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大的水係——長江水係
字數:13900 加入書籤
長江以“長”而得名,它不僅是中國最長的河流,也是世界著名的巨川之一。它像一條銀色的巨龍,橫臥在中國的中部,從唐古拉山的主峰――各拉丹冬雪山發源,越過草原肥美,礦藏豐富的青藏高原,橫貫“天府之國”的四川盆地,擺蕩於“湖廣熟,天下足”的兩湖之間,滋潤著“江淮稻糧肥”的蘇皖大地,流經“富饒甲海內”的長江三角洲,沿途匯集了700多條大小河川,浩浩蕩蕩,一瀉千裏,在上海市注入東海。幹流流經10個省、市、自治區,全長6300公裏,僅次於南美洲的亞馬孫河和非洲的尼羅河,列為世界第三大川。長江水係北部以秦嶺、伏牛山、桐柏山、大別山與黃河、淮河為界;南部以南嶺、黔中高原、大庾嶺、武夷山、天目山等與珠江及浙閩水係為界,東西跨越31個經度,南北相距11個緯度,擁有180多萬平方公裏的流域麵積,遍及16個省、市、自治區,占全國總麵積的1/5。在遼闊的流域內,65%是高原山地,22%是丘陵,11%是平原,2%是河流、湖泊和沼澤。全流域除上遊河段伸入青藏高原腹地,年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下,其它地區都在1000毫米以上,有的地區甚至高達2000毫米以上。豐富的降水,賦予長江豐沛的徑流,使長江多年平均入海水量達1萬億立方米,次於亞馬孫河和剛果河,居世界第三位。但是,長江流域的徑流模數,卻超過了橫跨赤道的亞馬孫河,而居於世界之冠。
(一)萬裏長江源在何處
長江的源頭在哪裏?對這個問題的認識經曆了一個漫長的過程。漢代以前的《禹貢》中有“岷山導江,東別為沱”的說法,把岷江誤認為長江的上源。漢代以後的《漢書》上,第一次提出金沙江為長江之上源。唐代的《蠻書》上,進一步提出通天河為長江上源。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經過實地考察,在《江源考》一書中明確提出金沙江通天河為其上源。清朝的《小方壺齋輿地鈔》中,描述了江源的情況,認為喀七烏蘭木倫河(即尕爾曲)是長江的正源。直到解放前後,在一些地理教科書中,也隻是籠統地說,長江與黃河同源,長江發源於巴顏喀拉山南麓,黃河發源於巴顏喀拉山北麓。長江的真正源頭究竟在哪裏?直到1976年以後,才揭開了這個謎。
1976年夏和1978年夏,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曾兩次組織江源調查隊,深入江源地區,進行了詳盡的考察。考察結果證實,長江上源伸入於青藏高原腹地的昆侖山和唐古拉山之間,這裏有十幾條河流,其中較大的有3條,即楚瑪爾河、沱沱河和當曲。這3條河中,流域麵積和水量都是當曲最大,但根據“河源唯遠”的原則,確定了沱沱河為長江正源。沱沱河的最上源,有東、西兩支,東支發源於各拉丹冬雪山的西南側,西支源於尕恰迪如崗雪山的西側。東支較西支略長,故長江的最初源頭應是東支。東支的上段是一條很大的冰川,冰川融水形成的涓涓細流,便是萬裏長江的開始。東、西支匯合後叫納欽曲,下行24公裏與右岸的切蘇美曲匯合後才稱沱沱河。沱沱河繼續自南向北流動,在葫蘆湖附近接納了江塔曲轉向東流。當曲在囊極巴隴與沱沱河匯合,改名為通天河。從江源到囊極巴隴的沱沱河長375公裏,雖然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原上,但穀地寬闊,地勢平坦,水流緩慢,沙洲隨起,汊道時分時合,宛如姑娘頭上的發辮,因此稱為辮狀水係。
江源地區海拔6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40多座,其中各拉丹冬雪山最高(6621米)。群山連綿,白雪皚皚,在廣大的冰雪覆蓋區,發育了數十條現代冰川。冰舌銀光晶瑩,冰塔奇麗非凡,冰雪融水源源不絕地補給長江。
