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的流派與名家

字數:12818   加入書籤

A+A-


    琴派介紹
    琴派是具有共同藝術風格的琴人所形成的流派。稱“琴派”始自明末的虞山派和清代的廣陵派。各個琴派之間的差別主要決定於地區、師承和傳譜等條件。
    同一地區的琴人,經常彼此交流,相互學習,同時又吸收當地民間音樂的影響,從而形成相近的演奏風格,使琴曲亦有特殊的地方色彩。後世的琴派多以地區劃分、命名,虞山派以江蘇常熟為中心,廣陵派以江蘇揚州為中心,都是著名的琴派。吳越地區先後還有:鬆江派、金陵派、吳派等;其他地區有:中州派、閩派、嶺南派、川派、九嶷派、諸城派等。
    浙派
    派名:浙派、浙譜、浙操
    形成時期:南宋末年
    創始人:郭沔(楚望)
    主要風格:流暢清和。
    代表人物:郭楚望、毛敏仲、徐天民、徐秋山、徐夢吉、徐仲和等
    代表琴曲:《瀟湘水雲》、《漁歌》、《樵歌》、《胡笳十八拍》等
    重要琴著:《琴操譜》(郭楚望)、《琴述》(袁桶)、《霞外琴譜》(金汝勵)、《琴學名言》(徐夢吉)、《梅雪窩刪潤琴譜》(徐仲和)、《梧崗琴譜》(黃獻)、《杏莊太音續譜》(蕭鸞)等
    虞山派
    派名:虞山派、熟派
    形成時期:明末
    創始人:嚴征(天池)
    主要風格:清微淡遠,亦兼收別家之長。
    代表人物:嚴天池、徐上瀛、吳景略等
    代表琴曲:《秋江夜泊》、《良宵引》、《瀟湘水雲》等
    重要琴著:《鬆弦館琴譜》(嚴天池)、《大還閣琴譜》(徐上瀛)等
    廣陵派
    派名:廣陵派
    形成時期:清代
    創始人:徐常遇等
    主要風格:跌宕、自由、悠遠。
    代表人物:徐常遇、徐祜、徐祺、吳虹、秦維翰、釋空塵、孫紹陶、張子謙、劉少椿等
    代表琴曲:《龍翔操》、《梅花三弄》、《平沙落雁》、《瀟湘水雲》、《廣陵散》等
    重要琴著:《澄鑒堂琴譜》(徐常遇)、《五知齋琴譜》(徐祺)、《自遠堂琴譜》(吳虹)、《蕉庵琴譜》(秦維翰)、《枯木禪琴譜》(釋空塵)等
    浦城派
    派名:浦城派
    形成時期:清代
    創始人:祝桐君
    主要風格:指法細膩,瀟灑脫俗,疾緩有度。
    代表人物:祝桐君、許漁樵、張鶴等
    代表琴曲:《漁樵問答》、《平沙落雁》、《陽關三疊》、《石上流泉》等
    重要琴著:《春草堂琴譜》(蘇琴山)、《與古齋琴譜》(祝桐君)、《琴學入門》(張鶴)等
    泛川派
    派名:泛川派、川派、蜀派
    形成時期:清代
    創始人:張合修(孔山)
    主要風格:躁急奔放,氣勢宏偉。
    代表人物:張孔山、顧玉成、顧雋、顧梅羹、夏一峰、查阜西、喻紹澤等
    代表琴曲:《流水》、《醉漁唱晚》、《孔子讀易》、《普安咒》等
    重要琴著:《天聞閣琴譜》(唐鬆仙)、《百瓶齋琴譜》(顧雋)等
    九嶷派
    派名:九嶷派
    形成時期:清代
    創始人:楊宗稷(時百)
    主要風格:蒼勁堅實,講究吟猱節奏。
    代表人物:楊時百、管平湖等
