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與西歐封建社會

字數:7849   加入書籤

A+A-


    認識西歐封建社會首先必須了解羅馬天主教會,羅馬天主教會對中世紀的西歐的影響無論怎麽樣形容可能都不過分。
    實際上,羅馬天主教是西歐封建社會的精神支柱,它把四分五裂的西歐世界聯合為一個龐大的政治體係,並給封建製度帶上一個神聖的光環;同時它也按照封建製度建立了自己的教階製和教皇國,羅馬天主教會不僅是西歐最大的封建主,還是政治和精神統治的核心,在西歐封建社會占有萬流歸宗的特殊地位,對中世紀西歐政治、經濟、文化、社會關係以及民眾生活習俗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中世紀的西歐社會就是天主教社會。
    所以說,要了解中世紀西歐封建社會,必須首先了解天主教。
    正如恩格斯指示的那樣:“對於一種征服羅馬帝國、統治文明人類的絕大多數達一千八百年之久的宗教,簡單地說它是騙子手湊集而成的無稽之談,是不能解決問題的”
    ,應該研究“在基督教中形成了一種體係的那些觀念和思想,是從哪裏來的,而且是怎樣取得世界統治地位的”
    。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328頁。
    )首先,我們要了解教皇權和教皇國是怎麽形成的。
    早在羅馬帝國末期,羅馬因其首都地位,羅馬的主教獲得了作為中心的宗教權力和地位,他們聲稱羅馬教會是惟一由使徒彼得創立的,羅馬主教是使徒彼得的後繼者,其任務是受彼得的委托,向全體教民擔負傳道的使命,並以教會的形式為全體教民作升往天國的準備。
    後來,在日耳曼人入侵西羅馬帝國的過程中,羅馬教會麵臨危機。
    但是,值得慶幸的是,日耳曼人首都克洛維迫於征服戰爭形勢的需要,於496年率其3000名騎兵皈依了羅馬基督教,從而使羅馬教會的權益得到保護。
    從此以後,羅馬教會在法蘭克政權的支持下,隨著法蘭克的擴張,在西歐廣泛推行基督教。
    在此期間,法蘭克國王把大片土地賞賜給教會,羅馬主教權勢日益強大。
    6世紀末,倫巴德人占領意大利北部,隔斷了拜占廷帝國和羅馬的聯係。
    羅馬主教格列高利一世乘機奪取了羅馬的統治權,並把轄區擴大到意大利中部和西西裏、撒丁尼亞和科西嘉等地區,從而削弱了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大主教的地位和職權。
    590年,格列高利一世自尊為教皇,宣稱位在眾主教之首,要求在宗教事務中享有最高權威。
    同時派出許多隱修士到西班牙、高盧、不列顛和北非等地區布教,廣建修道院,允許修土擴建莊園,出租土地,經營商業,使教會的財富和政治地位大為提高。
    8世紀中葉,羅馬教會拋出了一個“君士坦丁贈禮”
    文件,據稱君士坦丁大帝為感謝羅馬教皇西爾維斯特一世給他治好麻風病,使他皈依基督教,特此詔諭:把安條克、亞曆山大、耶路撒冷和君士坦丁堡四大教區、一切宗教事務的管轄權以及羅馬帝國西部的領地和世俗統治權授予西爾維斯特及其繼承者,神聖羅馬教會的教皇高於世上所有的主教,是他們的首領。
    這個文件,史稱“君士坦丁贈禮”
    。
    中世紀時,羅馬教皇就是憑借這個文件向其他四大教區及西歐各國國王提出權力要求,成為教皇擴大權力的有力武器。
    事實上,15世紀中葉,這個“贈禮文件”
    被證明是偽造的。
    756年,法蘭克國王矮子丕平為報答教皇幫助他奪取王位的恩情,將意大利北部拉文那至羅馬的大片土地贈予羅馬教會,從而奠定了教皇國的基礎。
    774年,查理曼又把貝尼文托和威尼斯等城市贈予教會;962年,德皇奧托一世不僅贈予教會大片土地,並且還把該地方的行政、司法、財政等大權也贈予教會,教皇權和教皇國的勢力日益強大,在西歐起著政治和精神統治的中心作用。
    其次,關於羅馬教廷。
    教皇權和教皇國的形成,是中世紀歐洲的重大事件。
    在諸蠻族國家統治下的無秩序的西歐世界,教延成為秩序的代表,政治和精神統治的國際中心。
