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地理

字數:27117   加入書籤

A+A-


    中國古地理各地質曆史時期,中國古地理環境屢經變遷。其中構造輪廓即古構造格局對某些因素起重要的控製作用。
    太古代和元古代古地理
    太古代和元古代係指38億年前至6億年前,即寒武紀以前的地質時期。一般將太古代和元古代的界限置於26億年前。元古代早、中、晚的分界分別置於18.5億年前、10億年前和8.5億年前。
    大氣圈、水圈、岩石圈地球現代大氣圈與太陽係中其他行星的組成顯著不同。目前普遍認為地球現代的大氣圈是地球內部排氣、光化學分解與植物光合作用的產物。有些科學家認為太古代時已具有真正的大氣圈和水圈,從矽質條帶鐵建造的存在以及其他證據來判斷,當時大氣圈是缺遊離氧或幾無遊離氧的,水圈已出現,可能有原始海洋存在。早元古代已有最老的氧化紅層沉積,說明原始的氧化大氣圈可能已出現。中、晚元古代起世界各地台區普遍出現含鐵紅色砂岩(紅層)、高價鐵沉積礦層以及白雲岩為主的碳酸鹽岩沉積,內含豐富的疊層石,說明含氧量不斷增長,已完全具備了氧化大氣圈的條件。地球上最老的、可識別的岩石——鈉花崗岩與片麻岩的混合岩以及綠岩—雜砂岩的出現大約是38億年前,最近有人用離子探針測得世界上最老的岩石年齡為42億年左右。中元古代是地殼發展的重要階段,晚元古代晚期世界上各主要大型穩定地台已最後形成。
    原始生命的出現和發展可分為3個階段:1原核生物的出現。太古代的生命證據包括氨基酸、脂肪酸等生命物質的存在和可鑒別的生物化石。多數學者認為地球上最早具有細胞的生物是原核生物,包括單細胞的細菌和藍藻。在中國太古界的鞍山群(時代約為32~28億年前)中上部發現了一些微古植物化石,可能是中國目前已報道的最早微古植物化石。中國元古代地層中微古植物化石及疊層石較為豐富,主要屬於原核生物藍藻類。2真核細胞的出現。從原核生物向真核生物的轉變,關鍵是必需具備氧化的大氣圈。但究竟何時完成這一進化還不十分清楚,多數人認為約是15~13億年。最近在中元古界長城群串嶺溝組中(年齡約為18億年),發現梭形藻類和某些肉眼可見的炭質膜化石,薊縣群霧迷山組(年齡為14~12億年)發現管狀藻都可能屬真核生物。3後生動物的首次出現。晚元古代晚期出現了大量多細胞海生裸露動物群和小型硬殼動物的先驅。前者首先發現於澳大利亞南部,年齡為6.8億年。在中國相當於震旦紀的地層中,如三峽地區陡山沱組和燈影組、陝南高家山組、遼南長嶺子組中均有發現。此外,晚元古代晚期出現了少量外骨骼(硬殼)的後生動物,如中國南方震旦紀燈影組及其相當層位出現的軟舌螺類、蟲管等化石。中國滇東地區在燈影組之上的梅樹村組已發現大量豐富的小殼動物化石,稱梅樹村動物群(見雲南晉寧梅樹村界線層型剖麵)。
    先寒武係發育概況可分為塔裏木—中朝(華北)板塊和華南板塊兩大地區:
    塔裏木—中朝(華北)板塊這一板塊東部以太古代—早元古代期間固化的中朝(華北)地塊為陸核,西部以晚元古代固化的塔裏木地塊為陸核,後者南麵還有柴達木中間地塊。太古界隻限於兩個陸核區。元古界除上述兩個陸核區外,還包括板塊南緣及兩個陸核區之間的現代昆侖山北坡、阿爾金山、祁連山、北秦嶺(合稱為秦祁昆地槽)及柴達木中間地塊。除震旦紀外,元古界普遍變質,震旦係為淺變質的碎屑岩、碳酸鹽岩及部分冰磧岩。
    塔裏木—中朝(華北)地塊(台)的下太古界以燕山東段的遷西群為代表,屬深變質的麻粒岩和片麻岩類,年齡為36~30億年;上太古界以太行山地區的阜平群、魯西的泰山群、豫西的登封群和東北南部的鞍山群為代表,以各種片麻岩、角閃岩和變粒岩為主,年齡為26~25億年前;早元古代地層分布比太古界廣泛,以山西五台山五台群和滹沱群為代表,前者由巨厚的變粒岩、角閃岩和各種片岩組成,年齡值為23.6億年,相當於早元古代早期沉積。後者為淺變質的碎屑岩、粘土岩和碳酸鹽岩係,厚近萬米,年齡為19億年。早元古代末期發生了呂梁運動,這是中國地史上一次規模巨大、影響很廣的地殼運動。中元古代及晚元古代早期地層分布在華北地台北緣、西南緣及塔裏木地台邊緣,以燕山地區發育最好,自下而上,中元古代早期長城群,碎屑岩為主,時限為18.5~14億年前;中元古晚期薊縣群,碳酸鹽岩為主,常含豐富化石,時限為14~10億年前;晚元古代早期青白口群,砂岩、頁岩及泥灰岩,厚度小,時限為10~8.5億年前。晚元古代晚期,相當於震旦紀時,僅在華北地台東緣、南緣及塔裏木地台北側有震旦係的沉積。華北地台以遼東半島南部發育最好,包括革鎮堡群及金縣群,總厚約5000多米,為碎屑岩及碳酸鹽岩,後者含豐富的微古植物、疊層石及後生動物化石。華北地台南緣以東秦嶺北坡為典型,震旦係總厚約500米,中下部為碎屑岩及碳酸鹽岩,上部羅圈組是一套冰磧泥砂礫岩及冰水含礫砂泥岩。塔裏木地台北側的震旦係主要出露在庫魯塔格地區,總厚約5000米,包含3期冰川沉積,主要為碎屑岩、冰磧岩、火山岩。
    華南板塊這一板塊東部以揚子地台為陸核,至今未發現太古代地層。元古界構成地台的基底、地台南、北緣元古代分別為活動型的東南地槽及南秦嶺地槽。板塊西部為羌塘中間地塊。
    揚子地台的元古界(不包括震旦係),主要出露在地台邊緣,下元古界分布於川中、鄂西以及川西、滇東一帶,以鄂西的崆嶺群為代表,是一套角閃岩相的變質岩係,年齡值早於17億年。中上元古界分布廣泛,經淺變質作用,構成地台的褶皺基底。中元古界以滇東昆陽群為代表,為淺變質的碎屑岩及少量碳酸鹽岩,上部夾凝灰岩,厚逾萬米,屬活動型沉積,年齡為16~9.3億年,大致相當於華北長城群及薊縣群。上元古界出露零星,多為淺變質碎屑岩,具磨拉石沉積特征,如鄂西的馬槽園組、滇東的柳壩塘組,時代大體相當於青白口群。晚元古代晚期震旦紀地層分布廣泛,構成揚子地台的典型蓋層,以長江三峽一帶為典型,下統為蓮沱組和南沱組,分別為陸相砂岩和冰磧岩。上統下部為陡山沱組,主要為碳酸鹽岩夾黑色頁岩,含磷、錳、鐵礦層。上部燈影組為碳酸鹽岩。古揚子板塊直到8.5億年後基底才固結硬化,轉變為相對穩定的地台區。
    東南地槽,元古界(包括震旦係)主要為巨厚的複理石沉積夾火山岩,遭區域變質,屬活動型沉積,地槽狀態一直保持到早古生代。板塊北緣地槽(南秦嶺地槽),元古界普遍為活動型的火山—沉積岩係。
    震旦紀的冰川震旦紀是世界地史上一次大冰期,中國震旦紀時冰川活動亦頗廣泛,大體可分3期,早震旦世的長安組和南沱組,晚震旦世的羅圈組。標準剖麵分別在湘西和桂東北一帶、湖北宜昌三峽及豫西的羅圈。關於震旦紀冰期的成因,目前仍有很多爭議。
    早古生代古地理
    早古生代包括寒武紀、奧陶紀、誌留紀,經曆了2億年左右。
    生物界麵貌和生物地理分區幾乎所有重要的無脊椎動物門類在寒武紀已經出現,寒武紀初期以小殼類為主,其後三葉蟲繁盛,次為腕足類,介形類尚有軟體動物、蠕蟲動物、古杯動物、棘皮動物、苔蘚動物、筆石、床板珊瑚、牙形石等。奧陶紀時無脊椎動物已達極盛,生態分異已很明顯。脊椎動物的無頜類在中奧陶世首次出現(也有報道已知最老的脊椎動物魚化石碎片發現在晚寒武世)。誌留紀末三葉蟲大為減少,筆石大量絕滅,僅有少數單筆石延至泥盆紀,腕足動物的無鉸綱大為衰退,但有鉸綱的石燕貝和小嘴貝繼續發展。誌留紀是陸生、半陸生植物的發展和原始脊椎動物無頜類演變為有頜類的時期。