    代表琴曲:《流水》、《廣陵散》、《胡笳十八拍》、《幽蘭》等
    重要琴著:《琴學叢書》(楊時百)等
    諸城派
    派名:諸城派
    形成時期:清代
    創始人:王溥長、王雩門
    主要風格:清和淡遠(溥長),綺麗纏綿(雩門)。
    代表人物:王溥長、王雩門、王心源、王燕卿、王心葵等
    代表琴曲:《長門怨》、《陽關三疊》、《關山月》等
    重要琴著:《桐蔭山館琴譜》(王溥長)、《琴譜正律》(王雩門)等
    梅庵派
    派名:梅庵派
    形成時期:清代
    創始人:王賓魯(燕卿)、徐立孫
    主要特點:流暢如歌,綺麗纏綿,吟猱幅度較大。
    代表人物:王燕卿、徐立孫、邵大蘇、王永昌等
    代表琴曲:《平沙落雁》、《長門怨》、《關山月》、《秋江夜泊》、《搗衣》等
    重要琴著:《龍吟館琴譜》(毛式郇)、《梅庵琴譜》(徐立孫)等
    嶺南派
    派名:嶺南派
    形成時期:清代
    創始人:黃景星
    主要風格:清和淡雅。
    代表人物:黃景星、李寶光、鄭健侯、楊新倫等
    代表琴曲:《碧澗流泉》、《漁樵問答》、《懷古》、《玉樹臨風》、《鷗鷺忘機》、《雙鶴聽泉》等
    重要琴著:《古岡琴譜》、《悟雪山房琴譜》(黃景星)等
    吳派
    派名:吳派
    形成時期:現代(關於是否將吳景略一派單立出來,琴界也有不同的看法)
    創始人:吳韜(景略)
    主要風格:蒼勁而流暢,瀟灑而清遠。
    代表人物:吳景略、吳文光等
    代表琴曲:《瀟灑水雲》、《廣陵散》、《漁歌》、《胡笳十八拍》、《漁樵問答》、《梅花三弄》、《憶故人》、《秋塞吟》等
    重要琴著:《虞山琴話》(吳景略)等
    古今琴家
    孔子:春秋時著名的教育家、音樂家。約公元前481年,作琴曲《陬操》,以傷悼被趙簡子殺害的兩位賢大夫。現存琴曲《龜山操》、《獲麟操》、《猗蘭操》相傳都是孔子的作品。
    師曠:春秋後期晉國著名宮廷樂師。目盲,精於審音調律,對於音感極為敏感。明、清琴譜中說《陽春》、《白雪》等琴曲是他的作品。
    伯牙:先秦琴師。《呂氏春秋》記載了伯牙鼓琴誌在高山、流水,而能為鍾子期領悟的故事。《琴操》記載伯牙學琴三年不成,老師成連帶他到東海蓬萊山去實地領略\"移情\"的功夫,於是創作出《水仙操》。現存琴曲《高山》、《流水》、《水仙操》都是源於這些傳說的作品。
    雍門周:戰國琴師。善鼓琴,嚐為孟嚐君鼓琴。後世說他是最早發明琴譜的人。
    桓譚:東漢琴家。任掌樂大夫。所著《新論》,常論及音樂。並著《琴道》,介紹有關琴及琴曲的事跡。
    蔡邕:漢末琴家。他創作了著名的《蔡氏五弄》,包括《遊春》、《淥水》、《幽思》、《坐愁》、《秋思》。現存《秋月照茅亭》、《山中思友人》亦傳為他的作品。
    蔡琰:漢末女琴家,字文姬,蔡邕的女兒。漢末,她被虜入胡地,十二年後被曹操贖回。琴曲中表現這一題材的有《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八拍》等。這些往往被認為是她的作品。
