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內河航運和海運

字數:36032   加入書籤

A+A-


    內河運輸和海上運輸同屬水路運輸業。中國有大小天然河流5800多條,總長40多萬公裏,現已辟為航道的裏程約10萬多公裏,其中7萬多公裏可通航機動船隻,幾乎是英、法、德3國內河航道總長的3倍;另有可通航的大小湖泊900多個(不包括台灣省,下同)。這些河流、湖泊,水量一般都較充沛,大多終年不凍。主要通航河流大部分布在經濟發達、人口稠密的地區,且都由西向東流入大海,極利於實行河海聯運。中國又是世界海洋國家之一,有漫長的海岸線,港灣眾多,尤其是橫貫東西的大河入海口,極有利於建立富於經濟價值的河口港。早在4500年前,中國就能製造舟楫,商代即已有帆船;夏、商、周時,黃河已成重要運糧幹線。春秋戰國時代開鑿了鴻溝、邗溝,秦代修通了靈渠,至隋代則開通了南北大運河,從而形成中國古代水運的興盛時期。明代鄭和七下西洋,為世界航海史冊增添了光輝一頁。總之,在內河航運和遠洋航海方麵,中國在曆史上都曾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但近百年來,中國水運事業日漸衰落,內河通航裏程僅7.3萬公裏,1949年前沒有遠洋運輸船隊。經40年建設,1990年全國航道通航裏程達10.94萬公裏,貨運周轉量達3460億噸公裏。遠洋運輸從無到有,現已擁有一支相當規模的遠洋運輸船隊,1990年貨運周轉量8190億噸公裏。一個以港口、航道為主體、種類比較齊全、設備基本配套、具有一定規模和水平的水運體係已基本形成。
    主要內河航運幹線有下列6條幹線:
    長江是中國“黃金水道”。幹支流通航裏程達7萬公裏。幹流自四川宜賓至入海口,全長2800餘公裏,可全年通航,是中國全年晝夜通航最長的深水幹線內河航道;其中長江口至武漢航道可通5000噸級的船舶;漢口至重慶間航道可通3000噸江輪,在枯水期千噸輪船亦可上溯到重慶;宜賓至重慶間航道可通航千噸以下輪船。幹流、支流、湖泊與人工運河相互貫通聯結,組成了中國最大的水運網。1949年後,重點整治了重慶到宜昌段的險灘,改善了航道設施,大大提高了川江通航能力。長江幹、支流航道同成昆、京廣、川黔、成渝、焦枝等鐵路幹線相交,還通過河和局部地段的水陸聯運,與淮河、珠江及浙閩水係相連。目前整個長江幹流貨運量比1949年初期增加約15倍,客運量增長12.6倍,沿線港口吞吐量增加12倍以上;所完成的貨運量占全國內河航運貨運總量的42.6%。沿線主要港口有重慶、宜昌、沙市、城陵磯、武漢、黃石、九江、安慶、蕪湖、馬鞍山、南京、鎮江、張家港、南通、上海等(見長江)。
    珠江是華南以廣州為中心的最大水係、水運大動脈,通航價值僅次於長江。目前通航裏程隻及河長1/3,其中通航機動船隻的僅占1/6,尚有很大發展潛力。
    西江是珠江水係主要內河航運幹線。梧州至廣州段可常年通航輪船,百色以下可通小型輪駁船,木帆船可上溯至雲南境內。北江韶關以下可通輪船,韶關以上及各支流多可通航木帆船。東江除龍川以上至合河口隻能通航木船外,龍川以下400多公裏均可通航輪船(見珠江)。
    淮河自古即為重要通航河流,後因12世紀末黃河奪淮,又遭曆代人為破壞,淮河遂成害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40年來的努力,幹支流航運量增長較快,80年代後期比1949年增長7倍。淮河水運潛力目前尚未得到充分利用(見淮河)。
    黃河航運價值遠不如長江、珠江等河流。貴德以上基本不能通航,貴德到中衛間隻通皮筏,中衛—銀川、西小召—河口、龍門—孟津及孟津—陶城鋪間可通木船,陶城鋪—墾利間可通小輪,墾利以下航道水淺則不通航(見黃河)。
    黑龍江、鬆花江黑龍江在中國境內的通航裏程約2200公裏。鬆花江是黑龍江最大支流,可通航裏程達1500公裏,航運價值較大。黑龍江、鬆花江全年有冰封期5~6個月,冰封期間雖不能通航船隻,但可發展東北地區特有運輸方式——冰上運輸(見黑龍江、鬆花江)。
    京杭運河世界上開鑿最早、路線最長的一條人工運河。它的修通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中國缺少南北縱向天然航道之不足,對溝通中國南北物資交流有重要作用。京杭運河自興修以來,幾經變動,20世紀50年代以來不斷整治,季節性通航裏程已可達1100公裏,自邳縣以南660公裏則終年通航(見京杭運河)。
    海運主要航線與重要海港有沿海和遠洋航線及8個港口:
    沿海航線中國沿海海上運輸習慣上以溫州為界,劃分為北方沿海和南方沿海兩個航區。北方沿海航區指溫州以北至丹東的海域,它以上海、大連為中心,包括有:上海—青島—大連;上海—煙台—天津;上海—秦皇島;上海—連雲港;上海—溫州;大連—石島—青島;大連—煙台;大連—龍口;大連—天津等航線。南方沿海航區指溫州至北部灣的海域,以廣州為中心,包括有:廣州—汕頭;廣州—北海;廣州—海口等航線。按所承擔的貨運量來看,以北方沿海航區占絕對優勢。貨運的物資構成北方沿海航區由北而南,以石油、煤炭運量最大,其次為鋼鐵、木材等,由南至北為金屬礦石、糧食和工業產品;南方沿海航區則以農產品比重最大,次為食鹽、礦石和煤炭,其中除煤炭以外,其餘物資大部分由各中小港口向廣州、湛江集中轉運內地。現在上海—福州、上海—廈門、上海—廣州均有定期班輪航線;並已決定把南、北兩個沿海航區連成一片,建設南北海運通道。
    遠洋航線目前中國已開辟90多餘通往亞、非、歐、美、大洋洲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600多個港口的遠洋航線。這些航線大部以上海、大連、天津、秦皇島、廣州、湛江等港口為起點,包括東、西、南、北4條主要遠洋航線:1西行線:由中國沿海各大港經新加坡和馬六甲海峽,西行印度洋入紅海,出蘇伊士運河,過地中海進入大西洋,沿途抵達歐、非各國港口。2南行線:由中國沿海各大港南行,通在東南亞、澳洲等地。3東行線:從中國沿海各大港出發,東行抵達日本,橫渡太平洋則可抵美國、加拿大和南美各國。4北行線:由中國沿海各港北行,可抵朝鮮和俄羅斯東部各個海港。
    主要海港目前中國沿海主要港口有16個,計有大小泊位738個;其中萬噸級以上的深水泊位有284個。1990年各個主要海港的貨物吞吐量達4.83億噸,比1952年增長近34倍。
    1上海港。是中國最大海港,世界十大港口之一。1990年吞吐量達1.4億噸。其中外貿物資吞吐量約占全港吞吐量的20%,是中國最主要的外貿口岸。吞吐的主要貨種有煤炭、鋼鐵、糧食、金屬礦石、化肥、水泥、木材和雜貨等(見中國交通運輸地理、上海市、黃浦江)。
    2秦皇島港。位於渤海西北部,河北省東北端海岸,40年來,已由單一煤炭港逐步發展成為綜合性港口。進出以煤為主,還有鋼鐵、礦石、機械、化肥、糧、棉、建材、雜貨等20餘種貨種,1990年吞吐量6945萬噸,僅次於上海港,居全國各港口第2位。70年代新建有石油出口碼頭。為中國北方主要外貿口岸之一(見秦皇島市)。
    3大連港。位於遼東半島南端大連灣內,2萬噸以下的遠洋輪終年可以進出。每年吞吐量僅次於上海港和秦皇島港,是中國北方主要外貿口岸之一(見大連市)。
    4天津港。位於海河進入渤海的出口。全港由天津、塘沽新港2港區組成,其中新港是全港的主體部分,有萬噸級泊位20個,其入港航道乃由人工開挖而成的單向航道,可隨時進出吃水7.5米以下的船舶,吃水10米左右的船舶則可候潮出入,為中國主要外貿港口(見天津市、中國交通運輸地理)。
    5青島港。位於山東半島南部、膠州灣東南口北岸,港區包括大港、中港、小港幾部分,其中大港是全港主要部分,目前山西、河北有大量煤炭和部分農產品在此輸出,在青島港至連雲港海岸線之中點,利用外資興建的石臼深水港正加緊建設,建成後年吞吐能力可達1000~2000萬噸(每年可在此輸出煤炭1000萬噸,進口鐵礦石500萬噸)(見青島市、山東省)。
    6連雲港。位於江蘇省東北部、海州灣東南岸,隴海鐵路和歐亞大陸橋的終端,是中國東部沿海臍部的重要海港和海陸轉運站。經40年來的建設,港口吞吐量1990年為1137萬噸。在此出口物資以煤、鹽、建材和百貨為主,進口則以糧食、木材、化肥、機械為主(見連雲港市)。
    7廣州港。中國主要外貿港口之一。包括廣州內港和黃埔港兩部分。廣州內港因航道淤淺,5000噸以上海輪須經外港——黃埔港轉運。廣州內港進出口貨物主要有糧食、化肥、鹽和雜貨等。黃埔港進出主要貨種則有煤炭、化肥、糧食、礦砂、五金機械和雜貨等(見廣州市、中國交通運輸地理)。
    8湛江港。1949年後中國繼天津新港自行設計、建造的現代化海港,中國南方外貿港口之一。位於雷州半島東北部廣州灣內,是華南、西南物資外貿輸出最便捷的港口;亦為中國從西歐、印度洋沿岸各國及澳新、東南亞進口物資航程最短的海港。進出物資以鐵礦石、非金屬礦石、鹽、化肥、石油和雜貨等為主(見湛江市)。
    (陸心賢)
    中國能源中國能源資源蘊藏豐富。煤炭地質儲量約占世界煤炭地質總儲量的12%,居第3位。水力資源占世界總量的30%,居第1位,水力理論蘊藏量6.76億千瓦。石油和天然氣資源豐富,經普查勘探表明,石油的地質儲量估計要比探明儲量大得多。1990年新探明天然氣儲量達1900億立方米。從煤炭、石油、天然氣、水力等常規能源的資源總量來看,中國可列入世界能源資源豐富國家之一。
    中國的能源資源雖然豐富,但按人口計算的可采儲量遠低於世界的平均水平。據1980年第11屆世界能源會議和其他有關資料,中國人均占有煤炭經濟可采儲量(101噸)為世界平均量(222噸)的46%;人均占有可開發水電量(1955度)為世界平均量(2423度)的81%;人均占有石油剩餘可采儲量為世界平均量的6.8%;人均占有天然氣可采儲量僅為世界平均量的1.5%。
