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的唐卡藝術
字數:11858 加入書籤
崗措葛小衝
(中央民族大學藏學研究院;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北京100081)
唐卡(thangga)是藏族文化中一種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它類似於漢族地區的卷軸畫,多畫於布或紙上,然後用綢緞縫製裝裱,上端橫軸有細繩便於懸掛,下軸兩端飾有精美軸頭。畫麵上覆有薄絲絹及雙條彩帶。涉及佛教的唐卡畫成裝裱後,一般還要請喇嘛念經加持,並在背麵蓋上喇嘛的金汁或朱砂手印。也有極少量的緙絲、刺繡和珍珠唐卡。唐卡的繪製極為複雜,用料極其考究,顏料全為天然礦植物原料,色澤豔麗,經久不退,具有濃鬱的雪域風格。唐卡在內容上多為西藏宗教、曆史、文化藝術和科學技術等,凝聚著藏族人民的信仰和智慧,記載著西藏的文明、曆史和發展,寄托著藏族人民對佛祖的無可比擬的情感和對雪域家鄉的無限熱愛。
一、唐卡的發展及流派
由於自然和曆史的原因,唐卡的起源無從考證。藏族的繪畫藝術早在藏王鬆讚幹布(公元7世紀)以前,就在西藏各地產生。據《大昭寺誌》載,吐蕃讚普鬆讚幹布在一次神示後,用自己的鼻血繪製了白拉姆畫像,這就是傳說中的第一幅唐卡。相傳這幅唐卡由果竹西活佛藏入白拉姆神像腹內。作為科學考證,這些傳說恐怕還不足為據。但就繪畫藝術而言,最早可追溯到卡若新石器時代,到吐蕃王朝時期,繪畫藝術已臻完善。由於唐卡受紙張、絲綢、布匹等材料保存年代的限製,傳說中吐蕃時期就已有的唐卡現已很難見到。但從拉薩的布達拉宮、大昭寺、小昭寺等眾多寺院的壁畫上,可以證實當時藏族繪畫藝術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因此可以推斷,唐卡作為壁畫的延展,最遲也在公元7世紀中葉以前就已出現。早期唐卡因經過朗達瑪的滅佛,已無跡可尋;現存唐卡除有少數宋元時期的作品外,大多都是五世達賴羅桑嘉措時的集體作品。
現在能見到的較早的唐卡作品,是公元11世紀在著名高僧阿底峽臨終前,其弟子格西·那措譯師托尼泊爾畫師繪製的阿底峽肖像“無越馬”(da)的一幅唐卡,並在唐卡背麵撰有讚頌詞80句,由那措譯師親自編寫,該唐卡過去作為熱振寺的鎮寺之寶一直保存在寺內。熱振寺還有一幅噶當派開宗祖師鍾·傑瓦窮乃時期的唐卡,據說該唐卡能抗火。唐卡上畫的是四臂觀音,周圍有八位隨從,畫風吸收了尼泊爾畫風的量度,是1113世紀唐卡和壁畫盛行的風格,也是西藏美術藝術得到廣泛普及的一段時期。
14世紀末,一位名叫免拉·頓珠加措的畫師,出生在落紮免塘,到日喀則地區拜朵巴·紮西傑布為師,刻苦鑽研繪畫,在繪畫藝術領域取得了很深的造詣,他根據《續部》編寫了繪畫和雕塑理論專著《造像量度如意寶》,並創立了“免塘欽莫(smanthang”派,並傳於後世。其理論專著一直是後人奉為藏族繪畫藝術的經典著作。
15世紀,一位名叫欽則欽莫的畫師,出生在貢嘎崗堆地區。他少年時期就酷愛繪畫,能獨立刻畫各種動物、植物等,成年後又如饑似渴地學習描繪佛像,也師從朵巴·紮西傑布畫師門下,創立了獨具風格的“欽則”畫派。
以上“免塘派”和“欽則派”本來出自同門,都在造型和量度上師承朵巴·紮西傑布的繪畫風格,後來發展成兩大不同風格的畫派,主要表現在“一文一武”和染色及勾金上的不同。
