立了豐林(見伊春市)與涼水兩保護區,後者則有萬寧的青皮林保護區;水杉與銀杉均為第三紀孑遺植物,稀有珍貴,20世紀40年代於湖北利川發現天然殘存的水杉林,四川東南部金佛山所保存的數十株銀杉樹,都被列為保護區。
    生物型自然保護區中有保護多項動植物及其特定生態係統為目的的。如中國珍稀動物大熊貓集中分布在四川盆地西部、西北部邊緣高山地區,這一弧形地帶是古北和東洋兩界動物區係的交匯所在,珍貴動物十分豐富,除大熊貓外,尚有金絲猴、羚牛等,以這種集合為對象而設立的保護區不下十多個,臥龍是其中最著名者。中亞熱帶多樹種、多層次、多類型的常綠闊葉林,在浙、贛與閩3省,凡麵積較廣大,保存良好的幾乎都被劃定為保護區。還有散布在各地的候鳥保護區,如以保護珍禽丹頂鶴為主的,就有黑龍江的紮龍(見齊齊哈爾市)、吉林的莫莫格和向海及江蘇鹽城的灘塗(見鹽城自然保護區)等處;新疆的巴音布魯克被譽為“天鵝湖”,屬於國家保護的鳥類有黑鸛、白尾海雕、大天鵝等13種;每年春季,有十多萬隻斑頭雁、棕頭鷗、魚鷗、鸕鶿等,飛集青海湖鳥島,繁殖後代;而鄱陽湖候鳥自然保護區更以其珍禽種類多,數量大,最為突出。
    2綜合型自然保護區。即以保護完整的自然景觀為目的的。長白山自然保護區在這一類中最為著名,其山體高大雄偉壯觀,原始森林麵貌整齊,生態係統較多樣而又完整,垂直帶譜遞嬗鮮明,植物區係豐富而獨特。阿爾金山自然保護區位於新、青、藏3省區之交,麵積4.5萬平方公裏,超出目前全國所有保護區麵積的總和,高原生態係統保存良好,有一定的代表性。此外,阿爾泰山西北部的喀納斯、秦嶺中段的太白山及閩西北的武夷山等保護區,亦分別代表了不同的自然景觀。
    3自然風景型自然保護區。此類自然保護區以亞熱帶為最多,如西天目山、廬山、鼎湖山、縉雲山及九寨溝等。
    4自然曆史遺跡型自然保護區。包括古生物遺跡自然保護區和地質作用遺跡自然保護區兩類。前者如山東山旺村所保存的生物化石(見山旺村古生物化石自然保護區),後者如黑龍江五大連池的火山地貌(見五大連池火山群)。
    中國自然保護區自建立以來,對挽救、保護生物種質和群落及地質剖麵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同時在開展科研和教學等方麵也起了一定作用。
    (高泳源)
    中國地貌中國境內不僅有常見的構造地貌、河流地貌、海岸地貌,而且有現代冰川和古代冰川作用遺跡、凍土和冰緣作用現象、沙漠和戈壁等;還有在一定氣候條件下,反映特殊岩性的石灰岩地貌和黃土地貌。中國地貌種類的多樣、典型,是世界其他國家難以相比的。
    地勢總特點中國大陸西高東低,自西向東形成三大階梯下降。第一級階梯是青藏高原,高原麵海拔多在4000~5000米,其上聳峙多座海拔超出7000米,甚至8000米的山峰,享有“世界屋脊”之稱。第二級階梯是青藏高原的北緣與東緣到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之間,包括了若幹高原和盆地,盆地底部高低不一,高原麵海拔多在1000~2000米。第三級階梯是更東的低山丘陵和大平原,山丘海拔多在千米以下,平原一般不超過200米。這一級階梯也包括沿海大陸架,其水深通常在200米以內。
    垂直分布特點以賀蘭山、六盤山、龍門山、哀牢山為界,可將中國分為東西兩部,中國西部,從新疆吐魯番盆地底部的艾丁湖湖麵(海拔154米)到中尼邊界的珠穆朗瑪峰(海拔米),高差可達9000米;東部從海濱平原到秦嶺的太白山(海拔3767米)或台灣省的雪山(海拔3884米),高差不到4000米。兩者地勢高差和傾斜方向均不相同,特點各異。
    1昆侖山以南的西部南方,階坡明顯的隻有其北緣的昆侖山北坡和東緣的龍門山東坡,其餘邊緣多和緩的傾斜,很難劃出階梯的邊坡。昆侖山以北的西部北方,主要為高大山係所圍隔的大型盆地,如昆侖山與天山之間的塔裏木盆地、天山與阿爾泰山之間的準噶爾盆地、昆侖山與祁連山之間的柴達木盆地、祁連山與走廊北山之間的河西走廊等。上述盆地底部均甚平坦,但其高程卻甚懸殊,最高者和最低者可相差近3000米。各盆地周圍的山地,許多山峰又高出盆地本身3000~4000米,甚至5000~6000米,地麵相對起伏巨大。
    2中國東部真正存在階梯地形的,隻有在上述第二階梯的前緣和第三階梯的後緣之間。前者是內蒙古高原、山西高原、鄂西高原和雲貴高原(見雲南高原、貴州高原),後者是東北平原、華北平原、江漢平原和江南丘陵,雙方高差達1000~2000米,其間又多具有連續而陡峭的斜坡,坡折相當明顯。然而,在高原地帶的西側,出現地勢低下的河套——銀川平原(見河套平原)、渭河關中平原和四川盆地,而在平原丘陵地帶的東側,更有地勢高起的遼東山地、山東山地及浙、閩、粵沿海山地,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它們打破了地勢由西向東遞降的局麵。
    平麵分布特點以山地的脈絡作為框架的中國高原、盆地、山地、丘陵、平原等大的地貌單元在平麵上的排列組合,亦構成一定格局,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地質構造線方向,而且東部與西部亦很不相同。
    1中國西部的昆侖山以北地區,山脈主要走向為北西西或北東東,如阿爾泰山、天山、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和西秦嶺(見秦嶺)等。它們所圍隔的準噶爾、塔裏木、柴達木、隴中等大型盆地具有菱形的輪廓,長軸呈北西西方向。昆侖山以南的青藏高原,其北麵的山脈走向由北西西轉為南東東,如巴顏喀拉山、可可西裏山、唐古拉山等,形成向東北突出的圓弧;南麵的山脈走向則由北西西轉向北東東,如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和喜馬拉雅山等,構成向西南突出的圓弧。整個青藏高原的輪廓可視為以北西西方向為長軸的巨大菱形。
    2中國東部的山脈走向,主要是東西向與北東向或北北東向的相交截,間或有北西向的。東西走向的山脈以陰山—燕山和秦嶺—大別山最為明顯,向西前者可與天山相連,後者可與昆侖山相接。南嶺山脈亦呈東西走向,但因北東向或北北東向構造的幹擾,表現不很明顯。東西走向的山脈是地理上的重要界線,燕山隔開了東北平原與華北平原,陰山是內蒙古高原的南緣,秦嶺是黃河與長江的分水嶺,南嶺是長江與珠江的分水嶺,習慣上所稱的東北、華北、華中、華南就是依次以燕山、秦嶺、南嶺為分界的。然而,分布地域最廣的是北東或北北東的山脈走向,沿此構造方向在地質上形成一係列的拗陷帶與隆起帶。表現在今天地貌上,前者多為盆地和平原,後者多為高原和山地。自西而東:第一列為拗陷帶,包括呼倫貝爾—巴音和碩盆地、鄂爾多斯盆地、四川盆地、滇中盆地;第二列為隆起帶,包括大興安嶺、太行山與呂梁山及其間的山西高原、鄂西—黔東—湘西山地;第三列為拗陷帶,包括鬆遼平原、渤海—華北平原、江漢平原、北部灣;第四列為隆起帶,包括吉遼東部山地、山東山地、浙閩粵沿海山地;第五列為拗陷帶,包括東海、南海的海盆;第六列為隆起帶,即中國的台灣島,是太平洋西部的邊緣島弧的組成部分。
    內動力形成的地貌近年來多以板塊學說來解釋中國西部與東部地質構造和地形的差別。認為:在中國西部,屬於岡瓦納古陸一部分的印度板塊,以很小的角度斜插到亞洲板塊之下,並有時互相頂撞。兩個陸地板塊的重疊,形成西藏地區的巨厚地殼和高拔地勢。印度板塊向北推動,而亞洲大陸又有總體的向南運動,二者所產生的南北向的巨大壓力,造成西部山脈近似東西的走向,以及沿山邊的長大的逆掩斷層;準噶爾、塔裏木和柴達木幾個較剛硬的地塊,受南北向的巨大壓力,破裂成為由北西西和北東東斷裂所圍限的菱形斷塊,長軸近似東西方向。再者,印度板塊向北推動,遭到西藏地塊的抵抗,向東西兩方尋求應力的釋放,於是出現喜馬拉雅山脈東西兩端的弧形轉折,以及在該地區的近似南北向的密集斷裂和褶皺。對比從晚第三紀上新世、尤其第四紀以來急劇抬升的西藏高原、天山和阿爾泰山的南側與北側,南側的山坡均較陡峭,山前拗陷的山麓相堆積亦較深厚,表明至少從那時起印度板塊向北推動的力量較為強大。
    中國東部是西北太平洋板塊對東部亞洲大陸板塊互相作用的場所。東部亞洲大陸板塊有總體的向南移動,由於印度板塊向北偏東推動所引起的巨大壓力,使它發生向東南蠕動;而太平洋板塊則從沿海島弧的外側,向西北斜插到東亞大陸板塊之下。兩種性質不同的板塊發生互相擠壓和扭動,因而在中國東部,除去時代較老的緯向構造帶依然存在,普遍形成上述的近似北東向的時代較新的拗陷帶與隆起帶。這種構造體係的特點是:拗陷帶的盆地底部都是西部深而沉積厚,東部淺而沉積薄;拗陷盆地西側的隆起山地,東坡陡而西坡緩,朝東的陡坡之下與拗陷最深帶上均有巨大的斷裂。拗陷帶與隆起帶的全體有如幾列平行的波峰與波穀,坡峰一律向東傾側,反映太平洋板塊的活動似占主動地位。與此同時,岩漿活動亦有從內陸向沿海愈來愈強烈的現象,反映愈靠近海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的相互作用帶,提供岩漿上升的通道的張性斷裂就更多更大。
