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生物資源
字數:40471 加入書籤
中國的水產資源大致可分為:1魚類,2甲殼動物類,3軟體動物類,4藻類,5哺乳類。其中魚類是水產資源中數量最大的類群。全世界約有3000種魚類,中國約有2400多種,其中海洋魚類約占3/5,餘為淡水魚類。中國大多數海、淡水魚類種類多、性成熟早、繁殖力強、生長快、補充能力大、適應性廣,奠定了中國漁業生產的物質基礎。1990年中國水產品總產量1218萬噸,名列世界第3位。
海洋水產資源海洋水產品產量約占總產量的57.72%,其中魚類的數量占絕對優勢。中國海洋魚類有1700多種,經濟魚類約300種,最常見而產量較高的經濟魚類約60~70種。此外,沿海藻類約2000種;東海、黃海、渤海的蝦蟹類共有近300種;經濟軟體動物有200多種。
1黃海、渤海區。共有魚類250多種,主要的經濟品種有小黃魚、鱈魚、太平洋鯡等,另外有對蝦、毛蝦、海蜇、海帶等其他水產資源。捕澇產量占中國海洋捕撈產量的27.9%。
2東海海區。共有魚類440多種,是帶魚、大黃魚、小黃魚、烏賊4大經濟種類的最大產區,東海、黃海的淺海漁場是世界上較大漁場之一,素有“天然魚倉”之稱。東海帶魚產量占中國帶魚總產量的85%左右,其他3種亦均超過一半。此外,尚有質量較高而單一品種數量較少的品種,如鯧魚、鰳魚、真鯛、海鰻、鷹爪蝦、梭子蟹等。捕撈產量占中國海洋捕撈產量的51.8%。
3南海海區。水產資源品種繁多,而單一品種的數量較少。僅魚類即近千種,主要經濟品種有鯛魚、藍圓鯵、沙丁魚、金線魚等。此外,南海尚盛產金槍魚、鰹、旗魚、鯊魚等大洋性魚類,其他貝、蝦蟹類、藻類資源亦豐,西、南、中沙群島附近所產海龜、海參、玳瑁等亦著名。捕撈產量占中國海洋捕撈產量的20.3%。
中國近海水產資源早在20世紀60年代某些品種已開始衰退。當時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產量並未相應增加,反而出現了大、小黃魚等主要經濟魚類產量的下降;捕撈總產量逐年有所增加,但是單位船產或單位馬力產量逐年下降,且漁獲物個體變小,優質魚比例下降等。如:小黃魚產量從1957年的16.3萬噸下降到1990年2.3萬噸;大黃魚產量由1957年的17.8萬噸下降到1990年的2.5萬噸;帶魚產量由1974年的57.7萬噸下降到1990年的49.8萬噸,且魚體變小。近年來,在渤海、東海和南海分別實施了增殖放流和投放人工魚礁的措施,以增加自然海區的水產資源,取得了一定效果。東海和南海外海較有經濟價值的魚蝦類,有長肢近對蝦、擬須蝦、刀額擬海蝦、單刺異腕蝦、水珍魚、脅穀軟魚等。
中國的海水養殖曆史悠久,人工養殖珍珠貝最早始於中國南海。13世紀中國發明了佛珠養殖法。馳名中外的“南珠”產於中國北部灣沿岸一帶的合浦、北海、東興等地,素有“珍珠故鄉”之稱。廣東深圳養殖牡蠣相傳已有300多年曆史。中國養殖的海帶由日本北海道移植,20世紀50年代已由黃海南移到浙江、福建、廣東養殖,現已為海水養殖中產量最高的品種,1990年產量達24.4萬噸,約占海水養殖總產量的15.2%。目前中國養殖的魚、蝦、貝、藻類計有60多種,主要品種有海帶、牡蠣、珍珠貝、鮑魚、紫菜、對蝦、海參、扇貝、梭、鯔魚等。中國台灣省養殖斑節對蝦和遮目魚較為發達。1990年海水養殖產量達162.4萬噸,躍居世界各國之首。
內陸水產資源中國內陸水域共有魚類800多種,主要經濟魚類有四五十種。1990年淡水魚類總產量523.7萬噸,此外尚有蝦、蟹、貝類,其產量僅占淡水漁業總產量的3.2%左右。青魚、草魚、鰱、鱅為中國的四大家魚。鯉、鯽、團頭魴、鯿、沼蝦、絨螯蟹、河蚌等亦為經濟價值較高的品種。就魚類而言,以溫水性者居多,其中鯉科魚類約占中國淡水魚類的1/2,鯰科和鰍科共占1/4,其他各種淡水魚類占1/4。
中國內陸水域的魚類依地區特點,大體可分為:1北方區。指黑龍江、鴨綠江、圖們江等水係。主要有鮭科、茴魚科、狗魚科、江鱈等耐寒性很強的魚類。此外,尚有一些鯉科、鰍科、刺魚科魚類。2西北高原區。包括藏北、內蒙古、青、甘、陝、晉等省區。主要有適應於高原急流、耐旱耐鹹的鰍科魚類及青海湖的裸鯉(又名湟魚)。3江河平原區。包括長江、黃河、遼河下遊的廣大平原區及各河幹流支流和鄱陽、洞庭等湖。該區魚類鯉科種屬特別多,形成中國淡水漁業中心。4華南區。包括粵、桂、滇東、黔、閩、台等省區。主要以鯉科、鰍科、鯰科魚類占優勢。5西南區。指雅魯藏布江,怒江、瀾滄江、金沙江等流域,包括藏南、川、滇西等省區。主要是鯉科、鰍科和鯰科魚類,不少種類與緬甸、印度、泰國和越南的相同。大麻哈魚和鰣魚是溯河產卵魚類,鰻鱺是降海產卵魚類,大麻哈魚盛產於中國東北,鰣魚主要產於長江和珠江。
中國是世界上內陸水產業較發達國家之一,其產量一般占世界內陸水域產量的1/10。中國的淡水養魚曆史悠久,公元前460年範蠡的《養魚經》是世界最早的養魚文獻。1958年中國家魚人工繁殖成功,解決了國內外長期不能解決的淡水魚養殖的關鍵問題。中國普遍養殖種類以鯉、鯽和青魚、草魚、鰱、鱅、魴、鯿、鯪魚為主,還從國外引進了鱒魚和羅非魚、羅氏沼蝦等。粗放的外蕩養殖的有鱖魚、鯰魚等肉食性魚類。此外,淡水湖泊中還放養河蟹和養蚌育珠,成果顯著。
(費鴻年陳國銘)
中國水資源據水利部門最近估算,中國河川徑流總量為27115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為8288億立方米(地質部門計算為8700億立方米),由於地表水與地下水可以互相轉化,因此兩者之間有一部分重複量,經計算這部分重複量為7279億立方米。扣除重複水量後,全國水資源總量為28124億立方米。
地表水資源中國河川年徑流總量為27115億立方米,占全世界徑流總量的5.8%,占亞洲徑流總量的18.8%。但按人口平均,每人每年擁有水量尚不及2700立方米,隻相當於世界平均數的1/4。中國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達6.76億千瓦。
河川徑流地區分布特點中國河川徑流雖豐,但地區分布卻很不均勻,全國徑流總量的96%都集中在外流流域(麵積占全國總麵積的64%),內陸流域僅占4%(麵積占全國總麵積的36%)。
中國各河徑流量的大小相差懸殊,長江為中國最大河流,其多年平均徑流總量為9755億立方米,占全國徑流總量的1/3以上,僅次於南美洲的亞馬遜河和非洲的剛果河,居世界第3位。其次為珠江,為3360億立方米。雅魯藏布江第3,為億立方米。黃河雖是中國第2大河,但水量卻隻居第8位。
河川徑流時間分布特點徑流的季節分配主要取決於補給來源及其變化:1冬季(12月~翌年2月)是中國河川徑流最枯季節。除台灣東北部冬季徑流可達年徑流的25%以外,南方地區河流占年徑流的8~10%,華北和西北大部地區占年徑流的4~8%,東北和內蒙古地區均不足年徑流的2%。2春季(3~5月)是中國河川徑流普遍增多季節,增長最多者為長江以南、南嶺以北地區及內蒙古的錫林郭勒盟和新疆塔城等地,春季徑流可達年徑流的30~40%,為一年中徑流最多季節。東北地區春季徑流可占年徑流的15~25%。華北山地則可占10~15%,而平原僅占6~8%。滇中、滇南地區春季徑流隻占年徑流的6~8%,為一年中徑流最少季節。3夏季(6~8月)是中國徑流最多的季節,緯度越高,夏季徑流越集中,東北、華北和西北地區夏季徑流可占年徑流的50~60%,或甚高達60~70%。南方除雲貴高原及四川盆地等地夏季徑流可占年徑流的50~60%外,長江以南和南嶺以北地區夏季徑流一般隻占年徑流的30~40%。海南島的夏季徑流隻占年徑流的30%左右。就全國而論,夏季河流普遍進入汛期,同期亦多洪、澇災害。4秋季(9~11月)是中國河流普遍減水季節。海南島地區為中國秋季徑流最多者,可占年徑流的一半以上。次為滇中、滇北、秦巴、關中地區,占30~40%。此外,華北平原、鬆遼平原秋季徑流亦可占年徑流的30%左右。秋季徑流最少的是在長江以南、南嶺以北的地區,隻占年徑流的10%左右,為一年中徑流最少季節。西北地區秋季徑流亦隻占年徑流的15~20%。
中國河流各年的徑流量也很不同,各河最大年流量和最小年流量的比值差異很大,如長江漢口站實測最大年流量為3.11萬立方米/秒(1954年),實測最小年流量為1.44萬立方米/秒(1900年),兩者的比值僅2.2倍。而淮河蚌埠站實測最大年流量為2280立方米/秒(1921年),實測最小年流量為117立方米/秒(1966年),兩者的比值達19.5倍。
中國河流普遍具有豐、枯水段交替循環的現象,但各河的循環期長短不一,大體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為循環期較短者,可以長江為代表,漢口站自1865~1969年的100多年中,大致可分為5個豐枯循環期,一個循環期最長的是26年,最短的為16年,無固定周期。循環期中的豐水段為8~18年,枯水段為9~16年,長短不一。淮河和西江也屬此類型。另一種為循環期較長者,可以永定河為代表,官廳站近40多年來的年徑流變化基本上可視為一個循環期。從1926~1948年為枯水段,1949~1970年為豐水段,豐、枯水段徑流量的增減,一般北方河流都較南方河流幅度為大。
中國河流還有連續幾年豐水和枯水的現象,一般北方河流持續時間較南方河流為長。豐、枯水段徑流量的增減幅度亦較大。
中國大河豐、枯水遭遇呈現非常複雜的情況,一般而言,全國主要大河同時遭遇的機會不多,且往往出現相反情況。如1921年西江、長江、淮河、黃河都是豐水年,而永定河和鬆花江則為枯水年。相反,1929年、1941年長江、淮河、黃河、永定河是枯水年,而鬆花江則為豐水年。類似情況曆史上也曾發生多次,因此,在中國就形成了一種“南旱北澇”或“南豐北枯”的概念。但在稀遇的年份也有幾條大河同時出現豐水年或枯水年的,如1954年為長江有水文記錄以來最大的豐水年;同年,南至西江、北至鬆花江普遍都出現了豐水年,僅各河豐水程度不一。