16世紀,出生於雅堆地區的南卡紮西活佛,從小就拜了許多繪畫高手為師,鑽研宗教文化,習承免塘派畫法,創立了著名的“噶赤派”(sgarbri)。他還在楚布寺見到漢族地區用國畫手法繪製的一幅絲製唐卡,表現15世紀初明永樂皇帝邀請五世噶瑪巴,以及他們在京18天活動的曆史性場麵,對他創立“噶赤派”畫風有很大的影響。
17世紀,十世噶瑪巴·曲英多吉苦學舊免塘派畫風,他以絲製的十八羅漢唐卡為範本繪製了大量的唐卡作品,並吸收了漢地繪畫中樹木、花卉、建築等畫法,在繼承噶赤派傳統的基礎上發展創立了“嘎知派”(karbri)。
唐卡,在五世達賴羅桑嘉措以前都是民間畫師供奉給寺廟的零散作品,從他以後,成立了相當於畫院的機構,唐卡創作進入了專門化創作時期。著名“免塘派”畫師有:落紮·旦增羅布、蘇慶·曲英讓追、那則達龍·白貢和曲英加措活佛等。
後來,七世達賴格桑嘉措時期,成立了“拉日白吉社”,也就是官方性質的畫院。這一舉措,無疑推動了唐卡藝術的向前發展。院內的畫師都有職稱,畫藝最高的稱為“烏欽”(dbu)。西藏繪畫史上最後一名“烏欽”就是唐卡繪製大師紮西次仁。
18世紀,出生在貢覺地區的堤無瑪·丹增平措,8歲開始攻讀醫學和繪畫等,獲色拉寺格西學位。他的唐卡“格西吾之像”自畫像珍藏在貢覺境內的堤無瑪寺中。這說明當時在西藏也有畫自畫像的習俗了。
19世紀,著名畫師哲蚌·魯本格西的作品有哲蚌寺果芒紮倉的十八羅漢、二勝六嚴、部分機密護法神的唐卡,以及巴丹麥居紮倉的勝樂、密集、大威德唐卡和機密唐卡法王良珠等。其作品惟妙惟肖,相傳他畫了一隻老鼠放在貓經常出入的地方,果真有隻貓仆向了它。
20世紀40年代,孜仲來參·益西加措受西藏地方政府檔案館的指令辦了一所美術學校,向30多名學者傳授各種繪畫技藝,培養出眾多優秀畫師,其中最為著名的是安多強巴。他出生在安多地區,來到拉薩哲蚌寺攻讀因明學和繪畫,其優秀的唐卡作品在拉薩羅布林卡和西藏許多寺廟中都能見到。
著名畫師紮什倫布烏青西落,在近代陸續創作了許多壁畫和唐卡作品,並培養了眾多徒弟。其高徒之一格西羅桑平措,授十世班禪委托先後兩次繪製了五幅一套的唐卡。
曆史上不同時期還形成一些畫派,對後世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如還有:
噶爾熱:噶爾熱是南木卡紮西活佛把藏畫的度量和漢族畫(國畫)的上色、景物布局結合起來的一種畫派。其特點是畫麵大,容量多,人物麵部清秀,笑容藏而不露。
傑居畢畫派:傑居畢畫派是由噶瑪曲央多傑在藏畫基礎上吸收了克什米爾畫風而創立的一門畫派。
旦魯派:學者智嘉和曼唐·察卡等人的畫風稱旦魯派,該派著有《神像度量如意寶珠》等美術典籍。
代熱派:代熱派是噶爾熱派和免塘派畫風相融合的一個畫派,其主要特點是注重人物的造型、人物的神態和人物的內涵。該派較著名的畫師有旦增諾爾卜、榮巴·索南傑保、智拉普日吾才讓、唐拉才旺等。
希崗巴:希崗巴活佛的畫風以及保持這種畫風的畫派稱為希崗巴。由於此派受尼泊爾繪畫風格的影響較大,所以也稱尼泊爾畫派。
曼薩爾派:曼薩爾派的創始人是藏巴·曲洋嘉措,該派特點是線條粗獷,麵相威猛,上色較重,身量略高,畫工精細等。
彭波畫派:彭波畫派以其畫風嚴謹、工筆細膩、用料考究而聞名。次旦郎傑是本派第十代傳人畫師,也是當代最富有成就的著名民間藝術家。他的畫作在海內外深受歡迎,為了使唐卡這一民族藝術瑰寶得以發楊光大,他先後收徒十人悉心賜教,為該畫派的順利傳承打下了基礎。