    綜合3個紀的動物群特征,大致可以分為3個生物地理區:1大體以中天山—西拉木倫河一線以北地區稱天山—興安區(或準噶爾—興安區),寒武紀的三葉蟲可能接近西伯利亞。奧陶紀牙形石為北大西洋型。誌留紀時廣大海域內,分布特殊的腕足動物群,以圖瓦貝為代表,可能代表當時北半球高緯度海域的冷溫水動物區係。2雅魯藏布江以南稱喜馬拉雅區。奧陶紀牙形石為北大西洋型,誌留紀生物群種屬較貧乏,中誌留世含波希米亞地區常見的哈裏斯角石和優角石。3古地中海區。位於上述二區之間。寒武紀動物群屬東方動物群,早寒武世以含萊得利基動物群為代表。奧陶紀是寒武紀的繼續。誌留紀除一些世界性種屬外,含大量地方型分子,筆石為歐洲型。
    下古生界發育概況和加裏東運動分為下列5個地區簡述:
    塔裏木—華北板塊可分為3區:
    1塔裏木—華北地台。華北地台在寒武、奧陶紀經曆廣泛海侵,長期發育濱海至淺海相沉積,大部分地區隻有寒武係和中下奧陶統,而地台西部平涼一帶有中奧陶世的筆石相及晚奧陶世的殼相沉積。奧陶紀中晚期華北地台整體上升,缺失誌留係、泥盆係及下石炭統的沉積。塔裏木地台下寒武統以矽質岩、碳酸鹽岩為主,局部地區有火山岩。其後,海侵擴大,中上寒武統、奧陶係均為正常淺海相碳酸鹽岩沉積。另外在地台西部及北部邊緣發育有早誌留世的濱淺海含鈣質碎屑沉積組合,早誌留世晚期,西部及北部邊緣也均上升隆起。
    2板塊南緣的秦祁昆地槽。其北部為祁連山地槽,下古生界厚達2萬米,為泥砂質複理石、碳酸鹽岩、火山岩,基性、超基性岩斷續地成為帶狀分布,構成綠岩帶,為典型的活動型沉積。誌留紀末祁連山地槽褶皺升起,形成祁連山加裏東褶皺帶。地槽南部北秦嶺、昆侖山地槽,下古生界厚數千米,屬活動型沉積,為變質岩係夾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等。昆侖山地槽介於塔裏木—華北板塊及華南板塊之間。
    3板塊北緣地槽區。主要出露在內蒙古昭烏達盟、吉林中部及北山一帶,下古生界為冒地槽型沉積,有砂岩、板岩、矽質岩及灰岩。北山地區奧陶係、誌留係發育有火山岩、火山碎屑岩。
    華南板塊可分為3區:
    揚子地台及東南地槽。東南地槽在加裏東運動後形成加裏東褶皺帶,合並於揚子地台,習慣稱華南地區。早古生代自北而南依次分為穩定地台型的揚子區(揚子地台),過渡類型的江南區及活動地槽型的東南區(東南地槽),表現為陸表海、邊緣海及島弧海的大陸邊緣的完整連續變化。揚子區下寒武統以鈣泥質沉積為主,普遍含炭質頁岩,中上統以碳酸鹽岩為主,可夾石膏、鹽類及紅色岩係。奧陶係為淺海和半隔絕的小型靜水盆地,生態分異為筆石頁岩相及殼質灰岩相,混合或交替出現。至早誌留世形成大型滯流盆地,其後海侵擴大成為正常淺海沉積。中誌留世後,除地台北部邊緣及滇東外,地台整體上升,因而上誌留統沉積僅限於滇東。江南區寒武係為黑色頁岩、灰岩,奧陶係為筆石頁岩相,晚奧陶世晚期部分為複理石沉積,早誌留世後褶皺上升。東南區寒武、奧陶係均為巨厚的複理石沉積,誌留係海侵範圍僅限於湘、粵、桂和浙皖地區,為巨厚的碎屑岩沉積(部分為筆石頁岩相)。誌留紀晚期,除欽防海槽延續至泥盆紀的殘留海槽外,其餘均褶皺上升,形成加裏東褶皺帶。板塊南部仍為羌塘中間地塊。
    板塊北緣地槽區。主要出露在中、南秦嶺一帶,為冒地槽沉積,寒武係為碳酸鹽岩、炭質頁岩、矽質岩。奧陶係為淺變質岩和碳酸鹽岩。誌留係在南秦嶺,中下統以碎屑岩、板岩為主夾少量筆石頁岩相,上統為介殼碎屑沉積。昆侖山地槽仍為活動型沉積。
    哈薩克斯坦中間板塊、西伯利亞板塊南緣—天山興安地槽哈薩克斯坦板塊在中國僅出露一小部分,其南緣的地槽區與西伯利亞板塊南緣地槽區合稱天山—興安地槽區。此區位於中天山—索倫山—西拉木倫河—延吉一線以北地區,下古生界為活動型的地槽沉積,寒武係主要為矽質岩、白雲岩、灰岩、泥頁岩,並含有火山岩。東北北部厚度較大,常遭變質。奧陶係分布零星,多已變質,主要是砂泥質及碳酸鹽岩、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厚數千米。誌留係厚度亦達數千米,火山岩發育,主要為複理石碎屑岩沉積。
    岡底斯—拉薩中間板塊(岡瓦納大陸)以念青唐古拉元古界變質岩基底為陸核。如滇西保山等地,寒武係為數千米厚的淺變質砂質岩、矽質岩及碳酸鹽岩。奧陶係為厚度較大的類複理石碎屑沉積。誌留係發育齊全,總厚千米以上,除中統上部為殼相外,其餘主要為筆石頁岩相。
    印度板塊(岡瓦納大陸)喜馬拉雅山脈主幹是前寒武係變質岩。僅在少數地區覆蓋有早古生代地層,屬地台型沉積。寒武係下部為板岩夾石英岩,上部為碳酸鹽岩及砂頁岩。奧陶係主要為灰岩、細砂岩、頁岩。誌留係底部為砂岩,中部為含筆石黑色頁岩,上部為灰岩及頁岩。
    誌留紀末期的地殼運動是早古生代地殼運動最強烈時期,狹義的加裏東運動即指發生於此時期的地殼運動。這次運動在中國稱廣西運動或祁連運動,使祁連山地槽及東南地槽褶皺升起成加裏東褶皺帶。
    晚古生代古地理
    包括泥盆紀、石炭紀和二疊紀,共經曆了1.7億年。加裏東運動的結果使海域縮小,陸地麵積擴大,為動植物向陸地遷移提供了有利環境,陸生植物第一次繁盛,首次形成全球性的重要煤期,並出現不同的植物地理分區。脊椎動物中魚類繼續發展,出現了兩棲類、爬行類,完成了登陸的重要演化步驟。晚古生代的生物界形成了陸生植物、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的三足鼎立。華力西運動使天山—興安地槽褶皺上升。秦嶺昆侖地槽大部分也已褶皺上升,部分仍保持地槽狀態直至三疊紀。華南板塊西緣的三江地槽在華力西運動後部分已褶皺上升,部分仍保持地槽狀態。
    生物界麵貌和生物地理分區按泥盆、石炭、二疊3紀分述生物界簡況:泥盆紀是脊椎動物飛躍發展的時期,魚類特別繁盛。最老的四足動物,原始兩棲類化石魚石螈發現於晚泥盆世。至石炭、二疊紀兩棲類已達到極盛時期。晚石炭世出現最早的爬行類化石。誌留紀末期出現了最早的以裸蕨植物為代表的第一批陸生植物,這是植物發展史上的大進化。泥盆紀早、中期裸蕨植物仍占統治地位,但中期石鬆植物及節蕨類已很發育;晚期出現新型的真蕨類。至此喬木狀植物已占相當優勢,開始出現小規模的森林,並形成可采煤係。晚石炭世至早二疊世石鬆類、節蕨類和真蕨類空前繁盛,與之伴生的有種子蕨和科達類。晚二疊世石鬆、真蕨、種子蕨和科達類大為衰退,而能適應幹燥寒冷氣候的裸子植物中的銀杏、蘇鐵和鬆柏類相繼出現。晚古生代時珊瑚、腕足、菊石和類十分繁盛。二疊紀末期四射珊瑚、類、腕足動物大部分類群、三葉蟲、海雷和許多苔蘚蟲相繼絕滅,出現新的類群,標誌著新時期的開始。
    下麵按植物、動物分述晚古生代的生物地理分區:
    植物地理分區泥盆紀至早石炭世植物分區還不明顯。晚石炭世後,一般可分為3區:熱帶亞熱帶植物區,在中國主要分布在天山—興安嶺地槽以南、雅魯藏布江板塊縫合線以北的廣大地區。大羽羊齒是該區的重要代表,又稱華夏植物區,中國大部分地區屬此區。溫帶植物區,又稱安加拉植物區或通古斯植物區,匙葉是該區的重要代表,中國天山—陰山以北地區屬此區。以溫涼氣候為代表的岡瓦納植物區,舌羊齒為重要代表,中國雅魯藏布江板塊縫合線以南地區屬此區。
