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摔跤的曆史

字數:2042   加入書籤

A+A-


    摔跤在我國源遠流長,曆史悠久。根據文字記載和傳說,早在四千年前的原始社會就有了摔跤活動。
    當時,人們為了求得生存,在與自然界進行鬥爭中,在部落之間的衝突中,利用自己的力量、技巧取得食物和進行自衛,從而產生了古代的摔跤。
    據南朝人任昉著的《述異記》中記載:“奏漢間說,蚩尤氏耳鬢如劍戟,頭有角,與軒轅鬥,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今翼州有樂名蚩尤戲,其兩兩三三,頭戴牛角以相抵,漢造角抵戲,蓋其遺製也。”
    這種“蚩尤戲”
    就是我國古代摔跤的雛形。
    由此說,我國古代摔跤始於黃帝時代。
    摔跤淵源公元前11世紀,周朝初年,摔跤作為練兵的一項軍事科目出現。
    據《禮記·月令》中記載:“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將帥講武,習射禦角力。”
    由於當時兵器差,射箭、駕車、角力都是軍隊操練的主要科目。
    春秋戰國是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大變革時期,列強對峙,互相攻伐,戰爭頻繁,作為軍事訓練的摔較活動也得到廣泛的開展。
    《公羊傳》中記載,宋閔公手下有一員大將叫長萬,是當時聞名於世的大力士,由於宋閔公揭露長萬曾被魯師所俘,故“萬怒,搏閔公,絕其脰。”
    結果,宋閔公被長萬摔死。
    秦漢時期,摔跤不僅作為重要的一種軍事訓練手段,也是節日和宮廷內表演項目。
    秦統一六國後,進行了“車同軌、書同文”
    等一係列的工作,同時也統一了摔跤的名稱為“角抵”
    。
    1975年在湖北江陵縣鳳凰山一座秦墓中出土的木蓖曾有古代摔跤的畫麵。
    這是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早(公元前208年)的有關古代摔跤的史料。
    圖案上三名男子,他們在進行摔跤比賽,氣氛緊張熱烈。
    左邊立者為裁判。
    上邊懸掛的帷幕,表示在舞台上進行的比賽。
    一按畫麵的排場看,似在宮廷內舉行的。
    由此可見,秦統一六國後,把掉跤列為宮廷的一種娛樂項目,並在民間也有一定的開展。
    從秦末到漢景帝的半個世紀中,摔跤活動曾處於低潮。
    公元前140年,漢武帝時,摔跤活動又盛行起來。
    據《漢書·武帝記》中記載,規模最大的有兩次,一次是元封“三年春,作角抵戲,三百裏皆來觀”
    ;一次是元封六年“夏,京師民觀角抵戲於上林平樂館。”
    河南省密縣打虎亭2號東漢墓中的一幅壁畫,描寫了當時摔跤表演的一個場麵,陝西省長安客省莊漢墓出土的銅牌上也刻有摔跤圖,畫麵上是兩位農民打扮的男子在樹蔭下對摔。
    此圖足以說明,漢代摔較活動已較普遍地開展,田間地頭也成了摔跤的場所。
    由於漢代重視摔跤活動,摔跤的技術有了長足的發展,“三百裏皆來觀”
    。
    同時,摔膠比賽勝負有裁判員來判決。
    山東省臨沂地區金雀山漢墓中出土的絹畫上有一對健壯的摔跤手,挽袖對視,準備決一雌雄,並有一名裁判員在旁拱手而言,以判勝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