    嵇康:魏末琴家、音樂理論家,竹林七賢之一……作有琴曲《嵇氏四弄》,包括:《長清》、《短清》、《長側》、《短側》,與《蔡氏五弄》合稱《九弄》。他的《琴賦》生動地描繪了琴曲藝術的多種表現,並評論了當時的一些琴曲,具有史料價值。,此外,《玄默》、《孤館遇神》等琴曲也傳為他的作品。
    阮籍:魏晉名士,竹林七賢之一。精於琴道。現存琴曲《酒狂》傳說是他的作品。有音樂論文《樂論》傳世。
    阮鹹:魏晉琴家,竹林七賢之一。琴曲《三峽流泉》相傳為他的作品。
    劉琨:晉代琴家。創作琴曲《胡笳五弄》,包括:《登隴》、《望秦》、《竹吟風》、《哀鬆露》、《悲漢月》,是最早以胡笳聲編為琴曲的作品。
    賀若弼:隋代琴師。創作琴曲《石博金》、《清夜吟》、《不換玉》等。《西麓堂琴統》中存有《清夜吟》。
    趙耶利:初唐琴師。琴藝冠絕當世。曾整理《蔡氏五弄》及《胡笳五弄》等琴曲。著有《琴敘錄》九卷,《彈琴手勢圖譜》和《彈琴右手法》。他總結琴派說:\"吳聲清婉,若長江廣流,綿延徐逝,有國士之風;蜀聲躁急,若急浪奔雷,亦一時之俊\"。這些評論至今仍符合吳、蜀兩派的特點。
    董庭蘭:盛唐琴師。從鳳州參軍陳懷古學得當時流行的\"沈家聲\"\"祝家聲\",而青出於藍。在唐代享有很高的聲譽。今存《大胡笳》、《小胡笳》、《頤真》等琴曲相傳為他的作品。
    薛易簡:唐代琴家。他九歲彈琴,十二歲能彈雜曲三十及《三峽流泉》等三弄,十七歲彈《胡笳》兩本及《別鶴》、《白雪》等名曲。他在講究\"用指輕利,取聲溫潤,音韻不絕,句度流美\"之外,更強調\"聲韻皆有所主\"的內在表現。還指出了從彈琴姿勢反映出的精神不集中的\"七病\",為後世琴家所重視,從而引申出許多的彈琴規範。
    義海:北宋琴家(僧人)。夷中的入門弟子。在越州法華山學琴,\"積十年不下山,晝夜手不釋弦,遂窮其妙。\"著有《則全和尚節奏指法》。
    郭楚望:南宋琴家。因感政治腐敗,猶如雲霧遮蔽九嶷山,遂作琴曲《瀟湘水雲》。又有《秋鴻》、《泛滄浪》等琴曲作品。劉誌方傳其琴藝與毛敏仲、徐天民形成著名的浙派。郭楚望實為浙派的創始人。
    徐天民:南宋琴師。為楊瓚門客時,由學江西譜改學郭楚望譜,並參與編輯《紫霞洞琴譜》。其祖孫四代皆是著名琴師。後人推崇為\"徐門正傳\"。現存《神奇秘譜》中的《澤畔吟》為其作品。
    毛敏仲:南宋琴師。為楊瓚門客時從劉誌方學郭楚望傳譜。創作琴曲甚多,有《漁歌》、《樵歌》、《列子禦風》、《山居吟》、《佩蘭》等。其中,《漁歌》、《樵歌》的藝術水平很高。
    嚴徵:明末琴家。虞山派創始人。琴風\"清、微、淡、遠\",所編的《鬆弦館琴譜》為虞山派主要的譜集。
    徐上瀛:明末琴家。虞山派集大成者。他和嚴徵同學藝於陳愛桐的弟子,但是琴風大不相同。他吸收《雉朝飛》、《烏夜啼》等快節奏的琴曲,收入《大還閣琴譜》。琴風撔旒蠶癱笖,彌補了嚴徵的不足。所著《溪山琴況》,對琴曲演奏的美學理論有係統而詳盡的闡述。
    王賓魯:(公元1867年—公元1921年)字燕卿,清末民初著名琴家。他的風格流暢,綺麗纏綿,在諸城派中別具一格,同時他也是梅庵琴派的代表人物。他曾在南京授琴,所擅十四曲,傳予後人。
    莊臻鳳:清代琴家。彈琴近三十年,創作了首琴曲,收入《琴學心聲》中,較為流行的有《梧葉舞秋風》、《春山聽杜鵑》等。
    徐常遇:清初琴家。廣陵琴派的先行者。所傳琴譜於1702年刊為《澄鑒堂琴譜》,為廣陵派最早的譜集。
