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後的西域曆史(二)

字數:16088   加入書籤

A+A-


    安史之亂後的西域曆史:第二階段:中世的繁榮
    ——突厥化伊斯蘭化時代與中國文明的回應,直至蒙古入侵
    在這一時期,回鶻在西域建立了喀喇汗王朝和高昌回鶻王國,由遊牧生活方式向農業定居生活方式過渡,加速了當地土著居民的突厥化進程。
    在這一時期,喀喇汗王朝的統治者接受了伊斯蘭教,開始了境內突厥語諸部族的伊斯蘭化。高昌回鶻王國的君民則崇奉佛教,宏揚佛法,經久不衰。
    在這一時期,西域社會經濟空前發展,城市生活活躍,文化藝術繁榮;西遼帝國的建立使漢文化在西域得到廣泛傳播,把整個西域的社會經濟文化推向鼎盛時代。
    第一章喀喇汗王朝
    第一節王朝的建立與發展
    744年回紇首領骨力裴羅自稱骨咄祿毗伽闕可汗,建牙烏德犍山(今杭愛山),創立漠北回紇(788年改稱回鶻)汗國。755年唐朝發生“安史之亂”,回紇出兵助唐平叛,國力強盛,曾一度左右東亞及中亞形勢。但從9世紀30年代起,回鶻汗族內爭不已,可汗造更,政局動蕩;又“連年饑疫,羊馬死者被地;又大雪為災”,國勢衰微。840年回鶻將軍句錄莫賀勾結黠戛斯,合騎十萬,掩襲回鶻城。回鶻可汗被殺,諸部潰散,大致分為四支從漠北外遷。
    一支為近可汗牙帳的十三姓,奉烏介特勤為可汗,南走依附唐朝。這一支的上層,不久內訌,自相攻殺,漂流凍餓,加上唐朝邊將襲擊,部民死去大半。剩下的回鶻人,一部分進入長城以南,定居下來。五代時,他們的後裔有的成為節度使和著名戰將,如王鎔、李存信、張從訓、何建等。這部分回鶻人以後逐漸溶合到當地居民中。另一部分回鶻人東投奚,後又投室韋。在遼代,回鶻述律氏世為後族,在統治集團中其地位僅次於皇族契丹耶律氏,對遼朝的政治有巨大的影響。這部分回鶻人逐漸溶合到契丹人中。
    西遷的回鶻分為三支。一支西奔葛邏祿,建立了喀喇汗王朝。一支投奔“安西”,以後建立了高昌回鶻王國。還有一支投奔“吐蕾”,成為以後“甘州回鶻”和“沙州回鶻”的主體。
    840年黠戛斯的突襲,隻是“破回鶻城”,“焚其牙”,“殺可汗”,“回鶻散奔諸蕃”。但是,國都被破,國王被殺,並不等於國家的滅亡,也不等於王統的斷絕。漢族在曆史上建立的王朝西晉—東晉、北宋—南宋就是這類例證;對於遊牧部族,即所謂“行國”,更是如此,烏孫、大月氏的曆史就是這種典型。所以840年的事件,也是這樣。南下的一支回鶻,不久就擁立烏介特勤為可汗,顯然他是以汗統的合法繼承者的身份出現。但是西奔葛邏祿的龐特勤也“當仁不讓”,自稱可汗,同樣以汗統的合法繼承者的身份出現。他不僅擁有人數眾多的十五部臣民,而且還有前朝宰相圾職的擁護,成為大漠(今蒙古大戈壁)以西回鶻諸部的共主。特別是烏介可汗死後,當時南奔的“名王貴臣”也承認了龐特勤的可汗地位,“皆西向傾心望龐勒(龐特勤)之到”,有一些還主動前往投奔。因此,857年龐特勤作為回鶻可汗的地位也得到唐朝的承認,宣宗遣使冊封他為溫祿登裏羅汨沒密施合俱錄毗伽懷建可汗。西遷回鶻各部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形式上還是一個統一的汗國,奉龐特勤及其後裔為共主。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西遷的三支回鶻獨立性越來越強,最後各自完全獨立。
    840年龐特勤率回鶻十五部進入七河地區[今伊克塞湖附近,楚河、塔拉斯河一帶],降服葛邏祿,建立新的政權,史稱喀喇汗王朝。[關於該王朝的起源諸說不一,詳見《喀喇汗王朝史稿》第二章]據穆斯林史籍記載,喀喇汗王朝的創建者是毗伽闕·卡迪爾汗。這與漢文史籍中的龐特勤“自稱可汗”可相互印證。毗伽闕·卡迪爾汗建牙楚河上遊的巴拉沙袞,號稱虎思斡耳朵。喀喇汗王朝的領土,最初是七河地區,以後又歸並了伊犁河穀、費爾幹納和喀什噶爾地區。