中國河川徑流主要集中在作物生長需水量最多的夏季,是個有利條件,但也有不利之處,有些地區春季徑流少,易受春旱,而夏秋季徑流又過多,易遭洪澇災害。據不完全統計,從公元前206~公元1949年的2155年期間,就發生較大水災1092次,較大旱災1056次,幾乎平均每年發生一次水災或一次旱災。
水利建設除在曆史上早已聞名於世的都江堰和貫通南北的京杭運河外,20世紀50年代以來,中國又開展了大規模水利建設,至1990年,已整修、新修堤防、圩垸、海塘22萬公裏,疏浚了排水河道,開辟了海河、淮河的排洪出路;修建各類水庫8.33萬多座,塘壩640萬處,總庫容億立方米,相當於全國總徑流量的1/6;灌溉麵積4740多萬公頃,其中機電灌溉麵積占57.3%;建設了萬畝以上灌區5363處;初步治理了1933萬多公頃易澇地,改良了鹽堿地499.5萬多公頃;水力發電裝機1900多萬千瓦。這些水利工程已基本控製住普通洪水災害。
地下水資源中國的地下水資源約為8288億立方米/年(或8700億立方米/年),相當於河川徑流總量的30%左右。但地區分布很不平衡,北方15個省、市、自治區和蘇北、皖北地區的地下水資源為3000多億立方米/年;南方各省、市、自治區為5000多億立方米/年。
中國地下水資源從開發利用來看,集中分布在幾個大平原和盆地地區。全國14個主要平原和盆地的麵積僅為全國的16%,而其地下水資源約1900億立方米/年,占全國地下水資源的23%。這些平原和盆地主要分布在秦嶺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區。其中最多的有鬆遼平原、黃淮海平原、天山山前平原、三江平原等。北方地區由於平原麵積大,耕地麵積占全國的50%以上,但因地表徑流不豐富,故地下水占有重要地位。全國現有井灌麵積1130多萬公頃,地下水年開采量400億立方米,而具備井灌條件的耕地麵積共約3300多萬公頃,因而地下水還有很大的開發前景。至於山區,主要是基岩裂隙水,一般埋藏深而水量貧乏。
地下熱水資源中國還有豐富的地下熱水資源,全國出露地麵的溫泉就有2600多處。中國地下熱水主要分布在:1藏滇地熱帶,2台灣地熱帶,3東南沿海地熱帶,4郯廬斷裂地熱帶,5川滇南北向地熱帶,6汾、渭張北地熱帶。此外,天津、北京、福州等城市已經普遍利用地下熱水資源。
中國許多重要工業城市,如北京、沈陽、太原、西安等洪水水源主要為地下水。與地表水相比,它有著水量穩定、水質較好、水溫低和可就地開采利用等優點。但隨城市人口增加與工農業生產發展,部分城市已出現地下水位迅速下降,地麵發生沉降與塌陷及地下水汙染等問題。
(熊怡湯奇成)
中國鐵路運輸在中國各種現代運輸方式中占有頭等重要地位,是中國國民經濟的大動脈。
20世紀50年代以前中國的鐵路多是隨帝國主義的入侵而修築起來的。1876年建成的長13公裏淞滬(吳淞—上海)鐵路,是中國第1條鐵路。到1949年共修建鐵路2.2萬多公裏,能通車的不過1萬多公裏。全部線路中有90%以上分布於東北和東部沿海地區,占國土60%的西北、西南地區幾乎寸軌全無。
50年代以來,中國大陸先後修築了成渝、寶成、天蘭、蘭新、鷹廈、黎湛、包蘭、蘭青、集二、豐沙、京承、京通、太焦、焦枝、枝柳、湘黔、川黔、貴昆、成昆、襄渝等新的鐵路幹線。近10年來,又先後修建了京秦、新荷、兗石、侯西、大秦、侯月、孝柳、陽涉等煤炭運輸線,其中大秦線為中國第一條雙線電氣化重載單元列車線路。同時開辟了蕪湖、宣城、長興、杭州一線的南北又一通道。到1990年底,共新建鐵路約3.2萬公裏,包括建成隧道4000多座(總延長約1800公裏),橋梁1.4萬多座(總延長近1000公裏)。黃河上的鐵路橋由1949年的2座增加到13座。過去無一座橋梁的長江,已相繼在武漢、南京、重慶、枝城、九江等地建成8座大型鐵路橋。同時,還對原有線路積極進行改造,增修了京廣線等1.2萬公裏複線。全國至1990年電氣化鐵路已達7224公裏,占全國鐵路總裏程的13%(不包括台灣省,下同)。由電力機車及內燃機車牽引完成的客貨運量已超過蒸汽機車。新建和擴建了北京、鄭州、沈陽、徐州等樞紐40多處,鐵路運輸能力有很大提高。1991年又建成西南通往北部灣的第1條鐵路——南(寧)防(城)線,是廣西與西南諸省出海最方便的通道。目前,正在興建北京—九龍和南寧—昆明等幹線。
1990年全國中央鐵路營業裏程已達5.3377萬公裏,比1978年增加4777公裏。京廣線以西廣大地區,鐵路比重已由50年代初期占全國鐵路裏程總長的19.5%提高到目前的45%。鐵路從東部沿海伸向西北和西南,全國大陸30個省、市、自治區的首府除拉薩和海口外都通了火車,全國鐵路網的骨幹已初步形成。在關內,形成了由4條縱向和3條橫向線路組成的鐵路骨架:南北縱向幹線有:京滬線、京廣線、大焦—焦枝—枝柳線、寶成—成昆線;東西橫向幹線則有:京包—包蘭線、隴海—蘭新線、滬杭—浙贛—湘黔—貴昆線。在關外,東北鐵路以濱洲(滿洲裏)—濱綏線為一橫,哈大線為一縱,組成一個“丁”字形骨架。山海關內外的所有鐵路均由京沈線、京承—錦承線、京通線等幾條主幹線加以聯結,相互溝通。再通過一些支線、聯絡線、專用線等鐵路,把全國主要工礦城鎮、主要農林牧生產基地聯成一體。原有鐵路布局不合理狀況已初步改善。此外,縱貫台灣島的南北鐵路正線也是重要的鐵路幹線。
中國主要鐵路幹線有以下12條:
(1)京沈線、京承—錦承線和京通線。京沈線自北京經天津、唐山,過山海關到沈陽,全長841公裏,是聯係中國東北和關內鐵路網的主要幹線。京承—錦承線自北京經承德到錦州,全長693公裏,是京沈線的輔助線(北京—承德256公裏;承德—沈陽644公裏)。京通線自北京經河北隆化、內蒙古赤峰,抵內蒙古通遼,長870公裏,是溝通華北和東北的第2條幹線。
(2)哈大線和濱洲—濱綏線。哈大線起自哈爾濱,經長春、沈陽到大連,長約950公裏,均為複線。濱洲—濱綏線西起滿洲裏,經海拉爾、哈爾濱、牡丹江到綏芬河,全長1483公裏。哈大線與濱洲—濱綏線在哈爾濱相會,通過沈陽、四平、長春、哈爾濱、牡丹江、齊齊哈爾等鐵路樞紐,聯係50多年鐵路幹支線,把東北地區工礦中心、農林牧基地和城市聯成一個經濟整體。
(3)京廣線和武漢長江大橋。京廣線起自北京,向南經石家莊、鄭州、武漢、長沙到廣州,縱貫6省市,全長2324公裏,是中國南北交通的中軸。1957年以前,京廣線為長江所隔,分為京漢、粵漢兩段,以武漢輪渡銜接。1957年建成長江第1座鐵路公路兩用橋,使京漢、粵漢兩段線路成為統一的京廣鐵路。
(4)京滬線和南京長江大橋。京滬線原亦為長江所阻,分割為津浦和滬寧兩段。1968年建成鐵路公路兩用的南京長江大橋,使津浦、滬寧兩線得以直接聯成京滬線,從北京,經天津、濟南、徐州、蚌埠、南京,直達上海,全長1462公裏,是中國又一南北縱貫的鐵路大幹線。
(5)隴海—蘭新線。東起江蘇連雲港,經徐州、開封、鄭州、西安、蘭州、武威、玉門、哈密,到烏魯木齊,全長3651公裏,是橫貫中國中部6個省區的東西大動脈、全國鐵路網的橫軸。
(6)京包—包蘭線。起自北京,途經張家口、集寧、呼和浩特、包頭、銀川,直抵蘭州,全長1813公裏,是溝通華北、西北的鐵路幹線。
(7)寶成—成昆線。北起隴海線上的陝西寶雞,經鳳縣、廣元、成都、西昌,抵昆明,全長1754公裏。沿線絕大部分穿行在崇山峻嶺之中,其中僅成昆一線(長1085公裏)即有隧道427座,橋梁991座,橋隧長度合計達400多公裏。
(8)成渝—川黔線。北起成都,經內江到重慶,再經遵義,抵貴陽,全長1203公裏。沿線大部穿越高山深穀,有大小橋涵600多座,是西南地區縱貫南北的又一條重要幹線。
(9)滬杭—浙贛—湘黔—貴昆線。滬杭—浙贛線起自上海,經杭州、鷹潭、萍鄉到株洲,全長1136公裏。湘黔—貴昆線,東起株洲,經湘潭、冷水江、懷化、貴陽、水城,到昆明,全長1541公裏。滬杭—浙贛—湘黔—貴昆線穿過6個省市,與隴海線遙相平行,成為橫貫中國東西的第2條大動脈。
(10)湘桂—黔桂線。東起湖南衡陽,經桂林、柳州,到達貴陽,穿越3省區。全長約1633公裏,沿線多丘陵山地;坡度陡峻,嚴重限製線路通過能力。1949年後經過改造,運輸能力已大有提高。
(11)太焦—焦枝—枝柳線。北起山西太原,南經長治、焦作、洛陽、襄樊、荊門,在枝城過長江,再經懷化,達柳州,全長2091公裏。此線溝通同蒲、京包、石太、京廣、隴海、湘黔、黔桂等鐵路幹線和長江水係,是中國中部地區同京廣線平行的又一條縱貫南北的交通大動脈。
(12)襄渝線。東起襄樊,經安康、達縣,抵達重慶,全長916公裏。沿線建有405座隧道,橋梁716座,橋、隧長度占線路總長45%。此線的建成使全國鐵路網分布上增添了一個有力的“鏈環”,起著溝通西南—華中和西北地區之間聯係的重要作用,是橫貫中國東西的又一重要交通幹線。
(陸心賢)
中國土地資源中國土地資源主要有以下5個特點:
1土地遼闊,類型多樣。中國土地總麵積約960萬平方公裏。從北緯53°34′至3°51′,南北約跨50個緯度,由寒溫帶至赤道帶,約70%為溫帶(占25.9%)、暖溫帶(占18.5%)和亞熱帶(約占26%),有優越的熱量條件;從東經73°附近至135°05′,東西跨將近62個經度,由太平洋沿岸到歐亞大陸的中心,包括土地麵積幾乎相等的濕潤(占32.2%)、半濕潤(占17.8%)與半幹旱(占19.2%)、幹旱(30.8%)兩大地理區域。由於土地的水、熱條件組合的差異和複雜的地形地質條件,悠久的農業曆史,多樣的土地利用方式,形成了中國極其多種多樣的土地資源類型,極有利於農林牧副漁生產的全麵發展,同時也充分說明了因地製宜的重要性。
2山地多,平地少是中國土地構成的顯著特點。中國是多山國家。據粗略估算,山地、高原、丘陵的麵積約占土地總麵積的69%,平地約占31%。山地一般高差大,坡度陡,土層薄,土地的適宜性單一,宜耕性差,農業發展受到較大限製,生態係統一般較脆弱,利用不當,極易引起水土流失和資源破壞。但山地,尤其是中國南方山地,水熱條件好,適宜於林木生長和多種經營的發展。西北地區的山地是中國主要牧場,又為平原地區農業灌溉水源的集水區,因而,山地在西北地區農業自然資源的組成中和農業生產結構中占有特殊重要地位。
