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高原東部和東北平原西部的沙地
字數:1319 加入書籤
這個地區的沙地分布在東經113°以東的內蒙古東部和黑龍江、遼寧、吉林的西部,在自然地帶上屬於幹草原,年降水量為250~500毫米,幹燥度僅1.2~2.0。植物生長良好,除草本和灌木外,還有喬木生長,沙地上絕大部分為固定、半固定沙丘,流沙隻作小麵積的斑點狀分布。
內蒙古東部和遼寧西部的渾善達克(小騰格裏)沙地,以固定、半固定的沙壟和梁窩狀沙丘等占絕對優勢,它們占整個沙漠麵積的98%;流動的新月形沙丘和沙丘鏈,僅占2%。但在分布上,沙地的東部和西部仍有區域差異。西部以半固定沙丘為主,零星散分一些流動沙丘;而在東部,以固定沙丘為主,植被覆蓋度在陽坡一般為30~40%,陰坡可達60~70%,一些喬灌木都生長在陰坡上,如榆樹、山丁子、歐李、山櫻桃和繡線菊等,甚至還有雲杉和油鬆。西部和東部的各種沙丘之間,都有寬廣的丘間低地,群眾稱為“塔拉”,植物生長繁茂,並有不少湖泊,成為當地主要的牧場。
科爾沁沙地位於內蒙古東部和吉林、遼寧的西部,主要分布在西遼河下遊的衝積平原上。這裏不僅降水較多,而且有西遼河的幹支流如西拉木倫河、教來河、老哈河等流經沙區,是中國沙漠中水分條件最好的地區。當地稱沙丘為“坨子地”,丘間低地為“甸子地”,兩者所占的相對麵積為3∶1。沙坨子大部分是固定和半固定的沙壟和梁窩狀沙丘,它們占全部坨子地麵積的90%;流動的新月形沙丘僅占10%。在地域分布上,總的說來,自西向東,沙丘逐漸由流動沙丘為主轉變為以半固定和固定沙丘為主。大致在少冷河以西,主要是流動沙丘;少冷河與老哈河之間,兩者比例大致相等;教來河至餘糧堡、瓦房一線之間,則變為以半固定沙丘為主;餘糧堡、瓦房一線以東,幾乎都是固定、半固定沙丘,流沙隻有小麵積的零星散布。
科爾沁沙地的大部分土地已經利用,農業用地主要在起伏和緩的固定沙坨上,其它都作為牧業用地。甸子地地勢平坦,根據其性質又可分為濕甸子、堿甸子和沙甸子,大部分利用為放牧和刈草場,部分已開墾為農業用地。科爾沁沙地是一個農牧結合的半農半牧區,也是中國沙漠中交通最為方便,人口密度(每平方公裏為23.6人)最大的一個沙區。
此外,黑龍江西部大興安嶺以西的呼倫貝爾沙地,沙丘大部分布在一些河流沿岸及其下遊衝積、湖積平原上,都是固定、半固定的梁窩狀沙丘。植被覆蓋度一般在30%以上,個別可達50%左右;以榆、樟子鬆、黃柳、蒿屬植物和叢生禾草等為主。沙丘高度在5~15米左右,丘間普遍有廣闊的低平地。
中國東部半荒漠和幹草原地帶的沙漠和沙地,雖然水分植物條件較好,沙丘大部分為固定和半固定;但是,由於這裏氣候易變,降水量不穩定,經常出現幹旱,再加上人為因素的幹擾,如果植被一經破壞,很容易造成沙漠化的蔓延。所以保護天然植被,合理利用土地及植物資源,是治理沙漠的一項重要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