    動物地理分區基本上與早古生代相似。最北部仍為天山—興安區。泥盆紀時生物群分異度低,常見小型單體珊瑚,石炭紀時珊瑚不很發育,早二疊世既有大量冷水型底棲動物,又有豐富的暖水動物,具混合色彩。最南部的分區界限比早古生代稍北移至班公錯—丁青—瀾滄江一線,此線以南為岡底斯—喜馬拉雅區。早泥盆世生物群大量發育西歐型分子,而極少地方分子,晚石炭世至早二疊世含有寬鉸蛤等冷水動物群。介於上述二區之間為古地中海區。泥盆紀生物群基本上屬舊世界區係,但發育有大量地方性科屬。早石炭世以上揚子古陸為界,東西二側生物群有所差異,東側地方型種屬較發育。二疊紀時古地中海區仍發育暖水型動物。
    上古生界發育概況按華北—塔裏木板塊、華南板塊等5板塊分別簡述:
    華北—塔裏木板塊可分為3區:
    1華北—塔裏木地台。華北地台晚石炭世開始沉積,上石炭統為海陸交互相含煤沉積,厚度不大。二疊紀後發生海退,此後不再遭受海侵。二疊紀早期為含煤沉積,晚期為幹燥氣候下的紅色內陸盆地沉積。地台西緣鄂爾多斯西側的拗陷帶下降較快,石炭係厚度有時可達東部的10倍。塔裏木地台周緣,泥盆係為陸相紅色碎屑岩,偶有海相夾層。下石炭統全為海相碳酸鹽岩沉積,缺失早石炭世早期地層。二疊紀時為陸相雜色碎屑岩、玄武岩,厚度千餘米。祁連山褶皺帶泥盆係為陸相紅色粗碎屑岩,早石炭世海水重新侵入,以濱海及潟湖相沉積為主,晚石炭世發育有海陸交互相的含煤沉積。二疊係為內陸盆地沉積。
    2板塊南緣的秦嶺—昆侖地槽。泥盆紀時昆侖山一帶為一套厚度巨大的複雜岩係,由於枚岩、片岩及少量灰岩組成。北秦嶺泥盆係僅有中上統。為具複理石韻律的變質泥砂質沉積,夾灰岩和菱鐵礦,局部含中基性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石炭係昆侖山一帶為基性至中性火山岩、矽質岩、碎屑岩及碳酸鹽岩,總厚2000~8000米,與下伏地層常為了整合接觸。秦嶺北側(山陽—桐城以北)二疊紀為厚達7000米的板岩、礫狀灰岩。昆侖山、巴顏喀拉山一帶,主要為碎屑岩、火山碎屑岩、碳酸鹽岩,為典型的複理石,厚度百餘米至萬米,華力西運動後,除部分仍保持地槽狀態直至三疊紀外,均已結束地槽狀態。
    3板塊北緣地槽區。主要出露在內蒙古、吉林中部一帶。泥盆係為變質砂岩、砂岩、頁岩夾板岩、灰岩。石炭係為碳酸鹽岩、碎屑岩夾陸相火山岩。二疊係以碎屑岩(海陸相均有)夾灰岩、酸性熔岩。
    華南板塊可分為3區:
    1揚子地台。泥盆紀時地台主體升出海麵,海侵範圍限於滇黔桂地區,下泥盆統大多為陸相—濱海淺海相碎屑到泥灰質沉積,中晚泥盆世岩相分異明顯,由黔桂至湘粵、鄂西直至蘇浙皖地區,依次為正常淺海相、以碳酸鹽岩為主變為海陸交互相、以碎屑岩為主及完全陸相的紅色碎屑岩沉積。早石炭世的岩相分異大體類似於泥盆紀。晚石炭世海侵範圍更大,至早二疊世早期是本區海侵最大的時期之一,淺海碳酸鹽岩廣泛發育。晚期岩相自黔桂向東至湘、鄂一帶由淺海相灰岩漸變為常含燧石結核的灰岩,矽質成分增多,再東至蘇、浙、皖、閩等地變為矽質頁岩及碎屑岩為主。早二疊世末,本區發生東吳運動,普遍上升,在西部還發生了大規模的基性火山噴發,稱“峨眉山玄武岩”。東吳運動使本區晚二疊世早期廣泛發育陸相至海陸交互相含煤沉積,海水較深地區以灰岩為主,底部夾含煤沉積,西部地區仍有玄武岩噴發。晚二疊世後期本區又發生新的海侵,大致分為二種岩相:一種以灰岩為主,一種以矽質頁岩、矽質岩為主,西部及東南沿海閩西等地仍發育有陸相含煤沉積。
    2板塊北緣海槽區。主要出露在南秦嶺一帶,上古生界基本為穩定淺海碳酸鹽岩沉積。昆侖山地槽的上古生界見塔裏木—華北板塊南緣地槽區。
    3板塊西緣地槽區。主要包括金沙江、瀾滄江、怒江和川西等地,泥盆係為碳酸鹽岩、變質岩及砂岩,石炭係為碳酸鹽岩和碎屑岩夾有含煤沉積。下二疊統為灰岩夾矽質岩、板岩、礫岩或玄武岩,上二疊統為灰岩、基性火山岩夾碎屑岩。
    哈薩克斯坦中間板塊、西伯利亞板塊南緣—天山興安地槽上古生界主要為海相碎屑岩,伴隨有大量中基性、中酸性火山噴發岩夾部分灰岩及陸相夾層,厚度大,岩性變化劇烈,少部分變質,地層多為不整合,植物屬安加拉植物群,與西伯利亞相同(哈薩克斯坦板塊與西伯利亞板塊在石炭紀時已並合,形成安加拉古陸)。早二疊世末或晚二疊世初,西伯利亞板塊與塔裏木—中期板塊拚合,地槽褶皺升起,晚二疊世普遍出現陸相砂礫岩及中酸性大陸噴發。
    岡底斯—拉薩中間板塊(岡瓦納大陸)泥盆係為碳酸鹽岩夾有碎屑岩、矽質岩等岩石,生物群缺少華南常見屬種。石炭、二疊係為碳酸鹽岩、碎屑岩及火山岩。石炭紀已多處發現冰海相的雜礫岩,並含有寬鉸蛤等冰水動物群。近來滇西一帶下二疊係發現似瓦岡貝等重要腕足類群,說明本區屬岡瓦納大陸北側陸緣帶。
    印度板塊(岡瓦納大陸)喜馬拉雅海槽泥盆係為正常淺海沉積,下統為筆石頁岩夾灰岩,中上統為石英砂岩或灰岩,含底棲生物化石,生物群性質與華南有一定差異。石炭係為巨厚的碎屑岩夾少量泥灰岩,局部變質,晚石炭世初期以含有冰水沉積為特征,所含腕足動物與岡瓦納大陸上類似。本區缺失上二疊統,下統主要為頁岩、粉砂岩、砂質頁岩、生物碎屑灰岩,除含有舌羊齒為代表的岡瓦納植物群外,還含有冷水動物群。從石炭、二疊係的沉積及生物群特征都說明喜馬拉雅地區當時應屬岡瓦納大陸。
    聯合大陸(泛大陸)的形成及其古緯度晚古生代初期,北半球存在古歐美板塊、古西伯利亞板塊、古哈薩克斯坦板塊、古中國板塊(塔裏木—中朝板塊、華南板塊等)和南半球的岡瓦納大陸(地塊),各板塊之間又被大洋盆地分隔。晚古生代期間古歐美板塊與古西伯利亞板塊的碰撞導致烏拉爾地槽褶皺升起(哈薩克斯坦先與西伯利亞板塊並合),古西伯利亞板塊與古中國板塊的拚合使中亞地槽褶皺上升,至此北半球幾個大陸已聯合形成勞亞大陸,同時岡瓦納大陸與歐美板塊拚接,致使萊茵華力西(海西)地槽、阿帕拉契亞地槽褶皺上升,歐美大陸和岡瓦納大陸連接在一起,因而到二疊紀末期形成巨大的聯合大陸,又稱泛古大陸。陸生獸孔類爬行動物在南非、印度、東歐和中國新疆北部的普遍分布是聯合大陸的有力佐證。根據古地磁資料所繪製的各大陸分布圖表明,古北美與古歐洲在晚古生代的大部分時間內位於赤道附近及低緯度地區。歐亞大陸與岡瓦納大陸之間的特提斯海區(古地中海區)也位於同樣位置,均屬熱帶、亞熱帶或幹燥氣候帶,生物礁、含煤沉積、蒸發岩及紅層發育,植物群為華夏植物群。中國測得的二疊紀晚期華北地台處於北緯14.8°,古西伯利亞石炭、二疊紀時位於北緯40°~50°,西伯利亞通古斯盆地測得石炭紀古地磁為北緯50°。西伯利亞與中國北部地區發育安加拉植物群,代表溫帶氣候。南半球的岡瓦納大陸正處於中、高緯度區,因而在下石炭世、上二疊世廣泛出現大陸冰川作用。石炭、二疊紀存在冷水動物群和舌羊齒植物群,正是反映了中、高緯地區的溫涼和極地氣候帶的環境。
    中生代古地理
    包括三疊紀、侏羅紀、白紀,共經曆了1.65億年。中國中生代時期有二次較重要的地殼運動(印支運動和燕山運動),陸地麵積擴大,海域麵積相對縮小,全國出現東高西低、北高南低的地勢;氣侯轉趨溫暖;植物繁茂,動物種類豐富。
    生物界麵貌和植物群的氣侯分帶接三疊、侏羅、白3紀簡述。
