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渠

字數:1472   加入書籤

A+A-


    靈渠是秦始皇出於軍事需要而於公元前221~前214年開鑿的一條運河,它溝通了長江支流湘江和珠江支流桂江,所以又稱湘桂運河。因它位於廣西興安縣境內,故又名興安運河。
    湘江的上源海洋河發源於廣西東北部靈川縣境內的海洋山,自南向北至興安縣城附近才稱湘江。桂江的上源大溶江發源於興安縣北的苗兒山,向南流到大溶江鎮稱為漓江,到陽朔以下才稱為桂江。漓江的小支流靈河和湘江的小支流雙女井溪都在興安縣境內,兩河相距最近處隻有2公裏左右,水位差不過數米,中間的分水嶺是相對高度為20~30米的山崗,對劈開分水嶺,溝通兩個水係十分有利。靈渠就是利用這個有利地形開鑿而成的。
    靈渠的主要工程包括鏵嘴、大小天平、南渠和北渠、鬥門等設施。
    大小天平是用巨石砌成的“人”字形攔河壩,把湘江攔腰截斷,抬高水位,逼迫湘江中的部分水流進入南渠,而後注入漓江。大天平靠北渠,長380米;小天平靠南渠,長120米。大小天平是溢流壩,洪水時可漫過壩頂泄入湘江故道,桔水時使海洋河的來水全部進入南北二渠,保持通航水深。由於它有平衡水量的巧妙作用,故名“天平”。
    鏵嘴是大小天平前端的分水設施,因形狀像鏵犁的“鏵嘴”而得名。它把南來的海洋河水一分為二,一股入南渠,一股入北渠,水量大致是3∶7。
    南渠就是一般所說的靈渠,是溝通湘江和漓江的水道,長約30公裏,大部分利用天然河道疏鑿而成,完全由人工開挖的僅5公裏左右。在南渠右岸有兩處泄水天平和2公裏長的渠堤(秦堤)。飛來石附近的叫大泄水天平,興安城馬嘶橋下的叫小泄水天平。泄水天平用於宣泄渠道中多餘的水量,保證渠道安全,實際上是南渠的溢洪道。從小天平到興安城一段南渠,左岸依山,右岸傍湘江故道,為了加固渠堤,秦代用巨石砌築,故名秦堤。
    北渠上接大天平分水,下歸湘江本流,全長約4公裏。因湘江已被大小天平截斷,船隻不能越壩而過,故需開鑿北渠,使沿湘江上溯的船隻沿北渠繞過鏵嘴進入南渠。大小天平抬高了上遊水位,加大了與下遊湘江的落差。為了緩和水流便於航行,在開挖北渠時使其迂回蜿蜒,增加渠道長度,減緩了北渠坡度。
    靈渠溝通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係,對南北交通起著重要作用,因此曆代統治階級對靈渠都很重視,多次重修。公元825年,唐朝派李渤重修靈渠時,增設了18個鬥門。到了明朝1396年以後,鬥門又增加為38個。鬥門即閘門,在渠道兩旁築成半圓形的閘墩,中間插入木板控製水位。當船隻溯水上行時,關閉閘門抬高水位,流勢減緩。眾多的閘門一級一級地控製,逆水行舟時就省力多了。
    靈渠開挖地段選擇合理,工程布置巧妙,施工技術高超,是中國古代運河工程的偉大創舉,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運河雖短,但古今中外赫赫有名。隨著現代化交通工具的發展,靈渠已逐漸失去了航運作用,但轉為以灌溉為主的渠道後,灌溉效益不斷擴大。新中國成立後經過整修疏浚,工程配套,目前已形成以靈渠為主幹的灌溉網,並在靈渠上興建了10多座小型水電站,使古老的靈渠英姿煥發,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