    張合修:字孔山,是清末青城山中皇觀道士,為琴學大家。他精於《流水》、《醉漁唱晚》、《孔子讀易》等琴曲。他的七十二滾拂《流水》,尤其為琴曲之珍品,甚受推崇。他曾在武昌開門授琴,培養出很多琴學高手。張孔山對近代琴文化的發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彭慶濤:(公元1891年—公元1944年)字祉卿,清末民初著名琴家。他承襲家學,精通琴道。近代以來極受推崇的名曲《憶故人》,即是彭氏家傳琴曲,由彭祉卿廣傳於世間。他尤其精通《漁歌》,故被稱為“彭漁歌”。他曾和查阜西、張子謙共創“今虞琴社”,對近代琴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
    徐祺:清代琴師。廣陵派的繼起者。傳譜輯為《五知齋琴譜》,所收琴曲以虞山派為多,並對各曲進行了加工發展,從中可以看出廣陵派與虞山派的淵源關係。
    吳虹:清代琴師。學琴於徐常遇之孫徐錦堂。當時是廣陵派鼎盛時期,琴家雲集,日夜彈奏,對他很有幫助。他致力學琴數十年,編琴曲八十二首,於1802年刊印《自遠堂琴譜》,為廣陵派集大成者。
    祝鳳喈:清代琴家。十九歲學琴,致力琴學三十多年。著有《與古齋琴譜》,對琴學理論有深入探討。
    張孔山:清代琴師。學琴於浙江人馮彤雲。鹹豐年間為四川青城山道士,1875年協助唐彝銘編成《天聞閣琴譜》。所傳諸曲如《流水》、《醉漁唱晚》、《普安咒》都很有特點。經他發展加工的《流水》流傳甚廣。
    楊宗稷:近代琴家。在北京向黃勉之學琴。撰《琴學叢書》四十三卷。現存最早的《碣石調幽蘭》的文字譜,首先由他翻譯為減字譜。
    徐元白(18921957年)古琴家。號原泊。浙江台州海門人。年輕時從浙派大琴家大體法師學古琴。後遍訪全國古琴名師,博收諸家特色。在演奏技巧上繼承浙派“微、妙、圓、通”瀟酒奔放的特色,自成一種古樸典雅、深造內含,善於抑揚頓挫的獨特風格,被稱為現代浙派琴家的代表。所演奏的大小琴曲甚多,最精者有《高山》、《墨子》、《蒲湘》、《秋江》等。並作《西泠話雨》等琴曲,已被中央音樂學院研究所錄製。抗日戰爭前後曾在南京組織清溪琴社,又在重慶組織天風琴社。晚年定居杭州,組織西湖月會,研習琴藝。著《天風琴譜》一卷。曾將其父所傳琵琶曲《泣顏回》編為琴曲,刊於《今虞琴刊》。一生為推廣和發展古琴藝術及培養古琴人才作出了貢獻。
    管平湖:現代琴家。受教於九嶷派楊宗稷、武夷派悟澄老人及川派秦鶴鳴等琴家。博取三派之長,融會貫通,自成一家。琴風節奏嚴謹而雄健瀟灑,含蓄蘊藉而情深意遠。著名的大曲《廣陵散》、《幽蘭》、《離騷》、《大胡笳》、《秋鴻》等都由他率先打譜。所奏《流水》被美國錄入太空探測器的金唱片。著有《古指法考》一書。
    查阜西:現代琴家。幼年在家鄉學奏琴歌,以後在長沙、蘇州、上海等地從事琴學活動,組織今虞琴社。建國後任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中央音樂學院民族器樂係係主任,北京古琴研究會會長等職。