    爬行類的興衰,鳥類、哺乳類的興起中生代爬行動物幾乎占居了各種生態領域。最早的海生爬行動物魚龍類出現於三疊紀,最早飛行的爬行動物翼龍類出現於侏羅紀。恐龍自晚三疊世開始出現後,到侏羅、白紀已成為地球上的統治者。最早出現的鳥類為晚侏羅世的始祖鳥,具有爬行類和鳥類過渡的特征。最古老的原始哺乳類出現於晚三疊世,白紀初次出現有袋類和有胎盤類的祖先。
    裸子植物的時代及被子植物的興起三疊紀開始,裸子植物中的蘇鐵、鬆柏、銀杏日趨繁盛,並居於中生代的主導地位。早白世晚期出現被子植物,後迅速廣布各大陸,逐漸取代了裸子植物而居統治地位。
    無脊椎動物的更替中生代無脊椎動物中的軟體動物迅速發展,並居於主導地位,尤其是菊石、箭石和雙殼類最為重要。此外,有孔蟲、海膽、六射珊瑚、腕足類等也很繁盛。淡水陸生無脊椎動物以葉肢介、介形蟲、雙殼類、腹足類最為繁盛。
    早、中三疊世時植物的氣候分區不甚明顯,晚三疊世大致以昆侖—秦嶺—大別山為界可分成南北2區:北方為擬丹尼蕨—貝爾瑙蕨植物群,代表大陸性亞熱帶氣候。南方為網葉蕨—格子蕨植物群,代表海洋性熱帶—亞熱帶氣候。早、中侏羅世時北方為錐葉蕨—擬刺葵植物群,其中銀杏類極為繁盛,代表溫暖潮濕的溫帶氣候。中國南方為錐葉蕨—毛羽葉植物群,反映熱帶—亞熱帶潮濕氣候。在中國西北還有一個不寬的幹燥帶。早白世時北方區內植物繁茂,銀杏類仍很繁盛,鬆科、羅漢鬆科和海金沙科植物特別發育,並形成豐富煤礦,反映氣候溫暖而潮濕。南方區內銀杏類極少,克拉梭粉和沙草蕨孢相當豐富,多為紅色沉積,且常夾有岩鹽、石膏等礦產,反映出當時氣候較炎熱幹旱。
    印支運動對中國古地理格局的影響下三疊紀中國北部由於天山—興安嶺地槽在古生代末已褶皺升起,使塔裏木—華北地台與西伯利亞地台連為一體,成為陸相沉積區。南部仍廣泛發育海相沉積,構成“南海北陸”的格局。三疊紀中晚期的印支運動引起中國南方的大規模海退,中國除西藏、青海南部、華南部分地區及東部沿海個別地區外,普遍上升為陸,基本結束了南海北陸的格局。自侏羅紀起,以大興安嶺—太行山—雪峰山為界,此線以東的沿海地區構造運動強烈,並伴有大量岩漿及火山活動。此線以西為穩定的大型內陸盆地。中國長期以來南北方向的差異轉化為東西方向的差異。中國侏羅紀古地理輪廓可分為東部的沿海火山活動區,西部大型內陸盆地區及青藏海相沉積區。海侵主要限於青藏和台灣地區,黑龍江東部、湘粵一帶也有短期的海侵波及。白紀總的古地理輪廓與侏羅紀基本相似。
    三疊紀發育概況按北方陸相和南方海相2區簡述。
    北方陸相沉積區區內發育一係列內陸盆地,如鄂爾多斯盆地(陝甘寧盆地)、山西盆地、準噶爾盆地等。下三疊統及中統下部主要為棕紅色碎屑岩,產著名的水龍獸—肯氏獸動物群。中統上部及上統為灰綠色含煤、含油砂頁岩組合。東北東部地區上三疊統發育厚度巨大的火山岩係。
    南方海相沉積區東部為穩定型海相沉積區,下三疊統為濱海相至淺海相沉積。中統下部為鹹化海沉積,含石膏及鉀鹽等,上部為正常淺海沉積。上統為濱海相、海陸交互相至陸相沉積。東部三疊係地層最厚可達5000米,是穩定沉積區內拗陷較強的地區。西部除喜馬拉雅地區南部為穩定型沉積外,基本上是活動型沉積。該區構造複雜,斷裂及火山活動強烈。三疊係以砂泥質複理石建造為主,岩相變化顯著,沿主要斷裂常有混雜堆積。喜馬拉雅海槽北部三疊係發育複理石板岩和含放射蟲矽質岩,並有火山岩,厚萬餘米。南部主要為灰岩和碎屑岩沉積,厚1500米左右。
    侏羅、白紀發育概況分3區簡述:
    東部沿海火山活動區本區是中生代環太平洋沿海火山活動帶的一部分,構造運動強烈,火山活動頻繁,火山岩係十分發育。侏羅係除台灣、黑龍江省東部、湘、粵一帶少數地區為海相及海陸交互相沉積外,大部分地區以陸相沉積岩、火山碎屑岩為主,下侏羅統可普遍發育含煤沉積,中侏羅統部分地區仍可發育含煤沉積,但大部分地區以紅層為主,至上侏羅統火山岩係更為發育,是火山活動鼎盛時期。白紀的地史特征是侏羅紀的延續,但主要沉積區和岩漿活動範圍有向東轉移的趨勢。在侏羅紀後期至白紀初期,逐漸形成一係列北北東向的大型斷陷盆地。自北向南依次為鬆遼盆地、華北盆地、蘇北盆地和江漢盆地,構成中國東部4大盆地。大慶油田就位於鬆遼盆地的白紀地層裏,其他3個盆地白紀均不含油氣藏。鬆遼盆地的白係主要為暗色或夾雜色的有機岩和碎屑岩組成,以淡水湖泊相為主,河流相為次,不含火山岩係,總厚可達5000~7000米。華北盆地白係下部為湖泊沉積夾火山岩,上部為淺湖相紅色碎屑岩,總厚3000多米。蘇北盆地白係為淺湖紅色碎屑岩沉積,晚期夾薄層膏鹽及火山岩,總厚近2000米。江漢盆地早白世為紅色粗碎屑岩沉積,屬河湖相,晚白世則以紅色碎屑岩沉積為主,頂部夾膏鹽層,屬淺湖—鹹化湖相,總厚近4000米。
    西部大型內陸盆地本區為穩定內陸盆地沉積,無火山活動。大體以昆侖—秦嶺為界分為西北部和西南部。前者有鄂爾多斯(陝甘寧)、吐魯番、柴達木、準噶爾等盆地,以鄂爾多斯盆地最為發育。上述盆地下侏羅統為紫紅色、灰綠色、黃綠色粉砂岩、泥岩組成,有的底部夾煤線及炭質頁岩。中侏羅統大都是含煤地層,是中國具有工業價值的主要含煤層位,中侏羅世晚期出現雜色層。白係普遍出現紅層和礫宕,主要為紅色及雜色砂岩、泥岩及礫岩,後者有川滇盆地。侏羅係除四川盆地的北部和東北部的邊緣地帶下侏羅統為含煤沉積外,幾乎全部為紅層,主要由紫紅色、磚紅色、雜色砂岩、泥岩、泥灰岩組成。白係仍為紅色地層,為紫紅色、雜色泥岩、砂岩夾礫岩、泥灰岩、石膏及含鹽、含銅層。
    海相沉積區侏羅、白紀的海域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南部、滇西和新疆西南部邊緣。海域南部為喜馬拉雅海槽,侏羅、白紀時南部珠穆朗瑪峰地區仍為穩定型的細碎屑岩及碳酸鹽岩沉積,北部雅魯藏布江地區為活動型的碎屑岩及複理石沉積,並伴有基性—中基性岩漿噴發。海域北部藏北、青南等地侏羅、白係也為穩定型的淺海至濱海碎屑岩及碳酸鹽岩沉積,白係還夾有陸相沉積,且局部具中酸性火山岩。滇西侏羅、白係為紅色沉積,主要為陸相、海陸交互相碎屑岩夾泥灰岩。除特提斯海域外,黑龍江東部、湘粵一帶侏羅紀時也有短期海侵波及發育海相和海陸交互相沉積。
    白紀末生物的大量絕滅白紀末期和新生代初期之間生物界發生突變現象,在中生代稱霸於大陸和海洋中的恐龍和菊石等門類在白紀末絕滅。生物突變的原因可能是綜合因素造成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大陸的升起,陸緣淺海的撤退,氣候降溫,隕石衝擊,大陸的解體,生物生存競爭和特化。
    新生代古地理
    新生代是地質曆史發展的最新階段,約開始於6500萬年前,延續至今。包括第三紀(r)和第四紀(q),第三紀占新生代的絕大部分時間,第四紀則為最近的180萬年。
    第三紀分為老(早)第三紀(e)和新(晚)第三紀(n)。老第三紀進一步分成3個世:古新世(e1)、始新世(e2)、*漸新世(e3)。新第三紀分成2個世:中新世(n1)和上新世(n2)。新、老第三紀的界線為2600萬年左右。
    第四紀分為更新世(qp)和全新世(qh),更新世又分成早、中、晚3個世,分別以q1、q2、q3表示,習慣上q4代表全新世。第四係的底界爭議較大,本文采用以180萬年為界,是目前較為普遍的劃分。中國第四係陸相的下限一般置於泥河灣組及其相當層位之底部。