現代唐卡藝術發展更加完善和規範化,西藏大學成立了藝術係,設置了藏畫專業。有很強的教學班子,在繼承藏族傳統繪畫技法上,還吸收東西方各種繪畫精華,不斷創新,為國家培養了大量新一代的藝術繪畫人才。
此外,從1995年開始,在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隆務鎮,由畫家宗者拉傑運用藏族傳統的唐卡繪畫技法,組織繪製了《中國藏族文化藝術彩繪大觀》巨型作品。這幅巨型卷軸畫的繪製者主要以青海熱貢藝人為主體,參加者還有西藏、甘肅、四川、雲南四省(區)的藏、土、蒙古、漢等民族藝人300多人,前後耗時4年完成。1999年載入“大世界吉尼斯之最”。
由於佛教在藏區的普及性,大部分唐卡都帶有濃鬱的宗教色彩。唐卡是藏族人民生活中的珍寶,也是西藏文化藝術成就的代表,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
二、唐卡的內容
唐卡包括的內容極為廣泛:有反映藏傳佛教和各種神靈的宗教唐卡;有反映自然科學成就的藏醫、藏藥、天文曆算唐卡;有記載曆史事件的史料唐卡;有記錄人物的傳記唐卡。這些唐卡上的曆史事件、人物傳記、宗教教義、西藏風土、民間傳說、神話故事等,涉及政治、經濟、曆史、宗教、文藝、社會生活各個方麵,堪稱是形象的百科全書。這些精湛的藝術品是藏族文明的史詩。
在西藏的宮殿、寺院以及藏族居家、莊園的經堂裏,都有懸掛唐卡的習慣。古代畫師們創造出許多具有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壯觀畫卷,其數量之多,非常驚人。各大寺廟中,都藏有相當數量的唐卡。布達拉宮的大唐卡為55.平方米。為了存放這幅大唐卡,布達拉宮曬佛台腳下,還專門建造了一幢340平方米的二層樓房作庫房。每年藏曆二月三十日拉薩要舉行曬寶法會,哲蚌寺的幾千喇嘛身穿佛衣,手持各種珍貴樂器、祭器、旗帳幡等物,自大昭寺出發,過疏璃橋,到布達拉宮前舉行宗教儀式和各種表演。這時,曬佛台上就掛出這幅巨大的唐卡佛像,極為壯觀。布達拉宮紅宮第六層壁畫回廊南側的一幅“曬寶會”壁畫,就是描繪懸掛唐卡的情景。這幅壁畫的畫麵場景宏大,從布達拉宮一直到大、小昭寺,畫中人物不下千餘個,非常氣魄和壯美。
按繪畫所表現的內容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
宗教畫:有佛、菩薩、天王、度母、天女、密宗本尊和護法神等偶像畫及佛陀的本生故事、寺院的建築場麵等。大昭寺、紮什倫布寺,以一組廊院專門繪製千佛,氣勢很大。宗教畫中還有辨經、跳神、弘法、傳經等宗教活動和表現宗教世界觀的“壇城”畫、“須彌山”圖、“六道輪回”圖等。
一般來講,每幅唐卡畫麵可分上中下三部分,各代表天堂、人間與地獄。此固然說明了佛教的教義,也反映了西藏原始宗教——本波教的三界說,但是有一定的變異。中央部位一般繪上本尊造像,亦即信徒供養膜拜的對象,諸如釋迦牟尼、五部金剛大法、諸祖師等;上部即為空界,亦稱聖界,繪有諸佛菩薩;中部即為人間,也稱凡界,繪有護法神及僧侶;下部即為陰間,也稱地獄,繪有羅刹鬼等。但聖凡之界並不如此嚴格區分,常常也有不依此繪製的唐卡。居於空界最中的一尊佛像,稱之為“頂嚴”。本尊即是此佛的部屬。