    張子謙:現代琴家。學琴於廣陵派琴家孫紹陶。二十三歲結識琴家查阜西和彭祉卿,交流琴藝,互為知音,有\"浦東三傑\"之稱。1936年,三位琴家組織成立了\"今虞琴社\",半個世紀以來在琴界影響甚廣。1961年,張與沈草農、查阜西合著的《古琴初階》出版。1956年調任為上海民樂團古琴獨奏家。
    劉少椿:現代琴家。1928年起,從廣陵派琴家孫紹陶學琴,其人天資不高,但契而不舍,勤能補拙,使他在琴學上達到較高的造詣。其指法精細嚴格,左手運指準確,右手吟猱圓滿。他將琴作為修身養性之器,因此注重主體意識,強調自娛、自樂、自我滿足,所以尤得廣陵派吟猱虛音的韻趣,繼承了廣陵派的重要特征。劉少椿操琴深沉、寧靜、細膩、含蓄、吟猱指法合於法度,對於難把握的自由跌宕節奏,處理得自然而恰倒好處。
    衛仲樂:當代著名民族器樂演奏家、教育家。自幼喜歡民族音樂,1926年參加樂上海的\"大同樂會\",從鄭覲文學琴,1935年,\"大同樂會\"樂務主任。1938年,美國紐約電視台慕名邀請他向美國觀眾介紹古琴曲,並錄製了四張唱片。建國後,在上海音樂學院任教,任民樂係係主任。
    俞伯蓀:當代琴家。十四歲學琴,師從川派琴家陳蘊儒、龍琴舫,中年時遍訪海內琴家查阜西、吳景略、溥雪齋等,博采眾長。現為\"東坡詩琴社\"社長。
    姚丙炎:自幼學習江南絲竹,學琴於浙派著名琴家徐元白。姚丙炎在數十年的操縵、打譜中形成了音色優美、穩健恬淡、含而不露、生動而不流俗的琴風。由他打譜演奏的《幽蘭》、《大胡笳》、《酒狂》、《華胥引》等曲目流傳甚廣。
    吳兆基:1920年學琴於其父吳蘭蓀,而後學於吳浸陽。融熟派與川派於一爐,琴風瀟灑恬逸,質樸古淡。
    吳韜:(公元1907年—公元1987年)字景略,是近現代著名的琴家。他曾在“今虞琴社”任要職,曾任教於中央音樂學院,培養出吳文光、李翔霆等古琴名家,為現代琴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
    陳長林:中國科學院研究員、北京古琴研究會理事,為北京古琴大家之一。
    陳長林先生一九三二年生於福州。十四歲起學琴於陳琴趣(陳先生之父)及吳子美,後又根據唱片自學古琴。十九歲後,陳先生又得到吳景略、張子謙、查阜西等大家的指教。同年入今虞琴社,一九五六年參加北京古琴研究會。
    陳先生之琴學,主要以閩派為基礎,又博采眾家之長,形成自己的琴風。陳先生精於《龍朔操》、《大胡笳》、《春江花月夜》、《平沙落雁》等。陳先生尤其精通打譜,其最具代表性的有《龍朔操》等。另外,陳先生從其他樂器移植的琴曲主要有《春江花月夜》等。
    蘇思棣:廣東番禺人。中文大學文學士,主修藝術,畢業後從事美術教育至今。好琴簫書畫昆曲。曾隨黃權習簫笛,1981年開始,隨泛川派古琴家蔡德允老師學習古琴。近年除古琴外,亦參與中國書畫、昆曲、斫琴等活動。個人古琴鐳射唱片《泛川琴韻》即將發表。
    謝俊仁:生長於香港。早年接觸歐洲音樂,70年代開始研究中醫,曾跟隨蔡雅絲習箏,又隨關聖佑習民族音樂創作。80年代開始,先後追隨關聖佑、劉楚華及泛川派名家蔡德允女士習古琴。曾創作多首古琴作品,及多次做公開演奏。其個人古琴鐳射唱片《一閃燈花墮》已於2001年7月出版。謝俊仁本身職業是醫生