    褶皺時期與拗陷發生時代中國山脈的褶皺時期早晚不一。自北而南,主要褶皺時期有愈來愈新的趨勢:1在晚古生代的華力西運動中褶皺的,有阿爾泰山、天山、昆侖山、祁連山、秦嶺等。2在中生代三疊紀末的印支運動中褶皺的,有川西、滇北地區的山脈。3在侏羅紀到白紀的燕山運動中褶皺的,有唐古拉山脈與橫斷山脈。4在第三紀中新世的喜馬拉雅第一幕運動中褶皺的,有喜馬拉雅山主體。5在第三紀上新世晚期第四紀早期的喜馬拉雅第二幕運動中褶皺的,有山前帶的磨拉斯堆積層。
    中國東部三列拗陷帶的發生時代,也有從內陸向沿海愈來愈晚的表現,自西而東,第一列拗陷帶主要發生於三疊紀至侏羅紀,白紀以後轉向抬升;第二列拗陷帶主要發生於白紀至早第三紀,以後有的部分趨向穩定,有的部分繼續沉降;第三列拗陷帶主要發生於第三紀末到第四紀初。
    1印支運動時期。是中國大陸形成的關鍵時期。在三疊紀時,昆侖山—秦嶺—大別山以北已經全部成為陸地,但以南地區仍為廣泛的海域,海水曾達江蘇、皖南一帶。經三疊紀末的印支運動,南方隆起,除少數地區,如喜馬拉雅山區、塔裏木盆地西部、廣東南部和台灣以外,中國全境連成一塊大陸。
    2燕山運動時期。燕山運動是中國地貌平麵分布格局的基本奠成時期。它貫穿了侏羅紀與白紀,除岩漿活動外,在其構造變動中,除去喜馬拉雅山區和台灣島以外,在中國所有前述的構造方向,即緯向的、經向的、北西西向和北東到北北東向的,都在這時期構造運動中突現出來或新生起來的;較堅硬的塔裏木、準噶爾、柴達木、鄂爾多斯、四川盆地中部等地塊,雖沒有引起蓋層產狀的很大變化,卻發生較平穩的沉降活動。燕山運動的結果完成了中國大地構造的架格,其中若幹主要構造線控製了大的地貌單元的邊界。
    3喜馬拉雅運動時期。喜馬拉雅運動的第一幕主要發生在漸新世晚期到中新世中期,第二幕主要發生在上新世晚期到更新世早期,第三紀的其餘大部分時間屬於地質構造較寧靜時期。喜馬拉雅運動的主要表現形式,除岩漿活動以外,一是先後形成喜馬拉雅山褶皺帶和台灣褶皺帶;二是在中國廣大地區,發生繼承性的斷裂活動,即在地殼水平運動的驅使下,引起塊斷式的垂直升降運動,特別在第二幕運動所產生的升降幅度很大,它們是造成中國目前地勢高差的最根本原因。
    喜馬拉雅期的塊斷式的垂直升降運動,大多數場合是在燕山期的大地構造架格上進行的,在大部分地區是加大了原先地形正向(隆升)和負向(沉降)的幅度,在小部分地區卻改變了原先地形的運動方向,其中情況相當複雜。
    中國各部地勢經過喜馬拉雅第二幕的構造變動,高差顯著增大,地貌平麵格局愈加突現。在中國西部,喜馬拉雅山的褶皺在漸新世已開始,中新世最為強烈,而在上新世晚期以來才作急劇的隆升,估計上升幅度達到3000~4000米。川西高原麵,原先是在第三紀末完成的地勢不高的夷平麵,現已上升到海拔3000~4000米。昆侖山、天山和祁連山等山前拗陷的山麓相堆積,第三係一直是細顆粒物質,但至上新世晚期、尤其早更新世,才突然出現粗大的礫石層,即所謂西域礫岩和玉門礫岩,厚度多在4000~5000米,甚至更大。這些長大的山地,目前海拔多在4000~5000米,山峰甚至超出6000米,主要是從上新世晚期以來上升的結果。
    由喜馬拉雅第二幕運動所引起的升降幅度,中國東部顯然要比西部的小得多,但各地仍有很大差別。在雲貴高原麵上保留了上新世發育的熱帶型的紅色古風化殼,表明當時該地區仍為低地,現在滇中、滇東高原麵已抬升到海拔2000米左右,黔中高原麵也抬升到海拔千米左右。湘、贛一帶的紅層盆地,從喜馬拉雅第一幕運動以來,隨區域大麵積的上升而抬升,紅層丘陵的割切深度多不到500米。洞庭、鄱陽兩斷陷盆地的上第三係和第四係,總厚度不過500米。浙、閩、粵沿海山地的晚第三紀夷平麵,從上新世晚期以來已升到海拔700~800米。晚第三紀開始沉降的雷瓊斷陷,屬上上新統和下更新統的湛江群,其最大厚度近千米。華北有許多斷塊山地從上新世以來也急劇上升,而山前拗陷與山間斷陷則相應接納沉積,例如渭河河穀的晚上新世到第四紀堆積的三門係厚度達千米以上,山西的運城、臨汾、太原、忻定、大同和冀北的懷來、蔚縣等盆地的第四係厚度亦有400~700米;銀川平原在平羅、銀川一帶的第四係厚度更大,竟達1600~2400米;華北平原的中部與東部的第四係厚度也有500~600米;這些地區,如果加上上新世晚期的沉積,其厚度更要增大。渤海和黃海南部的上第三係和第四係總厚度達1500米左右。然而,燕山以北、大興安嶺以東的鬆遼平原,除遼東灣北部的下遼河平原以外,新生界總厚度不過2000米,其中大部分屬下第三係,上第三係較薄,第四係更薄,從第三紀以來,該地區沉降幅度愈來愈小。大興安嶺以西,陰山以北的內蒙古高原上一些低窪地,新生界厚度更小,反映構造變動規模不大。
    中國地貌的平麵分布格局是燕山運動奠成的。而今天的地勢高差卻是喜馬拉雅運動、尤其第二幕運動造成的,其對中國西部的影響遠遠大於東部。如果說燕山運動反映太平洋板塊較為活躍的話,那麽喜馬拉雅運動則表示印度板塊較為活躍(見中國古地理)。
    外動力形成的地貌營造中國地貌的外動力主要有流水、冰川、凍融、風、海水等,它們直接或間接深受氣候的支配。從理論上說,在地貌形成過程中,內動力與外動力是同時作用的,隻是雙方力量的對比,在時間上互有消長的更替,在空間上各有強弱的變化。但在實際上,對中國地貌形成的外動力,能夠係統地或成套地追索其作用過程的,在時間上很難越出晚第三紀,多數是在上新世晚期到第四紀。因為:第一,晚第三紀喜馬拉雅山褶皺隆升後,東亞季風體係才基本建立。在上新世晚期到更新世初期,西藏高原整體急劇抬升達到一定高度時,印度洋季風受阻,出現中國東南部濕潤,西北部幹旱的氣候格局,從而控製了地貌外動力的地域分布。第二,在第四紀時,全球性氣候變化,中國亦發生多次冰期與間冰期的交替,改變了地貌外動力原先在地域上的分配,而冰期與間冰期所引起的海麵下降與上升,又導致海岸帶的大幅度水平移動。第三,喜馬拉雅運動第一幕、尤其第二幕的強烈的構造變動,使原先地麵上存在的某些地貌外動力的結果,受到很大程度的幹擾和更改。
    流水地貌形成中國地貌的外動力中,分布地域最廣的是流水作用,它集中表現在河流的侵蝕地貌與堆積地貌上。在中國西北內陸地區,河流多屬內流水係,其餘廣大地區幾乎全為外流水係(見中國地表水)。
    1中國西北內陸地區大型內陸盆地的內流河流,多以盆地的低地或湖泊為侵蝕基準麵,河源出自周圍有冰雪的高山帶或多降水的中山帶,流經荒漠低山丘陵、山麓礫石戈壁、洪積—衝積—湖積平原,河水沿途逐漸減少以至消失,僅少數特大的河流,如塔裏木河、伊犁河、額濟納河、尼勒河等,可流到低地或湖泊內。這些河流在山麓以上的山區水係,多發生在剝蝕、夷平後的山地抬升時期,大約不超出上新世。第四紀以來,它們多次為冰川所占領,河流與冰川的交替作用所營造的河穀形態,相當明顯。
    羌塘高原(藏北高原)上的內流河流,河身短小,支流不多,呈輻合狀匯集於盆地或盆地內的湖泊。較小的內流河流,多由雨水或泉水補給,水量不大,往往在出山口的盆地邊緣形成扇形堆積地。較大的內流河流,依靠冰雪融水補給,水量較大,通常從峽穀穿過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盆地。當它們流經盆地時,河道分叉,注入湖泊處還能造成小型三角洲。這些河流都發生於高原隆升、盆地相對陷落時期。
    2中國廣大地區的外流河流,除北疆的額爾齊斯河和中俄界河黑龍江外,其餘大河都發源於青藏高原,分別注入太平洋和印度洋。這些大河的水係分布,往往受到大致東西走向的長大山脈的製約,例如,陰山—燕山山脈分隔了東北水係與黃河水係,巴顏喀拉山—秦嶺—伏牛山—大別山分隔了黃河水係與長江水係,岡底斯山與喜馬拉雅山約束了雅魯藏布江的流路;而南北走向的橫斷山脈支配了金沙江、瀾滄江、怒江的流向。
    中國外流水係中若幹中小河流,每多向相對沉降的盆地作扇狀匯集。例如,陝西的渭河、涇河、洛河、汾河等;四川的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等;湖南的湘江、資水、沅江、澧水等;江西的贛江、修水、盱江、信江等。這種扇狀集合的水係,是由地質構造變動所引起的地勢傾向所造成的。至於浙南、福建、粵東一帶直接入海的中小河流,如甌江、閩江、晉江、九龍江和韓江等,流向受地麵傾斜方向的操縱,更加明顯。