繪於唐卡之上的各種圖案,如諸佛菩薩的造型以所佩帶的飾物項冠、瓔珞、念珠等等,所持的法器,各有其宗教意義,不一的造型,並非藝術家隨心所欲而製作,單就手的姿勢與放置的部位,就有無數,或雙手合十置於胸前,或一手豎立置於跏趺座上等。
傳記畫:有表現釋迦牟尼生平及前世各種故事的本生圖和佛傳;有大師傳(蓮花生、阿底峽)、法王傳(八思巴、米拉日巴、宗喀巴、五世達賴)、藏王傳(鬆讚幹布、赤鬆德讚)等等。有一組唐卡,以一百多幅畫麵描繪薩迦法王八思巴降生、赴京州、應召進京、返藏、二次入京、皇帝冊封、圓寂等整個生平。
肖像畫:有鬆讚幹布、赤鬆德讚、赤熱巴巾等藏王像;有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尺尊公主等後妃像;有達賴、班禪等高僧活佛像等。
故事畫:有大量描繪史詩英雄格薩爾的民間文學的題材,有家喻戶曉的猴子變人的故事。還有體現平等、友善、互助思想的和睦四兄弟圖:夏日的菩提樹結出了甘美的果實,樹下玩耍的生靈由於樹太高,誰也夠不著。於是大象讓靈巧的猴子爬到自己的脊背,猴子讓體輕的白兔站在自己肩上,白兔又托起了小鳥,終於小鳥用尖尖的嘴巴摘到一顆又一顆的果實,樹下的每一位都吃到了香甜的果實。
風俗畫:有表現藏族社會生活和各個方麵的風俗畫,有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活動圖。慶賀圖有歌舞、樂器演奏、競技表演,場麵非常熱烈。還有賽馬、射箭、摔跤、舉石頭等各種民間體育活動圖。桑耶寺主殿回廊中有一組民間雜技如馬技、倒立、攀索、氣功表演等,人物神態動勢栩栩如生。還有一些有祝福象征意義的世俗畫,比較著名的有八吉祥徽、八吉祥物、七種王室珍寶、七寶物、不和之戰圖、由鼻牽象圖、六長壽圖和表現預防瘟疫、招致吉祥的蒙人導虎圖。
建築畫:有許多魏偉壯觀的建築形象畫,如大昭寺、布達拉宮、桑耶寺、紮什倫布寺、薩迦寺、山西五台山等等。桑耶寺全景圖和落成圖,畫工精心描繪了五十餘座殿宇、佛塔和眾多的人物形象。布達拉宮興建圖是一組上百幅畫麵的組畫,生動地再現了公元17世紀修建布達拉宮的情景:石匠們在忙碌地開山鑿石;拉薩河上牛皮船運送著石料;成千上萬的勞動者攀行在布達拉山坡上;數不清的石匠、木工在砌築牆體、搭置梁架等等,正是這些藏族人民,以他們聰明才智和勤勞勇敢的品格,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這組畫是一份難得的關於藏族建築營建的形象資料,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曆史畫:這類畫,以史實為依據,著重表現曆史上重大的政治事件和活動。如表現一代英王鬆讚幹布生平業績的曆史題材。其中以謳歌藏漢民族血肉相連友誼的作品,尤有特色,引人注目。“文成公主進藏”故事,布達拉宮大昭寺、羅布林卡都繪在醒目的位置。畫麵通過“使唐求婚”、“五難婚使”、“公主進藏”等形象,生動描繪了貞觀十五年唐蕃聯姻的曆史事件。大昭寺、布達拉宮中的“歡慶圖”,再現了文成公主駕抵“邏娑”時,吐蕃人民以節日盛裝、載歌載舞的歡迎場麵。布達拉宮白宮東大殿內“照鏡子”壁,描繪的是公元710年金城公主下嫁吐蕃的曆史。羅布林卡達旦米久頗章內一幅“宴前認舅”,畫的是金城公主的故事。公主與藏王赤德祖讚聯姻,生下王子,被藏王另一王妃搶走,公主十分悲傷。當王子周歲時,藏王舉行了盛大的宴會,公主和大唐使者、王妃和重臣貴戚應邀參加,分列兩旁就座。藏王將斟滿酒的金杯遞給王子,說將酒獻給你舅舅。王妃及其貴戚,拿出各種珍玩衣物,呼喚王子,而王子卻將酒送到唐朝使者手中,撲入其懷中說:我是漢人的外甥。母子重聚,情景動人。布達拉宮紅司西平措大殿中,一幅“五世達賴朝見順治圖”,記述的是公元1652年五世達賴“赴京”、“覲見”、“遊樂”等各項活動和歡迎盛況。這些畫,生動地頌歌了藏漢民族間團結友好的曆史。