3農業用地絕對數量多,人均占有量少。中國現有耕地約9572萬公頃,為世界耕地總麵積的7.7%,占世界第4位;僅中國北部和西部的牧區與半農半牧區的天然草地約3.17億公頃(另一數字為3.53億公頃),為世界草地總麵積的10%,居世界第3位;中國有林地麵積約1.25億公頃,占世界森林總麵積的4.1%。居世界第8位。但中國人均耕地按統計約0.1公頃,僅為世界平均值的1/3;森林覆蓋率僅13%(世界平均覆蓋率為22%),列世界第121位,中國每人占有林地約0.12公頃,僅為世界平均數的1/5強;天然草地稍多,中國每人占有約0·35公頃,也不及世界平均數的1/2。農、林、牧用地總和,中國平均每人占有0.54公頃,最多也不超過0.67公頃,僅為世界的1/4強至1/3。
4宜林地較多,宜農地較少,後備的土地資源不足。據林業部門調查,中國可供進一步發展生產的後備土地資源約1.225億公頃,其中包括疏林地0.156億公頃,灌木林地0.296億公頃。宜林宜牧的荒山荒地約9000多萬公頃。這些土地按其性質主要應作為林牧用地,每人平均亦僅占有0.12公頃左右。而宜於種植作物、人工牧草的後備土地資源,從多方麵材料估算僅約0.33億公頃,其中可以作為糧棉等農作物生產基地建設的毛麵積約0.13億公頃,淨麵積也隻有0.067億公頃的潛力。相反,如流動沙丘、戈壁和海拔在3000米以上人類不易利用的土地等這類無效的土地麵積共約3.487億公頃,約占中國土地總麵積的36.3%,所占比例相當大。
5土地資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產力地區間差異顯著。中國東南部季風區土地生產力較高,目前已集中全國耕地與林地的92%左右,農業人口與農業總產值的95%左右,是中國重要的農區與林區,而且實際也為畜牧業比重大的地區。但區內自然災害頻繁;森林分布不均。在東南部季風區內,土地資源的性質和農業生產條件差別也很大。西北內陸區光照充足,熱量也較豐富,但幹旱少雨,水源少,沙漠、戈壁、鹽堿麵積大,其中東半部為草原與荒漠草原;西半部為極端幹旱的荒漠,無灌溉即無農業,土地自然生產力低。青藏高原地區大部分海拔在3000米以上,日照雖充足,但熱量不足,高而寒冷,土地自然生產力低,而且不易利用。總之,中國土地資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組成諸因素大部分不協調,區域間差異大。
20世紀50年代以來,中國在農田、草原、林地與水利建設等方麵做了許多工作,取得了較大的成績。
(石玉林)
中國土壤地理中國土壤資源豐富、類型繁多,世界罕見。中國主要土壤發生類型可概括為紅壤、棕壤、褐土、黑土、栗鈣土、漠土、潮土(包括砂薑黑土)、灌淤土、水稻土、濕土(草甸、沼澤土)、鹽堿土、岩性土和高山土等12係列。(參見彩圖插頁第13頁)
紅壤係列中國南方熱帶、亞熱帶地區的重要土壤資源,自南而北有磚紅壤、燥紅土(稀樹草原土)、赤紅壤(磚紅壤化紅壤)、紅壤和黃壤等類型。
磚紅壤發育在熱帶雨林或季雨林下強富鋁化酸性土壤,在中國分布麵積較小。海南島磚紅壤的分析資料表明:風化度很高,粘粒的二氧化矽/氧化鋁比值(以下同)低於1.5,粘土礦物含有較多的三水鋁礦、高嶺石和赤鐵礦,陽離子交換量很少,鹽基高度不飽和。
燥紅土熱帶幹熱地區稀樹草原下形成的土壤,分布於海南島的西南部和雲南南部紅水河河穀等地,土壤富鋁化程度較低,土體或具石灰性反應。
赤紅壤發育在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下,具有紅壤和磚紅壤某些性質的過渡性土壤。
紅壤和黃壤均為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下生成的富鋁化酸性土壤,前者分布在幹濕季變化明顯的地區,澱積層呈紅棕色或桔紅色,剖麵下部有網紋和鐵錳結核,二氧化矽/氧化鋁比值為1.9~2.2,粘土礦物含有高嶺石、水雲母和三水鋁礦;後者分布在多雲霧,水濕條件較好的地區,以川、黔兩省為主,以土層潮濕、剖麵中部形成黃色或蠟黃色澱積層為其特征,粘土礦物含有較多的針鐵礦和褐鐵礦。
紅壤係列的土壤適於發展熱帶、亞熱帶經濟作物、果樹和林木,作物一年可二熟、乃至三熟、四熟,土壤生產潛力很大。目前尚有較大麵積荒山、荒丘有待因地製宜加以改造利用。
棕壤係列亦為中國東部濕潤地區發育在森林下的土壤,由南至北包括黃棕壤、棕壤、暗棕壤和漂灰土等土類。
黃棕壤亞熱帶落葉闊葉林雜生常綠闊葉林下發育的弱富鋁化、粘化、酸性土壤,分布於長江下遊,界於黃、紅壤和棕壤地帶之間,土壤性質兼有黃、紅壤和棕壤的某些特征。
棕壤主要分布於暖溫帶的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為夏綠闊葉林或針闊混交林下發育的中性至微酸性的土壤,特點是在腐殖質層以下具棕色的澱積粘化層,土壤礦物風化度不高,二氧化矽/氧化鋁比值3.0左右,粘土礦物以水雲母和蛭石為主,並有少量高嶺石和蒙脫石,鹽基接近飽和。
暗棕壤又稱暗棕色森林土,是發育在溫帶針闊混交林或針葉林下的土壤,分布在東北地區的東部山地和丘陵,介於棕壤和漂灰土地帶之間,與棕壤的區別在於腐殖質累積作用較明顯,淋溶澱積過程更強烈,粘化層呈暗棕色,結構麵上常見有暗色的腐殖質斑點和二氧化矽粉末。
漂灰土過去稱為棕色泰加林土和灰化土,分布在大興安嶺中北部,是北溫帶針葉林下發育的土壤,亞表層具弱灰化或離鐵脫色的特征,常出現漂白層,強酸性,鹽基高度不飽和,屬於生草灰化土和暗棕壤之間的過渡性土類,可認為是在地方性氣候和植被影響下的特殊土被。
棕壤係列土壤均為很重要的森林土壤資源。目前,不僅分布有較大麵積的天然林可供采伐利用,為中國主要森林業生產基地;且大部分土壤,尤其是分布在丘陵平原上的黃棕壤和棕壤有很高的農用價值,多數已墾為農地和果園。
褐土係列包括褐土、土、黑壚土和灰褐土,這類土壤在中性或堿性環境中進行腐殖質的累積,石灰的淋溶和澱積作用較明顯,殘積一澱積粘化現象均有不同程度的表現。
褐土又稱褐色森林土,分布於中國暖溫帶東部半濕潤、半幹旱地區,形成於中生夏綠林下,其特點為腐殖質層以下具褐色粘化層、風化度低,二氧化矽/氧化鋁比值3.0~3.5,含有較多水雲母和蛭石等粘土礦物,石灰聚積以假菌絲形狀出現在粘化層之下。
土褐土經長期施用土類堆積覆蓋和耕作影響,在剖麵上部形成厚達30~50厘米以上的熟化層,即變成土。主要分布於陝西的關中地區。
黑壚土以深厚的淡黑色壚土層而得名。首先形成於半幹旱草原植被下,後又經長期耕種熟化的土壤,主要分布在陝北、晉西和隴東一帶的黃土地區。
灰褐土又稱灰褐色森林土,是分布在幹旱和半幹旱地區山地森林下的土壤,具暗棕色或淺褐色的粘化層,因石灰淋溶程度的不同又分灰褐土和淋溶灰褐土兩個亞類。
在利用上,褐土係列除灰褐土是重要的林用地外,其他土壤為中國北方的旱作地,搞好水土保持,是發展農業生產的重要措施。
黑土係列中國溫帶森林草原和草原區的地帶性土壤,包括灰黑土(灰色森林土)、黑土、白漿土和黑鈣土。以強烈的腐殖質累積過程為特點。
灰黑土又稱灰色森林土。處在濕潤的地區,以大興安嶺的西坡最為集中,植被為森林類型,林下草灌植物繁茂,生草過程較強,有機質累積量大,土壤具較明顯的淋溶作用和粘粒移動澱積現象。
黑土土壤水分狀況較充沛,相對濕潤,植被為草原化草甸,當地稱“五花草塘”,土壤有機質的累積量較高,具有黑色而深厚的土層,腐殖質層厚達30~70厘米以上,底土常出現輕度潛育特征。
白漿土表層腐殖質層下具灰白色的白漿層而得名。分布在東北地區東部山間盆地和各地,氣候濕潤,植被類型為喜濕性的淺根植物,土壤有機質累積量不及黑土,因有機質分解程度差,而常具泥炭化特征,白漿土表層有機質的含量達8~10%,白漿層下質地多屬重壤土和粘土;白漿層質地相對較輕,鐵的淋失十分明顯,粘土礦物以水雲母為主,並有少量高嶺石和無定物質。
黑鈣土分布在半幹旱地區,植被以草原類型為主,也有草甸草原植物,有機質的累積量小,分解強度較黑土大,腐殖質層一般厚約30~40厘米;石灰在土壤中淋溶澱積,常在60~90厘米處形成粉末狀或假菌狀的鈣積層,是黑鈣土區別於其他黑土的重要特征。
黑土係列的土壤以東北地區分布的麵積最廣,適於發展農、牧業和林業,特別是黑土、黑鈣士和白漿土是發展農業的重要對象,除已墾者外,尚有較大麵積的荒地可供開墾,農業生產潛力巨大。
栗鈣土係列包括栗鈣土、棕鈣土和灰鈣土,是中國北方分布範圍極廣的一些草原土壤。這類土壤均具有較明顯的腐殖質累積和石灰的淋溶—澱積過程,並多存在弱度的石膏化和鹽化過程。
栗鈣土溫帶半幹旱地區幹草原下形成的土壤,表層為栗色或暗栗色的腐殖質量,厚度為25~45厘米,有機質含量多在1.5~4.0%;腐殖質層以下為含有多量灰白色斑狀或粉狀石灰的鈣積層,石灰含量達10~30%。中國栗鈣土土壤性質表現出明顯的地區差異。東部內蒙古高原的栗鈣土具少腐殖質、少鹽化、少堿化和無石膏或深位石膏及弱粘化特點,而西部新疆地區在底土有數量不等的石膏和鹽分聚積,腐殖質的含量也相對較高,但土壤無堿化和粘化現象。
棕鈣土與栗鈣土相比較,其腐殖質累積過程更弱,而石灰的聚積過程則大為增強,鈣積層的位置在剖麵中普遍升高,形成於溫帶荒漠草原環境,主要分布於內蒙古高原的中西部、鄂爾多斯高原的西部和準噶爾盆地的北部,是草原向荒漠過渡的地帶性土壤。
灰鈣土其形成常與黃土母質相聯係,分布麵積以黃土高原的西北部、河西走廊的東段和新疆的伊犁河穀最為集中,土壤剖麵分化弱,發生層次不及栗鈣土、棕鈣土清晰,腐殖質層的基本色調為淺黃棕帶灰色,鈣積層不明顯,表層有機質含量0.5~3.0%,且下延較深,一般可這50~70厘米。
栗鈣土係列土壤是中國主要的牧業基地,也是重要的旱作農業區,需因地製宜實行農牧結合,改良草場和建立人工飼草料基地。
漠土係列中國西北荒漠地區的重要土壤資源,包括灰漠土、灰棕漠土、棕漠土和龜裂土等,共同特征是:具有多孔狀的荒漠結皮層,腐殖質含量低,石灰含量高,且表聚性強,石膏和易溶性鹽分在剖麵不大的深度內聚積,存在較明顯的殘積粘化和鐵質染紅現象以及整個剖麵的厚度較薄和石礫含量多(龜裂土和灰漠土除外)等。在成土過程中主要表現為鈣化作用(石灰聚積)、石膏化與鹽化作用、弱的鐵質化作用,同時風成作用相當明顯。
