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穿七劄
字數:1721 加入書籤
我國古代發明弓箭的時間是很早的,距今二萬八千年前的山西朔縣峙峪人遺址,已發現有石箭頭,表明那時的原始人類已開始使用弓箭了。到了新石器時代,許多遺址都發現有石箭頭,表明那時弓箭已普遍地使用了。摩爾根在《古代社會》一書中,把弓箭的發明使用,作為由中級蒙昧社會向高級蒙昧社會開始過渡的一個重要標誌。他說:”由於有了弓箭,獵物便成了日常食物,而打獵也成了普通的勞動部門之一了。”弓箭的使用對於上古仕會的進步。
起了極大的促進作用。由於弓箭具有強大的殺傷能力,增加了人類征服自然的威力。善射的英雄受到人們的尊敬,並寄托以富有想象的希望,於是產生了”羿射九日”的神話。
羿是一個射箭的能手。他射法高明,百發百中。唐堯的時候,天上出了十個太陽,造成天下大旱,地上的莊稼都枯死了。一些凶禽猛獸也出來危害人民,什麽大鵬鳥、大野豬、長蛇以及長齒、九頭的怪獸,到處橫行。於是唐堯派人請羿來,叫他用強弓利箭射下了天上九個太陽,解除了人間的旱情:又射死了各種危害人民的野獸,使人民得以安居樂業。大家都稱讚堯的功德,舉堯為天子。羿當了一個部落的首領。這個神話反映了古代人們的心理:弓箭的威力可以戰勝一切自然災害。
古代除了”羿射九日”的神話之外,還有”逢蒙學射”、“紀昌學射”的傳說。
羿的射法出了名,就有許多人來跟他學射,逢蒙是羿門徒中學得最好的一個。逢蒙是個心木不正的小人,他以為除去羿,射箭英雄就數他了,於是一心想把羿除掉。一天,他乘羿打獵回來,躲在樹林子裏,一連向羿放了十支暗箭。羿躲過了九隻,等第十支箭射到喉前時,羿一低頭咬住了箭鏃,使逢蒙知道羿的本領確實比他高明。據《列子》書上記載:飛衛是個著明的射箭教師,紀昌投到他的門下學射。他先教紀昌練注意力,錐尖刺到眼前也不眨眼。又教他練眼力,能視小如大,視微如著。紀昌很快就掌握了射箭技術。
“逢蒙學射”和”紀昌學射”的故事,反映了我國古代很早就有了射箭教師,懂得提高身體素質和掌握技術的關係。這些故事雖說是神話和傳說,卻有其社會現實基礎。西周時有一件銅器《靜》,上麵的銘文就是記載一個叫靜的人,教王和官吏射箭。因為教得認真,“王錫(賜)靜剝(玉器)”,他使鑄了一個殷作為紀念。
到了春秋、戰國,射箭運動普遍開展,射箭能手也比較多了,以楚國的養由基“百步穿楊”、“射穿七劄”最為出名。據《左傳》記載,養由基是楚國的一員小將,在晉楚鄢陵的戰役中,他一箭射死晉國的大將魏錡,遏止了晉軍的進攻,受到楚共王的賞賜。楚軍中另一員小將叫潘黨,也是一個神射手。他不服養由基的本領,便找養由基比賽射箭。在射圃中立了靶子,站在百步之外,兩人射了十箭,都是箭箭中的,分不出輸贏。有人想出了個主意,在靶場邊的楊樹上,染紅了一片葉子,兩人都射這片葉子。結果,潘黨沒射中,養由基卻一箭射中楊葉,潘黨又提出第二項比賽,射胸甲。潘黨疊了五層甲,一箭洞穿。養由基又增加了兩層,射穿了七層胸甲。百步穿楊需要射箭的準確性,即要有足夠的力量,又要有精良的器械。養由基射穿七劄的箭法,不但顯示了春秋時代射箭技術的進步,同時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生產力的提高。
射箭是軍事作戰的重要技能,為曆代軍事家所重視。《漢書·藝文誌》記載了各種射法二十三篇,唐以後記載射法的書更多。曆代以射法聞名的高手,更是層出不窮。如漢朝的李廣”射石沒羽”,北齊的斛律光”射落大雕”,北周的長孫晟“一箭雙雕”,唐朝的薛仁貴”三箭定天山”,宋代的嶽飛可以“左右手射”等等。這些英雄射手,是在廣大人民群眾中廣泛開展射箭運動中產生的。北宋有”弓箭社”的組織,蒙古、女真等少數民族。“忙則農耕,閑則射獵”。都說明射箭在我國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