    中國新生代古地理明顯受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與亞洲大陸間相對運動的控製,古地理麵貌逐漸與現代接近。新生代氣候分帶明顯,氣溫逐漸變冷,老第三紀氣候溫暖,熱帶範圍寬;新第三紀轉涼,熱帶植物南遷;更新世冰川活動廣泛,全新世氣候轉暖。新生代生物界逐漸向現代生物麵貌發展;古人類的出現和不斷進化及人類活動則是新生代的又一重要特點。
    第三紀古地理第三紀古地理生物界概貌和氣候分帶及植物地理分區第三紀生物界的主要特征是爬行類的大規模衰落、哺乳動物的大量發展和被子植物的極度繁盛。老第三紀生物有較多的古老色彩,新第三紀則逐漸近似現代生物麵貌。
    第三紀哺乳動物尤其是有胎盤哺乳動物(真獸類)的輻射演化,不僅在陸上、而且向海洋和空中發展。第三紀時歐亞、北美、非洲的哺乳動物有相同的類型,表明大陸間有陸橋相連,如上新世,中國和歐美均廣泛分布三趾馬動物群,原產北美的駱駝此時也移入亞洲,表明此時歐亞、北美大陸互相勾通。
    第三紀時裸子植物,如蘇鐵、銀杏類隻剩少數屬種,鬆柏類也明顯衰退。僅保留在高山地區和低溫帶,而被子植物尤其是現生屬、種大量興起。
    第三紀植物有明顯的分區現象,可劃分為3大植物地理區:泛北極植物地理區(又名北方植物地理區)、熱帶植物地理區和南極植物地理區。中國橫跨泛北極和熱帶2個植物區,這2個植物區隨地史發展和氣候變化,分布範圍不斷移動,植物群麵貌也不斷更替。
    中國老第三紀時期可以分為4個氣候帶:1溫帶針葉、落葉闊葉混交林帶,分布於東北、華北北部及內蒙古北部,屬西風盛行地區。2北亞熱帶幹、濕交替針、闊葉混交林帶,分布於華北中部、南部和內蒙古南部等,屬於亞熱帶高壓帶。3中亞熱帶針、闊葉混交林及疏林草原帶,分布於中國南方約北緯24°以北地區及西北地區,為東北信風盛行帶。4南亞熱帶幹、濕交替帶,為常綠、落葉、闊葉混合林區。本區包括台灣、閩南等約北緯24°以南的地區。
    中國新第三紀氣候大致可分4區:1東部濕潤季風區。由東北至南海為溫帶季風氣候向熱帶氣候過渡,植被由東北、華北的針、闊葉混交林至華中為落葉闊葉林,華南為針、闊葉混交林,西南為常綠闊葉林,南海島嶼為常綠灌叢帶。2中部濕潤不足的地區。主要分布於內蒙古、陝甘等地,北部氣候幹旱為草原型,南部為森林草原型。3西北幹燥的荒漠、半荒漠區。位於大陸最內部,山地坡地有森林存在,北部半荒漠,南部荒漠占優勢。4青藏高原氣候區,以旱生灌叢及森林草原為主,北部以森林、灌叢為主,唐古拉山以南的高原部分,低坡呈針、闊葉混交林。山區垂直分布明顯。
    第三紀古地理概貌及喜馬拉雅運動對中國古地理格局的影響第三紀喜馬拉雅運動波及全國,由於它發生在第三紀中期,不僅導致上、下第三係之間普遍存在不整合,而且早、晚第三紀的古地理輪廓及自然景觀等均有明顯不同。中國第三紀可以賀蘭山至龍門山一線分為東、西兩大部分。
    1老第三紀初期。中國大陸東為太平洋,西南為特提斯海包圍,現今世界上最高的喜馬拉雅山當時還在海麵以下,為特提斯海東段部分,塔裏木西南緣位於特提斯海北緣,仍遭海侵影響(見塔裏木盆地);台灣還是太平洋海槽部分,渤海、黃海、東海西部、南海北部均處於陸地狀態,太平洋的海泛常侵入沿海的凹陷盆地。大陸上發育有大小不同、成因各異的各種盆地。老第三紀初期氣候和降水量均較現今為高,溫暖而濕潤地帶較寬廣。
    始新世晚期開始的喜馬拉雅運動導致中國古地理麵貌的重大改變。隨印度大陸向北擠壓,與歐亞板塊拚接,特提斯海東段封閉,喜馬拉雅山北坡開始升起,大陸內部的海侵也從此結束。中國東部地區在喜馬拉雅運動期間,許多小型盆地相繼升起,結束沉積曆史,大型斷陷盆地也在老第三紀末期升起。
    2新第三紀。青藏高原大麵積抬升時期,中新世北坡沉積很少,上新世時期北坡吉隆地區為河湖碎屑沉積,分布有高山櫟植物群,估計當時海拔約達2500米。西北地區的昆侖山脈、天山山脈、祁連山脈等受喜馬拉稚運動影響產生斷塊隆起,在山前凹陷、盆地邊緣堆積很厚的磨拉石沉積,差異升降在晚第三紀表現明顯,由於主壓引力為南、北向的,導致東西向明顯延伸的山係與盆地相間的形態。中國東部隆起區在新第三紀又形成一係列新的小型斷陷盆地,而大型斷陷盆地內部分異減弱,以整體下沉為主,盆地範圍擴大;東部沿海從長白山區(見長白山脈)經渤海至郯廬斷裂兩側到浙、閩、粵沿海直至海南島,在上新世時期以玄武岩為主的噴發活動強烈,均有大片熔岩分布。隨日本至台灣島弧與亞洲大陸的逐步分離,黃海、東海、南海等一係列邊緣海逐步形成。台灣中央山脈在上新世時升起,雷瓊地區遭海侵,海南島此時脫離大陸(見台灣島,雷州半島,瓊州海峽)。
    新第三紀大陸性氣候增強,形成季風環流形勢,對中國東部沿海影響較大,由東向西,由濕潤季風森林向幹旱生境的草原型、半荒漠、荒漠型過渡,青藏高原向高寒氣候發展。至第三紀末期,古地理麵貌已與現代接近。
    下第三係沉積特征與分布中國下第三係除台灣、塔裏木西南緣及喜馬拉雅地區為海相外,其餘均為陸相。
    1中國東部。台灣屬太平洋海槽部分,在中央山脈有淺變質海相砂泥質沉積,火山岩及硬砂岩不發育。早第三紀時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均處於大陸狀態,為東部沿海地區。大陸上自東部沿海向西拗陷與隆起相間,近北東向排列。當時地勢起伏不大,但拱曲、斷裂活動強烈,隆起區有小型斷裂盆地、拗陷區為大型斷陷盆地,內部差異升降明顯。根據其所處地理環境、古氣候等不同,自北至南分成如下4類:第1類為北部暖溫帶潮濕含煤盆地,分布於東北大部和內蒙古東北部,沉積以暗色碎屑岩為主,含有重要煤係及油頁岩,如撫順盆地。第2類為暖溫帶至亞熱帶幹濕相間盆地,包括華北盆地及其周圍隆起帶上的小型凹陷和內蒙古東南部、東北南部等。沉積以暗色有機岩係與紅色碎屑岩交替。第3類為亞熱帶幹旱氣候斷陷盆地,包括長江以南、南嶺以北廣大地區的眾多小型斷陷盆地,普遍發育含膏鹽的紅色岩係,如江漢盆地、南雄盆地。第4類為南部亞熱帶含煤盆地,主要為南嶺以南地區,早期以紅色碎屑岩為主,局部夾石膏,中、晚期以暗色岩為主,含油頁岩及煤層,如廣東茂名盆地、廣西百色盆地等。
    2西北地區。由北至南盆地與山係相間,早第三紀時地勢差異不大,處於準平原狀態,主要有準噶爾、塔裏木、柴達木、西寧臨夏盆地等。盆地內部差異升降不明顯,一般自盆地邊緣向中心厚度減薄,除準噶爾盆地外,多為紅色碎屑沉積,常含石膏、鹽類。塔裏木盆地西南緣為海相沉積,在和田、阿克蘇一帶為海陸交互相沉積,在此以東為陸相,西南緣的海相可能為正常淺海與鹹化潟湖交替。
    3西藏地區。藏北地區早第三紀氣候濕潤,盆地內湖沼發育(見羌塘高原),喜馬拉雅地區在第三紀早期為典型淺海相沉積。雅魯藏布江地區第三紀早期為地槽型沉積,始新世末期的早期喜馬拉雅運動,印度板塊與亞洲板塊拚接,沿兩大板塊接合帶形成了印度河—雅魯藏布江縫合線,沿雅魯藏布江北側分布有晚始新世的磨拉石堆積,標誌著東特提斯海的封閉,山係開始形成,從此喜馬拉雅北坡開始上升。
    上第三係沉積特征與分布晚第三紀時青藏高原整體抬升,西北地區的山係與盆地差異升降劇烈,東部地區北部大型斷陷盆地強烈下陷,南部以上隆為主,至第三紀末期,中國西高東低的基本格局開始形成(見中國地貌)。
    中國東部晚第三紀時海相沉積有台灣、雷瓊地區,黃海、東海、南海盆地斷裂下陷為邊緣海,大陸上南北分異明顯。