三、唐卡的分類
按照製作方法和所用材料來區分,唐卡主要有兩大類:以絲絹綢緞為材料,用刺繡、編織、拚貼或套版印刷等方式製成的叫做“歸唐”(lthang);而用顏料在畫布上繪製的則叫做“遲唐”(vbrithang。遲唐又可以根據畫背景時所用的不同顏料劃分為金唐、赤唐、黑唐、彩唐等。具體可細分為:
布麵唐卡:先將白布繃在木框上,塗上一層膠質白灰,再用滑石磨平,然後在其上勾勒作畫。
刺繡唐卡:用各色絲線繡成,凡山水、人物、花卉、翎毛、亭台、樓閣等均可刺繡。
織錦唐卡:以緞紋為底,用不同顏色之絲為緯,間錯提花而織造。
貼花唐卡:用各色彩緞,剪裁成各種人物和圖形,粘貼在織物上,故又將其稱之為“堆繡”。
緙絲唐卡:用“通經斷緯”的方法,用各色緯線僅於圖案花紋需要處與經絲交織,視之如雕屢之象,風貌典雅,富有立體裝飾效果。緙絲是我國特有的將繪畫移植於絲織品上的特種工藝品,質地緊密而厚實、構圖嚴謹、花紋精致、色彩絢麗,有的還把珠玉寶石用金絲綴於其間,珠聯璧合,金彩輝映,燦爛奪目。西藏的織物唐卡多是內地特製的,其中尤以明代永樂、成化年間傳到西藏的為多,後來西藏本地也能生產刺繡和貼花一類的織物唐卡了。
印刷著色唐卡:是先將畫好的圖像刻成雕版,用墨印於薄絹或細布上,然後著色裝裱而成。這種唐卡,筆畫纖細,刀法遒勁,著色多為墨染其外,朱畫其內,層次分明,別具一格。
珍珠唐卡:用珍珠連綴成圖案的唐卡。在西藏山南地區澤當縣昌珠寺,有一幅著名的《觀音菩薩憩息圖》珍珠唐卡。這幅唐卡畫麵泛紅,觀音菩薩體態纖細、優美,其安逸的神態表現出一種頓挫有序的韻律。這副長2米,寬1.2米的珍貴唐卡製成於元末明初,畫風工整細致。該唐卡共珍珠26兩多(計29026顆)、鑲嵌鑽石1顆、紅寶石2顆、藍寶石1顆、紫鴉鳥寶石0.55兩、鬆石0.91兩(185顆)、珊瑚4.1兩(1997顆),還用了15.5克黃金。
四、唐卡的製作方法
西藏唐卡構圖嚴謹、均衡、豐滿,布局上疏密參差,以虛濟實,活潑多變。畫法上主要有工筆重彩與白描種種,首先按照造像量度標準起稿,麵部五官、頭、胸、腰等各個部位的比例均有嚴格的要求。然後著色,用色上強調對比,講究色彩富麗,追求金碧輝煌的效果,並用點金和其他中和色統一畫麵。最後線描,線條勾勒,一種線粗細一致、剛柔相濟,另一種運筆有粗有細,頓挫變化,隨畫麵的區別而運用,有的線條粗獷有力,有的圓潤流暢,均能達到傳神動人的效果。
繪製唐卡前首先要根據畫麵的大小來選擇尺寸合適的畫布,沿畫布的四邊把它縫在一個細木畫框上,畫框的四條框都是用和普通鉛筆粗細差不多的樹枝製成,把細木畫框上的畫布繃緊,再用結實繩子把細木畫框牢牢地綁在大畫架“唐卓”上麵,按“之”字形的繩路式樣把細木畫框的四個邊同大畫架的四個邊綁在一起。
畫布一般是淺色畫布,不要太厚大硬。畫布太厚太硬容易使顏料剝落和皺裂。最合適的畫布是織工細密的純白府綢或棉布,沒有圖案的白絲綢做畫布也非常合適。有的唐卡尺幅很大,用一塊畫布根本不夠,這樣隻好把好幾塊畫布用非常細密的針腳縫合在一起,縫好的幾塊布的接縫處不能有礙於唐卡畫麵的完整。