    中國長大的河流,如長江、黃河、西江、中俄界河的黑龍江,出中國國境的雅魯藏布江等,幹河流路每多大角度的轉折,而且沿途往往穿過若幹盆地,橫切其間的山地,它們的發育曆史必然要較為複雜。目前地麵上河道的具體流路,多數是在上新世晚期以來發生的,其中某些河段可能孕育於第三紀,更早的就難以恢複了。
    冰川地貌冰川作用是中國地貌形成的重要外動力之一。特別在中國西部高山地區,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改造了流水作用所造成的地貌,因為這一地區的更新世所發生的多次冰期,其冰川規模都較現代冰川的要大得多。現代冰川所塑造的地貌,不論侵蝕或堆積的,其範圍都很有限。
    中國西部地區,更新世冰川的分布相當廣泛,尤其西部的高山,如阿爾泰山、天山、祁連山、昆侖山、巴顏喀拉山、唐古拉山、橫斷山脈、念青唐古拉山和喜馬拉雅山等,大多形成以高峰、嶺脊為中心的山穀冰川和山麓冰川;某些地方,如阿爾泰山西段、天山東段、祁連山西南部以及青藏高原上某些山地,還有過局部的冰蓋。更新世冰川作用幹擾甚至局部中斷了常態地形的演進。根據更新世冰川作用遺跡所劃分的冰期次數及其分別所歸屬的地質年代,目前學者存在有分歧的意見。
    至於中國東部地區,更新世冰川分布肯定不如西部地區的來得廣泛。有冰川作用遺跡的,有大興安嶺、太行山、秦嶺、大巴山、鄂西山地、大別山、廬山、黃山、天目山、台灣山地等地方。人們對秦嶺的太白山和台灣的雪山、南湖大山、玉山等,海拔接近4000米,在晚更新世晚期發育了冰川,無所置疑;而對其他地方的冰川作用遺跡,目前仍有不同的看法。
    在更新世任何一次冰期中,不論中國西部或東部,由於各地自然地理條件的不同,冰川發育的規模有大有小,甚至還會出現有無的差別。然而從氣候角度來看,各次冰期理應在全國範圍內得到某些共同特點的反映。因此,更新世冰期與間冰期多次的交替,勢必影響各地氣候,從而影響地貌外動力在地域上的分布。冰期到來,氣候寒冷,冰雪麵積擴大,在中國東部平原,苔原帶要向南移,在西部山地,苔原帶要向下移;間冰期則相反,苔原帶相應地向北移和向上移,實質上就是凍融作用所產生的冰緣地貌發生水平上和垂向上的大幅度移動。特別在中國西部一些高山,如阿爾泰山、天山、昆侖山、祁連山等,在冰期時冰雪帶和多雨帶向下移,在間冰期冰雪帶和多雨帶又向上移,冰雪融水與雨水通過河流,把原先冰川領域的物質搬運到非冰川區域去,如準噶爾盆地、塔裏木盆地、柴達木盆地、河西走廊和阿拉善等地,成為那裏的戈壁與沙漠的主要物質來源(見中國的冰川)。
    風成地貌風力作用作為地貌形成的外動力,其領域主要是在幹旱地區的沙漠和戈壁。
    沙漠與戈壁所分布的中國西北內陸地區,氣候相當幹燥。不過在更新世,特別早、中更新世的冰期與間冰期交替時期,發源於周圍高山的河流,帶來了豐富的水源,可在幹旱的盆地或平原上形成了若幹寬闊的湖泊和長大的水路網,並在那裏堆積了冰水相、河流相、湖沼相的物質,隻在某些幹燥地麵上,有可能出現局部的風蝕崗窪和風積沙丘。大抵從晚更新世晚期、尤其是冰後期以來,地麵水文狀態起了顯著變化,即湖泊麵積日益縮小,水路網流程逐漸縮短,脫離水域環境的地方相應擴大,在強風吹襲下,在沙礫石堆積的地方,即靠近山麓地帶的盆地邊緣,細粒物質吹走,形成礫石戈壁;在沙土堆積的地方,即遠離山麓的盆地底部,出現風蝕崗窪和風積沙丘,隨著時間的推移,地麵水係衰退、瓦解到一定程度以後,沙丘麵積擴大,並相連接成長,才發展成為現代浩瀚的沙漠。目前沙漠周緣的分散的沙丘或沙丘鏈,尚在沿著強風方向作短距離的移動。至於沙漠本身高大而密集的沙丘群體是不可能移動的;能夠隨風力飄揚,作長距離搬運的,僅為沙漠戈壁中的細小物質,如粉沙與粘土,它們堆積下來,即所謂風成黃土(見中國的沙漠、中國的戈壁)。
    黃土地貌中國境內的黃土主要分布在昆侖山、秦嶺、大別山以北地區。麵積約63.25萬平方公裏。最集中的是在黃河中遊的黃土高原。(參見彩圖插頁第30頁)
    黃土高原的黃土,在早更新世堆積的,即所謂午城黃土,隻在某些塬區,如隰縣的午城、陝北的洛川等地,有所出現。分布在廣大的黃土塬、梁、峁地區的是中更新世的離石黃土(見離石縣)和晚更新世的馬蘭黃土。離石黃土含有若幹紅色條帶,即褐色型古土壤層,又稱紅色黃土,厚度很大,分布很廣,覆蓋在岩石山地之間的各種地形上,構成塬、梁、峁的物質主體。馬蘭黃土顏色灰黃,質地鬆軟,厚度不大,卻罩蓋在所有塬、梁、峁上麵,並散布在一些石質山地的坡麓、甚至山頂上。
    關於中國黃土的成因,尚屬有爭論的問題。由於黃土分布地域很廣,不同地區的黃土,其物質來源,搬運運力,堆積環境,理應不盡相同。對黃土高原的黃土,多數人認為其物質來源於西北廣大的沙漠地區,運送動力是風,堆積環境是有流水作用的。其理由是:
    1黃土高原的黃土覆蓋層的分布高度,其變化趨勢取決於下伏古地形麵的總傾斜方向,海拔可從1800~2000米下降到400~500米,沿途隨分水嶺與河穀的高低,忽起忽落,並非一平整的傾斜麵。黃土在石質山地坡麓上的覆蓋高度,斷續相連,隱約有一條所謂“黃土線”,但是黃土線的高度,西端的高於東端,西坡的高於東坡,北坡的高於南坡;黃土線並非黃土分布的上限,在它以上的山坡,甚至接近海拔3000米的呂梁山山頂,仍出現片狀黃土。
    2黃土堆積厚度的地域變化,其趨勢是從西北向東南,由薄變厚,再由厚變薄,呈條帶狀分布。六盤山與呂梁山之間的渭河北山以北的董誌塬與洛川塬一帶,黃土最大厚度達到180~200米。
    3黃土顆粒成分,相當均一,粒徑小於0.1毫米的粉砂與粘土平均可占98.7%;而且自西北向東南,粗粉砂(粒徑0.1~0.05毫米)逐漸減少,粘土(粒徑小於0.005毫米)逐漸增多。黃土的礦物成分,輕礦物(比重小於2.90)含量一般可占礦物總量的90~96%,其中以石英和長石含量占絕對優勢,表明各地黃土在礦物種類上及其含量分配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
    4厚度最大的中更新世離石黃土,普遍夾有七、八層至十多層古土壤層,古土壤層產狀多向現代的幹支河穀和較大溝穀作相向的彎曲或傾斜。古土壤層是黃土堆積間歇時期的古地麵,其起伏與今天地麵形態大體相似。
    5黃土高原的岩石山嶺之間,在六盤山以西堆積了甘肅群,以東堆積三趾馬紅土,它們都經過上新世晚期與早更新世初期的強烈的流水割切,其所形成的古地麵起伏,很大程度上控製了黃土堆積期間及其以後的穀間地的塬、梁、峁與幹支河穀、較大河穀的形態。黃土多次的堆積,隻能緩和嶺穀之間的地勢高差,填滿了一些較小的溝穀,較大的水係沒有遭到嚴重的打亂,流水作用隻有時強時弱的變化,始終並未中斷。
    黃土的溝穀發育過程,反映流水侵蝕作用在時間上的變化。現代的幹溝溝穀絕大多數孕育於中更新世黃土溝穀中,兩者的穀形差不多是疊套的。現代為數眾多的衝溝溝穀幾全是馬蘭黃土堆積以後形成的,在人類曆史時期,特別在農業興起以來,由於不合理的利用土地,破壞了原先的植被與土壤,造成現代加速侵蝕,即快速的大量的水土流失。
    喀斯特(岩溶)地貌中國碳酸鹽岩分布很廣,但喀斯特地貌發育最完美的是在西南地區,即廣西、貴州、雲南和川東、鄂西、湘西一帶,因為這些地區在相當長的地質時期處在濕熱的氣候環境之下。
    廣西過去和現在都屬熱帶型氣候,碳酸鹽岩分布很廣,而且多屬厚層的石灰岩和白雲岩,喀斯特地貌非常發育,大致可分四種類型:一是峰叢,山體巨大,頂部為分割的峰林,基部彼此接聯,相對高度可達500~600米,峰叢之間有溶蝕窪地、漏鬥、落水洞等。二是峰林,形狀如圓柱或錐體,溶洞極為發育,有“無山不洞”之稱,如桂林的七星岩、蘆笛岩等,溶洞長達數公裏,高有數十米。三是孤峰,即分散的、孤立的峰林,相對高度一般在50~100米。孤峰之間,地表有串珠狀的落水洞,地下常有暗河。四是殘丘,丘體低矮,星散在喀斯特平原與穀地上。這四種類型反映喀斯特發育從不成熟到更成熟的不同階段。
    黔中、黔南和滇東高原上,碳酸鹽岩分布麵積與厚度亦都較大。這些地區目前屬亞熱帶型氣候,在高原麵未抬升的新第三紀時則為熱帶型氣候,喀斯特地貌是當時氣候條件下發育起來的。一般情況:在海拔2000米或2000米以上的高原麵上主要是溶蝕小窪地、漏鬥和落水洞等以及散布其間的一些低矮的峰林和石林,石林分布於路南、宜良、東川、彌勒、羅平一帶,其中以路南石林最著名。在海拔1000~1500米的地麵上,則以大型溶蝕窪地、矮小的丘陵或石林為特征,大型窪地中有許多落水洞和漏鬥,它們成連串分布,其地下往往是暗河。貴州南部向廣西盆地降落的斜坡地帶,地下水運動以垂直方向為主,高大的峰叢往往伴以深陷的圓窪地,地表河流多半轉入地下。