江源地區,因海拔高,氣溫很低,四季如冬。7月份的平均氣溫也在0c以下,隻有白天在太陽的強烈輻射之下,氣溫才能達到0c以上,冰雪消融,河水流動。但到了夜晚,又是“千裏冰封”的情景了。
江源地區的年平均降水量在200~400毫米之間,85%以上的降水集中在5~9月,而且以降雪為主。根據氣象統計資料,沱沱河沿多年平均降雪期,從8月16日開始至第二年的8月1日結束,長達350天之多。長江中下遊的7月往往是降滂沱大雨,而沱沱河卻下鵝毛大雪。
江源地區還具有風大沙暴多的特點。每年11月至翌年3月是風季,沱沱河沿多年平均大於八級大風的天數超過100天。大風時,飛沙走石,塵土鋪天蓋地,形成沙暴。江源地區,因為風大天寒,樹木難以生長,慣於在樹上築巢的小鳥,也隻好借助於老鼠的地穴,形成雀鼠同居的自然生態。
(二)源遠流長的幹流
長江這個名字是幹流的統稱,它在不同河段又有不同的名字。從囊極巴隴到玉樹的巴塘河口稱為通天河,全長1188公裏。再向下2308公裏到宜賓,這一段因產沙金而得名為金沙江。在宜賓附近匯集了岷江之後,才稱長江。宜賓與宜昌之間1033公裏,蜿蜒在四川盆地之內,故又稱川江。湖北的枝城到湖南城陵磯一段,長約420公裏,因屬古代的荊州地區,所以取名為荊江。鎮江一帶的長江幹流又稱揚子江,因古代有揚子津和揚子縣而得名,現在外國人常用揚子江這一名稱泛指整個長江。
從河源到宜昌為長江的上遊段,宜昌至湖口為中遊段,湖口以下是下遊河段。
長江上遊河段橫跨中國兩個地形階梯,因此具有落差大,水流急,峽穀多,兩岸皆高山丘陵等特點。最上遊的沱沱河和通天河,因在高原頂部,河流水性溫和平靜。曲麻萊與宜賓之間,是第一至第二階梯的過渡地段,地形突變,改變了河流水性,在群山叢嶺中咆哮奔騰。金沙江在橫斷山區像一把銳利的巨斧,把山岩劈開,閃閃發光的江水就像斧刃的亮光,嵌在萬丈深穀之中。橫斷山北高南低,急驟傾斜,金沙江僅在650公裏的距離內就下降了1400米,平均1公裏跌落2米多。巨大的落差,給於金沙江水千鈞之力。發怒的江水拍打著懸崖峭壁,衝擊著江中亂石,水花飛濺,聲震數裏。金沙江橫切橫斷山後,轉向東流,但仍在高山峽穀中奔馳。世界上罕見的虎跳峽,就在石鼓以下35公裏的地方。峽長約16公裏,最窄處僅30米。兩岸山峰高出水麵2500~3000米,仰望山峽,峰巔穿雲天,俯視金沙江,水流似金線。
從江源到宜賓流程3496公裏,占全江的1/2以上。但因奔流在高山峽穀之中,流域狹小,麵積隻占全江的27%。又因地勢高寒,降水量較少,因此金沙江水量並不豐富,僅占全江入海水量的15%。
宜賓以後,長江進入四川盆地。四川盆地的周圍,環繞著海拔1000米~3000米的高山和高原,盆地底部是低山、丘陵和小塊平原混雜。支流從盆地邊緣向盆底匯聚,故有“眾水會涪萬”之說。眾多的支流,使長江水量猛增兩倍多,浩浩蕩蕩地進入世界聞名的三峽河段。
長江三峽,西起四川省奉節縣的白帝城,東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關,是峽穀寬穀相間的蓮藕狀河段,長約200公裏。三峽河段是從第二地形階梯向第三階梯的過渡地段,巨大的落差,又給了長江劈山鑿石的巨大活力。億萬年來,川鄂交界的褶皺帶間歇上升,巨量的江水不斷下切,終於形成了雄偉險峻的瞿塘峽,幽深秀麗的巫峽和灘多流急的西陵峽。三峽兩岸群山齊立,峭壁危崖;峽穀中斷壁千仞,一水中流,水為峽束,麵窄水深。最狹處不足百米,最深處可達150米以上,洪枯水位變幅60餘米,最大流速達每秒8米,真有萬馬奔騰之勢。唐朝詩人李白就以那美妙的詩句:“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來描寫這裏的動人景色。三峽水流不僅湍急,且迂回曲折。當我們站在船頭向前凝視,一會兒大山擋前,好像已無前進之路,但是“灣回別有天”,轉眼之間,航船又轉入另一段峽穀,真使人目呆心眩!