    中國能源資源的地區分布既普遍而又相對集中。如全國煤炭探明儲量的64%集中在華北地區,石油剩餘可采儲量的51%分布在東北地區,西南地區則擁有全國可開發水力資源和天然氣可采儲量的68%(見表)。中國煤炭和石油資源集中在北方,水力資源偏在西南,華東和中南是能源資源缺乏的地區。
    煤炭資源煤炭是中國的主要能源。目前中國的一次能源構成,煤炭占7.1%,石油占22%,天然氣占3%,水電占4%。中國煤炭資源儲量多,分布廣,煤質較好,品種較全。以煤種論,從煙煤到無煙煤以及石煤俱備。在煤炭探明儲量中,煉焦用煤占36%,化工用無煙煤占17%,動力煤占45%,石煤占2%。1990年全國原煤產量達10.8億噸,居世界第1位。
    1煉焦煤。中國的煉焦煤資源中,氣、肥、焦、瘦煤各種牌號均有一定比例,但強粘結性的主焦煤和肥煤比例小,弱粘結性的氣煤比例大。據1980年初統計,主焦煤占17%,肥煤占13%,瘦煤占12%,氣煤占56%,未分牌號的煤占2%。氣煤在各區煉焦煤儲量中的比例,華東為78%,東北為67%,華北為57%,西北為53%,中南為17%,西南為13%。
    2無煙煤。中國的無煙煤資源多屬中灰(大於15~25%),中硫(大於1.5~2.5%)或低硫(小於1.5%),中等發熱量(5000~7000卡/克),高熔點(高於1250c),高、中機械強度(大於50~65%)和中等或較好熱穩定性的煤,一般運用於作氣化原料、低灰、低硫、高發熱量的優質無煙煤儲量較少。
    煤炭資源的分布中國大陸29省、市、自治區,除上海市外,都有煤炭資源。全國2000多個縣,851縣有煤炭探明儲量,但分布根不均衡。山西、內蒙古煤炭儲量分別為2000鄉億噸、1900多億噸,貴州460多億噸,安徽、陝西部在200億噸以上,5省、區合計約占全國煤炭總儲量的75%,而江南9省、市、自治區的煤友儲量合計卻不到130億噸,僅占全國的2%。按保有儲量大小的順序如下:山西省、鄂爾多斯北部、內蒙古東部、川滇黔邊區、蘇魯皖邊區、鄂爾多斯南部、豫中豫西、河北平原、賀蘭山、天山南北、黑龍江省東部和沈陽市周圍地區。除川滇黔邊區外,其他11片煤炭基地都分布在北方地區。這12片煤炭基地的探明儲量占全國總量的92%;煉焦煤占探明儲量37%,無煙煤占17%。
    (1)山西省是中國最大的煤炭基地。包括大同、寧武、西山、沁水、霍西和河東6大煤田。現有煤炭保有儲量占全國保有總儲量的1/3,煤炭年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1/6,均居全國第1位。山西煤炭牌號齊全,其中煉焦煤和無煙煤儲量均約占全國同類儲量的1/2。現已形成以大同的動力煤、霍西、平朔及西山的煉焦煤,晉東南及陽泉的無煙煤為中心的大型煤炭基地。
    (2)蘇魯皖邊區是華東地區最主要的煤炭基地,包括皖北兩淮、蘇北徐沛、魯西南兗州、陶棗、騰南、濟寧等7個煤田,探明儲量330億噸,約占華北地區總量的80%,其中煉焦煤占90%。
    (3)豫中、豫西是中南地區煤炭資源最集中之地,北起安陽、鶴壁、焦作,南至新密和平頂山,共有煤田16個,探明儲量160多億噸,約占中南地區總量的70%,其中煉焦煤和無煙煤占75%。
    (4)內蒙古東部由呼盟的伊敏、大雁、紮賚諾爾,哲盟的霍林河,昭盟的元寶山和錫盟的勝利、巴彥寶力格、烏旗白音華8個煤田組成的褐煤基地,探明儲量640多億噸,占全國煤炭總量的10%,為全國褐煤總量的76%。是中國褐煤資源最集中的地區。
    (5)川滇黔邊區是中國西南煤炭資源最集中的地區,包括川南的芙蓉山、珙縣、古宋、筠連、敘永,滇東的昭通、曲靖,黔西的織金、六盤水和興義等煤田,探明儲量530多億噸,約占西南地區煤炭總量的80%。無煙煤占探明儲量一半多,煉焦煤近1/4。
    (6)鄂爾多斯北部包括準格爾和東勝兩大煤田,探明儲量1160億噸,占全國總量的18%,是中國第二大煤炭基地,均為動力煤。
    (7)鄂爾多斯南部包括陝北和渭北煤田,探明儲量210億噸,煤質以弱粘結煤為主,其次是煉焦煤和貧煤。
    (8)賀蘭山東側包括內蒙古的桌子山、寧夏的賀蘭山、靈武、固原和萌城等煤田,探明儲量330多億噸,煤質為煉焦煤和不粘結煤。
    (9)天山南北包括烏蘇、烏魯木齊、阜康、奇台、南山、托克遜、吐魯番—哈密7個煤田,探明儲量120億噸,為煉焦煤、弱粘結煤和褐煤等。
    (10)河北平原包括開灤、京西、邯邢3煤田,探明儲量140多億噸,以煉焦煤和無煙煤為主。
    (11)黑龍江省東部包括雞西、鶴崗、雙鴨山、七台河和虎林等煤田,探明儲量100多億噸,以低硫、磷煉焦煤為主。
    (12)沈陽市周圍地區包括撫順、沈北、鐵法、本溪、紅陽和阜新等6煤田,探明儲量60多億噸,煤種有煉焦煤、褐煤和長焰煤等,是中國目前主要的煉焦煤和動力煤產區之一。
    石油資源20世紀50年代以來,中國石油資源的地質勘探主要集中在西部的塔裏木盆地、準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和東部的鬆遼盆地、渤海灣盆地。至80年代初期,全國已在19省、市、自治區發現了油、氣田,投入開發的達122個。主要油田有大慶、勝利、大港、任丘、遼河、克拉瑪依、冷湖、玉門、吉林和南陽、江漢、江蘇等。自1978年以來,中國原油的年產量均超過1億噸,1990年產量1.396億噸,居世界第5位;稠油產量734萬噸,占世界第4位。
    在近海大陸架石油勘探中,先後發現了渤海盆地、南黃海盆地、東海盆地、南海珠江口盆地、北部灣盆地和鶯歌海盆地6個大型含油盆地,展示了中國海上油氣資源的廣闊前景。
    中國石油資源的地理分布不均衡,勘探程度差別更大。目前石油探明儲量多集中在黑、魯、冀,這3省油田探明的剩餘可采儲量約占全國總量的70%。位於黑龍江省的大慶油田是中國最大的油田,儲量和產量均占全國總量的一半。大慶油田從1960年開始開發,原油產量平均每年遞增28%。大慶油田及隨後勝利油田、大港油田和任丘油田的開發,使中國石油不但完全自給,且有少量出口。80年代末以來,又開始開發柴達木盆地、塔裏木盆地和吐魯番—哈密盆地的油田。
    中國石油資源前景雖廣闊,但不如煤炭資源。當前石油工業的後備資源不足,石油可采儲量的增長速度不及一些老油田產量的遞減速度,儲采比曆年下降。
    天然氣資源中國的油係天然氣和煤係天然氣均有蘊藏,當前列入平衡表內的天然氣儲量是油係天然氣,包括氣田氣和油田氣。氣田氣主要分布在川、黔兩省,儲量約占天然氣總量的70%。油田氣分布在遼河、大港、南陽、青海、勝利、大慶等油田。與石油一樣,目前中國油係天然氣的後備資源不足。
    中國煤係天然氣資源相當可觀。今後在固定碳比高的地區選擇埋藏較深的良好圈閉進行鑽探,將會為中國尋找天然氣資源開辟新領域。1990年天然氣產量已達147億立方米。
    油頁岩資源中國的油頁岩資源較豐富,含油率一般為5%,已探明的儲量折算成頁岩油,相當於目前天然石油的可采儲量。油頁岩儲量主要分布在吉、粵和遼3省,合計占全國總儲量的90%以上。此外,陝、魯、新、甘、內蒙古等地,也有油頁岩資源的蘊藏。
    水力資源中國的水力資源,1949年前估算的理論蘊藏量僅1.49億千瓦。1955年普查了全國較大的河流共1598條,流域麵積占全國總麵積的70%,河道總長度22.6萬公裏,年總水量2617立方公裏,按河流平均流量計算的理論蘊藏量為5.4億千瓦。1977~1980年對全國各省(區)又進行一次普查,其範圍包括理論蘊藏量在1萬千瓦以上的大小河流共3019條,估算全國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為6.76億千瓦,相應的年發電量為5.9萬億度。全國可能開發的水力資源,單站裝機容量在500千瓦以上的大中小型水電站共7600餘座,總裝機容量3.78億千瓦,年發電量1.92萬億度,為理論發電量的1/3,相當於每年提供7億噸標準煤的能量。1990年全國水力發電量1267億度,約占全國發電總量的1/5。
    中國各省(區)都有可能開發的水力資源,但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區(占68%),其次為中南(15%)和西北(10%)地區,再次是華東(4%)和東北(2%)地區,最少是華北地區(占1%)。目前中國水力資源的開發利用程度尚低,1980年全國水力發電量還不到可開發水電量的3%。
    1金沙江流域是中國水力資源最豐富的地區,從虎跳峽到向家壩可建8級大型水電站,共可裝機4900萬千瓦,年發電量2600億度。2長江幹流從宜賓到宜昌段,包括三峽在內可建4級水電站,連宜昌附近的支流清江在內,共可裝機3380萬千瓦。其中有葛洲壩水電站(見葛洲壩水利樞紐)。3四川的雅碧江可建11級水電站,總裝機1960萬千瓦。4四川的大渡河中段可建11級水電站,總裝機1920萬千瓦;其中已建龔咀75萬千瓦,5貴州的烏江可建9級水電站,共可裝機531萬幹瓦;已建烏江渡63萬千瓦。6雲南西部的瀾滄江中段可建4級水電站,共可裝機800萬千瓦。7西江流域從雲南、貴州的南盤江到廣西的紅水河、黔江,可建11座水電站,裝機1044萬千瓦。8黃河上遊從龍羊峽到青銅峽,可建16座水電站,已建成劉家峽等4座(見龍羊峽水電站、劉家峽水電站、青銅峽水利樞紐、三門峽水利樞紐),以後陸續興建其他各級,共可裝機1260萬千瓦。9華東的閩、浙、贛地區的水力資源雖已開發不少,但仍有1045萬千瓦可供開發。⑩湘西的沅、資、澧水,可建大中型水電站32處,共可裝機572萬千瓦。(11)東北(除黑龍江國際河流外)也還有200萬千瓦約60億度可供開發。(12)華北地區有500萬千瓦約150億度可開發水力資源。
