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三國佛事考
字數:2725 加入書籤
佛法傳入中國,起於東漢明帝永平年間,皇帝夢感西方有金人(即佛),故在其在位時期向西域各國尋覓聖法。考察這一段時間的事情,我們知道,東漢明帝派出使者蔡愔出使。終於取回了《四十二章經》這部重要的經文。並邀請了西域名僧攝摩藤來華。這就是我國曆史上第一位有史書可查的來華僧人。(出自《魏書·釋老傳》、梁慧皎的《高僧傳》)
到了東漢晚期,佛教已經流入宮廷貴族階層。而桓靈二帝也是中國曆史上最早的皈依我佛的皇帝(出自《後漢書·襄楷傳》)如“又聞宮中立黃老浮屠之祀貴尚無為,好生惡殺,省俗去奢。”
但是最值得一提的卻是三國誌——吳誌中所提到的徐州笮融。這個笮融乃是土匪出身,但是卻供奉佛事。“笮融者,丹楊人。初聚眾數百,往依徐州牧陶謙。謙使督廣陵、彭城運漕,遂放縱擅殺,坐斷三郡委輸以自入。乃大起浮圖祠,以銅為人,黃金塗身,衣以錦采,垂銅槃九重,下為重樓閣道,可容三千餘人。悉課讀佛經,令界內及旁郡人有好佛者聽受道,複其他役以招致之,由此遠近前後至者五千餘人戶。每浴佛,多設酒飯,布席於路,經數十裏,民人來觀及就食且萬人,費以巨億計。”
這裏提到了一個關於佛教的節日——浴佛節。而佛教在當時的貴族扶植下已經可以舉辦大型社會活動,不能不說是佛法始興東土啊。且信奉者可享受一定的特權——即減免一定的徭役。而且建造了有曆史可查的第一個佛閣,居然能容納三千人,不難想象當年的盛事。
而東漢最早譯出的經文乃是《四十二章經》,這部經文屬於小乘的《阿含經》的簡介。由四十二段短小的經文構成,重要講人生無常、愛欲之弊,是一部佛教入門的典籍,但從此開啟我東土佛教之瑞端。
東漢時代的傑出名僧當推安士高和支婁迦讖。前者是西域安息國太子,後出家,因為是皇族故稱“安侯”,他在桓帝初年來華,共譯經文34部、40卷。影響最大的是《陰持入經》、《安般守意經》,漢靈帝末年,時逢戰亂,避禍南海、會嵇一帶,後不幸在街頭被鬥毆者誤傷致死。
他的作品主要是小乘禪經和阿毗曇學,屬於一切有部。(這是小乘的一個派係)阿毗曇譯作“論”,是對《阿含經》的論述。這一學派經常分門別類的說明佛法,故稱為“數法”,史稱其為“善開禪數”。《陰持入經》是阿毗曇學的主要經典。主張修戒、定、慧來斷惑業,脫離生死。其中具有特色的是指出了人生的九品——即九種惑業:癡、愛、貪、惑、受、更(觸)、法、色、恚(憤恨)。並指出了相應的解脫方法。倡導“修死”為當時的儒家、道家所指責。
《安般守意經》是小乘禪學。即數呼吸出入來守住心意,使其不散亂。因為很類似道家的呼吸引導之法,廣為流行。這一經文後得到三國時代的康僧會的發展,一直延續到三國兩晉。
支婁迦讖,月支國人,漢桓帝末年,來到洛陽。他譯經主要以大乘為主。最為著名的是《道行般若經》、《首楞嚴三昧經》、《般舟三昧經》。但是由於係出大乘早期經文,《道行般若經》十卷屬於小品。但是此經文亦為般若思想在中國之首作,影響甚遠。
進入三國時代,上層統治者信奉支持佛教的趨勢大增。除了蜀國無史料可查外魏吳兩地佛法加速發展起來。魏明帝曹睿晚年大造佛事雖然成為政治上的敗筆,但對於佛法在中原地區的發展不啻為貢獻良多。吳大帝孫權更是將支謙奉為國師。至於蜀國,本來巴蜀受戰國楚荊文化的影響而“重鬼巫”,趨於道家思想的支配,且“蜀道難”,也斷絕了僧人的來訪。
三國時代的著名僧人有支謙、康僧會、曇柯迦羅等人。支謙又名支越,字恭明,月氏國人。他的父親法度在漢靈帝時期就已歸化東漢,此人早年通曉中國文化又兼通西域六國語言,對於譯經來說很有幫助。後從支婁迦讖的弟子支度學習佛法。號稱“天下博知,不出三支”漢獻帝時避亂逃到東吳。被孫權召入宮中,拜為博士,輔東宮。共譯經文27部、48卷,占三國時代譯經的三分之二。著名的有《大明度經》、《維摩詰經》等。東吳太子孫登死後,他隱居穹隆山,六十而終。由於具有中國文化的基礎,其譯作多為意譯而非過去的音譯,極大的推動了後世的翻譯的方向和實際效果。《維摩詰經》更成為五胡十六國之前中國傳播最廣的經典。(該經文描寫了一位在家修行的居士,雖然滋行放蕩,但精通佛理。一度成為魏晉時期門閥士族的“偶像”。)
康僧會,康居人,世居天竺。十歲出家,東吳赤烏十年,到達建業,受孫權之邀,建立江南第一座寺院——建初寺。(洛陽白馬寺是攝摩藤建造的)曾譯出《吳品》五卷(已佚)、《六度集經》九卷和《安般守意經》的序。佛法思想趨於大小乘融合,且他又是三教合流(儒道釋三教)力促者,對於中國文化大有裨益。
曇柯迦羅,中天竺人,二十五歲出家。魏齊王曹芒嘉平年間來到洛陽,主要從事當時初成的僧伽團體的組織工作。因為漢地當時還不知道僧伽組織的具體戒律故隻是“著壞色衣,剪落殊俗”而已,曇柯迦羅決心改變現狀,而譯出《僧祗戒心》。同時期的安息國人曇諦在白馬寺譯出《曇無德羯摩》,此經出自小乘的《四分律》對於後代中國律宗獨尊《四分律》形成了一定的影響。而曇柯迦羅更成為後代律宗的初祖。可謂萬端起於斯啊。
魏國當時還有一位僧人——沙門康僧鎧,譯出《無量壽經》,對於後來的彌勒信仰在中國大地的傳播奠定了理論的基礎。
三國時期,魏國僧人朱士行更是開創了第一個出國求法的先例。朱士行穎川人,少年出家,於高貴鄉公甘露五年,出維州達到於闐國(今新疆和田)學習大乘大品般若經。直到西晉太康三年,因為年事已高,派遣弟子帶回所抄寫的經文,八十歲死於於闐。
縱觀東漢三國時代,對於中國佛教來說,是初轉的開端時期。雖然經文並不很多,名僧高士亦了然。但是從此興勝法於東土,成妙絕於萬世,實為我國幸甚、大法幸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