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北防護、用材林地區

字數:4195   加入書籤

A+A-


    華北防護、用材林地區同黃土高原防護林地區一樣,也是中國開發曆史最早的地區之一。自古以來,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在這一廣大地區勞動生息,從事農業生產,形成以農業為主的經濟結構。
    本地區東臨渤海、黃海,西止五台山、太嶽山和中條山西麓,南至淮河下遊和蘇北灌溉總渠,北以燕山北麓和陰山南麓為界。由燕山太行山水源、用材林區,華北平原農田防護林區,魯中南低山丘陵水源林區和遼南魯東防護、經濟林區4個省級林區組成。包括北京、天津二市,山東省的全部,河北省的大部以及遼寧、山西、河南、安徽、江蘇五省的相當一部分。土地總麵積為6933萬多公頃,人口約占全國總人口的1/4,是全國七大林業地區中人口最稠密的一個區。
    本地區土地墾殖最為廣泛,不僅大平原絕大多數土地被開辟為農田,即使廣大山區和丘陵區也已經反複開墾,許多地方已開山到頂,原生森林植被早已被破壞無遺。本區森林植被基本為暖溫帶落葉闊葉林。但山地因海拔差異較大,還分布有溫性針闊葉混交林和寒溫性針葉林。代表樹種,山地為油鬆、赤鬆、華山鬆、雲杉、冷杉、落葉鬆、樺樹、山楊、槭、椴等;丘陵和山前地帶為核桃、板栗、銀杏、大棗、文冠果、花椒等;平原地帶為楊、柳、榆、刺槐、國槐、泡桐、臭椿、桑、棗、蘋果、梨、桃、柿子等。
    本區現有林業用地麵積為1533萬多公頃,其中,有林地麵積580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為8.3%。另有相當數量的疏林、灌木林和新造人工林。森林總蓄積量為近2億立方米,是7個林業地區中森林資源最少的地區之一。
    新中國成立後,本地區的林業生產建設有明顯的發展。下麵僅以燕山太行山水源、用材林區和遼南魯東防護、經濟林區為例補充說明。
    1.燕山太行山水源、用材林區
    燕山太行山水源、用材林區,位於華北防護林、用材林區的西側和北側,東南臨華北大平原,南抵伏牛山山脊,西為晉中南盆地,北達遼西的朝陽、阜新山地。它從西、北兩麵拱衛著中國首都北京和保護著華北大平原,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本林區包括遼寧、河北、山西、河南和北京、天津二市的部分地區,總土地麵積為2533萬多公頃。共含:遼西低山丘陵水土保持林區,冀北山地用材、防護林區,冀東山地防護、經濟林區,北京燕山防護、經濟林區,冀西山地防護、用材林區,京西太行山防護林區,延慶盆地農田防護林區,晉東石頭山防護、用材林區,豫北太行山防護、經濟林區,豫西黃土丘陵防護林區,豫西伏牛山北坡防護、用材林區等11個省級林區。
    本區曆史上曾經是茂密的天然林區,據曆史記載,燕有“魚鹽棗栗之饒”,林木“如黑雲在半天”,是華北大平原和北京的水源區,但是,隨著華北平原人口的不斷增加和農業生產的發展,本區絕大部分天然森林逐漸被開墾為農田,淺山近山盡成荒山禿嶺,從而失去了涵養水源的能力,到處山窮水盡,平時河水斷流,人畜用水也感到困難。一遇天降暴雨,山洪就滾滾而下,使下遊遭受洪澇災害。建國以來,華北平原上的幾次特大水災和京沈鐵路多次被衝斷,都是由於森林遭受破壞,暴雨在本區某些地段集中的結果。殘存不多的天然次生林,都分布在深山老峪,或大山脈山背兩側。
    本區森林植被主要為落葉闊葉林。但因山體高差較大和土壤、濕度等生態因子的影響,植被類型豐富多樣。原生植被由於長期的人為活動,現在保存極少,遠高山的林木也是屢經破壞後恢複的天然次生林。由低山丘陵到亞高山森林植被為落葉闊葉林、針闊混交林、針葉林。落葉闊葉主要樹種有麻櫟、栓皮櫟、檞櫟、遼東櫟、蒙古櫟、白樺、山楊、色木、椴樹、鵝耳櫪等;此外,還有針葉樹種油鬆分布。針葉林主要樹種有白杄、青杄、華北落葉鬆、冷杉等。在山間盆地及溝穀地帶,生長有楊、柳、桑、核桃、大棗、板栗、花椒、柿子等。此外,在廣闊山區還有毛棶、獼猴桃、漆樹、翅果油樹等珍稀經濟林樹種。
    全區共有林業用地1066萬多公頃,占總麵積的42%。其中,有林地為306萬多公頃,森林覆蓋率為12%。森林蓄積量為8000多萬立方米。另有大量疏林、灌木林和新造人工林。
    為了保護和恢複本區的森林,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在這裏建立起一批林業機構。在晉東南山區建立了五台山、太行山、太嶽山、中條山4個森林經營局;在冀北、冀西建立了霧靈山、東陵、西陵等11個林場管理局。共管轄200多個國營林場。此外,各地區還辦起了一大批集體林場。