    毗伽闕·卡迪爾汗死,由其二子繼位。長子巴茲爾為大汗,治巴拉沙袞;次子奧古爾恰克為卡迪爾汗,治怛邏斯(今哈薩克斯坦江布爾)。喀喇汗王朝的政治體製,據普裏查克的研究,是“雙王製”。整個汗國分為兩大部分,由汗族的長幼兩支分治這兩部分。長子為大可汗,稱阿爾斯蘭汗,意為獅子汗,他在理論上是整個汗國的首領,首都是巴拉沙袞。幼支為副可汗,稱博格拉汗,意為公駝汗,首府在怛邏斯。低於汗的稱號,依次是伊利克(王)、特勤、於伽、俟斤、將軍、伊難珠匐等。在這些稱號上往往加禽獸名稱表示更細微的差別。通用的禽獸名稱有阿爾斯蘭、貝裏(狼)、亞幹(象)、托黑魯爾(鷲)等。以上稱號都屬於汗族成員,它們組成了一個特別的等級體係,如有缺位,依次上升。但事實上,喀喇汗王朝並不遵守這一製度,經常因爭奪汗位而秩序大亂,到後來愈演愈烈。實質上這是一種分封製度,巴爾托爾德說:“在喀喇汗國家像所有的遊牧帝國一樣,氏族製的觀念從私法領域移到國家法律領域。國家被認為是整個汗族的財產,因而把它分成許多封地;有時強大的附庸完全不承認帝國首領的統治權。”
    關於長支巴茲爾的情況,史籍未留下記載。幼支奧古爾恰克曾同河中地區的薩曼王朝發生戰爭,893年薩曼王朝軍隊攻下怛邏斯,奧古爾恰克的一萬名戰士犧牲,他妻子和一萬五千人被俘。奧古爾恰克遷都喀什噶爾,繼續同薩曼王朝鬥爭,襲掠其邊境。奧古爾恰克利用薩曼王朝的內爭,庇護從河中地區逃來的一個王子,讓他住在喀什噶爾以北的阿圖什。在9~10世紀之交,喀喇汗王朝統治集團的一些成員開始接觸到伊斯蘭教。巴茲爾之次子、奧古爾恰克之侄薩圖克首先皈依伊斯蘭教。他在河中地區伊斯蘭教聖戰者的支持下打敗奧古爾恰克,占領喀什噶爾,自稱博格拉汗。以後他又從薩曼王朝手中奪回怛邏斯。伊斯蘭曆330年(942—43年)薩圖克博格拉汗在聖戰者支持下,經過激烈的戰鬥,占領巴拉沙袞,成為全國的大汗。他死於伊斯蘭曆344年(955—56年),葬在阿圖什,其陵墓現在當地稱為“蘇丹麻紮”,深受穆斯林崇敬。
    薩圖克博格拉汗死後,長子巴依塔什繼位,其教名為木薩·本·阿不都克裏木。木薩駐喀什噶爾,稱阿爾斯蘭汗。他在蘇菲派的幫助下實現汗國的伊斯蘭化,960年有二十萬帳操突厥語的遊牧人接受伊斯蘭教,木薩汗宣布伊斯蘭教為國教,在人類曆史上出現了第一個突厥語民族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
    木薩汗統治時期,開始了征服和田的“聖戰”,但他很快在971年去世。其子阿裏繼位,仍對和田進行“聖戰”,並於998年在英吉沙爾的一次戰鬥中死去。和田的最後征服,是在11世紀初由玉素甫·卡迪爾汗完成。這場“聖戰”前後曆時近四十年。(見上節的於闐王國部分)
    在喀喇汗王朝的喀什噶爾統治者征服和田的同時,巴拉沙袞統治者也開始了對薩曼王朝的征服。990年博格拉汗哈桑利用薩曼王朝的內亂和人民不滿,出兵白水城(今哈薩克斯坦奇姆肯特附近),當地貴族出城迎接博格拉汗進城。兩年後,即992年,博格拉汗哈桑又向河中地區進軍。薩曼國王努赫二世想動員全國力量進行抵抗,但是人民不支持,將領叛變,他隻好逃出首都布哈拉。博格拉汗哈桑在薩曼王朝將軍法伊克的歡迎下進駐布哈拉王宮。不久,博格拉汗身染重病,錫爾河下遊的土庫曼人也向喀喇汗王朝的軍隊進攻,於是他決定撤軍,死於返回巴拉沙袞的途中。
    喀喇汗王朝的烏茲幹統治者阿爾斯蘭伊利克(獅子王)納賽爾(阿爾斯蘭汗阿裏之子)繼續博格拉汗哈桑征服河中地區的事業。999年納賽爾進軍布哈拉,薩曼國王馬利克二世請求宗教界支持,但遭到拒絕。宗教首領對穆斯林們說:“如果喀喇汗王朝和薩曼王朝是因為宗教爭執,那就必須同他們戰鬥。如果是為這個世界上的財富而鬥爭,那就不允許穆斯林們自相殘殺。喀喇汗王朝的生活方式非常好,並且他們的信仰是無可責難的。因此最好是放棄任何幹預。”穆斯林們放下武器,薩曼王朝的將領跑到納賽爾的大營投誠,喀喇汗王朝軍隊在沒有任何抵抗的情況下開進布哈拉。納賽爾接管了薩曼王朝的國庫,把宋代國王馬利克二世及王族其他成員俘送烏茲幹。納賽爾在布哈拉留置總督後,也返回自己封地的首府烏茲幹。
    巴爾托爾德對這一重要事件做了啟人深思的評論:“這個著名的王朝[指河中薩曼王朝]在普遍的淡漠中殞落了。當時誰也未必理解到這一永遠終結了土著的雅利安人統治的曆史事件的意義。”今天在我們看來,河中地區並入喀喇汗王朝領土的意義至少有三點:第一,從此中亞地區的統治權一直控製在突厥語各民族的或突厥化的代表人物手中,這無疑加速了中亞地區的突厥化。第二,突厥語各民族的統治集團首先接受伊斯蘭教,推行國家伊斯蘭化,伊斯蘭文化得到廣泛傳播,並同突厥文化相融合,形成一種新的文化——伊斯蘭—突厥文化。第三,喀喇汗王朝征服河中,同它以前的馬其頓·亞曆山大和阿拉伯人,同其後的成吉思汗和貼本兒都有一個顯著的不同之點,即它的征服並未伴隨著大規模的屠殺、搶劫和燒毀,使中亞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中斷,而基本上是和平歸並,當地未遭到嚴重的破壞,不久就恢複,並且繼續向前發展。伊斯蘭世界中世紀最偉大的史學家伊本·阿西爾公正地指出:“喀喇汗國在秩序和法製方麵是最好的國家之一。”