    除常規能源外,中國的新能源資源例如原子核能、太陽能、地熱能、風能、潮汐能等亦有廣闊的利用前景。
    原子核能資源中國有比較豐富的核能資源,包括裂變反應用的核燃料和聚變反應的核燃料。中國目前已探明鈾礦床200餘處,大部分鈾礦資源集中在中國南部。目前已建成杭州灣秦山核電站。
    太陽能資源各地太陽能年輻射總量大約在330~836萬千焦耳/平方米之間。年輻射總量為585萬千焦耳/平方米的等值線,從大興安嶺西麓的內蒙古東北部向南經過北京西北側,朝西南方向至蘭州,然後徑直朝南到昆明,沿橫斷山脈折向西藏南部。根據各地太陽能資源的多少和利用條件,可分為5類地區:
    1一類地區。全年日照時數為2800~3300小時,每平方米麵積上一年接受太陽能總量達669~836萬千焦耳。相當於燃燒228.5~285.7公斤標準煤的熱量。主要包括甘、寧北部、青、藏西部及新疆東南部,為中國太陽能資源最豐富的地區。
    2二類地區。全年日照時數為3000~3200小時,太陽能總量為585~669萬千焦耳/平方米。主要包括冀西北,晉北,內蒙古和寧夏南部,甘肅中部,青海和西藏東部及新疆南部,是中國太陽能資源較豐富的地區。
    3三類地區。全年日照時數2200~3000小時,太陽能總量502~585萬千焦耳/平方米。主要分布在魯、豫、冀東南,晉南,吉林,遼寧,雲南、陝、新北部,甘肅東南,粵、閩南部和蘇、皖北部,為中國太陽能資源中等地區。
    4四類地區。全年日照時數1400~2200小時,太陽能總量418~502萬千焦耳/平方米。主要包括湘、鄂、桂、贛、浙、閩等省北部,粵北、陝南、蘇南、皖南以及黑龍江,是中國太陽能資源較差地區。
    5五類地區。全年日照時數1000~1400小時,太陽能總量330~418萬千焦耳/平方米。主要包括川、黔,為中國太陽能資源最少的地區。
    中國太陽能利用目前還處於試驗階段。
    地熱能資源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天然出露的溫泉和人工揭露的地下熱水露頭有2700多處,遍及全國31省、市、自治區。但由於地熱勘探起步較晚,目前尚未最後統計出全國地熱資源儲量。
    溫泉主要集中分布在東部沿海諸省和藏、滇西、川西等地,形成兩個溫泉數量多、溫度高、埋藏淺的地熱帶,分別稱為膠遼—東南沿海地熱帶和藏滇地熱帶。1膠遼一東南沿海地熱帶共有溫泉800多處,溫泉水溫超過90c的就有幾十處,有的超過100c,如福州,漳州和汕頭等地。2藏滇地熱帶共有溫泉千餘處,現已發現的高於當地沸點的水熱活動區有近百處,是為高溫水汽分布帶。西藏羊八井地熱田,在孔深200米以下獲得了171c的濕蒸汽;雲南騰衝火山區,溫泉溫度則達105c(見騰衝火山群)。3其次,北起鬆遼平原、華北平原,南到江漢平原、北部灣海域,稱為鬆遼—海南熱水帶。這一熱水帶地下熱水產量大,溫度高,水質好,分布廣,層係多,但埋藏較深,多在千米以上。4冀熱—雪峰帶包括冀熱山地、太行山、秦嶺東段及湘西、桂東山區,有溫泉近300處,多屬中低溫熱田。呼倫貝爾—四川熱水帶,北起呼倫貝爾、陝北高原,南到四川盆地,也是深埋熱水帶。
    中國地熱能目前利用程度不高。已發現的2700多處地熱點,被利用的還不及200處。主要用於采暖、空調、農業溫室、工業過程、水產養殖、醫療衛生等方麵,用於發電試驗的地熱點隻有西藏羊八井、湖南寧鄉縣灰湯、江西宜春市溫湯等8處。
    風能資源中國風能的季節性強。全國風能風流分布可歸納為5區:
    1風能資源最豐富區。包括以新疆哈巴河為中心的新疆四北部內蒙古的大部分地區(如巴彥淖爾盟、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等地區)和遼東半島,年均風速4.0~5.0米/秒左右,是風能利用最理想的地區。
    2風能資源豐富區。包括新疆克拉瑪伊—福海以及奇台—伊奇一帶、內蒙古大青山以南以及哲裏木盟、伊克昭盟、昭烏達盟一部分地區和河套地區、黑龍江南部、吉林北部、遼中、青海北部、河西走廊、冀南、山東半島、蘇、浙北部、台灣和海南島,以及長江中下遊的九江—安慶—銅陵的狹長地帶,年均風速在3.0~4.0米/秒,風能利用也很理想。
    3風能資源較豐富區。包括新疆中部、黑龍江東北部、吉林南部、青海東部、甘肅北部、寧夏、晉北、冀北、魯西、豫北、鄂北、皖、藏北、年均風速2.5~3.0米/秒。這一地區年均風速不高,但某些地區如湘北、青藏高原等地一年中某一段較長時間內,仍有風力可資利用。
    4風能資源貧乏區。包括新疆南部、陝甘中部、晉南、湘南、滇東、青海中部和藏南,年均風速2.0~2.5米/秒,缺乏開發條件。
    5風能資源最貧乏區。包括甘南、陝南、鄂西、湘中南、贛、浙西、閩北、粵北、桂、黔、滇西南、川、青南、藏東,年均風速多在1.0~2.0米/秒。
    中國是風能利用的古國之一,1958年起許多省市研製5千瓦以下的小型風力提水發電裝置。1978年引進了250瓦和100瓦小型風力機,用以提水、發電,結構簡單,適合牧區使用,已投入小批生產。設計容量為18千瓦的中國最大風力發電試驗機組安裝在浙江省泗礁島上,到1979年底已經正常運行了2000多小時。
    潮汐能資源據估計,理論潮汐能蘊藏量有30億千瓦。中國沿海的潮汐能資源總量可裝機1.1億千瓦,其中可供開發利用的約3100~3500萬千瓦。1958年中國開始研究試驗潮汐電站,至今已投入發電的有山東乳山(300千瓦)和金港(165千瓦),浙江小沙山(200千瓦)和象山(100千瓦)等。
    (王家誠支路川)
    中國農業地理中國農業生產具有明顯的地域差異性。為了因地製宜地實行農業生產合理布局,必須充分認識各地區自然、經濟條件的特點,掌握農業生產地域分異的客觀規律。
    農業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中國農業自然條件的主要特點是:
    1光熱條件優越,地帶性差異顯著。中國國土共跨有8個溫度帶,各地帶溫度條件不同,宜種農作物種類及熟製差別很大。但除高寒氣候(青藏高原大部)外,76.5%的地區溫度條件均較優越。夏半年大部分地區均可種植各種喜溫作物。水稻、棉花的種植北界為世界最北。暖溫帶及以南地區農作物均可複種(見中國的氣候、中國土地資源)。
    2水資源豐富而地區分布極為不均,特別是水土資源不平衡,給農業帶來重大影響。東南部的濕潤、半濕潤地區和西北部的半幹旱、幹旱地區約各占國土麵積的一半。東南部地區雨量充沛,雨熱同期,極有利於植物生長。全國90%以上的耕地和森林分布在東南部地區。西北部地區降水不足,農業必須依靠灌溉。這就限製了農林業的發展,大部是草原和荒漠,成為天然的牧業地區。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河川徑流量占全國82.4%,而耕地僅占全國38%;北方黃淮海流域耕地占全國37%,而河川徑流量僅占全國6.6%。
    3山地顯著多於平地。山地占全國土地總麵積2/3,平地隻占1/3。山地自然條件的多樣性,要求因地製宜地,采取多種利用方式,方可發揮其生產潛力。特別是中國東南部的亞熱帶和熱帶的丘陵山地,全部位於多雨濕潤地區,為世界所罕見,有發展林特產等多種經濟的潛力(見江南丘陵、東南沿海丘陵)。
    4易發生各種自然災害。在季風氣候條件下,降水季節分配不均,年際變化尤大。旱澇威脅交替出現。冬季寒潮降溫可影響到海南島。春秋低溫也影響全國大部分地區。此外,冰雹、幹熱風及沿海地區的台風等,對部分地區的農業也有重大影響(見中國的寒潮、中國的台風、中國的幹熱風、中國的冰雹)。
    5各地區農業自然條件配合不甚協調,各有利弊。東北地區平原麵積大,土壤肥力高,氣候不甚幹旱,但氣溫較低,生長期短,易受寒害。華北地區平原廣闊,夏暖冬寒,水資源不足而變率大,旱澇堿麵積較大。南方地區溫度條件好,水源充沛,植物生長發育快,但丘陵山地比例大,耕地較少,降水變率大,易受洪澇威脅。西北地區土地麵積廣,太陽輻射強,光能資源豐富,夏季溫度高,但嚴重幹旱缺水,沙漠、戈壁和鹽堿地分布很廣。青藏地區地勢高,太陽輻射強度為全國之冠,但氣候寒冷,生長期短。
    社會經濟條件由於各地區在農墾曆史先後、民族生活習慣、人口密度、工業交通城市分布及不同時期國民經濟需要等社會經濟條件方麵的差別,往往在相同的或相似的自然條件下會出現不同的農業特點。黃河中下遊的中原地區,農墾曆史已超過3000年,而東北北部、內蒙古東部等地區則不過一二百年甚至隻有幾十年,兩地農業生產集約程度差別顯著。藏、蒙古、哈薩克、塔吉克等族是長期從事畜牧業的民族,而漢、維吾爾、回族等則長期習慣以農為主。這些民族的不同分布區,基本上也就是牧區和農區的所在地。朝鮮族擅長種植水稻,東北地區的水稻分布區過去往往就是朝鮮族分布區。人口密度影響農業勞動力的保證程度和農產品的需要程度,從而影響土地利用集約程度和作物布局。全國大麵積複種指數最高的地區,並不在地處熱帶、人口較稀、灌溉不發達的海南島和西雙版納,而卻在人口稠密、灌溉發達的珠江三角洲、潮汕平原和長江三角洲。全國糧食單產最高的地區,往往即為人口最稠密地區。這同勞力充裕、精耕細作有關。但糧食商品率的高低,則不僅同糧食單產有關,更重要的是同人均耕地麵積、當地糧食自給需要量的大小有關。因之,人均耕地最多的黑龍江省,糧食商品率也最高。至於一些不便長途運輸的作物如甘蔗、甜菜及蔬菜、園藝、奶牛飼養等的分布,則和加工工業、交通條件、城市分布發生直接聯係。
    土地的農業利用與改善據粗略估算,中國土地資源中,約有74%的土地已利用或可利用於農林牧漁生產。
