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

字數:1697   加入書籤

A+A-


    公元1840年,林則徐在虎門銷煙以後,英政府以保護僑民為名,出動軍艦企圖進攻廣州,史家一般以這一事件為中國近代史的起點。
    此時清王朝正值道光帝(1821~1851年)在位。戰爭伊始,道光帝認為英軍不堪一擊,但隨著戰事的發展,英軍圍困珠江口、攻占浙江定海、直逼天津大沽,使得道光帝大為震驚,忙派琦善等人與英軍談判,同時又將林則徐治罪,重新開放廣州。然而,英軍並不滿足於此,他們繼續對虎門、寧波、廈門等地進行攻擊,並於1842年攻占吳淞。至此,清政府不得不向與英國簽定《南京條約》。此後,法國和美國也效仿英國,與中國簽定了中法《黃埔條約》和中美《望夏條約》,中國的門戶從此被打開了。
    公元1851年,清鹹豐帝即位,在同年一月發生了震驚朝野的“太平天國”。洪秀全以\"拜上帝會\"為名,在廣西桂平縣金田村發動起事。在兩年的時間裏,太平軍先後攻取了漢陽、嶽州、漢口、南京等南方重鎮,於1853年定都南京,頒布《天朝田畝製度》,製訂官製,建立了太平天國。此後,太平天國又進行了數次北伐與西征,但由於1856年“天京事變”使太平軍的石達開部主力出走,大大削弱了太平天國的實力。此後,太平天國後期雖然有李秀成、陳玉成等將領的極力支撐,但清政府經過幾年的剿亂戰爭,天國都城天京於1846年被曾國藩所部湘軍攻陷,太平天國宣告失敗。
    在太平天國期間,英、法等國於1856年至1860年再次對華宣戰,史稱第\"二次鴉片戰爭\"。在這次戰爭開始階段,英法聯軍由天津登陸,直逼北京,清鹹豐帝不得已逃往熱河避暑山莊。1856年,英法聯軍攻占北京西郊的圓明園,並縱火燒毀了這座有\"萬園之園\"之稱的著名園林。後,中國被迫於各侵略國簽定了《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璦琿條約》等不平等條約,迫使清政府進一步對外開放國門,並割讓了大批土地。
    公元1862年清鹹豐帝在戰爭結束後病逝於避暑山莊。鹹豐帝死後,皇太子載淳(同治帝)即位,其母慈禧太後在大臣奕欣的協助下處死肅順等輔政大臣,開始了中國曆史上近半個世紀的\"垂簾聽政\"統治,史稱“辛酉政變”。清朝在同治和其後的光緒二帝在位的時候,大權全部落在慈禧太後手中;在她垂簾聽政期間,中國先後與法、日等國交戰,特別是甲午戰爭的失敗,中國被迫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灣,賠償軍款,也使剛剛開始的洋務運動遭受了嚴重的挫折。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光緒帝有感於中國的落後現狀,準備進行資本主義改革。他接受康有為、梁啟超提出的變法,宣布改製,以求福民強國。但這次變法隻持續一百零三天,最後以慈禧太後囚禁光緒帝,捕殺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康、梁二人逃亡國外而告終,後世稱之為“百日維新”。戊戌變法失敗後,中國北方爆發了以\"扶清滅洋\"為口號的義和團運動,以英、美、法、俄、日、德、意、奧八國組成的聯軍再次進軍中國,並攻占北京,慈禧太後與光緒帝倉皇出逃。之後,中國與八國代表簽定了《辛醜條約》,同意進一步開放商埠,割地賠款,並協助消滅義和團。
    隨著清政府統治的日益衰落,一些愛國的進步人士在各地組織反清團體,其中,中國近代革命的先驅國父孫中山先生早在1894年就在檀香山成立\"興中會\",開始了\"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建立民國\"的革命曆程。1905年,孫先生團結世界各地的革命力量,成立了\"同盟會\",為中國國民黨的前身。
    1911年,武昌發生起義,僅僅兩個月,全國就有十幾個省宣布支持革命而獨立,清政府的統治迅速解體。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宣告成立,孫中山被選為臨時大總統。同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