    黔北、鄂西、川東、湘西一帶,碳酸鹽岩分布亦廣泛,但多屬複雜的褶皺構造,地表出露的碳酸鹽岩與非碳酸鹽岩成條帶分布,因而較前述地區的喀斯特發育較弱。然而,在靠近長江、烏江地帶,由於地麵向河穀傾斜,地下水垂直循環旺盛,所以溶蝕窪地、漏鬥、落水洞等的密度和深度都很大,水流往往從出水洞注入河流[見中國的喀斯特(岩溶)]。
    海岸地貌中國海岸類型,根據海洋所接觸的陸地形態,可以概括為平原海岸與山地丘陵海岸。此外,還有生物海岸(見中國的海岸)。
    杭州灣以北的平原海岸從第四紀以來都是沉降的,山東、遼東半島及杭州灣以南的山地丘陵海岸都是上升的。平原海岸下降的幅度,根據海岸帶的第四係厚度,一般變化於300~400米到500~600米。山地丘陵海岸上升的數字,比較難以確定,估計最大上升幅度總在200米以上。即第四紀以來,由陸地構造變動而產生的海岸升降最大幅度至少有800米。由冰期與間冰期交替所引起的海麵變動,就世界範圍而論,也不過一百數十米。所以整個第四紀的海岸帶的水平移動範圍,仍然取決於構造升降運動。然而就全新世的海岸帶變化而論,冰後期海麵的回升幅度就具有重大的作用,因為,如以最近一次冰期的最盛時間起算,冰後期也隻有2萬年左右。即使外在構造變動很活躍的海岸帶,升降幅度亦很有限。現代海岸輪廓大體上處在距今前6000年左右以來較穩定的高海麵與陸地的接觸界上。正因如此,山地丘陵海岸,由於海麵上升大於陸地上升,海水侵入,造成岬灣相間的海岸線;平原海岸,由於陸地下降敵不過河流輸出大量泥沙的填充,使海岸線仍然向海伸展(見中國曆史時期海岸線的變遷)。
    中國島嶼,按其成因可歸為三類:一類是與大陸或大陸架的地質構造直接有關係的基岩島,除台灣島和海南島以外,還有若幹麵積較小的群島,如渤海海峽中的廟島群島,由30多座島嶼組成;浙江東南海岸外的舟山群島,由1339座島嶼組成;珠江口外的大萬山群島(見珠江口外群島),由150多座島嶼組成;台灣海峽的澎湖列島由64座島嶼組成;以及台灣島東北海岸外的釣魚島列島,由釣魚島、黃尾嶼、赤尾嶼和南小島、北小島等組成。
    另一類是河流河口的衝積島,亦稱沙島,如長江口的崇明島、長興島和橫沙島等,珠江口的一些沙島,台灣島西海岸外的幾列沙島。
    第三類珊瑚礁島,分布於南海中。分為島、沙、礁、灘4種,其含義是,成陸已久,海拔較高的,稱之為島;成陸不久,海拔較低,一般高氵朝不被淹沒的,稱之為沙;高氵朝淹沒,低潮出露的,稱之為礁;低潮不露出海麵的,稱之為暗沙;水深較大,距海麵20~30米的,稱之為暗灘(見中國的島嶼)。
    (羅來興)
    中國動物地理中國動物生活的外界環境多式多樣,動物界組成豐富,特產種類多,區係及生態的地理變化明顯。中國國土開發的曆史悠久,動物的分布受人類活動的影響很大。在許多地區,特別是東部各地區,動物群的基本麵貌已有很大改變。
    動物的組成中國所產陸棲脊椎動物約2000多種,占世界全部種數的10%左右。其中鳥類所占比例最大,獸類其次,兩棲類及爬行類居後(見表)。
    產於中國的陸棲動物中,有不少種類為中國所特有,或主要分布於中國,如鳥類中的馬雞、丹頂鶴、長尾雉、鴛鴦;獸類中的金絲猴、羚牛、毛冠鹿和梅花鹿等等。第四紀以來,中國動物區係的變化不如歐亞北部劇烈,保存了一些較古老或珍稀的種類。舉世聞名的大熊貓即產於橫斷山脈北部及其附近。大熊貓在分類學上有其特殊地位,自成一科。在新疆和蒙古人民共和國交界的礫質荒漠(戈壁)地帶,尚保存現今唯一生存的野馬。塔裏木盆地深處有野生雙峰駝。洞庭湖和長江下遊的白鱀豚是世界留存到現代的兩種淡水鯨之一。長江中下遊一帶的揚子鱷是世界罕見的鱷類之一。南起華南,北至華北都有分布的大鯢,即娃娃魚,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兩棲類。上述這些種類都是全世界所關注的動物。
    動物區係的起源曆史演變中國現存陸棲脊椎動物區係的曆史,按目前的化石材料至少追溯到第三紀後期的上新世。當時中國南北方的動物基本屬於同一動物區係——三趾馬動物群。中國現代哺乳動物的科和部分的屬,在該動物群中已先後出現。三趾馬動物群曾廣布於歐亞大陸及非洲的大部分地區,區域分化不明顯。當時中國的地理環境,北方屬於亞熱帶—溫帶,有較廣的草原和森林草原,南方則以熱帶森林為主。南北方動物與當時生態地理條件相適應,僅在優勢成分上有差別。第三紀後期以來,中國地理環境發生急劇變化,中國東部地區緯向自然地帶的分化趨向明顯。動物區係亦隨之發生明顯的區域分化。特別是幾次冰期與間冰期的交替,自然地帶發生很大的擺動,對動物區係的演變及各時期動物分布區的移動,均有重要影響。至全新世初期,中國動物區係的地理分布基本上已與現代接近。這一複雜過程目前尚未充分認識,中國動物區係與鄰近地區的關係,特別是西部地區,尚缺乏較深入了解。但據已有的工作已基本說明了第四紀以來中國動物區係區域分化的一般趨勢。亦即在中國,由上新世三趾馬動物群發展至更新世中期時分化為北方的中國猿人動物區係和南方的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中國現代的動物區係主要即為上述兩大動物群進一步演變和分化的結果。
    動物區係的地理分區中國大陸的動物區係分屬於兩個界。南部約在長江中、下遊流域以南,與印度半島、中南半島、馬來半島及其附近島嶼同屬東洋界,為亞洲東部熱帶動物現代分布的中心地區。北部自東北經秦嶺以北的華北和內蒙古、新疆至青藏高原,與亞洲北部、歐洲和非洲北部同屬於古北界,為舊大陸寒溫帶動物的現代分布中心地區。這兩大界在中國的分野,以喜馬拉雅山脈部分最為明顯。兩大界動物相互滲透,形成廣泛的過度地帶,兩界之間的分界不易確定。根據大多數代表性動物的分布,這一界線大致相當於秦嶺和淮河一線,是許多主要分布於熱帶、亞熱帶種類分布的北限。
    在中國範圍內,古北界和東洋界動物區係在係統上的區域差異,通常反映在較低級分類係統——種、屬的替代,但有時尚有科的不同,可進一步劃分為動物地理區。同一“區”的動物,在近代發展史上有密切關係,同時又與現代自然條件有較明顯的聯係,通常表現為對區域氣候條件的適應。同一動物地理區內,地形和植被的地區變化往往導致區內動物組成的差別或亞種的分化。
    中國動物地理區劃在兩大界之下,可再分為3亞界,7區。
    古北界下可分為兩亞界:東北亞界,中亞亞界。
    東北亞界包括中國東北和華北地區,屬於季風區北部。其南界相當於暖溫帶的南界。動物區係主要由分布上屬於東北型的成分所組成,有一些北方型的成分。新疆北端阿爾泰小部分山地,動物區係主要由北方型成分組成,通常歸屬於歐洲—西伯利亞亞界。由於這一地區在中國麵積甚小,故並入東北亞界闡述。
    東北亞界的若幹種類與歐洲部分的同類是不連續的,如灰喜鵲、刺蝟,並被認為是受到第四紀最大冰期的影響。當時,大麵積冰川—冰緣氣候帶向南伸展,切斷歐亞北部連續的森林地帶,適應於北方森林的動物,曾向兩側沿海溫暖濕潤地帶退避。冰期退縮以後,這些種類未能恢複其原有分布。由此可見,東北亞界在第四紀最大冰期時,曾為動物的“避難地”,動物區係的曆史較為古老。亞界中東北型成分的形成,可能與此關係密切。東北亞界在中國又可分為東北區和華北區:
    1東北區。本區包括北部的大、小興安嶺,東部的張廣才嶺、老爺嶺及長白山地,西部的鬆花江和遼河平原。在中國古北界中,本區的鳥、獸及兩棲類組成均較複雜。爬行類則相反。陸棲脊椎動物各綱中的東北型,其分布區大多在本區中重疊。粗皮蛙、黑龍江林蛙、黑龍江草蜥、團花錦蛇、細嘴鬆鴉、小太平鳥、丹頂鶴、東北兔和紫貂等均可視為代表性種類。北方型中的若幹代表成分,如極北小鯢、胎生蜥蜴、柳雷鳥、攀雀、雪兔、森林旅鼠、駝鹿、馴鹿、麅、熊、貂等,亦分布至本區而具特色。
    2華北區。本區北臨蒙新區與東北區,南抵秦嶺、淮河,西起西傾山,東臨黃海和渤海,包括西部的黃土高原,北部的晉冀山地及東部的黃淮平原。屬本區特有或主要分布於本區可稱為華北型的種類很少,僅有無蹼壁虎、山噪鶥、麝鼴、林蝟、大倉鼠和棕色田鼠等。動物區係主要由東北型的廣布成分所組成。南、北方喜濕動物在季風區的相互滲透現象,在本區表現最為明顯。本區的南界與暖溫帶南界大致相符,為南北方類群較明顯的分界線。如南方的樹蛙、姬蛙、鴴雉、啄花鳥、太陽鳥、疣猴、竹鼠等種類,它們的北限,均止於暖溫帶南界,北方的海雀、鼠兔、蹶鼠等種類的南限,亦是如此。此外蒙新區成分,如小沙百靈、鳳頭百靈、毛腿沙雞、石雞、斑翅山鶉、達烏爾黃鼠和榆林沙蜥等向東滲透,幾乎貫穿本區全境。所以本區既是南、北動物,又是季風區及蒙新區動物相互混雜的地帶。
