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騰崇拜
字數:2720 加入書籤
1、什麽是圖騰
圖騰崇拜是一種最原始的宗教形式。“圖騰一詞來源於印第安語”totem“,意思為”它的親屬“,”它的標記“。在原始人信仰中,認為本氏族人都源於某種特定的物種,大多數情況下,被認為與某種動物具有親緣關係,於是,圖騰信仰便與祖先崇拜發生了關係,在許多圖騰神話中,認為自己的祖先就來源於某種動物或植物,或是與某種動物或植物發生過親緣關係,於是某種動、植物便成了這個民族最古老的祖先。例如,”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史記》)玄鳥便成為商族的圖騰。因此,圖騰崇拜與其說是對動、植物的崇拜,還不如說是對祖先的崇拜,這樣更準確些。圖騰與氏族的親緣關係常常通過氏族起源神話和稱呼體現出來。如鄂倫春族稱公熊為”雅亞“,意為祖父,稱母熊為”太帖“,意為祖母。鄂溫克人稱公熊為”和克“(祖父),母熊為”惡我“(祖母)。苗、瑤、佘的盤瓠傳說。匈奴狼的傳說(《魏書?高車傳》匈奴單於生二女,姿容甚美,國人皆以為神,單於曰:’吾有此女安可配人,將以與天。’乃築高台,置二女其上,曰’請天自迎之’。經三年,複一年,乃有一老狼,晝夜守台嗥呼。其小女曰:’吾父使我處此,欲以與天,而今狼來,或神物天使之然’。下為狼妻,而產子。後遂繁衍成國,故其人好引聲長歌,又似狼嗥。)侗族傳說其始祖母與一條大花蛇交配,生下一男一女,滋生繁衍成為侗族祖先。”totem“的第二個意思是”標誌“。就是說他還要起到某種標誌作用。圖騰標誌在原始社會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是最早的社會組織標誌和象征。它具有團結群體、密切血緣關係、維係社會組織和互相區別的職能。同時通過圖騰標誌,得到圖騰的認同,受到圖騰的保護。圖騰標誌最典型的就是圖騰柱,在印第安人的村落中,多立有圖騰柱,在中國東南沿海考古中,也發現有鳥圖騰柱。浙江紹興出土一戰國時古越人銅質房屋模型,屋頂立一圖騰柱,柱頂塑一大尾鳩。故宮索倫杆頂立一神鳥,古代朝鮮族每一村落村口都立一鳥杆,這都是圖騰柱的演變而來。圖騰的標誌作用幾乎體現在各個方麵,如:
a、旗幟、族徽。中國的龍旗,據考證,夏族的旗幟就是龍旗,一至沿用到清代。古突厥人、古回鶻人都是以狼為圖騰的,史書上多次記載他們打著有狼圖案的旗幟。”西夏狼主“50年代,哈薩克族部落有的還打著狼旗。東歐許多國家都以鷹為標誌,這是繼承了羅馬帝國的傳統。羅馬的古徽是母狼,後改為獨首鷹,東羅馬帝國成立後,又改為雙首鷹。德國、美國、意大利為獨首鷹,俄國(原始圖騰為熊)、南斯拉夫為雙首鷹。表示為東羅馬帝國的繼承人。波斯的國徽為貓,比利時、西班牙、瑞士以獅為徽誌。這些動物標誌不是人們憑空想象出來的,它原於原始的圖騰信仰。