長江擺脫了峽穀的束縛後,進入天寬地闊的江漢平原。江麵豁然開朗,極目遠眺,常是一片茫無邊際的原野。這裏原是戰國時楚國的屬地,故有“極目楚天舒”一語。地勢平坦,水流緩慢,江身屈曲,湖泊羅列,支流集中,水量大增,則是長江中遊河段的特點。
在地質構造上江漢平原屬於下沉地帶,這裏分布著廣而厚的疏鬆沉積物,現在的河道就是發育在這些沉積物上。沉積物疏鬆易衝,利於河彎發育,從而形成了羊腸百轉,複盤旋回,素有“九曲回腸”之稱的荊江河段。從宜昌到武漢的直線距離僅286公裏,盤回的江水,卻行程712公裏。
長江中遊兩岸湖泊眾多,江湖相通。其中洞庭、鄱陽二湖像兩隻巨掌,眾多的支流好似伸開的手指,構成了龐大的洞庭湖水係和鄱陽湖水係。長江在兩湖之間的600公裏左右的河段內,就接納了10條大的支流,得到的水量補給達4000多億立方米,使長江水量猛增一倍以上。
長江告別了鄱陽湖,進入江天一色的下遊。其突出特點是江麵寬闊,沙洲林立,支流短小,江海相會。輪船航行在江心,如同茫茫大海,隻見遠處水天相連,江天一色。詩人李白曾為這壯闊的景色留下了“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的詩句。當然現在已不是“孤帆”了,而是一片“百舸爭流”的繁忙景象。由於江麵寬闊,水流緩慢,加上受海洋潮汐的影響,利於泥沙沉積,因此在江心形成了數十個大大小小的沙洲,其中最大的是崇明島,麵積達700平方公裏以上。它不僅是中國的第三大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衝積島。
(三)眾多的支流
長江水係好像一棵枝葉繁茂的參天大樹,幹支交錯,枝枝相連,布滿整個流域。據統計,長江幹流擁有700多條一級支流,其中流域麵積1萬平方公裏以上的40多條,5萬平方公裏以上的9條,10萬平方公裏以上的4條。
水量大是長江支流的第一個特點。雅礱江、岷江、嘉陵江、烏江、沅江、湘江、漢江和贛江等8條支流的多年平均流量都在1000立方米/秒以上,超過了黃河水量。
支流集中是第二個特點。較大的支流幾乎全部集中在長江幹流中段的“一盆二湖”地區,即四川盆地和洞庭湖、鄱陽湖。在四川盆地,從左岸匯入長江的有雅礱江、岷江、沱江、嘉陵江;右岸有烏江。洞庭湖一帶的支流有清江、澧水、沅江、資水和湘江從右岸入長江,而長江最大的支流漢江,則從左岸匯入。鄱陽湖水係包括修水、贛江、撫河、信江和饒河,集中在長江右岸。長江幹流從雅礱江河口至鄱陽湖口,流程僅1761公裏,占全江的28%,而得到的水量補給近8000億立方米,占入海水量的80‰。在長江下遊的主要支流中,青弋江和黃浦江雖較為有名,但其長度和水量都與上述的支流無法相比。
下麵,我們按照匯入幹流的先後,對長江的主要支流作一簡要介紹。
雅礱江是長江第二大支流,長度僅次於漢江。它發源於青海省南部巴顏喀拉山西南坡,與金沙江平行南下,穿行於川西山地的縱穀之中,在三堆圩附近注入金沙江。雅礱江有著與金沙江相同的特點:落差大,水流急,多峽穀礁灘。雖無航運之利,但水力資源豐富,蘊藏量達3000多萬千瓦,僅次於岷江。雅礱江流域北高南低,相差1500多米。這種傾斜的地形,對南方來的暖濕氣流有顯著的抬升作用,有利於降水。但因地處雲貴高原西北部,水汽來源不足,上遊又伸入青藏高原腹地,暖濕空氣較難到達。所以降水量沿江變化十分明顯,從下遊的900毫米以上,遞減到上遊的400毫米以下。這就是雅礱江雖長而水量較少的原因。