    劉楚華:香港人。專業教育工作,課餘兼任古琴導師。70年代追隨蔡德允老師習琴,80年代先後得廣陵張子謙先生、浙派姚丙炎先生親為指引,自是學藝視野開闊,漸形成個人風格。1996年發表古琴獨奏專集《水仙操》。
    李明忠:古琴碩士,陝西省藝術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從事古代音樂,西安鼓樂,琴學等方麵的研究。在音樂的實踐方麵,曾以琵琶、古琴為影視《秦頌》、《秦始皇》等錄音。所彈琴曲《流水》曾被94國際琴學交流會錄製為光盤,世界發行。幾十年來在中國琴學的彈奏、琴論、斫琴、打譜、製曲等方麵的學習、思考、實踐、研究這一“知行相須”的過程中積累了可喜的經驗和成果。
    李祥庭:滿族,1957年起師從查阜西學古琴,1958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從吳景略學古琴。現為北京古琴研究會副會長,中央音樂學院教授,中國音樂家協會民族音樂委員會委員。
    龔一:上海民族樂團一級演員。1954年學琴,1966年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民樂係,師從12位琴家,繼承積累了大量古曲,在倫敦、新加坡、香港等地多次舉行過古琴獨奏音樂會。
    劉正春:江蘇南京人,師從王生香、夏一峰、劉少椿、周空明、趙雲清、程午嘉等前輩習琴。對〈神奇密譜〉(1425)、〈鬆弦館琴譜〉(1614)等進行研究、打譜,曾應邀出席全國古琴打譜會、中國古琴藝術國際交流會,著有關於〈山中思友人〉的考證。1991年後創作的古琴新曲〈秦淮秋月〉、〈城堡抒懷〉曾獲省、市表演一等獎、創作二等獎。
    謝導秀:廣東梅縣人,1963年畢業於廣州音專民樂係古琴專業,師從嶺南派琴家楊新倫,繼承了嶺南派爽朗、明快、剛健的演奏風格。謝氏多年來致力於教學和研究工作,整理了南宋皇室遺留在新會縣的琴譜〈古崗遺譜〉,並編印成冊。1994年10月應香港市政局邀請,在香港大會堂舉行獨奏音樂會。
    唐健垣:廣東南海人,香港著名琴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文學士、香港中文大學語言學(甲骨文)碩士、美國康州威士連大學民族音樂學博士。除古琴外,唐氏研究興趣尚包括民樂、戲曲、甲骨文、考古、紫砂壺、茶藝,堪稱\"雜家\";有古琴著作〈琴府〉,曾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音樂係、美國康州威士連大學、密芝根大學香港演藝學院。
    張銅霞:生於四川,祖籍山東冠縣。1959年畢業於四川音樂學院古琴專業,師從蜀派古琴大師喻紹澤。六十年代從事歌劇表演藝術,曾主演歌劇〈洪湖赤衛隊〉、〈白毛女〉等。經過三十餘年的實踐,無論是古琴演奏、琴歌自彈自唱以及打譜等各項藝術均有全麵的發展。其演奏和琴歌聲情並茂,將古琴音樂與現代意識有機地柔和在一起。現任中央歌舞劇團蜀派古琴演奏家、中國古琴藝術聯誼中心辦公室負責人。
    衛家理:四川樂山人,曾任貴州遵義地區文工團樂隊隊長二十八年之久,業餘演奏古琴四十年。師從古琴大師吳景略,並曾就教於老輩琴家查阜西、張子謙、姚丙炎、王潔儒、俞伯蓀等。研習曲目以吳(景略)派之《漁樵問答》、《憶故人》、《瀟湘水雲》、《普安咒》、《梅花三弄》等為主。曾應邀參加全國第二、三屆古琴打譜會、1990及95年成都中國古琴藝術國際交流會。創作琴曲有《四月八》、《永訣》。1986年於貴州遵義組建\"播州古琴研究會\",任會長至今。