灰漠土發育在溫帶荒漠邊緣細土物質上的土壤,主要分布在新疆準噶爾盆地南部衝積平原和北部剝蝕高原、河西走廊的中、西段及阿拉善高原的東部。新疆灰漠土表層有機質含量在1.0%左右,腐殖質層極不明顯,石灰的最大含量可達10~30%,聚層出現在20或30厘米以下,易溶性鹽含鹽最大的層次在40厘米以下,往往與石膏層相聯係,土壤礦物風化處於脫鉀階段,二氧化矽/氧化鋁比值4.0左右;粘土礦物以水雲母為主。
灰棕漠土溫帶荒漠條件下和粗骨母質上發育的土壤,在西北占有很大的麵積,同灰漠土比較,腐殖質的累積作用更弱,幾無腐殖質層,表層有機質含量很少超過0.5%,且隨深度增加含量亦無多大變化,比值很窄,多在4~7,但石灰的含巨以表層或亞表層最高,且石膏的聚積較普遍,在10~40厘米處常形成小粒狀或纖維狀結晶的石膏層,石膏的最大含量可達30%以上。
棕漠土暖溫帶半灌木灌木荒漠下發育的土壤,廣布於新疆的南部和東部。這類土壤基本上是與石質漠境或戈壁相適應,與北非的石漠(或稱石膏荒漠和石膏殼)近似,但其幹旱程度更強,以致在土壤中出現氯化物的鹽層,成為世界荒漠土壤中罕見的現象。
龜裂土發育較年輕的荒漠土壤,分布在溫帶和暖溫帶荒漠區的細土平原上,常受暫短地表水流的影響。但不具水成土的性質,地表平坦、堅硬,呈灰白色,被網狀裂紋切成不規則的多角形裂片,形似鑲嵌在地上的龜裂圖案,是其最具代表性的特征。
漠土係列在利用上主要受製於細土物質含量的多少和灌溉水源的有無。目前,大部分用作牧地,僅有小部分墾為農田。
潮土、灌淤土係列中國重要的農耕土壤資源,包括潮土、灌淤土、綠洲土。這類土壤是在長期耕作、施肥和灌溉的影響下所形成。在成土過程中,獲得了一係列新的屬性,使土壤有機質累積、土壤質地及層次排列、鹽分剖麵分布,都起了很大變化。
潮土(包括砂薑黑土)曾稱淺色草甸土,主要分布於黃淮海平原,遼河下遊平原,長江中、下遊平原及汾、渭穀地,以種植小麥、玉米、高粱和棉花為主。土壤剖麵中沉積層次明顯,粘砂相間,地下水位較淺,土壤中、低層氧化還原交互進行,有明顯的鏽紋斑及碳酸鹽分異與聚積。有些地區出現沼澤化和鹽漬化。
黃河淤積平原潮土的機械組成,老河床和天然堤上多為砂土,老河床兩側緩斜平地多為輕壤土,淺平窪地則為粘土。土壤有機質含量僅0.6~1%。碳酸鈣含量在6~8%,含鉀量可達2%左右,含磷量多在0.1~0.2%。其含鹽量一般不超過0.1%;在窪地邊緣可達0.5~1%。土壤呈堿性反應,ph值7.5~8.5。
潮土土層深厚,礦質養分豐富,有利於深根作物生長,但有機質、氮素和磷含量偏低,且易旱澇,局部地區有鹽漬化問題,亟待改良。
灌淤土主要分布於銀川、內蒙古後套及遼西平原。灌淤層可厚達1米以上,一般也可達30~70厘米。土壤剖麵上下較均質,底部常見文化遺物。灌淤層下可見被埋藏的古老耕作表層。土壤的理化性質因地區不同而異。西遼河平原的灌淤土,質地較粘重,有機質含量約2~4%,鹽分含量,一般小於0.3%,不含石膏;河套地區的灌淤土,質地較砂鬆,有機質含量約1%,含鹽量較高。
灌淤土是中國半幹旱地區平原中的主要土壤,一年一熟,以春播作物為主,生長小麥、玉米、糜穀等。地下水位較淺,水源充沛;因排水條件較差,有次生鹽化現象,應注意灌排結合。
綠洲土又稱灌漠土,主要分布於新疆及河西走廊的漠境地區的綠洲中,是幹旱地區的主要耕作土壤。灌溉淤積層甚至可厚達1.0~1.5米;在引用坎兒井灌溉地區,灌淤層不超過1米。這些厚層灌溉淤積層土壤層次分化不明顯,上部土層有機質含量一般在1~2%,下部可達0.5~0.7%。磷鉀含量均較豐。碳酸鈣含量一般在10~20%,且分布均勻。但易發生板結,有次生鹽化問題。采取灌溉與排水相結合,營造防風林帶與林網,合理輪作倒茬,多種綠肥、牧草,是提高肥力的主要途徑。
草甸、沼澤土係列即濕土。為水成、半水成土壤類型。
草甸土直接受地下水浸潤,在草甸植被覆蓋下發育而成。廣布於鬆嫩平原、三江平原,在內蒙古、新疆等地河流兩岸的泛濫平原、湖濱階地上,也有分布。
草甸土腐殖質含量一般較豐富,分布在東北地區的草甸土,暗色有機質層厚達1米以上,土壤底部常見二氧化矽粉末,土體中見鏽色斑紋及鐵錳結核;在新疆地區的草甸土有機質層僅25厘米,常見大量石灰結核,並有鹽分累積。表層有機質含量約3~6%,甚或可高達10%。在1米深的土層中,其含量尚可達1%。在兩北幹旱區有機質含量表層低於4%。在新疆、內蒙古的草甸土中,碳酸鈣含量可達10%。
草甸土開墾後,表層土壤壘結性減低,較前疏鬆,有機質含量亦隨之下降。這類土壤肥力較高,養分也較豐,水分供應良好,是主要墾殖對象;亦為重要牧場基地,合理安排農、牧關係十分重要。
沼澤土在長期積水或過濕情況下形成。廣布於中國東北三江平原及川西鬆潘草地。均有深厚的腐殖質層或泥炭層。
因土壤長期處於還原狀態,產生了明顯的潛育過程,形成充分分解的藍灰色潛育層。土壤結持力甚低。在表層有機質層或泥炭層與底層藍灰色潛育層間,尚可見大量鏽斑或灰斑的土層,亦可見鐵錳結核。沼澤土中有機質含量常在5~25%,泥炭層可高達40%以上,有機質分解不充分,比值寬。大都尚未充分利用。
水稻土係列在中國境內,主要分布在秦嶺—淮河一線以南,其中長江中、下遊平原、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和台灣西部平原最為集中。
水稻土是耕種活動的產物。是由各種地帶性土壤、半水成土和水成土經水耕熟化培育而成,其形成過程是在季節性淹水灌溉、耕作、施肥等措施影響下,進行氧化還原交替過程、有機質的合成與分解、複鹽基作用與鹽基的淋溶,及粘粒的分解、聚積與遷移、淋失,使原來的土壤特征受到不同程度的改變,使剖麵發生分異,而形成特有的土壤形態、理化和生物特性。
水稻土的剖麵結構包括下列層次:耕作層(a)、犁底層(p)、滲育層()及潛育層(g)。耕作層淹水時水分飽和,呈半流泥糊狀或泥漿狀。排水落幹後,呈包含有屑粒、碎塊的大塊狀結構,結構麵見鏽斑雜有植物殘體;犁底層較緊實,暗棕色的垂直結構發達,有鏽紋和小鐵錳結核;滲育層由於水分滲透,鐵質淋洗強烈,顏色較淡;澱積層多呈棱塊狀結構,多鏽紋、鏽斑和鐵錳結核;澱積潛育層處在地下水變動範圍內,呈灰藍色,有較多的鏽斑和鏽紋結構不明顯;潛育層處於還原狀態,呈藍灰色結構。
水稻土大致可分為淹育、瀦育及潛育等三種類型。淹育型發育層段淺薄,屬初期發育的水稻土,底土仍見母土特性,如紅壤仍有紅色底層;瀦育型發育完整,具有完整的剖麵結構;潛育型屬由潛育土或沼澤土發育而成。
水稻土是中國很重要的農業土壤資源,應根據土壤特性因地製宜加以改良,充分利用。
鹽堿土係列又可分為鹽土和堿土。
鹽土中國土壤中含可溶鹽較高的鹽土主要分布在北方幹旱、半幹旱地區,尤以內蒙古、寧夏、甘肅、青海和新疆為多。華北平原和汾、渭穀地也有零星分布。氣候幹旱、蒸發強烈、地勢低窪、含鹽地下水接近地表是鹽土形成的主要條件。鹽分累積的形態通常是地表出現白色鹽霜,作斑塊狀分布。含鹽量高的鹽土可出現鹽結皮厚度(小於3厘米)或鹽結殼(大於3厘米),在結皮或結殼以下為疏鬆的鹽與土的混合層,可由幾厘米到30~50厘米;甚或可見鹽結盤層。鹽分累積的特點是表聚性很強,逐漸向下鹽分遞減。沿海地帶鹽分累積特點是整層土體均含較高鹽分。
中國鹽土的鹽分組成甚為複雜。濱海地區的鹽土主要為氯化物鹽土;硫酸鹽鹽土則分布於新疆北部、甘肅河西走廊、寧夏銀川平原和內蒙古後套地區,但麵積不大。而氯化物與硫酸鹽混合類型的鹽土,在中國鹽土中到處可見,以河北、內蒙古、寧夏、甘肅和新疆等省區最為集中。此外,東北鬆嫩平原、山西大同盆地等,在其鹽分組成中含有碳酸根,稱蘇打鹽土,堿性特強,腐蝕植物根係,大部植物難以生長。
鹽土的改良應采取灌排、生物及耕作等綜合措施;種稻洗鹽也是改良鹽土的有效措施。
堿土在中國分布麵積較小,大都零星分布於鹽土地區,特點是表層含鹽量一般不超過0.5%,但土壤溶液中普遍含有蘇打。在吸收複合體中(尤其是堿化層)代換性鈉占代換總量20%以上;ph值可達9.0或更高。土壤有機與無機部分高度分散,膠粒和腐殖質淋溶下移,使表土質地變輕,而膠粒聚積的堿化層則相對粘重,有時形成柱狀結構,濕時膨脹泥濘,幹時收縮板結,通透性與耕性均極差。過高的堿度可以毒害植物根係,過多的交換性鈉可引起一係列不良的理化性質,對植物生長危害極大。
堿土的形成與發育因地區而異,如鬆遼平原的堿土是由於蘇打鹽土在脫鹽過程中,鈉離子進入土壤吸收複合體而形成的。華北平原的堿土(當地稱瓦堿)是由鹽化潮土或鹽土在脫鹽過程中,突出了土壤的堿化特性,表層出現堿殼。前者代換性鈉含量較高(7~10毫克當量/100克土),堿化度大都在20~40%;後者在質地較輕的土壤中僅1~2毫克當量/100克土,在粘重土壤中也僅5~7毫克當量/100克土,可能屬於初期形成的堿土。堿土的改良除上述水利及農業措施外,尚需采取施用石膏和磷石膏等化學改良措施。
岩性土係列包括紫色土、石灰土、磷質石灰土、黃綿土(黃土性土)和風沙土。這類土壤性狀仍保持母岩或成土母質特征。
紫色土紫紅色岩層上發育的土壤。以四川盆地分布最廣,在南方諸省盆地中零星分布。紫色土有機質含量1.0%左右,其發育程度較同地區的紅、黃壤為遲緩,尚不具脫矽富鋁化特征,屬化學風化微弱的土壤,呈中性至微堿性反應,ph值為7.5~8.5,石灰含量隨母質而異,鹽基飽和度達80~90%。紫色土礦質養分豐富,在四川盆地的丘陵地區中為較肥沃土壤,其農業利用價值很高。利用中需防止水土流失和注意蓄水灌溉、增施有機肥料、合理輪作等。
石灰(岩)土發育在石灰岩上的岩成土。在中國熱帶和亞熱帶濕潤地區,凡有石灰岩出露之地均有分布,但主要分布於廣西、貴州和雲南境內。在石灰岩體出露的喀斯特地區多形成較為年幼的石灰(岩)土。石灰(岩)土的植被多為喜鈣植物如蕨類、五節芒、白茅等。這類植物的有機質成為石灰土腐殖化作用的物質基礎。石灰(岩)土可分為黑色石灰土、棕色石灰土和紅色石灰土。1黑色石灰土,有機質含量豐富,呈良好團粒結構,土色暗黑,中性至堿性反應(ph6.5~8.0),土層厚薄不一。2棕色石灰土,常見於山麓坡地,色棕粘重,不均質石灰反應。3紅色石灰土,土色鮮紅,剖麵上部多無石灰反應,表土ph6.5,心土7.0~7.5。
磷質石灰土分布於中國南海的東沙、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島。由於島嶼地處熱帶,大都由珊瑚礁構成。磷質石灰土即於珊瑚礁磐基礎上發育而成,成土母質為珊瑚灰岩或珊瑚、貝殼機械粉碎的細砂。在海島上的細砂表麵聚積了大量富含磷質和有機質的海鳥糞,形成富含磷質的石灰性土壤。表層有機質含量可高達12%以上,全磷量26~32%。成為富含有機質的天然磷肥資源。