岷江發源於四川西北部的岷山南麓,全長735公裏,流域麵積13.6萬平方公裏。長度和麵積都不算大,但水量和水力資源在支流中首屈一指。川西山地是全國著名的多雨中心,有“巴山夜雨”、“西蜀漏天”之說,峨眉山一帶年降水量竟達2000毫米以上。岷江得到大量的雨水補給,年水量達868億立方米,相當於黃河的一倍半。曆史上曾把岷江誤認為長江的上源,估計與岷江水量大有關係。談到岷江,人們一定會聯想起岷江的支流大渡河,它發源於四川和青海交界的果洛山(巴顏喀拉山支脈),在樂山縣注入岷江,全長1070公裏,流域麵積9.1萬平方公裏,約占岷江的67%。無論長度、流域麵積還是水量,大渡河都比樂山縣以上的岷江大,根據“江源唯遠”的原則,岷江應是大渡河的支流。然而把大渡河作為岷江的支流,已經是多年形成的習慣了。岷江上遊奔馳在岷山腳下,山高水急。挾帶著大量泥沙和卵石進入成都平原後(成都平原也是由岷江泥沙堆積而成),流速突然變緩,泥沙卵石大量沉積,淤塞河道,經常泛濫成災。為改變這種狀況,早在2200多年前,李冰父子和當地勞動人民修建起聞名中外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使災害頻繁的成都平原變成了沃野千裏的糧倉。也許是因為岷江給四川帶來了“天府之國”的美名,強化了人們對岷江的印象,才使它居於幹流的地位。
嘉陵江是長江的第三大支流,發源於陝西省秦嶺南坡,沿著四川盆地的北部斜麵自北向南流動,在重慶注入長江,全長1119公裏,流域麵積16萬平方公裏。由於嘉陵江流域位於大巴山和巫山山脈的西北“雨影”區,降水量與四川盆地其它地區相比相對較小,年降水量不足1000毫米。但是,流域內分布著大麵積的紅色砂頁岩,不利於下滲,產流較快。加之渠江和涪江兩條較大的支流在合川附近同時匯入嘉陵江,致使嘉陵江具有洪峰高,洪量大,枯水較少的徑流特征,成為長江上遊的主要洪水來源之一。
烏江又叫黔江,發源於貴州省西部的烏蒙山區,在涪陵注入長江,全長1018公裏,是四川盆地內從右岸注入長江的唯一的一條大支流。由於烏江流域大部分在“四季如春”的雲貴高原,降水量在1000~1200毫米之間,且年內分配較為均勻,因此烏江的洪水不大,與對岸的嘉陵江形成鮮明的對照。烏江流域位置偏南,洪水季節開始較早,洪水對長江幹流威脅很小。烏江河槽多屬深切河穀,兩岸危崖聳立,河底礁石密布,水流旋轉湍急,向有“天險”之稱。當年紅軍長征途中,曾數次突破烏江天險,迂回作戰。
沅江發源於貴州東南部的苗嶺山地,在湖南常德附近注入洞庭湖,全長1060公裏,流域麵積近9萬平方公裏,長度和麵積都不算大。但因流經雲貴高原東南邊緣地區,從東南方向來的溫濕氣流受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全流域降水量都在1200毫米以上,有的地區甚至高達1700毫米。因此,沅江水量十分豐富,僅次於岷江、湘江和嘉陵江,在長江的支流中占第四位,而且水量多集中在夏季,集流迅速,洪水漲落很快,對洞庭湖威脅很大。
湘江發源於廣西臨桂縣的海洋山,由南向北穿過湖南省匯入洞庭湖,是洞庭湖水係中水量最大的一條。湘江流域90%在湖南省境內,年降水量普遍豐盛,大部分地區在1400~1600毫米之間,上源地區因位於南嶺多雨中心,降水量更高達1800毫米以上。在季節上降水集中在4、5、6月份,最大水量一般出現在5月。而6月底以後,水量大減,此時正值炎夏,農作物大量需水,因而經常造成夏旱,甚至秋旱。為了發展灌溉,1965年在湘江的支流漣水上動工興建了著名的韶山灌區。240公裏的幹渠和2500多公裏的支渠構成了龐大的灌溉係統,灌溉著6個縣市的100多萬畝農田。
漢江是長江最長的支流,發源於陝西省秦嶺南麓,穿過秦巴山地,在武漢市匯入長江,全長1532公裏,流域麵積15.1萬平方公裏,都居支流之冠,但水量卻為第七位。漢江流域降水量自下遊的1200毫米,向上遊遞減至800毫米左右,大部分降水集中在7~10月,9月份水量最大。漢江上遊被束縛在狹窄陡峻的河穀之中,水流湍急,夏季又多暴雨,洪水來勢凶猛。中遊河床淤淺,下遊擺蕩在江漢平原,河床坡降很小,大堤束水,河道狹窄,汛期又受到長江洪水的頂托,泄洪不暢。因此經常決堤成災,使漢江成為長江支流中洪水災害最嚴重的一條。詩人李白曾為它發出了“橫潰豁中國,崔嵬飛迅湍”的驚歎。新中國成立後,為了征服漢江,1956年在下遊興建了杜家台分洪區,1958年又開始動工興建丹江口水利樞紐。丹江口水利樞紐雖有防洪、灌溉、發電、航運、養殖等五大效益,但防洪是第一位的。杜家台分洪區和丹江口水庫相配合,使漢江下遊基本上解除了洪災威脅。