    徐曉英:浙江衢縣人,1954年拜徐元白、張味真為師學習古琴,後從查阜西、管平湖、吳景略、張子謙等琴家繼續深造。1960年任杭州歌舞團為古琴、古箏演奏員,曾出席全國第一、三界古琴打譜會、1990及95年中國古琴藝術國際交流會。為《陋室銘》、《烏夜啼》、《雉朝飛》等曲打譜,發表論文\"古琴藝術賞析\"等二十餘篇。
    孫於涵1976年入門學琴,師事孫毓芹,早年曾隨梁在平、魏德棟學箏。1986年在師兄林立正、陳國興指導下先後斫琴六張,更精心剖修明琴一張,原物麵破損不堪,重修後按彈隱有鍾鼓之聲,蒙北京琴家李祥霆題名\"霜鏞\"。在琴家孫公之\"一切順其自然\"的知命哲學下,生活在田園的寧靜中,撫弦弄操,忠於日常生活與琴音情感的往來。
    謝俊仁:自幼愛好音樂,八十年代開始醉心於古琴藝術,先後追隨關聖佑、劉楚華及蔡德允習琴,並得國內琴家李祥霆及已故嶺南琴家楊新倫指點,演奏風格細膩。創作琴曲有《雙乙反調》、《秋日遊》、《變徽引》、《一引燈花墮》、《落梅》、《商意》及《掠影》。理論修養精深,對古琴音律及曲調研究頗有心得。曾於1992年及94年香港亞洲藝術節\"古琴雅集\"中演出。
    李禹賢:山東桓台人,少年習琴,啟蒙於古琴教育家張正吟,後師從夏一峰、劉景韶、張子謙,並私淑於管平湖、吳景略。1961年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附中,在長達四十餘年的磨練中,集各家之長,並悟出自己的琴學心得:\"慢中取韻、韻中含情、情中生景、景中有我、凝神入化。\"在福建做了長期的搜集與整理工作,曾多次出席全國和國際古琴交流會,1986年創立\"勁草琴堂\",培養了一批琴界新秀。
    黃永明:生於台北,台灣國立藝專國樂科畢業。1976年從梁在平習箏,兩年後從孫毓芹習琴,1982年任台北市立國樂團中阮團員迄今。1988年從吳昆仁習南管琵琶、三弦及唱曲。1993年任佛光山台北男眾佛學院古琴社教師,同年於台北國家演奏廳舉行古琴獨奏會,1995年隨和真琴社至北京及成都演奏。
    丁紀元:自幼學琴、箏於胞姊丁伯苓,1962年入沈陽音樂學院,師從川派古琴大師顧梅羹。1964轉入湖北藝術學院民族器樂係,畢業後一直從事古琴、宋詞樂譜及隋唐燕樂等中國傳統音樂的研究。曾發表的論文有《略論古琴的五音正調與十二律旋宮弦法》、《白石道人自度曲聲律考辯》、《蔡元定燕樂新解》、《燕樂角調說》、《燕樂二十八調釋》等二十餘篇。
    丁承運:生於河南開封,自幼學琴、箏於胞姊丁伯苓,後從顧梅羹、張子謙、王省吾諸先生遊。1969年畢業於湖北藝術學院民族器樂係,發表論文《中國造琴傳統抉微》、《論吟猱》、《清、平、瑟調考辯》、《朱載(土育)琴律研究》、《梅花三弄考源》等二十餘篇,打譜琴曲《神人暢》、《白雪》、《六合遊》《石上流泉》等。1994年及96年訪港,曾應邀在香港演藝學院、香港新亞琴社等舉辦古琴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