黃綿土又稱黃土性土壤,廣布於黃河中遊丘陵地區。土壤色澤與母質層極相近,質地均勻,疏鬆多孔,耕性良好,有機質含量低,僅0.5%,礦質養分豐富。
風沙土主要分布在中國北部的半幹旱、幹旱和極端幹旱地區。風沙土的特征是成土作用經常受到風蝕和沙壓,很不穩定,致使成土過程十分微弱,土壤性狀與風沙堆積物無多大改變。隨沙地的自然固定和土壤形成階段的發展,由流動風沙土到半固定、固定風沙土,土壤有機質含量逐漸增加,說明隻要增加肥分與水分,使植被逐步穩定生長,也能成為農林牧用地。
高山土係列高山土壤是指青藏高原和與之類似海拔,高山垂直帶最上部,在森林鬱閉線以上或無林高山帶的土壤。由於高山帶上凍結與溶化交替進行,土壤有機質腐殖化程度低,礦物質分解也很微弱,土層淺薄,粗骨性強,層次分異不明顯。因而將高山土壤作為獨特的係列劃分開來;有黑氈土(亞高山草甸土)、草氈土(高山草甸土)、巴嘎土(亞高山草原土)、莎嘎土(高山草原土)、高山漠土和高山寒漠土之分。
黑氈土主要分布於青藏高原東部和東南部。腐殖質累積明顯,腐殖化程度相對較高,鹽基不飽和或飽和度低,ph5~8,為高原優良牧場,也是小麥等作物的高產土壤。
草氈土分布於原麵平緩山坡,土體一般較濕潤,密生高山矮草草甸。表層有厚3~5厘米至10厘米不等的草皮,根係交織似毛氈狀,軟韌而有彈性,地表常因凍融交互作用呈鱗片狀滑脫。腐殖質層厚9~20厘米,含量6~14%,作淺灰棕或暗灰色,剖麵厚度30~40厘米。大部用作夏季牧場。
巴嘎土主要分布於喜馬拉雅山北側的高原寬穀湖盆,植被屬於幹草原類型。土壤有機質含量有時可達3~10%,剖麵下部礫石背麵常有薄膜狀碳酸鈣累積。大部為牧地,植被稀疏,載畜量低。
莎嘎土分布於羌塘高原東南部,西喜馬拉雅山的山前地帶。土體較幹燥,腐殖質累積過程減弱,且出現積鈣過程,土體富含礫石,表層草根較少,不形成連續草皮層,有機質含量約1.5~3%,碳酸鈣聚積明顯,最大可達10%以上。土壤均較沙質,有風沙危害。均為牧地。
高山漠土又稱冷漠土。主要分布於西藏羌塘高原,山原平坦,植被低矮而稀疏,蓋度5~10%。土壤中有機質累積微弱,0.4~0.6%,鹽分0.5~1.6%,碳酸鈣累積明顯。地表見白色鹽霜及結皮,多孔,含礫石較多,亦見石膏新生體,其下為礫質母質層,此類土壤甚少利用,僅在低窪處積水後,可飼養羊群。
高山寒漠土脫離冰川影響最晚,成土年齡最短的土壤。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冰雪活動帶以下冰緣附近。土層淺薄,剖麵分化不明顯,土表有微向上突起的融凍結殼,通體大部為粗骨性,土壤礦物分解度甚低,植被為殼狀地墊及耐寒的墊狀點地梅等。
(席承藩黃榮金)
中國畜牧業地理中國是世界上畜牧業資源最豐富和畜牧業曆史悠久的國家之一。中國擁有草地資源3.17億公頃,生長3000多種牧草,在不同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下,形成了多種多樣的草場類型,有利於各種牲畜和不同季節的放牧利用,草地可利用率約達68.4%。在廣大衣區每年可提供大量農副產品和飼草飼料資源,約達7000多億千克,種類多,數量大,營養豐富。此外,還有食品、畜產、水產、釀造等加工工業的大量下腳料,均可作飼料利用。同時,中國的牲畜品種資源也極豐富,經長期選擇培育和引進改良,全國已育成優良的畜禽地方良種約260個,成為全國畜牧業發展的寶貴基因庫。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中國畜牧業雖已有很大發展,但速度緩慢,生產低而不穩,產品率和商品率均不高。至80年代,豬、牛、羊和大牲畜頭數有了顯著增加,肉、奶、蛋、毛等畜產品產量大為增長,商品率也大為提高。無論生豬頭數、豬肉總產量以及馬、騾、山羊、兔的頭(隻)數均居世界首位,綿羊和黃牛頭(隻)數則分別居第3、第5位。1991年中國的肉、蛋產量已躍居世界第1。但因中國地域遼闊,自然條件複雜多樣,畜牧業資源分布不均,畜牧業生產發展地區差異顯著。北部與西部廣大地區曆來為全國重要牧區,擁有牲畜頭數約占全國的10%,而以種植業為主的東部廣大農區卻擁有全國86%的牲畜頭數,所提供的肉食約占全國的95%,奶、禽、蛋等畜產品也占絕對優勢。
根據畜牧業生產發展的條件和特點,以及民族的生活、生產習慣與曆史發展的地區差異等,中國畜牧業可劃分為牧區、農區、半農半牧區、城郊等4種類型地區:
牧區畜牧業主要分布於北部的內蒙古高原、西部的新疆和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從東向西呈明顯的地帶性變化:1東部草甸草原地區。牧草生長茂密,產草量高,質量好,適宜發展牛、馬、羊等多種牲畜,所產三河牛、三河馬全國著名。2中部幹草原(包括荒漠草原)地區。牧草較稀疏矮小,產草量較低,宜於牧羊,向為中國重要的羊毛、羊皮與羊肉生產基地與耕役馬的主產地。3西部半荒漠荒漠地區。水草條件較差,宜於羔皮羊、裘皮羊、山羊和駱駝等的放牧,但以山羊所占比重較大,駱駝的分布也相當集中,是中國駱駝的重要分布區。4西部阿爾泰山、天山等地的山地區。天然草場類型多樣,垂直差異十分顯著。放牧綿羊、山羊、馬,牛和駱駝。其中尤以新疆細毛羊、阿勒泰肥臀羊、伊犁牛、伊犁馬等著稱。5青藏高原區。天然草場類型繁多,牧草低矮,產量低,是以犛牛、藏係羊為主體的高寒牧區。世界上約有85%的犛牛分布在中國,而以青藏高原牧區最為集中,是國內外犛牛的集中產區。總之,牧區畜牧業是以天然草地為主要飼料來源的放牧畜牧業地區,家畜以牛、馬、羊、駱駝等草食牲畜為主,畜牧業以產品畜為其主要利用方式,是全國重要的畜牧業生產基地。
農區畜牧業向以從屬於種植業並帶有副業性質的舍飼畜牧業為特點。以豬和家禽占重要地位,而黃牛、水牛、馬、驢、騾等畜種則主要供役用。大致以秦嶺、淮河為界,可分為北方和南方農區:1北方農區接近牧區和半農半牧區,區內有一定麵積的天然草場,綿羊和山羊的比重大於南方農區,並有小群的放牧畜群和放牧經營的方式。此外,黃牛、馬、騾等役畜是本區平原地帶的主要耕役畜和運輸動力,驢則是山地丘陵地區的主要耕畜和馱運工具。黃淮海平原、東北平原、關中平原、河西走廊等地養豬較多,具較高的商品性。禽類以雞為主,水禽(鴨、鵝)較少。2南方農區飼料來源豐富,牲畜種類較多,以豬、水牛、黃牛、山羊等為主。全區豬頭數約接近全國總數的2/3,以四川盆地、兩湖平原,珠江三角洲、長江下遊平原、浙江中部及西南部、閩東南沿海、桂東部、滇中和台灣西南部平原等種植業發達的地區最為集中,飼養量大,出欄率、商品率均較高。黃牛與水牛分別為南方農區旱地與水田的重要耕畜。水牛擁有頭數約占全國的99%以上,多分布於平原稻作區。黃牛在全國也占重要地位,主要見於台地和丘陵山地區。馬、驢、騾數量極少。山羊遍及區內,但丘陵山區居多。綿羊雖不多,但以杭嘉湖平原和太湖地區的湖羊為最著名。禽類仍以雞為主,但水禽數量和放養規模遠遠超過北方農區。
半農半牧區沿長城南北呈狹長的帶狀分布,是農區役畜和肉食牲畜主要供應基地之一。本區曆史上曾是農牧業交替發展變化較大的地區,以具有漢族經營純農業與蒙古族經營純牧業的生產方式為特色。[區內旱作農業與放牧畜牧業交錯分布,畜牧業兼有純牧區放牧與農區舍飼的特點。區內科爾沁草原和壩上高原等天然草場以放牧牛、馬、羊為主,是肉、乳、細毛的重要生產基地。此外,寧夏的鹽池、同心及內蒙古毗鄰地區,曆來以發展灘羊為主,所產二毛裘皮尤負盛名。
城郊畜牧業主要分布於城市和大型工礦區周圍,以飼養豬、雞、奶牛等畜禽為主,為城市、工礦區直接提供肉、蛋、乳等畜產品。除郊區農村集體與個人舍養畜禽外,還有奶牛飼養場、大型機械化養豬、養雞場,形成技術水平和商品率均較高的城市、工礦區副食品基地。
(張豪禧)
中國植物地理中國植物種類繁多,起源古老,植被類型豐富多采。
中國植物區係的特點和起源
基本特點中國的地理位置、幅員、地質曆史演變和地質時期氣候變化是形成中國植物區係特征的基本因素。
植物種類豐富中國維管束植物共約353科,3184屬,2.715萬多種,分別占世界科、屬、種數的56.9%、24.5%和11.4%(表1)。就種數而言,僅次於世界上植物區係豐富的馬來西亞植物區(約4.5萬種)和巴西(約4萬種),居世界第3位。
從植物科屬的大小,即其含有種數的多少來看,現知世界種子植物中含有萬種以上的4個特大科,在中國也都含有千種以上。
另有50科在中國含有100~1000種,如薔薇科、唇形科、杜鵑花科等,共有1.97萬餘種,約占全國種子植物80%以上,構成中國植物區係的基本骨幹。
起源古老中國植物起源古老,含有大量古老或原始科屬,並保存許多殘遺植物,如前所述眾多起源古老的蕨類和裸子植物。裸子植物中的蘇鐵科、銀杏科、麻黃科和買麻藤科,在係統發生上是古老而孤立的,備僅一屬,其中銀杏科隻存一種——銀杏,一般僅限栽培,但在浙江天目山和滇東北,卻呈半野生狀態。
鬆柏類開始出現於晚石炭紀,中生代非常繁盛,幾乎廣布世界,第三紀開始衰退,第四紀時其分布區更行縮小。許多種類雖已絕滅,但在中國有利的條件下卻保存了較多殘遺屬種。現存7科中,除南洋杉科外,中國都有,白豆杉、銀杉、金錢鬆、水鬆和水杉等都是中國特有殘遺植物,星散或殘遺分布於中國中南部亞熱帶—熱帶地區。
被子植物發生於侏羅紀、三疊紀,或更早,至白紀已很繁盛,第三紀逐漸發育為世界上占優勢的植物。在世界現知544科被子植物中,中國有291科,包括大量古老或原始科屬,如木蘭目、山茶目等所包含的許多科。此外,單種屬和寡種屬共約1135屬,約占全國總屬數38%。在中國特有的190多屬中,單種屬和寡種屬約占95%以上。它們在發生學上大多數是古老或原始的,因而由此也可反映出中國植物區係的古老性。
地理成分複雜中國植物區係的地理成分甚為複雜,分布交錯混雜。根據對中國現知2980屬種子植物的比較分析,可劃分為15個分布區類型和31個變型。
熱帶成分(2~7類)共有1460多屬,占全國屬數51.1%(不包括世界分布屬,下同);溫帶成分(8~11,14類)930餘屬,占32.5%;古地中海成分(12,13)和中國特有成分備占9.7%和6.8%。在東亞—北美和東亞分布屬中還有許多熱帶—亞熱帶成分。可見中國植物區係具有明顯的熱帶起源性質。