贛江是鄱陽湖水係中最大的一條河流,上源有章、貢二水,章水發源於武夷山區,貢水發源於南嶺山地,在贛州匯合後稱為贛江。贛江縱貫江西全省,在南昌以北的吳城注入鄱陽湖,全長744公裏,流域麵積8.2萬平方公裏。贛江流域幾乎全部在江西省境內,流域平均降水量在1500~1700毫米。流域南部降水集中在4、5、6月份,北部集中在5、6、7月份。
因此,贛江洪水多發生在5~7月份,較長江幹流洪水為早,加上有鄱陽湖的調節作用,贛江洪水對長江下遊影響較小。
長江的支流眾多,南北交錯,各支流的自然地理條件差異甚大。一般來說,從南岸注入長江的支流4~6月份水量最大,北岸的支流6~9月份水量最大,致使長江幹流汛期開始得早,結束得遲,汛期時間長,水量分配較均勻,這對於開發長江水利是十分有益的。
(四)瓜藤相連的湖群
湖泊好似嵌在大地上的明珠,如果它與河流相通,也應屬於該河流水係的一部分。長江中下遊是中國著名的湖泊稠密區之一。江串湖,湖連河,江湖相依,好似瓜藤相接,這是長江與其他河流相比所具有的突出特點之一。通常所說的“五湖四海”中的五湖,即鄱陽湖、洞庭湖、太湖、洪澤湖和巢湖,都集中在長江中下遊地區。長江中下遊到底有多少個湖泊呢?據統計,僅湘、鄂、贛三省沿長江兩岸,麵積在百畝以上的湖泊就有1200多個,麵積在200平方公裏以上的也有18個之多。長江流域的湖泊總麵積為22000多平方公裏,其中中下遊兩岸約為21000平方公裏,占97.8%。長江中下遊眾多的湖泊,雖然成因不盡相同,但它們都是與長江演變有關的河跡湖。
洞庭湖是中國第二大淡水湖,麵積為2740平方公裏。它接納了湘、資、沅、澧四水,並且在長江漲水時,1/3的洪水先泄入湖內,然後在城陵磯再徐徐吐入長江,起到了“容納四水,吞吐長江”的作用。據記載,1825年時,洞庭湖的麵積約為6300平方公裏,一向被認為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但因長江平均每年輸入洞庭湖的泥沙達1.79億噸,“四水”輸入的泥沙亦有0.35億噸,而洞庭湖吐入長江的泥沙僅0.53億噸。這樣,每年平均約1.6億噸泥沙沉積在湖內,如果把這些泥沙平鋪在湖底,其厚度約4厘米,年複一年,洞庭湖越來越小,湖水越來越淺。再加上沿湖地區大量圍墾,與湖爭地,洞庭湖隻好把第一大淡水湖的美名讓給鄱陽湖了。
登上廬山,在晴空的早晨站在含鄱口向東遠眺,但見煙波浩淼、水天一色,這就是著名的鄱陽湖。鄱陽湖的麵積為3960平方公裏,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它像一隻匍匐在地伸長了脖子,把嘴插入長江飲水的烏龜。鄱陽湖匯集了贛江等五條支流,在湖口縣有一通道與長江相連。由於鄱陽湖的位置略高於長江,長江水位的變化對鄱陽湖雖有一定影響,但無大量江水倒灌,長江泥沙對它的影響也甚小。相反,鄱陽湖把“五水”帶來的泥沙,大部分轉送給長江。因此,鄱陽湖淤積的速度比洞庭湖慢得多,它終於取代了洞庭湖,成為中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對長江洪水的調節作用雖然不及洞庭湖,但它能攔蓄江西境內各河的洪水,減輕對長江的威脅。
巢湖在安徽省境內,麵積為753平方公裏,是中國第五大淡水湖,以形狀似鳥巢而得名。巢湖上遊有豐樂河等匯入,下遊有運漕河與長江相通。
在長江三角洲平原上,南部有太湖湖群,包括太湖、澱山湖、陽澄湖、瀉湖等,其中太湖最大;北部有洪澤湖群,包括洪澤湖、高郵湖、邵伯湖等,其中洪澤湖最大。