    1台灣中新世晚期中央山脈升起,在其東、西兩側出現拗陷,西側為海陸交互含煤沉積,北部地區下部為海陸交互含煤、油頁岩沉積盆地,為台灣最有經濟價值的含煤、油頁岩、天然氣的地層,上部為海相沉積;東部為地槽,富含火山岩及基性、超基性侵入體。大縱穀為太平洋板塊與歐亞板塊的縫合線部分,其間分布有典型蛇綠岩套及混雜堆積。
    2雷州半島、海南島及鄰近島嶼因斷裂、拗陷引起沉陷,遭海侵,海南島此時開始與大陸分離。
    3邊緣海。渤海灣此時仍為近海盆地,黃海此時為統一的凹陷盆地,可能在第三紀晚期至第四紀初形成邊緣海,東海分東、西兩個凹陷,西部凹陷為海陸交互沉積,東部拗陷與衝繩地槽相接;南海新第三紀時成為邊緣海(見中國的近海)。
    4大陸上東部沿海地區自長白山經渤海海峽、浙、閩、粵沿海至海南島廣布上新世玄武岩流。東部大陸上的陸相沉積有大型沉降盆地內的河湖相沉積,包括鬆遼盆地、華北盆地、蘇北盆地及江漢盆地,新第三紀這些盆地整體下陷,範圍明顯擴大,鬆遼盆地此時以內陸河湖相暗色碎屑沉積為主,其他盆地基本為一套雜色河湖碎屑沉積;靜水湖泊沉積主要見於山東臨朐山旺盆地,主要為一套砂礫岩至泥岩、矽藻土、油頁岩及玄武岩組成,矽藻土中保存大量精美的動、植物化石,為世界罕見,是典型溫暖氣候下靜水湖泊沉積(見山旺村古生物化石自然保護區);紅色土狀堆積,為華北廣大地區廣泛分布的三趾馬紅土層,紅色粘土中富含鈣質結核,偶有石膏,為炎熱幹旱氣候下產物;湖沼含煤沉積,主要分布於中國南部、西南部,華南隆起帶上小型湖盆幹旱、潮濕交替,西南地區此時氣候潮濕,湖沼廣布,暗色沉積發育。
    5西北地區各盆地上第三係均比下第三係沉積厚,上新第三統厚度更大,表明這些盆地新第三紀大幅度下降,盆地邊緣發育巨厚的磨拉石堆積,表明山係強烈上升,山係、盆地差異升降明顯。除準噶爾盆地外,湖盆都夾有石膏、岩鹽。
    6青藏地區新第三係分布零星,希夏邦馬北坡吉隆地區上新世河湖沉積不整合覆於侏羅係之上,該湖相碎屑岩係中含有高山櫟植物群(見吉隆盆地)。喜馬拉雅南坡中新世中期上升,山前凹陷移至現代的恒河平原。南坡堆積有中新世至更新世的巨厚的磨拉石粗碎屑岩,稱錫瓦利克組,其下部為中新世晚期的礫岩,產恐象化石,中部為上新世晚期的泥頁岩夾礫岩,產乳齒象和劍齒虎,上部為更新世的礫石。
    第四紀古地理主要對下列6個方麵進行簡述:
    生物界總的麵貌與現代很接近,它的主要代表形成於上新世末與更新世初,更新世初期還保留一些第三紀的生物殘餘分子。此外,寒冷生物群與喜暖生物群差異明顯。
    1哺乳動物。中國第四紀哺乳動物可以秦嶺至淮河為界分為南、北方兩大動物群。早更新世時,北方以泥河灣動物群為典型代表,該動物群第三紀殘留分子主要有長鼻三趾馬和獷,第四紀標準種屬有野牛、三門馬、步氏大角鹿、板齒犀等(見陽原縣);南方以柳城動物群為代表。第三紀殘留分子主要有前東方劍齒象,第四紀標準類型有雲南馬、步氏巨猿、大熊貓等。中更新世時,北方為周口店動物群,第三紀殘留分子有劍齒虎,第四紀標準分子種屬主要有腫骨鹿、中國鬣狗、狼、洞熊、披毛犀等;南方為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主要有東方劍齒象、大熊貓、猩猩、巨貘、中國犀、水牛等。晚更新世時,北方為薩拉烏蘇動物群和爪村動物群,主要有鄂爾多斯大角鹿、洞庭鬣狗、原始牛、披毛犀、鴕鳥等;南方仍以大熊貓—東方劍齒象動物群為代表。晚更新世在東北地區有猛獁象和披毛犀等,表明當時東北地區氣候比華北寒冷。全新世時則與現代的分布相同。
    2植物。第四紀陸生植物與現代的區別不大,但第四紀由於冰期、間冰期交替出現,導致喜暖植物往返遷移。中國第四紀沒有受到巨大冰蓋的侵襲,植被也未受到嚴重摧殘,但在冰期時,西伯利亞和歐洲的溫帶植物南遷進入中國北部,而間冰期時東南亞的熱帶植物也滲入中國南方,因此中國第四紀陸生植物相當豐富,且保留有較多古老植物。
    人類的發展及活動古人類的發展可分為3大階段,即南方古猿、直立人(曾稱為猿人)和智人。南方古猿是從猿到人的過渡階段,但已屬人類的範疇,具有猿和人的混合特征。生存於上新世晚期至早更新世,化石主要產於非洲。直立人四肢已基本上象現代人形象,能直立行走,手骨表明四指和拇指能分開對握,能製造和使用石器,生活於早、中更新世,中國主要有陝西藍田人(見藍田猿人遺址)、雲南元謀人(見元謀縣)、周口店的北京人(見周口店古人類遺址)等,元謀人和北京人均發現曾使用過火。智人腦量和直立行走姿勢與現代人相近,可進一步分成早期智人與晚期智人。早期智人又稱古人亦稱尼安德特人,製造的石器有很多改進,且能取火禦寒,以獸皮蔽體,中國有廣東馬壩人、山西丁村人(見丁村文化遺址)、湖北長陽人(見長陽土家族自治縣)等,生活於晚更新世;晚期智人又稱新人,出現於5萬年前,是現代人的直接祖先,能製造複雜的石器、骨器,用獸皮作衣,並用骨、角、殼等製成裝飾品,能摩擦取火,有相當的捕獵技術和捕魚技術。中國有廣西柳江人、四川資陽人、內蒙古河套人、周口店的山頂洞人等。全新世時期,人類的骨骼、組織發展方麵並無大的變化,但生產活動方麵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出現了狩獵和采集兼施的人群,使用的勞動工具亦不斷改進,稱為中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逐步發展由采集植物為食到栽培植物,由捕獵為食到豢養動物。
    氣候及冰川作用第四紀氣候的最大特點是寒冷期與溫暖期多次重複交替出現,雖全球同時受到影響,但各地所處的緯度及地理環境不同,氣候波動的幅度及影響範圍均有較大差別。資料證實,更新世時,北半球的歐、亞、北美的高緯度地區大陸冰蓋廣布。當高緯度地區大陸冰蓋廣泛發育時,中、低緯度地區的高山及高原地區則發育山嶽冰川,以阿爾卑斯山區為例,可劃分為5個冰期4個間冰期:多瑙冰期、貢茲冰期、明德冰期、裏斯冰期和玉木冰期。
    冰期、間冰期的交替導致氣候的幹寒與溫濕的交錯變化,在中、低緯度的無冰川區則為雨期、間雨期的交替。間雨期雨量稀少,幹旱區擴大,湖泊收縮或消失,沙漠擴展,同時海麵下降;雨期河水位高漲,湖麵擴大或出現新湖,大量雨水、冰水入海,海麵上升,在現代海麵以上出現各種海成階地及海蝕現象。
    中國處於歐亞大陸的東南部,位於大陸冰川外圍的東部季風區,一方麵受到全球性冷暖交錯變化的影響,另方麵也受地區性季風環流及寒、溫海流變遷的控製,中國大氣環流性質與歐洲、北美不同,因此冰期和雪線高度以及冰川作用均與中歐、北美不同。一般說中國北方接近大陸冰川外圍,氣候冷、熱變化較大,而幹、濕氣候變化並不很明顯;中國南方則地處熱帶、亞熱帶,冷、熱差異變化不大,而幹、濕的變化特別明顯。