    11世紀初喀喇汗王朝鎮壓了薩曼王族阿卜·伊卜拉欣·伊斯梅爾領導的反抗運動;又兩次越過阿姆河,進攻(今阿富汗加茲尼附近的)哥疾寧王朝,但以失敗告終。雙方以阿姆河為界,平分了薩曼王朝原有的疆域。至此,喀喇汗王朝對外擴展基本停止下來,整個汗國的疆域東南至今天的若羌[羅布泊西南],與西夏為鄰;正東至今天阿克蘇與拜城之間,以荒山、戈壁與高昌回鶻王國為界;東北至阿爾泰山,與遼朝為鄰;正北至巴爾喀什湖一線;正西至鹹海,包括花剌子模在內,1017年哥疾寧王朝占領花刺子模,喀喇汗王朝才失去這一地區;西南以阿姆河與哥疾寧王朝為界;正南包括瓦罕走廊,以興都庫什山為界,帕米爾以東以喀喇昆侖山,昆侖山、阿爾金山為界。
    第二節東西兩汗國的形成
    阿爾斯蘭伊利克納賽爾征服河中地區後,在卡迪爾汗玉素甫為汗國大汗時,哈桑的幼子、玉素甫的兄弟阿裏特勤成為河中地區的統治者,自稱桃花石·喀喇汗[桃花石,即taugast,是拓拔,tabgatch,的不正確拚寫,中世紀指中國,特指拓拔鮮卑王朝統治過的中國北部地區]。他死後,兒子玉素甫繼位。1038年,曾征服河中地區的納賽爾的兒子伊卜拉欣從玉素甫的囚禁中逃脫,募集軍隊,同玉素甫爭奪河中地區。經過兩年多的戰爭,伊卜拉欣攻下布哈拉,控製了整個河中地區。
    一百多年的政治演變,喀喇汗王朝汗族的兩大係已完全形成,即長支阿裏係和幼支哈桑係。其初,汗國的統治權控製在阿裏係手中,但玉素甫·卡迪爾汗占領喀什噶爾後,汗國的統治權轉到哈桑係手中。1041年伊卜拉欣用武力奪取布哈拉後,阿裏係控製了河中地區,而哈桑係隻控製汗國東部。伊卜拉欣自稱桃花石·博格拉·喀喇汗,完全獨立自主,不承認東部喀喇汗為宗主。於是在中亞地區完全平行的兩個獨立汗國——東部喀喇汗王朝和西部喀喇汗王朝形成[喀喇汗王朝的世係非常複雜,詳見本文所附《喀喇汗王朝世係和年表》]。
    現將其曆史分述如下:
    東部喀喇汗王朝的第一代大汗是哈桑係的蘇來曼。他早在1032年已繼位為阿爾斯蘭汗,名義上是整個汗國的最高首領,但是1041年伊卜拉欣在河中地區獨立後,他便成了隻是東部汗國的首領。阿裏係在河中地區取得成功,迫使哈桑係也團結起來。伊斯蘭曆435年(1043—44年)哈桑係召開家族會議,重新劃分領地。蘇來曼阿爾斯蘭汗直接統治巴拉沙袞和喀什噶爾地區,其餘地區分給自己的親族去統治。在蘇來曼統治時期又有一萬帳遊牧的突厥人皈依伊斯蘭教,但大批從“吐蕃”來的突厥人則“有禮貌地拒絕伊斯蘭教”,也沒受到虐待。蘇來曼是一位比較開明的君主,伊本·阿西爾稱他為“科學和宗教的朋友”。伊斯蘭曆448年(1056—57年)他與弟弟博格拉汗穆罕默德發生戰爭,戰敗被俘,後者成為東部王朝的大汗。
    穆罕默德在位僅十五個月,便於1058年讓位於長子侯賽因。但是穆罕默德的一個妃子毒死了穆罕默德及其家族中許多人,扶自己年幼的兒子伊卜拉欣登上汗位。
    伊卜拉欣統治時間也很短,而且實權在母親手中。因為汗位來得不“合法”,東部汗國的各地領主反對他;西部喀喇汗王朝桃花石汗伊卜拉欣趁機奪取費爾幹納地區。伊斯蘭曆451年(1059~60年)伊卜拉欣奉母命去攻打巴爾斯罕城,被該城領主打敗,被俘後處死。
    伊卜拉欣還在位時,他的叔父馬赫穆德已宣布為王朝的大汗,自稱托黑魯爾·喀喇汗。在他統治時期,阿爾斯蘭特勤率領四萬穆斯林打敗了七十萬異教徒的進攻,並渡過伊犁河與額敏河作戰。托黑魯爾汗馬赫穆德的另一武功是收複了費爾幹地區,與西部喀喇汗王朝的邊界劃於忽章河(史書或稱苦盞河,錫爾河中遊的名稱,因流過苦盞城得名)。
    馬赫穆德死於伊斯蘭曆467年(1074—75年),由兒子奧瑪爾繼位。他隻統治了兩個月就被喀什噶爾統治者博格拉汗哈桑取代。
    哈桑是東部喀喇汗王朝第一代大汗蘇來曼之子。他是喀喇汗王朝史上著名的可汗,戴有“正義和宗教的保衛者”、“宗教的榮譽”、“東方之王”等伊斯蘭封號。在他統治時期,喀什噶爾的文化空前繁榮,玉素甫·哈斯·哈吉甫的長詩《福樂智慧》就是獻給他的。阿卜都·伽費爾的《喀什噶爾史》也是在這一時期寫成。但這部史書已失傳,隻有一些片斷保存在傑馬爾·卡爾希的《蘇拉赫詞典補編》中,我們今天所知道的喀喇汗王朝早期曆史的一些情況,主要就是靠保存下來的這些片斷。