太湖麵積為2292平方公裏,是中國第三大淡水湖,它是長江三角洲發育過程中形成的濱海瀉湖。由於長江等河流攜帶著大量泥沙注入東海,入海後因水流擴散,流速減慢,大量泥沙迅速沉積,在河口兩表形成“八”字形沙嘴,兩條河流的沙嘴相連,把原來的海濱與海洋隔開,從而形成瀉湖。隨著三角洲向外延伸,瀉湖距海越來越遠。瀉湖中的水,原來是鹹的海水,與海洋隔開後,海水不再侵入。相反,在瀉湖周圍的陸地上又發育了許多河流,河水不斷匯入湖內,久而久之,湖中的鹹水就變成為淡水。古太湖的範圍很大,由於河
流帶來的泥沙不斷淤積,湖麵不斷縮小,並分割成現在的太湖、澱山湖等。太湖匯集了苕溪和荊溪的來水,通過黃浦江泄入長江。太湖對長江幹流的洪水並無調節作用,但對減少太湖水係的洪水對上海的威脅來說,還是至關緊要的。
洪澤湖麵積為1805平方公裏,是中國第四大淡水湖。洪澤湖一帶原為小湖群,地勢低窪。隻因1194年黃河改道,奪淮入海,入海河道不斷淤高,淮河水無處排泄,積水而成洪澤湖。幾百年來,湖底逐漸淤高,已成為高出周圍地麵的“懸湖”。洪澤湖群本應屬淮河流域,由於這一帶天然河道和人工河道密如蛛網,已把淮河、長江緊密地聯係起來。尤其是黃河奪淮入海後,淮河大部分水量通過大運河等河流流入長江,因而洪澤湖群、甚至淮河,實際上都已成了長江的支流。
長江中下遊眾多的湖泊,是天然的水庫,對長江幹支流起著良好的調節作用。特別是在洪水期,大量洪水蓄存在湖內,大大削減了洪嶺,到枯水期再慢慢放出,增加了長江水量,使洪旱災害減少。
(五)富饒甲海內的三角洲
長江的含沙量遠比黃河少,但因水量巨大,平均每年輸送入海的泥沙也近5億噸。巨量的泥沙,填海成陸,營造了富饒甲海內的長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以鎮江為頂點,像一把折扇,向東北、東南方向散開,東至海邊,麵積約3萬平方公裏,高程一般4~8米,河道縱橫,土地肥沃,人口集中,是中國工農業生產最發達的地區。
在有人類活動之前的漫長的地質年代裏,由於海進和海退的變化,曾經曆過多次海陸變遷,形成了古三角洲。現在的三角洲是近6000年以來,在古三角洲的基礎上形成的。據曆史資料和對沉積物的分析,早在6000年以前,長江在鎮江、揚州一帶入海,在口外海濱地帶形成了“八”字形的兩條沙堤,南岸沙堤向杭州灣伸延,與錢塘江沙堤相連,形成古太湖。由於這條沙堤較高,湖身較低,直到目前為止,長江南岸的三角洲地區仍然呈現為以太湖為中心的碟形窪地。同樣,在北岸形成了裏下河碟形窪地。這兩個碟形窪地構成了長江三角洲的主體。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一方麵人類活動使長江流域的森林植被受到破壞,長江輸沙量增加;另一方麵修築海堤,迫使泥沙堆積在海堤之外,加速了三角洲的擴展。因此,2000多年來,長江三角洲又從南北沙堤向外擴展約7500平方公裏,擴展的速度比過去快幾十甚至幾百倍。
長江三角洲地勢坦蕩,河道縱橫,湖泊棋布,氣候溫和,降水豐富,土壤肥沃,耕地廣闊,為農業生產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又因為地處東海之濱,長江幹流與內陸相通,交通便利。因此,長江三角洲雖然成陸較遲,開發較晚,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使它後來居上,成為“漁米之鄉”。
經濟的發展,伴隨著人類改造自然活動的加強。興修水利,開挖運河,使長江三角洲上的浦、塘、汊、渠密如蛛網,息息相通。據統計,長江三角洲的河網多數是人工河道,密度每平方公裏達4.8~6.7公裏,是中國河網最稠密的地區。長江三角洲同時也是中國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區。