    中國東部第四紀氣候特征。中國東部第四紀有無大規模的冰川活動,爭議很大,1933年李四光在廬山地區劃分了3個冰期,由老至新分別是鄱陽冰期、大姑冰期、廬山冰期;此後威斯曼(h.wissmann)在雲南大理又劃出一個大理冰期,置於廬山冰期之後。由此奠定了中國第四紀冰期的劃分,並與阿爾卑斯冰期進行對比,此後在中國東部許多地方先後發現冰川遺跡,據此,冰川學者認為中國第四紀廣泛出現過冰川活動,中國東部也不例外。但不少學者對此持有異議,認為中國東部不具備大規模冰川發育的條件,主要理由如下:1從第四紀古雪線分布高度看,滇西北、川西的高山在大理冰期時雪線的平均海拔是3900米,東部山地雪線稍低,太白山雪線海拔為3500米,台灣玉山為3350米,日本高山帶更新世晚期雪線為2500米,中國東部海拔2500米以上的山地為數甚少,而海拔低於2500米的山地很難產生冰川。2認為缺少代表冰期的苔原生物群落,雲杉、冷杉並不能作為發生冰川的標誌,而在所謂冰川作用典型的鄂西地區竟有喜暖的“活化石”如銀杏、水杉等保存下來。3認為中國東部第四紀沉積物缺少地層學上證據來區分冰磧與非冰磧交替現象,隻有寒冷和濕熱氣候反應,至於那些地區用以證明冰川作用存在的沉積物也可用其他外力作用給予解釋,如擦痕在泥石流和洪流作用下也可形成。對於廬山地區的廬山冰期,不少學者認為並非冰川沉積,對於太白山、台灣玉山、川西及滇西北等高山地區山嶽冰川的存在意見較一致(見橫斷山脈、玉龍雪山、怒山、蒼山)。
    中國東部在世界性冰期時氣候,其一般特征是東北及內蒙古北部為冰緣氣候的寒帶及凍土外圍的寒溫帶,北部的山地有狹隘的永凍土,為苔原及森林苔原氣候;華北內陸為幹涼草原氣候;華南為亞熱帶氣候,幹燥紅土化作用強;熱帶內陸幹燥區風化物發育;邊緣海岸海退時陸上侵蝕,階地和岩岬形成。世界性間冰期時,北方寒溫帶永凍土部分消融;溫帶區侵蝕作用占優勢,濕熱化作用下出現古土壤及風化殼;亞熱帶及熱帶在濕熱氣候下磚紅土化、洪積、衝積、坡積發育。
    西北地區。由於第三紀末期以來,山地強烈隆升,海上進來的水氣受到阻隔,很難到達此區,而西北風強盛,因此,西北地區第四紀顯得特別幹燥,大部分為荒漠區,內蒙古草原時而尚能受到一些東部季風的影響,發展為幹草原區,其西南為幹旱的黃土高原。在阿爾泰、天山、祁連山等高山區發育古冰川堆積。對於冰期的劃分則有不同意見。對西北高山冰川作用大致有如下一些看法:古冰川分布於高山區,並為荒漠性盆地間隔;古冰川的類型與現今高山所見相同,但規模要比現代冰川大得多,且有過山間盆地冰川、穀地冰川,高山在整個冰期時代存在不融化冰川,間冰期時,冰川向高處退縮,鄰近地區為冰緣氣候,下次冰期時,冰川麵積再度擴大。
    青藏高原。對於青藏高原第四紀有無大規模冰蓋亦有不同意見,部分學者認為第四紀時,整個青藏高原被連片的冰雪覆蓋;亦有人認為第四紀初期,高原尚未隆起到現代高度,部分地區受亞熱帶高壓控製,才汽稀少,難有積雪機會,其後不斷迅速隆升,向寒荒漠方向發展,冰川規模受影響。至於喜馬拉雅山和川西山脈受印度洋影響,發育各類冰川,分布廣泛。青藏地區存在冰期是公認的,但冰期劃分亦存在分歧。一般采用的劃分是早更新世為希夏邦馬冰期和帕裏間冰期;中更新世為聶聶雄拉冰期和加布拉間冰期;晚更新世為珠穆朗瑪冰期,又可分為早期的基龍寺冰期和晚期的絨布寺冰期,其間為間冰期;全新世則為現代冰磧、衝積、湖積等。
    地貌形態第四紀地貌形態既受強烈構造運動的控製,又受全球性冰期、間冰期交錯變化及地區性季風環流的影響,使地理環境、地表形態相應複雜,但自然界的總麵貌則是和現代愈來愈一致(見中國地貌、中國的山地、中國的沙漠、中國的戈壁)。
    青藏地區在第四紀時期經過多次強烈而不均衡的整體斷塊上升與局部下沉、剝蝕與分割,形成多層次山地地形,地表呈波狀山脈,高原麵與山嶺相間,自北而南有昆侖山脈、喀喇昆侖山脈、唐古拉山脈、岡底斯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在藏北高原上有很多東西向的平行嶺、穀相間,有許多鹹水湖和淡水湖。
    西北地區內的阿爾泰山脈、天山山脈、走廊北山、祁連山脈、昆侖山脈等均為印支運動前山係,長期處於相對寧靜狀態,原為平坦的準平原麵貌,上新世以來的強烈斷塊運動,拱曲上隆和斷塊錯動,形成高低不一、參差不齊形態,有的成梯級式山地形態。各山體之間為巨大的內陸盆地,盆地邊緣堆積巨厚,凹陷中心往往為河湖沉積。因幹旱與風力作用,盆地、高原逐漸形成黃土,戈壁、沙漠成帶狀分布,高山地區冰川廣布。
    內蒙古及晉陝高原在晚第三紀以來,在長期剝蝕、夷平的基礎上開始上升,在斷陷盆地形成一些湖泊堆積,高原上黃土廣泛發育,同時戈壁礫石、沙漠也廣泛分布(見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
    東北地區原為準平原狀態,第四紀以來東西兩側斷塊隆起,表現為不對稱撓曲(見大興安嶺、小興安嶺)。鬆遼平原東部邊緣斷塊陷落有玄武岩噴發,中部為湖泊。東北北部為永凍土帶,冬長夏短,氣候幹冷,向南為凍土外圍至寒溫帶(見東北平原、三江平原)。
    華北地區內的中、低山區第四紀斷塊上升,河流侵蝕穀地,露出風化殼和基岩。華北平原第四紀強烈下陷,河湖沉積極厚,低山、丘陵有洞穴堆積、衝積、坡積等。
    中國南方地區主要是長期上隆遭受剝蝕的中、低山區、高原和丘陵區。各地區斷裂運動性質不同,地貌形態亦不同。雲南高原以強烈差異斷塊升降,形成高原與小型斷陷盆地;鄂西及湘西、貴州高原以大麵積斷塊抬升伴有斷裂下陷;在此以東地區則是一係列山地丘陵及大、小盆地,東南沿海為三角洲衝積平原(見長江三角洲、江南丘陵、東南沿海丘陵);台灣則是第四紀強烈上升的山係,形成宏偉的中央山脈,西部是平原、丘陵、台地,東部為丘陵及深大裂穀(見台灣島)。中國南方第四紀紅土發育,洞穴堆積、衝積、洪積、湖泊沉積均有發育,而且喀斯特地貌聞名於世(見中國的喀斯特、中國的紅層)。
    總之,中國現代的西高東低逐級下降的地表形態及地理格局,長江、黃河東流入海水係等均是在第四紀內最終完成的。上新世的三趾馬在中國各地廣布,當時地勢差異不大,基本上是一種森林草原環境,但現在產三趾馬的地層在各地海拔懸殊,藏南吉隆盆地三趾馬產地海拔現為4300米,唐古拉山為4000米,蘭州為1000米,山西為海拔500~700米,而華北平原則於海平麵以下320米的鑽孔中發現。由此亦可見第四紀以來地殼差異升降運動之劇烈。
    海麵升降及海岸線變遷中國東部海岸第四紀以來以下降為主,岩岸地帶港灣曲折,明顯表現為沉溺海岸,淤泥質海岸比較平直。鑽探資料證明,大部分海岸是下降的,各段在發展過程中也有局部升降,加上冰期、間冰期影響及海水進退,使海岸變遷曆史甚為複雜(見中國的海岸、中國曆史時期海岸線的變遷)。
    中國海岸山脈的走向主要受燕山運動的影響,呈北東或北北東向排列,但後期喜馬拉雅運動以來,構造運動方向為北西西向,疊置而成的x形構造體係,表現為強烈的斷塊升起和斷塊陷落,在岩岸形成現今的岬角、海灣及島嶼交錯曲折的海岸線,同時也是三角洲平原形成的基礎(見中國的島嶼、珠江三角洲、黃河三角洲)。
    冰期、間冰期的交錯導致海麵升降,在東部沿海表現明顯,據鑽孔所得微體化石有孔蟲、介形蟲、放射蟲、顆石藻、矽藻等研究,證實中更新世以來,普遍發育四次海侵,早更新世至少有一次海侵。中更新世以來的四次海侵以每次其中最發育的有孔蟲命名。分別為中更新世初期的盤旋蟲海侵、晚更新世初期的星輪蟲海侵、晚更新世中期的假輪蟲海侵、全新世的卷轉蟲海侵。最大海侵時在華北、蘇北地區,海水伸達白洋澱、洪澤湖、太湖一線,海退時,黃海、東海變為陸地。渤海沿岸早、中更新世有數次海侵,而晚更新世以來有三次大的海侵,由老至新分別為滄州海侵、獻縣海侵和黃驊海侵。最大海退時海麵下降達130米左右。上海晚更新世曾遭三次海侵。