    800年,教皇立奧三世為查理曼加冕,查理曼就由一個蠻族首領變成了古代羅馬皇帝的合法繼承人,成為“偉大的羅馬人的皇帝”
    ,而蠻族加洛林帝國也就變成了“羅馬人的帝國”
    ,即查理曼帝國。
    這樣,羅馬教會就利用它的“神聖”
    權威通過查理曼帝國的成立,結束了自蠻族征服羅馬帝國以來長達300多年的社會動亂,把整個西歐大陸納人查理曼帝國的統治秩序之中,消除了蠻族征服者與被征服者羅馬人之間的敵對情緒,消除了日耳曼諸蠻族之間的爭鬥,使蠻族社會進人文明的秩序時代。
    查理曼帝國解體後,西歐再度陷於分裂。
    這時,羅馬教會成為西歐惟一的權力中心,教皇不僅掌握了西歐的宗教統治權,還竭力插手西歐各國政務,甚至廢立國王。
    這就引起了俗權和教權的矛盾和鬥爭。
    962年,教會故技重演,教皇約翰十二世在聖彼得大教堂為德意誌薩克森國王奧托一世加冕稱帝,奧托成為繼查理曼之後第二個羅馬皇帝的合法繼承者,並且正式稱為“奧古斯都”
    。
    此即“神聖羅馬帝國”
    的起源。
    1155年腓特烈一世加冕時正式加上的“神聖”
    二字。
    神聖羅馬帝國作為“帝國”
    的實際內容來說,雖然徒具虛名,但其意義或影響是巨大的。
    神聖羅馬帝國包括德國和意大利的中北部,德國皇帝兼意大利國王頭銜。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由教皇加冕,意味著“神授王權”
    ,皇帝的地位高於其他國家的國王,其使命兼有保護其臣民和教會的雙重任務,這樣就使皇帝有可能利用保護教會的名義發動侵略戰爭,如對意大利的戰爭;神聖羅馬帝國為西歐惟一的“神聖帝國”
    ,皇帝名義上為西歐最高政治首腦,因此皇帝和教皇的結盟及其決策就成為西歐的權力中心。
    此後,西歐許多重大事件都和這兩大權力的聯合與鬥爭有密切的關係。
    第三、關於東西方教會的分裂。
    4世紀末,羅馬帝國分裂後,基督教徒生活在東西兩大帝國的不同的社會環境中,久而久之,在宗教語言、儀式和教義等諸方麵逐漸產生了分歧。
    東方教會,在宗教思想上較多地保存了猶太教的傳統,在生活方麵則受希臘文化的影響較多。
    西方教會,其宗教思想主要是受希臘羅馬哲學的影響,而宗教生活則更多地接受拉丁民族和日耳曼民族的影響。
    這樣,經過長期的發展過程,東西方教會的分歧愈來愈明顯。
    東方教會使用希臘文傳教,其宗教理論具有神秘主義的特點;西方教會使用拉丁文,宗教理論則具有世俗化和法律化的特點。
    在宗教和國家關係方麵,東方教會受國家的控製,拜占廷皇帝被神化,成為教會的最高首腦;西方教會則形成了一個獨立的教皇國,最高宗教首腦為教皇。
    教皇的權力不僅限於教皇國,他還利用分布在西歐各國的教會勢力幹涉其內政,與各國君主爭奪統治權。
    東西方教會最大的分歧是對教義認識的不同。
    西方教會的基本信條是“三位一體”
    ,即聖父、聖子、聖靈三者是一體的,聖父生聖子,聖父和聖子共發聖靈。
    “三位”
    之間有嚴格的區別,不可混淆;但又是同性、同體的,彼此無大小尊卑之別,同等重要。
    即所謂一個上帝,三個“位格”
    。
    並認為這是神聖的奧秘,隻有通過上帝的啟示來信仰,而不是人的理性所能理解的。
    西方教會的這種對“三位一體”
    的牽強附會的解釋,自然不能令人信服。
    東方教會則認為,聖子(耶穌基督)是人,不是神,係由上帝所“造”
    ,其品級低於上帝。
    東西方教會關於耶穌基督屬性之爭長期不能解決,導致雙方分歧的擴大,預示著東西方教會分裂的不可避免性。
    4、5世紀以後,東西方教會由於教義信仰而引發的各種宗教鬥爭層出不窮。
    8世紀至9世紀中葉,東西方教會因聖像崇拜問題展開了曠日持久的鬥爭,雙方互相攻伐,嚴重對峙。
    11世紀,西方教會經過改革,克服了內部危機,加強了力量,在東西方教會鬥爭中逐漸占據上風。
    1053年,教皇利奧九世和君士坦丁大教長米海爾?凱魯拉裏的鬥爭達到白熱化。