各種成分既有其主要分布地區或分布中心,又是相互滲透混雜的,如中國典型的泛熱帶分布的326屬中,隻有60屬限於熱帶,而有150屬分布到亞熱帶,110多屬分布直達溫帶,即達到它們分布區的北界。至於溫帶分布的科屬,幾廣布全國,但往往主要產於江南至西南的亞熱帶地區。古地中海區的成分主要產於西北幹旱地區,亦有分布到華北或西南者,如檉柳和川續斷科的一些屬種。這種分布趨勢顯示了中國植物區係的來源及其熱帶起源。
特有成分繁多中國特有植物計有200屬左右,歸72科,其中含10屬或10屬以上的為菊科、苦苣苔科、傘形科、蘭科和唇形科5科,但多數為熱帶—亞熱帶(29)和溫帶(22)分布科。銀杏科、鍾萼樹科、珙桐科及杜仲科為4個特有科。
這些屬中除鐵線山柳和川木香、毛舌菊等5~6屬為多種屬外,其餘95%以上都是單種或少種屬,並且絕大多數是古老或原始的類型,如前所述的白豆杉等,還有如五加科的通脫木、馬兜鈴科的馬蹄香、蠟梅科的蠟梅、榛科的虎榛子、石竹科的金鐵鎖、金縷梅科的牛鼻栓、半楓荷、毛茛科的獨葉草及菊科中少有的木本屬螞蚱腿子和護菊木等。4個特有科也都是單種的古老科。它們主要分布在秦嶺—山東以南的亞熱帶和熱帶地區,特別集中於西南至華中—華東。
植物區係的起源從以上所述,可以認為中國植物區係來源於南、北古陸和古地中海區,而它們又為熱帶統一起源的。各種熱帶分布區類型起源於古南大陸已為現代多數植物學者和古植物學者所論證;至於溫帶區係的熱帶起源問題,至今猶未獲一致認識。
中國特有成分的起源是相當複雜的,不但有特有屬,而且有特有科。銀杏科、杜仲科和珙桐科、鍾萼樹科皆為單種,後2種可能分別與榆科、獼猴桃科和無患子科相近,含2個相近種,是很有趣的孑遺分子。此外,在許多原始或較古老的科中,如木蘭科、樟科、木通科、蠟梅科、山茶科、獼猴桃科、金縷梅科、省沽油科、無患子科、桑科、榆科、槭樹科、胡桃科等木本科及毛茛科、三白草科都出現中國特有屬。它們和白豆杉、水杉、銀杉等鬆杉類第三紀殘遺植物一樣,主要集中分布於中國北緯20°~40°的西南至東南部山區。因此它們無疑起源於古北大陸南部,在第三紀前即已形成和分化。此外,在這一範圍內及西藏也有少數新生類型,如菊科、苦苣苔科的一些屬。
中國植被的主要類型和地理分布
中國幾乎包括世界上除了極地凍原以外所有主要植被類型,並有高原高寒植被。全國自然植被包括29植被型、52亞型和600多個主要群係。主要類型概述於後。
森林中國森林主要分布於東南部、少數零星分布到西北山地,從北向南呈有規律的地帶性分布。
針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中國針葉林普遍分布於國內各地山區,可區別為寒溫性、溫性和熱性針葉林。
寒溫性針葉林是寒溫帶的地帶性植被。在中國僅見於大興安嶺北部(海拔400~1400米)和新疆阿爾泰山西北部(1300~2100米),是西伯利亞泰加林的向南延伸。此外,出現於各高山的亞高山或至高山帶,是山地植被垂直帶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寒溫性針葉林的建群樹種約有50種,主要是各種冷杉、雲杉、落葉鬆和圓柏林。群落的種類組成和結構較簡單,發育良好的冷杉、雲杉林,林相整齊,喬木層高20~30~50米,鬱閉度0.6~0.9。林下灌木和草木層均不發達,而地被苔蘚層卻極發達,厚5~15厘米,覆蓋度70~90%以上。在西南區亞高山特別潮濕地區,林中常附生大量鬆蘿,形成特殊的“霧林”景觀。
在溫帶和亞熱帶的低山丘陵和亞熱帶的中山—亞高山帶,則分布有溫性或暖性針葉林。主要是各種鬆林,從東北往西南,建群樹種主要是紅鬆、油鬆、赤鬆、華山鬆、台灣鬆、馬尾鬆和雲南鬆等。至雲南南部和廣西、廣東的熱帶低山丘陵,則被思茅鬆或海南島鬆熱帶針葉林所代替。其他還有多種鐵杉、油杉、杉木、柏木和側柏林等。這類森林有為地帶性植被破壞後的次生林或人工林,林相不一,一般高10~25米,鬱閉度0.3~0.4或0.5~0.7,然而種類組成較上類針葉林豐富,多層結構,暖性針葉林常有許多熱帶—亞熱帶成分,並普遍生長多種草本蕨類和藤本植物。
在東北東部溫帶山地分布有典型的針闊葉混交林。代表樹種主要是紅鬆、沙冷杉和多種落葉闊葉樹種,如紫椴、楓樺、水曲柳等。這一地區現代森林中猶保存一些第三紀殘遺植物和具有亞熱帶森林的特色。
落葉闊葉林落葉闊葉林廣布於溫帶、暖溫帶平原山地及亞熱帶至熱帶的中山—亞高山帶和石灰岩山地。典型落葉闊葉林是華北暖溫帶濕潤和半濕潤地區的地帶性植被,向西可延伸至甘肅南部白龍江上遊。建群樹種主要是落葉櫟類,在本帶北部主要是遼東櫟和蒙古櫟,南部主要是麻櫟、栓皮櫟、槲櫟、槲樹等。它們多為純林或混生多種槭樹、椴等。林相整齊,季相變化明顯,一般高10~15米,鬱閉度0.5~0.7(0.8),林下灌木和草本層較發達,一般沒有苔蘚層。常見灌木主要為多種胡枝子、繡線菊、忍冬、莢蒾、榛和黃櫨等。草本主要是多種苔草、委陵菜、蒿類及野牯草、白羊草、黃背草等亞熱帶禾草。
另外,在西北荒漠河岸,較普遍分布有胡楊林或沙棗林,它們是中亞荒漠河岸特有的森林類型,林下主要是各種耐鹽灌木和草本,如多種檉柳、鈴鐺刺、多種甘草和駱駝刺等。其他多種樺、楊柳主要組成次生林或河岸林分布各地。
常綠闊葉林常綠闊葉林是亞熱帶的地帶性植被,植被類型分化多樣,以典型常綠闊葉林為代表,分布於中亞熱帶濕潤地區海拔1000米或2800米(在西部)以下的低山、丘陵或至中山帶。建群植物主要是殼鬥科、樟科、山茶科和木蘭科的許多常綠樹種,如多種栲、青岡、石櫟、紅楠、木荷、木蓮、含笑等,分別於不同地區占優勢。
在中亞熱帶北部這些常綠屬種與一些落葉櫟類,水青岡、化香、楓香、鵝耳櫪、多種槭、樺等組成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在中亞熱帶南部則主要與多種栲、潤楠、香蒲桃(桃金娘科)、黃桐(大戟科)、山杜英(杜英科)、黃杞(胡桃科)、樫木(楝科)和無憂花(蘇木科)等熱帶屬種組成季風常綠闊葉林,具有熱帶林的諸種特征,成為南亞熱帶森林的過渡類型。在亞熱帶西端的幹熱河穀及亞高山陽坡常發育有地中海型的硬葉常綠闊葉林,建群植物主要是鐵橡櫟、錐連櫟及灰背櫟等硬葉櫟類,一般高2~6米,成為矮林或灌叢狀。至山地這類森林則由高山櫟類組成。竹林發達亦為中國亞熱帶森林植被的顯著特點。
各類亞熱帶森林一般生長較迅速茂密,高15~20~30米,鬱閉度0.6~0.9,喬木層常有2~3個亞層,種類組成豐富,並常有一些古老或殘遺的成分。
季雨林和雨林二者分布於台、粵、桂至滇和藏東南的熱帶地區,是亞洲熱帶同類植被的一部分。但不同於亞洲熱帶典型的季雨林和雨林。中國熱帶季雨林較普遍地分布於海拔500~1200米(在西部)以下的熱帶丘陵台地,背風或較幹熱河穀盆地及石灰岩山地。這類群落的結構和種類組成都很複雜,沒有明顯的建群種,優勢植物主要是多種榕樹、龍腦香科的青皮、華坡壘、擎天樹、麻楝(楝科)、鐵力木(藤黃科)、假蘋婆(梧桐科)、四數木(四數木科)、蜆木(椴科)及落葉樹木棉、楹樹、雞占、厚皮樹等等。群落呈半常綠或旱季落葉。
雨林分布於熱帶迎風的丘陵低地或溝穀內,發育有濕潤雨林,代表植物主要是龍腦香科的幾種龍腦香,幾種坡壘和婆羅雙樹,肉豆蔻科的台灣肉豆蔻、菲律賓肉豆蔻及梧桐科、桑科等的一些種。在熱帶西部則主要是幹果欖仁(使君子科)、番龍眼(無患子科)、箭毒木(桑科)、望天樹等。上層喬木中含有一定比例短期集中換葉或落葉的樹種,成為熱帶雨林和季風雨林過渡類型。此外,應當指出,龍腦香科的代表見於中國大陸部分,肉豆蔻科僅見於台灣。
灌叢指主要由中生灌木組成的植物群落。除分布於高山亞高山的高寒灌叢和部分河岸、鹽地、沙地灌叢為原生者外,餘均為次生,不能代表地帶性植被,但在中國現狀植被中分布相當廣泛,並有明顯的地區性和生物生態學差異。中國的灌叢概括可分為高寒灌叢、落葉灌叢和常綠灌叢3類。
高寒灌叢主要分布於中國西部的天山、阿爾泰山、青藏高原及其鄰近高山以及秦嶺(太白山)和台灣的高山。一般分布高度達海拔3000~5000米,在山地寒溫性針葉林和雪線間,常與高寒草甸或高寒草原(在天山南坡)相結合,是高山植被垂直帶的組成部分。建群植物是各種耐寒的常綠針葉、常綠闊葉和落葉灌木,組成各種不同的高寒灌叢。主要種類是高山圓柏、杜鵑、岩須、箭葉錦雞兒、金露梅、矮柳等。群落一般低矮密集,高數十厘米至1米左右,覆蓋度70~90%。杜鵑灌叢每當五、六月間盛開鮮花。圓柏灌叢常呈匍匐狀,覆蓋度僅30~60%,群落外貌和結構均很單調。
落葉灌叢落葉灌叢廣布於溫帶至亞熱帶的丘陵、山地、河穀、沙丘及鹽化低地和海濱各種生境上。尤其在暖溫帶森林區占據廣大麵積。建群植物主要是薔薇科的薔薇屬、繡線菊屬、櫻屬、栒子屬、花楸屬,豆科的胡枝子屬、杭子梢屬、錦雞兒屬,小檗科小檗屬的許多種以及榛、虎榛子、黃櫨、荊條、酸棗等。在亞熱帶幹熱河穀主要是熱帶科屬的餘甘子(大戟科)、坡柳(無患子科)和小馬鞍葉(蘇木科)等。在鹽化低地、海濱和沙丘上則主要是多種檉柳、白刺等組成。
落葉灌叢一般高1~2~3米,覆蓋度30~80%,主要因生境的水分和鹽分條件而異,大多是森林破壞後的次生植被,若停止砍伐,可恢複成林或發展為相對穩定的群落。
常綠灌叢常綠灌叢普遍而零星分布於熱帶、亞熱帶的丘陵山地(海拔500~600米或1000米以下)和局部穀地及海濱。主要由熱帶—亞熱帶分布的許多常綠闊葉灌木和一些萌生的常綠闊葉喬木所組成。建群植物在亞熱帶主要是檵木(金縷梅科)、烏飯樹(杜鵑花科),在熱帶主要是桃金娘和崗鬆(桃金娘科)、中平樹(大戟科)等。在石灰岩山地種類較繁多而混雜,主要加樟葉莢蒾(忍冬科)、竹葉椒(芸香科)、羊蹄甲(蘇木科)、鐵仔(紫金牛科)、清香木(漆樹科)、黃杞等等。
這類灌叢一般高1米左右,高者可達2~3米,覆蓋度40~80%,分層了明顯,常有稀散的喬木,或多或少的藤木和蕨類。草本層常見的是白茅、香茅、野古草、扭黃茅和芒等高大禾草。有時這些草本占優勢,而成為灌木草叢。
草原中國草原廣布於東北西部、內蒙古、黃土高原北部,以至西北荒漠山地和青藏高原中部,是溫帶半幹旱地區的地帶性植被,也是整個歐亞草原的組成部分。它們是中國最重要的牧場。