    1耕地。全國耕地約0.9567億公頃,墾殖指數為9.97%,耕地分布極為不均,90%以上分布於大興安嶺經長城至青藏高原東部邊緣一線以東地區。黃淮海平原、長江中下遊平原的墾殖指數可達50~60%,四川盆地40%,東北平原20~30%,長江以南的丘陵低山地區一般約10~20%。西部地區耕地少,主要集中於山麓平原的小塊沃洲,廣大高原山區耕地很少。
    宜農荒地資源估計共0.3535億公頃,其中質量較好的僅0.1億公頃左右,主要分布於黑龍江、內蒙古東部及新疆等地區,其餘多為質量較差、開墾需要投資較大的土地,且大多又屬於宜牧或宜林地,處置不當易引起農林牧業之間的矛盾。
    從北到南,不同熟製之間耕地生產水平差別很大。東北、內蒙古、甘新、青藏及黃土高原西部和北部等地區,約占全國35%的耕地,基本一年一熟,其中一部分尚實行輪歇撂荒,複種指數低於100%。華北地區大部實行二年三熟,複種指數為120~150%。長江流域及華南地區一年二熟至三熟,複種指數為180~250%。有些地區人口較稀、勞力不足,水利灌溉保證程度不高,雖位於生長期很長的亞熱帶或熱帶,複種指數並不高,甚至仍有一年一熟地。因此,無論南方和北方,提高耕地複種指數潛力都較大。但也有一些地區,人多地少,有機肥不足,片麵強調提高複種指數,勢必導致土壤肥力減退,或出現次生潛育化,實際是掠奪地力,這一情況亟需改善。
    在中國水田較旱地、水澆地較無灌溉地,單位麵積產量往往高出50%,乃至200%以上。因之,興修水利,解除旱澇威脅,是提高耕地生產力、實現穩產高產的關鍵。20世紀50年代以來,灌溉麵積已從0.153億公頃發展到1990年的0.474億公頃,約占全部耕地的49.5%,抗旱能力大大增強。旱澇保收麵積約占耕地1/6。全部旱地中,還有70%無灌溉設施(其中一般無需灌溉的南方旱地約占19%)。水田麵積占耕地26.67%,約有90%分布於淮河秦嶺以南地區,但其中也有一部分無水利設施或水利保證程度不高。
    現有耕地中,約有1/3以上為各種低產耕地,其中約50%是易於引起水土流失的坡耕地,約20%是澇窪、鹽堿地,約23%是風沙、幹旱耕地,約7%為低產水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隨著國家基本建設、城鄉居民點、交通、水利等的發展,占用耕地現象相當嚴重。平均每年占用耕地約83.3萬公頃,多年累計達0.31億公頃,而同期墾荒擴大耕地麵積約0.32多億公頃,二者大致相抵,全國耕地總麵積略略超過20世紀50年代初期水平。
    2草地。宜牧草地占國土麵積1/3以上。草場麵積雖廣,但類型很多,產草量和質量差別很大。北部和西部的天然草場為中國主要放牧業基地。但長期以來,利用多而建設少,全國人工草場和改良草場麵積僅占可利用天然草場麵積的1.5%,絕大部分還是靠天養畜,草場產草量的年際和季節變化直接影響牧業生產,使牧區牲畜長期處於“夏飽、秋肥、冬瘦、春死亡”的狀態。由於多年來牲畜頭數增加遠遠超過草場載畜能力,大部分牧場出現超載過牧,局部地區草場兼受濫墾、濫樵和濫挖藥材的破壞,造成草場退化、沙化,估計北部、西部牧區退化草場占可利用草地麵積的23%,平均產草量下降30~50%,且質量變壞,可食性牧草比重下降,毒草雜草增多。因此,必須大力改善對天然草場的利用和加強草原建設。中國中部和南部的草山草坡,產草量高而質量較差,粗纖維含量多,草場又大多分布零散,坡陡土薄,利用不當易引起強烈的水土流失(見中國草場資源)。
    3林地。中國森林麵積12465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為12.98%,與世界平均數22%比差距很大。地區分布極為不均。東北地區的大小興安嶺及長白山地一帶為全國最大林區,次為西南地區的川西、藏東南、滇西北等山區。內蒙古東部、東北3省及長江以南各省區,森林覆蓋率在25~30%以上,廣大農區和牧區少林甚至無林。華北平原地區覆蓋率不及10%,西北地區不及1%。林地麵積中,用材林占73.2%,次為經濟林、防護林、薪炭林、竹林等。現有林地利用,在交通方便的林區,普遍存在重采輕造、超采過伐、更新跟不上采伐的現象,森林資源日益減少;交通不便的邊遠林區,得不到開發利用,成過熟林比重大,自然病腐損失多;森林火災也較嚴重。人工造林則一般質量較低,成活率不高,成林麵積小。除已有林地外,尚有疏林地、灌木林、未成林造林地、苗圃用地及各種宜林荒山荒地,約占國土麵積15.8%(見中國森林資源)。
    4內陸水域。全國內陸水域約有0.266億餘公頃,占國土麵積2.8%,是發展淡水水產的主要場所。其中江河0.126億公頃,湖泊0.08億公頃,池塘水庫0.066億公頃,約有92%分布於愛輝—蘭州—騰衝—線的東南部,自然條件極有利於淡水水產業。但多年來重捕撈、輕養殖,人工養殖麵積占可養麵積的比例,池塘占73%,湖泊僅占25%。加以不合理的圍墾,使湖泊池塘麵積大為縮小,水域汙染和水利設施的截流等措施,使魚類生態環境受到破壞。
    依中國農業用地的利用現狀,宜牧地、宜林地遠較宜農地(耕地及可墾荒地)廣闊得多。但長期以來,中國農業上往往隻重視對耕地的利用與改善;反之,對於廣闊的宜牧地、宜林地和內陸水域,卻是利用多而改良建設少,或進行掠奪式的濫牧、濫伐、濫捕,或者任其荒蕪,或進行毀林開荒、毀草原開荒、圍墾水麵,從而破壞林牧漁業的資源基礎。發展中國農業,必須著眼於960萬平方公裏的遼闊土地,因地製宜地進行全麵合理利用,從而發掘巨大的土地生產潛力。
    農業生產結構1990年全國農業總產值億元,其中種植業占58.49%,林業占4.31%,畜牧業占25.63%,副業占6.21%,漁業占5.36%,除西藏牧業比重大於種植業,青海、內蒙古牧業比重稍大外,其他各省區種植業均占絕對優勢。這是長期曆史過程所形成的,同中國人口多、糧食需要量特別大有關,也是多年來忽視多種經營發展的結果。這種結構的主要缺點是:1農業生產結構的單一性與自然資源的多樣性很不適應,自然資源尚未充分合理利用。2經濟效益低,農業費用高,純收入比例小。3以大田作物為主的農業經濟,經不起天災(尤其水旱災害)的考驗,具有較大的脆弱性。1978年以後,農業結構得到初步調整,農村經濟正轉向多部門綜合經營,農村社會總產值已由1978年的億元,增加到1990年的億元;農業總產值占農村社會總產值已由1978年的68.6%下降為46.1%,而農村工業、建築業、運輸業、商業和飲食業總產值則由1978年的31.4%,上升到53.9%,全國農村單一的農業結構正在發生根本變化。
    農業生產布局可分為下列5方麵:
    1糧食生產布局。糧食生產是農業生產的主要成分(見中國糧食作物地理),全國各縣市糧食作物各有其組合特征:第一,在淮河秦嶺以南,青藏高原以東,稻穀占糧食總產量70%乃至90%以上,平原地區有較多的雙季稻,旱地以玉米、甘薯為主,但占比重不大。在丘陵山地區域,尤其是西南地區,玉米、甘薯比重也較大。第二,淮河秦嶺以北,六盤山以東、長城以南,以冬小麥、玉米為主,次為高粱、甘薯、大豆、穀子等。第三,東北地區以玉米、大豆、春小麥、高粱、穀子為主,20世紀60年代以後,玉米擴大很快,而大豆、高粱、穀子等則縮減很多。第四,內蒙古及長城沿線地帶,糧食作物種類多而雜,以春小麥、玉米、穀子、蓧麥、馬鈴薯、糜子、高粱、大豆等為主。第五,西北灌溉沃洲農業地區以春小麥為主,次為穀子、糜子等。南疆等地以冬小麥和玉米為主。第六,青藏高原地區以青稞、春小麥為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糧食生產發展迅速,1990年糧食產量比1949年增長3.9倍。其中,1953~1990年平均增長2.7%,而1981~1990年則平均增長3.4%,但年際很不穩定,豐歉年起伏很大。1990年全國糧食單位麵積產量平均每公頃為3.93噸,各地產量水平相差很大,提高單產和平衡增產還有很大潛力。
    1990年全國人均糧食社會占有量為393.1千克,糧食商品率為36.6%。為保證國家商品糧的需要,提高糧食商品率應在普遍提高各地區糧食產量的同時,有重點地選建若幹片國家商品糧生產基地(見中國糧食作物地理)。
    2經濟作物布局。經濟作物占農作物總播種麵積的比重逐年有所增長,1990年達14.4%,主要為棉花(占經濟作物麵積26%)和油料作物(占經濟作物麵積50.90%,主要包括油菜籽、花生、芝麻、向日葵、胡麻5大油料),其次為糖料作物(甘蔗和甜菜)、煙葉(烤煙為主)、麻類(黃紅麻為主)、藥材等。此外還包括未計入農作物播種麵積的茶、桑、水果、橡膠等木本經濟作物。經濟作物種植麵積雖遠小於糧食,但產值和商品率均高,在滿足人民生活多方麵需要、增加農民收入、提供輕工業原料和出口商品等方麵均占有重要地位。大多數經濟作物各有一定較集中的分布區。20世紀50年代初期,多數經濟作物種植麵積較大,產量穩定增長。50年代後期起,經濟作物麵積縮減,種植分散,管理粗放,產量降低,商品率下降,棉、油、糖均不能自給。自70年代末期以來,由於糾正了忽視經濟作物的現象,經濟作物麵積又有所擴大,大多數經濟作物如棉花、花生、油菜籽、向日葵、甘蔗、甜菜、烤煙、茶葉、蠶繭、水果等的產量均已創曆史最高水平(見中國經濟作物地理)。
    3畜牧業生產布局。1949年以來,全國畜牧業有很大發展,至1990年大牲畜達13021萬頭;豬萬頭;羊萬隻;大小牲畜總計達到萬頭(隻),為1949年的3.39倍。但畜牧業仍然是農業經濟中的薄弱環節,主要表現在:第一,畜牧業產值比重低,人均畜產品很少。1990年畜牧業僅占農業總產值的25.63%,人均年產肉量22.1千克,年產蛋量6.95千克,接近或超過世界平均水平;年產奶量隻有3.64千克,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第二,牲畜頭數多而產品率很低。1990年豬出欄率隻有87.84%,牛的出欄率更低。第三,牲畜增長很不穩定,廣大牧區基本上“靠天養畜”,抗災能力弱,牲畜常年死亡率超過5%。
