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時期的武術
字數:2818 加入書籤
射術的發展與射禮商周時期青銅的廣泛使用,為製造箭鏃提供了優越條件,從而促進了射術的發展。據殷墟出土的銅鏃看,都是中有脊及倒須式,這就極大提高了射箭的殺傷力。甲骨部分。至周代,習射成為武士的重要標誌,成為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重要內容。圖12。家裏生了男孩便在大門左邊掛一張弓;還要向天地四方射六支箭,以象征男孩將來成為守衛四方的勇士。人們心中的英雄都是善射的能手。《詩經猗嗟》是這樣歌頌魯莊公的:"巧趨蹌兮,射則藏兮!""舞則選兮,射則貫兮;四矢反兮,以禦亂兮。"意思是魯莊公跳舞是高手,射箭穿靶子,四箭都射到中心,真是禦敵的英雄。
為提倡人們習射,周天子經常習射,並修"射廬"、"射宮"等習射場所。對功臣下,也多用精美的弓箭作為賞賜品。對各地武士的選拔主要考試射箭術。《禮記射義》:"諸侯歲獻貢士於天子,天子試之於射宮……是以諸侯君臣,盡誌於射。"西周射術發展的另一顯著特色,是使射術與禮樂相結合而形成"射禮"。周代極為重視"禮"。所謂"禮",本指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必須共同遵守的一些規矩、準則,以規範人們的行動,維係社會的正常關係。早在原始社會末期,人們共享獵物而不私有,可以說這是禮的萌芽,所謂"夫禮之初,始諸飲食"(《禮記禮運》)。到了周代,形成了豐富的體現社會等級觀念的禮儀活動,以培養人們的德行,維護社會統治。祭祀有祭禮,婚有婚禮,喪有喪禮,射箭既為社會生活中的大事,因而也就有了射禮。所謂射禮,就是貫穿了道德禮儀觀念和規則的射箭活動。正如《禮記射禮》所述:"射者,男子之事也。因而飾之以禮樂也,故事之盡禮樂而可數為以立德行者,莫若射。故聖王務焉。"說明射禮是與德行教化緊密結合的。這大概是武德的開始吧!因而對射禮的要求是:"故射者,進退周還必中禮,內誌正,外體直,然後持弓矢審固……然後可以言中,此可以觀德行矣!"周代的射禮有四種:
(一)大射:天子與諸侯在舉行盛大祭祀之前為選拔參與祭祀的人選而舉行的射禮。
(二)賓射:諸侯來朝天子或諸侯互相朝拜時舉行的射禮。
(三)燕射:天子、諸侯燕息娛樂宴會時的射禮。
(四)鄉射:鄉大夫舉行鄉飲酒禮時舉行的射禮。集鄉人聚會時宴飲較射,為具有廣泛群眾性的習射活動。
上述四種射禮,實為規格不同的射箭競賽活動。周時射禮,天子、諸侯及大夫以下各使用不同的侯(箭靶)。天子自射用虎侯,諸侯射用熊侯,大夫以下用豹侯。每人皆四矢。設置眾多職事人員管理競賽,如司射,又叫射人:掌握射法,測量距離以張侯;梓人:負責製侯、張侯;太史:負責點計射中之箭數;司常:舉旗報告射中成績;射鳥氏:遺漏――大司樂負責射箭競賽中的奏樂。競賽分為二隊,每次各隊一人組成一對,兩人相對,以決勝負,謂之"耦"。比賽完畢,不勝者要飲酒。
西周的射禮,實為二千餘年前我國體製完備的體育競賽活動。這項較射競賽不僅具有習武健身、寓德於武的意義,而且有豐富的娛樂性,為古代重要的文體娛樂活動。
商周武舞武舞與武術在原始文化形態中本為一體。商周時期,雖然二者在發展中各自出現了獨特的文化表征,開始了分化,但在舞蹈的藝術性尚未充分發展,而實用性仍居於十分重要的地位時,武術與武舞有時是難以完全分開的。這個時期的武舞,固然有表達思想情感及娛樂性,但同時也有著習武健身的實用性,而武舞的動作組合與武術套路更有許多一致性。《荀子o樂論》就著重指出:手執幹戚的武舞,不僅能習武健身,而且錯誤不還可用於征戰。這充分肯定了武舞具有武術的實戰性。
殷代舞蹈盛行,多用於祭祀與慶典。甲骨文所見殷人多以舞求雨、祭社稷。甲骨文中有"別"舞,但"別"字常見殷人與周圍民族戰爭有關的卜辭中。據考證"別"字上為一物,下為雙足。有人認為是"足球舞",其說不盡合理。卜辭用此字含有"攻擊"之義,"別舞"可能為表現戰鬥之舞,是商代的一種武舞。
古籍載所謂"六代舞",為周以前六代之樂舞:黃帝樂《雲門》、堯樂《大章》、舜樂《大韶》、禹樂《大夏》、商樂《大別》周樂《大武》。據說前四種為文舞,大別與大武為武舞。大別表現了商滅夏的業績,而大武舞確是反映周武王滅殷紂的曆史舞蹈,歌頌了武王的顯赫戰功。《詩經》注曰:"周公象武王之功,為大武之樂。"說這個武舞是周公時代創編的。據《史記》載,孔子對這個武舞作了錯誤說詳盡的解釋,指出舞者,手執幹、盾等武器,表情憤慨,表現了武王伐紂的軍容威儀。說這個武舞共分六節,表現從大軍出發伐商到取得勝利、建立新政權的全過程。舞蹈中有"夾振之而四伐","夾振"是擊鈴鐸打節奏。"四伐"據《禮記樂記》注:"一擊、一刺為一伐。"表明舞中有許多用戈矛擊刺的表演動作。從孔子的解釋看,大武舞是飲食了許多武術動作的大型武舞。
在周代,武舞具有一定的實戰性,還可以從武王伐紂時的巴渝舞用於戰場得到說明。傳說周武王伐紂,決戰前夕,宿營商郊,將士鬥誌昂揚,歌舞達旦。歌舞一方麵是士氣高昂的表現,另一方麵也是武藝的演練。《華陽國誌?巴誌》:"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著乎《尚書》。巴師勇銳,歌舞以陵殷人,前徒倒戈。"在戰場上以歌舞擊敗了敵人,可能就是一邊呐喊一邊揮舞武器衝鋒。其實是實戰,使敵人投降。
以周人滅殷為題材的還有"象舞"。《詩經?維清》鄭注曰:"象舞,象用兵時刺伐之舞,武王製焉。"疏曰:"文王時有擊刺之法,武王作樂,象而為舞,號其樂為象舞。"這些記載表明"象武"完全是用武術的擊刺動作組成的武舞。青銅器"匡卣"銘文:"懿王才(在)射盧,作象舞。"把周王親自參加演練象舞作一件大事記下來,可能是以象舞訓練武士的一次重要集會。
周人喜愛舞蹈,從小學習。《禮記?內則》"十三舞勺,成童舞象,二十舞大夏"。十五、六歲時,學練象舞,也就是學習武術的一種方式。《禮記?文王世子》:"春夏學幹戈,秋冬學羽。"執幹戈而舞,就是練武藝。當時武舞的舞具還有持弓、矢,持矛、鉞等,都是舞蹈與武術的結合,具有武術器械套路練習的性質。可見先秦的武舞與發展有著極為緊密的聯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