草原植被的植物組成和結構都較簡單。建群植物主要是針茅、羊茅、隱子草、羊草等禾本科草及菊科的蒿屬、亞菊屬等的一些種。從東向西,或在荒漠山地從上向下,發展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真草原)和荒漠草原不同類型,分別以不同的種為代表。
典型草原主要是大針茅、克氏針茅、針茅和溝葉羊茅等旱生叢生禾草。
草甸草原主要是貝加爾針茅、吉爾吉斯針茅、兩種羊草及白羊草等中旱生禾草及多種雜類草。這2類草原群落外貌整齊,季相變化明顯,草層一般高30~50厘米,覆蓋度40~70%,草本亞層分化明顯,多者可分3~4個亞層,並混生多種小半灌木和雜類草。不過草甸草原更較茂密,種類組成較豐富和有更多的中生雜類草。
荒漠草原草原和荒漠植被的過渡類型,主要由戈壁針茅、短花針茅、沙生針茅及東方針茅等小禾草和灌木亞菊、女蒿等旱生小半灌木所組成。群落稀疏低矮而單調,一般高10~20厘米,覆蓋度20~40%。
在西部高原和荒漠山地2700米或3500米以上的亞高山高山帶,發育有高寒草原。建群植物主要是紫花針茅、座花針茅、假羊茅等耐寒旱的小禾草,硬葉苔草及幾種高原特有的蒿。群落稀矮而單調,點綴著一些高山墊狀植物和雜類草。
荒漠中國草原帶以西廣大地區普遍分布有荒漠植被,是整個亞洲荒漠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天山南坡和昆侖山—阿爾金山北坡,荒漠植被分別上升到2600~2800米或2900~3200(3800)米的高度,上部直接與高寒草原相接連。基質為各種貧瘠的荒漠土、鹽土及光裸的沙丘和基岩。
荒漠植被的植物種類貧乏、稀疏和結構簡單。建群植物是各種超旱生的半喬木、灌木、半灌木和小半灌木,主要為藜科、菊科、蒺藜科、豆科和麻黃、紅砂和沙拐棗等。在新疆和西藏西部的荒漠中,頗多同中亞荒漠相似的春季短命植物、類短命植物,甚至有高大的、一次結果的阿魏等形成的阿魏灘,而在內蒙古東部則多夏雨短命植物,如沙芥等。
半喬木荒漠主要由瑣瑣和白瑣瑣構成。前者是亞洲荒漠中分布最廣的群落,在中國廣布於準噶爾、塔裏木和柴達木盆地,以至阿拉善高平原的各種基質上。白瑣瑣荒漠是中亞西部典型的沙質荒漠植被,在中國隻見於新疆北部古爾班通古特等沙漠,向東不超過東經90°。這兩類荒漠植物種類較多,組成各種群落,一般高2~4米,覆蓋度15~30%,稱為“荒漠森林”。
灌木荒漠是中亞東部代表的地帶性植被,廣布於新疆南部、柴達木盆地至河西走廊西部的砂礫質戈壁、剝蝕殘丘和沙丘上。建群植物是膜果麻黃、木霸王、泡泡刺、裸果木、綿刺及多種沙拐棗等。
半灌木、小半灌木荒漠主要由多種紅沙、假木賊、豬毛菜、合頭草、戈壁藜、小蓬等鹽柴類及多種蒿(博樂蒿、喀什蒿、地白蒿等)組成。在鹽土上為鹽穗木、鹽節木、多種鹽爪爪和堿蓬等多汁鹽生植物。這兩類荒漠群落極為稀疏,一般覆蓋度10~30%,高10~30厘米,灌木荒漠可高40~50厘米。植物組成也較瑣瑣荒漠簡單,尤其在新疆南部常成單優勢種群落。
高寒荒漠發育於昆侖山內部山地及青藏高原西北部海拔4000~5500米地區,由各種墊狀小半灌木組成。建群植物是高原特產的墊狀駝絨藜、藏亞菊和粉花蒿等。植叢隻高5~15厘米,而直徑10~40厘米,覆蓋度10~30%,點綴高寒棘豆、腺風毛菊、山蚤綴和藏刺磯鬆等高山墊狀植物,生長季節鮮花盛開,甚為美麗壯觀。除生長開花季節外,一般較荒涼。
草甸和草本沼澤可分為草甸植被與沼澤植被兩類。
草甸植被主要是由中生多年生草本組成的植物群落。廣布於青藏高原東部溫帶山地和各地地下水位接近地表的低平地或海濱。植物一般生長盛密,種類組成較豐富,主要是禾本科的拂子茅、芨芨草、賴草、獍茅、莎草科的苔草、蒿草、薔薇科的地榆、多種委陵菜、菊科的裂葉蒿及毛茛科、蓼科、虎耳草科、報春花科、龍膽科、牻牛兒苗科、玄參科和鳶尾科的一些屬種。在不同條件下組成典型草甸、高寒草甸、鹽化草甸和沼澤草甸等各類草甸。發育良好的群落總蓋度70%以上乃至100%,草層高40~50厘米至1米許,季相變化明顯。
沼澤植被是濕生植物組成的群落。在中國以草本沼澤分布最普遍,出現於各地湖濱、河灘及大河三角洲的低窪處。尤在氣候溫濕或冷濕地區有大麵積分布。東北三江平原和四川北部的若爾蓋(見若爾蓋沼澤)是中國兩大著名沼澤分布地區,主要是各種苔草沼澤。代表植物在三江平原是毛果苔草、烏拉苔草、塔頭苔草和漂筏苔草等;在若爾蓋主要是木裏苔草,在西藏主要是各種大蒿草。苔草沼澤草層一般高30~50厘米,覆蓋度60~70(80)%,根係密織,常成壟狀草丘,俗稱“塔頭”。其他各地的沼澤,除苔草外,蘆葦、藨草、香蒲及茭筍等也常為優勢或建群植物,這類群落茂密而高大,是草質纖維植物的重要來源。
(吳征鎰王荷生)
中國植物資源中國植物資源豐富,據60年代初的普查,按單項用途一種一次計,共2411種,尚不及全國植物種類的1/10。植物的資源按用途可分為食用、藥用、工業用、保護改造環境用和種質資源5大類。
食用植物資源包括直接和間接(飼料、餌料)食用的植物,可分為7類。
1澱粉、糖類植物。如橡子、薯芋、蘑芋、蕨類、葛根、百合、慈姑、菱等,是中國野生澱粉植物中較主要的種類。各種橡子種實澱粉含量多在50%以上,可供食用及釀酒等。含糖及甜味植物有龍眼、荔枝、柿、棗、羅漢果、馬檳榔、甜茶(石櫟幼葉)等。
2蛋白質植物。包括小球藻、葉蛋白、食用菌類、四棱豆、派克豆等。
3油脂植物。初步查明全國野生油料植物含油量在15%以上的約1000種。其中木本油料含油量在20%以上的約300種,能夠食用的百餘種,如蝴蝶果、油瓜、榛子、文冠果及各種野生油茶、核桃、鬆籽等。
4維生素植物。以各種野生植物為主,如獼猴桃、陽桃、沙棘、山楂、海棠及薔薇屬的許多種,其鮮果一般每百克含維生素200~800毫克。繅絲花(刺梨)可達2000毫克。
5飲料植物。除茶葉、可可、咖啡三大飲料外,還有若幹地區性飲料植物(主要是代茶植物),如雲南的掃把茶,四川的白茶,廣東的布渣葉、雞蛋花及中國傳統的槐花、桑葉茶、菊花茶、金銀花等。
6食用香料色素植物。蘇仿木、茜草、紅花、薑黃等為中國傳統食用色素。香茅、木薑子、花椒、茶辣及砂仁、三奈、八角、桂皮等為中國特產調味香料。
7植物性飼料、餌料。包括大部分禾草類、豆科植物的枝葉莢果、構樹葉、高山櫟、各種野芭蕉、芭蕉芋等。
藥用植物資源可分為2類。
1中草藥。載於曆代本草的中藥在500種以上,常用的有300多種,絕大部分來自野生植物,但多逐漸栽培。如三參(人參、黨參、丹參)、杜仲、黃連、貝母、天麻、枸杞、當歸、川芎、柴胡、甘草、栝樓、桔梗等,均為較名貴的或常用藥。全國藥草達5000種以上,常用的約400種,有些已進行栽培和製造成藥,或作為化學藥品的原料,如蘿芙木、三尖杉、錫生藤等。
2植物性農藥。包括土農藥植物,如除蟲菊、衝天子、魚藤、百部、無葉假木賊等共約500種。它們含有除蟲菊素、植物堿、糖甙類等物質,有殺蟲滅菌或除莠的功能。還有植物激素如露水草(含脫皮激素)、勝紅薊(含抗保幼激素)等,也可作農藥用。
工業用植物資源包括木材、纖維、鞣料、芳香油、膠脂、工業用油脂及植物性染料等資源。
1木材資原。中國是少林國家,而且森林分布不均,隨木材的大量采集和森林資源的減少,今後進行樹種資源的調查研究並人工營造速生、珍貴木材將是重點工作之一,如團花、八寶樹、望天樹、阿丁楓、毛麻楝、泡桐、杉木、各種楊樹等都是優良速生樹種。
2纖維資源。中國重要纖維植物有190種,主要利用禾本科、鳶尾科、香蒲科、龍舌蘭科、棕櫚科等單子葉植物的杆葉及榆、桑、蕁麻、錦葵、木棉、羅布麻等的根、莖、皮部或果實的棉毛,用以紡織、造紙、編製等。竹類、蘆葦、稻草、麥稈、玉蜀黍皮資源最富,用途最廣。
3鞣料資源。鞣料植物含有豐富的單寧,不僅可以烤膠鞣革、製藥,並已發現還是優良的丟水垢物質。各種落葉鬆、雲杉、鐵杉、黑荊樹、紅樹、兒茶等都是重要單寧原料植物。
4芳香油資源。芳香油植物是提取香料、香精的主要原料,中國種子植物中約有60餘科含有芳香油植物。木薑子、樟樹、楓茅、香草、依蘭香、金合歡、安息香等都是中國目前用於生產的香料植物。
5植物膠資源。包括富含橡膠、硬膠、樹脂、水溶性聚糖膠等的植物,如鬆科的很多種,豆科的槐、瓜兒豆、金合歡、黃芪等,杜仲、多種衛茅、夾竹桃科的鹿角藤、花皮膠、杜仲藤及菊科的橡膠草、銀葉菊等。他們分別產各種膠脂,但栽培的三葉橡膠樹仍是現今橡膠的主要來源。
6工業用油脂資源。在含油量20%以上大約300種木本油料中,工業用油樹種占50%以上,如油桐、漆樹、烏桕、風吹楠屬植物等。桐油、生漆為中國傳統的出口商品。工業能源植物還有續隨子、馬利筋等以及新近引種成功的西蒙德木。
7工業用植物性染料。如桑色素、蘇木精、紅木靛葉、薑黃等。
保護和改造環境植物資源有5類。
1防風固沙植物。如木麻黃、大米草、多種桉樹、銀合歡、毛麻楝、楊樹、瑣瑣、檉柳、沙拐棗等。2保持水土、改造荒山荒地植物。如銀合歡、金合歡、雨樹、牛油樹、油楝、黃檀、洋槐、錦雞兒、胡枝子、榛葛藤及多種木本油料植物。3固氮增肥、改良土壤植物。如榿木、堿蓬(鉀肥植物)、紫蘇(增加土壤有機質)、田菁、紫雲英、紅萍等。4綠化美化、保護環境植物。包括各類草皮、行道樹、觀賞花卉、盆景等。中國到處都有各色觀賞植物,如菊梅、牡丹、芍藥、海棠、山茶花、杜鵑花、櫻花、報春花、龍膽、百合花、蘭花及龍柏、水杉、台灣杉、珙桐、棕櫚等。5監測和抗汙染植物。如堿蓬可監測環境中汞的含量,風眼蘭能快速富集水中的鎘類金屬,清除酚類。森林對於淨化環境有極大作用,許多水藻也有淨化水域的功能。
植物種質資源按照遺傳學觀點,每一植物種具有不同的遺傳特性,都應視為不同的種質。現知中國高等植物有2.7萬多種,其中絕大多數都是有利於人類的。各種有用植物都歸屬不同分類單位的科、屬、種,往往具有大量的近緣屬種,可以進行雜交育種,產生新的優質後代。長期栽培的植物也因不同程度的特化,而往往具有不同的種質特征。然而由於人們對於天然植被的不合理開發和破壞以及局部地方的強烈汙染,已使一些植物種類瀕危或絕滅,而種質的損失是不可再造的。因此在中國必須建立有用植物的“種質庫”。植物園和自然保護區應擔負起保護種質資源的重大任務。
(吳征鎰王荷生)
中國重化工業地理重化工業泛指生產資料的生產,包括能源、機械製造、電子、化學、冶金及建築材料等工業。