    中亞亞界包括亞洲中部地區。在中國境內自大興安嶺以西,喜馬拉雅、橫斷山脈北段和華北區以北的廣大草原、荒漠和高原均屬於中亞亞界。動物區係主要由中亞型成分所組成,有些則廣布於全亞界。高地型的種類比例顯少。兩棲類貧乏。爬行類中以蜥蜴目占主要地位。鳥類中百靈、沙雞、地鴉、雪雀等屬的種類見於全境。獸類中以有蹄類和齧齒類最多。因地域廣大,區內動物分布有一定的區域分化現象,但不同分布型的成分在分類學上的分化水平低,表現中亞亞界內動物區係的關係十分密切。
    中亞亞界在中國境內可分為蒙新區和青藏區:
    1蒙新區。本區包括內蒙古和鄂爾多斯高原、阿拉善高原(包括河西走廊)、塔裏木、柴達木、準噶爾等盆地和天山山地等。兩棲類中以西部的綠蟾蜍、東部的花背蟾蜍、大蟾蜍為僅有的種,且均屬從外圍濕潤地區伸入本區的種類。爬行類中以沙蜥、麻蜥和沙虎等屬的種類最多,分布廣泛。沙蟒為西部荒漠的代表。鳥類典型種類有大鴇、毛腿沙雞、幾種百靈等。獸類中的野生雙峰駝、野馬、野驢和幾種羚羊等均為本區有蹄類的代表。齧齒類中以跳鼠科、沙鼠亞科的種類占優勢。
    2青藏區。本區包括青海、西藏和四川西部,東由橫斷山脈的北端,南由喜馬拉雅山脈,北由昆侖,阿爾金和祁連各山脈所圍繞的青藏高原。動物區係主要由高地型成分所組成。最典型的代表有獸類中的野犛牛、藏羚、藏野驢,鳥類中的雪雞、雪鴿、黑頸鶴和多種雪雀,爬行類中的溫泉蛇和兩種沙蜥:西藏沙蜥和青海沙蜥,高山蛙是高原內部唯一的兩棲類,隻見於雅魯藏布江中遊地區。但在這些代表種類中,真正特化為高原類型的屬,隻有藏羚、高山蛙和溫泉蛇等,為數均很少,其餘者多與蒙新區相同,而呈屬下或種下的分化。這一現象反映兩區間的密切關係及青藏高原抬升的地質曆史短促。
    東洋界中國範圍內的東洋界,屬中印亞界。
    中印亞界位於亞洲大陸的東南部,包括中南半島的越南、柬埔寨、老撾、泰國和緬甸等(除馬來半島外)及附近島、海南島嶼。中國境內則包括秦嶺山脈和台灣島、海南島及南海諸島,其在中國境內界,即相當於北亞熱─亞熱帶成分,以豐富的森林及樹棲動物為特征。
    整個東洋界與古北界不同之處在於它的區域分化現象不明顯。在中國境內的基本特征是熱帶成分(東洋界、舊大陸熱帶和環球熱帶)從南到北,由豐富到貧乏的逐漸變化。這一現象實際上是全球在更新世進入第四次大冰期以來,熱帶動物區係向南退縮的變化延續至現階段的反映。
    中印亞界在中國境內可分為西南區、華中區和華南區:
    1西南區。包括四川部,昌都地區東部,北真情肝海、甘肅南緣,南抵雲南北部,即橫斷山脈部發,向西包括喜馬拉雅南坡針葉林帶以下的山地。本區動物分布以明顯的垂直變化為特征。動物區係的主要成分則屬於橫斷山脈─喜馬拉雅分布型的種類。獸類中的小熊貓和鳥類中的血雉和虹雉為其典型代表。特產或主要分布於本區的種類很多,橫斷山脈並為某些類群的集中地,如兩棲類中的鋤足蟾科、湍蛙,鳥類中的畫眉亞科和雉科,獸類中的鼠兔、絨鼠和食蟲類小獸等。此外,某些類群的相近種或亞種在木區及其附近地區的係統替代現象(水平的或垂直的)相當明顯,由於這一特征使橫斷山脈地區被認為可能是物種保存的中心或形成中心。
    西南區大部分屬於南北向的高山峽穀。高山部分有利於北方種類的南伸,如岩羊、喜馬拉雅旱獺等,沿高山草原可南伸至雲南;而峽穀部分有利於熱帶種類的北伸,如鸚鵡、太陽鳥、獼猴等可沿穀地伸入到橫斷山脈的中段或北段。
    2華中區。本區相當於四川盆地以東的長江流域。西半部北起秦嶺,南至西江上遊,除四川盆地外,主要是山地和高原。東半部為長江中下遊地區,並包括東南沿海丘陵的北部,主要是平原和丘陵。本區的南界,自福州向西南沿戴去山嶷南嶺南側、廣西瑤山至西雙版納北緣。北界自秦嶺、伏牛山、大別山一線向東,大致沿淮河流域南部,而終於長江以北的通揚運河一線。
    華中區動物區係是華南區的貧乏化。所有分布於本區的各類熱帶─亞熱帶成分,幾乎均與華南區所共有。由華南區向華中區,熱帶成分有明顯減少,以典型的類群(科)計算,約減少1/3,從本區南部中亞熱帶至北部北亞熱帶,進一步更行減少,僅為華南區的一半。本區與華北區共有的動物,大都為廣布於中國東部的種類。屬於本區特有的種類很少。其中大抵上限於本區分布的種類屬南中國型,如兩棲類中的東方蠑螈、隆肛蛙,鳥類中的灰胸竹雞,獸類中的黑麂、小麂和毛冠鹿等,均為區內分布較廣泛的種。獐的分布亦限於本區。
    本區可再分為東部丘陵平原亞區和西部山地高原亞區。
    3華南區。包括雲南與兩廣的南部,福建省東南沿海一帶及台灣、海南島和南海各群島。本區動物區係中各類熱帶—亞熱帶類型的成分,尤以西部最為集中。全區內廣布的熱帶種類如爬行類中的巨蜥,鳥類中的紅頭咬鵑、灰燕鵙、橙腹葉鵯,獸類中的棕果蝠等,均屬典型熱帶的科。此外尚有一些在本區內分布較廣的種類,如兩棲類中的台北蛙、花細狹口蛙,爬行類中的變色樹蜥、長鬣蜥、中國壁虎,鳥類中的鷓鴣、白鷳、竹啄木鳥、牛背啄花鳥和獸類中的紅頰獴、白花竹鼠、青毛巨鼠和明紋花鬆鼠等。
    台灣和海南兩島,動物科類與大陸相似,但因地理環境孤立,種類雖較貧乏,但有某種特有種和亞種的分化。同時有一些分布於大陸的相近種,在兩島交替出現,這一現象在鳥、獸中最為明顯。
    本區可再分為5亞區:閩廣沿海亞區、滇南山地亞區、海南亞區、台灣亞區、南海諸島亞區。
    (張榮祖)
    中國動物資源中國動物種類十分豐富,初步統計,無脊椎動物約有17萬種,魚類約2400種,兩棲爬行類約500種,鳥類1186種,哺乳類430種。其中有數量眾多的資源動物。約可歸納為珍貴特產動物、食用動物、藥用動物、工業用動物、實驗動物、害蟲害獸的天敵動物,觀賞動物和具有其他作用的資源動物等類。
    珍貴特產動物指有重要經濟價值或學術價值的特產種類,如哺乳動物中的大熊貓、金絲猴、白鱀豚,還有羚牛、白唇鹿、黑麂、野犛牛、藏羚和台灣猴等;鳥類中如鴛鴦,產於晉冀的褐馬雞,甘、川的藍馬雞,台灣的藍腹鷳,至錦雞、黃腹角雉、綠尾紅雉及幾種長尾雉;長江中下遊的揚子鱷為世界罕見的鱷類之一;中國中部及南部山區的大鯢是世界現存最大的兩棲類。
    食用動物資源中國食用動物資源可分為下列3類:
    1水產資源(見中國水產資源)。
    2飛禽中的各種野鴨、雁、野生雉雞類及斑鳩等,均為重要而廣布全國的食用鳥類。如從江西鄱陽湖、江蘇洪澤湖及山東微山湖獵取的雁、鴨等水禽,年產曾達250~300噸。森林鳥類如鷓鴣、鬆雞、榛雞、鵪鶉、竹雞和斑鳩等均為食用禽類中的上品。
    3哺乳動物中的有蹄類是最重要的肉用動物,20世紀70年代末,每年獵取的黃麂達65萬頭,赤麂14~15萬頭,毛冠鹿10萬頭;河南的野兔最高年產量達298萬頭;每年獵獲的野豬、麅、原羚(包括黃羊)、水鹿、岩羊和盤羊等數量也很可觀,估計全國每年可獲野味5萬多噸。此外有20種左右的海獸,特別是鯨類,也提供大量蛋白質和多種維生素。
    藥用動物資源中國是使用動物藥材最多的國家,初步統計入藥的各種無脊椎動物約有170種,如石決明(即幾種鮑魚的貝殼)、地龍(幾種蚯蚓)、珍珠、醫蛭、蠍等。藥用魚類有90餘種,如幾種海馬和幾種海龍。藥用兩棲類有蟾蜍耳後腺分泌的蟾酥,蛤蟆油(中國林蛙的幹燥輸卵管)。藥用爬行類也有數十種,如龜板、鱉甲、蛤蚧(即大壁虎)、蘄蛇和銀環蛇等。藥用哺乳動物約有70種,如麝分泌的麝香、鹿的鹿茸及鹿角、水獺肝、熊膽、甲片(穿山甲鱗片)等。中國麝香資源名列世界之首,20世紀50年代年均產量曾達1.78噸。穿山甲的資源較豐富,僅貴州一省的年產量約達4~5萬頭。
    工業用動物資源又可分為下列5類:
    1製裘及製革工業用動物。中國約有120種裘皮獸,是製裘工業的重要原料,珍貴的品種有紫貂、石貂、水獺和幾種狐,但裘皮產量有限;毛皮質量較好、數量大而經濟價值高的種類有黃鼬、豹貓、貉和鼬獾,年產量分別在10~300萬張。
    用於皮革工業原料的動物,主要為30多種有蹄類的皮張,如著名的麂皮(包括赤麂、黃麂、黑麂及毛冠麂)年產近百萬張;鯨皮和各種大、中型蛇皮也是良好的製革原料,鱷皮製品尤為名貴。
    2香料工業動物。世界上香料工業的四大動物名香(麝香、靈貓香、龍涎香及河狸香)中國均有出產,其中龍涎香(抹香鯨腸內分泌物)和河狸香(即海狸香,為河狸所產)的產量甚少,麝香主要用於製藥,而靈貓香(小靈貓和大靈貓的分泌物)已廣泛用於香料工業的定香劑。靈貓香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注意利用本國資源,現已自給有餘。
    3鯨脂。中國有鯨類14種,如江豚、抹香鯨、座頭鯨、長須鯨等。
    4紫膠和白蠟。產於中國滇、藏和台的紫膠蟲可生產紫膠(蟲膠)。1989年紫膠原膠年產量近4000噸。主產於川、黔、滇的白蠟蟲能分泌白蠟。
