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運河
字數:1936 加入書籤
京杭運河北起北京,南達杭州,流經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六省市,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係,全長1782公裏,相當於蘇伊士運河的10倍多,巴拿馬運河的22倍,是世界上最長的人工河流,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它和萬裏長城並稱為中國古代的兩項偉大工程,聞名於全世界。
京杭運河並不是一次開鑿成的,而是在不同時期分段開挖連接而成。概括起來,主要經過三次較大的興修過程。
最早動工的是吳國溝通江淮的邗溝(後來叫裏運河)和溝通蘇州―揚州的運河。
開挖規模最大的一次是在隋朝。隋朝定都洛陽後,當時長江三角洲已經開發為經濟中心。為了控製江南廣大地區和把長江三角洲大量物資運往洛陽,隋煬帝首先於公元605年,迫使千百萬勞動人民,從洛陽到江蘇省的清江(淮陰)開鑿了約1000公裏的“通濟渠”。然後於公元610年,從江蘇省鎮江至浙江杭州,疏通並開鑿了長約400公裏的“江南運河”,同時對原來的“邗溝”進行改造。這樣,通濟渠、邗溝、江南運河首尾相接,共長1700多公裏,從洛陽可直達杭州。隋煬帝為了鞏固東北部的邊防,又於公元608年,從洛陽經山東臨清至河北涿郡(今北京城西南)開鑿了長約1000公裏的“永濟渠”。隋代僅用6年時間,開挖了以洛陽為中心,貫通南北的大運河,總長達2700公裏,水麵寬30~70米。據曆史記載,當時從天津經洛陽至杭州,可通行長200尺、高45尺的4層樓的龍舟和最大載重量達100~200噸的木帆船。這樣巨大規模的運河,全憑著勞動人民的雙手開鑿而成,所付出的代價可想而知。
到了元朝,定都北京,政治中心由中原轉到華北。因此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的聯係顯得更加重要。隋代雖已開挖了南北大運河,但從北京到杭州,須西繞洛陽,費時費工,很不方便,而且在唐宋時期,洛陽以北的永濟渠即已大部淤塞。為此,元朝忽必烈於1283年在濟州(今山東濟寧)一帶開“濟州河”,又於1289年挖“會通河”。這樣,就把天津至江蘇清江之間的天然河道和湖泊連結起來,清江以南接隋代的邗溝和江南運河直達杭州。北京和天津間的運河,隋代雖以開鑿,但因水源不足,含沙量多,不久便不能通航。到元朝,又於1292年引北京西山各泉水,經北京城和通縣,匯合溫榆河至天津,這一段即今天的北運河,當時稱為通惠河。1293年京杭運河全線通航,這就是今天地圖上畫著的那條南北大運河。
京杭運河的部分河段是原來天然的河流和湖泊,部分河段是人工開挖的,它的水量大部分從溝通的天然河道中得到補給,因此各段的流向很不一致。大運河各段之間高差懸殊,全線地勢“三起三落”,其中濟寧北部的南旺地勢最高,號稱水脊。引汶河之水在此分流,向北過黃河至臨清入南運河(即衛河),流向天津;向南經徐州流向清江。臨清與徐州之間高差最大,且水源不足,水深較淺,航行困難,為此設置38個水閘,分段攔水,保持水量,便於通航。長江南岸的丹徒一帶地勢較高,是大運河的第二個分流點,向北經長江至清江,向南流至杭州。北京地勢較高,北運河從北向南流至天津。
京杭大運河作為南北交通大動脈,曾起了“半天下之財賦,悉由北路而進”的巨大作用。但是,到了清朝末年和國民黨統治時期,由於京漢、津浦等鐵路的修建,南北交通大動脈的作用被鐵路取而代之,統治階級也就不再關心運河的維修和治理,任其廢棄淤積。從此,河床變窄,最狹處不足10米;運輸能力大減,甚至不少河段已不能通航,山東境內的部分河段已淤成平地,水量較大、通航條件較好的江蘇省內一段,也隻能通行小木帆船。大運河的荒廢、蕭條,是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製度的寫照。
1958年,國家製訂了改造大運河的計劃,把改建運河與治理黃河、淮河、海河結合起來。80年代以來,國家投資對大運河進行大規模的分段整治。在600多公裏的江南段,拓寬、浚深河道,溝通了至錢塘江的水路。在蘇北段新建11座大型翻水站和多座複線船閘,以適應北高南低的地勢。從長江抽引江水以滿足運河全線常年通航和沿線工農業生產用水,蘇北段目前已建成能並行2000噸頂推駁船的二級航道。京杭運河今天已成為僅次於長江的第二條水運大動脈。隨著現代化建設的進展,古老的大運河必將煥發其青春,為社會主義建設貢獻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