    為加速畜牧業發展,農區要擴大飼料作物種植和發展飼料工業,提高生豬的出欄率和出肉率,改善畜禽結構,提高畜牧業在農業經濟中的比重;半農半牧區要逐步過渡到以牧為主,農牧結合;牧區要大力加強草場的管理和建設,改善畜群結構,加速畜群周轉。在城市郊區和工礦區要建立和發展現代化畜牧業,增加肉、奶、蛋、禽產品供應。同時,應根據不同地區條件,逐步建設一批不同類型的現代化的穩定、優質、高產的畜牧業生產基地(見中國畜牧業地理)。
    4林業布局。1949年以來,曆年累計造林保存麵積0.28億公頃,天然更新和封山育林0.326億公頃。木材年產量由50年代初期的500多萬立方米增加到5000餘萬立方米,提高9倍多。林產品產值增長17倍。但木材和林產品均遠遠不能滿足生產建設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林業仍是中國農業經濟中十分薄弱的部門,在造林、育林、護林和木材生產方麵,存在許多問題,需要逐步加以解決(見中國森林資源)。
    進一步發展林業生產,要把整個林業納入以營林為基礎的軌道,要重點建設好東北、西南兩大林區;加強廣大農區的綠化造林;充分發揮南方亞熱帶和熱帶丘陵山地的林業生產潛力;建設以木本油料為主的經濟林和林特產品生產基地;在黃土高原和北方幹旱地區大力發展水土保持和防風固沙林。
    5水產業布局。1990年全國水產總量1237萬噸,為1949年產量的26.5倍,但人均水產品占有量僅10.8千克。海洋水產占57.7%,以捕撈產量為主(占77.28%),養殖產量較小(22.72%)。淡水水產中,養殖產量占84.92%,捕撈產量占15.08%。長江及淮河流域擁有全國最大的淡水湖群和最密的水網,淡水水產產量占全國60%以上,次為珠江流域。進一步發展水產生產,主要在於保護和合理利用水產資源,發展人工養殖和資源增殖,重點建設一批海水和淡水養殖基地(見中國水產資源)。
    農業區劃概述中國可綜合地劃分為以下10大農業區:
    1東北農林區。包括遼、吉、黑3省及內蒙古東北部大興安嶺地區。農墾曆史短,可墾荒地廣,森林資源豐富,是中國主要的商品糧基地和木材供應基地,也是重點開荒擴耕地區。大豆、甜菜、亞麻、溫帶水果等在國內占有重要地位。發展本區的農業生產,必須戰勝自然災害特別是低溫寒害的威脅,改變粗放種植習慣,大力提高單產。同時合理開墾荒地,建設高產穩產的商品糧基地;合理開發利用森林資源,采育並重,建設永續采伐基地。
    2內蒙古及長城沿線牧農林區。包括內蒙古自治區包頭以東地區及從遼寧至寧夏的長城沿線地區。草原遼闊,農牧兼營,在全國牧業生產中占有重要地位。發展本區生產,需要因地製宜地逐步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堅持以牧為主,牧農林結合;合理利用和建設草原,逐步擺脫靠天養畜狀態;以草定畜,製止草原繼續退化、沙化;穩定農區耕地,著力提高單產,逐步實行糧草輪作;營造防風固沙林。
    3黃淮海農業區。包括長城以南、淮河以北、太行山及豫西山地以東的黃淮海平原及山東丘陵地區,是中國小麥、高粱、穀子等旱糧的主產區和棉花、花生、芝麻、烤煙等經濟作物的集中產區。發展本區農業的關鍵在於綜合治理旱澇堿,實現水利化,改良低產土壤,大大發掘增產潛力,實現穩產高產;因地製宜地建設糧食和經濟作物的商品生產基地;改變農業結構過分單一狀況,大力發展畜牧業及林果漁業生產。
    4黃土高原農牧林區。包括太行山以西、青海日月山以東、長城以南及秦嶺以北地區,是重要的旱雜糧產區,但水土流失極其嚴重,是全國突出的低產、貧困地區。發展農業的關鍵在於把土地合理利用和治理措施結合起來,控製水土流失;利用川地、坪地、塬地建設穩產高產的農業生產基地;逐步把陡坡耕地退耕種草造林,盡快擴大草地林地比重,實行農牧林副綜合發展;以流域為單位開展綜合性水土保持工作。
    5長江中下遊農林養殖區。包括淮河—伏牛山以南、福州—英德—梧州以北,鄂西山地—雪峰山以東的廣大地區。是全國稻穀、棉花、油菜籽、麻類、茶葉、蠶絲、木本油料、生豬、淡水水產等的主要商品基地或集中產區,農業經營較集約,複種指數和糧棉單產均為各大區最高。發展農業的關鍵在於加強水利建設,戰勝洪澇漬害及伏旱威脅,改進耕作製度,合理利用丘陵山地及淡水水域,大力發展亞熱帶經濟林、用材林、家畜家禽及水產養殖業。
    6西南農林區。位於秦嶺以南,百色—新平—盈江一線以北,宜昌—漵浦—線以西,川西高原以東,包括四川大部、滇黔地區及陝南、湘鄂西部,是重要的糧食產區和油菜籽、烤煙、甘蔗、生豬及經濟林、用材林生產基地。但大部地區農業生產水平不高,增產潛力很大。發展農業的關鍵在於大力發展丘陵區水利事業,改造低產田,提高單產;充分合理利用丘陵山地的自然條件和資源,建設用材林和經濟林基地,發展多種經濟。
    7華南農林熱作區。位於福州—大埔—英德—百色—盈江—線以南,包括閩南、兩廣大部、滇南及台灣省。農業經營較集約,大部糧食單產較高,是全國主要的蔗糖、熱帶亞熱帶水果產區,也是橡膠、椰子、劍麻、油棕等熱帶經濟作物的唯一產區。發展本區農業的關鍵是要發揮本區的自然優勢,建設以橡膠為主的熱作基地,蔗糖基地和熱帶水果、經濟林、用材林生產基地;大興水利,戰勝洪澇旱漬,提高複種指數,提高糧食自給水平。
    8甘新農牧林區。位於包頭—鹽池—天祝—線以西,祁連山—阿爾金山以北。農業基本上完全依靠灌溉,農區小而分散,利用荒漠及山地牧場進行季節性遊牧,甜菜、瓜果、長絨棉及畜牧業生產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發展本區農業的關鍵在於合理開發和合理利用區內有限水源,改良鹽堿地;調整季節牧場,加強草原建設,實行農牧結合;造林種草,防風固沙。
    9青藏高原收林農區。是國內最大的牧區,大牲畜和綿羊頭數均為全國各區之冠,人均牲畜頭數也為各區最多,南部和東南部擁有全國第二大林區,農業主要限於東部和南部的河穀低地,主要牲畜、作物和樹種均帶有高寒地區特點。地廣人稀,農牧業經營較粗放,生產水平一般較低。進一步發展本區生產,必須加速建設鞏固的草料生產基地,擺脫靠天養畜狀態;提高牲畜質量,調整畜群結構;合理利用和保護森林資源,加速林業生產建設;提高作物單產,建設區內的糧食基地。
    ⑩海洋水產區。包括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及台灣以東太平洋西部5大海域,各海域魚、蝦、貝、藻品種繁多,資源豐富。發展海洋水產生產,要根據海洋水產資源增殖及變動規律,統一規劃,合理布局,調整或減輕沿岸和近海捕撈強度,保護和增殖海洋水產資源,大力發展海水養殖業和建設海水養殖基地,積極發展外海及遠洋漁業。
    (鄧靜中)
    中國輕紡工業地理主要包括紡織、食品、造紙、日用陶瓷,自行車、縫紉機、鍾表、皮革、工藝美術品及手工業等幾十個生產消費資料的行業。
    1949年以前,中國為數甚少的紡織、麵粉、卷煙、造紙等企業,集中在上海、青島、天津等沿海城市及長江三角洲的南通、常州、無錫、蘇州一帶,脫離原料產地和消費布場,設備依賴進口。現今輕紡工業遍布全國。原有的沿海輕紡工業中心已改建成高中檔消費品的生產、出口和科研基地,原來基礎薄弱的內地和邊遠省區輕紡工業也有了明顯的發展。
    由於長期片麵強調優先發展重工業,輕紡工業投資相對較少,建設緩慢。在布局上,目前主要輕紡工業仍然多分布在沿海省市,其產值約占全國輕紡工業總產值的近2/3。80年代以來,中國輕紡工業正在加快發展,現已將沿海與內地的輕紡工業進行了適當分工,加強聯合,協調工業布局,以適應輕紡工業產品種類繁多及消費需求上的區域差異。
    紡織工業至80年代初期已發展成為包括棉紡織、印染、毛紡織、絲絹紡織、麻紡織、針織、紡織機械、紡織器材和化學纖維等8大行業的工業部門。1990年中國純棉紗、棉布、蠶絲、絲綢、苧麻布產量均居世界第1位,毛紡織規模居第3位,化纖產量則居第4位,並已成為世界第4大紡織品出口國。上海和江蘇省是中國大型紡織工業基地和最主要的紡織品出口基地。江蘇省的紡織生產主要集中在無錫、常州、蘇州、南通等城市。
    1棉紡織工業。中國紡織工業的主幹。1949年以前,中國棉紡錠僅有500萬錠,織布機6萬多台。上海、青島、天津3市的棉紡錠和布機占全國70%。1949年後,在冀中、關中地區和江漢平原等產棉區建設了新的棉紡織基地。在蘇、魯、鄂、川、晉、湘、遼、皖等產棉省區建設了許多棉紡織廠。80年代產棉區的棉紡錠已占全國的2/3,內地紗產量占全國紗產量的比重已由18%提高到43.4%。全國形成16個20萬錠以上的大型棉紡織中心,其中上海擁有202萬錠,天津、石家莊、鄭州、武漢各擁有50萬錠以上,北京、青島、西安、鹹陽、邯鄲、濟南、無錫、南通、重慶、沙市、廣州各擁有20~50萬錠。現除西藏外,全國各省區都有了棉紡織工業。
    2毛紡織工業。1949年以前,中國僅有毛紡錠13萬錠,其中90%集中於沿海城市,上海的毛紡錠約占全國的73.4%,西北羊毛產區幾平沒有近代毛紡織工業。50年代開始在內蒙古的海拉爾、包頭和呼和浩特,新疆的烏魯木齊、伊寧,甘肅蘭州,青海西寧,寧夏銀川,陝西鹹陽,西藏林芝等地相繼建設了毛紡織廠,逐步形成了以西北羊毛產地為中心的毛紡織基地,全國毛紡錠已發展到165萬錠,產毛區的毛紡錠約占全國1/2以上。
    上海、北京、天津3市是全國三大毛紡織中心,擁有優越的技術基礎和協作條件,江蘇、浙江及新疆、內蒙古、甘肅、陝西、青海、寧夏等省區毛紡織工業發展很快。目前全國毛紡織工業遍及全國各省區(見中國工業地理)。