    已經建立起來的林業機構,在管護好現有森林的同時,大力進行了以下幾方麵的工作。
    一是積極推行封山育林。封山育林是加快恢複森林的重要途徑。本區有些地方分布著天然殘林和散生母樹,具有恢複森林植被的自然條件。現有的中、幼齡次生林、大部分是通過封山育林成長起來的。如晉東太行山,經過封育成長起來的次生林有數十萬公頃。
    二是開展了次生林撫育改造工作。這一工作,從50年代初期起就由點到麵地逐步開展起來。通過撫育改造,改善了森林環境,促進了次生林生長。
    三是進行了荒山造林。幾十年來,全區造林上百萬公頃,早期營造的人工林,凡樹種選擇適當,做到適地適樹並管理及時的,多數已成林成材。從實踐中也總結出不少綠化荒山的經驗,如河南林縣、濟源、靈寶等縣,在淺山丘陵區采用刺槐封溝,油鬆、麻櫟“纏腰戴帽”的造林方式,收到了為當地群眾提供用材、燒柴、保持水土、穩定農業生產的效益。群眾高興地說:“綠了荒山頭,幹溝變清流。”國營洪河林場從60年代初開始在棕壤土上引種落葉鬆,一般5~6年即可鬱閉成林。據1979年調查,18年生林分平均樹高16.8米,胸徑19.5厘米。
    為了加快本地區的造林步伐,從1958年雨季起有些偏遠山區開展了油鬆飛播造林。據在河北平山、淶源、承德和河南洛陽等地區調查,凡掌握好雨期,選定在植被蓋度適中的陰坡、半陰坡進行飛播造林,播後實行封山管護,都取得了較好的成績,有不少播區長起大片幼林。
    40年來,本地區森林經營、封山育林和造林、護林等,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與全麵實現全區綠化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主要問題是,現有森林過少,全區尚有70%以上宜林荒山荒地沒有綠化;造林樹種單純,且多純林,易遭病蟲害,防護效益和經營水平低,大量中、幼齡林長期未進行撫育改造,成林不成材,林木生長緩慢。
    為了提高本區森林涵養水源的能力,必須盡快實現全區綠化。為此,國家已決定采取各種造林措施,並對本地區的林業發展布局作了區劃。將河川上源和重點河流兩側的集水區劃作水源林區;將水土流失嚴重的黃土丘陵區和陡峭瘠薄的土石山地,劃為水土保持林區。同時,有重點地搞好用材林基地建設。充分利用本地區水、熱、土的有利條件,發展核桃、板栗、大棗、花椒、桑、梨、柿等經濟林。在缺柴地區,在近山、低山有計劃地發展薪炭林。
    2.遼南魯東防護、經濟林區
    遼南魯東防護、經濟林區位於遼東半島和魯東的膠萊河、沭河以東。包括遼東半島丘陵經濟、防護林區和魯東丘陵經濟林區兩個省級林區。遼東半島突出於黃海與渤海之間,包括東溝縣、蓋縣和大連市所轄各縣;魯東丘陵的濱海區伸入黃海,包括煙台、青島市的全部和濰坊市、臨沂地區的一部分。土地總麵積為586萬多公頃。
    遼南魯東林區原在地史上曾連成一片,所以天然植被分布情況相同。本區屬暖溫帶海洋氣候,地理上接近北亞熱帶,漆樹、鹽膚木、白檀、八角楓、天女木蘭等在亞熱帶常見的樹種,本區也有分布。本區原始森林植被已被破壞,部分山地有以櫟類為主的次生林和以刺槐、赤鬆為主的人工林。一般海拔較高處有赤鬆分布,下木為繡線菊、照山白、胡枝子等;較低山地為櫟類、刺槐、胡桃楸、水曲柳等雜木林,下木有酸棗、荊條等;丘陵與山麓多為柞樹林(放養柞蠶的灌木林)和果園;平原為楊、柳、刺槐、泡桐、果樹、紫穗槐等。
    本區經濟林主要為板栗、核桃、大棗等;果樹以蘋果、梨、葡萄等為主,是全國蘋果和梨的主產區之一,柞蠶生產曆史悠久。
    本區林業用地為166萬多公頃,其中,有林地為100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為18%。另有大量疏林、灌木林和新造人工林。森林蓄積量為800多萬立方米。
    本區在建國後,通過大力造林,森林資源有所增長,人工林占有林地麵積的52.5%,超過了天然林的比重。
    本區地理位置和水熱資源優越,交通、經濟條件都好。但水源枯竭、水土流失及海風等自然災害,嚴重威脅著群眾的生產和生活,阻礙著經濟的發展。因此,這裏今後林業生產主攻方向,應是大力造林、育林,提高森林覆蓋率,特別是要重點發展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林、海岸防護林、農田防護林和其它各種防護林,以改善生態環境,給農、牧、漁、副業生產創造良好的條件。其次,應進一步加強經濟林的經營管理,提高產量與質量。當地群眾用材、燒柴都很困難,還要有計劃地營造用材林和薪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