b、服飾。瑤族的五色服、狗尾衫用五色絲線或五色布裝飾,以象征五彩毛狗,前襟至腰,後襟至膝下以象征狗尾。佘族的狗頭帽。(據傳說,盤瓠為人身狗首形象。佘族傳說,其祖先為犬,名盤瓠其毛五彩。高辛帝時,犬戎犯邊,國家危機。高辛帝出榜招賢,謂有能斬番王首來獻者,妻以三公主。龍犬揭榜,前往敵國,乘番王不備,咬下番王首級,銜奔會國,獻於高辛帝。高辛帝因其是狗,不欲將公主嫁他,正在為難之際龍犬乎作人語:”你將我放入金鍾之內,七天七夜,就可以變成人形。“到了第六天,公主怕他餓死,打開金鍾一看身已變成人形,尚留一頭未變。於是盤瓠穿上大衣,公主戴上狗頭冠,他們就結婚了。)
c、紋身。台灣土著多以蛇為圖騰,有關於百步蛇為祖先化身的傳說和不準捕食蛇的禁忌。其紋身以百步蛇身上的三角形紋為主,演變成各種曲線紋。廣東蛋戶自稱龍種,繡麵紋身,以像蛟龍之子,入水可免遭蛟龍之害。土蕃奉彌猴為祖,其人將臉部紋為紅褐色,以模仿猴的膚色,好讓猴祖認識自己。
d、圖騰舞蹈。即模仿、裝扮成圖騰動物的活動形象而舞。塔吉克人舞蹈作鷹飛行狀。朝鮮族的鶴舞。龍舞、獅舞。
2、圖騰崇拜與禁忌
圖騰崇拜首先要敬重圖騰,禁殺、禁捕,甚至禁止觸摸、注視,不準提圖騰的名字。圖騰死了要說睡著了,且要按照葬人的方式安葬。江蘇宜興人古為蛇圖騰,因此對家蛇絕對不能打殺,認為在床上、米囤上發現家蛇為吉祥,在簷梁發現為凶,應立即回避。有時還要點燃香燭用食品來供奉。瑤族”男頭女肩“皆貴,不能負重。尼泊爾崇拜牛,以之為國獸,禁殺、禁捕,禁止穿用牛皮製品。因國獸泛濫,不得不定時將其”禮送“出國。其次要定時祭祀圖騰。清?劉錫誠《嶺表紀蠻》:”每值正朔家人負狗環爐灶三匝,然後舉家男女向狗膜拜,是日就食,必扣槽蹲地而食,以為盡禮“。
3、圖騰犧牲與圖騰聖餐
一般來說對圖騰要敬重,禁止傷害,但有時卻有極其相反的情況。有的部落獵取圖騰獸吃,甚至以圖騰為犧牲。之所以獵吃圖騰獸,是因為圖騰太完美了,吃了它,它的智慧、它的力量、它的勇氣就會轉移到自己身上來。但吃圖騰獸與吃別的東西不同,要舉行隆重的儀式,請求祖先不要怪罪自己。如鄂溫克人獵得熊,隻能說它睡著了,吃肉前要一起發出烏鴉般的叫聲,說明是烏鴉吃了肉,不能怪罪鄂溫克人。且不能吃心腦肺食道等部位,因為這些都是靈魂的居所,吃後,對遺骸要進行風葬,用樹條捆好,然後放在木架上,與葬人基本相同。以圖騰作為犧牲來祭祖,是以圖騰獸為溝通人與祖先神靈的一種媒介。原始人相信,自己的靈魂與圖騰的靈魂是平等的,隻是軀殼不同,死,隻是靈魂脫離軀換了一個家,而在陰間的家裏,自己族類與圖騰族類的靈魂居住在同一個地方。殺圖騰,是以圖騰的靈魂為信使,捎信給祖先靈魂,讓其在冥冥中保佑自己。讓圖騰靈魂轉達自己的願望。如印第安烏龜族人殺龜祭祖。壯族的”螞拐節“即青蛙節,壯族以青蛙為圖騰。分三個階段:找螞拐、孝螞拐、葬螞拐。正月初一,全體出動找螞拐,先捉到者,放七聲地炮,敬告天地,被尊為螞拐郎,成為節日首領,迎回螞拐,密封於寶棺之中,再端入花樓,在震天動地的銅鼓聲和鞭炮聲中送往螞拐亭。從初一到月底,是給螞拐守孝,晚上還要為螞拐守靈。守靈滿25夜後,葬蛙,殺雞宰鴨,蒸五色飯,早飯後送到墳場安葬,還要打開上一年的寶棺,視螞拐顏色以卜吉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