新中國成立後,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經濟有了更大的發展,現在這裏已成為中國重要的工農業生產基地,30多年來,為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六)黃金水道
萬裏長江,橫臥中國中部,好像一條粗大的動脈,激流滾滾,給中國大地帶來了生氣和活力,給人民帶來了莫大的好處,它的經濟價值,在世界大河中很少有能與之相比者。因此它早就享有“黃金水道”的美名。
長江流域溫和多雨,有3.65億畝耕地,哺育著3.5億勤勞勇敢的各族人民。長江水係為農業灌溉提供了良好的條件。解放後在長江流域已經興建大中小型水庫37000多座,建成了百萬畝以上的大型灌區10多處,使全流域的灌溉麵積由解放初的6000多萬畝增加到2.78億畝。在低窪易澇的平原湖區,修建圩垸,開挖排水河道,建築涵閘,改善了5000多萬畝易澇農田的排水條件。土地肥沃的長江流域已成為中國最主要的農業區,生產著全國40%的糧食和1/3的棉花。此外,長江流域的江河湖澤,盛產淡水魚類,其產量占全國的2/3以上。洞庭湖的銀魚,鄂城的武昌魚,長江口的鰣魚、鳳尾魚等都馳名中外。被稱為“四大家魚”的青、草、鰱、鱅魚也是中國特有的魚種,體大、肉肥、產量高。
長江幹流源遠流長,支流盤根錯節,構成了龐大的內河運輸網。幹支流通航裏程達7萬公裏,約有3萬公裏航道可以通行機動船,5000噸位輪船可達武漢。萬噸海輪可直達南京。長江航道水量豐富,終年不凍,四季通航,水運量約占全國內河水運總量的80%左右,相當於40條鐵路的運量。長江幹流與海洋相通,江海聯運,不僅便利了長江流域與中國沿海各地的交往,而且密切了與五大洲四大洋的聯係。上海憑借著長江之利,才能成為中國最大的城市和最大的港口。
滾滾長江,落差巨大,蘊藏的水力資源也特別豐富。據最近的勘查和計算,長江水係水力蘊藏量約為2.6億千瓦,在世界大河中居第三位,是美國、加拿大和日本水力資源的總和。這些電能在地區上的分布很不均勻,上遊的水力蘊藏量占全水係的81.5%,中遊占18.0%,下遊不足0.5%。長江流域水力資源雖然豐富,但是解放前全流域隻有幾個幾百千瓦的小水電站,總裝機容量也不到1萬千瓦,滔滔江水白白地流入了大海。新中國成立後已經建成和正在建設中的大中小型水電站近2萬座,遍布整個流域。已經建成的葛洲壩水利樞紐,是目前長江流域最大的水電站,總裝機容量達271.5萬千瓦,每年平均發電141億度,相當於1949年全國發電總量的3倍多。
長江三峽,峽窄岸峭,具有建造攔江大壩的優良條件。當三峽水利樞紐建成之時,裝機容量達1000多萬千瓦的電站將屹立於亞洲東部。到那時,三峽的景色亦將迥然不同:峽穀險灘、斷壁危崖隱居於“水晶宮”中;洶湧澎湃的水流被水庫吞食,繼而轉變為強大的電流,輸向四麵八方。
中國河川徑流資源非常豐富,但在地區上分布很不均勻,總的情況是南方水多,北方水少。以長江和黃河為例,長江流域耕地麵積占全國耕地的25%,而水量占全國的38%;黃河流域及華北平原的耕地占全國的38%,而水量不足全國的5%。華北平原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是中國主要的糧棉區之一。但要想進一步發展生產,提高產量,就受到水源不足的限製。因此,把南方多餘的水調到缺水的北方,看來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但是這樣大規模的跨流域引水,工程複雜艱巨,牽扯的問題很多,影響很大。隻有通過深入的調查研究,貫徹“百家爭鳴”的方針,才能製定出合理的調水方案。我們相信不久的將來,長江流域的水一定會在北方的田野上流淌,北方廣大地區一定會成為水網密布、稻穀飄香的“江南水鄉”。
