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

字數:1443   加入書籤

A+A-


    在文化科學發展的推動下,明清養生學得到更為廣泛的發展。《八段錦》雖在宋代就有了刊木,但作者不敢寫上自己的名字,也沒有序言。明清時代有單行本《八段錦》和《易筋經》(圖一九),明代還有專門輯錄養生之道的書,如周履靖的《夷門廣犢》、高濂的《遵生八箋》等,都收錄了不少我國古代鍛煉身體的方法和養生格言。到了清代,有潘霨刊刻的《內功圖說》,輯入了”文八段”和“十二段錦”等多種鍛煉身體的方法。總督王祖源在《內功圖說》序言中說,”能日行一二次,無不身輕體健,百病皆除。從此翔洽太和,共登壽域,不甚善乎!”這表明當時社會上對身體鍛煉有了更深的認識。
    明清兩代養生學發展最大的成就是創編了《太極拳》,並開展了太極拳運動。關於《太極拳》創編的年代,有幾種不同的說法,一般人認為是明末清初河南溫縣陳家溝人陳王廷創編的。《溫縣誌》載陳王廷的《遺詞》,其中有這樣一段:“到而今,年老殘喘,隻落得《黃庭》一卷隨身伴。悶來時造拳,忙來時耕田,教下些弟子兒孫,成龍成虎任方便。”太極拳取名來源於宋代哲學的《太極圖說》:”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一動一靜,互為其根。”明代的內家拳主練氣,以靜為主;外家拳主練力,以動為主。太極拳吸取內外家拳術的精華,剛柔相濟,動靜結合,“一動一靜,互為其根”,所以稱之為太極拳。
    太極拳創編的目的是:“欲天下豪傑,延年益壽,不徒作技藝之未也。”“詳推此意終何在,延年益壽不老春。”但拳勢的套路動作,還是以擊技為主,”佯輸詐走誰雲敗,引誘回衝致勝歸。”“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在太極拳家的傳說中,也流傳不少以靜製動、戰勝強敵的故事。把太極拳進一步改編,去掉其擊技成份,使之成為強身保健的拳木,並加以推廣傳播的,是道光鹹豐年間河北省永年縣人楊露禪。楊露禪出身貧苦,自幼賣身與陳家溝人陳德瑚家為僮,得從陳長興學拳。拳藝學成後,到北京以教拳為生。他所教的對象多是王公貴族。他們學拳的目的是為了養生健身,並不善於縱跳奔騰。於是楊露禪進一步改編太極拳的套路、動作姿勢,使其更適合於養生健身的練習,稱之為楊氏大架。在此之後,河北省永年縣人武禹襄、完縣人孫祿堂、滿族人吳鑒泉,也都根據隍身練習的要求改編了太極拳勢,遂使太極拳具有多種流派風格,而更加廣為流傳。
    現在太極拳運動已經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歡迎。經過養生科學家的分析鑒定,認為太極拳是世界上一種最好的健身運動。它具有鍛煉身體的多種功能,內功和外功結合,使呼吸、意念與運動三者和諧統一,“以意導氣,運動四肢,氣遍全身”。它的動作和緩而又連綿不斷,“行同乎流水,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運動量可大可小。適合於各種不同年齡,不同體質的人從事鍛煉。
    它既可單練(有太極拳、太極刀、太極劍),又可對練,“人進我退,隨勢起落”,富有極濃的趣味。
    增強體質,促進健康,是體育的一個本質屬性。我國在二千五百年前就認識了生命在於運動這個真理,創造了“熊經鳥伸”的健身體操,隨著社會文化科學的發展,相繼創造了”五禽戲”、“按摩功”、“八段錦”、”太極拳”等豐富多彩的體操形式,極大地增進了人民的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