    5羽絨與裝飾品。天鵝及野鴨絨質輕而軟,保溫性能好,可加工成絨衣絨被。各種鷺、鴨、雉、鷹、雕、鴞等的翼、羽翎、尾羽或羽皮,均為市場歡迎的裝飾品和工藝品原料。
    實驗動物資源隨著科學的發展,原有的小白鼠、大白鼠、家兔和豚鼠已不能滿足各專項試驗的需要,因而對野生實驗動物資源的開發利用日益受到重視。中國有靈長類14種,用作實驗的主要是獼猴,被廣泛使用於避孕、免疫、內分泌、腫瘤和心血管方麵的研究。近年來,發現樹鼩是研究腫瘤的良好醫學模型。黑線倉鼠可用於腫瘤和細胞學的研究,也是研究糖尿病的良好動物模型。長爪沙鼠可用於鉤端螺旋體和慢性血吸蟲病的研究。許多原生動物,如眼蟲、變形蟲和草履蟲等,都是研究遺傳學等生物學基礎理論的試驗動物。節肢動物門中的中國鱟,其血液製劑用以快速檢測人體內或藥品、食物是否被細菌感染。此外用於各種試驗的其他動物種類甚眾。
    觀賞動物資源如鳥類中的各種鶴類、天鵝、紅腹錦雞、綠孔雀、緋胸鸚鵡、犀鳥及一些鷺類和相思鳥、畫眉與黃鸝等種類;中國著名的文化鳥類——鶴類計有9種,占世界鶴類的60%,如丹頂鶴、黑頸鶴和白鶴的數量均居世界之首;瀕臨絕滅的朱嬛在中國僅有少量殘存種群。哺乳類中包括各種靈長類(猿與猴)、鹿類、熊類和虎、豹、雲豹、大熊貓、小熊貓、象等。
    害蟲害獸的天敵動物資源這類資源十分廣泛,包括食蟲昆蟲,多種害蟲的寄生蜂;各種青蛙和蟾蜍;食鼠的蛇類;食蟲鳥類和鴞(貓頭鷹類);食蟲蝙蝠和許多中、小型食肉獸,特別是黃鼬、艾虎、豹貓、小靈貓等。這些天敵動物在森林或農田生態係統中起有不可估量的積極作用。
    其他作用的動物資源許多媒介昆蟲在生命活動中給一些靠蟲媒授粉的作物帶來豐產。原生動物如眼蟲,可作為有機汙染的指示動物;不少低等動物在淨化水質、保護環境方麵也有重要作用。多種浮遊動物、底棲動物是經濟魚類的餌料。多種食用價值不高的海洋動物卻能用來加工成禽、畜飼料。
    (盛和林)
    中國工業地理中國近代工業從萌芽開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百餘年中,受帝國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控製,發展緩慢,工業結構不合理,技術水平低,地區分布不平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經多年的工業基本建設,工業地理分布形勢發生了變化。
    發展工業的資源與社會經濟條件中國是世界礦產品種較齊全,又是許多礦產的探明儲量相當可觀的少數國家之一(見中國礦產資源)。在能源資源中煤炭、水力蘊藏量位於各國前列,石油、天然氣遠景儲量也十分可觀(見中國能源)。中國糧食、植物纖維和多種多樣的經濟作物是發展輕紡工業的重要原料資源(見中國農業地理)。
    資源的地理分布中國從沿海到內地,劃分為東、中、西3大地帶:1東部農產原料豐富,礦產原料相對不足。2中部農產資源多種多樣,礦產資源品種齊全,儲量豐富,許多資源量占全國半數以上,是全國資源優勢地區。3西部多高原山區,交通不便,各種資源有待於開發。自然資源地理分布的差異,有利於發揮各地區優勢,亦會影響開發次序,並將製約工業總體布局的基本格局。
    水資源是工業發展基本的物質基礎。中國水資源總量較豐富。但人均占有徑流量隻相當於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水資源南方多,北方少,季節分配差異很大。合理利用與保護水資源,是中國工業布局的重要前提之一(見中國水資源)。
    社會經濟條件在影響工業布局的社會條件中,工業發展的技術基礎居於重要地位。中國沿海原有的工業基礎對中國工業布局起吸引作用,在今後相當長時期內仍會對工業發展及其布局產生持久的影響。此外,一定地區的人口數量、密度、文化水平、勞動技能和生活習慣等也會對工業布局產生影響。中國沿海人口稠密,就地發展各類工業是十分必要的。沿海大城市多,應考慮發展高檔商品生產,以滿足生活需求。
    中國目前仍以鐵路運輸為主,東部沿海鐵路成網,有利於工業發展;西部鐵路和公路的密度小,交通運輸條件差。隨沿海、沿江河水運的發展,一方麵有助於分流運量,減輕鐵路壓力,另一方麵便於工業靠海,沿江河布局(見中國交通運輸地理)。中國東部擁有工業布局的社會經濟優勢,從而在戰略布局上決定了加快沿海地帶工業發展,向西作技術的梯度轉移的總趨勢。
    工業生產布局的演進中國工業布局在不斷地總結經驗教訓中持續前進。
    1工業布局逐漸趨向或接近原料、燃料產地和產品消費區。中國從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就十分注意工業布局的經濟原則,力求改變舊中國工業集中沿海,嚴重脫離原料、燃料產地和消費區的現象。如建設武漢和包頭鋼鐵聯合企業,擴建太原鋼鐵廠(見武漢市、包頭市、太原市);興建吉林市、太原市、蘭州市等化學工業基地;加強對上海市、無錫市、青島市、天津市等原有紡織基地的改造,建設石家莊市、邯鄲市、鄭州市、西安市、鹹陽市及武漢市等紡織工業中心。
    2從國民經濟發展需要出發,根據各地區的優勢和工業內部結構上的技術經濟聯係,成組布置工業,為建立合理的地域經濟結構創造了條件。如在機械工業中按產品組合配套,成組布局了中國4大電站設備製造基地:在哈爾濱市動力工業區興建了電機廠、鍋爐廠、汽輪機廠;在北京市石景山與首鋼附近,成組安排了重型電機廠、鍋爐廠和第二通用機械廠;在上海市閔行區發展了電機廠、鍋爐廠和汽輪機廠;在四川則由德陽市電機廠、綿竹汽輪機廠、自貢市鍋爐廠組成地區生產體係。又如中國石油化學工業,通過對油、氣資源的順序加工利用,組成了以煉油為中心與乙烯、合成氨、合成橡膠等工業生產相結合的大型石油化工聯合企業,分布在黑龍江省大慶市、北京房山區、山東淄博市及上海金山衛等地。在輕工業係統中,有結合熱電廠組成紡紗、印染、織布聯合體的北京市東郊紡織工業區,在廣東江門、順德發展了糖、紙聯合企業等。
    3合理開發與綜合利用自然資源,保護環境。20世紀50年代以來,開展了對不同的礦產資源組合進行綜合利用的實踐,如包鋼鐵礦伴生稀土礦,攀枝花礦伴生釩鈦,山東淄博同一礦田內的煤、鋁土、石灰石等組合資源,棗莊市的煤—化,大同市的煤—電—建材,邯鄲市、本溪市、太原市的煤—鋼—電—化等不同的綜合利用煤炭資源的地區工業類型。
    伴隨中國現代工業大規模的發展和集聚程度的增長及工業布局的不合理等現象,常引起環境汙染。如吉林鬆花湖河段下的化工區、電廠對鬆花江造成的汙染等。因此,在工業布局中必須遵守保護環境、維護生態係統平衡的原則。如上海金山石油化工總廠從選址開始就重視環境保護,結合所在地區的自然環境,合理布置廠區並正確處理生產區與周圍生活區及農業生產關係,收到了較好的社會經濟與生態效益。
    4在中國各地區適當分布工業生產力,逐步改變了工業偏集沿海的狀況。沿海各省麵積不到國土的12%,但20世紀50年代以前的工業總產值卻占全國77.6%,廣大內地僅占22.4%。即使在沿海地區,工業分布不合理現象也同樣存在。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占全國工業產值的30%,其中上海市就占全國工業產值的23%。以沈陽為中心的遼寧中南部占20%;天津占8.6%;廣州占5%。另方麵占國土麵積45%的西北和內蒙古廣大地區,工業產值僅占全國3%,占國土麵積23%的雲、貴、川和藏,工業產值隻占全國6%。工業分布的畸型狀態嚴重地影響整個國民經濟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正確處理了沿海和內地工業布局的關係。40多年來,內地工業基本建設投資占全國總投資的53%,工業固定資產原值增長64倍,工業總產值增長30倍;在同一時期,沿海工業擁有固定資產原值增長18倍,工業總產值增長19倍。以省區計,內地有9省的工業總產值超過或接近1949年全國工業總產值。即使現在仍較落後的西北5省區,其工業總產值也高出50年代以前全國工業總產值。現在內地已形成了武漢、包頭、太原、攀枝花、大慶、蘭州、大同、葛洲壩、哈爾濱、長春、吉林和豫中、湘中、川中等一大批綜合性或專業性的工業基地。沿海和內地工業總體布局逐步趨向合理。
    主要工業部門結構與工業地理分布特征主要工業部門結構20世紀50年代以前,中國工業部門結構既無體係,又不完整,工業基礎非常薄弱。1949年中國現代工業總產值僅占工農業總產值的17%,不足同期世界工業總產值的1%。在工業總產值中,重工業僅占30%。與50年代以前工業生產水平最高的1936年世界主要國家的主要產品產量比較,當時中國的生鐵隻占世界第12位,鋼占第16位,煤占第7位,棉布占第4位。工業部門構成不合理。