    哈桑死於伊斯蘭曆496年(1102—03年),兒子阿赫馬德繼位,稱阿爾斯蘭汗。在他統治的晚年,契丹皇族耶律大石開始西征,阿赫馬德汗在喀什噶爾以東幾天路程的地方打敗耶律大石的軍隊,並俘虜了其指揮官,這一事件發生於1132年左右,不久阿赫馬德死去,兒子伊卜拉欣繼位。
    伊卜拉欣是一個懦弱的君主,缺乏才能。葛邏祿人和康裏人不服從他,經常欺淩他,襲掠他的部屬和牲畜。他聽說耶律大石率領大軍就駐在邊境上,便派出使臣求援,請求耶律大石到他的都城巴拉沙袞來,願把整個汗國置於西遼王朝統治之下。1134年耶律大石接到請求後,率領大軍進入巴拉沙袞,“登上那不費他分文的寶座”(事見誌費尼:《世界征服者史》,上冊,第418頁)。耶律大石把七河地區作為西遼王朝的直轄領地,巴拉沙袞作為首都,降封伊卜拉欣為“伊利克—伊—土庫曼”(土庫曼王),保存了東部喀喇汗王朝對喀什噶爾、費爾幹與和田地區的統治。從此,東部喀喇汗王朝作為西遼王朝的附庸繼續存在。
    西部喀喇汗王朝的第一代君主是伊卜拉欣·本·納賽爾。他在中亞曆史上是一位赫赫有名的國王,他的全部稱號是“國家的支柱、教團的桂冠、真主的寶劍、桃花石·博格拉·喀喇汗”,並擁有“東方與中國之王”的伊斯蘭封號。桃花石汗伊卜拉欣關心自己臣民的安全、和平與需要,他特別關注經濟的發展和物價的穩定。他進行貨幣改革,統一了汗國的幣製和含銀成色;進行城市建設,在首都撒馬爾罕修建了富麗堂皇的宮殿。伊卜拉欣是一位虔誠的穆斯林,對宗教界非常尊重。但是河中地區宗教勢力非常強大,嚴重地威脅著汗權,一位宗教人士對他說:“你不配做國王。”他便把自己鎖在宮中,準備讓位。但是這位君主得到人民支待,處死了一位著名的曬赫(伊斯蘭教長老),穩定了統治。這種汗權與教權的鬥爭在西部喀喇汗國並未因此結束,而是愈演愈烈。
    1068年桃花石汗伊卜拉欣中風,傳位於長子納賽爾。他與父親一樣,在中亞曆史上享有盛名,被稱為“公正的國王”。納賽爾過著遊牧生活方式,隻是冬天帶著部隊到布哈拉郊外越冬,嚴格約束戰士留在營地,不許外出騷擾百姓。但這位君主非常關心城市的建設和商路的安全,他“用高大美觀的建築物把城市裝飾起來,沿著交通大道建立了許多堡壘”。在他統治時期,宗教勢力活動又加強,迫使他聽從指示,並用戒律限製他。1069年納賽爾下令處死布哈拉的伊瑪目(伊斯蘭教首領)阿卜·伊卜拉欣·伊斯梅爾。
    這時西部喀喇汗王朝的主要威脅來自塞爾柱王朝。早在桃花石汗伊卜拉欣統治時期,塞爾柱王朝已開始侵襲河中地區。1072年塞爾柱蘇丹阿勒普·阿爾斯蘭率領二十萬大軍進犯河中地區,以這位蘇丹的遇刺(阿薩辛教派?)而中止了這場戰爭。1074年塞爾柱蘇丹馬利克沙又向撒馬爾罕進軍,西部喀喇汗王朝請求塞爾柱王朝宰相尼紮姆·穆爾克調解,蘇丹同意和平,返回阿姆河以南地區。
    1080年納賽爾汗去世,弟希茲爾繼位。他以庇護詩人而留名於世。繼希茲爾統治的是其子阿赫馬德。這時汗權與教權的鬥爭更加激烈,他處死了宰相阿卜·納賽爾。這位宰相在希茲爾汗統治時期是大哈孜(伊斯蘭教大法官)。伊斯蘭教團的哈孜阿卜·塔希爾立即以受迫害者的名義呼籲伊朗的塞爾柱王朝出兵幹預。1089年蘇丹馬利克沙出兵占領布哈拉,圍攻撒馬爾罕,城破,阿赫馬德汗被俘。塞爾柱軍隊東進至烏茲幹。蘇丹馬利克沙召東部喀喇汗王朝桃花石·博格拉汗哈桑來會;哈桑到達,表示歸順。
    蘇丹馬利克沙占領河中地區後,留下自己的總督,返回呼羅珊。但河中地區很快發生騷亂,趕走塞爾柱王朝的總督,把東部喀喇汗王朝博格拉汗哈桑的弟弟亞古柏迎來立為大汗。塞爾柱蘇丹馬利克沙再次率軍進入河中地區,亞古柏逃回七河地區。塞爾柱王朝鑒於河中地區的不穩定和考慮到喀喇汗王朝在當地居民中的威望,於是放回阿赫馬德,並恢複了他的汗位。從此西部喀喇汗王朝成為塞爾柱王朝的附庸,直至西遼王朝征服河中地區。
    阿赫馬德汗複辟後,汗權與教權的鬥爭又激烈起來。軍官們在教團的唆使下叛亂,逮捕了阿赫馬德汗,在首都舉行宗教審判,阿赫馬德汗被處死。這一事件發生在1095年。叛亂分子把阿赫馬德的堂弟馬斯烏德扶上汗位,統治時間不長,於1097年根據塞爾柱蘇丹的命令由其堂兄弟蘇來曼·本·達吾提代替。此後又接連換了兩個汗:阿卜勒哈西姆·馬赫穆德和哈龍。