把畫布固定在“唐卓”上之後,就著手進行以下工作:首先在畫布上塗上薄薄一層膠水作為“底色”,然後晾幹。塗淡膠的目的是防止畫布吸附,滲入顏料;防止顏料在畫布上“變花”,使顏料塗上麵布時不會失掉本色。此後,再薄塗一層有石灰的糨糊。等第二層塗料幹後把畫布鋪到木板或桌麵之類的平坦地方,用一塊玻璃或貝殼、圓石等光滑的東西反複摩擦畫布麵,直到畫布的布紋看不見時為止。
接下來便是畫出主要的定位線。其中有邊線、中心垂直線、兩條對角線和其他所需要標出的輪廓線。用炭筆畫出佛像的素描草圖“白畫”之後,再用墨勾成墨線,通常稱墨線草圖即線描草圖為“黑畫”。勾墨之後再根據畫麵描繪的水泊、河流、岩石、山丘、樹木、雲霧等景物的不同,在不同的景物上塗上相應的顏色。一次隻上一種色,先上淺色,後上深色。繪佛像時,先繪蓮花座,再畫布飾,然後畫佛身,眼睛先空著。畫背景時,先淺色後深色。把上麵所說的部分畫完後,用金色畫衣服上的圖案,故稱這些金色圖案為“金畫”。一些畫麵裝飾和畫麵其他地方也用金色來勾邊,稱“金線”。最後,將所有需要用墨勾的線再勾勒一遍,然後再畫上眼睛。點睛以後,這幅作品就算完成了。
畫麵上圍繞佛像留出的空白還要畫上景物或其他由“地、水、火、風”四原素組成的無生命的物體,也可以畫上人們樂見的眾生有情。
各國各地區的繪畫中,傳統的繪畫裝飾景物在他們的繪畫作品中占據了支配地位。其中有些國家和地區的繪畫裝飾風格直接影響了西藏藝術。例如,印度繪畫中所用的飾景通常是舒適華貴的房屋、菩提樹、各種作供品用的鮮花、各種吉祥物,還有珠寶項鏈。
中原漢地的繪畫大多是表現繁榮昌盛的象征物,裝飾精美的長袍和衣服,精雕細刻的座椅,還有一些詼諧幽默的場麵。
克什米爾的繪畫飾景有水生動物、湖泊、池塘和森林,還有藥用植物、香燭等圖案。
尼泊爾的藝術家一般描繪彩虹、雲彩、用珍貴的寶石裝飾的樹,各種顏色的家禽和烏等。
藏地的藝術家描繪岩石、雪山、草原風光,綴滿流蘇的華蓋,嬉戲的野獸。
所繪佛像的衣著和裝飾圖案的構圖取決於以下幾個因素:畫家學習繪畫所從師的畫派,他對這個畫派技法的純熟程度也許是最值得考慮的條件之一。繪畫的時間、藝術家自己的能力,以及訂畫雇主的要求等等都可能影響構圖和畫麵裝飾。
除了用水色(指用水調和的顏料,猶如現在的水粉和水彩)畫的唐卡外,還有另外三種類型的唐卡:金唐(金色唐卡)、朱紅唐(朱紅唐卡);黑唐(黑色唐卡)。這三種唐卡的名字來自於唐卡空白背景所填的顏色名稱。也就是說,金唐的背景全是金色;朱紅唐的背景全是朱砂色;黑唐的背景則全是黑色。以上三種唐卡所有顏料都摻有石灰和膠水,輪廓線必須用與底色對比度鮮明的色彩繪製。如金唐,它的底色是金色,就用朱砂畫輪廓線;朱紅唐和黑唐的底色是朱色和黑色,就用金色畫輪廓線。假如沒有金色,黑唐的輪廓線可以用朱砂來畫。
在一幅金唐中通常隻有嘴、眼睛、指甲、毛發等處使用其他色彩;在朱紅唐和黑唐中,使用水色的地方與金唐有所不同,在唐卡習墨的地方也可以使用焦麥水,這樣畫麵光潔平坦。
一般可在木板印製的佛像上塗上水色。如果要將版印唐卡製成久色唐卡,在神佛像輪廓由木版印出後,藝術家便要對畫麵進行一次細致的處理。用炭筆把木版印的輪廓線勾勒一遍使之清晰醒目,按我們上麵說的方法繪畫出唐卡。
繪畫唐卡的調色方法的指導原則,簡單地說就是加深某種單色。例如要加深朱砂色,就是往調色碗裏加點朱砂顏料。
五、唐卡的裝裱