(七)長江的洪水
長江以其美麗和富饒,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的好處。但是,浩蕩的江水也能給人民帶來不幸與災難,尤其在舊中國,長江流域的四大災害――洪、旱、澇、病(血吸蟲)從未間斷,其中尤以洪災為重。1931年長江大水,江漢平原一片汪洋,中下遊6個省5000多萬畝農田被淹沒,2850萬人流離失所,14萬人葬身魚腹。7月初至10月底武漢市內水深2米,馬路上可以行船,其慘狀可想而知。
長江洪水災害主要發生在中遊的江漢平原一帶。這裏地勢低窪,河道彎曲,排洪不暢,又是多路來水匯合的地方:西有川江,南有洞庭四水,北有漢江。若各條支流同時發生洪災,在此相遇,則必然釀成長江特大洪水之災。例如,沙市附近河道的安全泄量為45000立方米/秒,下荊江為30000立方米/秒,而1954年武漢市最大洪峰達76100立方米/秒。如此巨大的洪峰流量,彎曲的荊江河道實在難以宣泄,尤其是荊江河段為“地上河”,一旦漫堤決口,泛濫成災,其後果是不堪設想的。因此才有“萬裏長江,險在荊江”之說。
長江流域麵積廣闊,在一般氣候情況下,隨著雨帶的推移,各地暴雨發生時間有先有後。發源於南嶺一帶的湘江和贛江,汛期3月上旬開始,5月水量最大,7月以後水量大減。6月以後,雨帶徘徊在長江幹流下遊地區,形成梅雨,7月或8月水量最大。四川盆地的河流,汛期一般從6月初開始,10月中旬結束,7、8月份雷雨盛行,洪水最大。發源於秦嶺的漢江,汛期開始較遲,大的洪水多發生在9月份。從上述各地洪水發生的時間可以看出,這四方麵的洪水,在時間上相互錯開,不致於造成特大洪水。但是,當四川的河流和漢江洪水到達長江中下遊時,長江河槽及湖泊已被湘贛等捷足先登的支流洪水充滿,調蓄能力大減。宜昌以上的洪水雖然來得較遲,但水量很大,約占長江洪水組成的60%,因此“川水”一到,必然對中下遊造成一定的威脅。
在特殊氣候情況下,若宜昌以上洪水正常,而洞庭、鄱陽水係洪水延遲,兩者相遇,隨後又有漢江洪水加入,即會形成特大洪水,1931年就是如此。若宜昌以上洪水提前,洞庭、鄱陽水係正常而曆時拖長,兩者相遇,也能形成特大洪水,1954年就屬於此類。
根據曆史資料統計,從漢朝到清朝(即公元前206~1911年),長江共發生洪水災害214次,平均10年一次。但是,在元朝之前平均10多年一次,明朝9年一次,清朝平均5年一次,國民黨統治時期平均3年一次。為什麽洪水成災的時間間隙越來越短呢?有其自然原因,也有其社會原因。一方麵長江中下遊的許多湖泊不斷被泥沙淤積,麵積變小,水深變淺,調蓄作用日趨減弱。另一方麵由於沉積作用,使荊江河段成為“地上河”。年複一年,長江水麵與兩岸平地的高差越來越大,險情隨之增長。新中國成立前的荊江大堤,單薄矮小,鼠穴獾洞比比皆是,險象叢生,防不勝防,造成了“不怕荊江動幹戈,隻怕荊堤一夢終”的險惡情景。清朝乾隆皇帝在沙市的長江邊上建造了一座“鎮江塔”,又在大堤險要的地方設置了9隻重達萬斤的大鐵牛,想以此“鎮壓”洪水。這完全是用封建迷信欺騙愚弄人民。
新中國成立後,為了消除長江的洪澇災害,中下遊人民開展了大規模的治水鬥爭,對幹支流堤防加高加固,並興建了荊江分洪、杜家台分洪工程和一大批大中型水庫,整治了許多湖泊,對彎曲河段進行人工裁彎取直。這些措施大大提高了長江的泄洪、分洪、蓄洪能力。1954年特大洪水,武漢市的洪水位比1931年的洪水位高1.5米,但荊江大堤巍然不動,武漢市安全無恙。為了戰勝將來可能發生的更大洪水,20多年來,荊江兩岸大堤又培厚加高,普遍比1954年的最高洪水位還高出1米以上。在險要地段修築石壩、護麵。此外還在大堤兩側植樹造林,固土防浪。今日長江大堤,“一堤兩條林,堤麵一展平”,猶如水上長城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