    從1102年穆罕默德·本·蘇來曼開始統治,直至1130年,政局較穩。他戴有阿爾斯蘭汗的稱號,但也是塞爾柱蘇丹的附庸。他在中亞曆史上以建築著名,重修了布哈拉的外城和內堡,還修了一座大禮拜寺。他在撒馬爾罕連修兩座宮殿和一座大禮拜寺,極為富麗宏偉,盡管阿爾斯蘭汗穆罕默德虔信伊斯蘭教,大事修建宗教性建築物,對異教徒進行“聖戰”,但是他同宗教界的矛盾並未消除,教團殺死了他的長子、副可汗納賽爾。穆汗默德汗一麵向塞爾柱蘇丹求救,一麵從外地召回次子阿赫馬德。年輕的阿赫馬德果斷地處死了叛亂的宗教首領,很快恢複了秩序,再不需塞爾柱蘇丹的援兵。但是蘇丹桑賈爾(即《草原帝國》所稱的桑伽蘇丹)率兵繼續前進,深入河中腹地。這樣雙方便發生了矛盾,蘇丹桑賈爾圍困撒馬爾罕;阿爾斯蘭汗穆罕默德投降,被送往呼羅珊。
    塞爾柱蘇丹桑賈爾占領撒馬爾罕後,先宣布穆罕默德汗的弟弟伊卜拉欣為桃花石·博格拉汗,不久又宣布哈桑係的阿裏特勤的後裔哈桑為克雷奇·桃花石汗,最後是宣布穆罕默德汗的三子馬赫穆德為可汗。
    馬赫穆德汗統治時期,西遼王朝積極準備西進,1137年西遼軍隊在和氈[khjen,苦盞]粉碎了馬赫穆德汗的軍隊。馬赫穆德汗倉皇逃回撒馬爾罕,向塞爾柱蘇丹派出使臣求援,但是西遼軍隊並未向撒馬爾罕推進,而是駐紮在和氈等待時機。1141年在河中地區又爆發了喀喇汗與作為王朝軍事力量主要組成部分的葛邏祿人之間的衝突。馬赫穆德汗向塞爾柱蘇丹桑賈爾求援;葛邏祿人則向西遼皇帝耶律大石求援。桑賈爾集中十萬騎兵,渡過阿姆河,耶律大石也率軍進入河中地區,雙方在撒馬爾罕以北的卡特萬相遇,於9月9日會戰。結果塞爾柱軍隊大敗,桑賈爾逃脫,但其妻子及一些高級官員被俘,死亡達三萬人。桑賈爾帶著馬赫穆德汗,渡過阿姆河,進入呼羅珊。從此塞爾柱王朝的勢力退出河中地區。耶律大石釋放了戰俘,領兵進入撒馬爾罕。西遼王朝也沒有消滅西部喀喇汗王朝,同對待東部喀喇汗王朝一樣,把它降為附庸,讓它繼續統治這一地區,耶律大石封馬赫穆德汗的弟弟伊卜拉欣為桃花石汗,並留一名沙黑納(監督官)監督其統治。
    第三節東西兩汗國的衰亡
    東西兩喀喇汗王朝先後淪為西遼王朝的附庸後,西遼王朝對它們的內政和宗教生活很少幹預,“滿足於征收一小筆年貢和把一名沙黑納派駐在那裏”。[《世界征服者史》,上冊,第466頁]由於西遼王朝的保護,它們受到來自境外的幹預和侵掠比前一時期減少,國內秩序比較安定。這些都有利於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但同時喀喇汗王朝本身經過三百年的發展,封建剝削也日益加重,這又阻礙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特別是“伊克塔”(分封製)的發展,使中央與地方領主之間、領主與領主之間經常發生衝突,大大削弱了喀喇汗王朝中央政權的實力,它隻有完全依附宗主方能維持自己的統治。
    東部喀喇汗王朝成為西遼王朝的附庸之後,王朝的首領伊卜拉欣於1158年被西遼王朝派往河中地區幫助西部喀喇汗王朝鎮壓叛亂的葛邏祿人。這以後史籍再很少提及東部喀喇汗王朝的情況。根據錢幣材料,東部喀喇汗王朝的首領又恢複了汗的稱號。繼伊卜拉欣統治的是其兒子穆罕默德;再後是孫子玉素甫,據傑馬爾·卡爾希記載,玉素甫在1205年死於喀什噶爾,其子穆罕默德繼位。在穆罕默德統治時期,宗主西遼王朝政局已很不穩,附庸國或獨立,或轉投成吉思汗,穆罕默德汗被西遼王朝囚禁巴拉沙袞。1211年乃蠻王子屈出律取代西遼末帝直魯古統治,放穆罕默德汗回喀什噶爾。但是喀什噶爾貴族們並不歡迎這位汗,當他入城時被刺死於城門中,東部喀喇汗王朝滅亡。
    西遼王朝歸並河中地區後,封伊卜拉欣為桃花石汗,作為自己的附庸。在他統治時期,西部喀喇汗王朝與葛邏祿軍事首領之間繼續鬥爭。1156年桃花石汗伊卜拉欣與葛邏祿軍事首領艾亞爾伯克在饑餓草原會戰,汗戰敗被俘遭殺,暴屍於草原。繼之登上汗位的是阿裏,稱恰格雷汗。從此西部喀喇汗王朝的統治權又轉回哈桑係手中,阿裏是東部喀喇汗王朝的烏茲幹領主。
    恰格雷汗阿裏於1158年殺死葛邏祿大首領比古汗,他的兒子們逃往花刺子模。花刺子模沙赫[為花剌子模統治者之尊號]鼓動並支持流亡的葛邏祿人進犯河中地區。恰格雷汗阿裏向西遼王朝求援。西遼王朝派東部喀喇汗王朝的“土庫曼王”伊卜拉欣率領一萬騎兵支援。雙方軍隊隔粟特河對壘,經宗教界人士調解,訂立和約。根據和約,阿裏汗恢複了葛邏祿首領的軍事職務。阿裏汗死於伊斯蘭曆558年(1162—63年),兒子馬斯烏德繼位,稱克雷奇·桃花石汗。
