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的起源
字數:2755 加入書籤
古琴,亦稱七弦琴,或絲桐、綠綺等,因縛弦七根又稱“七弦琴”。琴體由麵板和底板膠合而成,形狹長。弦外側的麵板上嵌有十三個圓點的“徽”。唐朝詩人劉長卿詩句:“泠泠七弦上,靜聽鬆風寒。”其“七弦”指的就是古琴,“泠泠”則指的是古琴的音色。
關於古琴曆史的長短眾說不一,有說伏羲神農削桐為琴,繩絲為弦,有說起源於更早的巴比倫文化,但都無從定論。從漢代開始已經有文獻記載琴的創製者分別為伏羲(漢《琴操》、《宋史樂誌》)、神農(漢桓譚《新論》、漢《說文解字》、漢《風俗通義》)及帝舜(漢《尚書》、漢《禮記樂記》、漢《史記樂書》)。至今較早出土的琴為戰國初期曾侯乙墓中的十弦琴和長沙馬王堆漢墓中的七弦琴。前者距今已有兩千四百多年的曆史,而後者距今則有一千九百多年的曆史。
《詩經》中記述“琴”的詩句很多:“椅桐梓漆,爰伐琴瑟。”(《定之方中》)“琴瑟在禦,莫不靜好。”(《雞鳴》)“我有嘉賓,鼓瑟鼓琴。”(《鹿鳴》)等。《樂記》裏也記有:“撞巨鍾、擊鳴鼓、彈琴瑟、吹竽笙、而揚幹戚。”“舜作五弦之琴。”及《戰國策》載“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築,彈琴,”等。這些記述除了說明“琴”的存在有著悠久的曆史之外,還說明了它在當時社會生活中已有了相當範圍的影響和應用。公元前433年戰國曾侯乙墓的出土“琴”,其整體的結構形製,麵板、底板、嶽山、弦軫、雁足及縛弦的方法,這些基本結構都與今天還能見到的唐、宋以來的傳統古琴完全一樣。所不同的是,琴身較短,僅有67厘米,縛琴弦十根,琴麵上刻有方圓形線條淺槽1西漢馬王堆墓出土的“琴”,縛弦七根,體長82.4厘米,形製與曾侯乙墓的出土“琴”一樣,屬同一種樂器,琴麵雖仍有淺槽形痕,然從琴的內側側邊,離琴尾全長的三分一處(約五度按音的位置)磨損的痕跡分析,有可能增加了五度音的按音演奏。這兩張出土“琴”與現存唐代以來的古琴,不論在結構形製還是演奏方法,都是同出一源,一脈相承。它們作為古琴的前身,並發展成唐宋以來的古琴,是符合樂器發展從簡到繁、從多形到定形的邏輯軌跡的。《詩經》等文獻記載與出土“琴”的實物,其年代相近可以說是文實相符,所以古琴有著近三千年的曆史的說法是確鑿可信的。
古琴,是中國曆代文人雅士所崇尚的樂器之一。彈弦樂器。古代稱琴、瑤琴。現代稱古琴、七弦琴。在中
國古代文獻《詩經》、《左傳》、《國語》、《呂氏春秋》等都有記載。在東周時,各國樂官多精通琴藝,如
楚國鍾義、晉國師曠等。孔子琴藝嫻熟,他教授的“六藝”中,即有彈琴誦詩的內容。漢魏以來的司馬相如、
蔡邕、嵇康都以彈琴著稱。唐代李嶠、李欣、李白、韓愈、白居易、張枯等詩人,為彈琴寫下了不朽的詩句。
宋徽宗趙佶熱愛琴藝,曾廣搜天下名琴藏於特設的“萬琴堂”。南宋末年以來,隨著古琴演奏藝術的發展,由
於演奏風格、師承淵源、所據傳譜的不同,形成眾多的琴派,各有卓越的琴家和琴曲。著名琴派有浙派、虞山
派、廣陵派。近代有浦城派、泛川派、九嶷派、諸城派、嶺南派等。
古琴製作工藝也有悠久的曆史,製琴名家輩出。唐代、僅四川雷氏家族就有雷霄、雷威、雷玨、雷迅等十
餘人。還有張越、郭亮、李勉等高手。給後世留下不少精品。宋代名家有朱仁濟、衛中正和金道,元代有朱致
遠、嚴古清、明代有祝公望、張敬修等。
古琴整體是一扁長形音箱,長約130厘米,寬約20厘米,厚約5厘米。麵板又稱琴麵,是一塊長形木板,表
麵呈拱形,琴首一端開有穿弦孔,琴尾為橢圓形,在項、腰處兩旁有月牙形或呈方折凹人。底板又稱琴底,形
狀與麵板相同但不作拱形,是在整塊木料下半部挖出琴的腹腔。底板開兩個出音孔,稱龍池、鳳沼,腰中近邊
處設兩個足孔,上安兩足,稱頌足。麵、底板膠合成琴身,在琴首裏麵粘有舌形木板,構成與琴腹相隔的空間
,叫作舌穴。麵板背部設音梁,又稱項實。琴腹中有兩個音柱,稱天柱和地柱。弦軸又稱琴珍,多為圓形或瓜
棱形,中空(穿弦用),琴弦由絲絨繩係住拴繞於琴軫上。琴弦用絲製纏弦。嶽山鑲嵌於麵板首部,也開有穿
弦孔。底板上有四個琴腳,琴首部兩個叫鳧掌,琴尾部兩個叫焦尾下貼,起墊平琴身的作用。麵板上嵌有十三
個螺鈿或玉石製作的徽,用以標記音位。
古琴造型優美,常見的為伏羲式、仲尼式、連珠式、落霞式、月型式等。主要是依琴體的項、腰形製的不
同而有所區分。琴漆有斷紋,它是古琴年代久遠的標誌。由於長期演奏的振動和木質、漆底的不同,可形成多
種斷紋,如梅花斷、牛毛斷、蛇腹斷、冰裂斷、龜紋等。有斷紋的琴,琴音透澈、外表美觀,所以更為名貴。
演奏時,將琴置於桌上,右手撥彈琴弦、左手按弦取音。古琴的音域為四個八度零兩個音。有散音七個、
泛音九十一個、技音一百四十七個。演奏技法繁多,右手有托、擘、抹、挑、勾、剔、打、摘、輪、撥刺、撮
、滾拂等;左手有吟、猱,綽、注、撞、進複、退複、起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