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皮甲

字數:1233   加入書籤

A+A-


    雲南民族學院民族博物館陳列著一領皮甲,經測定為象皮所製,故稱之為象皮甲。為了弄清這領甲的背景,須借鑒同類、查閱史料。為此,跑了西南,中南,華北,走訪一些專業部門,的確看到不少甲胄,也聽到許多有關古甲的介紹,那真是千姿百姿,比較之下,其中有部分甲製式與象皮甲類似,但質地卻以金屬,牛皮、熊皮居多,沒有象皮所製者。因此,暫可得出這樣一個結論:象皮甲可為罕見之物。查閱史料,在雲南地方史誌中可見一二。據《嶺外代答》載:“大理國之製,前後掩心,以大片象皮如龜殼,披膊以中片皮相次為之,其護項,以全片皮卷圈成之,其它則小片,如中國之馬甲”。據此,曆史上確有象皮製甲,且可上溯南宋、大理國時期。
    民族學院博物館的象皮甲,現僅存身甲,以一個似背心狀的身甲為主體,身甲分胸甲和背甲,其結構一樣,有主負片之分,主甲共五片,上為整片開領以護胸,下為左右兩片,中央聯接處複蓋條形皮塊,以護腹,主甲片兩側腋下是兩片副甲片。每片都根據部位不同而形狀各異,片與片之間用皮條穿聯為一體;然後,胸甲和背甲於右腋下相聯固定,左邊腋下留作全甲開口,以便穿脫,穿甲時,隻需將開口處用繩係緊,便非常貼身,活動很方便。猶如拚塊背心。身甲的下端綴著六排由上百片較小的甲片編綴成的甲裙,以護下身,下甲殼麵塗黑漆(土漆拌鍋煙灰),以紅漆沿邊勾線(土漆拌朱砂),又以黃漆點上梅花、鬆葉圖案(土漆拌石磺),中間有一幅似花草(已模糊)。整個形狀可與《桂海虞衡誌》中對象皮甲的一段描述相印證。書載:“蠻甲,惟大理最工,甲胄皆用象皮,胸背各一大片,如龜殼,堅厚與鐵等,又聯綴小皮片為披膊護項之屬,製如中國鐵甲,葉皆朱之。兜鍪及甲身內外悉朱地間黃墨,漆作百花蟲獸之紋,如是所用犀毗,器極工巧。現存象皮甲與上述記載非常吻合,應為早期甲衣。
    象皮甲的製作,與滇池牛皮甲相似。先按人體部位做好造型母板,取生象皮脫毛硝製,切塊繃於母板之上,風幹,裁切,塗漆繪圖,鑿洞穿聯,一領甲衣便告完成。當然,古代在選用皮革製甲,仍有規矩,皮分幾等,以犀皮為最,象皮次之,牛皮和熊皮再次之,但因牛皮較之容易得到,所以采用較多。好皮當然首供將帥,如犀皮,象皮。一般將士多用牛皮。製作方式大同小異,隻花口上稍有區別。
    關於象皮甲的保存和流傳方式,目前尚無詳實材料。不過,通過對其它甲胄的了解,多少會有一些啟發。甲胄能世代流傳是有一定背景,一般有兩種情況,一是家傳,祖輩上出了能征貫戰的英雄豪傑,死後,為了紀念他,對後人進行傳統教育,把他的甲胄作為傳家信物,流芳百世。二是神傳,曆代巫師神漢,在作法時,穿上這些沾滿血跡的甲胄,借英雄之威,與妖魔作鬥爭。作為戰勝敵人的傳世法寶。無論家傳或神傳,有誰會保存那些專吃敗戰的將軍們的甲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