    西遼王朝發現攜帶武器的葛邏祿人始終是河中地區不安定的因素,決心予以徹底解決。1164年承天太後普速完命令西部喀喇汗王朝把布哈拉和撒馬爾罕地區的葛邏祿人遷往喀什噶爾地區,他們到那裏後不準再攜帶武器,要從事農業或其他勞動。西部喀喇汗王朝堅決執行命令,逼迫葛邏祿人遷徒,結果引起葛邏祿人暴動。他們聯合起來,向布哈拉進軍。布哈拉地方長官用談判穩住葛邏祿人,使他們失去警惕。喀喇汗王朝的軍隊突然到達,葛邏祿人措手不及,遭到毀滅性的打擊。從此,葛邏祿人在河中地區的勢力衰落,再沒有同喀喇汗王朝發生大的衝突。
    克雷奇·桃花石汗馬斯烏德死於伊斯蘭曆566年(1170—71年),其堂兄弟阿卜都·哈利克繼位,稱骨咄祿·毗伽汗,旋即又為先汗馬斯烏德之子穆罕默德取代。根據錢幣材料1175~1179年為阿克達什·桃花石汗穆罕默德統治,這位穆罕默德的世係不詳。其後是伊卜拉欣·本·侯賽因·本·哈桑統治;從伊斯蘭曆599年(1202~03年)起是伊卜拉欣之於奧斯曼統治。
    從這一時期汗位繼承上可以看出汗族內部鬥爭之激烈,中央汗權之衰弱。12世紀中期,河中地區的宗教勢力更加發展,在布哈拉出現了一個政治實體;其統治集團是一個世襲的宗教家族,戴有“薩德爾·賈罕”(“世界的支柱”)稱號的宗教代表人物擔任它的首領,史籍稱之為“布爾罕王朝”。它在政治上是西部喀喇汗王朝的附庸。西遼征服這一地區後。“布爾罕王朝”仍然保存下來。薩德爾·賈罕擁有大量的瓦各夫(宗教寺院、學校的財產),從手工業和商業中獲取巨額收入,並代表西遼王朝向居民收稅,從中自肥。由於薩德爾·賈罕貪婪而卑鄙,被人民稱為“薩德爾·賈罕納姆”(“地獄的支柱”)。“布爾罕王朝”的壓迫和剝削及其荒淫無恥,引起群眾的普遍不滿和憤怒。1206年爆發了布哈拉人民起義,領導者是手工業者桑賈爾,史稱“桑賈爾起義”。起義者占據城市,沒收了薩德爾和貴族的財產。薩德爾被趕出城外,他曾向西遼二朝求救,但西遼王朝沒有派兵來,“布爾罕王朝”遂在人民起義的風暴中滅亡。
    花刺子模沙赫摩訶末早已對河中地區虎視眈眈,一直在尋找時機。他認為桑賈爾起義是征服這一地區的最好時機,於是率領大軍直取布哈拉。起義者沒有采取保衛城市的應有措施,也沒有同郊區農民聯合起來。摩訶末沙赫很快攻下了布哈拉,把桑賈爾投入河中淹死,殘酷地鎮壓了這次人民起義。
    摩訶末沙赫為使整個河中地區“和平”歸屬自己,想利用西部喀喇汗王朝,便暫時與它結盟。這立即引起西遼王朝的出兵,打敗花刺子模與西部喀喇汗王朝的聯軍,摩訶末沙赫逃回花刺子模,西部喀喇汗王朝首領奧斯曼又接向西遼王朝,並向皇帝直魯古的女兒求婚,但遭到拒絕。奧斯曼受辱後又轉到花刺子模方麵,並承認摩訶末為自己的宗主。這引起西遼王朝的再次出兵,攻占了撒馬爾罕。但是這時西遼的東部發生了比這更為嚴重的叛亂——乃蠻王子屈出律起兵騷擾各地,直魯古不得不從撒馬爾罕撤兵,返回東部。
    花刺子模沙赫摩訶末利用這一時機,再次率軍進入河中地區,在奧斯曼的歡迎下進駐撒馬爾罕。摩訶末和奧斯曼組成聯軍東征,1210年在怛邏斯附近打敗西遼軍隊,俘虜其主將塔陽古。花刺子模沙摩河末很容易地征服了河中地區,這是由於當地人民希望在趕走“多神教”的西遼,成為自己同教的花刺子模的屬國後,將會改善自己的處境。然而河中地區居民很快就體驗到“正統宗教信徒”花刺子模沙赫更為殘虐,對新的征服者極為不滿。在怛邏斯戰役後奧斯曼娶了摩訶末的女兒。按花刺子模的習慣,他婚後要在沙的皇宮住整整一年。這時河中人民既不滿花刺子模的統治,又擔心自己國王奧斯曼的安全,群情洶洶。摩訶末沙赫為安定河中地區的局勢,派一支衛隊護送奧斯曼返回撒馬爾罕。
    奧斯曼作為西遼皇帝的附庸時,生活自由,見皇帝時總受到榮譽的接待;現在他卻落在花刺子模駐撒馬爾罕總督的有力控製之下,完全失去了自由。他不滿於這種處境,於是對花刺子模公主進行羞辱,以泄自己的憤恨。1212年撒馬爾罕爆發了反對新壓迫者的起義,奧斯曼支持這一行動。摩訶末得到消息後立即出兵,圍攻撒馬爾罕。奧斯曼沒有很好地組織人民,進行抵抗,而是向已篡奪西遼政權的屈出律求救。摩訶末沙赫發起強攻,奧斯曼無力抵抗,隻得打開城門,手捧一把刀和一件壽衣恭候這位沙入城,聽受處分。摩河末下令屠城,殺死一萬多名穆斯林,根據公主的請求,處決了奧斯曼。摩訶末把河中地區變成花刺子模的直屬領地,西部喀喇汗王朝滅亡。