    3絲絹紡織工業。中國絲絹紡織工業的地理分布與養蠶業分布基本一致。以浙江、江蘇、上海、廣東和四川絲絹紡織工業最發達。上海產絲雖少,但絲織印染業發達。四川桑蠶繭產量雖大而絲織印染能力較低,每年大量繭、絲出省加工。浙、蘇、滬、川、遼、魯、粵7省市為中國絲綢主要生產省市。此外,浙江的杭州、湖州、嘉興,江蘇的蘇州、無錫、鎮江,廣東的順德、佛山、廣州,四川的南充、成都、重慶等地都是中國生絲和綢緞的主要產地。遼寧丹東和山東煙台等地盛產柞蠶絲綢。
    4麻紡織工業。中國麻類資源豐富,主要有黃麻、苧麻、亞麻等類。
    黃麻主要用於麻袋編織。杭州麻紡織廠有12萬枚紡錠,是中國生產麻袋和各種包裝用麻布的最大企業。上海、天津、大連、青島、沈陽、廣州、承德、天水等地也有大型麻袋廠。
    苧麻為中國特產。湖南瀏陽,四川榮昌、隆昌,江西萬載、宜春等地手工夏布馳名中外。湖南株洲、益陽、沅江,湖北陽新,廣西南寧,上海,四川重慶,江蘇無錫,廣東廣州等市是苧麻紡織中心。湖南省苧麻紡織能力居全國首位。
    哈爾濱為全國最著名的亞麻紡織、漂染中心。其附近阿城、延壽、呼蘭、海倫、依蘭等地建有亞麻原料加工廠。此外,在吉、冀、內蒙古、寧、甘等省區也發展了亞麻紡織業。
    5化學纖維工業。1949年基本為空白部門。50年代恢複了丹東化纖廠和上海安樂人造絲廠,隨後建成了保定化纖廠和北京合纖廠。60年代自行設計並建設了南寧、新鄉、吉林、上海、杭州等化纖廠,引進了北京維尼綸廠和蘭州化纖廠。70年代在閩、贛、皖、湘、甘、晉、桂、雲、黔等省區建成了9座維尼綸廠。與此同時利用國外技術和設備,在上海金山縣、遼寧遼陽市、四川長壽縣和天津大港建設了4座現代化大型石油(天然氣)化纖企業和河南平頂山簾子布廠。80年代新建上海金山石化二期工程、江蘇儀征化纖廠、大慶腈綸廠和北京、天津、浙江紹興滌綸長絲廠,擴建河北保定、湖北太平店、浙江杭州和湖南邵陽等人造絲廠。目前化學纖維在紡織原料構成中已達20%,產量躍居世界第4位。
    食品工業以農副產品為原料,包括糧油加工、製鹽、屠宰及肉類加工、水產加工、罐頭製品、製糖、製茶、卷煙、烤煙、釀酒、蛋乳製品等,主要分布於原料產地和消費中心。
    1製糖工業。1990~1991年,全國食糖產量633萬噸(台灣未計入),居世界第5位。中國南方甘蔗集中產區粵、閩、桂、雲、川5省區所產食糖占全國食糖產量的77.76%左右,其中廣東省占36.71%,分布在廣州、順德、紫坭、江門、中山、東莞等地。福建食糖產量占全國10.08%,集中在仙遊、莆田、廈門、漳州等地。廣西食糖產量占全國18.51%,以貴港、梧州、桂平、南寧為主。雲南建水、元江、開遠,四川內江、資陽、簡陽都是蔗糖主要產地。
    中國北方甜菜集中產區黑龍江、吉林、內蒙古、新疆4省區所產食糖占全國食糖產量的11%,其中黑龍江省占6%。大型甜菜糖廠主要分布在黑龍江的哈爾濱、阿城、訥河、佳木斯、齊齊哈爾,吉林的長春、公主嶺市、吉林市,內蒙古的包頭、呼和浩特和新疆的石河子等地。
    中國的多種製糖資源如甘薯、玉米、械樹、甜甙的開發利用,將改變製糖工業的地理分布。全國第1座果葡糖漿廠1984年在蚌埠市正式投產。
    2製鹽工業。原鹽分海鹽、井鹽、湖鹽、礦鹽4種。1990年1984萬噸原鹽產量中,海鹽約占70%,井鹽占9.7%,餘為湖鹽和礦鹽。海鹽主要集中於河北及天津、遼寧、山東、蘇北4大產區,次為浙江、福建和廣東。沿海有35座大中型鹽場,包括長蘆鹽區的塘沽、漢沽、黃驊、南堡,遼寧鹽區的複州灣、營口,山東鹽區的壽光、羊口、膠澳,蘇北鹽區的青口、台北、台南、灌西等。井鹽產於川、湘、鄂、贛、皖5省,以四川所產最佳,分布在自貢、犍為等地。湖鹽主要在西北,青海湖鹽儲量最大,主要有察爾汗、茶卡、柯柯鹽湖。礦鹽主要在湖北應城、湖南衡陽、山西運城等地。
    3卷煙工業。1949年以前,中國卷煙工業是僅次於紡織、麵粉而居第3位的工業部門,卷煙廠集中於沿海城市。上海、天津、青島為3大卷煙中心。80年代除西藏外,各省區都有卷煙廠,其中以豫、魯、皖3省產量最多,次為兩湖和雲貴。上海、天津、青島、昆明已發展為高級卷煙中心。
    造紙工業1949年以來,各省區都建起了規模不等的造紙工業。
    東北區是中國造紙工業最集中的地區。紙漿、機製紙和紙板產量約占全國1/4。佳木斯、吉林、石峴、開山屯、齊齊哈爾等造紙廠和紮蘭屯紙漿廠均以木材為原料,白城、沈陽、營口、金城、丹東則以蘆葦為原料。遼寧、吉林紙張產量在全國名列前茅,吉林省是全國新聞紙的生產中心。
    上海是全國高級文化用紙的主要生產基地,以外地紙漿為主要原料。長江中下遊鄰近湖區葦田建有嶽陽造紙廠、漢陽造紙廠、鎮江紙漿廠等,蕪湖則有以稻草為原料的大型紙板廠。福建兩廣地區以木材為原料的南平、廣州造紙廠是新聞紙的主要產地。廣東江門、福建漳州有以蔗渣為原料的糖紙聯合企業。在西南,改建和擴建了利用本地木材、竹子為原料的四川宜賓、重慶、樂山造紙廠。西北造紙工業主要分布在鹹陽、寶雞等地。華北區利用蘆葦、棉杆和麥杆等資源,在天津、北京、宣化、保定等地發展了大型造紙廠,其中天津為華北地區最大的造紙中心。
    日用機械工業自行車、縫紉機、手表等日用機械工業主要分布於沿海省市。上海是全國最大的日用機械製造中心,其自行車、縫紉機產量均占全國1/4,手表產量占全國1/3以上。自行車工業主要分布在滬、津、魯、遼、蘇、粵、冀、鄂8省市,縫紉機工業主要分布在滬、津、粵、遼、蘇、魯、京、陝8省市,手表工業主要分布在滬、蘇、遼、津、魯、京、陝、粵、川、豫、鄂11省市。除上海、天津、北京、廣州外,青島、沈陽、大連、南京、蘇州、開封、西安、武漢等城市都是中國日用機械製造中心。
    日用陶瓷工業陶瓷原料粘土、高嶺土等分布廣泛,中國除天津、西藏外,各省區都有陶瓷工業,其中粵、湘、贛、冀、魯5省日用陶瓷產量占全國一半以上。江西景德鎮、湖南醴陵、江蘇宜興、山東淄博、河北唐山和邯鄲、廣東大埔、石灣和楓溪等地均為中國著名陶瓷產地。
    合成脂肪酸和合成洗滌劑工業日用化工是中國輕工結構中的新興工業部門。遼寧、天津、上海的合成脂肪酸工業發達,所產皂用合成脂肪酸占全國總產量的65%,上海、天津、北京3市的合成洗滌劑產量占全國1/3。全國最大的南京烷基苯廠的建成投產,為合成洗滌劑工業提供了原料。除西藏和青海外,各省區都建有合成洗滌廠或車間。
    手工業是中國輕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亦稱為二輕工業。手工業分布麵廣,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經50年代以來的發展,已具備一定規模和機械化水平。
    手工業生產一般接近原料地,就地取材,產品具有地方傳統技藝特色。中國工藝美術豐富多彩,如北京的玉器、景泰藍、雕漆,浙江的東陽木雕、黃楊木雕,湖南的菊花石雕與煙花,江蘇、廣東、四川、湖南的四大名繡,天津的手工地毯,廣東佛山的燈彩,江蘇宜興和廣西坭興的紫砂陶器,蘇州的檀香扇,青島和大連的貝雕,天津的泥塑,無錫惠山的泥人,北京的風箏,廣東的椰雕和橄欖雕,貴州和雲南的蠟染,撫順的煤精雕,甘肅的夜光杯,四川的瓷胎竹編,洛陽的唐三彩,上海的絨繡,杭州的綢傘等產品,均精美絕倫,馳名中外。
    (魏心鎮王緝慈)
    中國人口地理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1990年7月1日中國第4次人口普查統計,包括台灣省、香港、澳門在內的總人口達11.60億人,其中大陸部分11.34億人,占同年世界總人口的21.9%。(參見彩圖插頁第16、17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從1840~1949年的109年間,人口平均增長0.25%。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從1949年底的5.42億人(未計入台灣省和港、澳的人口,下同)增至1990年7月1日的11.6億人(包括台、港、澳。其中台灣省人口是1990年3月底的數據;港澳均按1989年底公布的數據推算)。1953~1990年年均增長1.79%。增長速度為中國曆史上所罕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40年間,人口發展大致可分為4個階段:第1階段(1950~1958):屬高出生率、較高死亡率、較高的人口自然增長率時期。年均出生率約35‰、死亡率約15‰、自然增長率約20‰。第2階段(1959~1961)屬出生率急劇下降、死亡率回升、自然增長率很低的時期。年均出生率約21‰、死亡率約18‰、自然增長率約3‰。第3階段(1962~1971)屬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長率的時期。年均出生率約36‰(最高的1963年達43.37‰)、死亡率約9‰、自然增長率高達27‰左右。第4階段(1972~1989)屬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長率時期。這一時期,人口年均出生率約21.6‰、死亡率約6.9‰、自然增長率降到約14.7‰。據第4次人口普查顯示,大陸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出生率達20.98‰、死亡率為6.28‰、自然增長率仍為14.7‰。不同時期中國人口發展特點的顯著差異,是社會經濟發展與後期人口政策共同作用的結果。
    人口構成可從人口年齡、職業、城鄉人口構成3方麵簡述。
