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佛教
字數:2682 加入書籤
藏傳佛教,或稱藏語係佛教(俗稱喇嘛數。10世紀後半期形成。13世紀中開始流傳於蒙古地區,至今,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傳佛教。
佛教何時傳入西藏,說法不一,但正式傳入西藏,應在公元七世紀鬆讚幹布執政時期。此時,西藏正式被統一,並且創立了統一的藏文字,為了加強和穩固統一的政權,鬆讚幹布對佛教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及支持,先後迎娶尼泊爾尺尊公主,唐朝文成公主。二位公主皆來自佛教盛行的國家,她們在進藏的同時,帶來了大批的佛經和佛像。期間從內地及西域陸續來了一批佛教僧人傳播佛法。
鬆讚幹布之孫,金城公主之子赤鬆德讚繼位時,迎請印度高僧寂護大師入藏,之後,蓮花生大師也入藏傳法。蓮花生大師深通密法,具大神通,入藏後收伏眾多神魔,使他們成為佛教保護神,並建立桑耶寺,選了7名優秀藏族子弟出家為僧,這是西藏首批僧人,號稱“七覺士”。之後,相繼建了一批寺廟,大批藏族出家為僧,大量佛經被譯成藏文,佛教盛行於雪域高原,被稱為西藏佛教前弘期。
公元9世紀,朗達磨繼任讚普。朗達磨信奉苯教,大力壓製佛教,並加以摧毀,不久朗達磨被僧人貝吉多吉刺殺,但佛教並未得到複興。公元11世紀初,阿底峽大師入藏弘揚佛法,同時期,其他佛學大師也為佛教在西藏的恢複作了大量工作,佛教再度在西藏盛行,此時為後弘期。重新弘揚起來的佛教與前弘期流傳的佛教,有著明顯的不同,它經過與苯教的長期鬥爭,互相滲透,吸收了不少苯教的東西,從而成為一種西藏地方形式的佛教。喇嘛一詞,藏語意為“上師”。密教中尊師如佛,以上師居首而倡“四皈依”,有別於前期佛教之“三皈依”。這一時期中藏傳佛教的特點,一為大量傳譯印度波羅王朝時期盛行起來的密教無上瑜伽部的經典和法門,一為以密教傳承為主形成各種教派。傳譯工作至13世紀初基本結束。
藏傳佛教的各派,是在後弘期中逐漸形成的。在前弘期中,隻有佛本之爭,佛教內部未有不同的派係。後弘期中因傳承的不同產生若幹教派,較大的有寧瑪派、噶當派、薩迦派、噶舉派、格魯派,較小的有希解、覺宇、覺囊、郭紮、夏魯等派。本教雖為西藏原有宗教,但在後弘期中漸與佛教融合,其中一部分也成為佛教的一個派別。
藏傳佛教奉行說一切有部戒律,各派對大乘菩薩戒及密宗根本戒等也都通行。但在後弘期中如噶舉及薩迦兩大派創宗傳法者大多有妻室,寧瑪派因經曆禁佛而在家庭中世傳。嚴格按照戒律建立比丘僧伽製度立寺推行的隻有格魯派。但其他各派也非全無具戒比丘。寺院組織因派別及寺院大小備不相同。格魯派後來曾形成政教合一製度,以教統政,大寺院中的僧職亦可起官職作用。另各派皆有活佛轉世製度。活佛藏語稱朱古,即化身佛,有大、中、小之分,選定條件備不相同。在格魯派中,班禪為無量光佛化身,達賴為觀音化身,為最大活佛。另外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又有磋欽未古為全寺活佛,劄倉朱古為每劄倉內活佛。磋欽朱古中也有大小的區別,最高為甲波朱古,有在新達賴未親政前擔任攝政的資格。其他活佛也都享有不同的政治、經濟和宗教上的特殊地位,有各自的喇讓(館舍和執事人員。西藏僧人材的學製和學位在格魯派中有嚴格規定。有資格的學僧稱貝恰哇即讀書者,一般從入寺起至考取格西學位需20—25年。如能出錢免服寺中勞役,稱為群則(法行者,學程可以縮短一半以上。在顯宗劄倉學習的內容以五部大論為主,學習完畢即可申請參加辯論考取學位。學位總稱是格西,即善知識或善友。在三大寺係統中格西又分四級,即拉然巴、磋然巴、林賽和朵然巴(或稱日然巴。已得格西學位的僧人如再進密宗學院學習時則稱為佐仁巴,由此可逐步上升為格郭、喇嘛翁則、堪布、堪蘇、夏孜卻傑及絳孜卻傑,後二者七年一屆輪流升任甘丹墀巴,為格魯派教主,享有與達賴、班撣、薩迦法王同等尊榮,任滿後得榮譽稱號赤蘇,死後有作為活佛轉世的資格。
藏傳佛教既有前弘期的傳承,又全盤接受了印度晚期大乘盛行的無上瑜伽部密宗,傳承幹差萬別,儀軌極為繁複,學者各尊所傳,備行其是,情況遠比漢地佛教複雜。大體上,寺僧上殿誦經,高僧講經說法,舉辦大型法會等顯宗法事和漢地佛教基本相同。至於密宗傳法灌頂以及修法儀式則按各派各族傳承儀軌舉行,種類極多,為漢地佛教所無。
佛教開始自漢地傳入西藏,以後又直接自印度傳入。在前弘期中,漢、印兩係佛教在西藏都有影響。漢、印兩地高度發展的工藝美術也一並傳人,故蓮花生主持興建的桑耶寺即采用印、漢、藏三式,這種兼收並蓄,搏係眾長,取精用宏的作風在西藏民族文化中隨處可見。西藏文字雖仿梵文字母製造,但書法汲取漢字的正、行、草三體並行的方式,尤以草體迅捷酣暢,別具一格。西藏醫學以《四部續》集其大成,其中醫藥理論及醫療技術明顯地綜合會通了漢、印、藏的醫學成果,並吸收當時西域、中亞的醫術,形成獨具特色的“藏醫”;以後傳入蒙古,又發展而成“蒙醫”。後弘期之初,北宋已完成統一大業,而西藏統一的地方政權已經解體。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唃斯羅遣使入貢,宋朝以對蕃屬之禮給予厚賜。元、明、清三代藏族與內地關係更加密切,政治、經濟日益融合為一體。故此期藏傳佛教雖以全盤接受當時印度流行之無上瑜伽部密宗為主,但文化受漢文化之影響更大。寺院等建築,大多采取漢地宮殿形式而又有所發展,規模宏大,氣勢雄偉,雕梁畫棟,備極精巧。如拉薩之布達拉宮以及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和青海塔爾奪等為古代偉大建築中的傑作。尤其因為密宗注重像設,因而使藏傳佛教發展了雕塑、繪畫的技巧。藏地各種佛教造像,無論雕、鏤、塑、鑄都能注重體型比例,栩栩如生,極為精美。西藏各種刻版佛經,雕印工藝也很精美,尤以各種禦賜及藏地金字藏經寫工之精妙,裝潢之瑰麗,為民族文化之奇珍。至於彩繪畫像更以布局設色見長,纖細入微,形成特殊的藝術風格。另外,藏族使用的曆法,以無上瑜伽部時輪金剛經所傳曆法為主,參用漢地傳人的曆法,從1027年(丁卯開始,每60年為一“饒瓊”,用幹支紀年與漢地農曆同。
主要宗派:寧瑪派、薩迦派、噶當派、噶舉派、格魯派、覺囊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