    第二章高昌回鶻王國
    高昌回鶻,是840年漠北回鶻汗國潰散後“投安西”的一支,散居於天山中部地區,奉龐特勤為“磧西回鶻”之共主。這支回鶻有兩個大的集團,西州回鶻與龜茲回鶻,後來發展成為一個統一的國家,史稱高昌回鶻王國。
    高昌回鶻王國,盡管留下了大量的、燦爛輝煌的文物,為近代世界所注目,但是卻沒留下一本哪怕是很簡單的編年史。因此,莫說是高昌回鶻王國統治者的世係,就是高昌回鶻王國創建的年代也不清楚。據漢文史料記載,866年回鶻“大酋”仆固俊,自北庭擊吐蕃,“盡取西州、輪台等城,使達米懷玉朝,且獻俘”[《新唐書·回鶻傳(下)》]。這是史籍關於高昌回鶻的最初記載,但是它沒有交待這位回鶻“大酋”的身世及其同龐特勤的關係。有的學者認為,他可能是龐特勤(即《資治通鑒》中的龐曆)的繼承人[見法國哈密頓:《五代回鶻史料》,漢譯本,第18頁]。有的學者認為,仆固俊這一支並不是840年西遷的回鶻,而是866年才從原回鶻汗國外遷的、以仆骨為主體的鐵勒各部,高昌公國就是由這一支所創建[見馬廖夫金:《九至十二世紀回鶻諸國》,第121~174頁]其後,史籍很少提及高昌統治者的世係,在《遼史》見到兩條:(一)天讚三年(924年)九月丙申朔,太祖“次古回鶻城,勒石紀功”。十月丁卯,太祖“軍於霸離思山。遣兵逾流沙,拔浮圖城(即唐朝之北庭都護府駐地庭州,——引者注),盡取西鄙請部。十一月乙未朔,獲甘州回鶻都督畢離遏,因遣使諭其主烏母主可汗。”(《太祖本紀(下)》)(二)1130年耶律大石“整旅而西。先遺書回鶻王畢勒哥曰:‘昔我太祖皇帝北征,過卜古罕城,即遣使至甘州,詔爾祖烏母主……’”(《天祥皇帝本紀(四)》)從這兩條史料來看,甘州回鶻與高昌回鶻應是一個國家,至少10世紀初期的烏母主可汗是12世紀高昌回鶻王畢勒哥的祖先。元代的《高昌王世勳之碑》及明代編纂的《元史·巴而術阿而忒的斤傳》均認為,高昌回鶻王室是漠北回鶻汗族的嫡係,但是中間的世係也未交待,從9世紀的“玉倫的斤”或者他的兒子“葛勵的斤”一下子就跳到了13世紀初期的巴而術阿而忒的斤,且時間也有問題:“玉倫的斤卒,災異屢見,民弗安居,傳位者又數亡,乃遷於交州。交州即火州也(元代稱高昌為火州,——引者)。……居是者凡百七十餘載,而至巴而術阿麗忒的斤,臣於契丹”。而這位的斤(元代對“特勤”的漢語音譯)就是1209年臣服於成吉思汗的高昌國王,其祖上西遷是在9世紀中期,前後相距時間應是三百多年。由於這裏記載的是一個在西遷回鶻各部中長期流傳著、摻雜著許多神話寫成的曆史傳說,就很難要求它準確、完全符合史實。
    據《宋史》記載,981年高昌回鶻可汗始稱“阿廝蘭漢”,意為“獅子王”,大概就在此前“磧西回鶻汗國”的東部——高昌和甘州的統治者與西部——喀喇汗王朝的統治者分裂,所以高昌可汗同喀喇汗王朝的統治者一樣在汗號之前也加上尊號“阿廝蘭”,以示自己是全汗國的大汗,最高首領。這年高昌阿廝蘭汗以西州外甥的名義向宋朝遣使貢獻,這是因為“唐朝繼以公主下嫁,故回鶻世稱中朝為舅,中朝每賜答詔亦曰外甥。五代之後皆因之,”[《宋史·回鶻傳》]宋朝也派出供奉官王廷德和殿前承旨白勳回聘。三年後,即984年,王延德等返還,向朝廷獻了一部行記,這就是著名的《王廷德使高昌記》。它記載了10世紀高昌回鶻王國的一些重要情況,使人們對這個王國有一個大體的了解。
    王延德說,高昌國的領土南距於闐(當時為李氏王朝統治),西南距大食、波斯、西距雪山(今中亞吉爾吉斯山)。看來高昌可汗是以整個“磧西回鶻汗國”的最高統治者自居,所以其疆域也把喀喇汗王朝的領土包括進來[祿勝可汗的使臣曹萬通(《宋史·回鶻傳》)和吐魯番出土的木杵題詞(繆勒:《吐魯番出土的兩木杵題詞》)均有相同說法,詳見魏良絛:《八四0年回鶻西遷辨析》,《中國民族史研究》,第428~431頁]。實際上,高昌回鶻王國的疆域,東過哈密,與西夏鄰接;西過拜城,與喀喇汗王朝為鄰;南至塔克拉瑪幹沙漠,其南為喀喇汗王朝轄地;北至古爾班通古斯沙漠,其北其西分別為遼朝和喀喇汗王朝所控製。京城為高昌,當地稱為“亦都護城”[亦都護(iduqqut)、突厥語,意為“福樂之君主”,高昌回鶻王的稱號,借自拔悉密人的稱號(《世界征服者史》英譯本,第1冊,第45頁注又釋為“神聖陛下”)。亦都護城,即王城之意]。北庭是回鶻可汗的避暑地,可能就是夏都。