    人口年齡構成中國的人口年齡構成仍較年輕。0~14歲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1953年為36.3%;1964年為40.7%;982年為33.6%;1990年為27.7%;65歲及其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同期分別為4.4%、3.6%、4.9%和5.6%。中國年齡構成目前正向縮減型方向發展,表現在1982年以後的年齡結構中,14歲以下各歲人口在逐年減少。年齡構成的變化將使中國勞動力適齡人口的絕對量和占總人口的比重不斷增長。按中國通用標準,男16~59歲、女16~54歲劃為勞動力適齡人口。全國大陸部分(下同)勞動力適齡人口情況見表1。中國現有勞動力資源,接近世界發達國家全部勞動力數量之總和。根據預計:1995~2000年每年約有1900萬人進入勞動力適齡人口的行列,而同期每年退出勞動力適齡人口行列僅800~1000萬人。在這期間,中國勞動力適齡人口的絕對數量和占全國總人口的比重仍將不斷增加,而平均每個勞功力適齡人口的負擔係數將減少,人口老化程度亦將較快提高。但到2000年,預計中國65歲及其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還不會超過9%,低於1990年工業化發達國家占總人口10%的老化水平。
    人口職業構成1949年以來,中國非農業人口有計劃穩步增長。1952年為8921萬,占總人口的14.4%。
    1990年增加到21985萬,占總人口的19.43%。今後非農業人口增長的速度將會加快,占總人口的比重也將不斷增加。
    據1989年統計,全國在業人口有55329萬人,占總人口的49.8%,比1949年占33.4%提高了16.4%。被撫養人口共58862萬人,占總人口的50.1%。在業人口的撫養比(以在業人口為100)為106,而1949年的撫養比為199。
    全國在業人口的職業構成中,農、林、牧、漁勞動者占60%,生產工人、運輸工人和有關人員占24.5%,教育、科學、衛生、文化人員占3.5%,服務業、商業工作人員占6.5%,國家機關、黨群組織、企業、事業單位負責人和其他人員等共占5%。除農業勞動者遠高於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外,其他勞動者所占比重均比上述國家低。按國際上通常以“三個產業”的劃分來看中國在業人口構成,則“第一產業”占60.2%;“第二產業”占21.9%;“第三產業”占17.4%。今後中國的第二和第三產業在業人口所占的比重將會較快增長,第一產業的在業人口將減少。
    城鄉人口構成中國城鄉人口構成中,城鎮人口比重小,鄉村人口比重大。1949年末,城鎮人口僅10.6%,鄉村人口占89.4%;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時,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為26.23%。41年來城鎮人口比重約增加16%。
    國內各地城鄉人口構成差異較大。1990年人口普查統計,東北3省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47.52%,居全國首位,其次是華北區(包括京、津兩市)占31.78%,華東區占25.42%,居第3位。西南區城鎮人口比重最低,僅占18.85%。就省(區)而論,以遼寧省城鎮人口占的比重最高(50.86%),西藏自治區最低(12.59%)。鄉村人口所占的比重的分布恰與城鎮人口分布情況相反。
    人口遷移又可分為省(區)際間和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兩方麵。
    省(區)際間人口遷移省(區)之間人口遷移大致區分為下列3類情況:1為在內地與邊疆地區建設新的工業基地,從東南沿海遷至東北、華北、西北、華中和西南等地區。2為開墾荒地,建設新的農業基地,由城鎮移到黑、內蒙古、新、粵、海南、桂、滇、贛等省區。3黃河、長江下遊地區和四川盆地及湖南等人口稠密地區,部分農村人口遷往地廣人稀、荒地資源較多的邊疆和江西等省區。總計1950~1979年,省(區)際淨遷移人口大約2500~3000萬人。80年代,隨著對外開放、經濟特區和經濟開發區等的設立及晉、寧等地資源的開發,省際間人口遷移出現重大變化:1內地的川、皖、豫、黑、吉等省人口向粵、魯、遼等省區遷移;2河北人口向京、津兩市遷移,江、浙、皖人口向上海遷移;3川、湘、豫等省人口向開發資源的晉、寧等省區遷移。
    省(區)際人口遷移的結果,導致“三北”地區和沿海一些省份人口增長快,其中特別是黑、內蒙古、新、寧、青、粵等省區增長最快;其次,使滇、桂、黔和贛、鄂等省區人口增長亦較快。這使中國人口東多西少、南多北少的情況發生了一些有利的變化,同時,對合理配置生產力,發展邊遠地區經濟,也起了積極作用。
    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據1986年全國74個城鎮抽樣調查結果,推算1950~1986年,中國大陸農村人口轉化為城鎮人口約5000多萬人。1984年下半年,國家放寬了農村人口到城鎮做工、經商等戶口遷移的規定,加上設鎮的標準降低,中國的城鎮人口出現較快的增長。1990年底全國城鎮人口比重比1982年第3次人口普查時增加了5.68%(即增加9105萬人)。
    人口分布以1990年中國人口普查統計,全國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裏118人,是世界平均水平(34人)的3倍多。
    自1982年普查到1990年,省區間人口密度增長,以邊遠地區的寧夏、青海和南部沿海的粵、閩、桂、海南及京、冀一帶人口密度增長幅度較大,華東、東北和四川等省區增長幅度較小。
    中國人口分布很不平衡。沿海12省、市、自治區平均每平方公裏364人,內地18省和自治區平均80人。其中,內蒙古、藏、青、新4省區隻有9人,與沿海相差達40倍。除3直轄市外,人口密度最高的江蘇省達每平方公裏654人,而最低的西藏自治區僅有2人。如以漠河—蘭州—騰衝一線為界,將全國分為東西兩部分:據1990年人口普查,東部土地麵積占全國的43%,擁有全國94.4%的人口,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裏達231人,西部土地麵積占全國57%,人口僅占全國的5.6%,平均每平方公裏隻有10人。
    根據中國人口地理分布的特征,可將東部分為7區,西部分為2區。
    東北區包括遼、吉、黑3省,從19世紀末由於關內大量移民,才逐步得到較多的開發和利用。20世紀50年代以來,進行了大規模的開發建設工作,人口由50年代初的4000萬左右增長到1990年年中的9833萬。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裏124人,區內人口分布因地區而異:1鬆遼平原、遼東半島和遼西丘陵,集中了東北人口的大部分,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裏均在200~400人。其中,綏化—哈爾濱—大連與沈陽—山海關鐵路沿線及遼河下遊,人口密度每平方公裏多在600~800人,尤其是遼寧中部沈陽、撫順、鞍山、本溪、遼陽五市城市分布地區,人口更為密集,每平方公裏達1350人左右。2鬆遼平原以東、以北的丘陵和鬆嫩平原西部,除城鎮居民點和佳木斯地區人口密度較高外,每平方公裏人口降為100~200人。3長白山和小興安嶺林區以及三江平原,人口密度一般不足25人。
    黃河下遊區包括北起長城、南到淮河,西依太行山與秦嶺,東抵渤、黃海的地區,1990年年中人口達2.7億,平均每平方公裏569人,是全國人口最密集地區。其中黃淮海平原密度高達500人以上。
    本區又可分為:1太行山前衝積洪積扇地帶、魯中山地西麓和京杭運河沿岸等地,人口非常密集,幾個稠密的人口中心,如定縣—石家莊、北沁河、丹河下遊與人民勝利渠地區,以濟寧為中心的魯南地區,每平方公裏人口均在600~800人。2河南許昌、安徽阜陽的潁河流域,人口密度亦在600~800人。3河北省東南部地區、安徽淮北大部分地區及河南中牟、開封地區,每平方公裏人口300~500人。4濱海鹽土地帶,人口密度一般100~300人。5黃淮平原以北、以西的丘陵和魯中山地、膠東丘陵,每平方公裏人口一般200~400人,有的地方僅100~200人。
    長江中下遊區包括淮河以南,南嶺和錢塘江以北,西至巫山的廣大地區,為中國人口最多地區,有2.6億人口,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裏332人。
    本區人口密度高的地區為長江中下遊平原,其中:1長江三角洲,平均每平方公裏900人以上。2蘇北平原,人口每平方公裏400~600人,其中淮安、鹽城一帶達600~800人。3安慶—鎮江長江沿岸平原與巢湖平原,每平方公裏500~800人。4長江中遊平原,人口密度每平方公裏400~600人。其中黃梅—武漢的沿江平原,應城以南的漢江下遊平原,洞庭湖平原,每平方公裏人口亦在400~600人。5長江中下遊平原以外的淮陽丘陵、南陽盆地和湘資水流域等地,每平方公裏人口為300~600人,其中南陽盆地底部和湘中一些區域,每平方公裏500~600人。江西大部分地區和皖南、大別山、鄂西、湘西等山地,每平方公裏人口一般在200人左右。
    東南低山丘陵區包括浙江省錢塘江以南地區和閩、台、粵、桂4省區和港、澳地區。1990年年中人口2億,平均每平方公裏人口293人。
