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傳佛教
字數:1762 加入書籤
傳入中國漢族地區的佛教,經過長期的經典傳譯、講習、融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從而形成具有民族特點的各種學派和宗派;並外傳朝鮮、日本和越南。
佛教傳入中國漢地年代,學術界尚無定論。古代漢文史籍中,有秦始皇時沙門室利防等18人到中國的記載。據《善見律毗婆沙》記述,在阿育王時代,佛教第三次結集後,曾派大德摩訶勒棄多至臾那世界(原注:漢地);派末世摩至雪山邊國。西藏多羅那他《印度佛教史》稱達摩阿育王時,高僧善見至大支那弘法。南璺佛教史書則稱派末世摩至支那。以上這些布教活動因無譯述遺跡傳世,無法證實。
隨著佛教的傳入,來華西域僧人和佛教學者日益增多,譯經事業也隨之發展。自東漢永平十年(公元67)至北宋靖康元年(1126)手吉餘年中,共有譯師230多人,其中有史可征的印度在華僧人計71人。譯出經、律、論5700餘卷(現存),加上其他佛教著作和漢地著述,據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經》收錄為13520卷。
出家僧眾遵行的戒律,漢地相傳有五部。自唐代律宗興起,推行《四分律》,基本上保持印度傳統,但但有自己的特點:1出家僧徒自道安以後一律以“釋”為姓;2僧徒必須素食;3不行乞食,安居寺中修行,生活由寺供養;後來禪宗提倡農、禪兼修、僧人可務農自養;4僧人受菩薩戒,唐代已有燒身供養以示願行堅固,以後逐漸變為燃頂(燒香疤)。1983年12月,中國佛教協會在《關於漢族佛教寺廟剃度傳戒的決議》中,認為這種習慣“並非佛教原有的儀製,因有損身體健良,今後一律廢止”。寺院一般都有住持(方丈)、監院、維那、知客等僧職。唐末禪宗盛行後,逐漸在全國寺院推行改訂的《百丈清規》,對僧徒誦經的儀式和參禪、變更請等活動,作了具體的規定。佛事活動與節日主要有懺法、盂蘭盆會等。懺法原為佛教懺悔罪愆的儀則的儀則和作法,起於晉代道安和慧遠,曆代相沿。盂半盆會盛行於唐代,為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僧自瓷日舉行供佛及僧超度先靈的法會。宋以後又有水陸法會和瑜伽焰口,用以為眾積聚“功德”超度先靈。半月布薩之製,在漢地早已形成習慣,每逢朔望之日,聚集禮佛、供養、誦經。
佛陀誕辰(農曆四月初八)、成道日(農曆臘月初八)、涅槃日(農曆二月十五日)皆為佛教重要節日,其中以佛陀誕日最為重要。此外,觀音和地藏菩薩在漢地民間信仰頗盛,每逢傳說中兩菩薩的誕辰等節日,亦多舉行佛事活動。
佛教自傳入漢地以來,即與中土傳統文化相結合,並逐漸發展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及至隋唐時期,達到了高峰。其中,在繪畫方麵,曆代著名畫家大都精於佛畫。如三國時吳曹不興、晉顧愷之和衛協並稱為漢地最初三大佛畫家。梁張僧繇於天監中為武帝所建寺院作畫極多,北齊曹仲達與唐吳道子的畫後世稱為“曹衣出水”與“吳帶當風”。特別是甘肅敦煌石窟壁畫,集中地表現了中華民族的藝術才華,為世界上現存最大的藝術寶庫。唐代盛代變文,用以講述佛經故事,講時多配合圖畫(變相),對後世鼓詞、彈詞等說唱文學影響很大。在雕塑造像方麵,有東漢的也望山佛教摩崖刻像,自北魏起又有各種石刻、木雕、金鏤、漆塑、澆鑄等造像藝術,形式多樣,氣魄宏偉,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偉大風格,如敦煌、雲岡、龍門石窟,均為世界文化之瑰寶。在建築方麵,曆代佛教寺院不僅依照宮殿形式,而且多有發展,美輪美奐,為中國建築藝術的精華。在音樂方麵,相傳陳思王曹植曾製山梵唄,以後龜茲等地舞樂傳入內地,逐漸形成了漢地特有的佛教音樂傳統。此外,佛經的翻譯和佛教的發展,對中國音韻學、翻譯理論的發展也有很大影響。自鳩摩羅什譯《大品般若》以後,譯場組織完密,迄至唐代益臻完善。宋代更有譯經院之設,以宰輔為潤文使,成為國家正式機構。此外,伴隨佛教傳入的醫藥、曆算等知識也對中國這些學科的發展起過一些促進作用。
主要宗派:天台宗、三論宗、法相宗、律宗、淨土宗、禪宗、華嚴宗、密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