    高昌回鶻王國早在10世紀初期即歸附遼朝,經常朝賀、貢獻,遼朝設有“高昌國大王府”官司。其實,這是一種很疏鬆的附庸關係,與其說是政治關係,還不如說是經濟關係。
    宋朝建立之初,即922年,“西州回鶻阿都督等四十二人以方物來貢”。925年,“西州回鶻可汗遣僧法淵獻佛牙、琉璃器、搖滾盞”《宋史·高昌傳》。此後,兩國一直保持著經常的政治、經濟關係。
    1125年金朝取代遼朝在北中國的統治。1130年耶律大石率軍西征,曾假道高昌王國,受到國王畢勒哥的款待。臨行時畢勒哥又贈送了許多馬、駝、羊,並表示“願質子孫為附庸”。但實際上高昌國並未成為西遼的附庸,而且以後它們之間還發生過磨擦。耶律大石翻過天山之後,向喀喇汗王朝的喀什噶爾進兵,遭到挫敗。他率軍通過高昌回鶻王國撤退,但這次畢勒哥卻再不“迎接”、“大宴”,而是掩襲,追殺,俘虜了耶律大石的一些將領。畢勒哥怕耶律大石報複,立即主動向金朝靠攏。《金史》記載,“和州回鶻執耶律大石之黨撒八、迪裏、突迭來獻”(《太宗本紀》)。1132年,當耶律大石在葉立密(今新疆自治區額敏縣)鞏固住地位之後,他率領軍隊南下,再次進入高昌回鶻王國。大概國王同上次一樣,沒有組織抵抗,便歸順了西遼,成為附庸。耶律大石把該汗國並入西遼版圖,但並沒有消滅其王朝,仍讓它統治這一地區。
    西遼王朝後期政治腐敗,派往附庸國的監督或使臣都是作威作福,欺壓當地統治者和掠奪人民財富。西遼王朝皇帝直魯吉派駐高昌回鶻王國的一位少監,“對亦都護和他的將官百般淩辱,撕毀他們的榮譽麵紗;因此他成為貴族和平民共同憎恨的對象”[《世界征服者史》,漢譯本,上冊,第49頁]。當西遼王朝在河中地區失敗、蒙古已滅掉乃蠻的情況下,高昌回鶻亦都護巴而術阿而忒的斤及其臣僚們見蒙古強盛,決定借助蒙古的聲威擺脫西遼統治,轉向蒙古。1209年亦都護下令把西遼派來的少監圍困在一所房屋中,把房子推倒,壓在他頭上。然後,亦都護宣布脫離西遼王朝的統治,歸順成吉思汗。在《高昌楔氏家傳》中也記載著這一事件:“[西遼]命太師僧少監來圍(?)其國,恣意用權,奢淫自奉,[高昌]王患之,謀於訛俚伽曰:‘計將安出?’對曰:‘能殺少監,掌吾眾歸大蒙古國,彼且震駭矣!’遂率眾圍少監,少監避兵於樓,升樓斬之,擲首樓下。”(《圭齋文集》卷十一)漢文史料可以與以上穆斯林史料相印證,隻是在少監死的具體情節上略有不同。關於歸降蒙古的經過,《聖武親征錄》做了具體記載:“己已(1209年)春,畏兀兒國王亦都護聞上(成吉思汗,——引者)威名,遂殺契丹所置監國少監,欲求議和。上先遣按力不也奴、答兒拜二人使其國。亦都護大喜,待我禮甚,即遣其官別吉思、阿鄰帖木兒二人入奏,曰:‘臣竊聞皇帝威名,故棄契丹舊好,方將遣使來通誠意,躬自效順。豈料遠辱天使降臨下國,譬雲開見日,冰件得水,喜不勝矣!而今而後,當盡率部眾為仆為子,竭犬馬之勞也。’”
    1211年亦都護巴而術阿而忒遵照成吉思汗的命令,到怯綠連河(今蒙古之克魯倫河)朝見。成吉思汗給他以很大的榮譽,“使尚公主也立安敦,且得序於諸子”,即不僅娶了公主作妻子,而且排在術赤、察合台、窩闊台、拖雷之後,成為成吉思汗的“第五子”。以後在蒙古征服中亞的戰爭中,巴而術阿而忒“將部曲萬人以先,紀律嚴明,所向克捷”;他又參加征西夏,皆有大功”[元史·巴而術阿而忒的斤傳]。因此,高昌回鶻王國在大蒙古國裏與其他被征服國家的政治待遇不同,仍作為一個附庸國保存下來,日本學者安部健夫稱之為“第五汗國”。巴而術阿麗忒死後,他的子孫繼續作為國王統治著高昌回鶻(元代譯作畏兀兒或畏兀)。都哇叛亂後,高昌王帶領一部分回鶻人遷居河西走廊的永昌一帶,仍稱“高昌王”,“治其部”,一直延續到天曆(1328~1330年)之後。原來的高昌回鶻王國故地,一部分元朝設官直接統治,一部分為察合台汗國歸並。
    高昌回鶻王國,德國學者馮·加班認為不是汗國性質,而是王國性質,“王國內部秩序很好,精神生活活躍,物質生活富裕。”王國的官製深受漢文化的影響,從保存下的文書中看,有宰相、樞密使、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太師、左神武大將軍、禦史大夫、上柱國封剿譙縣開國子、監使、判官、都督等官名、爵位和勳位等;同時也保留著北方遊牧民族的官名、爵位,如於越、於爾奇、斷事官、特勤,伯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