    鑒江、珠江、韓江、九龍江、晉江、甌江、靈江、錢塘江等主要河流的三角洲平原及台灣西部平原,每平方公裏一般在600~800人,其中廣東珠江三角洲和浙江寧紹平原每平方公裏人口達700人以上,潮汕平原和甌江下遊平原達1000人以上。由沿海三角洲平原向內陸,人口密度逐步下降為200~400人,北部、西部山地一般為100~200人。但山間盆地,如廣西的玉林盆地、廣東的興寧盆地、浙江的浦陽江穀地等,每平方公裏人口達400~600人。
    西南高原區包括黔全部和滇的絕大部分地區及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大部分地區,1990年年中人口達0.68億,平均每平方公裏120人。東部雲貴高原人口密度每平方公裏多在100~200人。其中壩子如滇池、玉溪、曲靖、安順、貴陽、遵義等盆地及其周圍,每平方公裏人口一般在200~300人。黔南隻有50~120人。西部高原峽穀區,除大理、保山等壩子人口較密(150~200人)外,大部分地區人口較稀。人口多沿河穀分布,一般每平方公裏50~100人,滇南每平方公裏隻有10~50人。
    川東陝南區位於長江和漢水上遊,包括四川盆地和陝南,1990年年中人口達1.08億,平均每平方公裏331人,僅次於黃河下遊區。四川盆地的盆地底部地區平均每平方公裏高達500人以上,與黃淮平原、長江下遊平原同為全國人口稠密區。在盆地中人口最密集的地區主要有:1成都平原,每平方公裏達800多人。2沱江下遊和宜賓—瀘州長江沿岸一帶,每平方公裏700~800人。3沱江與涪江的中遊中江、樂至一帶,每平方公裏人口在600~700人。4渠江流域中遊,每平方公裏人口亦在600~700人。至於盆地周圍山地,人口密度一般在200~300人,大巴山等較高山地,多在100~200人。
    陝南包括秦嶺、大巴山北坡和漢江上遊穀地。漢江河穀每平方公裏100~200人,其中漢中盆地和安康盆地達200~400人,其他廣大山區大多為50~100人。
    華北山地與高原區北起陰山山脈,東到張北高原、太行山,南到秦嶺,西到烏鞘嶺,1990年年中人口0.94億,平均每平方公裏人口143人。陝、晉兩省中部的渭河平原與汾河各地人口稠密,渭河平原每平方公裏達500多人,汾河各地300~400人。南部許多平緩的山間盆地與河穀平原,如長治、彬縣、天水、甘穀等,每平方公裏200~300人。北部許多山間盆地、河穀平原,如西遼河中遊,灤河中遊,桑幹河與滹沱河上遊,大黑河中下遊等,每平方公裏為100~200人。寧夏中、北部多在1人以下,但後套平原和銀川平原每平方公裏則有100~200人。廣大黃土高原一般每平方公裏人口50~100人,其中有的地方僅25~50人。
    西北幹旱區包括東起大興安嶺,西抵帕米爾,南到陰山、包頭—慶陽—烏鞘嶺和青藏高原北緣的廣大地區,1990年年中人口僅0.5億,平均每平方公裏僅17人。內蒙古東部大興安嶺林區每平方公裏人口密度1~10人,其西側的寬廣階地與河穀平原10~50人;呼倫貝爾草原、錫林格勒盟和烏蘭察布盟北部,內蒙古西部人口密度每平方公裏人口1~10人。甘肅河西與新疆天山南北,綠洲人口較密,每平方公裏為10~50或50~100人。其中大的綠洲中心在100~200人,而綠洲周圍每平方公裏人口1~10人,最外圍的荒漠和高山每平方公裏不足1人。
    青藏高原區包括藏、青兩省區和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川西及滇西北,人口0.09億,平均每平方公裏僅4人。全區人口主要集中於海拔3000~4000米以下的河穀農業區:1青海東部(日月山以東)的湟水、黃河、大通河兩岸集中了全省2/3以上的人口,平均每平方公裏50~100人。2藏南雅魯藏布江中遊穀地,全藏42%的人口集中於此,每平方公裏約50人。3藏東川西高原峽穀區,每平方公裏20~50人。
    廣大牧區,大致青藏公路以東每平方公裏人口1~10人,青藏公路以西大多每平方公裏不到1人。
    (仇為之朱雲成)
    中國森林資源中國森林麵積小,資源數量少,地區分布不均。1990年中國森林麵積為1.246億公頃,人均約0.107公頃,而全世界森林麵積約40.49億公頃,人均約0.8公頃。中國森林覆蓋率12.98%,而全世界森林覆蓋率為31%。中國森林蓄積量91.4億立方米,人均約8立方米,而全世界森林蓄積量約3100億立方米,人均約72立方米。另一方麵,長期以來山區人民積累了豐富的造林、營林經驗,培育了大麵積的人工林,特別是南方山區的杉木林和竹林。
    中國幅員遼闊,由於各地自然條件不同,加之植物種類繁多,森林植物和森林類型極為豐富多樣:
    1東北針葉林及針闊葉混交林。中國主要天然林區,現有森林3094萬公頃,占全國的26.9%;森林蓄積量28.9億立方米,占全國32%;森林覆蓋率約為37.6%。經過采伐更新和人工改造經營,區內人工林的比重將逐漸增加。本區西北部的大興安嶺主要是落葉鬆(興安落葉鬆)林和采伐後的樺木、山楊次生林,部分地區有樟子鬆林,沿河流有楊樹和鑽天柳(亦稱朝鮮柳),東南部有生長不良的蒙古櫟林。小興安嶺主要是紅鬆林和針闊葉混交林,針葉樹除紅鬆外有落葉鬆、魚鱗鬆、紅皮雲杉和冷杉(臭鬆);闊葉樹有椴樹、水曲柳、核桃楸、黃菠蘿、榆樹和械樹類及多種樺木和楊樹。長白山區的森林與小興安嶺林區相近似,但闊葉樹種的比重增加,並有沙鬆(冷杉一種)和長白赤鬆。
    2西南亞高山針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位於青藏高原的東南部,是中國第2重要天然林區。這一林區海拔高差很大,森林主要分布於山坡中下部,一般在4000米以下。全區有林地麵積2245萬公頃,占全國19.5%;森林蓄積量35.8億立方米,占全國39.7%;森林覆蓋率28.3%。林區針葉樹有多種冷杉、雲杉及落葉鬆、高山鬆、鐵杉;闊葉樹有多種樺木、槭樹、高山櫟。在海拔較低處還有椴樹、榆樹、槭樹和高山鬆、華山鬆等,海拔更低的山坡出現殼鬥科、樟科等常綠闊葉樹。林區林下植物有杜鵑、懸鉤子、忍冬和箭竹等。林區內棲息著許多珍稀動物。大熊貓即生長於以箭竹為主要林下植物的雲杉、冷杉林內;並有金絲猴、扭角羚等。
    本區因位於長江許多支流的上遊,森林涵養水源的功能應充分重視。在陡坡、山脊的森林應劃作水源林,並應劃定必要的自然保護區,保存珍稀物種和森林類型。
    3南方鬆杉林和常綠闊葉林及油茶、油桐等經濟林。這一地區主要森林樹種有馬尾鬆、黃山鬆、杉木、柳杉、柏木,多種竹類(主要有毛竹、淡竹、桂竹、剛竹、南部還有叢生竹)和多種常綠闊葉樹(主要有樟樹、楠木、栲類、石櫟、常綠青岡、木荷、木蓮、阿丁楓、膽八樹等)。此外有許多落葉闊葉樹如多種櫟類(包括栓皮櫟、麻櫟、小葉櫟、檞櫟)、山毛櫸、楓香、檫樹、擬赤楊、光皮樺等。中國多種特有樹種原產於此。針葉樹中有銀杏、水杉、杉木、金錢鬆、銀杉、台灣杉、白頭杉、福建柏;闊葉樹有珙桐、杜仲、喜樹、觀光木、伯樂樹、香果樹等。多種經濟林產品重要的有油茶、油桐、烏桕、漆、棕櫚、厚樸、杜仲、白蠟。油茶麵積約有300多萬公頃;油桐約200萬公頃。
    南方山區麵積大,氣候條件好,具有林業生產潛力,大力發展用材林、竹林和多種經濟林木,能提供大宗竹木材料和多種林產品,既能提供國民經濟建設和各種工業原料,又可用作人民生產生活資料。南方是多山的地區,不少山地坡度很陡,雨量多並常出現暴雨。因此森林對涵養水源、保持土壤,減免洪水災害和下遊河流、湖泊、水庫的淤積有重要作用。
    4華北落葉闊葉林及油鬆、側柏林。這一林區的範圍,大致北自遼寧南部,南到淮河以北,包括華北廣大山區。目前僅有散生的小片櫟類、樺木、山楊為主的落葉闊葉林和小片的側柏、油鬆等針葉林。在水分條件較好的山穀局部地區有少數白蠟、槭樹、椴樹、青楊等生長。在海拔較高山地還有小片華北落葉鬆、雲杉(青杆和白杆)及少數冷杉。本區需大力保護和培育森林,生產用材、薪材並涵養水源,保持土壤。
    5華南熱帶季雨林。分布於北回歸線以南地區。主要林區有海南島及南海諸島、台灣省南部及雲南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西雙版納地區。森林基本上屬熱帶季雨林,在濕潤的山穀樹木板根現象較明顯,林下有高大的樹蕨、棕櫚科植物,樹幹附生蘭科、蕨類及天南星科植物,顯出熱帶雨林的景觀。這一林區蘊育和保存極為豐富的森林植物,有青梅、坡壘、龍腦香、娑羅雙樹等龍腦香科樹木,並有蝴蝶樹、人麵子、番龍眼、山楝、麻楝、卵葉阿丁楓等熱帶樹種,在西雙版納和廣西最南部還有野生團花樹。此外,陸均鬆、雞毛鬆在海南島和雲南南部也有分布。在海拔較高的山地則有以常綠殼鬥科樹木為主的常綠闊葉樹林。在低海拔及河穀雨量較少處旱生型現象明顯,如海南島南部有厚皮樹,閉花木、合歡屬(黑格、白格)、刺竹等近似稀樹草原的旱生型熱帶林。
    華南熱帶林區是中國熱量最豐富的地區,但這裏有漫長的旱季和偶爾出現的10c或以下的低溫。因此,要采取防幹風、低溫的措施。海南島種植橡膠前,栽種防風林帶收到良好效益。
    6中國森林除分布於上述各林區外,在廣闊的西北幹旱、半幹旱地區,綠洲境內及沿河流以及一定高度的山地也有森林分布,如新疆塔裏木河流域的胡楊林、天山、祁連山中山地段的雲杉林等。此外,在中國東部分布著大大小小的平原、盆地和三角洲,原有天然林早已破壞,隻有零星散生的樹種和小片叢林。20世紀50年代以來營造了農田防護林、衣林間種和四旁植樹。有不少的縣,森林覆蓋率已達到10~15%。這些地區的農田防護林對農田起到很大的防護效益,四旁植樹改善並美化了環境,同時也提供就地需要的用材、薪材和多種林產品。至1989年,中國人工造林麵積達3830萬公頃,占世界人工造林總麵積的1/3。
    (吳中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