    凱魯拉裏寫信譴責利奧九世為異端,利奧怒不可遏,立即複信,對凱魯拉裏進行反擊,並宣稱使徒“彼得建立的宗座(羅馬主教)高於君士坦丁堡及其他一切宗座(主教),高於一切教會。因此關於禮拜儀式和信仰問題,羅馬主教(教皇)的裁決,高於所有人。”
    1054年,利奧和凱魯拉裏互相宣布開除對方教籍。
    從此以後,東西方教會正式分裂了。
    分裂後的東方教會自稱為“正教”
    ,亦稱“東正教”
    或希臘正教;西方教會自稱“公教”
    、“羅馬公教”
    ,亦音譯為加特力教,天主教教會分裂後,東西方教會逐漸形成各自的教會體製(即教階製)。
    西方教會形成獨立的封建神權教皇國,教皇為最高首腦,從教皇直到地方。
    一般神職人員形成了一整套教階體係:主體由主教、神父、助祭三個品位組成。
    主教以其職級複分為教皇、樞機主教(又稱紅衣主教,由教皇任命組成教皇國中央機構――羅馬教廷,分掌教廷各部和一些國家重要教區的領導權)、首主教(即首席主教,為一國教會之首)、都主都(首都所在地的主教)、總主教(又稱大主教,掌一省的教權)、主教(掌管教區)。
    神父(神甫),正式品位稱司鐸(司祭),協助主教管理教務,通常為一個教堂的負責人。
    助祭的神品為六品位,故亦稱“六品”
    ,協助主教辦理一般事務,如慈善救濟事宜等。
    東正教無教皇和樞機主教,實行牧首製。
    其教階製體係是:牧首(亦稱宗主教或大教長)、都主教(首都或重要城市的主教)、大主教(主管一個大教區)、主教(教區的負責人)、大司祭(亦稱大司鐸,可代替主教行大禮彌撒和管理教務)、司祭(亦稱司鐸,神父的正式品位之一,主持教務事宜)、輔祭(亦稱助祭,輔佐司祭工作)。
    東正教的牧首雖有較高的地位,被各國教會尊為“全世界的聖者”
    ,但各國教會自成體係,對君士坦丁堡沒有隸屬關係,它們都是獨立的平行的教會。
    但東正教會與其所在國家的關係則不是獨立的,它們奉國家君主為教會首領,教會從屬於政府,這和西方的天主教會有很大的不同。
    最後,天主教與西歐封建社會的關係。
    基督教按封建和等級製原則建立教會和教階體製,並給封建製度塗上一層神聖的靈光,把世俗的封建製度神聖化,教會既是封建主,又是封建製度的精神支柱。
    作為封建主,教會在西歐占有1/3的大地產,是最大的封建領主。
    它和世俗封建主一樣,在其領地上組建莊園,剝削農民,征收什一稅,兜售贖罪券,出賣各種“聖物”
    ,搜刮民脂民膏。
    但是,天主教會作為古典文化的保有者和傳播者,也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蠻族隻是用政治和軍事力量征服並統治羅馬帝國,此外所有其他事務如知識文化、道德權威、生產組織、社會秩序等等,都由教會負責。
    當時西歐各國的人們把主教而不是把蠻族國王視為社會領袖。
    在動亂、無秩序的“黑暗”
    時期,基督教的神聖教律和宗教儀式是約束民眾,穩定社會並使之秩序化的重要力量。
    在這個時期,正如史學家克裏斯托弗?道森所言“宗教儀式的神聖秩序仍然保存了它的純潔性,而且在這個神聖秩序裏,整個基督教世界:羅馬、拜占廷和蠻族,找到了一個內在的統一原則。而且宗教儀式不隻是對宗教統一體的約束,它也是使外邦人和蠻族的思想與新的人生觀和曆史觀保持一致的途徑。”
    這樣,基督教通過它的一係列宗教禮拜秩序,賦予全體教民一種新思想和一種新的生活原則,把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階層和各種不同的社會力量融合成為一個整體――基督教的拉丁―日耳曼世界。
    800年,教皇利奧三世在羅馬聖彼得大教堂為查理曼大帝加冕,宣稱這個蠻族首領為“偉大的羅馬人皇帝”
    ,標誌著西歐基督教化即羅馬和日耳曼的融化基本完成。
    當然,中世紀的天主教的消極影響還是不少的,尤其是中世紀後期這種消極作用更為突出。
    例如教會和封建主狼狽為奸,殘酷剝削農民,鎮壓農民和異端運動,嚴禁任何先進思想和科學研究,僅在1483―1498年間,僅西班牙異端裁判所就以火刑處決2石萬人,另外還有8.9萬人被處以其他刑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