唐卡繪好之後,要在畫麵的四邊縫裱絲絹,這縫裱的絲絹,叫“貢夏”。“貢夏”可以用各種絲絹製作,其尺寸大小比例是相對固定的。“貢夏”的下幅長度約占畫麵部分的1/2,下幅顯得稍長;上幅長度約占下幅長度的1/2,也就是占中心畫麵部分的1/4。
唐卡在畫麵的四邊圍有兩道紅色或黃色的絲帶貼麵,藏語稱之為“彩虹”。每道絲帶的寬度是左右側幅的1/2;如果僅有一條絲帶,寬度便是側幅的1/4,側幅的其他3/4是絲絹襯裱麵。
有時也可以在“貢夏”的下幅中央看到一塊絢麗精美的錦緞。這塊錦緞顏色不定,形狀可以是正方形,橫長方形或豎長方形。錦緞位於唐卡下幅的中央,約占下幅麵積1/3,叫做“敦嘎”或“托居”。有時在“貢夏”的上幅中央也有這樣一塊錦緞。
唐卡背麵的裱襯物可以是棉布、絲絹、綿緞等。一般來說,裏襯隻裱糊唐卡的“貢夏”部分,不裱糊畫麵部分;也有給唐卡整個背麵都裱上黑襯的。還有一些唐卡,雖然背麵全裱,但裱好之後,在畫麵背後做一個翻蓋,以便能夠看到寫在唐卡背麵邊上的文字。在這種情況下,除了人們要揭開襯頁看背麵文字的情況外,平常唐卡畫麵背麵與裏襯的兩個底邊都固定在一起。
唐卡前麵的兩個邊最後是用紅線鎖邊,值得注意的是,在縫裱時用一個叫“唐薪”(thangshing)或“止薪”的圓木棒將唐卡的底邊卷好並將其撐住。根據唐卡的大小確定“唐薪”的粗細。一般“唐薪”的長度是與唐卡的寬度基本相同,兩端可再長出唐卡寬度的3厘米,兩端套上用金銀或青銅製成的對稱套蓋,也就是軸頭。有了“唐薪”之後,把唐卡卷起來就方便多了,故唐卡又稱卷軸畫。
在唐卡的頂端還有一根扁平木條叫“卡薪”(gashing)或“貢薪”(ngshing,縫在“貢夏”的綢緞下麵,起到支撐唐卡畫麵的作用。木條越往兩端越細,以至於從截麵看就像一個小木楔,長度與唐卡寬度相同,兩邊不要突出來。
唐卡前麵有一幅用絲絹製作的麵蓋蓋住整個唐卡,最好的一種絲是“麵子綾絹”,質軟、色黃,帶有紅綠色的斑色。麵蓋用紅色、黃色、藍色絲絹條交替縫合而起,或者就用一種顏色的絲條作麵蓋。麵蓋縫在唐卡的頂端,麵蓋中央還有一些褶子。畫有本尊、護法神的唐卡,其麵蓋絲絹也有白色、黃色、藍色、綠色等,不過這類唐卡的麵蓋絲絹條彼此不縫合在一起,都是相互分開的。沿唐卡麵蓋上部綴有一排有褶子的掛布,下垂約8厘米,用紅色絲絹製作。
假如將唐卡寬分為四份,其中左右兩邊的四分之一處垂有兩條彩帶,每條彩帶的寬度等於“貢夏”側幅的一半。彩帶一直垂到唐卡的底邊,彩帶底端呈鳥喙形,叫“小鳥嘴”。當麵蓋放下之後,兩條彩帶便垂在麵蓋的外麵,並和麵蓋隔開。這樣可以隻把麵蓋向上卷起,讓兩邊彩帶直接垂在麵畫的前麵。在唐卡頂端,兩條彩帶的中間有一條係住上卷麵蓋的細繩,待麵蓋上卷後用這條細繩把它折疊係好。細繩上麵還有一條布繩用來掛整幅唐卡,或在唐卡卷裝後用布繩把它紮好。
六、結語
唐卡作為藏族文化藝術的一種繪畫形式,有其獨特的傳統工藝和鮮明的民族特色。在其上千年的繼承和發展過程中,還吸收和借鑒大量周邊國家與地區的藝術繪畫形式,至今還在不斷豐富和發展。在內容上,由原來以宗教內容為主擴展到自然風光、現實生活等各個領域。在繪畫技法上,吸收東方繪畫精華的同時,還借鑒西方油畫的技巧,不斷豐富和完善藝術表現手法。但不管怎樣發展,唐卡總以其特有的藝術魅力,屹立在世界的藝術之林。
[參考文獻]
丹巴饒旦著,阿旺晉美譯:《西藏繪畫》(藏漢對照),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1996年。
