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雕版印刷業
字數:1071 加入書籤
我國的雕版印刷起源於隋,發展於唐,而真正用於大量印刷書籍還是在宋代。
宋代雕版印刷書籍規模很大,有許多書都是大部頭的,如當時的“四大官書”中的《太平禦覽》、《冊府元龜》、《文苑英華》都是上千卷,《太平廣記》500卷。在四川成都雕版的《大藏經》規模更大,共有1046部,5048卷,用了12年時間,雕版達13萬塊之多。
宋代雕版的書籍種類繁多。有文、史、醫學的專著,也有法律、地理、建築、農林、佛教等方麵的書籍。曆代名人及宋朝名人的著述和文集都有雕版。葉德輝的《書林清話》說:“宋時,官刻書有國子監本。曆朝刻經、史、子部見於諸家書目,不可悉舉,而醫書尤其所重。”嶽珂的《愧郯錄》載:“自國家取士場屋,世以決科之學為先,故凡編類條目,攝載綱要之書,稍可以便檢閱者,今充棟汗牛矣!”
宋代的雕版印刷業
在宋代,從事書籍雕版印刷的,有官刻、私刻和坊刻,還有書院及大寺院中的印經院等。官刻以中央的國子監為首,還有茶鹽司、漕運司、提刑司、公使庫及州、府、縣學。私刻書籍的極多,據《天祿琳琅書目》載:以趙、韓、陳、嶽、廖、餘、汪等7家最為有名。嶽為嶽飛之孫嶽珂,韓為四川臨邛的韓醇。坊刻以杭州、四川、福建最多,以福建省建陽縣的麻沙、崇化兩坊最為興盛。
從質量上講,官刻之書把關較嚴,尤其是國子監所雕之書,從對原書的校勘到付之雕版要經過3道手續,所以差錯較少。私刻之注意精美。而坊刻書,因其書賈追求銷售,質量較差。但其版速度快、種類多因而銷量大。
由於書籍的大量刊行,在市麵上,無論官刻、私刻、坊刻的書籍都能買到。宋代雕版印刷業的發展,對促進文化交流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在對遼、金、西夏的邊境貿易中,宋朝廷規定隻許九經之類的書籍出境。但從宋一再重申這項法令的情況看,其他書籍流出一定不少。另外,書籍也通過海路流到日本。據日本曆史學家木宮泰彥所著的《日中文化交流史》記載:在1151年間,宋朝的商人劉文仲曾將《東坡指蒙圖》、《五代記》、《唐書》等獻給左大臣膝原賴長。1179年,平盛清向高倉天皇進獻了由宋輸入的《太平禦覽》,宋朝刊印的《大藏經》也是由日本僧人帶回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