    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1990年積累的工業固定資產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100多倍。工業總產值在工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上升到75.7%;在工業部門內部,輕重工業比例趨向協調,大體各占工業總產值的一半。經過發展和調整,從根本上改善了工業結構、產品結構和技術結構。到1990年,中國一些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在世界同類產品中,煤炭占第1位,原油占第5位,發電量占第4位,水泥占第1位,棉布穩居首位,糖居第6位,農用化肥占第3位,電視機占第1位;1991年鋼產量躍居世界第3位。40年來相繼建立了汽車製造業、飛機製造業、電子工業、核工業、航天工業、石油化學工業、化學纖維工業。具有相當規模的獨立的較完整的工業體係的建立,使中國在經濟上、資源上不再依賴於別的國家。
    主要工業部門的地理分布1能源工業。1990年全國煤保有儲量達億噸,水力資源蘊藏量6.76億千瓦,石油天然氣也勘探出了可觀的儲量。三者在地區分布上雖不平衡,但在某種程度上卻可以相互配合和補充。
    煤炭資源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北。1990年全國煤炭產量10.8億噸;華北地區煤產量4.06億噸,居全國首位。山西一省的產煤量達2.86億噸,是中國目前最大的產煤區;東北3省煤炭產量超1.6億噸,居第2位,其中約半數產在黑龍江省雞西市、鶴崗市等地;華中煤炭產量1.34億噸,居第3位,其中60%以上分布在河南省平頂山市、焦作市等地;西南居第4位,年產1.27億噸,50%以上分布在四川省。開發中的貴州省六盤水市煤炭基地很有前途;華東與西北產量相近,後者自給有餘,前者需從華北大量調入。
    石油開采業是中國重要能源工業之一。多年來原油產量穩定在1.3億噸以上,在中國一次能源構成中石油和天然氣約占1/4。中國已經建成以大型油田為主體、與輸油管線相聯係的煉油工業生產體係。目前天然石油資源開發主要分布在沿海東部陸地。中國最大的油田——大慶油田從1976年起連續多年穩產5000萬噸,通過管道把原油輸到撫順、大連、秦皇島以至北京等大煉油廠加工;勝利油田、華北油田與中原油田的部分原油,經輸油管送到長江沿岸各煉油廠。中國西部內陸除已開發的長慶、玉門、克拉瑪依油田之外,位於青、新、陝3省區的幾大盆地在勘探中已有重大突破,尤其是塔裏木盆地和吐魯番—哈密盆地的油、氣資源及陝甘寧盆地天然氣資源的勘探與開發具有重要意義。在對外合作,利用外國資金和技術開發中國海洋石油方麵也有新進展。渤海、南黃海、南海珠江口、鶯歌海和北部灣等海域內,已探明若幹工業油氣流,並已開始商業開采。1985年以來海上原油產量增長較快。
    電力工業。中國1991年發電量6700億度。全國共有裝機容量在500千瓦以上的水、火電站約3000座。其中25萬千瓦以上的大型電站近100座。50年代以來,按經濟合理的原則建設了一批電力網,以充分利用設備能力,保證供電質量,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東北電力網是中國最大的電力網。網內包括以清河為首的阜新、元寶山、吉林、撫順、雞西等火電站,還擁有白山、豐滿、紅石等大型水電站。東北地區工業發達,電力供應仍感不足。
    華北電力網由河北南部電網、山西電網和京津唐電網聯網形成了以火力發電為主的電力網。唐山陡河電廠及神頭與大同二廠兩大坑口電廠的投產,緩和了京津唐地區的電力矛盾。華東是中國缺電區之一,電力網是由江蘇諫壁電廠、上海石洞口電廠和浙江新安江水電站以及安徽兩淮煤礦坑口電廠組成;華中電力網由湖北葛洲壩和丹江口(見葛洲壩水利樞紐、丹江口水利樞紐)等水電站及河南平頂山、焦作等區域性火電站組成,形成水火並舉的結構。80年代以來,隨著黃河中、上遊及西南地區瀾滄江、紅水河等水力資源的大規模開發,西北電力網已形成了較大的規模,西南能源基地與粵港澳聯結起來的電力走廊到90年代初也已初步建成,90年代末將形成包括滇、黔、桂、粵4省區的南方大電網。
    2鋼鐵工業。1991年中國鋼產量超過7000萬噸,僅次於日本、美國,居世界第3位。已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大、中、小企業相結合鋼鐵工業生產體係。現有鋼鐵企業1200多個,其中年產100萬噸以上大型鋼鐵工業基地11個。除上海、北京、天津3市外,鞍山、本溪、唐山、太原、包頭、馬鞍山、武漢、攀枝花均分布在鐵礦資源附近。全國尚有年產10萬噸以上中型鋼鐵企業35個,9個特殊鋼廠及遍及全國各省、自治區(西藏除外)的小型鋼鐵廠。東北地區的鋼鐵工業基礎最好,50年代前遼寧鋼產量占全國80%以上。50年代以來,東北3省鋼產量增長速度很快,但在全國鋼產量比重中相對下降到20.9%,一向缺鋼鐵工業的西北與西南地區則上升到12.2%。華東地區鋼產量已超過東北,居全國首位,但所需原料要外地支援或從國外進口。
    3化學工業。50年代以來按照加強基本化工,重點發展化肥,積極興建石油化工為主的有機化學工業的部署,化學工業已發展為擁有酸堿、化肥、合成橡膠、合成纖維、合成樹脂、農藥、染料、感光材料、化學試劑等10多個大行業。1990年化學工業總產值約占全國工業總產值的14.7%。硫酸產量1197萬噸,化肥1880萬噸,均居世界第3位。目前中國擁有上海、南京、天津、北京、吉林、蘭州等綜合性化學工業大型基地及大連、太原、廣州、重慶、成都等化工中心。70年代建成大慶、齊魯、安慶、嶽陽、金堂、長壽、瀘州等有機化學工業。
    4機械電子工業。50年代以前僅有少數以分散修配為主的中小型機械廠。4/5以上分布在沿海城市。經50年代以來大規模建設,全國已擁有7.5萬多個企業,職工1579萬人,已經形成一個物質技術基礎較強、門類較多的體係。1990年生產總值近3879億元,占中國工業總產值20.76%。全國基礎工業部門設備擁有量中,約有85%是中國自行製造的,各種設備均具有較高水平。新興的電子工業已經為地球衛星等航天事業提供電子設備。
    50年代以來,全國已建成20多個機械工業集中區,如長江三角洲工業區、京津唐工業區、鄭(州)洛(陽)三(門峽)工業區、陝西關中工業區、湘中工業區、成渝工業區。其他如太原、武漢、昆明、哈爾濱、廣州、包頭等大城市的機械工業也頗為發達。
    5紡織工業。50年代以來紡織工業發展較快,在提高生產能力同時,調順了紡織工業內部結構,形成原料設備基本立足於國內的棉、毛、麻、絲、化纖等門類俱全的工業體係。中國棉紡工業分布較普遍,全國除西藏之外,各省區都擁有規模不等的企業,相對集中在黃淮海平原與長江流域的產棉區(見中國輕紡工業地理)。在畜牧業基地、羊毛產區建立了大批毛紡工業。分布在內蒙古、新疆、青海、甘肅、寧夏等地的毛紡品產量接近全國半數。中國毛紡織工業的分布已從原來11個省市擴展到25個省市,但相對集中在長江以北經濟發達的廣大消費區。麻、絲紡織工業的地理分布基本上與原料資源相一致。以黃麻為原料的分布在錢塘江兩岸、長江三角洲及粵、鄂、桂、川等省。亞麻紡織90%集中於哈爾濱市及其附近。桑蠶絲紡織以長江三角洲居首,生絲產量占全國半數。其次為四川盆地及珠江三角洲。柞蠶絲分布以丹東市、煙台市等地為主,豫西柞蠶產地的南陽市也建有絲織廠。除寧、青、新和西藏外,各省均建立了合成纖維廠、維尼綸廠和人造絲廠。化學纖維產量已占全國紡織原料的20%。目前在中國形成了兩個綜合性紡織工業生產地帶:一是長江地帶,包括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其次是武漢、重慶及其附近;另一地帶是南起青島北至丹東,包括遼東、山東兩大半島及渤海灣一線。其中青島、天津、北京、丹東等皆為多種紡織業的生產中心。此外還有廣州、哈爾濱、太原、蘭州等大城市。
    6輕工業。50年代後建立了手表、感光材料、合成洗滌劑、新型電光源、照相機、家用電器等多種工業企業,成為擁有近50個行業的生產部門。中國輕工業地理分布有3種基本趨向:a.以一般農副產品為原料的麵粉、機米、榨油等食品工業,分布於全國各地;b.利用自然資源及經濟作物為原料的工業,多分布於原料產地,如粵、桂、川的蔗糖,黑龍江、內蒙古及西北地區的甜菜工業;c.利用工業原料生產輕工產品的部門,特別是一些技術水平要求高的輕工業,多分布在經濟基礎好、工藝質量高的大中城市。在各省、市、自治區中,輕工業產值超過800億元的有江蘇(1512億元,居全國第1位)、廣東(1284億元)、山東、浙江、上海等5省市。產值在400~600億元的有四川、河北、遼寧、湖北、河南等5省。300~400億元的有安徽、天津、福建、北京、湖南5省市。