    由於中國華北、華南沿海地形不同,海侵時在空間上影響寬度範圍明顯不同,華北地區海泛可伸達內地,而華南地區處於隆起狀態,海侵影響僅限於沿海。
    主要沉積類型及其分布中國第四紀以陸相沉積為主,海相僅見於台灣及沿海島嶼,大陸邊緣沿海有海泛夾層。陸相沉積在各地區隨地形、氣候變化成因類型複雜,橫向變化大。
    青藏高原四周高山冰川發育,可分4~5個冰期,雪線以下植物垂直分帶明顯,大多是灌叢草原及寒荒漠,山區坡地、穀口除冰川沉積外,冰川凍土及融凍冰緣堆積相當發育,山地之間平原湖泊、河穀發育,坡積、衝積湖相沉積發育。更新世早期多淡水湖盆,範圍稍大,晚期氣候幹旱,湖水變鹹,湖盆縮小,富含有經濟價值的硼礦床。
    西北地區第四紀差異升降劇烈,高山區冰川堆積,山係兩側堆積巨厚的砂、礫岩,盆地內及丘陵區為砂丘荒漠,戈壁、山區湖相沉積分布麵小,除紅砂、亞粘土外,常見石膏、岩鹽。河西走廊、內蒙古西部及柴達木盆地戈壁、沙漠、黃土依次更迭,柴達木盆地內湖相沉積含岩鹽。內蒙古、晉陝地區的高原上幹旱多西北風,自北而南大致是礫漠、沙漠和黃土,呈現風力搬運分析沉積的典型模式。晉陝地區黃土並非同期形成,它們分別是由下更新統的午城黃土以黃紅色為主,中更新統離石黃土(見離石縣)以淡棕色為主,上更新統馬蘭黃土以黃灰色黃土為主。
    華北、東北南部的平原、丘陵區以河湖沉積為主,沿海平原夾有多次海泛層及海相淤泥層等,低山、丘陵區發育衝積、坡積還有洞穴堆積。太白山、五台山區有古冰川及冰緣沉積,華北盆地周圍隆起帶上斷陷盆地中有河湖沉積及坡積,河穀階地發育,切割很深。
    東北三江平原、鬆遼平原第四紀下降,河湖沉積發育,北部周圍隆起山係永凍土及冰緣沉積發育、冰泥卷、砂楔等分布較廣。
    中國南方除江漢平原、南陽盆地第四紀下降外,大部分屬於上隆遭剝蝕的中低山、丘陵及山間盆地,山區風化剝蝕經淋漓坡積、殘積紅土發育。西南山間小型盆地河湖沉積、洞穴堆積發育。東南地區尤以溶洞和洞穴堆積著名,雷瓊地區還有火山岩。
    台灣及南海諸島海相沉積發育,台灣下更新統主要為海陸交互相或海相碎屑岩沉積,中、上更新統分兩種類型:一種為珊瑚礁灰岩,另一種下部為海相碎屑岩,上部為陸相礫岩、紅土夾海相珊瑚灰岩。南海諸島更新統主要為珊瑚及貝殼碎屑灰岩、珊瑚礁灰岩,早期有火山活動。全新世時衝積層組成西南部沙土堆積平原,東部縱穀平原為河流衝積相組成,西南大平原內側為風化剝蝕的紅土丘陵,高山區伴隨強烈風化淋溶,堆積物富含鐵鋁二氧化物。西北火山群有過近期噴發(見大屯火山群、基隆火山群),坡積、石灰華、硫華、明礬、鳥糞層中含有許多貴重礦物。沿海諸島均為珊瑚礁組成。
    (金善燏褚敘興)
    中國管道運輸管道在中國是既古老又年青的運輸方式。早在公元前3世紀,中國就創造了利用竹子連接成管道輸送鹵水的運輸方式,可說是世界管道運輸的開端。到19世紀末,四川自流井輸送天然氣和鹵水的竹子管道長達200多公裏。但現代化管道運輸則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方得到發展。1958年冬修建了中國第1條現代輸油幹線管道:新疆克拉瑪依到烏蘇獨山子的原油管道,全長147公裏。60年代以來,隨大油田的相繼開發,在東北、華北、華東地區先後修建20多條輸油管道,總長度達5998多公裏,其中原油管道5438公裏,成品油管道560多公裏。主要有:大慶—鐵嶺—大連港;大慶—鐵嶺—秦皇島—北京;任丘—北京;任丘—滄州—臨邑;濮陽—臨邑;東營—青島市黃島;東營—臨邑—齊河—儀征等。基本上使東北、華北、華東地區形成了原油管道網。此外,新疆克拉瑪依—烏魯木齊,廣東茂名—湛江等地也建有輸原油管道。1976年還建成了自青海格爾本到西藏拉薩的1100公裏成品油管道。1990年初花土溝—格爾木輸油管道亦已啟泵輸油。
    四川省於1961年建成中國第1條輸氣管道,即綦江縣至重慶市的巴渝輸氣管道,1966年又建成威遠—成都輸氣管道。1979年建成從川東墊江縣龍溪河—重慶—瀘州—威遠—成都—德陽幹線及支線輸氣管道。至今四川省已建成輸氣管道達2662公裏。80年代以來,華東、華北地區的輸氣管道也有所發展,將各大油田產的天然氣輸向北京、天津、開封等城市。目前中國油、氣管道仍在加緊建設。至1990年底管道輸送量已達642億噸。管道運煤正在積極研究試驗中。1991年初在遼東灣海域鋪設長距離海底輸氣管道(錦州—興城連山灣)。此外,1991年3月又建成了位於秦皇島市境的中國第1條最長液氨地下管道。
    (張國伍黃元林)
    中國航空運輸中國航空運輸始於1929年,專業航空始於193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航空線路既短又少,航空運輸設施差,運輸能力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特別是1978年以來中國航空運輸在改革中迅速發展,現已擁有300多條航線,航線總長達50多萬公裏(不包括台灣省,下同)。其中,國內航線260多條,通航百餘城市,形成以北京為中心輻射至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國內航空幹線網。在國際航線方麵,中國已與40多個國家簽訂了通航協定,同許多國家和地區的航空公司建立了業務聯係。北京、上海、廣州、昆明、大連、廈門等國際機場已架起了通往30多個國家的“空中橋梁”。目前,中國通往國外的主要航線有:北京—貝爾格萊德—蘇黎世、北京—卡拉奇—亞的斯亞貝巴、北京—卡拉奇—布加勒斯特—貝爾格萊德、北京—沙迦—法蘭克福、北京—沙迦—蘇黎世—倫敦、北京—沙迦—巴黎、北京—東京、北京—莫斯科—柏林、北京—烏魯木齊—沙迦—伊斯坦布爾、北京—平壤、北京—上海—東京、北京—上海—大阪、北京—廣州—馬尼拉、北京—廣州—曼穀、昆明—仰光、北京—廣州—新加坡、上海—福岡、上海—長崎—東京、上海—東京、上海—洛杉磯、北京—上海—舊金山—紐約、北京—上海—舊金山—洛杉磯、北京—上海—溫哥華、北京—廣州—墨爾本—悉尼等。此外,內地還有14個城市開辟了至香港地區的航班或包機飛行。自1978年以來,中國民航完成運輸總周轉量和運輸旅客量,每年分別遞增23%和20%。1990年分別達8億噸公裏和230億人公裏。
    中國通用航空發展亦很快,自1951年起已逐步建立起農林病蟲害防治、飛播造林、飛播牧草、除草施肥和其他一些農業作業飛行項目。此外,在航空攝影與遙感、物理探礦、人工降雨、森林防護、地質測量和急救等方麵均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為石油勘探開發、水利電力建設服務的直升機飛行業務也有新的發展。
    首都機場是中國第1個現代化航空港和最大空中交通樞紐、大型國際機場,位於北京東郊,離北京市中心20多公裏,機場設備均為中國自行設計、製造、安裝,侯機大樓建築設計富有民族特色,全部使用國產材料;每小時可指揮70架次飛機起降,旅客吞吐量每小時可達1500人次。中國其他較重要的民航機場還有上海、廣州、昆明、烏魯木齊、大連、廈門等。
    (陸心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