能源工業中國能源3大支柱原煤、油氣、水電分別占一次能源生產總量72.2%、21.0%和4.8%(1990)。能源資源分布遠離消費區,造成北煤南運、北油南運、西電東送的狀況。
1煤炭工業。在相當時期內,中國煤炭基地的布局以煉焦煤基地建設為重點,並建設了一批供動力、化工和城市居民用的煤炭基地。在地區分布上,20世紀50年代著重建設了東北、華北、華東的煤炭工業,60年代轉向西北、西南地區和江南諸省,70年代中期又逐步轉回華東、華北和東北地區。1990年全國原煤產量達10.8億噸,居世界第1位。
中國已建成的大型煤炭基地有山西、黑龍江東部、內蒙古東部、沈陽周圍地區、開灤、魯西南、蘇北、兩淮、豫西、黔西等。今後重點開發以山西為中心包括陝北、內蒙古西南部和豫西在內的中國最大煤炭基地(其儲量占全國煤炭探明儲量的60%)及蘇魯皖邊區等煤炭基地,並綜合發展為以能源為中心的重化工業基地。
2石油工業。中國目前主要產油區為東部的鬆遼和華北盆地,西部的塔裏木、柴達木和準噶爾盆地。1949年以來,石油勘探重點由西北轉向東部和沿海大陸架,已建成大慶、勝利、華北(天津以南和河北中部)、遼河、吉林、中原、南陽、克拉瑪依、玉門和冷湖等石油和天然氣基地,油氣田遍及19省區。1990年全國原油產量1.3億多噸,居世界第5位。
全國已在24省區建成50多座煉油廠,其中年加工能力400萬噸以上的有9座,主要在東北、華北和長江沿岸地區。東北原油加工能力占全國40%(其中遼寧占全國25%),主要在大慶、撫順、錦州、大連、鞍山、遼陽等地,大量成品油調入關內。華北石油產銷基本平衡,煉油廠主要在北京、天津等集中消費區。華東區煉油廠分布在淄博、上海、南京、安慶、九江等地。中南區煉油廠主要在嶽陽、荊門、武漢、茂名等地。西北區有蘭州、獨山子、烏魯木齊等煉油廠。西南區煉油能力最小,需大量調入成品油。
3電力工業。中國電力工業的開發方針是盡可能多開發水電,加速建設礦區水電站,適當發展核電站,大力發展電網,同時在網外地區發展小水電、小火電和利用風力等能源。
中國已建水電站大部分在東部地區(東北、華東、華北、中南的一部分),而水力資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和西北地區。在建和規劃建設的長江中上遊、黃河中上遊、紅水河、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烏江、瀾滄江、湘西和閩浙贛地區等10大水電基地總裝機容量1.5~1.8億千瓦,年發電量8400億度。青海龍羊峽、雲貴交界的天生橋(壩索)、江西萬安、陝西安康等大型水電站於1990年前相繼建成。中國目前最大的水電站——二灘水電站正在建設,建成後裝機容量為330萬千瓦。三峽巨型水電站建設前期工作也正在進行。根據水能資源分布特點,水電站大中小並舉,重點在西南、中南和西北地區。
中國火電站以煤為主要燃料。50年代初期,為配合新工業基地建設,火電站主要建在負荷中心。山西,內蒙古的準格爾,霍林河、伊敏河,渭北,豫西,兩淮、魯南,六盤山等煤礦均宜建百萬千瓦以上坑口電站。目前已建成河北陡河,山西大同、神頭,山東十裏泉,河南姚孟,陝西秦嶺等大型坑口電站。
建設核電站的工作也在積極進行。浙江海鹽市秦山核電站(30萬千瓦)已於1991年建成。廣東深圳市大亞灣核電站正在興建。中國核電站建設總規模將達500萬千瓦左右,至公元2000年將占全國能源結構的1%左右。
中國電力工業現已進入大機組、超高壓、大電網的新階段。葛洲壩、劉家峽和白山水電站,諫壁、陡河、清河、秦嶺、姚孟、石洞口等火電站均已成為超百萬千瓦的大電站。華北、東北、華東、華中、西北已建成35萬千伏和50萬千伏的超高壓輸電線路。1990年全國總發電量6212億度,其中水電1267億度。
機械製造業中國重型機械基地有富拉爾基、德陽、大連、上海、沈陽、太原、北京、天津、洛陽等。大型礦山機械工業多與所服務的對象密切聯係,如雞西、唐山、大同、洛陽等地生產采煤設備,大慶、蘭州、寶雞等地生產石油機械,大連、吉林、錦西等地生產化工機械。
中國已建成發電設備製造體係,包括“三大”成套發電設備廠(哈爾濱、上海、四川),“三中”發電設備廠(北京電機廠、武漢汽輪電機廠、天津發電設備廠),“十一小”主機廠(南京、杭州、重慶等)和各種輔機廠。
中國汽車工業的大型廠集中在長春、十堰、上海,年產均在萬輛以上。年產千輛以上者分散在11個廠。長春、十堰、南京、濟南主要生產3~8噸卡車,四川主要生產礦山用重型卡車,上海、長春和北京則以生產轎車、吉普和2噸輕型卡車為主。80年代為中國汽車工業發展最快的曆史時期。1990年年產各種汽車51.40萬輛。此外,1990年機車產量655台,拖拉機3.9萬台。
電子工業中國電子工業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西安、武漢、成都、廣州、南京、無錫等市。無錫江南無線電器材廠將成為發展大規模集成電路的生產基地。重點建設的微型計算機將建於華東(寧滬杭)、華北(京津保)、華南(廣州、深圳)3計算機生產基地。上海的嘉定和漕河涇,西安的電工城以西鹹陽道上,成都的華西壩外圍,武漢的武昌文教區外圍,廣州的石牌附近,北京的清河附近亦將建成中國主要微電子工業區。
化學工業1949年以來,中國新建了多個內地化工中心。全國形成了上海、北京、天津、南京、青島、大連、沈陽、錦西、廣州、重慶、武漢、衢州、太原、瀘州等化工中心。
1硫酸工業。中國硫酸原料構成中,硫鐵礦約占73%,冶煉煙氣約占11%,硫磺約占16%。全國最大的廣東雲浮硫鐵礦1983年開始建礦。硫酸工業主要分布在南京、上海、大連及白銀、株洲、銅陵、葫蘆島等地。1990年全國總產量為1196萬噸。
2製堿工業。純堿工業主要有大連、天津、青島、自貢和應城5座大型堿廠和杭州龍山、湖南冷水江、上海浦東等20多座中小型廠,北方沿海占總產量85%,計劃在江蘇連雲港、山東壽光、河北南堡、福建廈門、湖南衡陽等地興建純堿廠,並加強內蒙古、黑龍江、吉林、河南等省天然堿資源的開發利用。
以電解食鹽為基礎的燒堿工業多分布於消費區。上海、天津、沈陽、錦西、大連、衢州、株洲等城市均有大型燒堿廠。1990年中國純堿總產量已達380萬噸,居世界第3位,其中成堿產量居世界第2位。
3化肥工業。70年代以前中國建立的氮肥廠多以煤為原料,如南京、衢州、石家莊利用無煙煤,大連、吉林利用焦炭和重油,蘭州用褐煤和重油。70年代後新建的大型氮肥廠多與石油資源結合,有利用油田氣生產氮肥的淄博張店和大慶臥裏屯化肥廠,有利用燃料油和煉廠氣的遼河、滄州、南京、安慶、枝江、洞庭、廣州等化肥廠。西南的瀘州、金堂、赤水、安邊等化肥廠均以天然氣為原料。以晉東南無煙煤為原料的山西潞城化肥廠將建成中國最大的以煤為原料的氮磷複合肥料基地。浙江鎮海、新疆烏魯木齊、寧夏銀川三大氮肥廠正在興建中。
中國磷肥生產集中於南京、銅官山、株洲、柳州、湛江、昆明、成都等地,存在“南磷北運”現象。中國缺少鉀礦,鉀肥生產緩慢,目前正在興建青海察爾汗鹽湖年產百萬噸複合鉀肥廠。1990年全國化肥總產量達1880萬噸。後世界第3位。
4石油化學工業。中國的石油化工中心建立在消費區的有北京、上海、南京、嶽陽、遼陽等廠,其中以北京燕山石油化學總公司規模最大,上海石油化工總廠經濟效益最好,建在靠近油田的有大慶、吉林、齊魯、天津。蘭州化學工業公司主要製造合成橡膠,四川長壽維尼倫廠從天然氣製取合成纖維。此外還有黑龍江大慶、江蘇南京和山東齊魯各30萬噸乙烯和吉林化工公司11.5萬噸乙烯裝置,1991年全國共產乙烯157萬噸(全國生產能力196萬噸,居世界第8位)。
冶金工業以鋼鐵及有色金屬冶煉為主。
1鋼鐵工業。1990年中國鋼產量達6635萬噸。鋼產量占全國70%以上的大型鋼鐵基地分布在東北的鞍山、本溪,華北的包頭、太原、京津唐,華東的上海、馬鞍山,中南的武漢,西南的攀枝花和重慶。鋼鐵工業分布有計劃地從沿海移向內地。地方中型鋼鐵企業有遼寧新撫、吉林通化、江蘇南京、浙江杭州、安徽合肥、江西新餘、福建三明、山東濟南、湖北鄂城、湖南湘潭和漣源、河南安陽、廣東韶關、廣西梧州、貴州水城、雲南昆明、甘肅酒泉、新疆烏魯木齊等。
特殊鋼生產主要分布在東北的齊齊哈爾、撫順、大連,中南的大冶、舞陽,西南的江油、成都、貴陽,西北的西寧、西安。吉、遼、川、湘4省的鐵合金占全國產量的47%,其中吉林、錦州、峨眉等鐵合金廠最為著名。
2有色金屬工業。中國蘊藏有多種有色金屬資源(見中國礦產資源),許多有色金屬資源與能源資源結合較好,有利於開采和冶煉。
1949年以來,中國建設了現代化采礦、冶煉工業。如湖南冷水江(銻)、水口山(鉛鋅)和郴州柿竹園(鎢),雲南個舊(錫)、東川(銅)、蘭坪(鉛鋅),江西大庚(鎢)、德興(銅),安徽銅陵和湖北大冶(銅),貴州銅仁(汞),山東張店、河南鄭州、貴州貴陽和山西河津(鋁)等均為中國大型有色金屬工業區。雲南、湖南被稱為有色金屬之鄉。西北地區結合黃河上遊梯級開發水電,建設了10多個大中型有色金屬冶煉和加工區,如白銀和金川有色金屬公司,連城、蘭州和青銅峽鋁廠等,形成了一些以有色金屬生產為主的工業城鎮。在沈陽、撫順、錦西、株洲、上海、昆明等地也建有大型有色金屬冶煉及加工工業。
建築材料工業以水泥及平板玻璃生產為主。
1水泥工業。1949年前中國的35座水泥廠主要分布在東北和沿海。1949年以後建設了大批水泥廠,主要有甘肅永登、陝西耀縣、新疆烏魯木齊、四川峨眉山、江油、攀枝花、貴州水城、貴陽、雲南昆明、湖北黃石、河南洛陽、湖北荊門、廣西柳州、廣東英德、河北邯鄲、山西大同、浙江江山、安徽巢縣、福建南平等廠。除天津、寧夏、西藏外,各省區都有大中型水泥廠,小型廠遍布全國80%以上縣份。1990年全國水泥總產量為2.09億噸,遼、蘇、魯、川、粵、冀、湘、豫、鄂等9省水泥年產量均超過500萬噸,其中前3省各超過800萬噸。
2玻璃工業。全國已有23省區生產平板玻璃,大中型骨幹廠分布在秦皇島、大連、沈陽、上海、洛陽、株洲、蚌埠、蘭州、昆明、太原、杭州、廈門、天津、通遼、南寧等地。
(魏心鎮王緝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