    工業集中區概述中國工業生產的集聚是根據國家的統一規劃,結合各地自然資原、自然條件及工業技術經濟發展基礎和消費市場等關係,在全國一定的地域內形成點、軸組合布局形式,稱之為工業集中區。
    東北地區又可分為3區:
    1以沈陽為中心的遼寧中部地區。擁有黑色、有色、能源、化學及建材等多種礦產資源。區內經濟發達的沈、鞍、本、撫、遼5市之間距離很近。5市區麵積占全省7%,工業總產值卻占全省半數以上。沈陽市是以機械工業為主的綜合性工業城市。鞍山市、本溪市鋼產量約占全國18%,是中國重要鋼鐵基地之一。本溪已形成了煤—電—鋼—建材的聯營。撫順市是重要能源基地。但電力緊張,麵臨改善工業結構任務。遼陽市是5市中唯一以輕工業為主的城市。隨經濟進一步發展,遼中工業集中區將向南擴大,聯接營口、大連等地,組成結構合理、實力堅強的東北工業基地。
    2以吉林市為中心的吉長工業集中區。是中國化學與運輸機製造業中心之一。吉林市為以化肥、染料、電石3大化工為主的工業中心,在開發扶餘油田同時,吉林市又建設了煉油廠和乙烯廠,使化工結構趨於完整。長春市為以運輸機製造為主的工業基地。
    3哈—大—富工業集中區。分布於黑龍江省西南部。哈爾濱市是以機電工業為主的工業中心。大慶市年采油占全國產油量半數,1963年起逐步成為中國最大的綜合性石油化工基地。富拉爾基市是中國最大的重型機器製造業基地。
    華北地區又可分為4區:
    1京津唐工業集中區。中國沿海3個經濟發達地區之一。主要工業產品產量超過全國10%的有鋼、乙烯、汽車、電視機、呢絨等20多項,工業總產值占全國6.7%。區內鋼鐵等重工業布局不合理,其他部門也存在結構鬆散、重複等問題。目前正進行調整。北京市今後將充分利用智力資源條件建立尖端技術工業;天津市重點開發沿海地帶石油化工和海洋化工,同時發揮原有輕紡工業優勢;唐山市在采礦業基礎上發展鋼鐵、建材、陶瓷及輕工業。
    2太原—榆次工業集中區。太原市是由采礦、冶金、機械、化學等幾個工業區組成的大型重工業生產中心。榆次市為新興化纖紡織機械工業城市。
    3大同、平朔—準格爾—神木、府穀能源工業集中區。這一地區探明煤炭儲量占全國半數。目前大同市煤產量居全國首位。平朔大露天礦年產1500萬噸,兩地坑口電站向京津唐供電。隨準格爾、神木、府穀煤田開發,到2000年本區外運煤炭可達3億噸,將成為中國巨大的能源工業集中區。
    4膠濟線工業集中區。有以紡織、機械為主的綜合性工業城市青島市,著名的動力機械工業中心濰坊市,由石油化工、煤炭、冶金、電力、建材等工業部門組成的淄博市,還有冶金、機械、輕紡均較發達的濟南市。
    華東地區沿長江下遊分布兩個工業集中區:
    1以上海市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是中國最大的工業集中帶。輕紡工業在全國居首要地位。在區內沿長江的滬寧線及太湖東岸軸線上,大、中、小城市連綿不斷,實為巨大的工業城市帶。上海是區域核心,綜合性工業基地。輕、重工業產值分別占全國的7.2%和6.5%左右。隨“四化”建設發展,上海繼續對占90%以上產值的冶金、化工、紡織、機械和其他傳統工業部門結構進行調整,發展尖端技術工業,同時加強上海與華東經濟區內原料、能源區域的聯係,促進結構轉化。
    2在沿長江及寧銅(陵)鐵路軸線地帶,組成了馬鞍山市的鋼鐵,銅陵市的有色金屬冶煉,安慶市的石油化工,蕪湖市的電力、造船、食品輕工等工業集中區。
    華中地區又可分為3區:
    1武漢大冶黃石鹹寧工業集中區。分布在長江與京廣線的交通樞紐上,擁有采礦、冶金、機械、化工與輕紡等工業。武漢市以鋼鐵、重型設備製造著稱。目前正在籌建光纖通訊尖端科學技術工業區。
    2河南黃河沿岸工業集中區。豫北有焦作市、新鄉市、濮陽市;隴海線上發展了鄭州市、洛陽市、三門峽市等工業城市,是紡織、機械、電力等工業部門集中區。
    3湘中工業集中區。由集中在株洲市的有色冶金、化工、電力,湘潭市的機電,長沙市的機械、輕紡等工業部門構成中國中部重化工業中心。
    華南地區珠江三角洲工業集中區除廣州市工業具有綜合性特點外,在三角洲內集中發展電子、家用電器、製糖、絲織、食品、造紙等具有全國意義的工業部門,是中國目前發展最快的出口工業品基地和唯一在農產品原料加工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工業集中區。
    西南地區成渝工業集中區,以重慶市為中心的沿長江岸線發展了機械、化學、鋼鐵、造紙、製糖等工業。沿成渝鐵路發展了一係列製糖工業,其中內江市被稱為“甜城”。成都地區為中國西南機械、電子、化學工業中心。
    西北地區以西安市為中心沿隴海線至寶雞發展了關中工業集中區。工業以紡織、機電、製造業為主,西安市為全國著名的紡織和電工城,鹹陽市有電子、棉紡及紡織機械製造業。寶雞市為中國重要的石油化工設備製造中心。
    (魏心鎮王緝慈)
    中國公路運輸中國公路汽車運輸在整個交通運輸中占有特殊地位。在中國東部鐵路和水運都較發達的地區,公路起著輔助運輸作用,承擔短途運輸;在西南和西北地區則擔負著幹線運輸的任務。1949年以前的近半個世紀,全國隻修成13萬公裏公路,其中勉強能通車的僅7.5萬公裏。經40多年建設,至1991年中國大陸公路通車裏程達104萬公裏,公路汽車運輸所完成的貨物周轉量達3441億噸公裏,旅客周轉量為2600億人公裏。全國除西藏墨脫縣外,基本實現了縣縣通公路,有95%的鄉和75%的村都通了汽車,初步形成了以北京為中心,溝通各省省會,連接樞紐站、港口和工礦區、農林牧生產基地的公路網。但公路網的分布,具有明顯的地區差異性。
    1華北地區。平均每100平方公裏土地有公路21.5公裏。公路分布以北京、天津、張家口為中心,交織成網。公路運輸除在鐵路稀少的山區及內蒙古草原地區承擔幹線運輸外,主要發揮溝通城鄉之間的聯係,起著為鐵路、海港集散貨物的短途運輸作用。
    2東北地區。平均每100平方公裏土地有公路12.3公裏。以遼寧密度最高,為吉林、黑龍江兩省的2倍以上。公路運輸在這一地區大部分以承擔各市、縣境內短途運輸為主。公路網分布以沈陽、四平、長春、哈爾濱等鐵路樞紐為中心,沿鐵路向兩側伸展,相互交叉成網。
    3華東地區。平均每100平方公裏土地有21.7公裏公路,公路質量較好。區內公路汽車運輸一般僅起著水運、鐵路的營養線、輔助線作用。但在魯中、魯南、皖南、閩西和贛南等丘陵山區以及蘇北缺少鐵路和水運薄弱地區,常成為當地主要運輸方式。公路中心有濟南、徐州、合肥、南京、上海、杭州、南昌和福州等。
    4中南地區。為中國公路最發達地區。平均每100平方公裏土地有23公裏。公路運輸主要作為鐵路和內河航運幹線的營養線,擔負溝通城鄉的短途運輸任務,為鐵路、水運集散物資。許昌—南陽、南陽—光化、商丘—菏澤、武漢—孟家樓、巴東—石門坎、長沙—重慶、衡陽—貴陽等線為豫、鄂、湘三省主要公路幹線;兩廣及海南主要公路線則有廣州—汕頭、廣州—湛江、汕頭—漳州、海口—榆林等線。鄭州、武漢、長沙、南寧、廣州是全區公路中心。
    5西南地區。公路運輸是區內長途貨物和經濟聯係的主要運輸方式。這一地區公路通車裏程約占全國1/5,公路線網密度低於華東、東北和華北3區,每100平方公裏僅7.6公裏。公路分布以重慶、貴陽、昆明、雅安、成都、拉薩為中心,以成渝、川黔、滇黔、川滇、川藏公路為骨幹,並聯結黔桂、川湘、滇緬、青藏等重要幹線,基本成網。
    6西北地區。公路運輸是這一地區進行區內外聯係的主要運輸方式。目前平均每100平方公裏僅0.035公裏,區內公路分布較均衡,以西安、延安、漢中為中心組成陝西省公路網;以蘭州、銀川、西寧為中心組成隴西公路網;以烏魯木齊、烏蘇、伊寧為中心形成北疆公路網;以庫爾勒、阿克蘇、喀什為中心形成南疆公路網。現已建成通車的獨山子—庫車公路貫穿天山山脈,可使北疆獨山子到南疆庫車之間汽車運輸路程縮短1000多公裏,把南、北疆公路網連成一片。在青海則以格爾木為中心形成柴達木公路網。上述地方性公路網由川陝、甘川、蘭新、西蘭、青藏、新藏等公路幹線組成西北全區公路網。
    (陸心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